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初学者学好钢琴的方法(共含3篇),欢迎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nancy_le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初学者学好钢琴的方法
初学者学好钢琴的方法有那些?要学好钢琴,我们应该怎么做?看看下面最主要的四种钢琴学习方法吧!
1.慢
这里的“慢”主要指用比规定明显慢的速度来弹奏。
它往往用在曲目的练习阶段。
慢练在钢琴教师的教学术语中也是脱口而出,因而学生听后常当耳边风甚至不予理睬。
但慢练能使弹奏在浮躁时得到静心,在疲惫时寻得休憩,在困难久攻不下时获得时机迂回。
波兰著名钢琴家、教育家和作曲家约瑟夫·霍夫曼曾指出:“在快速重复弹奏复杂的音型时,一些细小的失误和缺陷(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粗糙的弹奏)往往被我们忽略。
我们快速弹奏的次数越多,这些缺点的数量越多,它们最终将导致演奏者对音乐画面的完全扭曲。
还会使手指运动的神经冲动开始变得犹豫不决,然后越来越弱直到手指发黏为止。
”霍夫曼的这番话决不是危言耸听,他是在警告一些一味追求快的琴手,勿为此而断送自己的前程。
其实在我们周围霍夫曼警告的那些人是大有人在,他们认为技巧就是弹快、弹强——图个过瘾,这样诸多毛病就会因快而滋生。
霍夫曼建议:“这些人应该立刻重新开始慢速弹奏,尤其是应该清楚地、仔细地、慢慢地弹奏那些不容易弹奏的片断,直到正确的重复弹奏的次数达到相当数量为止,以便从自己的头脑中清除那些被扭曲的音乐画面。”
德国著名钢琴教育家卡尔·莱默尔也在《现代钢琴演奏技巧》一书中指出:“如果在弹奏过程中出现错误,那么头脑中的画面自然会留下错误的烙印。
因此这一画面经过修正而使其完善,这一过程往往费时又费力。”
钢琴演奏是以形象思维为手段产生的艺术作品,它的特点是:在形象思维过程中,一切错误的弹奏和粗糙的弹奏都会加深错误的形象,也就是霍夫曼和莱默尔所描述的扭曲的画面在大脑中扎根。
要清除这扭曲的画面必须迅速重建正确的形象思维,进行正确地细致地弹奏。
此时被加深、加固的扭曲画面也不会断然消失,还会在一定时间在大脑中和正确形象发生矛盾、冲突。
如何在钢琴演奏中找到并坚持正确的形象思维及正确的钢琴弹奏呢?当然只有在“慢”字上做文章、下工夫了。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慢练”是正确弹奏的源头,“慢练”是清扫弹奏中垃圾的良药。
苏联的钢琴教学中是非常强调慢练的。
如著名钢琴家雅科夫·弗莱尔认为:“慢速弹奏法犹如钟表匠手中的放大镜,它可以使练习一部作品的音乐家更仔细地看和听他们所弹的音乐,并能深入浸润作品中的每个细节和组成部分之中,从而完全知道并掌握这部作品。”另一位著名钢琴家格里高里·科岗指出:“缺乏慢练演奏法的支撑,就无法演奏技术和技巧艰难复杂的作品,就如同不打地基就无法建高楼一样。”他要求钢琴家们:“除了要用较慢的速度弹奏同一部作品(或弹奏其中的某些片段),同时还要一遍比一遍速度更慢,直到他们能以最慢的速度弹奏为止。”同时还认为:“钢琴家如果做不到这点,就相当于一枚假币(不是真正的钢琴家),不能相信他的演奏技术和技巧,因为他的技术和技巧实际上是建立在河滩上的。”
我认为:以上钢琴家的看法都有它的合理性和普遍性。
的确慢练就好比是放大镜,好比是盖楼的基础。
慢练不但在视谱阶段需要,在其他需要提高弹奏质量甚至在即将上台演出前都离不开它。
如意大利钢琴家布佐尼,波兰钢琴家戈多夫斯基在演出前一次又一次慢慢地又仔细地对演出曲目进行审查和校对。
但对“慢练”也不能强调过头,在钢琴弹奏上,毕竟还有一批钢琴天才、视谱能手,他们无需在慢练的辅佐下登上艺术的高峰,如奥地利著名钢琴家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他从不用慢练速度练一首乐曲,他认为练一首乐曲而不按照适合音乐的真正速度弹会酿成错误,为此在他着手练一首乐曲时总要按原速进行。
他觉得只有这样才能风格正确;又如世界上家喻户晓的钢琴大师鲁宾斯坦,当接受记者采访时,他竟说不出曲子是怎样练好的,他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本能,在一种不知不觉的潜能状态下练就的;又如著名俄籍美国钢琴家亚历山大·斯洛波蒂亚尼克,他被人称为天才钢琴家,技巧对他来说已如同手中玩物一般。
在谈到如何练琴时,他说:“我练琴时多半是一遍一遍地从头到尾练,例如哪儿出点差错,我就在哪儿重复一下。”他们说的和弹的都是那么轻松,轻而易举,好在世界上钢琴天才毕竟是少数,不然钢琴练习大道可要大翻盘!让那些钟情、实在的练琴者无所适从。
还有更有趣的是美国著名钢琴家约翰·布朗宁,在他练琴的'法典上既不提倡快速,也不要求慢速,而是主导中速。
乍看,他好像别出心裁走一条中庸之道,其实不然,布朗宁是认为中速最难控制,最难弹。
因为快速容易粗略、遗漏,慢速又易滞缓、乏味,而中速他觉得能以弥补二者缺失的面目出现,它更能使弹奏者的练琴思想保持高度集中。
过去,我曾带比赛学生在赛前请教中央音乐学院著名钢琴教育家李其芳,她总是让我的学生中速弹奏。
此时我的学生的弹奏缺点就会一一暴露无遗,学生也会时而回过头去朝我做个苦脸表示难弹和无奈,需要我给予援救。
其实中速弹奏也是一个好方法,可以尽可能地暴露缺点,我认为:随着学生学习钢琴的程度逐步提高,不妨用不同速度来练琴,这更能增加练琴的趣味及效果。
但慢练仍是练琴的基本功,弹琴者必须掌握它并时时运用它。
现在,大家都愿打起慢练的旗号,问题是真货有,水货也不少,有的练几小节慢速就缺乏耐性了,我们把这现象叫“蜻蜓点水”;有的开始弹慢速,往后就越弹越快了,我们把这现象叫“后来居上”;更有的根本就在弹快速,自喻却一直在慢练,我们把这现象叫“张冠李戴”。
须知:慢练不是谁都能沾边的,这需要一种静态的修养和克服错误惯性的意志力。
2.分
顾名思义,“分”就是在练琴时要分手、分章、分段、分句、分节,甚至分页、分行、分音型、分动机来练习。
如果说“慢”是一架普通放大镜,它能把快速弹奏中出现的粗糙、错误一目了然,那“分”就是一台高倍分析仪,它能把在弹奏中产生的纰漏、隐患逐一找到它的源头,并加以清除。
我国著名钢琴家、作曲家赵晓生在他的《钢琴演奏之道》一书中写道:“钢琴学习容易犯的一个最普遍的毛病就是不断地一遍又一遍从头到尾演奏一首乐曲。
殊不知,这样从头到尾的演奏实在是百弊而无一利,极难从中获益或得到长进。
好的练琴方法是把音乐分解为细部,一小块一小块地练习,好比先仔细地把每个零件磨光锉平一般。”
赵晓生一番话点中了练琴中“分”的核心是“细化”。
我过去有个学生读谱经常有错音,告诉他有错音后,他只会一遍遍从头到尾弹,似乎这么弹错音就会从琴谱里蹦出来。
结果当然是错音依旧,无功而返,他却累得要命。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分段寻找,对错音可能作怪的区域或在我们听觉上有不顺遂的片断重点多弹几遍,然后再缩小范围细听、细找,就不怕错音不束手就擒!
苏联著名钢琴家尼古拉耶夫也在“分”的方法上发表如下看法:“不少曲子对每个不同的演奏者都有大小不一的技术难点,对一些经验不足者每次练琴都从头开始,而对像苏联著名钢琴家里赫特来讲,他是经常从作品中难度最大的片断和段落开始分出来练习。”我认为这条“分”的经验至少好处有二:(1)把难点分出来练习,这样做目标比较明确,矛盾比较集中,当然此时弹奏的精力也最旺盛,易于出成绩。
(2)把难点分出来练习对演奏者挑选曲目来讲是好处多多,因为经过练习提前能估计自己技术能否跨越曲中难点的鸿沟,如果不能,何苦要练全曲?
分手练是运用“分”的手段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有时,一些弹奏中的瑕疵混迹在左右手的大音量中而我们又不能迅速将它们逮出来时,我们经常是分手过筛仔细找。
例如我们在弹奏巴赫的赋格曲时,它要求在各声部相对独立进行下,能做到整曲的歌唱、匀称、协调。
正如涅高兹所说:“当我弹巴赫的时候,我和这世界是调和的,我也为它祝福。
”但由于指法、技巧、手条件等因素,时而在我们弹奏巴赫赋格曲时,易冒出重音、断音和不平均的音,我们当然不会容忍这些音来捣乱巴赫奉献给人类的和谐世界,怎么办?除了分手练来围歼这些音外,曾来华讲学的俄罗斯钢琴专家阿尔扎玛诺娃·伊凡诺夫娜还要求她的学生在分手练的基础上再要分声部来练。
分手练,有时我们知道是因为我们的左右手的手指机能和指力不在一个档次上。
一般情况下,钢琴家的右手比左手强,个别“左撇子”左手比右手强,但这些“左撇子”的长期弹奏曲目均具有重右轻左的共性,这使“左撇子”的优势发生了逆变,左手开始逐渐弱化。
正如苏联著名钢琴家格里高里·科岗开玩笑说:“我们时常见到一些学生,他们的右手已达到了中等音乐学校的弹奏水平,而他们的左手却只有儿童音乐学校四五年级的水平。”
为了克服左右手发展不平衡的缺憾,大部分钢琴学习者乃至钢琴家都采用分手练,强化左手独立弹奏能力的方法。
但在这儿我们要指出的是:他们分手练起因是他们看到了左右手之间的差距,并且还产生一种生怕差距扩大的危险,他们分手练的目的仅仅是缩小左右手之间差距,不让左手扯右手的“后腿”。
他们练的范围也仅仅在左手弹奏遇到困难处,这种分练完全起到的是一种修补的作用。
让我们眼睛一亮的是:近代不少优秀钢琴家,他们已站在战略制高点看待左手的分练,他们已不满足分练的修补作用,他们通过分练要求达到的是:左右手在钢琴演奏的世界舞台上从从属的作用走向相辅相成的新型关系,以适应新时期、新作品、新难度的要求。
近代很多钢琴家们,在左手弹奏的技术上已发展到不次于右手的令人惊叹的地步。
拉威尔1931年创作的《D大调左手钢琴协奏曲》,你几乎无法相信那是钢琴家用一只左手弹出常人两只手才能弹出来的辉煌效果。
背谱训练当中运用“分”的方法已属热门并为同行所接受。
这就是把整曲分成若干段,一段一段,然后连成一片,最后再整曲去背。
这么做对背谱的牢靠大有裨益。
著名钢琴家鲁道夫·塞金对如何运用“分”的方法来进行背谱训练也发表过类似观点,但他分的单元有所不同,他要求:“音乐记忆的技巧是通过一页一页的,甚至一个乐句、一个乐句的方法去记忆。”要知道过去背谱连同我们周围还有一些人的背谱可是与以上相左:他们是一遍遍去弹,一曲曲去背。
这些人在依仗着熟能生巧的信念,依靠着一种下意识弹奏的惯性推动着背奏进行,这种背谱比起用“分”的办法背谱弊病太多:(1)整体背谱是一种用跟着感觉走的图式把整曲装在脑海里。
曲子越长负担就越重,越容易跟着感觉走入岔道、歪道,给整体音乐形象造成缺损,给以后完整背谱增添了麻烦;而用分的方法去背谱,是把整曲分成段,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去背,这样背时增加了理性化,减少了盲目性,压力不大,好记又便捷。
(2)整体背谱是下意识地把整曲映在记忆中,这样缺乏细化对曲中结构的掌握;而用“分”的方法去背谱,既有乐曲的整体感,又有整曲的结构感,这对钢琴演奏中头脑的清晰,对音乐层次的刻画更是好处良多,复习起来当然也能做到过目不忘。
(3)整体背谱在背谱过程中生怕出现意外而引起卡、断、停等现象,因为此时脑里只有乐曲感性的音响效果,对具体的音符位置恰似迷雾在手指运动之中,背起来有种忐忑不安和不踏实的感觉。
而用“分”来背谱,就能拨开手指间的迷雾,经得起出意外的考验,大大提高了背谱的把握性和自信心。
背谱用“分”的方法除上述外,中国著名钢琴教育家应诗真还提出了背谱要分“视觉的记忆法”、“听觉的记忆法”、“运动神经的记忆法”和“理智的记忆法”,并建议学钢琴者背谱应综合运用以上四种方法进行;日本的钢琴家们集体所编《钢琴技巧的一切》一书中对背谱过程提出了分阶段法,即先背容易、简单的部分,再有意识训练背复杂部分,最后离开琴谱用记忆式背谱去贯通全曲;而波兰著名钢琴家霍夫曼提出了“不弹钢琴的背谱”。
他指出背谱可分细去进行,即每天仅背一个分句,随后由记忆力增强而加多。
他认为过快背谱会得之迅速,失之同样迅速,他还建议每隔四五天就把所背乐曲再仔细弹一遍,这样能定期地唤起记忆,防止遗忘。
1、钢琴的基本练法
(1) 钢琴的基本练法就是慢练。
慢练尤如“大镜”,把乐曲中的一切细节都扩大了。
慢练的最大优点是来得及根据视觉,听觉得到的反馈信息调整和修正缺点和毛病。
慢练的方法之一是用节拍器。
即使在作品练习成熟之后,也不应忽视适当得慢速练习。
(2)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练钢琴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态度。
钢琴曲目繁多、演奏技法多样。
初学者应制定一个远期学习目标和近期学习计划,从基础着手,循序渐进地学习,才能目的。
(3)以良好的心态学习钢琴: 学琴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情绪起伏不的情况。
应调节情绪,适当减轻学习难度,充分激发学琴兴趣、缓解学琴紧张感。
2、钢琴弹奏中自然重量的运用
关于自然重量的运用的要求是整只手臂的放松自如,从肩部的舒展下垂,到整个手臂的协调下垂,通过放松灵活的手腕调节,然后由手指把手臂重量传入键盘。
(1):认识体会到手臂的自然重量 以前倾上身的坐姿,把两只手臂完全放松地垂下去。
此时手臂好像是从肩部自然垂挂下来的物体。
在空气中随意摆动,晃动,而血都涌向了手掌,通向了指尖。
体会到手臂的自然重量后,我们就要把这个自然重量用到弹琴上去。
接下来手指就要发挥它的功能和作用了。
(2):手指要承受并支撑整只手臂的重量 手指的三个小关节微微凸起,尤其是处于手掌部位的指根关节(以下简称“掌关节”)必须要作为一个力量的支持点。
手臂的自然重量落下来,要求每一个手指都能支撑住。
我们用断奏入门的方法练习:先分别一个手指一个手指地在钢琴上站好,结合手臂的自然重量。
经过一个阶段,在每个手指都能自如地弹出饱满的声音后,再渐渐进入连奏的练习。
进一步我们就可以调节重量的轻重。
3、弹奏钢琴时身体的协调
身体的的协调牵涉到钢琴弹奏的基本坐姿和体位等方面,开始就要明确,随着程序的深化,又要不断发展和更好地运用。
(1)保证身体协调的根本: 保证身体协调的根本是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进行调节正确合理的坐姿。
随着程度的提高,对力度、速度、音乐情绪和色彩的变化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所以身体的参与和调节也越来越重要。
(2)坐姿的基本要求: 臀部要稳定而固定地坐在琴凳中部,为了便于灵活用力,不要坐满,坐一半即可。
而且为了照顾到高低音,要坐在钢琴中部,不要随意挪动,而两条腿放在踏板两旁,在强奏时左腿可后撤作为全身力量支点。
这是坐姿的基本要求。
(3)身体的左右调节: 身体的左右调节主要依据音的高低。
以音阶为例,弱低音区时,身体重心放到左腿方面去;弹中音区时,身体重心两面摆平;弹到高音时,身体重心侧往右腿方面。
(4)身体的前后调节:身体的前后调节可以根据音量的大小、力量的强弱来确定。
4、手指的能力与训练
(1)手指的能力:
手指的能力是指每个手指是否有独立活动的能力,是否灵活和有力。
表现在弹奏上则是清晰度、均匀度和流畅度。
5、钢琴演奏中的促键:
(1):指力触键 与前臂肌肉相连的肌腱将手指往下拉,就完成了下键的动作。
当肌腱松会时,手指和琴键就回复到原来的位置。
练习方法:让右手处于正常的弹奏姿势,手背和腕背几乎在同一水平面上,手指贴住键盘,处于C音到g音的位置。
手腕在抬高和放下的几次动作中始终放松,手指始终贴键,手指稳固而略呈弯曲。
例一:断奏:每弹一个音符,手指都迅速按下键,并在发出 声音的那一刻松开,缩回到键上。
手腕始终保持平稳。
例二:连奏:如断奏一样,每个音都要弹出保持住。
手指所用的压力只需阻止琴键弹回即可。
再向下一个音进行时,前臂略向右转动。
这样,当一个键松开时,另一个键正好发出声音。
(2):手力触键: 手力触键的主要特点是手朝下动作。
在各类触键方式中运用最广。
手腕的'向上弹起的倾向成为手力触键的一个不可改变的标志。
练习方法:右手放在铺例一所示的键盘位置上。
手腕放松,手指稳固。
拇指举起离琴键约1/4寸高,手朝C音的键上和键里用力,使拇指 击下琴键。
这时手腕会立即向上拱起1寸高,然后立即放松,回到原来的位置。
只样就形成了断奏的效果。
左右两手都可以用这个方式来练习。
在每个下键动作中都要强调手腕的向上运动。
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练习连奏,但手朝下面的一个音的方向稍微转动,手腕每次向上拱起后,应立即回到原先的位置。
手腕放松和手指稳定是触键中最难达到的要求。
手指触键有广泛的用途,如演奏各种音阶、琶音以及其他复杂音型的快速乐段等。
也常常用在弦及八度的弹奏中。
(3):臂落触键
臂落触键是突然落下前臂或全臂,以使所要弹的那个键或那几个键在这个下落动作中被推下。
最终的姿势是,手和手臂都从键盘上往下垂挂着。
臂落触键可以弹出断奏的效果,只要手指在声音发出后立即放松。
臂落触键最好用于音的保持或连奏效果。
练习方法:先抬高手腕以使指尖几乎贴住键盘。
然后突然放松手臂。
随着手臂的下落,以便听到所要弹的音。
手指按住这个音,手腕则低于键盘。
然后再回到高手腕的姿势,以便弹奏下一个音,在整个练习过程中,手腕都是放松的。
手力与臂落相结合的触键 这两种触键的交替运用在分句表现上极为重要。
以带连线的两音音组为例,先有臂落触键弹出第一个音,奠定一个基础,再由手力触键按所要求的轻巧程度或断奏程度弹出第二个音。
每一组的第一个音用臂落触键(D=放低手腕)弹出,第二个音用手力触键(U=抬高手腕)弹。
带连线的左右手各自独立的音组可以通过独立使用这两种触键的方法来练习,对于带连线的轻巧的音阶,可以臂落触键弹第一个音,让手腕逐渐抬高(手力触键)。
当顺势弹完最后一个音时,手腕便悬在半空中。
各种音阶、左右手分开的练习。
注意:拇指总是用臂落触键。
其余手指除了弹奏音阶的起始音(无论上行或下行),一律用手力触键。
两种触键的交替使用在八度连奏 中应用教多,在黑键上总是用手力触键,而紧跟在黑键后的白键则用臂落触键。
音乐中的脉动
A:节拍
音乐生命力首先在于不断重复的脉动,又叫节拍。
音乐的性格也是由演奏者所体现的音乐脉动的重音、规整性和速度决定。
节拍的组合形式最小单位是小节。
其基本结构不外乎双拍子或三拍子。
应当严格地区分以小节线划分的小节单位和真正的乐句小节单位。
前者的长度就是两条小节线之间的距离;后者的长度则是有规律地从某一点起到下一小节中相应的那一点为止。
以肖邦的《前奏曲》为例:这里每一个乐句小节在脉动的强度上都显然含有一“起”一“伏”,因此节拍进行的顺序是:弱强弱、强弱强,等等。
B:重音
重音一般分为两大类:
a:力度型或强力型重音 演奏者只需要在所强调的那个音上弹得比后面的音重一些即可,这类重音总用来表现生机勃勃的音乐形象。
如肖邦的《军队波罗乃兹》就要求在每一小节的第一拍上加一个强有力的力度型重音。
b:延音型或时间型重音 演奏时可通过延长时值来突出某个音。
凡是感情细腻的乐曲用此种重音。
1、去除对语法的畏惧心理,轻松面对。
语言既然是为人服务的,那么它就不会难到你尽力了还学不会的程度。而且即使你语法没有用好,只要关键词出来,对方还是可以了解你的意图,没什么大不了的。
2、在纷繁复杂的语法中寻找规律。
建议你以《标准韩国语》第一册的语法为基础。这本书中每一课的语法都有一个侧重,基本不会重复,而且非常实用,会一直伴随着你学习的历程。以它们为主线,将以后学到的语法穿插进去,在比较区别时加入例句的对比。这些工作是要大家在课下自己完成的。很多同学在上课时非常明白,但是回去后疏于整理,三天之后就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应用的时候又会发生混乱。“忘记”是非常正常的情况,语言学习就是不断重复的过程,但是你有没有一个,在你忘记时,可以帮你迅速恢复记忆的,自己的语法手册呢?
3、了解韩国人的语言习惯。
对一个韩国人来说,判断他的国语水平高低,一是看他的连词应用是否灵活得体,还有就是看他写的句子有多长。如果在对话中或者一句话,一种逻辑意思出现数次,那么他可能会选择不同的连词应用,以避免重复。这些连词本身的区别不大,先用哪一个,有的时候全凭个人习惯。对待这样的语法,理解了意思之后,多读读例句就可以。遇到相同的情况,自己能模仿着说就没问题了。同时,韩国人还习惯长定语的形式,比如这样的一句话:“韩语由朝鲜王朝时期的世宗大王创立,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如果按照韩语的习惯,一般会写成:“由朝鲜王朝时期的世宗大王创立的韩国语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这也是句子比较长的原因之一。对于这样的句子,就要努力找到中心词,而那些平时让我们最感厌烦的助词便派上了大用场。首先去除时间、地点状语,这些词后面通常都有个에,然后找出定语分标示出来,接着去掉副词아주,너무,참,무척,많이,和以-게,-히结尾的形容词副词,剩下的东西就不多了。第二步便是根据连接词尾的含义,确定每一部分的逻辑意义。一般说来,지만,면서,고,때문에等词,常常是将句子划分成前后两个部分的标志。最后提醒一点,如果句中定语过长,可以在翻译时把它提出,单独成一句话,这样就方便理解句义了。
4、应用时间疗法。
有时对于某些语法,实在感到混乱时,可以暂时不用理会,先将它记录下来,继续下面的学习,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再回过头看去,往往就有所领悟,迎刃而解了。
5、明确学习语法的目的。
语法是为语言服务的,永远要在语境中学语法,也不要怕出错,被人纠正的语法往往是印象最深刻的,也是以后永远不会再犯的错误。明确了语法规则,就赶快找个人练练,写篇文章试试吧。
一、掌握语音
韩语是一种字母文字 ,因而掌握韩文字母发音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谓是重中之重。所以掌握发音的同时记忆字母是最关键的。韩文字母的记忆方法不能靠死记硬背,韩文的字母也是很有规律的,那么,就举两个简单的例子吧!
1) 关于辅音字母,韩文的辅音字母一共有19个,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其中有很多“孪生兄弟”如:
松音: ?/ ?/ ?/ ?/ ? 紧音: ?/ ?/ ?/ ?/ ? 送气音: ?/ ?/ ?/ ?/
这些孪生兄弟们在发音上稍有不同,所以它们之间长得很相像,所以我们应该把“?-?-?”“?-?-?”“?-?-?”“?-?-?”“?-?”都互相组合起来记忆,这样一下子就可以把19个辅音中的14个都记忆下来,剩下的5个再单独背出来就可以了。
2)关于母音字母。韩文的10个主要的母音“?,?,?,?,?,?,?,?,?,?”中也是有规律的。“?”是在“?[a]”这个音的前面加了个半元音“[I]”,所以其发音是“[ia]”。其它的“?,?,?”也都是在“?,?,?”的前面加了个半元音“”,所以我们要把“?-?”“?-?”“?-?”“?-?”都组合起来记忆,再看看它们的写法也都是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加上一笔而已。
初学者在记忆母音字母时还有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把字母的开口方向搞错,如把“?”写成“?”,把“?”写成那么有这样一个方法,“?,?,?,?”是阳性母音(其声音比较宏亮),而“?,?,?,?”是阴性母音(其声音比较低闷),所以韩字在创建时就规定了阳性母音的开口方向要向外或向上,而阴性母音则反之向内或向下开口。
3)必须把所有的辅音和元音的拼写和发音熟记在心里,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
二、掌握单词
单词是语言的细胞,也就是说,如果熟悉辅音、元音等发音规则,即使不认识的单词也能念出来(尽管可能不知道什么意思),然后凭读音记忆单词,而不是靠拼写记忆单词,这个是和英语完全不一样的,千万不能靠拼写方式记忆单词,这是一个误区。记忆单词的过程应该是:读音――理解词义――记忆。
三、注重口语总结语法
作为初学者枯燥的语法和死板的规律不是你的伴侣,生动的口语和精彩的会话才是你的财富。当你拥有一口流利的口语时再去总结语法,你才会发现原来“得来全不费功夫”。语言是跟他人交流的工具,每个语言都有习惯性规律,这就是语法。所以初学者安排学习时间应该90%以上练习会话。
1.理解韩国语的文形。
2.同样的单词反复使用、特别是动词或者利用形容词写文章。
3.写的时候总是大声读、说、写。听自己的声音。
4.任何教材里的会话、文章大声读30遍。
5.偶尔的听录音里的自己的录音。
6.教材里的磁带或者CD、反复听、发音。
7.写文章时最好写会话方式。写问答方式。
8.把2、3个文章连接起来。
9.利用规则动词、形容词造句后一定使用不规则动词、形容词也造句。
10.想名词单词的时候不要只想单词、由把助词连接造文章。
11.一天利用10分钟左右想怎样用韩国语表达东西、行动、感觉等。
12.韩国语不能用脑袋理解、而先熟练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