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字教材走进我的课堂体会(共含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川沙贝儿她妈”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妈妈走进我课堂日记
星期四中午,妈妈走进我们课堂,给我们讲了有关通信的知识,主题是《通信―让我们的生活更精彩》。
内容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关于通信的发展历史,从古老的烽火狼烟到今天的无线电话,让我了解科技发展的.迅速和人们的智慧;第二部分就是互动了,妈妈带来了纸杯电话和对讲机, 让我们对电话又进一步的接触。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积极参与提问和回答, 三十分钟怎么过得这么快?
老师说,还会有更多的爸爸妈妈走进我们课堂,为我们带来书本以外的知识呢!我很期待!
走进课堂,我打开书原创日记
童稚可爱的孩子,还有太多的陌生的笑脸,又走进了我的生活。刚才还在和学生们聊着掏心窝的话,怎么又变成这些孩子呢?此时,我才从暑假生活里走出来,生活就这样的周而复始啊!又是一茬,刚才聊天的孩子到更高级学校里去了,他们要去奔自己的前程了,我留不住他们,他们也不会在这里停留。
我拿起七年级的语文课本,走进了教室,打开了书。《秋天的怀念》是著名作家史铁生在秋天里对自己母亲的回忆。此时,他已经走过了人生的秋天,迎来了辉煌的巅峰时刻。小时候的双腿瘫痪,造成了他暴怒无常的性格,在母亲的无限宽容,忍耐和慈爱下,他读懂了母亲,体会了伟大的母爱。母亲被病魔折磨离去后,他和未成年的妹妹变得更坚强,乐观。都说教学能相长,我真的感受到了。
稚气可爱的孩子,他们带着期待和渴望来到了初级中学;能聊掏心窝的话的学生,他们携着理想和绘制的人生蓝图走进了高中学校;人到中年的我,重复着昨天的故事,用知识和经验诱导着一批又一批清纯可爱的学子们。我们都熟悉了《秋天的怀念》。孩子说,“作者好可怜,妈妈真好”;学生说,“觉醒比什么都重要,生活需要乐观、坚强”;我告诉学子们,“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的是至少有一位爱你的教育家。”
牙牙学语,需要引导;爬行走路,需要帮扶;走进课堂,需要真知;学习生活,需要楷模;感悟人生,需要指点。生活中无论何时何处都需要“教育家”.这位教育家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对象的成长和发展。今天,我仍然充当着这种“教育家”.走进课堂,我打开书,感受到肩上的担子很沉很沉,责任重大。
昨天的.学子们,开始评价我这个“教育家”了。二十八年的教学生涯,我也该有自己的总结了。我不敢渴望有鲜花,也不敢奢望有累累硕果。我只需这样问我自己:你对他的指导有作用吗?她的成绩你能说有你的一点努力吗?他对你的责怪,你真的从心里接受了吗?
进来了,走出去,这是奋斗的历程,是拼搏的见证。我是你们前行时一座不起眼的桥梁,我会用我的努力和人生目标加固着这座桥梁。带着自信,带着骄傲,今天,我又走进课堂,打开书……
有限的教材,无限的课堂――我是这样教《社戏》的
有限的教材,无限的课堂――我是这样教《社戏》的罗芳
鲁迅先生的《社戏》耐看却难上。课文所写的内容本身很简单――群十二三岁的乡下孩子看社戏的经历。只是隔着几十年的光阴,一群同样年岁的城里孩子理解起社戏来,竞变成了一桩难事。让学生从文字里找到温暖,在课堂上引起共鸣,这是教学的关键。在备课时,笔者注重学生的情感融人与课堂参与,设计了以下的环节来构建课堂。
一、故事我来昕
城里的孩子,物质充裕,看电影、听演唱会、观戏在他们的生活中很是寻常。他们很难理解一场戏、一部电影在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在娱乐生活接近于零的乡村意味着什么。在此背景下,如果没有预热,课堂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上课之前,我先让学生问问家里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他们年轻的时候有哪些娱乐活动,他们当年是怎样看戏或者看电影的。
第二天,课堂在分享这些精彩纷呈的故事中展开――有的孩子说,他爷爷当年在没有赶上渡船的情况下,在初秋的夜里,光着膀子游过河去,只为看《地道战》;有的孩子说,他奶奶当年为了看一场戏,来回走了40里路;有的孩子说,他爸爸妈妈就是在看露天电影时相识相知的。
这些回忆,如一台时光机,让孩子们回到乡村,回到过去,同时也预热了课堂。在这样的氛围下进入文本,课堂显得自然而又热烈。
二、对话我来写
《社戏》这篇文章中最好玩、最有味的情节是偷豆,作者在看似闲散的笔墨中将性格迥异的孩子们勾勒得活灵活现:双喜――精明机灵、能言善辩;阿发――憨厚老实、仗义纯朴。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阿发的性格不是这样,而是以下几种性格中的一种――自私、胆小、狡滑、直率,面对双喜的提问,他会怎么说呢?同学们在台下议论纷纷,给不同性格的阿发设计了不同的台词:
自私的':莫偷我家的,偷六一公公家的吧。
胆小的:双喜,算了吧,别偷了。黑灯瞎火的,我妈和六一都不是好惹的主儿。
狡滑的:偷我们家的可是可以,可我们家的不好吃,昨晚上我吃了,拉了一晚上肚子!
直率的:当然偷我们家的!走,跟我来。
通过设计台词,同学们更深地体会到语言的魅力以及语言对人物性格塑造的重要性。孩子们逐渐明白好的语言描写往往寥寥数语就能揭示人物性格,在最短的时间内塑造人物形象。此外,我还在课后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作业,让他们用简短的语言描写班上某个同学的性格。由说到写,由文本到生活,这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也激发了他们的写作兴趣。
三、情感我来悟
对于文章的主旨,我抓住课文的结尾部分:“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通过分析,学生渐渐明白,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其实好的并不是戏或者豆,而是那段单纯而温暖的时光。为了帮助学生领悟这种情感,我给他们讲了朱元璋“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故事(已是帝王身的朱元璋非常怀念逃难时喝的寻常菜汤,但怎么做也吃不出原来的味道)以及池莉的知青小说《绝代佳人》(两个知青在又饥又累的情况下吃的辣椒炒茄子,被看作是一生吃到的美味,视它为绝代佳人),再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在故事的引导下,孩子们迅速理解了文章的情感,并结合自己的经历畅谈感受。
教学《社戏》这篇课文,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可从亲情、阅读、写作等从多个层面进行拓展。教材是有限的,但生活无限,我们的课堂同样是无限的。
(作者单位:长沙市雅礼实验中学)
★ 北师数字教材
★ 高效课堂体会
★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