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经典课文作文观后感(共含1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上课不睡觉xi”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今天,我和爸爸上网读了一个《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故事讲述了王二小机智勇敢地把日本鬼子引入八路军的包围圈,自己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一首《歌唱二小放牛郎》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一代代人。王二小是中国少年抗日英雄,他出生在河北省沫源县一个小村庄。
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 有一天,王二小象以前一样上山去放牛,他听到村里有枪声,回到村里一看,有很多人抱着小孩往外跑,他问一个大叔,大叔说:“日本人来了,我们要逃命。这时一个炮弹从天而降,炸了半个房顶,砸死了王二小的爸爸。这时,鬼子进屋了,他们抓走了王二小的哥哥。他到了那,发现哥哥已经死了。他很伤心。可是更伤心的是他回到家里,妈妈也死了,他想报仇,开始流浪,四处打听八路军的消息。很快王二小就参加了儿童团。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一天,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
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护乡亲和八路军叔叔,他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这时候,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鬼子残酷地杀害了。八路军叔叔们见王二小被鬼子杀害,个个红着眼睛从山上冲下来,把敌人全部消灭了。 王二小牺牲时仅仅13岁,我非常敬佩他。爸爸教育我无论是在心里,还是在行动上,都要把他作为榜样。我深深的被王二小的故事感动了,他为了掩护老乡不顾自己安危,机智的把鬼子引进了八路军的包围圈。他的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长大做个有用的人。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其实我们每个人从落地的时候开始就是一个天才,但为什么到最后真正变为天才的人却寥寥可数呢?这与后天的学习读书不可分的。爱迪生是一位美国的伟大的发明家,由于家庭贫困,他一生只在学校读过三个月书,但他从小热爱科学,自己刻苦钻研,潜心于发明,拥有众多重要的发明专利,被称为世界发明大王。
众所周知,爱迪生一生最伟大的事就是发明了为人们提供光明的电灯,光收集资料他就用了两百多个笔记本,为了找到合适的灯丝,更是凭着自己的坚持不懈先后使用了铜丝、白金丝等一千多种材料,甚至连头发丝都用上了,有人嘲笑他道:“爱迪生先生,你已经失败了一千多次了。”爱迪生却一笑而过,回答说:“不,我没有失败,我的成就是发现一千多种材料不适合做电灯的灯丝。”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在失败过一千多次试验后他选定了炭丝来做为最初的灯丝,灯泡可亮1200小时。
正如他自己所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初一的时候我们就学过《伤仲永》这篇文章。文中说到有一个名叫“仲永”的神童,五岁的时候就可以指定事物现场作诗,在当时来说大人能做到这一点都很稀奇,更何况是孩子呢?于是他的父亲便想到一个“好法子”——依靠着仲永的天生才智赚钱,写一首诗便收获一份金钱。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读书,活生生的把仲永的才智一点点的磨没,最后仲永也与普通人毫无差别。由此可见,天生才干固然重要,可是倘使你空有一身才智,却不懂得用读书去充实它,完善它,那么世界上只会多一个仲永罢了。假如我们不把自己的天赋看得过于重要,而是后天的读书和努力,那么世界上就会出现许多爱迪生。就好比花草树木,品种再好,要是没有园丁的细心呵护和培育,结果也不过是凋零得更早。
古人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今天我们学完了《钓鱼的启示》这一课,故事内容是:一天,詹姆斯钓到了一条大鲈鱼,但离允许钓鲈鱼的时间还差两小时。父亲让詹姆斯把鱼放回水里去。他听了父亲的话后,很不高兴,但还是把鱼放回水里了。詹姆斯从中受到了影响,很自豪,也很骄傲。
我从中想起了往日的故事:有一天,我独自乘公交车去上课。当时,车上人很少,所以,我和所有的人都是坐着的。忽然,前门开了,上来以为年轻的只有二十岁左右的哥哥。他交了钱,一屁股坐在了那种专门给老、弱、病、残、孕和抱小孩的乘客的座位上。
乘客越来越多,我看见一位老人拄着拐杖向我走来。我“嘣”地跳了起来让座。老人坐下后,大声向我说谢谢,我也大声地向她说:“不用谢!”
再看看那位大哥哥,身旁站了两三位老人,他却像木头一般定在那儿。这时,司机说:“小伙子,让一下身边的大妈坐吧!”他忿忿不平地吼起来:“关你什么事嘛!”……。事情就是这样。
我希望不论年龄大小,都应该遵守公交车上的规则。————主动为老、弱、病、残、孕和抱小孩的乘客让座!!
课文《钓鱼的启示》观后感
课文无法触及的观后感
其实我并不擅长写影评,以前也没有写过,这是我第一次为电影写影评,其实严格来说也算不上是影评,只是我内心的感受而已,我以前觉得写这种观影感受其实很莫名奇妙,我认为只要在自己的内心留下痕迹和启发就足够了,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因为主观和客观的因素是有不同思想的,可是我后来突然明白,人们为什么会留下文字呢,无论是作者还是其他文字工作者,我想是因为他们希望当别人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是有启迪的,无论读者的态度是赞美,欣赏还是反驳,不屑,都令这些文字的主人都得到了人们的态度,这对他来说这就是一种反馈,所以人生中那些幸与不幸看来都需要语言这种符号承载下来,因为最美妙的是你永远不知道你留下来的语言对别人来说是怎样的存在,无法推断无法考究甚至无从发现,原来这就是他们对我的意义,《无法触及》观后感。
或许我并不懂电影,我无法说出电影的拍摄手法有多么的新颖,光影的效果多么的美妙,用这些专业的术语来评价一部影片的优劣,但是我却又觉得自己最有资格来评价电影,因为当我选择观看一部影片,我就成为了这部影片的观众,我所有的感官所表现出来的是最真实的反应,我的眼睛,我的耳朵,甚至我的心灵在那一刻是只为这一部影片而存在,观后感《无法触及》观后感》。
《无法触及》这部影片的两位主人公都十分具有幽默感,这种幽默感并不是我们普通意义的名词,我觉得它可以代表了他们两人对生活的希望和绝望,他们厌恶自己的现状甚至自我解嘲,却同时有希望幸福就在自己触手可及的`地方,近一点,再近一点。电影的节奏让我觉得十分舒服流畅,对于这一点片中的音乐功不可没,故事情节和他们的友情发展地是那么的自然,其实片中的两人的身份阶级差异是很大的,可是让人奇怪的是他们的友情来的一点儿也不突兀的牵强,反而更让我觉得理所应当,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么想,但却是我真实的感受。整部影片不但丝毫不显得沉闷冗长,反而趣味横生。菲利普的面部表情真的很到位,尤其是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让我印象深刻。黑人老兄你不要吃醋哦,你那一口炫白的牙齿和灿烂的笑容真的有把我迷倒。没有一种人生是完美的,可是我们的生命中一定会出现让人惊喜的礼物,我们只需要接受它,而不是占有,因为即使是礼物也有自己的轨迹,其实我们就在不完美的人生中活出了真实的自我,这一点很重要。古人说“词不达意”“意在言外”,都说明了语言的局限性和精神与思想的不可言说性,我说了很多又好像什么也没说。
当我们在学第十九课《天火之谜》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实验证明了雷暴只不过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他又通过放电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那么,避雷针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它又是怎样工作的呢?课文中没有介绍,我决定去查一查,一段时间后,我查到了一段与避雷针有关的资料,上面介绍说避雷针其实就是一根针,它通过“针头”吸引雷电,再通过与地下连接的导线把雷电引到地下,这样雷电轰鸣时高大的建筑物就安然无恙了。
我真佩服富兰克林,他太勇敢了,竟然不顾生命危险做了这个令人胆战心惊的实验,要知道电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轻则把他电成残废,重则让他失去生命,我想富兰克林不会不知道这个道理,可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做了这个实验,由此可见,他多么有献身精神啊,其实在科学的道路上时刻都需要具备这样的素质。
幸好,他的防护措施做得很周到,幸好他只是用手指慢慢靠近铜钥匙,幸好当时的雷电强度很弱,才使他逃过一劫,但是现在有几人能这么认真呢?谁对科学这么严谨呢?就拿我们小学生来说,能力是一届不如一届了,比如说体育方面前一届的学生跳长绳最少也能跳二百八十几个,而我们这一届最多只能跳二百五十几个,这是很大的差距啊!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同学们,我们一定要从小培养好自己的能力,长大后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天火之谜》课文观后感
课文《李时珍夜宿古寺》讲述了李时珍和弟子庞宪住宿古寺,体现为民造福的精神,使有了《本草纲目》,让老百姓知道草药作用。想象那个艰难而辛苦的样子,我的心里开始感动,开始沉思······
不畏艰辛为老百姓付出的李时珍,他坚持到底,用他毕生的精力换来了《本草纲目》。他冒着生命危险,尝试各种草药。他这是为了谁?还不是为了我们,为了人民,他能有这种坚持到底为民服务的高尚品格不得不让我们后人学习,值得我们崇敬!
我们21世纪聪明的人类是不是应该这样呢?对,我们应该学习,应该做到!其实付出也是一种收获,你付出了就一定会有收获,就像你帮助了别人,别人也会帮助你一样。李时珍的回报不仅仅是《本草纲目》,还有后人的赞扬与敬佩。其实我们的生活里也有这种精神······
还记得,去年四川汶川大地震时,那么多解放军、警察叔叔和志愿者,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奋不顾身救受灾的人们。他们不求回报,不求感谢。我想这就是在我们生活中的付出。
其实我们生活里还有很多很多的付出,只要我们细心观察,一件小事都可能是付出!
生命的长短用时间计算,生命的价值用贡献计算。——题记
相信大家一定都学过《李时珍夜宿古寺》这篇课文吧。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李时珍领着弟子庞宪外出察药材。因一心赶路而错过了客店,夜宿古寺。师徒俩虽然啃干粮、住破庙,但为了修订好《本草纲目》都不觉得苦。入夜后,李时珍不顾劳累,借着月光在认真记载着白天的寻访收获。
在课文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这句话了。
什么?吃点苦?难道前面的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对这已年过半百的李时珍只是算一点苦吗?当然不是,还是那无私奉献、为民着想的高尚品格在领着他前进。他为了使百姓不再因为吃错药而使病情加重,不惜放弃自己大半生的时间去修订《本草纲目》。这无私奉献的品质不就像那“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吗?它悄悄地滋润着万物,却不求什么回报。
相比之下,我就显得太自私了。连一张A4纸都要讨价还价,有时连借都不愿意借。我要向李时珍学习,做个无私奉献的人。
想着想着,我不禁在作文的结尾天上了这样的一句话:“只有你给予了别人,别人才会同样的给予你,如果你做不到‘给予’二字,你就没有资格向同学、向亲人、向社会、向大自然索取。”
《李时珍夜宿古寺》
今天吃过晚饭后我观看了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的'开学第一课'节目,今天这个节目的主题是'英雄不朽',在这个电视节目中我知道了今天我们的和平生活是七十多年前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才换来的。我们的五星红旗它是被革命先烈的热血染红的,包含着多少革命先烈对祖国的赤诚与火热。
我知道了英雄赵一曼,刘胡兰,董存瑞等许多英雄的事迹,他们是伟大的英雄儿女,他们是英勇的革命烈士,他们是我们最好的学习榜样。他们为国捐躯、勇于献身,他们的名字被深深刻在历史长河中,被刻在人们心里。中国人民爱好和平,但是不允许外敌侵犯国家利益。
昨天对我和小伙伴们来说,都是一个难忘的日子。9月3日被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日,并举行了全国大阅兵。作为一个刚步入四年级的小学生,除了在此之前听爷爷讲述日本鬼子入侵宜昌后的各种情景,以及看到在滨江公园拍摄的电视剧《最后的国门》,我对抗日战争这段历史并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
今天学习了《开学第一课》,我接受到爱国、勇敢、团结、自强的教育。在今天,对我来说,爱国就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学生要好好学习,学好知识报效国家;勇敢就是要做到不怕困难,勇于担当;团结表现在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彼此信任,互相帮助,合作共赢。我们是未来的主人,只有自信、自主、自强,才能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今天晚上8点电视上开始了《开学第一课》,主题是永垂不朽,总共上了四节课,分别是爱国、勇敢、团结、自强。
在勇敢的'那一课,看到了南京大屠杀时,日本杀害了我们30万人时,我心里非常的难过,一想到他们就浑身难受。不过打败小鬼子的战士们非常的坚强勇敢,牺牲自己最终赢得了胜利。是他们的不怕牺牲,才使我们能有现在和平美好的生活,使我深知现在和平幸福的来之不易。
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英雄;不应该忘记为我们牺牲的先烈。新的学年开始了,在解读历史后的今天,我更要自强自立,勇敢团结,努力学习知识,化知识为力量,努力为祖国做出贡献,把祖国的强大当做自己的梦想。
谨记历史,不忘国耻,不让历史在我们身上重演。
早上,树叶迎着风翩翩起舞,花朵抬起头来晒着太阳,树上的小鸟也在黎明的怀抱里高声歌唱。
伴随着“叮铃铃”的铃声,早自习开始了。教室里的情景,与教室外,截然不同。有的人在大声朗读有的人在互相背诵,还有的人心不在焉地做自己的事情。总之,给人一种压抑之感。
不一会儿,老师大步流星地向我们走来,站在讲台上宣布:“课文抽背开始!”大家的心里都七上八下。而我想:抽到我吧,这样就能让我更加勇敢了。老师却公布:“学号中带三的数字请站起来。”而我的学号里没有“3”,我就完美地错过了本次抽背。
伴随着早自习下课的铃声,抽背结束了。
这真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早晨呀!
冬天的一个早晨,我坐在教室里,读着语文书中老师要求要背出来的内容。忽然,阳老师从后门走了进来,站到讲台上并宣布:“现在开始抽背。”我有充分的自信,因为我在前一天晚上和这一天早上都背了一会。尽管放马过来吧!我在心里对阳老师说。没想到阳老师说:“请学号中带有‘3’的同学站起来。”天啊,为什么不抽学号中带有‘2’的同学呢?我多想把我前一天晚上和今天早上的成绩展示给同学和老师呀!可是,又能怎样呢?
除了31号,其他学号中带‘3’的同学都把抽背的内容背好了。这次真是可惜,没有抽到我。我心里想,是呀,要是这次抽到了我,我也不会这么伤心了。
今天上午我急急忙忙跑向学校,冲进了四(4)班,飞快地坐在了自己的座位,可谁知,一进来就要抽背课文。
我的'心里不慌不忙,心想:我昨天好不容易才背出来的,今天一定要展示给大家看!于是我带着期待的眼神看着老师,谁知老师却说:“学号中带有‘3’的同学站起来背!”听到这,我的心里有一些失落――因为我的学号里没有“3”。
大部分的同学都流利地背了出来,可有一些同学就根本没背,老师的眼中有一丝气愤!
看来,我还是要做好准备,背得流利一些,让老师开心些!
“背,背,背,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学生的烦恼。”打从一年级到现在,因为“背”字,我就没少烦恼过。每次放学前,当老师在放学前布置作业“背第几课”我都临大敌。
一个晚上,当我极不情愿意地把语文书递给老妈大人请她帮我背书时,我已处在“半昏迷”状态(困了)。这次要背的是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我可没去过那个什么洞,于是乱背一通:4月14日,我那个什么游,我在金华,游浙江的北山的什么的……课文的内容是: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尽管看得出老妈很生气,但她还是耐着性子让背下去。“大大大大大……大约,然后什么来着。”我夺过书一看,仍然结结巴巴地背下去。短短一段,我夺书看了三四次。
老妈大人发火了,尽是火药味地说:“就这水平还背什么背,自已再读几遍。”我哪想再读呀,心生一计说:“老妈,您睡觉吧,我让我爸背。”便走向客厅让老爸给我背。
老爸是个“电视一族”,下班回来就看电视,这不还在津津有味地享受着他的“视觉大餐”呢。“背哪一课?”老爸懒懒洋洋地问。“第三课。”我回答道,“哦,背吧”老爸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屏幕,看他不太认真的样子,我胡乱地背起来了,嘴里念念有词,尽量读得流畅一些。老爸并没有察觉我的“不良用心”。“背”了一会儿,估计是是OK了,我就说“好了。”“哦,好了”,老爸回过神来了,老爸在我的书上签了名,哈哈,有了老爸的签名我。
背诵已经成为了我们每天必不可缺的一项活动。从英语到语文,再到以后的政治(我猜的,不用信),每一科都要逐个给老师背诵,也因此避免了互相提示,提高了背诵质量。
谢老师还要求“不添字、不漏字、不停顿”,而且只要触及以上三点中任意一点,就会被驳回,这也提高了大家背诵的认真程度。每次两位老师一进教室,总会有同学立刻跑过去背诵,因此,两位老师踩点进教室(因为八班同学也在背诵)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再者,因为“从众效应”,同学们的背诵热情空前高涨,连几位从不背课文的同学也能跟上大家的步伐。但是――因为想给老师背诵的同学太多了,导致很多人出现课文会背但一直没机会背给老师的情况。
这时候,班内同学会出现“三极分化”――一类是靠“跑得快”,总能在老师进班的第一时间奔去,完成背诵任务;一类是靠“聪明的头脑”,制造更多与老师在一起的机会,具体表现在放学留校、去办公室找老师等方面;最后一类就是靠“充足的耐心”,终于抓住一次机会后把会背的全都背了。很明显,我属于最后一类,但这种方法有个很显著的缺点――因为背诵内容多,所以时间也长,容易被打断。就像上次我打算把二十一首诗和古文背完,结果才背一半就上课了……比如那次给王老师英语课文,结果上课铃响了也还没背完……哎!不能然怎么说是靠“充足的耐心”呢?
其实我更推荐靠“聪明的头脑”,空闲时间这么多,也不缺去找老师一次的短短几分钟。
★ 桂林山水课文
★ 课文朗诵
★ 桃花心木课文
★ 《师说》课文
★ 《莫高窟》课文
★ 课文读后感
★ 《管道》课文
★ 盘古开天地课文
★ 课文《秦兵马俑》
★ 课文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