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记叙文:故乡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zhh02320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记叙文:故乡(共含10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zhh02320”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高中记叙文:故乡

篇1:高中记叙文:故乡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的风俗多种多样,扫房、贴对联、泡腊八蒜、杀鸡等等。除却除夕夜不提,我印象最深的要说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了。

不同于现代化的大城市,家乡的年味依然洋溢着淳朴的农家习俗。虽不是张灯结彩、通宵灯火,倒也是处处红火,家家喜庆,年味十足。

作为一个现代人,杀鸡杀猪是见不到了,但从小我就听过一句老话——“腊月二十三,糖瓜粘”。

腊月二十三这天,老家的街上,不出百步,就能见一辆卖糖瓜的小车。糖也形形色色,主要以圆球形的糖“瓜”和长方形的糖“块”为主。因为要在上海上学,常常不能赶在腊月二十三前回家,但我总不忘和先走的外婆说一声:别忘了买糖瓜啊,我可就盼着它呢!年年如此。

外婆也着实算是买糖瓜的老手了,小铺主再三推荐,她硬是不理会,专挑瓜形和长条的,这也正符合了我的口味。

糖瓜,顾名思义就是一块“小南瓜”似的麦芽糖:挺着它那小肚腩,鼓绷绷的,让人看着就垂涎三尺,欲罢不能;你别看它们长得白净脸,可粘牙得很,一个不留神,就把牙“搭”了上去。

记得第一次,我不知道糖瓜的粘,一口下去,牙粘在一起,怎么也分不开,可把我急坏了,一旁的外婆却是偷偷一笑。无奈,只得慢慢舔化了。

再来说说长方形的,不同于糖“瓜”,这回,一口下去,真叫嘎嘣脆,又香又甜,色味双全。

受了上回的“苦”,这回我可小心了,一口口慢慢吃。一旁的外婆,又是一阵按捺不住的笑。

我吃着糖瓜,外婆情不自禁地讲起了她小时候过的腊月二十三。

以前,腊月二十三夜里,是要祭灶神爷的:找面平整墙,贴上灶爷的画像,放好供桌,上头放个蜡碗,一旁插上三支香,这就算是备得差不多了。到时候,在蜡碗里放上油,点着了,接着点上香。村里的老妇人们,便会烧起黄裱纸,边烧边说,让灶爷上天后,净说好的,不提坏的,以求来年的平安。待黄裱纸烧净,人们便取一点儿糖粥给灶爷的嘴糊上,算是粘上了他的嘴。最后,烧了灶爷的画像,算是灶爷“上天了”。

想到嘴里甜滋滋的糖瓜,也曾是灶爷的贡品,便禁不住又来了一块。这次,甜中还隐隐透着点骄傲,好歹也是个神仙嘛!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更,祭灶神爷的活动,渐渐没了踪迹,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却一代代永远浓缩在这小小的糖瓜中了……

篇2:高中记叙文: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句话写出了多少游子对故乡的深情,中秋之夜,凝望明月,我不禁想起了我的故乡,我的亲人,我决定回到故乡。

我坐着超音速飞机,穿过几个国家,一会儿就到了故乡,刚踏上故土,我就惊呆了,一种新的景象出现在我的面前,大街上一尘不染,汽车有序地行驶着。道路两旁的绿化像染上了流淌的新鲜的绿色,空气十分清新,汽车后面的尾气也不见了,这来故乡的变化真大呀。

俗话说:孝子不可三过家门而不入。于是我急匆匆地跑回了家,到了家门口,我发现家变成了纽扣般大小,像个精致的玩具屋。这时,一个蚂蚁大小的人对我大声喊:“孩子快走过缩小门,你就能进来了。”我定睛一看,那个小人正是我年迈的父亲,我穿过缩小门,也变成了蚂蚁般的大小,我和爸爸用脸部识别进了房子。一进房间,我不禁感慨家里的变化可真大。家里不仅有许多先进的设备,还多了一个泳池,现在科技发达了,想要游泳不需要去游泳馆,在家你就可以体会到在游泳池畅游的快乐。等我收拾完毕后,我们全家人一起快快乐乐地吃了顿团圆饭就去午休了。

午休过后,我来到商场。商场里面有好多的机器人,我一进门就有一个机器人朝我走过来了。这个机器人亲切地问我:“小姐,请问您需要什么?”“一件衣服”,我回答道。没想到就在一眨眼的时间,那个机器人便通过它的大脑系统帮我搭配一套衣服,我开心地付了款,离开了商场。

到了日落时分,我决定去公园散步。一进公园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花海,白色的百合,蓝色的勿忘我,粉色的康乃馨,黄色的迎春花,鲜红的玫瑰……你也许会疑惑,这些花的花季不同为何此时开在同一个地方里。其实这些花是用新型的胡萝卜素种植的,无论是寒冷的冬天还是炎热的夏天,都可以种出这些花来。在公园的一角竟然还有一个透明的健身馆,里面有个机器人教练,他可以根据电脑扫描出你的身体情况为你定制出一套完美的健身方案……

今天的故乡啊,你是那么美丽,那么先进,给我带来了快乐,我爱你,我最爱的故乡!

篇3:高中记叙文:故乡

磋跄岁月,消逝了的是流年里的青春梦幻年华。

路转溪桥。忽现了的是光影里的小桥流水人家。

只身漂泊在外,来到了江南水乡的小镇,全然不见外界的喧嚣,仿佛在一个世外桃源。坐在乌篷船里,游荡在小河中。河水慢慢托着船向前走,好像无所依靠,轻盈盈的。河水也是那样干净,把天空衬得湛蓝。抬头看着,仿佛因为几朵厚厚的白云提醒,才不会忘了那是天。河边有洗米洗菜的妇女,孩子们的玩闹声已是听不见的了,似乎是到了饭时,远处升起了袅袅的炊烟。

船还在飘着,两岸的人渐渐稀少了,都回了自己的家了吧。只剩下我与撑船的夫子,愈显得静了。船还在随着河水走着,走向远方。远方的故乡,现在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

这已是我无从得知的了,只能从记忆里旧时的模样来推断了。然而记忆也像这船一般,随着时间悄悄流向远方了。只能努力寻找一些残破不整的碎片,把它们拼起来。终于有所回报,而这显现出的,也必定是记忆最深处最难忘的事情吧。

故乡在北方的边睡小镇,那里有着分明的四季和中国最冷的冬天—仿佛还能感受到那股冷气。记忆里的故乡很美,尤其是故乡的四季。冬天的银装素裹,皑皑白雪;秋天的硕果累累,稻谷飘香;夏天的虫鸣蛙叫,烈日炎炎;等到了春天,可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故乡的春天很特别,不像这暖国的春天,处处是绵绵的细雨,好像永远下不完。积雪还是有的,仿佛是一个晚冬,由于昼夜温差的关系,成堆的雪变成了一些冰,但白天还是暖和的。远方有鸟儿传来的叫声,带来了万物复苏的痕迹。草儿争前恐后钻出来,抢着呼吸到第一缕新鲜的空气,树木从来不着急,等到第一次春雨缓缓落下来,它们才懒懒地把芽儿挺出来。不舍得多用一些力气。隔几天,绿色满了大地,渐渐地有孩子出来玩了,似乎才到了春天,才有了盎然的生意。这样,春雨、孩子、绿色,组成了一幅似乎春天标志的美丽完整的画面,一直烙在我的脑海里。

记忆里的故乡很美,不仅风景美,人更美。

一张张和蔼可亲的脸上都看得见友善的笑容,巷道胡同儿边总能看见一群聊天的人,有说有笑,和谐的气氛充满了小镇。

一滴雨打在我的额头上,打散了远处的炊烟,亦打散了我对故乡的回忆。云已不知什么时候变得黑了—虽是乌云。雨却也下得浙浙沥沥,不像故乡的春雨,下得洒脱,滋润着万物。又是一个春天了,这暖国的雨下了起来,也滋润着干涸的大地,然而,有什么来滋润我这干涸的!可忆呢?

船还在走着,向远方走着,我不禁想着:

究竞什么才算远方呢?望着不息的河流,却怎么也找不到答案。

也许吧。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那么,回不去的也必定是故乡了吧。

篇4:高中月是故乡明记叙文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望着窗外残缺不整的.月亮,我想起了故乡如玉盘般无暇的月亮。故乡的明月有着无言的静美。

故乡月是那么的圆润、硕大,如泉水洗过般的明净、澄澈。故乡的月,风情万种,适于饮茶,与君子谈天论地,也适于饮酒;和池塘中圣洁的荷花共醉。适于吟歌,与鸟儿轻快的歌声共鸣。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那时我总是好奇的想着:天上那个像大玉盘的东西是什么,为什么水面上有一个一模一样的东西。后来奶奶告诉我,那个是月亮,水中的月亮其实是天上月亮的投影,人间只要有水的地方它都会出现。我很爱水中的月亮,常常在有月亮的水边嬉戏,用小石子去朝月亮丢去。你看,月亮被我的小石子击中了。原本水平如镜的水面荡漾起了水波,月亮碎成了金,碎成了满天星。而顷刻间又复还。就像我时常恶作剧,奶奶那张永远不会生气的脸,正微笑地望着我。

小时候,乡村的明月是一缕炊烟拽起来升高的,是一管竹笛声悠悠吹圆的,是在满天星光下揉揉挂亮的。傍晚时分,西边的夕阳刚落下,东边的山坡上一轮明月便爬了上来。晚饭后,奶奶坐在凉椅上,我坐在奶奶的双腿上,奶奶搂着我,用她那因为辛苦操劳而全是皱纹、粗糙的手拿着故事书,映着月光给我讲故事。在月光下奶奶的脸显得那么慈祥和蔼,又是那么的饱经风霜,那么多的皱纹仿佛是他为家人而操劳付出的痕迹。一阵微风吹过,困意被微风吹来,我便在奶奶淡淡的讲故事声中睡着了。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曾生活在故乡的土地上,我永远怀着一份深情与感恩,无论何时何地,我都会永远的记住我曾在那成长的故乡;记住爱我像蜡烛般照亮我童年的奶奶;记住那一轮亦静亦美的明月。

篇5:故乡高中生记叙文

青山绿水,眼前清新了许多。“笔架山”矗立在是一个偏僻的小屯。我们祖祖辈辈都在这个小山墩里谋生,与世隔绝,倒有一番“世外桃源”的韵味。家乡虽小,却风景秀丽。傍着陡峭险峻的“笔架山”,眺望着国家著名旅游景点龙崆洞,

我迈脚踏上村口的泥路,心里感慨万分:当年爷爷曾在这里艰辛地劳作,用双手撑起一个十二人的家;爸爸曾光着腚在这条路上嬉耍,也曾踏着这条泥泞的小路去上学……现在我踩着父辈的脚印回到了家乡,我心里思诸万千。

梯田上散布着几间泥坯房,房外竖着锄头钉耙,铺着金黄的稻谷,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光芒。几位叔叔伯伯坐在小板凳上边喝茶边谈天,一只大黄狗在厅堂内摇着尾巴,低沉地朝我吠叫……

小弟不知什么时候溜到了我身后,拉着我的手说:“走,我带你去个地方!”他有着一头浓密的头发,古铜色的皮肤散发出健康的光彩,黑黝黝的大眼睛围着我转。

他带我走在田坎上,小脚丫下虎虎生风,在泥路上留下一串脚印。时而摘狗尾巴草给我挠痒,时而捡个石子当弹丸,时而蹦入稻田中捉迷藏……别提有多开心了!我顺着金黄的稻田看去,稻田里站着几个披着大衣的稻草人,几只淘气的麻雀在它身上啄食谷粒,稻田的边缘是郁郁苍苍的山林,山林间矗立着笔架山的雄伟身躯,几缕云雾缭绕在山脊上,真是诗情画意!

小弟带我走到屋后的山下,一汪泉眼正咕噜咕噜淌出清澈的泉水,汇入杂草间的小溪里。他说:“喝吧,这泉水可甜哩!”说完,他掬起一捧泉水,一饮而尽。我也学着他的样,畅饮了好几口冰凉的泉水。啊!那滋味别提有多爽了,甘甜的泉水流经我唇间,流过我舌尖,再流入我的喉咙。我觉得天不热了,汗也不流了,浑身都充满活力。我朝小弟竖起了大拇指,说:“太好喝了,太解渴了!”我想:爷爷他们也是喝这泉水长大的吧!想罢,我又喝了一口泉水。小弟说:“原来这泉眼里还能流出很多水,可是现在水量变少了……”说完,他淳朴的眼神里流露出些许无奈。

时不时有几只蜜蜂掠过耳边,各别几只还绕着我的衣服转了几圈,叫我动也不敢动,惹得小弟哈哈大笑说:“它们那是跟你熟悉感情呢!”我们途经蜂房,看见成百上千的蜜蜂在蜂巢里辛勤地忙碌着,几只采蜜归来的工蜂在空中不停转圈,示意同伴蜜源的距离方向。

我们走啊走,还看到了嘎嘎叫的鸭子、呃呃叫的鹅、吭哧吭哧叫的小猪,它们像是在伴奏一首别具特色的乡间合唱曲,让我听得入了迷。

篇6:故乡高中生记叙文

飞翔的鸟离不开天空,即使停驻,它也要留在最接近天空的树梢;茂密的叶离不开根,即使凋零,它也要回归根的怀抱;漂泊的浮萍离不开水,即使轻盈无依,它也需要水的环绕。

就算是漂泊不定的风也会眷恋叶的温柔,一颗再怎样向往自由的心都会无法抗拒故乡的羁绊。那一片土地,也许繁花似锦,绿草如茵;也许黄沙飞卷,戈壁苍凉;也许只有农人的辛勤,见不到灯红酒绿,但那片土地总会在记忆的深处停留,占据心头最柔弱的角落。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最深沉的爱我们总会留给故乡,每个背上行李的游子走在他乡路上怀念最多的必是故乡。离开故乡已有三载,每当走在城市车水马龙的大道上,心头浮现的却是故乡那布满青苔的青石板,还有杂草丛生、被农人踩出的山间小道。在这里,我懂得了:路,不好走。

看见城市灯火,会怀念起故乡的皎月星辉;看见城市被霓虹打扮得妖艳的树木,会怀念故乡那质朴的梧桐;看见城市高楼,会怀念故乡的平房,只因为那里是我心之所向。

终于明白,苏武持节牧羊二十载,历尽磨难也要回到大汉的决心不仅是因为他的忠心,更因为他的心放不下他的故乡。终于明白,项羽“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何人知之”的感慨,不是没有雄心,而是敌不过对故乡的牵念;终于明白,岳飞为什么已有“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觉悟,仍是放不下大宋,执意征伐,因为他的故乡情愫弥漫了整个宋朝。

故乡就是有着这样的魔力,只有离乡背井的人才会懂得离人的心,于是我读懂了他们。这样的故乡情,这样一片执著于故乡的心能激发人的勇气,唤醒人的柔情,坚定人的信念。就像他们,也像我,明白无论我走多远,故乡在那里期盼着我,等候着我,成为一片心灵永远的避风港。

鸽子的去而复返是对故乡的牵恋,鳟鱼的巡游是对故乡的期待,老马识途更是对故乡的一片念念不忘。所有的这些,不仅是生物的本能,更是情的真切深沉。

故乡高中生记叙文

篇7:故乡记叙文

故乡记叙文600字

夜又深了,城市的郊区已恢复了宁静。倚窗远望,只见一排排华灯孤零零的矗立在远方,视乎在向人们诉说城市白天发生的故事。要不是偶尔有几辆车经过,四周倒有点静得可怕。

来这座城市已是一年有余了,虽不处在城市的中心地带,也不处在城市灯红酒绿的繁华之所,但是晚上的一盏盏路灯发出昏黄的光芒告诉我自己还是处在城市之中。身处城市的喧嚣之中,丝毫体会不到大城市的优越,反倒越来越思恋故乡。故乡虽与这座城市相隔只在咫尺之遥,但是一年到头却也难得回一次故乡。不是计较那几十块钱的车费,而是临在假期的时候总是被一些琐事缠得脱不开身来。也不知道家前面的那颗白杨树是否又长高大了些没有;也不知道门前的那窝竹子是不是越长越茂盛了;也不知门前的那颗桃树开花了没有。

人生的道路上有太多的不得已,然则我们只有默默去承受。为了求学我十岁开始离家住校。那时候是一星期回一次家,总是觉得一星期是那么的漫长,从周一就开始掰着手指算起,记得那个时候最幸福的时候就是周五的时候,听到的放学的铃声就是我们听到的最美的乐章。回到家中,父母还在田间劳作,最幸福的是莫过于和父母坐在家里的方桌边吃一顿饭,和弟弟时而吵两句嘴。这样日子周而复始的过了四年。然则岁月逝去,一转眼都到了高中,一周回一次家变成了一月回一次家,回家的次数渐渐的`变少,每次回家总是先给父母打上电话。每次回家父母都刻意在家等着我的归来。第二天天微微亮的时候,父亲便骑着那辆年龄与我相当的自行车到街市上去买些平时舍不得吃的菜。那时候回家我的心情也是相当欣喜的,因为在学校“艰苦”一个月后,终于可以吃到几顿好的。那无疑是一个月中最幸福最高兴的几天,没有繁忙的功课困扰,没有老师的管束,也不为自己以后的前途而担忧,在这几天也可以一觉睡到自然醒。

三年以后,回家的周期变得更长了,一年只能回去两次。哪怕只有两次我还是不愿回去。因为爸妈到沿海打工去了,为了过年能多赚点加班费,也为了过年能节省回来的路费,基本是几年才回来一次。每次回家看到空荡荡的家,看到别人家张灯结彩一家团圆的时候,心里总是有种莫名的忧伤,那个时候最期盼的就是自己赶快的长大,有能力养活父母,他们不在客居于远方的城市,遥望家乡的灯火。

想象总是美好的社会的现实总是那么的残酷,一晃自己已经毕业两年了,自己也还只是客居在城市中混个温饱,父母还是在遥远南方城市打工,弟弟却在北方城市工作。一家人相隔在千里万里之遥,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在一起匆匆的相聚几天,又匆匆的离别,看着父母两鬓开始斑白的白发,我的心里有种说不出的痛。

篇8:故乡记叙文

故乡记叙文

离我故乡最近的一条河流,我们费力的在河流上面架起了一座木桥,木桥的确方便了一整条村人的出出入入,但终归是木的,河水浸泡久了之后也会有所腐蚀,朽了也就倒了。河水一下子将木桥带出几十米外,一根根浮在河水上面的木棍和支柱,像极了零散落在河里的小船,远远一看,你追我赶。我的故乡,常年不回一次,但始终怀念,就像那些木棍,永远属于故乡那条木桥。不管漂浮到了哪里?牵挂的、惦记的,还是故乡。

自己一个人生活在外,家里的亲人依旧守在故乡,养育我的地方我不能抛弃,正是这些落后的观念深深植入爷爷奶奶的脑海,才造就了故乡里比任何一个地方都要落后、都要贫困。懂点事理的阿爷携着妻子儿女远离了故乡,而六叔他像木桥一样守护着故乡和那两个老人,在外发展前途多少可以更为憧憬,可六叔却没有。也是,在现实面前我们都很平凡,不争什么?不拿点什么?就要永远被困在故乡那个穷酸僻壤的地方。一旦有了好的以后,也可为称得上光宗耀祖,不枉费当初做下了背井离乡的这个决定。命运是有好多人不服的,因为它对我们不公平,但时间久了人也就慢慢变得现实,在现实的强词夺理下一切都由不得我们,只有臣服、只有忍受与习惯。我身在他乡,也称游子,我心系故乡,那短短是时光只因无法磨灭,所以刻骨铭心。当我一个人,踩着满地枯叶回到这里,沾满身上的全是黄土气息,爬上很高的山顶神清气爽,我想我还是属于这里,因为心灵在这里能安稳,像漂浮已久的浮萍找到了依靠,像迷失了回家的孩子找到了方向,像远途旅客在沙漠中找到了绿洲,属于这个地方的我永远属于大山、大地、黄土、高坡。

这是我送你的风景,答应你的大好河山已经食言了,我只好用文字勾勒想象一幅美景,而美景,不过是我向你提起过的故乡。

早春,我的`故乡一片青葱嫩绿,洒满山间角落里每一抹春色表现得格外夺人眼球,像酝酿好久的一幅画,绿色背景做铺垫。拐过山最后一个弯,木桥早已不复当年,现在取而代之的是水泥桥,脚上还有一缕春意,踩过去看见竹林一片。风吹着竹叶仿佛点头含笑,一整个竹林正在晨曦中摇起纤细的腰肢,扭动的身体,手舞足蹈。走过竹林有条过道,上面几家瓦房,瓦上爬满青苔,炊烟笼罩得朦朦胧胧,披上一层白色纱衣,这是黄昏的嫁妆,新娘是这几户人家。故事可以在我笔下向你娓娓道来,可我不知的是你能否真的明白,就像这层白雾,隐隐约约间飘到山后坠跌,消失。怎么看都觉得像是雾里看花,看不清结局。晚上,这片天空被描得很黑,是谁画上了几颗星星让星光洒满你的肩膀?又是谁素描了你我之间整个平淡人生?是我把星星画在天上让星光洒满你的双肩,又是我素描了我们之间整个平淡人生,是我的不小心,硬生生的毁了这份友谊。坐在水泥桥上,听着河水潺潺流过,像弹奏的小夜曲,清脆悦耳,月光倾泻在水面上,依稀中仿佛还看见倒映在水里你的脸,美得就如那缕月光,清澈的瞳孔,干净的脸庞,我犹记得未曾遗忘。

秋天,像个掠取绿色的画家,涂上金黄,这里金黄一片,田里金黄一大片,思念慢慢老了学会了脱发,叶子被一片片落得利索,我想你也想得利索。干净的枝丫就等秋风将它折下,也好学着落叶归根。落叶是树的,树允许它离去归根,但枝丫是樵夫的,樵夫拾起的不可能叫归根,就像你被城市带走的也不再叫我的。我还想再到山顶那片草坪上坐一坐,还想和你谈谈我们的梦想,我想当一名作家,你想当一名医生,我想写我们的故事,你想治愈我们内伤,这里一个多么悲凉的故事。可能以后回到这里都是我孤身一人,这片草坪的草枯萎又变嫩绿,嫩绿又变枯萎,轮番了十余载春秋,这里有的只不过还是我一个外人。我怀念我的故乡,却怀念的又不仅仅是故乡,我写的是我的故乡,可又不仅仅单单写故乡,至少,故乡的风景是我送你。那些花开,你又记得多少?我的故乡,执笔之前总会想到你,落笔之前又会再次想起你,直到我合上日记,走出门外抬头一看,满天烟火。这时,烟火是你,留给我的纵然只是转瞬即逝的美,得不到也成了意外。

走了好远还是一个人,背后随着脚步慢慢淡出了你的故事,我离开了故乡,感觉每一步都走得很沉重,下不去脚像捆绑了一层枷锁。我终究还是回到了这座城市,这里繁华热闹喧嚣这里高楼大厦随处可见,这里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可是这里,却开始让我心生厌恶。

篇9:故乡过年记叙文

故乡过年记叙文1200字

小的时候在农村,非常向往过年。如今,身在城市,还不忘孩提的俚谣:“红萝卜、蜜蜜甜。见着见着就过年。”多么耳熟能详的童谣,勾起了我对往昔过年的回忆:热闹的村庄、吵吵闹闹的人群都沉浸在幸福的喜悦中,大家一同辞旧迎新,用心里的那份激动和感慨默默的感受着年的味道。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几十年就是一眨眼的功夫,孩童变成了老叟,乡村变成了荒芜,什么都变了,但唯一不变的是我心里那寸净土、那颗永不磨灭的童心和故乡。

小时候向往过年,那是因为只有过年才能享用一年中最丰盛的年夜饭。

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家里很穷,母亲精打细算,非常节约,她把积攒一年到头的美味佳肴,只有过年才能让我解馋。

那时候农村过年,不像现在城里过年时兴下馆子。乡下过年,都选择在中午,有的美食,头天晚上就得开始煮,如猪头猪脚和萝卜海带就是头天晚上开始炖,且要炖满满一大锅。灶头里烧块子柴,睡前备火,备火就是把未烧尽的块子柴团在灶中央,然后用灰将其覆盖,这样火种不灭,灶里彻夜通红。这是家乡的一种习俗,既有微火炖猪脚之效,又有预示来年红红火火之意。第二天早上,母亲一大早就起床了,她首先将锅里的猪脚海带再次舀进鼎锅,然后将猪头腊肉香肠萝卜一锅煮,煮熟之后,她得把肉食捞出来放在筲箕里凉着待切,再将萝卜与汤舀到缸砵里,目的在于腾锅它用。鼎锅里的猪脚海带,还得与炸酥肉、炒小菜、箜(kong)干饭等一系列烹饪一起炖着。我家人多,兄弟姊妹四个,个个喜欢吃酥肉,每逢过年,酥肉必炸,过年以后,往往要剩满满一筲箕,足足有三、四斤之重。端上桌子的菜肴,荤菜居多,主要有坨子肉、猪头肉、干酥肉、糖糯米、香肠、猪脚海带汤、不少年份还要杀个鸡炖起,唯一缺少的是年年有余(鱼)这道菜,那是因为家里穷,买不起鱼的缘故。团年饭桌上的菜,最有特色的是肥大块。肥大块多用很肥的宝肋腊肉切割而成,切好的肉在锅里爆出油后,加入圆白菜炒几下就做成了。肥大块大的有巴掌大,最上面的肉横过碗口两边还悬着。重的一块接近一两重,一般很难吃下三、四块的。因为是腊肉,略显黄色,拈起对着光看,晶莹剔透,色香味俱佳,直叫人垂涎欲滴。我常常放筷子前还想吃,但怕吃不完而不敢夹。为此,不知道多少次怨母亲切的肉太大,免不了事后要问母亲:“过年的肉为什么要切那么大?”母亲每次的`回答都是:“是为了让你们少吃点才切那么大块的!”实际上,那是一种纯朴民俗的体现,是待客热情大方的方式,是彰显富余的表现手法。猪头的拱嘴、耳朵会留下过客时做下酒菜,其余的切好就端上桌,每片肉的大小要比肥大块小些。猪脚和鸡肉,熟透得已经骨肉分离,偶有肉附着在骨头上,只需用筷子夹着骨头一吸便可以把肉吸进嘴里。团年后剩下的猪脚海带汤,初一吃包面(馄饨),就是绝美佳肴。其他美食还有油炸红苕爪子,新鲜瘦肉炒莴笋等,素菜每桌一般有三四个。吃团年饭所请的客人,有外爷外婆,爷爷奶奶和父母的兄弟姐妹等,后来姐姐出嫁了,也要请回来过年。我家团年最少一两桌,坐席是有讲究的,最高长辈长者坐上席,上席坐齐后,最高长辈次者和次高长辈坐下席,我们小字辈只有分坐左右两边的份。有时候,父亲还要把要饮酒的客人尽量安排在一桌,以便招待。

向往过年,那是因为过年盼望有人给压岁钱,可以穿新衣。

小的时候,压岁钱年年过年年年盼,但我的记忆中,很少有收到压岁钱。只有一次远方的舅爷爷给了我两毛钱,这个舅爷爷是我所有亲戚中最穷的,但印象深刻,终生难忘,由于工作的缘故,他老人家离世时,可惜我也没有在家。成为我一生的愧疚。穿新衣,更不敢奢望,十六岁那年,大姐出嫁,我有了人生第一套新衣服。

向往过年,那是因为大年初一可以走亲戚,可以荡秋千,可以不打猪草,可以不放牛,可以尽情的玩。

大年初一村子里很热闹,新郎官拜年的、耍灯的、放鞭炮的、打川牌的.....打牌的居多。农村新郎官拜年就是走人户,从正月初二开始,到小年(元宵节)才结束。

所谓新郎官走人户,农村和城里的差别是很大的。农村的新郎官,就是前一年结婚的亲戚,这对新人,新年初一下午拜媒人,初二起开始拜新年,走到那家就是那家的新年客,新年客拜新年的礼物,一般是两把面、两瓶酒、两斤糖之类的礼物。同时,新年客拜到那家,那家还要打发,打发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红包。给钱必须是双数,两块、四块、六块......新年客走到那家,那家就遍请亲戚朋友,摆上一两桌乃至更多,是屡见不鲜的事。招待客人的下酒菜,十分丰盛,什么猪耳朵、肚条、舌头,心子、肝子,瓜子花生糖果等一应俱全,家家户户,桌上摆的下酒菜的干蝶子,少则三五个,多则七八个,还有十大碗。丰富极了。酒席之上,推杯换盏,你来我往,非常热闹。我小的时候,虽然喝酒没门,但是好吃的菜可以管够。

我的过年情结,虽说不是与生俱来,但在我脑海里,已经根深蒂固,昔日农村过年的丰盛美食和热闹场面,至今历历在目。前几年回老家过年,所见景况,远不如前,不少优秀传统,有的濒临失传,有的销声匿迹,如拜新年之俗和恭请长者坐上席之礼就是如此。每每想到此处,总有怅然若失之感。

时光流转,我们终将老去,但心中永远藏着那片净土,那里充斥着新年的内涵,盛满了我的乡愁。

篇10:回故乡记叙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眼间,二十年过去了,在异乡工作的我,决定在中秋节即将来临之际,回家看望父母,和他们过中秋节。

我乘上踏往家乡的列车。回忆起二十年前的家乡。记忆中的家乡既不繁华,也不僻静,倒像一块未经雕刻的碧玉,看不出它的潜能,今天就来一看究竟。

故乡的变化可真大啊!我走在家乡的路上,两旁的树木让我感受特别舒服,而且道路又宽又平,真让我觉得很陌生,又很亲切。

故乡原先又发黑﹑又发臭的池不见了,现在的池清澈见底,水里还可以看见数不胜数的小鱼和小虾。

爸爸妈妈知道我要来了。早早地就在村口等着我,我见到他们很高兴,又很激动,紧紧地抱成一团。

爸爸妈妈把我带到自家门口,我不敢相信,以前那用红砖黑瓦盖的小矮房,如今成了一座小洋楼。爸爸对我说:”要说这是谁把村子打扮得这个样?那当然是农民每天早出晚归的劳动

夜晚,我家三口在家门口赏着月亮吃着月饼,看着渐渐升起的孔明灯和迅速升起天空的五彩缤纷的烟花,我顿时感到家乡这块碧玉被勤劳的人们雕刻得越来越美,越来越动人……

再回故乡记叙文

回忆·故乡记叙文

高中记叙文

离别故乡的声音记叙文

故乡的那些事记叙文

高中母爱记叙文

老师高中记叙文

高中记叙文作文

记叙文高中作文

高中记叙文范文

高中记叙文:故乡(整理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高中记叙文:故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