游韩文公祠的作文550字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带鱼屏天使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游韩文公祠的作文550字(共含12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带鱼屏天使”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游韩文公祠的作文550字

篇1: 游韩文公祠作文

游韩文公祠作文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韩愈曾两次被贬为潮州刺史,与潮州结下了不解的情谊。因此,潮州人民建了这所公祠纪念他。

这所公祠的入口是一个大大的牌坊,上面是四个金色的大字,从右往左看是“韩文公祠”。一进门,眼前就出现了一条很高又很长的楼梯。据说,这条楼梯的.级数代表了韩愈在朝中做官的时间,一级就代表一年。我就尽管试一试,我一边走,一边数。走到顶了,一共是五十一级,就代表了他在朝中做官做了五十一年了,

在那里面有一个韩愈的上半身雕塑,如果小孩子摸到他的嘴或鼻子就能说会道,摸了他的胡子就会好好学习,摸了他的耳朵就会听话,摸了他的帽子就代表“贬”的意思。

在院子周围有一条长廊,长廊的边上大概有40块石碑。这都是韩愈所题的诗和词被后人凿出来供游人观赏。

当我们快要离开韩文公祠时,大家提议在门口的牌坊前留个影。我回头看见那块牌坊时,我想:“韩愈多么的伟大,为潮汕人民做了那么多好事,值得我们敬佩他!”

篇2:韩文公祠导游词

韩文公祠始建于北宋年间,建在城南7里。苏轼曾撰写了著名的《潮州韩文公庙碑》 。韩祠在元、明两代屡经修营,不下20次。祠宇据地高旷,构造古雅。内分前后二进,并带两廊。后进筑在比前进高出几米的台基上,内供韩愈塑像。堂上有对联:“辟佛累千言,雪冷蓝关,从此儒风开岭娇;到官才八月,潮平鳄诸,于今香火遍瀛洲。”祠内有历代碑刻36块,其年代最早者即苏轼的《潮州韩文公庙碑》,从城南移此,置正堂南墙下。祠内前后二进梁柱,还分悬今人为重修韩文公祠所题写的匾额。韩祠倚山临水,肃穆端庄。1988年,原侍郎亭旧址又新建了“侍郎阁”(韩愈曾任刑部侍郎,人称“韩侍郎”),占地328平方米,系双层垂檐建筑。其下层为展览厅,上层辟为“韩愈纪念馆”,阁前石砌平台正 中有2米多高的韩愈平身石像1尊。

原韩祠始建于宋真宗成平二年(公元9),由潮州通判陈尧佐于金山麓夫子庙正室东厢辟建“韩吏部祠”,元祐五年(1090年),知州工涤迁至城南七里,苏轼为其撰写了《潮州昌黎伯文公庙碑》 。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知军州事丁允元认为韩公常游于此并手植橡木,韩公之祠应建于此,遂将城南七里的韩文公祠迁至今址。

相传当年韩愈所植的橡木,就在祠前,据宋礼部尚书王大宝《韩木赞》的描写,橡树形如华盖,遮蔽屋檐,其外皮作鱼鳞状,叶细而长,叶脉凸起,作棱角状,春夏之交开花,红白相间,甚是美丽。但花不常开,潮州人崇尚韩愈,以至效祥于他手植的这棵橡木。“以花之繁稀卜科名盛衰”,甚至《潮州府志》有“乾隆九年调堂橡木花,科名大盛”的记载。于是,祠吊先哲,木卜科名,“韩祠橡木”便成了潮州八景之一。

韩文公祠倚山临水,环境清幽。回柱三门石坊上书刻着“韩文公祠”四个字,从右门入,牌坊后甬道右侧,辟建近百米碑廊。从国家各级领导人和海内外知名书画家惠赠或留题的近500幅墨宝中,选404幅,勒石镌刻,与祠内古碑交相辉映,令千年古祠更加庄重典雅、文气斐然。

韩文公祠是一座肃穆端庄的祠宇,正殿中央塑韩愈像,两旁塑侍从张千、李万。祠内石柱镌刻对联、四壁环生历代碑刻40面,记载着韩祠的历史和韩愈治潮业绩以及颂扬韩祠的诗文。正殿左侧有碑刻“功不在禹下”,这句话本出自韩愈的文章。在古代神权、皇权的双重压抑下。他认为治人的思想比治水还艰难,用此称赞孟子传播儒家思想的功绩不比大禹治水低,后人反过来引用他的话来赞颂他。

篇3:韩文公祠导游词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文公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纪念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祠庙。位于城区东面的韩江东岸、笔架山中峰“双旌石”下。笔架山或称东山,又因韩愈而称韩山。

韩祠主体建筑分前后二进,古朴典雅,肃穆端庄。韩文公祠是一座肃穆端庄的祠宇,正殿中央塑韩愈像,两旁塑侍从张千、李万。祠内石柱镌刻对联、四壁环生历代碑刻40面,记载着韩祠的历史和韩愈治潮业绩以及颂扬韩祠的诗文。正殿左侧有碑刻“功不在禹下”,这句话本出自韩愈的文章。在古代神权、皇权的双重压抑下。他认为治人的思想比治水还艰难,用此称赞孟子传播儒家思想的功绩不比大禹治水低,后人反过来引用他的话来赞颂他。

相传当年韩愈所植的橡木,就在祠前,据宋礼部尚书王大宝《韩木赞》的描写,橡树形如华盖,遮蔽屋檐,其外皮作鱼鳞状,叶细而长,叶脉凸起,作棱角状,春夏之交开花,红白相间,甚是美丽。但花不常开,潮州人崇尚韩愈,以至效祥于他手植的这棵橡木。“以花之繁稀卜科名盛衰”,甚至《潮州府志》有“乾隆九年调堂橡木花,科名大盛”的记载。于是,祠吊先哲,木卜科名,“韩祠橡木”便成了潮州八景之一。韩文公祠倚山临水,环境清幽。回柱三门石坊上书刻着“韩文公祠”四个字,从右门入,牌坊后甬道右侧,辟建近百米碑廊。从国家各级领导人和海内外知名书画家惠赠或留题的近500幅墨宝中,选404幅,勒石镌刻,与祠内古碑交相辉映,令千年古祠更加庄重典雅、文气斐然。

其地山雄水美,风光旖旎。五峰山为碣石山十景之一,名“西嶂排青”。这五座山峰峭拔高耸,比肩并立,环列如椅;远望若诸友挽臂,近观如五指伸天。韩文公祠建在北峰前的“椅”座上,背依一堵巨大的峭壁,前临树木丛生、泉流淙淙的深涧。横截山腰的坝台巍巍高矗,韩文公祠的正殿居于比较宽敞的坝台显要部位,其东设有三间客厅,其西建有两间耳房,依山就坡筑有石墙、山门。客厅后面的峭壁根处涌有“玉液泉”,泉井虽深不足丈,却常年玉液满盈。重修一新的韩文公祠恢复的是历史旧貌,正殿供台上重塑有韩愈全身彩色泥像,龛顶悬有当代著名文学家叶圣陶手书的“百代文宗”匾额,东壁挂有传为韩愈手书的“鸢飞鱼跃”拓片。留下革命先驱李大钊不少不眠之夜的客厅,亦

基本复现了原貌,墙壁上镶嵌有镌刻《昌黎山景图》和明末主修五峰山韩文公祠的范志完《游水岩歌》、清初著名诗人宋琬《宿五峰山》等诗文的石碑,供游人观赏、品味。

篇4:韩文公祠导游词

韩文公祠,即韩愈纪念馆,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城东笔架山麓,唐代元和十四年(公元8),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韩愈,由于向皇帝提出停止迎接法门寺佛骨到长安供奉的建议,触怒了皇帝,被令处死,幸得宰相裴度等讲情,改贬为潮州刺史。韩愈以戴罪之身,在潮七个多月,把中原先进文化带到岭南,办教育,驱鳄鱼,为民众做了许多好事,被潮人奉为神,潮人并将笔架山改称韩山,山下的鳄溪改称韩江。

宋咸平二年(公元9)在通判陈尧佐的倡导下建立韩祠。苏轼为此写下了著名的《潮州韩文公庙碑记》,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遂成天下定论。祠堂现有三层殿阁。正门是胡耀邦题写的匾额,进入正殿的蹬道,使人一步步仰视韩愈塑像前进,令人肃然起敬。塑像为经考证确定的韩愈塑像(过去多将唐代韩熙载错当成了韩愈),周围为历代韩祠碑刻和韩愈笔迹。饶有趣味的是“传道起文”的碑刻,因字形特殊,竟有多种读法。庭园有碑廊,保存现代名人评价韩愈的书法碑刻。后山腰为侍郎阁,阁前有韩愈石雕头像,阁内辞为韩愈生平展览馆。

以“昌黎”为郡望的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谥号“文”,人称“韩昌黎”,又称“韩文公”。在历史上,国内建有祭祀和纪念韩愈庙宇的地方主要有三处,一为韩愈的家乡河南孟州,一为韩愈曾任刺史的广东潮州,再有就是与韩愈的郡望“名同而地异”的河北昌黎。其中昌黎在明朝时先后建有两座韩文公祠,一座在昌黎县城,一座在昌黎城北的五峰山上。

今昌黎地得名“昌黎”于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因其同古昌黎有着相同的名称,在明朝建立初始的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曾在县城修建了一座韩文公祠。到明朝末年即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驻守山海关的山石道范志完到昌黎拜谒韩文公祠,在游览城北神奇而古峭的碣石山时,发现主峰仙台顶之东的五峰山“天生文笔峰”,遂力主在五峰山半山腰又修建了一座韩文公祠。五峰山韩文公祠环境幽雅,景色秀美,建成后变成了碣石山中又一游览胜地。共产主义先驱李大钊在其壮烈的一生中,曾多次来此游览、山居,在此写就了多篇著名的诗文。李大钊在北京英勇就义后,五峰山韩文公祠因与李大钊烈士的英名紧紧相连而闻名遐迩。

岁月流逝,后昌黎的两座韩文公祠相继拆毁,城里的韩文公祠未得复建,城北的五峰山韩文公祠于1987年得以修复。修复一新的五峰山韩文公祠坐落在昌黎县城北偏西10华里的奇峰险岭之中。其地山雄水美,风光旖旎。五峰山为碣石山十景之一,名“西嶂排青”。这五座山峰峭拔高耸,比肩并立,环列如椅;远望若诸友挽臂,近观如五指伸天。韩文公祠建在北峰前的“椅”座上,背依一堵巨大的峭壁,前临树木丛生、泉流淙淙的深涧。横截山腰的坝台巍巍高矗,韩文公祠的正殿居于比较宽敞的坝台显要部位,其东设有三间客厅,其西建有两间耳房,依山就坡筑有石墙、山门。客厅后面的峭壁根处涌有“玉液泉”,泉井虽深不足丈,却常年玉液满盈。重修一新的韩文公祠恢复的是历史旧貌,正殿供台上重塑有韩愈全身彩色泥像,龛顶悬有当代著名文学家叶圣陶手书的“百代文宗”匾额,东壁挂有传为韩愈手书的“鸢飞鱼跃”拓片。留下革命先驱李大钊不少不眠之夜的客厅,亦基本复现了原貌,墙壁上镶嵌有镌刻《昌黎山景图》和明末主修五峰山韩文公祠的范志完《游水岩歌》 、清初著名诗人宋琬《宿五峰山》等诗文的石碑,供游人观赏、品味。五峰山韩文公祠重现于古老碣石的群山深处,迅疾成为北国著名的旅游城市——秦皇岛市独具韵采的旅游景区之一,十几年间接待的八方游客已达10万人。

五峰山韩文公祠以李大钊革命活动旧址及纪念韩愈的重要建筑,被确定为河北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月5日,又被列为河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祠堂内外经过进一步整修,显得更加清秀、幽雅。

篇5:韩文公祠导游词

在我的家乡潮州韩江东岸的笔架山上,坐落着一座纪念韩愈的公祠——韩文公祠。

周日,带着崇敬的心情,我乘车来到韩文公祠。虔诚地登上级级台阶,古朴的石坊上,“韩文公祠”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映入眼帘,我站住脚步,从正门向韩江望去,远处的滔滔江水奔流不息,水波潺潺。江面上,船只陆续从广济桥中驶过。在江水的冲刷下,桥上的一砖一瓦都显得厚重而沧桑——一如千年前那忧国忧民的诗人。

进入石坊,右边便是“天南碑胜”长廊,碑廊中展示着不少勒石镌刻的知名书画家惠赠或留题的墨宝,与祠内古碑交相辉映,把千年古祠衬托得更加庄重典雅、文气斐然。长廊后即是韩文公祠极具特色的三层殿阁,殿的正门上挂着由胡耀邦题写的匾额,步入五十一级蹬道,象征着韩愈贬来潮州时五十一岁。看见韩愈的塑像,塑像上的韩愈正襟危坐,手持卷宗,眼神中写满了对黎民百姓的关心,令人肃然起敬。左右两侧有着人们纪念韩愈的石碑,竟多达40面,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左侧的“功不在禺下”,本是韩愈称赞孟子题写的,但因韩愈一心为民,兴修水利,后人们便用这一句话来称赞他。我心里感慨万千:韩愈从千里迢迢的京城贬来潮州,却化心中的伤感为滋润子民的甘泉,为潮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难道不是我们潮州的幸事吗?

走出正殿,右边是一棵古老的橡树,橡树形如华盖,遮蔽屋檐,其外皮作鱼鳞状,叶细而长,叶脉凸起,作棱角状,春夏之交开花,红白相间,甚是美丽。另一边则是一条近百米的碑廊,讲述了韩愈从被贬到潮州再到调离的过程中,韩愈兴修水利、驱逐鳄鱼、兴建学校等等功绩。看着这些文字,我心头不禁激起一股敬仰之情。

离去时,我由衷地想,愿韩愈的精神与这棵橡树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守护着我们的家乡潮州!

这就是我们潮州最值得骄傲的景色——韩文公祠!

篇6:我心中的韩文公作文

我心中的韩文公作文

他不是少年才俊,英姿飒爽的子安,滕王阁上流美名;他不是仙风道骨,英气绝伦的太白,饮酒仗剑走天涯;他不是逍遥自在,才高八斗的浩然,山水田园任我行!然而他却忠肝义胆,体恤民情,才华出众,唐代文坛树新风。他就是被世人景仰的百代文宗韩文公。

少年时期,他历经磨难,颠沛流离;青年时期,他胸怀壮志,却三试不中;中年时期,他忠心为国,却屡屡受挫;老年时期,他被贬苦地,却为民造福。

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文章独树一帜,蔚为新风,他举起了复兴儒学的大旗,用孔孟之道来重振大唐的雄威,唤醒沉沦的社会,他反迎佛骨,愤然上书,触怒龙颜,被贬潮州。他一介书生,单刀赴会,劝降反贼,立下奇功。

他的`一生饱经磨难,跌宕起伏,体会到了人情冷暖,世事沧桑,但他学会了忍耐与坚守,用他的文笔和满腹才华,留下了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佳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兴趣盎然;“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的昂扬进取;“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失落孤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奋发图强。所有这些,虽跨越千年,却依然影响深远。

“文起八代之哀,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苏轼为韩愈做出了生动鲜活的诠释,这就是韩愈,千古文坛上的一代文宗,虽历经挫折,却不改其志,虽饱受磨难,却人格不到。

篇7:游包公祠作文

如果说,自古以来无清官,那么哪来的纪念他们的地方,让后人敬仰与学习?

当初,我从电视上知道了这个人,内心上不想再了解,只因他的外貌。如今却不同了,是真心的想去了解的更多,那个人就是——包拯。

当我踏上开封这块充满古老气味的土地,听着熟悉而又陌生的话语,感受着处处谦让的人文氛围,我不禁的说出口,不愧是“包青天”管理的地方。

我顺着古老的街道向着包公祠走去,看着地图和询问着来来往往的行人,才确定包公祠的路程。

看着清澈的包公湖,心里一阵阵激动,包公祠终于到了。

远远地就看到小山上的亭子,是那么独树一帜,开封仅此一家。

开封知府包肃公,峭直刚正且廉明。

结庐墓地守陵孝,衙门敞开理诉讼。

锄侄革舅打銮驾,家训刻碑妇孺颂。

以民为本做楷模,清心直道是官经。

站在大门前,看着金光闪闪的三个大字,又看到里面人来人往,每一个人的脸上充满了敬佩与失望。

我不知为什么他们脸上会出现失望的表情?

走进大殿,正中央有一尊包公坐像,高达三米之多,蟒袍玉带,端坐靠在背椅之上,劲正如松,威严端庄。仿佛在说,有何冤屈,可一一道来!

包公坐像两旁陈列着历史文物和文献,有包公墓出土的碗、盏、木俑和普通砚台等等。山墙之上镶嵌着有反映包公政绩的彩陶壁画,壁画边缘有着龙凤图案,充分地刻画出了包公的气魄和威严。

我静静地发了一会呆,脸上不知不觉地露出敬仰的表情,恭敬的向二殿方向走去。

二殿之中,有着一幅包公石刻像拓片,其线条清晰生动传神,再一次逼真显现包公生前的风姿。

令人感动的是包公留下的一则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如果不说不感动,那肯定是假的,把包公身上清心寡欲、廉洁奉公的高尚品格和嫉恶如仇、憎恨贪官的无私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谁说自古以来无清官!

二殿中央树立着一座《开封府题名记》石碑,上面刻有北宋183位府尹的姓名和上任年月,唯有包公名下出现了一条条深深的指痕。

如果说包公不是清官,那么他的名下为什么会出现一条条深深的指痕?为什么还会流传万世?

元代诗人王辉曾赋诗曰:“拂拭残碑览德辉,千年包范见留题。惊乌绕匝中庭柏,犹畏霜威不敢栖。”由此可见“包青天”名不虚传。

走到东西配殿,图文并茂的展示了包公的传说轶闻,历史故事和优美传说,例如“包公掷砚”,“怒打銮驾”,“智铡赵王”等等,一次又一次的显示了包公除暴安良,执法如山的高大形象。

走到后面的水井,它有一个传说,一口泉水可以辨明清明与贪婪。普通老百姓饮下此泉水,会解渴;如果清官喝了下去,清冽可口,甘醇香甜;如果贪官喝了下去,必定头痛欲裂,无药可医。

我饮下一口泉水,顿时,口中的饥渴瞬间消失了,只留下一丝丝清凉与甜意,还有一些小小地感动。

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坟墓旁树立着一块无字碑。我猜想到,包公祠不会也有一块无字碑吧。走到后面的小亭子,我捂起脸来,不由得哭笑起来。天呐,真的有一块无字碑,包公专用。

挺住在这附近的老人说,很多鸟类在空中盘桓,落在其他地方,也不肯落在无字碑之上,可见包公的威名犹存,连鸟类动物不敢靠近。

看到天边暗了下来,我看了看时间,才恍然大悟,我在包公祠呆了整整一天,看着那清澈的包公湖,心底升起了一股不舍又留恋的情感。

我停留在包公湖边,看着游艇来来往往,身边的欢声笑语都离我远去,独留我一人在湖边静静地思考,聆听着鸟语花香,看着清澈无比的湖水,心顿时开明起来,不知不觉中露出了一丝丝微笑。

我走出大门,扭头回望呆了一天的包公祠,眼光充满了敬仰与钦佩,却不知何时能重游包公祠,看着一个个摇着头走出来的游客,眼里充满了失望与无奈。看到他们的情形,明白了他们因何如此。

若包公仍在人世,怎能让这些贪官污吏留在人间,继续危害百姓,不由的为国家担心起来,中国现代版的“包青天”身在何处?

篇8:游晋祠公园作文

时时还会记起跟爸爸妈妈一同游览山西晋祠的情景。

进入山西晋祠后,首先来到了金人台。金人台上的四个铁人高大威猛,游人纷纷驻足,与它们留影。

离开金人台,穿过对越牌坊和献殿,就来到了鱼沼飞梁。鱼沼飞梁是一座精致的古桥建筑,桥梁上雕刻着许多精美的雕塑。桥下一池清水,水中有十几条大小不同、颜色各异的鱼儿在欢快地游来游去。爸爸告诉我,鱼沼飞梁这种十字形桥式,在我国现存实物中仅此一例。

过了鱼沼飞梁,就来到山西晋祠“三绝之一”圣母殿前。圣母殿里摆放着很多栩栩如生的泥塑,据说是圣母娘娘与侍女们的塑像。可惜,那次去时圣母殿尚未对外开放,我没能走近她们。真希望下次再来的时候,我能够近距离地欣赏她们,能够亲手触摸到她们。

圣母殿的左侧是善利泉,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它的孪生姐妹、“三晋名泉”--难老泉。“水是山西晋祠的灵魂”,这里的泉水长流不息,日日夜夜发出丁丁冬冬的响声。水的清澈令人叫绝,游鱼碎石,历历可见。听爸爸讲,他小时候来山西晋祠,一进入山西晋祠就能听到“哗啦啦”的流水声,而且水势很大,可惜现在的泉水已经换成了自来水。

山西晋祠的参天大树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周柏、唐槐拔地而起,尽显苍劲风骨,映衬着山西晋祠分外庄重、幽静。

离开山西晋祠回到家,我的游兴未尽,索性让爸爸上网帮我查找有关山西晋祠的资料。忽然,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映入我的眼帘:“时时出向城西曲,山西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萧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

山西晋祠就象是一个风景秀丽的艺术殿堂。

篇9:游晋祠公园作文

今天我们去山西旅游胜地——山西晋祠公园游览。

一进山西晋祠花园的大门就看到一朵朵美丽的鲜花,有红的、有粉的、有黄的、还有白的……五颜六色,美丽极了!园丁们把这些花组成了图案,有的像廊、有的像花圃、有的.像五角星,千姿百态,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我们一边走一边观赏,不知不觉来到了山西晋祠公园的正门。首先进入眼帘的是,正门顶上的长幅匾上的的两个刚劲有力的大字“山西晋祠”一进正门,就看见屏风上面的五只蝙蝠爬在一个石盘上,我不知道这幅画的含义,就问导游。导游说:“这幅画表示一个成语,你们猜猜看!”导游刚说完,姐姐就说:“是不是五福临门啊?”导游说:“对了!是五福临门!”接着给我们讲了这幅画的含义。我们跟着导游,一边走一边观赏公园的古老建筑。每到一处,导游都给我们讲解的非常清楚、生动。我们来到李世民以及他的臣子的塑像前,我和姐姐在这里和他们照了相,留了念。接着我们又观赏了十字桥、四个铁人、周柏、献殿、圣母殿、水母娘娘殿……每个景点都有一个小故事,导游都讲得十分认真,生动!

通过这次旅游,我增长不少知识。觉得古代劳动人民真是太伟大了!我省的山西晋祠公园真是名不虚传。最后我们游览了“舍利生生塔”这座塔很雄伟壮观,他体现了古代劳动的智慧。在家人的再三催促下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山西晋祠。

今天是我最快乐的一天,不仅增长了许多知识,而且痛痛快快的完了一天!

篇10:游包公祠400字作文

游包公祠400字作文

包公祠,位于包河公园的中心,远远望去,透着一股沉静威严的气息。

走进回澜轩,瞬间感到空气变的清新灵动,四周古树参天,花草鲜艳。由于刚刚下过雨,树叶和花瓣上滚动着颗颗雨珠,像带着一窜珍珠项链,变的更娇嫩了。

四周石笋破土而出,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回澜轩里还挂着许多字画,字刚劲有力,画惟妙惟肖,我最喜欢的是一幅长画,那长画约有十米,画上的包公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给人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离开回澜轩走进了廉泉井,导游介绍说:“廉泉井这名字的来历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从前有一个贪,官,来这里视察,突然口渴了,就叫当地的老百姓打了一桶水上来喝。可是,他还没喝几口就头痛不止,这件事后来就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皇帝派人一查,发现他家里面金山银山,是一个贪,官,老百姓都讨厌贪,官喜欢清官就把这口井取名为廉泉井,认为这口井可以辨别贪,官和清官。我们听的如痴如醉,原来廉泉井还有这么一个故事啊。

参观了包公祠,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一个封建时代的离我们而去,但他的精神却远远留在我们心中。

篇11:游包公祠作文500字

古城合肥的东南方,有条在历史上曾作为护城河一部分的包河。古色古香的包公祠就坐落在河心的香花墩上。

沿着走廊向东走,便来到一座井亭旁,六角弯钩的亭顶,显示了我国古代建筑的风格,亭檐是一块黑底红字的匾额,上书“廉泉”二字。走上台阶,步入亭中便看见一口古井,传说贪官污吏如果喝了此井之水会即刻头痛,清官喝了甘甜无比。故给此井起名曰“廉泉”。

向西紧靠湖边的一个较大的亭榭,亭中有8根朱红漆柱子,白色的墙上开了3扇窗子,这就是“流芳亭”。相传包公幼年时常来此处读书,后人建此亭以记之。

包公祠是为了纪念北宋清官包拯而修建的。相传最早建于包公死后5年。现在的包公祠建于明朝。包公祠的建筑和设施都很简朴,无豪华奢侈之处,这象征着包公为官的清廉。

进入山门便有一条长长的石板路,路的两旁是两排茂密的合欢树,树叶遮住了阳光,形成一片树荫,给人以幽静的感觉。步入门内,便来到一个长约12米,宽约10米的四合院。院子中间就是包公祠的正殿。跨过高高的门坎。进入正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包公的全身铜像。只见包公稳稳地坐在太师椅上,身穿官袍,头戴官帽,双目炯炯有神地望着前方,下巴上留着长长的胡须,让人一看便知是一位为民做主、廉洁奉公的清官。铜像的四周是四根朱红漆的柱子,前面是一个长方形的桌案。两边是木刻的对联,上联是“照耀千秋念当年铁面冰水建谨言不希后福”;下联是:“闻风百世至今日妇人孺子颂清官只有先生”。左边放着三把铡刀,这便是: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相传龙头铡是铡犯了法的皇亲国戚的,虎头铡是铡犯了法的文武官员的,狗头铡则是铡犯了法的平民百姓的。当年有不少坏人死在这三把铡刀之下。

包公祠的规模虽不雄伟,可布局却是很庄重幽雅,难怪它每日都要吸引不少国内外的游客前来观光。

篇12:游晋祠的作文

我和两位好友同游晋祠;问我为什么要来这,其实也很简单,我本是南方人,青山流水在我眼里显得太过于平淡无奇了,总是向往那种古色古香的年代气息。说来也巧,山西正是古代建筑最多的地方之一。

由于正逢十一长假,人潮拥挤程度不言而喻,我们三个人刚下车,便跻身人山人海中,摩肩接踵的感觉是一种窒息的紧迫,难过而又焦灼,我甚至难以看清前面到底是何光景。终于,我们从中解脱出来。扑鼻而来的是幽幽的花香,乍一看,便是各种鲜花簇拥成团,人工摆成千奇百怪的形状,有华扇、孔雀展翅、凤凰飞天等等,有的我都叫不出名字。我最喜欢的便是那个凤凰朝天了,全身披着火红欲滴娇艳璀璨的羽毛,抬起冷傲仰天的头颅,高贵冷艳的眼光直视碧蓝苍穹,毫不正视我们这些俗人,仿佛别人怎么看它都不会在意似的;刚看第一眼时,我心头也略微的不舒服,因为我打小就不待见高傲的人,后来不经意地想起青莲居士的那种超脱尘世的雅致之后,就莫名其妙地喜欢眼前这份孤傲了。

在继续往前行,甬道上的人渐为稀疏,不过路旁偶尔会站着打扮各异的人,估计是为吸引路人的目光,收费拍照吧!大概是这样的,因为这种事之前也是略有耳闻。向来不喜欢拍照的我对此就不感兴趣了,轻瞥一眼便默然走开。

进去景区,我们并没有带导游,欣赏景色是为了捕捉稍纵即逝的灵感去感受那种宁静的气韵,让它顺着鼻息润过肺腑直到心灵深处,清旋成一汪激流,洗去浮躁,吸取烦恼,留下清静和闲适的况味。我生怕这种专属的宁静被导游滔滔不绝的低语打破,那便是罪过了!这里不像外面的喧闹浮华,安静得只有簌簌的风声萦绕耳畔。里面有很多年代久远的国槐树,躯干在岁月的风吹雨打后日益沧桑,但盖不住那种磅礴的气势,我站在底下抬头仰视,感觉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就像大象之于蚂蚁一般;我忍不住为之惊叹几进疯狂的心,以树为背景开始合照。令人惋惜的是,有的国槐因为年龄太大,地下的根已经无法提供充足的营养,几度摇摇欲坠,都是被人工用拐杖搀扶着的。有的'全身焦黑,是火焰剽过而幸存下来之貌,仍抱成一团,不屈服地硬是长出了几枝绿芽,我们看着它,真的很久很久。

晋祠里最大的特色莫过于各种充满神秘色彩的庙堂了。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建筑结构严谨,里面各路神仙的雕像,精致堪称完美,前来游览之人不计其数;这一路虽然不远,我们却足足走了一个多小时,所到之处必定驻足领略,给心灵一份震撼。尤其是圣母殿里,圣母端坐木制神龛内,风头椅是,凤冠蟒袍,神态端庄,令人凝目望之不经意间就会开始膜拜,我也不例外。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里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搂高阁取胜。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映出江南园林风韵。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祠北浮屠院内一座高塔,为七级八角形,每层四面有门,饰以琉璃勾栏,呈玄黄之色,同日光相辉映。于下眺望,仿佛直插云霄,高不见顶。眼看黄昏来临,通红之色染红云霞,低沉沉地压下来,盖在塔顶,这时候你会有这片天全有这座高塔撑起来的。

我们走入周边的小鱼塘里,潺潺的流水顺着嶙峋怪状的假山缝中流出,拍打在小石头上,水画四溅,颇似河池里绿蛙躲雨用的荷叶。不过它并不像夏天倾盆大雨那样粗狂,今人心生畏惧,也不像秋雨那样绵绵无力一样给人压抑感。这里的水花,柔中带刚,刚中带柔,恰到好处,想要伸手去触摸,又生怕将眼角这个美景打破了。最后,我们到了一个长廊里,那是在一个小院里用木架搭起来的,上面爬满了绿叶长腾,又如悬泉瀑布泻下来,倒挂在周围;我们坐在下边的藤椅下,闭目凝神,静静地感受这种大自然的气息。

西边山的那头,红彤彤的太阳约莫只剩下半寸,我们恋恋不舍地走出来。再回头,在黑暗中,那饱经风霜的国槐依旧屹立不倒,任凭风雨侵蚀的墙垣风韵犹存。

游韩文公祠作文

游霸王祠初中游玩作文

游乌江霸王祠的作文

晋祠一游优秀作文450字

游包公祠的作文怎么写

团员对照检查0字

文天祥祠

学生犯错检讨书0字

感恩的心作文100字0字

晋祠的作文

游韩文公祠的作文550字(精选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游韩文公祠的作文550字,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