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听壶散文(共含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rtyh”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听壶散文
“壶”这个字,原来可以用“听”字来形容。“壶”居然可以用来“听”,那不是很奇怪吗?当然,可以用来听的壶,不可能是水壶、酒壶,也不可能是喷壶,它是茶壶,是用七个音符奇妙的排列组合起来,以二胡的婉约,低音笛的深沉,高胡的纤细和古筝的清丽徐徐摆出的一只只精细、浑朴、润雅的茶壶,确切的说,是音乐。
我不懂音乐,但是于喧嚣的都市,繁忙的生活中,听惯了你你我我,情情爱爱以及大街小巷不厌其烦的流行歌曲,忽然于某一日,听到了一曲幽幽远远、清新淡雅的曲调,便被它牢牢的抓住,欲罢而不能了,于是就买了这样一盘名叫“听壶”的磁带,顾名思义,是用音乐来讲述一只只壶了。
我不懂茶,饮茶是一件非常高雅的事情,它已成为一种艺术文化,一杯清茶在手,闻香品味,轻风徐徐,茶香袅袅,或抚琴赋诗,或亲朋小聚,其悠悠茶韵,于会心处,不着一言。当然,在我的意识里,那是古代文人雅士的事情,与现代繁忙的节奏有些格格不入,但是,也许正是这格格不入,才正是现代人想要找回的久违了的东西,因是久违,所以才更珍惜,才更讲究情趣,音乐是增添这种情趣不可缺少的工具,清新悠远的音符,将茶中无法言喻的深味细腻的表现出来,让茶味愈深愈远,更沉更香,山川云雾、明月清风或知交故友或情侣爱人无一不在茶中,无一不在乐中。
我不懂壶,但却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壶因茶贵,茶助壶雅”,可见壶在饮茶中的作用了。据说壶艺是茶道中相当重要的一环,古往今来,各方制壶艺人,以其纤巧的手艺与别出心裁的创意,造就了许多壶艺精品,有的更是融入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艺术,表现出一种特有的民族风格。而一把壶,可以因为个人的长期使用、把玩,自然焕发出一股润雅浑朴的特质,为品茗增添一份与众不同的趣味。而于音乐中听壶,当是别有一翻情趣吧。
听,江南小调优优雅雅的被二胡如一阵清风般徐徐拉出,那袅袅的微风淡淡地勾画出层层叠叠山峰般的翠色,以及如云般轻柔飘逸的气质,这是一只鸡头壶;浩瀚的夜空,繁星闪闪烁烁如童话般引人遐思,那是排箫舒缓飘逸的音色幻成的梦境,穿插着钢片琴明亮的音色照出的点点星光,是之为“紫泥泛春华”的大彬壶;秋意阑珊,蟋蟀轻鸣,月光如水,宁静安详而颇具禅味儿的音符悠悠而起,额头突显,长髯秃顶的老翁,双臂围交着枕肩酣睡;
“月影斜窗前,老叟笑中眠,超脱世俗扰,甜梦何悠然”;高山流水,鸟鸣啾啾,反朴归真的大自然的声音如一股山野的风,吹得竹叶沙沙,恬静清雅的冷色调,轻轻拂过炎热的夏季,此为石质的茶壶“苍竹滴翠”;蓝蓝的天空悠闲的飘着几朵白云,微风轻起,白云曼妙的`变幻着各种舞姿,极目远眺,远山的影子与白云相得益彰,静如水,动如风,这舒缓流畅,细腻柔情的旋律将“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的薄胎粉彩壶描绘得惟妙惟肖,真真是“隔淡雾看青山”,山也朦胧雾也朦胧;“仿得东陵式,盛来雪乳香”,这是那只南瓜壶上刻的诗句,“东陵”是南瓜的别称,“雪乳香”是让人读起来就口舌生香的那种词,在这句诗中它是说以隔年洁净的雪水烹出的名茶,当然是茶香四溢,情趣盎然了,而能够表达这种情味交融的乐调的大概只有以“茉莉花”为素材的如田园小诗一样的曲调了;
再听,乐声重起,古琴和箫幽幽扬扬潺潺远远的伴着涓涓流水,古朴的埙带着泥陶的土香演奏出“古树拙风”的韵致,这是在述说一只树瘿壶,它质朴的壶形,让人不禁会想起千年的古树和与之相关的一些东西;早就听说过“功夫茶”的名声,却从来不知其具体的细节,今日听壶,方晓得泡功夫茶要用一种造型精美,别开生面的被称为“孟臣”的紫砂小壶,乐声如海潮低吟,把人带入潮、汕一带的风情中,轻柔淡雅的音韵将孟臣壶的微小、精美一一道来,将功夫茶的浓而不烈的香韵描绘得细腻缠绵,使听者悠悠然陷在茶韵里,陷在壶韵里,更陷在音乐的情韵里,乐而忘返了。
每把壶都有它独特的韵味和语言,每把壶都是一首动人的旋律,或淡雅得像天上的一抹云彩,或深沉得像夜空里的点点繁星,或安详得像摇椅上的老翁,或自然得像古树临风如田园小诗。一壶一乾坤,何不让我们于喧嚣的市井,繁忙的都市里暂觅一席安静的所在,抽出一些无聊的时光,静静的听一听音乐里的壶声,壶声里的茶香呢?
听完听不完都没有关系,懂不懂壶懂不懂茶都不必要,重要的是这一刻你摆脱了世俗的纷扰,这一刻心灵得到了自然的净化与安宁,岁月如流,载着我们陀螺一样的走向生命的尽头,而能够时时享有像这样的闲情逸致,放松一下疲惫的身心,再苦再累的人生,不都只是回首时那一曲悠悠扬扬的音乐,一杯淡淡飘散的清茶吗?
壶言乱语散文
家里把住了多年的老房子拆了,收拾时无意中扒拉出一个锡酒壶,磕碰得不成样子,掰了掰又恢复了原样。
妈妈把它拿给我看时,我的脸一下子就红了。我七个月早产生下时,不会吃奶,妈妈曾用这个锡酒壶吸过奶头,不大管用,就把它扔到了屋檐下。
二十七年了,院子里的草青了黄,黄了青,放它到屋檐下的人早就忘记了,它却默默地看着我们一家人锅碗瓢盆过日子,看着我们姐弟三个你打我,我打他,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看着我们一个个从落地婴孩长大成人,看着我的父母从年轻走向年老……
若不是因为我,它可能不会被置之高处,或许早被当做破烂卖掉接济家用了,也就不会从屋檐上掉下来,埋在土渣瓦砾里,被人拾起,扔到另外一个角落。
锡酒壶本不是什么名贵东西,上世纪初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秋凉冬冻闲来无事后,烫一壶酒喝喝,老婆孩子热炕头,也算是庄稼人一件乐事。可连年战火、饥荒不断,让它们基本上都消失了,这是它的宿命。
它古朴如初,像个老朽一样看着我,让我看到了人的宿命,一生苦短。人年轻的时候,觉得整个世界都是自己的,山上、地上无所不能,无所不及,就连天空中半明半暗的云朵仿佛都能触手可及。可人活到一定岁数时,就会很失落,再不能像山坡上的一棵树一样肆意生长,不能有使不完的力气和挥霍不完的青春,你甚至不知道时间会把你带到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腻歪了,就会把你突然抛下……
小的时候喜欢在村里晃悠,每次走到太爷爷留下的牌楼和街门那儿,总百感交集。它几次易主,已是破败不堪,可依旧是村里年代最久远的`建筑。今天,我似乎明白了先人喜欢盖房子置地、修长城筑黄河的初衷。他们把时间和成泥,调成浆,砌进砖里,垒进墙里,除了防家贼,御外敌,似乎还是想要流芳百世、亘古不变的另一种方式。
可事实证明,谁也不会,也不能留住时间,拒绝死亡。他们孕育生命,延续后代,把自己享用不尽的时间留给我们,把房子、城墙建得固若金汤,想要挡住一切,包括时间的侵蚀。可无论如何,后人会老去,房子城墙也会坍塌,他们所做的一切只是改变了他们及我们活着的心境:与生活抗争。在走到某个转角,无力做好一些事情时,不轻易放下坚持和信仰,就此隐入芸芸众生的大雾中,而假装若无其事。
把壶沐春散文
雨后的阳光更加轻灵,从玻璃、从门缝,甚至借着水面的春波,变着法子挤进了房间,整个房间都亮了。水映的光亮在天花板上跃动着,如同鲤鱼仙子披着的珠裳闪烁,整个房间都活了。
绿色的吊兰一扫昨日的慵懒,弹立着,用春的姿态;水中的锦鱼儿也没有原来那么低调,小脑袋时不时冒出水面,吐着泡儿,逐嬉着,用春的方式。而我,在窗前的一张旧榻斜倚着,以春的名义。让阳光软软地照在大大的白纸上,把自己的大大的头影也投在上面,然后用粗粗的笔在这影子里记录无羁的思绪。
不久该有那声春雷了,雨后山上的杜鹃花也该开了,再以后蝼蛄会推开洞前的堆土,还会有满野金色的菜花,带着面罩忙碌的蜂农,当然,还有可以炒出一壶香气的那满坡新绿。
因为胃寒 ,绿茶我喝的很少,但是还是喜欢在每一个春天闻一闻春芽的香味。“明前茶”是一种淡淡的、带着一丝青涩的早春味,如懵懂的少女;“雨前茶”则明显成熟了好多,那种浓郁的香气是情窦已开的妙曼。
现在我身边是一壶红茶,用春天采摘的本地白茶鲜叶精制而成,这茶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感恩茶”。不知起名者的初衷是什么,享用这香茗时我是感恩于天地育出妙物 ,妙物润了我的生命。
我的味觉不是很灵敏,再加不是在意什么名贵茶的名头,所以也无意去辨识这茶是“正山”味还是“祁门”味,只是喜欢它在公道杯里的油光鲜亮,喜欢它入鼻的香、过喉的醇,喜欢它暖着我的胃。
常人只是在秋冬季节才喝红茶,而我却是典型的“四季红” ,在不同的季节喝出红茶的不同味道。春天看燕衔春泥草绿溪涧,你可以从茶雾喝出它的本源,那袅袅升腾的身影便是一直深蕴叶中的绿意生机;夏天听蝉鸣夕照风过松林,你可以从茶温知晓它的.嬗变,那畅汗淋漓的释放是一段脱胎换骨时的炙热快意;秋天闻稻香四野菊芳小院,你可以从茶香阅历它的生命过程,那忽远忽近的高香是多少时光的积淀;冬天想白雪下待发的新芽、山林间觅食的野鸟,你可以感受贫瘦的干茶如何在水的浸润下重生,那满怀希望的舒展是无限春意的宣泄,如此,你便可以无聊地想着,来年的春天是否会品上同一棵茶树上的香叶。
壶浅了,给续上开水。窗外是明媚春光,壶内有春意无限。
养壶的优美散文
养壶之说,我是从一位爱好收藏的朋友那儿听说的。
壶的保养一般便通称为养壶,养壶的目的在使其更能够涵香纳味,并使壶能焕发出本身浑朴的光泽。一把新壶从开始泡第一泡茶的时候就开始和你结缘了,你就要细心的呵护它。新壶显现的光泽往往都较为暗沉,然而紫砂天生具有吸水性,倘若任其吮吸壶内的茶液,时间久了,便能使壶色光泽古润。如果养壶的'方式得当就能养出其晶莹剔透、珠圆玉润的最佳艺术效果。
想养好壶,首先要尽量选择质地上乘的紫砂壶,那些低劣、残缺之壶养得再好,终究也是残缺。养壶还有外养与内养之说,只有内修外养,兼收并蓄,才能养出好壶。外养就是要勤泡茶、勤擦拭。泡茶时,壶的温度较高,壶壁上的细孔会略微扩张,此时要用细纱布擦拭氤氲的水汽,让茶油顺热吸附于壶壁之中,久而久之,壶壁就逐渐生辉了。内养的关键是一壶不事二茶,因为紫砂壶有特殊的气孔结构,善于吸收茶汤,一把不事二茶的茶壶冲泡出来的茶汤才能保持原汁原味的茶来,否则,相互混杂,几无个性可言,养出来的壶品性也不见得高雅。
养壶最好用好茶,这样养得快;用一般茶养也可以,只是养的时间就要长一些罢了。如果壶暂时不用,亦应将壶用清水洗净,壶身内外擦干,使其不积湿气,贮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养壶是心急不得的,不然的话就会事倍功半,反而不得其所。养壶的每个细节都要细心,但每个细节也都可以成为一种享受,至少要有了这样的感觉才算是明白了养壶的真正意义。
总之,紫砂壶的收藏者是绝不会把形态各异的壶摆放在橱架上的,真正爱惜茶壶的人,会定时地将他在不同时期收获的壶儿们挨着个儿去沏茶——以精心挑选有不同香味的茶叶,配合不同温度的水,去养壶之色泽,养壶之香气。那茶水,常常是倒掉不喝的。养壶人的壶不是盛茶用的,他们偏要反过来,以茶去养壶的心情。我想,收藏茶壶到了养壶的境地,除了要有钱,还得要有闲;除了要有闲,更得要有心。如此长年养壶,养到后来,怕已分不清养的是壶的气质,还是自己的气度了。
如此说来,养壶倒应该是一种心情的名字了,养壶也便是养气质,洗壶也便是洗心情。我不养壶,也尚无养壶的种种条件。然而,我常常想,我们又何尝不能用养壶的心情让自己去学壶之“有容”而又不急于“盛满”,以岁月为茶,去涵纳岁月也让岁月蕴养自己呢?这样,到最后,当岁月流逝如倒掉的茶,我仍如壶,有着茶也带不走的温香。
听雨经典散文
这几天雨颇多,连绵的阴雨与灰暗的天空,无端地使我伤感起来。这样的日子,本无什么好心情,连空气似乎都长了霉,在寂静中微微发酵。
一个人静静地坐在窗前,看漫天的雨滴交错飞舞,看它们落下来嵌进了谁的记忆。雨,细如丝,密如网,在辽远的天地间织成了一张雨帘。缥缈而迷茫,静谧而悠远。濛濛烟雨模糊了我的眼,也淋湿了我的记忆,我的思绪又回到了那个令人神往,亦令人伤感的——宋王朝。
青藤静静地攀在漆迹斑驳的旧墙边,空气中浮着不知名的清香味,一个罗衫淡淡的女子,提一盏小小的荷花灯,在晓风残月的杨柳岸边,将自己的情思流向远方……
那是忧愁,别离的《雨霖铃》;那是伤感,无奈的`《蝶恋花》;是精致委婉的《临江仙》;是被落花和笙箫包围的《满庭芳》……烟波浩渺的江水中,谁为谁奏一曲《浪淘沙》香拥翠绕的秦淮两岸,谁为谁弹一曲《扬州慢》?朱红色宁静的长廊边,有谁守着满地黄花,为绿肥红瘦的雨后海棠叹惋流泪?长满青苔的石板路的小巷中,还有哪家少女在把杏花卖?
曾想,学凄婉优柔的易安,在碧水秋云间的舴艋小舟上轻诉愁肠;也想如多情的秦少游,在轻烟小楼中看自在飞花与无边丝雨,品纤云弄巧和飞星传恨;也想像忧伤的柳永,在兰舟催发的桨声与离人泪别……
千年的宋词,那种气韵,那份婉约,都需要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来承载。回眸之间,万千繁华已落尽。在那本该丝弦弄音的七夕之夜,还有谁去品一下秋月春情?在所谓“豪放”的品性中,还有哪家女子和羞走,却把青梅嗅?黯然回首之间,霓红灯的五光十色早已掩过了星光灿烂,还有谁将栏杆拍遍,欲说还休?
淅淅沥沥的雨声又将我拉回了窗前,雨滴砸到玻璃上,开出泪一般的花。在宋词渐行渐远的年代,还有谁会在此时吟一曲“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我唯有怀想,感伤那个风雨飘摇的宋王朝,那个造就文学奇葩的年代。
感谢,感谢这段距离——沉淀了千年的孤寂,让我足以静静地拈花微笑。
听雾散文
有没有看见过。
在茫茫人海中,灯红酒绿的世界,车水马龙,家家烟火汇聚一片光辉,街道上摩肩接踵的人潮,混杂的光无绪在城市的地面胡闹。一层厚密的白雾朦胧着双眼,弥漫着,充斥在城市。淹没了那些谈笑的嘴脸,嘈杂的人声,扑朔一个人的世界。
浮沉了现实。
在浩瀚花海中,氤氲着芳香与草儿的青涩,泥土的璞真。满眼的五彩缤纷,与世无争。清风吹拂,是谁听闻清疏琴声。却又一层白雾濡湿,眼前不过模糊的红红绿绿。
淹没了远方。
有没有听到过。
轻抚耳尖的微凉,凄冷了思绪,摹淡了原本浓烈斑斓的.未来。如泣徘徊的声音,掠过心弦。不知名的愁,惊动了原本便悬定的心,打翻记忆墨瓶,说好无瑕疵的白纸,重重渲染上墨色。
是谁在哭。
呼呼吹过,闹着脾气刮过心城的每一栋高楼大厦,摧残着佝偻老树,落地枯花。没有目的寻找着,愤怒着反抗,挣扎。最终不过销声匿迹的城市与残骸遍地的废墟。疲惫,颓然无力的雾。
是谁凄笑。
那束光线似乎一直存在。穿过时光的缝隙,爬过岁月的褶皱,颤栗着,微弱闪耀着走进,隐约落没,未曾离开。
那团白雾似乎从未散开,时而轻薄得好似要离去,时而浓密得只是一片白茫茫。束缚在光的周围,如何是照射不透的。
不曾解开。
从未停止。
人潮里,谁在听雾。
听泉散文
一直很迷糊,“泉”的韵味不知是看好还是听好。
记得大约是十年前,在龟峰山,某个时候,住在山间的一座别墅里,别墅毗邻在山谷旁,其后的山谷中有一座天然小潭,十平左右,清澈见底,人说有娃娃鱼在黑夜里啼哭。小潭截住了山间流下来的溪水,漾出部分,沿着石块与石块之间的缝隙,又缓缓随着山谷的石壁流到不可预料的远方。我虽然对娃娃鱼没有兴趣,却还是在晨昏时喜欢站或坐在褐黄的石潭边,看泉水涓涓流到小潭,又涓涓流向山涧,凉凉悠悠,清清浅浅,有时水花还冒出青白色的小泡儿,在石上跌破,变成涟漪散去。这种恬淡和清幽,第一时间就想起王维。王维当日在辋川别居时写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大约也是这样的情境和心境。可见,中华古诗词的魅力是深入骨髓的,某个相同的情景,就会“沉渣泛起”,欲罢不能。或许是受王维《山居秋暝》的启发,很少写诗的我,就字斟句酌写了一首五言绝句《龟峰山看泉》:“山雨凝珠滴,涓涓化碧丝。清风携好梦,浅浅入天池。”十年以后,我虽然不再去做什么好梦,但偶尔也想起龟峰山,想起龟峰山,就会想到那座小潭和山谷中的泉水,脑幕上还是清寂,慢腾腾,凉悠悠,不时也冒出一两个青白泡儿……
这是看泉最深刻的记忆,这种记忆时常滋润着干涩的生命,在艰难苦恨中,涓涓之水彷如希望之泉,为人生的粗糙注入润滑,让平淡和失落有所祈盼。但泉其实不是用来看的,它不像龟峰山的杜鹃耀眼,一把火就红了一大片。看泉要看出韵味,除了主观的心境以外,客观上还有很多条件,比方说虽都在深涧中,暴发的山洪或溅玉的飞瀑,无论如何品不出它的清雅。然而,听泉却不同。
最近换了一个地方,居然只要愿意,每夜都可以听到泉的滴答声。那“咕咕”泉声,就在孝感乡文化公园里。
对外乡人来说,孝感乡文化公园是一个寻根问祖、慎终追远的地方;对本地老百姓来说,日暮时,珊珊漫步,放飞心情,那是最好的去处。偌大的公园,坡路起伏,河沟纵横,花木葱茏,灯光明灭,每一处都有流连的道理。在公园中,我很少走宽阔的“官道”,官道人流熙攘,不是我喜欢的模式,我喜欢沿着河边,走在弯曲的木路或青石路上,在河风吹拂中,享受生活,偶尔也作些无用的思考,比喻说构思我现在写的这篇无聊又无趣的文章。我从移民公园的西大门进入,先是棂星门,再是进士堂,接着就是翰墨湖。“棂星”与“灵心”谐音,除了是“文星”聚集的意思外,还可能含“灵心”的意思,而“灵心”是麻邑的专用方言,比喻人聪慧。打小的时候,我总是希望大人们用这个词夸赞,好满足小小的虚荣。现在我早已经明白,一个人灵心与否,其实是夸赞不来的。我虽然早明白了这个道理,还是有一种阿Q情结,喜欢从那扇“棂星”的牌坊正中雄赳赳穿过,以为说不定假以时日真的“灵心”起来。翰墨湖这个名字取的也有深意,记得有一副古远的对联叫“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说的就是读书人无论细雨绵绵还是大雨滂沱,只要沉浸其中就会物我两忘。想明清两代,我麻邑有多少士人举子终日乐在其中,才有麻邑文星在湖广天空的灿烂。在湖水的轻揉慢漾中,我仿佛看到他们人头簇动,一支支寄托未来的狼毫饱蘸湖水,左摇右曳,将一湾碧绿浣成如黛如墨。人,一旦有了精神和信仰,就会爆发出坚不可摧的力量。古往今来都是同样的道理。我“哒哒”地走在枕木或近如枕木铺出的木路上,鞋子下发出空虚的响声。是的,对照麻邑的这些士人举子,他们的坚韧精神早将懒惰颓废如我的四肢百骸削的荡然无存,更不要说鞋子底下传导出来的空瘪。在翰墨湖的尽头,两岸山坡的夹道,是一条幽谷,名“落英谷”,落英谷之名显然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陶渊明描绘的夹岸飞花、落英缤纷的美景,憧憬了一代又一代充满异想天开的读书人。这里也是夹岸,也有芳草,谓之“落英谷”,也算相称。
从落英谷此岸到彼岸,连接的还是枕木铺成的木桥,就是站在这木桥上,可以听到山谷前方传来的泉水呜咽声,断断续续,如丝如缕,不绝于耳。在深沉或明晃晃的夜晚,一个人站在木桥中道,偎依栏杆,静听泉水从石缝中滴滴答答的声音,并且细心品味它的潺潺汩汩、淅淅沥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它的声音在寂静的夜空中,如娇妇哭泣,抽抽搭搭,这让我想起很多旧事。我记得我在课本上第一次见到“呜咽”这个词时是课文陆定一先生的《老山界》(不知是初中还是小学的教材),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大山,陡如天梯,当时队伍举起的火把蜿蜒如“之”字,好像要与天上的星星相连。在翻越的半途休息中,他们正是坐在一口像深井的漆黑的山谷里,寂静中,他们听到了似近似远,如春蚕咀嚼,如野马奔腾,如山泉呜咽的声音。我那时学“呜咽”这个词时,对红军长征过程中的艰难并没有特别深的领会,相反,我想到了村子里老人离去的情景,在深沉的暗夜里,女人们的轻声哭泣大约就是“呜咽”的感觉,那时每每听到这种声音,脊背发凉,毛骨悚然,吓得直往被子里钻,恨不得把整个身子都包得密不透风,所以对“呜咽”这个词印象深刻。现在,我再一次回看陆定一先生的文章,想到长征能够取得胜利真是大无畏的奇迹。翻阅中国历史,没有任何一个篇章能与其媲美!这落英谷的山泉呜咽,还让我想到了老年的杜甫,江湖辗转中来到岳阳楼,既无亲朋相伴,唯有老病孤舟,面对干戈激荡的北方,凭轩涕泪纵横。那个时候,在年岁和时世的无情中,一抹苍凉已经盛满先生黯然的凄切悲戚……所以,每每走到木桥上,我都会停下把玩,静听断续的泉声呜咽,在宁静中消磨时光,有时也唤醒家国记忆,释放心中暗藏的戾气,让性情变得更加平和。
沿着翰墨湖的另一侧继续前行,湖的尽头又是一条沟渠,官方名之曰“浣花溪”,浣花溪再前行,连接的是东面的慈湖。“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慈湖”这个名字大概想表达作为移民圣地对迁徙游子的怀想之情,自然,那些筚路蓝缕的麻邑移民后代,在异地它乡也对故园充满眷恋。连接浣花溪与慈湖是一处高坎的石坝,而慈湖太像一只长着尾巴的蝌蚪,它的尾巴正伸进溪流处。“尾巴”其间,有一石桥连通慈湖两岸,而坝与湖的落差有一两丈高,就是那里又可以听到泉水声。泉水流过石坝,溅在湖腰的石壁上,连绵不绝,喋喋有声,让沉寂的夜不再沉寂。老实说,这泉水流过的.石坝让我常常想到了小时的老家。我老家有数个塘堰,连着两堰之间就叫池口,夏天的时候,一场大雨之后,涨出来的水就会随着堰池从上堰流到下堰,天长日久,那池口长满黝黑的泥苔,踩在上面,一不小心就会滑倒,甚或滑到池口下的深凼中,如果是一个人,又不会水就有性命之忧。那时候我们乳臭未干,又对光滑的泥苔充满好奇,常常被大人们撵得满畈跑。现在看到这石坝,让很多曾经消失的碎片续了起来,在暗夜里飞舞。过往,原来是一道隐匿的光芒,某个不经意会自动放亮。
围着这“蝌蚪的尾巴”转,虽然都在空旷中,地方不同,泉的响声不一样,有的激越如打鼓,有的低沉如敲瓮,物理学上说空气传播声音,难道也阻隔声音传播?但这里的泉声绝不是落英谷的呜咽声,比那里激昂多了,像一连串爆炸的火炮。那青石砌成的拱桥有时让我想到了西湖边的断桥,如果西湖的断桥有这青石桥坚固,如果白娘子与许仙不是在西湖边而是在这里相识,也许故事的结局就变得不一样,也许水漫金山就不会出现,而法海也不会躲到螃蟹里……在万籁俱寂的晚上,当我孤独地站在这青石桥上时,总能生发出一些虚晃的念头,让乌有变得光亮。其实,生活也需要虚构,有虚构的生活,让活着更有张力。有人说苏东坡的“人生如梦”是一种思想消极,其实在我看来,无所谓积极与消极,世间很多事无法捕捉,即使捕捉了也无法扭转,与其一定看透不如来一段虚构。“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峰回路转,说不定就豁然开朗了。
我就是这样,在每个夜晚,无论明亮还是阴暗,在孝感乡文化公园,沿着一座湖,走向另一座湖,又折返过来,在晃荡中静静体味泉流声,也体味河风中荡弋的树木花草气息,它们像养分,潜移默化进我的肌肤骨骼,让我的心胸也变得充盈,从而去演绎生活。我喜欢泉流,我确信每一滴水都蕴含穿石的力量,而单凭任何一滴水都无法穿过,那叮咚的泉声正完成这种穿石的使命,无论是呜咽如哭泣还是激昂如咆哮,它们都是好样的。我害怕某一天我会丧失兴趣后视它们如草芥,就赶紧在键盘上敲打这碎碎念。当然沿着这条路往返,我还有很多思想没有表达,或者说无法表达,每一个的心底都隐藏着一条幽暗的蛇,那些关于生活的快感和痛楚,尽管时常被噬,但千方百计总不愿意让人知道。除了忍受还是忍受,此外别无它法。
听雨散文
半夜,一阵嘈切错弹的雨叩窗声,惊醒了美丽而又窒息的梦,有些分外的惊喜,因了这悄无声息到来的雨。此刻正值盛夏,盛夏的夜闷热烦心,来一场透雨,透彻心扉,自然是美事,而雨就真的来了。
万籁俱寂,静谧的夜里雨声像极了窃窃私语,诉说着未知的情绪和憧憬,引得心里沉寂已久的思绪宛如春天的鹅芽,破土而出,长成一株煞是喜爱的苗。
云南的雨,极少狂躁,总是多些小家碧玉的娇和青丝入绾的柔,如同一个十里红妆的女子,撩动无尽的思愁。犹记得,汪曾祺先生的那篇《昆明的雨》,我便想,云南的雨都是清凉且甜,湮满了栀子花的芬芳。而云南的雨,也确实如此,春天里雨沾樱花,夏天里雨打黄槐,秋天里菊落残雨,雨的晶莹倒映了花的雅淡,自然是别致的情趣了。唯有这云南的冬天让人很不欢喜。云南的冬天,也绿,也有花,但绿的苍旧,花开的没有生气,雨也就下的格外清冷。
此刻,雨下的青烟薄暮,点点滴滴,轻吻着夜色的玻璃。叮咚!许是一滴水珠从楼顶落下,砸中了一块铁皮桶,在夜的寂静里荡起一个涟漪的回声。回声悠远,叩动心弦,令人思绪漫天。
我没有去过江南,但我无数次在梦里梦见那雨烟的江南。
梦里,烟雨织起了一块纱帐,笼罩了天与地,只留下一个人影稀绰的遐想。几棵杨柳,万条垂绿,静静瞩目着二亩见方的地里,农人和他的`老水牛。农人高卷起裤脚,脚和腿上沾满了泥巴,扶着那磨旧的犁铧,随着沉默的老水牛不紧不慢的步子,在地上犁出一道道幽壑的曲线。远处,清秀的女子,一手提了陶瓷的瓦罐,一手打了那洋纸伞,走在田埂上,向着农人和他的老水牛走来。
梦里,丝丝入扣的烟雨,打湿了巷子两旁窗棂上凌格的窗纸,巷子里隽永的青石板上透着明亮的冰清,顺屋檐流下来的雨滴,在地上研出了一排酒窝。古稀的老人坐在高极膝盖的门槛上,依了门框恹然欲睡。一间古旧的屋里,通红的炉火,映亮了灶前烧火姑娘的鸭蛋脸,还有乌黑的高绾发髻。寂静的巷子里只有雨,一个芙蓉般的女子,撑起一把纸伞,穿巷而过,只留下旗袍上腰间那两块玉的环佩叮当。
噼噼啪啪,一阵急促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不知何时,雨开始下的急了起来,一阵紧似一阵,毫无章法地打在玻璃上,带来一丝惊恐。雨声也变得宛如沉重的呼吸一样,透着不安。
北方的雨,就是这样。相比云南的雨,就多了些汹涌的直抒胸臆,合着北方的辽阔和耿直,突如其来,通透灵性。北方下雨,没有矫揉造作,总是来得狂风急虐、肆意挥洒,大风起时乌云密布,像是一团泼重了的墨,几个雨点落在肩上,砸进尘土里,溅起细微的尘粒,容不得半刻钟喘息的功夫,一片白亮的雨的世界就充斥了天与地。雨声里听出来的是急重的呼吸,是低沉的哑然,是振奋的心跳。雨被毫不吝啬地泼了出来,连成数道线,织成一片雨幕,接连不停地在大地汇成条条小溪流,汇聚成河,东流到海,海纳百川。
北方下雨,下在三四月,让人欢喜,倘若下在七月,那就让人发愁。眼下正值六月,在北方,应该是青杏酸的皱眉头,麦子箩黄的时节,再有一个月就是家家户户收麦忙的时候了,大河秋高,风过麦浪,新麦下来蒸出的馒头,一定会醉了北方。
七月是北方收获的季节,六月则是准备收获的时节。一进入六月,柴房里挂了一年的镰刀就要被拿下来,伴着磨刀石霍霍的声音,磨掉一年的铁锈,磨出一道锃亮的白光。然后是铁叉、木锨、铁磙子、推板,一一检查好了,小修小补好了,等待收获。
进入七月,天格外高,格外蓝,云格外少,格外白。拿起镰刀,下到地里,伴随着镰刀的咔嚓声,一捆一捆的麦子被整齐地割倒在地里,码成垛,堆好在场上,等待脱粒。这时节是最怕下雨的,一旦下雨,雨水进了垛,那麦子就会长芽。长过芽的麦子,上公粮不要,连赶着驴车走村串巷卖茄子辣子西红柿的小菜贩都不要。
窗外的雨,似乎小了些,雨声也在喘急中多了一丝平缓的气息,但愿明日醒来,阳光明媚,伴着雨后的清新与自然,风和日丽,心旷神怡。
不知何时,又沉沉睡去了。
听风散文600字
又是稀稀落落起风的天气,虽然已是夏季,却还是感觉到凉意。开着窗,就听到断断续续的风和树叶的奏鸣声。
一些,是自然的呜咽;一些,是人世的喧嚣。本来安静的屋子,一时并不寂寞。
今天,刮起了风,让我想起了许多个刮风的白昼和夜晚。
如那枕着柔风入睡的夜晚,一个浸泡在碧绿色的空气的夏天。关了灯的.房间没有一丝光亮,听那风儿敲窗、叶子伴奏。怀揣着自己的心事,去悲伤,去怅惘,或者去喜悦。
都是些淡如薄雾的情绪,与风的身躯缠绵在一起。这样的时刻,你的情绪,是难以平定的。
那些在日光里被晒干的情绪,会如阴雨天的菌类一般,一点点滋生,长成形态各异的蘑菇。就在碧绿色的夏天舒展开,如朵朵晴天里的伞。
渐渐,睡意浓起,我终在风的抚摸下睡去。我不知道,谁还会醒着,听风在空气里的绽放,随着被拉的纤细悠长的风声直到天光亮起。在我无梦的睡眠,只是隐约察觉到风的存在,却不足以唤我醒来。
那个碧绿色的夏天,风确实刮了整夜。
听雪散文
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就这么翩然而至,在我熟睡的晚上悄然潜入,不声不响,静谧呈现。早晨拉开窗帘,漫天飘舞的雪花、银装素裹的世界、枝头绽放的冰花让人难以掩饰住欣喜,更重要的是,雪后的眼前一切都显得那么洁净无尘。
原本以为这个冬季即将进入尾声,这片隶属于江南之地的古都不会再有雪的身影。而那踏雪寻梅、雪中漫步、与雪共舞、聆听雪花的场景也只能成为下一年的期待。可大自然却还是如此慷慨和善解人意,在新年伊始,予我如此馈赠。良辰美景,内心的感激之情自不必说,那就只有用心聆听雪花飘落的声音,方不辜负大自然用独具匠心勾勒出的天籁之音。
风中的雪花可爱调皮。她们无拘无束,追逐嬉戏,毫不拘谨含蓄,兴奋地四处钻窜。有的钻到我的脖子里,有的跳到我的手上,有的干脆亲吻我的眼皮和脸颊,只是她们的停留如此短暂,只在顷刻间便化为点点滴滴的水滴,让我来不及细细品味,仔细把玩。而雪花却在消融的瞬间带着莞尔一笑,留给我丝丝笑意,还有下一个不远的冬季里无声的诺言和期许。
此刻,仿佛能够听到田野里秧苗酣睡时均匀的呼吸声,又若它们如饥似渴吮吸雪露的声音。那厚厚的、洁白无瑕的雪绝不仅仅为装扮世界、扮靓季节而来,而是怀揣着湿润干燥的冬季、润泽干涸的土地、拯救饥渴的生命而来。那层层雪白的棉被下正孕育着一个个五彩斑斓的梦。那是雪后的麦苗迎着明媚的春光蓬勃生长的梦,是蛰伏一冬的树枝舒展笑容、在三月的杏花雨里摇曳绰约身姿的梦,是耕种者们在秋日余晖里,满心欢喜收获的梦。我喜欢在这样的季节里,作一个姹紫嫣红、莺歌燕舞的梦。
远处,是大大小小的伙伴们打雪仗、堆雪人的'欢笑声。近处,是儿子的呼喊声:“妈妈,快呀,快点我要拿雪打你了。”看着孩子们被冻得通红的小脸和小手,看着他们一次次毫不畏惧地抓起雪彼此间互相攻击的身影,看着那被雪水打湿的衣服,看着他们一次次偷袭成功后的哈哈大笑,更让我对雪多了几分难以言说的爱意。如若无它,孩子们的冬季该会多么的无趣和寂寞啊。
一个个脚印深浅不一地印在雪地里,弯弯曲曲地延伸而去,伴着咯吱咯吱的踩雪声。整个世界变得安静而柔软,似乎都在聆听、都在畅想、都在感受这漫天飞舞的雪花。虽不能与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沿河溜冰的冬日奇观趣事相提并论,但在一座江南小城能有如此雪景实属难得,又怎能不令人欣喜而珍惜,连我这个时时渴望明媚阳光的人都禁不住在心里祈祷:雪不要停,阳光不要来的太早!
漫步在雪地里,徜徉在雪花中,感受静谧时光,眺望岁月匆匆,心境竟如此平静,真想时光就此停住,让寒冷将一切美好的过往和现在冰封,永不解冻。可任你再如何挽留、心再如何虔诚,终究抓不住如水的青春。
一抬头,几树早开的碧桃粉红粉红,如婉约妖艳的女子立于雪中,煞是夺目,令人动心,忍不住快走几步,轻轻拉住花枝,轻嗅娇艳欲滴的花蕊,与之合影。白色的羽绒服,淡绿色的围巾,还有那粉红的桃花,望着照片上那定格的画面,眼睛里顿时一片明媚。春的使者嫣然已经来临,拂堤杨柳已在江南朦胧的烟雨中向我招手……
★ 散文壶与杯的人生
★ 听雾散文
★ 听秋雨散文
★ 运动壶策划书
★ 檐下听风散文
★ 听泉优美散文
★ 听雨写景散文
★ 听雨情感散文
★ 听雪伤感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