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怎样培养良好的的预习习惯(共含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zhyang”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㈠家长们在教育孩子养成预习的好习惯之前,一定要让他了解预习的目的,以及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让孩子找到功课中存在的重点、难点,或是存在的问题,预习不要求深,只要孩子能够发现问题,第二天能够带着问题去听课,预习的目的就达到了。
㈡教孩子合理安排预习的内容和时间。不用门门功课都预习,只把你平时认为很难的科目预习好了就行了。其实,预习是有所选择的。首先,孩子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其次,预习的质量也很难保证。
所以,当孩子刚刚接触预习时,家长们可以这样建议他们,先选择一门或者是两门学起来感觉不吃力的科目进行预习,等尝到预习的甜头,积累了比较熟练的技巧后,再一点点扩大预习的范围。当然,预习也不要平均用力,对于自己的优势学科,可以不作为预习的重点,应把有限的时间用在自己薄弱的学科上。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总的预习时间不宜太长,半个小时左右就可以了。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的这种课前预习最好是在成人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下完成。
㈢让孩子采用合理的预习方法。预习的方法有很多,但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最适用的是阅读法。
阅读法的具体做法是:预习开始时,首先将新内容从头到尾朗读或者默读一遍,对新内容进行简单的浏览,了解知识脉络和基本内容,扫清字词障碍,确定基本内容、思路。然后再读一遍,以圈、点、勾、画的方式做批注、摘抄,使预习过的内容重点突出,一目了然,有利于听课时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最后把一时无法理解的地方记录在预习笔记本上,留到听课时认真听老师讲解,直到弄懂弄通。
1.预习可以提高听课效率。
不经过预习的听课,只能是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孩子往往分不清难点和重点,失去了听课的目的性和选择性;而通过预习,孩子就能够分清楚哪些是难点、哪些是重点,还会找到自己学不明白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课,听课效果自然会好。成绩好的孩子,他们大都有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在听课之前,他们都是有准备、有疑问、有目的地去听课的。
2.预习可以提高记笔记的水平。
听课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是做课堂笔记。如果不经过预习,孩子就会盲目地抄老师的板书,往往会导致“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知道哪些内容教材上有而不必记,哪些内容是书上没有的或是老师反复强调的重点而必须详细地记。
一些孩子上课时听课的效果很不好,我曾这样教育他们:“上课要集中精力,积极地去思考和理解问题。”但这些孩子竟然委屈地告诉我:“老师,上课时我忙着抄你的板书都抄不过来,哪有时间和精力动脑筋去思考和理解问题呀?”
这些孩子就是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如果他们上课之前经过预习,那就能分清楚哪些内容需要详细记录,哪些内容不需要记了。这样不仅能够留出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理解问题,而且能够提高听课效率。
3.预习可以培养自学能力。
预习一般是独立地阅读和思考。如果一个孩子能坚持进行预习,自学能力就会提高,阅读的速度会加快,思维变得敏捷,分析问题、发现问题、抓住问题本质的能力就会提高。一个具备很强自学能力的孩子,他的成绩是没有理由不好的。
(4)要总结出正确的预习方法
对于刚上中学不会预习的学生来说。切记不要盲目的去预习或者干脆不预习,而要主动向老师或高年级的学生请教,总结一套属于自己的行之有效的预习方法。
(5)要培养预习的兴趣
学生不预习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预习内容不感兴趣,如果能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主动预习的好习惯。
(6)及时提醒自己预习,进行自我监督
每个人都有惰性,如果能经常提醒自己、监督自己,并且长期坚持,就会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培养积极、主动、自觉地预习习惯,就是在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每个学生都要重视预习习惯的培养,以便于提高自己的听课效率。
(7)克服预习的随意性
有些同学也知道要预习,但在预习时只是把书本随便翻翻,这样不但不能收到预习效果,反而会养成马虎的坏习惯。随意性还表现为有时间就预习,没时间就算了。
预习是一种习惯性的学习过程,许多学生认为初一、初二时预习并不重要,等上了初三再预习也不晚。其实不然,任何好习惯的养成都要从最初开始抓起,“良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翻阅一下科学文化界的名人传就会明白,他们所建造的科学文化大厦的根基都无一例外的坐落在上学最初时养成的好习惯上。
针对学习习惯不好而说,这里面除了指不良思维习惯以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指预习习惯。有些同学习惯于“上课听着老师讲,课后围着习题转,考试之前拼命干”的残缺式的学习方法。这种缺少预习环节的学习方法,在小学时由于知识比较简单难以暴露什么问题,一旦升入中学,知识量加大,其不良效果就显现出来了。
预习要持之以恒,只有形成良好的习惯,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应根据课程安排、学科特点、自身情况,灵活安排预习的各项事宜。那么,怎样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1)灵活安排预习时间,是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的第一要求
预习时间要在服从学习整体计划的前提下灵活安排。根据每天的空余时间,决定预习的科目及每科的时间,要保障所选择的重点学科。课前预习一般在20分钟左右,时间多时预习可以充分点,钻研的深点,闲时可以多搞一点阶段预习和学期预习。
(2)持之以恒,是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唯一选择。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说:“学习这种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有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预习后,感到学习成绩并没有明显的提高,就想放弃预习。这是不可取的,因为学习成绩与多种因素相关,只有在搞好预习的同时,要搞好其他学习环节,才能取得满意的结果。
另外,预习的质量也有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预习不能浅尝辄止,持之以恒方能奏效。预习应从课前预习入手,逐步发展到单元预习和学期预习。通过这些预习可以扭转学习被动的局面,可以使初中与高中、高中与大学的学习顺利衔接。
(3)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要防止两个极端
预习中要防止两个极端:一是预习过粗,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预习目的。二是预习过细,以至于上课没什么可听的,甚至打乱了整个计划,影响了其他学科,虽然有收效,但时间利用得不经济、效果不好。一般情况下,适度的预习应该是:
重温相关知识,扫清听课障碍,大致了解新课的内容和思路,找出疑难问题和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总的来说,预习是为了提高听课效率,加强理解,培养独立思考等自学能力,而不是用预习代替听课。
怎样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一招、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曲”,它直接影响着课堂学习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是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也是教育改革的呼唤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郭沫若先生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数学课前预习要做到看一看、想一想、练一练。
课前看一看。
要看学习内容,包括本课主要讲什么,重点和难点是什么;要看这部分知识与原有知识有什么联系,哪些是你可以独立解决的;要看自己还有什么知识是不能自己解决的,勾画下来,以便上课时寻求答案。
课前想一想。
以教师课前设计的问题,动脑思考。
课前练一练。
预习例题以后,学生可以把例题后面的练习先尝试性地练一练,通过练习,检查一下自己看懂了多少知识,不会做的或看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上课时注意听或提出来。
第二招、倾听的习惯
有一位哲人说:“上帝给我们两个耳朵,却只给我们一个嘴巴,意思是要我们多听少说。”“倾听就像海绵一样,汲取别人的经验与教训,使你在人生道路上少走曲折的弯路,经过你有目标的艰苦奋斗,使你能顺利地到达理想目的地。”著名的社会学家兰金曾做过这方面的研究并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人们日常的语言交往活动(听、说、读、写)中,听的时间占45%,说的时间占30%,读的时间占16%,写的时间占9%。这说明,听在人们交往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善于倾听在人际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倾听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礼仪,必须做好三到位,即:身体到位、眼神到位、情绪到位。“学会倾听”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倾听习惯有助于学生获取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获取所需知识;通过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来修正自己认识中的错误,弥补自己思维中的不足,使自己的思想更趋完善、知识更加完整。让学生会听、善听,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倾听的习惯的训练。
培养学生专心去倾听。大多数学生往往只注意听老师讲,同学发言时却漫不经心。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应做到“专心、细心、虚心”。要给孩子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化了的倾听要求,首先要提出听的要求如:“在别人发言时请你看着他”、“想发言有补充需等别人说完后再说”、“别人讲解题时,你应做到眼睛看着题,耳朵听着题,脑子想着题”、“如果同学的回答让你满意,请你用眼睛看着他,对他笑一笑以示赞同”……有了这样细化的要求,学生的倾听习惯就可以逐步养成。其次,引导学生注意说话人的语气,思考这种语气要表现什么,培养孩子对语言的感觉。
带着问题去倾听。在把别人的发言听清楚、听懂的前提下,还要让学生学会有选择的`接受别人发言,并且能把大家的发言进行归纳,想想他们说得有没有道理,和自己的答案有没有联系,或者将他不完整的答案加以完善,你又有了什么更好的发现,使自己的答案更完美。学生掌握了倾听的方法,明白了该怎样去听、听什么,倾听的意识就会越来越强,倾听的习惯便会逐步形成。
第三招、交流的习惯
课标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交流是学生必须养成的习惯。在一节课中,只有学生不断地提问、发表自己的观点,才说明学生在思考,在学习,为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说的习惯。首先,我们在课堂中,要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积极引导,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话语。数学具有严密性和逻辑性,为此我们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说完整的话,说准确的话,从而正确掌握学习内容。
第四招、读题、审题的习惯
读题是审题的前提,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许多错误,往往并非是缺少必要的知识,而是缺乏必要的读题、审题习惯和审题技能。要提高作业正确率,必须下功夫培养学生认真读题、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再解题的习惯。每教一新课例题,教师都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练审题,在学新课的同时学会审题方法,养成审题习惯
第五招、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计算过程中,理解算理和算法是计算的关键。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有的是算理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理解到位。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花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说算理,反复说、说反复,个别说、集体说,一边做题一边说等等。让学生从实际经验中对知识进行提升,形成正确的计算理论,为学生的计算学习寻得依据,提高学习效果。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有的并不是他们不会做,而往往是因为粗心大意、马虎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保障。
例如:口算题每节课必抓。任何一道四则混合运算题都是由若干道口算题综合而成的,口算的正确、迅速与否直接关系到计算能力的提高,经常进行口算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口算能力的培养,重在平时,贵在坚持。无论是小数目还是具有某些特征的数组成的算式,凡能用口算或部分能用口算的尽量用口算解决,这样有利于提高判断能力、训练反应速度,同时可以熟练和巩固口算方法,并进一步转化为技能。
检查验算,确保计算正确。检查验算的过程既是一种培养学生负责态度的途径,又是学生对自己思维活动的再认识过程。我们可以教会学生适当的检查方法:一查抄题,二查竖式,三查计算,四查得数。列出这样的方法,检查时就不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就有了方法可循,从而使得算后的检查工作能够落到实处。不要一味要求学生算得快,而是首先要算得对,然后在正确的基础上再提出相应的速度要求,这样也能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有人说,少年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也有人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总之,学生只要养成了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就会学好数学。
一、预习可分为:学期预习、周前预习和日前预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期预习和周前预习更适合于小学高段学生和中学生,日前预习较适合于小学各年级学生,因此我们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前预习习惯。
二、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要从一年级的入学新生开始,综合小学各门学科,不难发现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预习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将学生语文学科的预习作为小学生预习习惯培养的切入点,语文教师应更加关注此项工作。我们对各年级学生语文学科的预习作以下具体要求:
1、对一、二年级的预习要求:①用横线或圆圈勾画文章的生字、词语;②在书上为生字注音,扩词(2—4个);③标出自然段的序号,通读课文三遍以上;④家长督促检查并签字,第二天教师检查。
2、对三、四年级的预习要求除了以上四点外再加上两点:①通过查阅工具书,理解部分生词意思,积累好词佳句。②把你读懂或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对五、六年级的预习要求除了以上几点外,还有:①思考课后问题,做适当批注,知道课文主要讲什么;②能结合课文收集、查找相关资料。
三、对数学学科的预习要求:
1、低段:采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自觉、主动预习的愿望,提示学生准备好第二天学习要用的学具。
2、中段:通过看例题,在自己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尝试做试一试。
3、高段:自学例题后,尝试做一做课后练习。
四、对英语学科的预习要求:
1、中、低年级:利用好与教材配套的学生用磁带,先听磁带中的范读,然后跟着录音磁带试读课文,把自己没听清楚的地方用笔勾画出来。
2、高年级:浏览课文和单词,对照单词的中文意思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勾出不能理解的地方;听录音跟读数遍。
五、以上要求可供各科教师参考,各班要结合实际,选择确定适合学生的预习方法,(可适当提高或降低要求)布置学生积极预习,尽量做到让学生易操作,教师好检查,让学生通过预习取得实效。
六、学校教导处将不定期对中心校各班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检查方式主要是:查看学生的课本、预习作业本,询问学生教师是如何提预习要求的,自己平时又是怎样坚持的等等,每次检查后做好相关记录,期末总结。
一、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意义
小学阶段正处于学生学习的启蒙时期,既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最重要的时期,又是学习习惯走向稳定的最佳时期。因此,在小学教学中采取有效措施,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和培养尤为重要。
1.良好学习习惯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仅是一种规范,更是学生肯定和发展自己的一种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持之以恒、强化训练的结果,是养成良好的学习性格的基础,它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保证,使学生终生受益。
2.良好学习习惯是学生身心健康的需求。小学是一个人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身体发育成长较快的时期。学生学习姿势端正与否,不仅影响到学习,而且将影响到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因此,必须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采取有效措施,尽量避免近视、斜视、弯腰、驼背等现象的发生。
3.良好学习习惯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这意味着学生的学习习惯不仅包括一般的写字习惯、阅读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等,还有它更多的内涵,如课堂发问、多向思维、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等习惯,这些都是需要学生在一定时期形成并要长时期保留进而发展的良好习惯。
4.良好学习习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学习习惯严重影响着学生学习,尤其是在认真思考、及时订正、坚持预习等方面影响更大。年级越高,影响力越大。因此,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成绩优良的根本保证。
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内容
(一)课前
1.认真预习的习惯。课前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低年级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预习;中年级要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主动预习;高年级要学会制定目标,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要了解教材内容与前面已学知识的联系,了解知识重点和难点,对重点问题和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用笔画出或记入预习笔记。
2.课前准备的习惯。上课二分钟前,应要求学生把课堂上用的东西,如课本、练习本、笔等放在桌上一定的地方,安静坐好,小憩收心,准备上课。
(二)课中
1.良好的“三姿”习惯
1、学生“三姿” 要求——写姿、坐姿、站姿
写姿要求:做到“一尺一寸一拳头”:读书眼睛离书本一尺左右;写字时上身坐正,左右两臂平放在桌面上,左手按纸,右手执笔,大拇指、食指、中指分别从三个方向捏住离笔尖1寸左右处,胸口离桌沿一拳左右。
坐姿要求:上身与站立姿势基本相同,头正、肩平、身正、立腰挺胸。下身臀部坐在椅子上,两腿上半部自然平放,从膝盖以下的小腿部分自然垂直。两脚自然平放在地上。
站姿标准:头正、颈直、挺胸、收腹、立腰。
2、规范书写
各科教师必须要求学生用规范的楷体做笔记或写作业,学部或学校在检查学生作业时按此标准执行,并与教师的考核挂钩。同时各学部每天安排10分钟练字时间,由班主任检查、督促,学部考核、学校抽查落实情况。具体要求如下:
(1)写规范——整洁、美观、无涂改;
(2)写正确——准确、字体清晰;
(3)写快——讲究速度、效果;
(4)写好——姿势端正、书写漂亮、形成风格。
2.课堂常规学习习惯
(1)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听讲的习惯。根据学生注意力不持续,易转移等特点,教师要把握好上课的节奏,有张有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之中,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教师对学生课堂纪律、怎样回答问题、怎样站立等都要提出明确要求,培养学生认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习惯,展示出学生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2)规范答题的习惯。口头回答问题时声音洪亮,表达清楚;在学生课堂板演以及平时的作业和练习中,教师要规范要求,不放松任何细节,加强讲评,及时纠正。学生要认真审题、思考,语言表达力求规范、严密,运算要仔细。
(3)认真书写的习惯。要求学生从小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坚持正确的写字姿势,书写要认真仔细,规范整洁,字迹要清楚、工整,文字和符号要规范,格式要美观。
(4)听课记笔记的习惯。高年级学生要学习做课堂笔记,笔记的内容主要记录重难点、知识要点、老师补充课本以外的知识点、一些典型例题的分析过程、解题思路和解题注意点,并把自己在课堂上没听懂、没理解的内容用着重号标明,以便课后有重点地复习。
(5)查阅工具书和资料的习惯。教师要指导学生勤于使用各种工具书,根据需要搜集有关的资料,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6)有条理、快节奏的习惯。小学生普遍存在着做事无紧迫感、拖拖拉拉、动作缓慢的现象。课堂上要求学生做到提高效率,加强学习的计划性,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
3.课堂思维习惯
在学生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常规习惯之后,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教师应将培养重心调整到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问、多向思维、独立思考、大胆发言、勇于批判、相互合作等品质习惯上来。
(1)积极动脑、大胆发言的习惯。要从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根据新授知识的要求,精心设计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信心,提高他们进一步探索问题的能力。要加强学生实验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2)与人合作的习惯。课堂上,必须唤起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使其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将个人活动与集体活动融为一体,互相配合,协调一致。
(3)敢于提出问题的习惯。能提出问题是主动学习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新课程的教学尤其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想问、敢问、好问、会问。
(三)课后
1.认真“做作业”的习惯。
(1)按时认真完成作业。要求学生当天的作业当天完成,书写工整规范,并请家长配合检查督促。
(2)作业独立完成。做作业时不能抄袭他人作业,或一边做作业,一边做其他事情,要求作业认真,独立完成后再做其他事情。
(3)要有“钻研精神”。碰到难题时,不能退缩,要积极动脑思考,在确实做不出来时,再请教他人或者家长。
(4)做作业时,应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
2.自查、自改的习惯。自查是一种学习效果的反馈,自改则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反映。只有及时检查,才能知道有哪些收获,问题何在,以便及时订正错误。要让学生不论是考试还是做作业、做练习,都要“回头看”,养成认真检查、及时订正的好习惯。
3.及时复习的习惯。要让学生学会每天晚上把当天的功课进行回顾,周六、周日把本周学习内容进行小结,一段时间集中搞一下复习等。要善于将学过的知识进行前后联系,构建知识框架,形成知识网络。
4.课外阅读的习惯。学校应该认真落实好“经典诵读”活动,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和阅读评价,使学生从小喜欢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养成读书的习惯。在读书的过程中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进一步养成边读边想、圈点勾画、写批注、写读书笔记等良好的阅读习惯。
5.爱惜和及时整理学习用品的习惯。学习用品用完后,要及时整理,摆放到原来的位置。学习用品应该分类摆放,以便于查找。要爱惜学习用品,不毁坏、浪费学习用品,不喜新厌旧。
三、实施要求
1.循序渐进,逐步发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在小学低年级,要让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标准“三姿”,按时完成作业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水平的提高,知识的不断更新,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就要在简单的学习习惯基础上逐步训练养成高级的学习习惯,如阅读习惯,独立思考习惯,勇于创新习惯等。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情况,教师要定期进行评价或组织学生自我评价。
2.严格要求,密切配合。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要以训练为主,然后配合言教法、身教法、名人故事启迪法等其他多种方法。小学生自制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形成,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不能只讲要求,要加强检查,严格督促,使良好习惯的养成融于课堂教学之中。
3.树立榜样,启发自觉。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比学赶帮氛围。同时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学生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
4.协调发展,整体提高。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要与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结合起来,要协调发展,互相促进,整体提高。
5.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仅是班主任老师一个人的事,所有的任课老师、家长、同学都有责任。要注意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密切配合,要同心协力,齐抓共管。各种教育力量要协调一致,不同的阶段要前后一致,绝对不能左右矛盾、前后矛盾。在学校内班级的要求和学校的要求必须一致,在班级内班主任的要求和任课教师的要求必须一致,低年级和高年级的要求必须一致,家庭的要求要与学校的要求相一致。
四、主要措施
1.把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工作纳入教学常规管理,成立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检查组织。
2.根据学校的实施方案,结合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内容,制定本班级实施方案,。
3.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考核、监督。每学期评选学习习惯标兵,进行表彰奖励。
一、生活有规律
按时作息,讲究卫生,卫生习惯不好,直接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要常洗手,早晚刷牙,同时还要注意对孩子进行讲好公共卫生的教育,让孩子养成不随手扔垃圾的习惯。
家长要尽量保持孩子的生活起居在所有时间里的一致性。长期做下来,孩子自己也能学会独立按一贯的生活规律来制定合适的作息时间表。一旦孩子习惯过一种有规律的生活,那么时间观念就已内化成他自己的一种宝贵素质,自我意识的控制力与意志力就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家长不要替孩子做他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应该有意识的从小锻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一些小件的衣物锻炼由孩子自己去洗。要孩子做家务的目的,并非仅是要把繁琐的工作做好,或教孩子“如何去做”。厨房整洁的重要性,比不上发展孩子的责任感、自立能力、自尊心、自信心和办事能力,因为这些都是健康人格的基础。做家务也可帮孩子了解人必须合作和向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当孩子在生活中养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养成主动做一些家务劳动的生活习惯时,孩子的独力意识与自我责任感就已增强了很多。
三、学会节俭
孩子花钱大手大脚,开运动会、去春游拿10元、20元还嫌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家长没有注意对孩子节俭这一习惯的培养,甚至有的家长认为让孩子节俭是寒酸的表现。其实想一想一个从小不知道节俭的孩子,长大了又怎么会节俭呢?要培养孩子节俭的习惯,第一要定量给孩子零花钱,让孩子自己去支配这些钱,如果提前花完,不补,不预支,让孩子学会节制、学会理财。家长引领孩子不同他人攀比,当然,家长首先不能进行攀比。可以尝试让孩子利用假期去品尝一下赚钱的艰辛,这样他就不会乱花钱了。
四、上网要有度
家长要在看电视、上网上以身作则,少看电视多读书,用行动产生说服力,这样的纠正效果会更好。
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但要正面引导孩子玩那些益智的、健康的游戏,这样来避免孩子去玩那些充满暴力与色情的游戏。同时要多培养孩子的多种兴趣爱好,这样孩子就不会把注意力只放在玩游戏上了。在孩子玩游戏之前,要与孩子一起制定玩游戏的规则,切不可因孩子一时表现好了,家长一高兴,就可以允许他上网或超时上网,这样是把上网玩当成奖品了,他们对游戏的兴趣也就被刺激得更浓了。对于自制力差的孩子家长要多一点耐心,要慢慢指导孩子在玩游戏中自己学会控制,最好不要与孩子形成管制与被管制的关系,要让孩子养成自我控制的好习惯。
五、待人有礼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或听到,有的孩子客人来了不知道问候,甚至还有的孩子满嘴脏话,而家长往往以我这孩子真不懂事就轻描淡写的过去了。要知道文明礼貌是一个人有教养的表现,在一个缺乏教养的人身上,勇敢就会成为粗暴,学识就会成为迂腐,机智就会成为狡猾,质朴就会成为粗鲁,宽厚就会成为谄媚。家长不要以为孩子大了就知理了,因为当他养成习惯之后,他就不觉得这是一件错事了,更不会去改正。要让孩子穿衣整洁,并养成爱护衣服的习惯。
教育孩子到别人家去时先敲门,不乱动他人的物品;在家接待客人时,学会让坐、请茶、送客,且不影响大人之间的交谈;到公共场所要爱护环境卫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尊敬老人、师长等。
六、养成读书好习惯
阅读要从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入手,可以是一些带图的故事,可以是孩子喜欢的电视剧的剧本。等孩子喜欢上读书之后再去读一些大部头的书。家长也可以陪着孩子读,在陪读一阶段之后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去读。
当孩子做功课磨蹭时先不要催他写,而是由着他,并记下他的用时,然后与他一起分析做这些功课到底需要多少时间,这多用的时间他可以做多少他感兴趣的事,这样少用时,快写会让他体会到多少快乐!这样孩子就会明白自己的磨蹭将会使自己失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的机会,这样做是得不偿失的,他就会自觉的提高自己的效率,久而久之就实现了孩子自己学习的目的。
孩子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达到的,所以要想让孩子达到养成良好习惯,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胜于言教,要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生活作息一定要规律,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待人要礼貌,关键的是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怎样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人类从事任何活动都需要培养一定的活动习惯,因此,从开始学习英语时,就要有意识地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1、坚持听说先入为主。
在入门阶段尤其要加大听说训练的比重。除了仔细听懂老师(或磁带录音)的英语并认真模仿外,还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模仿课本中所学的语言材料的内容,自己编写对话并在班上表演。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提高自己在实际的交际活动中使用英语的能力。
2、要养成开口的习惯。
从学习第一个字母起,就要乐于开口。要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大声朗读单词,朗读句子,朗读课文。学习顺利的时候,要朗读,学习开始感到吃力时,更要坚持朗读。学习课文时,尤其要把好开口关。每天早晨或晚饭后要坚持课文的朗读训练。较短课文要在朗读基础上进行背诵。较长课文要坚持学会改写成短文,并在写好短文的基础上口头转述这类课文。要养成在课堂上大胆回答老师提问的各种问题,尤其是要养成用英语回答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的良好习惯。还要养成在课内外说英语的好习惯。每天早上用20分钟到半小时朗读课文,记句子、单词、词组。语言学家指出,为了有效地学习外语,每周平均时数不得少于10—12小时。我们每天上课一小时,就要复习一小时,复习的一小时中应包括早晨的朗读。朗读、背诵、口头转述课文,口头回答问题,课内外坚持学说英语等口头学习方式有利于脑、眼、口的高度协调,对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学习兴趣都有极大的作用。在英语学习中切忌只用眼与手的哑语学习方法。不乐于开口,不勇于开口是学不好英语的.。
3、积极参加课堂活动。
在课堂上争取机会回答问题,朗读背诵课文、上黑板做练习。当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或翻译句子时,你应当在心中默答、默译,验证一下你的句子是否正确。不要等老师叫到你,你才参与课堂活动。不要当哑巴,不应当学习哑巴英语。
4、做课堂笔记。
老师讲课时,你要尽可能记下老师说的内容,使自己的思路始终跟着老师转。上课时老师讲的都是语言规则、重点和难点。你一方面紧跟老师,不致走神,另一方面又练习了写的能力。
5、定时复习。
每天课后要复习当天的内容。过一个阶段,还要进行阶段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