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第二课时)(共含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aluiouoiou”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
(1)运用化学平衡原理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等效平衡问题。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等,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2)通过解决等效平衡等化学平衡问题,提高抽象分析能力。
(3)通过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的联系和比较,加深对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等基本理论的认识,同时提高分析比较能力。
3.重点和难点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教学过程 ]
见ppt文件
[课堂补充练习]
1.已知氟化氢气体中存在下列平衡:2(HF)3 3(HF)2 , (HF)2 2HF 。
若平衡时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为42g/mol,则(HF)3的体积分数为( )
(A)<10% (B)=10% (C)>10% (D)≥10%
2.相同容积的四个密闭容器中进行同样的可逆反应:
2A(气)+B(气) 3C(气)+2D(气)
起始时四个容器所盛A、B的物质的量分别为
甲
乙
丙
丁
A/mol
2
1
2
1
B/mol
1
1
2
2
在相同温度下建立平衡时,A或B的转化率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αA:甲<丙<乙<丁 (B)αA:甲<乙<丙<丁
(C)αB:甲<丙<乙<丁 (D)αB:丁<乙<丙<甲
3.将N2和H2在一定条件下的密闭容器中反应并达到平衡时,其压强为P1,氮气的浓度与氨气的'浓度均为cmol/L,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的体积压缩为原来的1/2,当达到新的平衡时,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新的平衡体系中,N2的浓度小于2c mol・L-1大于c mol・L-1
(B)新的平衡体系中,NH3的浓度小于2c mol・L-1大于c mol・L-1
(C)新的平衡体系中,压强小于2P1 大于2P1
(D)新的平衡体系中,气体密度是原平衡体系的2倍
4.一定量的混合气体,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 xA(气)+yB(气) zC(气)
达到平衡后,测得A的浓度为0.5 mol・L-1;在恒温下将密闭容器的体积扩大为平衡时的两倍,再达到平衡时,测得A的浓度为0.3 mol・L-1。则下列的叙述正确的是( )。
(A)x+y>z (B)平衡向左移动
(C)B的转化率提高 (D)C的百分含量增大
5.在地壳内,深度每增加1km,压强大约增加25250~30300kPa,在这样的压强下,对固体物质的相互转化会发生较大影响。如:
CaAl2Si2O8+ Mg2SiO4 =CaMg2Al2Si3O12
(钙长石) (镁橄榄石) (钙镁)石榴子石
摩尔质量(g/mol) 278 140.6 413.6
密度(g/cm3) 2.70 3.22 3.50
在地壳区域变质的高压条件下,有利于 ( )。
(A)钙长石生成 (B)镁橄榄石生成
(C)钙长石和镁橄榄石共存 (D)(钙镁)石榴子石生成
6.在密闭容器中存在下列平衡: ,CO2的平衡浓度为C1mol・L-1,现再充入CO2使其浓度达到2C1 mol・L-1,重新达到平衡后, CO2的浓度为C2 mol・L-1 (设温度不变),则C1和C2的关系是( )。
(A)C1
7.为了除去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硫,查得一份将SO2转化为硫酸铵的资料,摘录如下:“一个典型实例:初步处理后的废气含0.2%的二氧化硫和10%的氧气(体积含量),在400℃时废气以5m3/h的速率通过五氧化二矾催化剂层与20L/h速率的氨气混合,再喷水,此时气体温度由400℃降到200℃,在热的结晶装置中得到硫酸铵晶体”(气体体积均已折算为标准状况)仔细阅读上文,回答下列问题:
(1)按反应中的理论值,二氧化硫和氧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该资料的这个比值是多少?为什么?
(2)通过计算说明为什么废气以5m3/h的速率与20L/h速率的氨气混合?
(3)若每天某厂排放1000m3这种废气,按上述方法每月(按30天计算)可得硫酸铵多少吨?消耗氨气多少吨?
8.将等物质的量A、B、C、D四种物质混合,发生如下反应:
aA+bB cC(固)+dD
当反应进行一定时间后,测得A减少了n mol,B减少了0.5n mol,C增加了1.5n mol,D增加了n mol,此时达到化学平衡。
(1)该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为a=____,b=___,c=___,d=___。
(2)若只改变压强,反应速率发生变化,但平衡不发生移动,该反应中各物质的聚集状态:A___,B___,D___。
(3)若升高温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知四种物质其物质的量又达到相等,则该反应为___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9.在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保持一定温度,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反应:
A(g)+2B(g) 3C(g),已知加入1molA和3molB且达平衡后生成a molC,问:
(1)平衡时C在反应混合气体中的体积分数是_______(用字母a表示)。
(2)在相同实验条件下,若在同一容器中改为加入2molA和6molB,达平衡后,C的物质的量为______mol(用字母a表示)。此时C在反应混合气中的体积分数___(填增大、减少或不变)。
(3)在相同实验条件下,若在同一容器中改为加入2molA和8molB,若要求平衡后C在反应混合气中的体积分数不变,则还应加入C_____mol。
(4)在同一容器中加入n molA和3n molB,在平衡时C的物质的量为mmol,若改变实验条件,可以使C的物质的量在m~2m之间变化,那么n与m的关系应是_____(用字母m、n表示)。
课堂补充练习
1C,2A,3B,4AB,5D,6B。
7.(1)1:50 ,增大O2的量,平衡正向移动,提高SO2转化率。(2)保证NH3:SO2=2:1。 (3)3.54t,0.912t。
8.(1)a =2,b=1,c=3,d=2。(2)A为气态,B为固态或液态,D为气态。(3)放热反应。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下列装置哪些可以形成原电池? 若能形成原电池写出电极反应式,并指出电子流动方向。 二、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1、干电池常见的化学电池是锌锰电池负极(锌): zn-2e—=zn2+(氧化反应)正极(石墨): 2nh4++2e—=2nh3↑+h2↑(还原) 【学与问】锌锰干电池即使不用,放置过久,也可能会漏液失效(作为电解质的nh4cl的水溶液显酸性)使用和保存时应注意什么? 2、充电电池充电电池又称二次电池,它在放电时所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在充电时又逆向进行,使生成物恢复原状,如此充放电可循环进行,至一定周期后终止。 (1)铅蓄电池 (2)镍-镉碱性蓄电池 (3)新一代可充电的绿色电池——锂离子电池特点:高能电池,电压高,质量轻,贮存时间长等。用途:电脑、手表、心脏起搏器等。(4)燃料电池氢氧燃料电池:负极: 2h2+4oh— -4e— =4h2o(氧化反应)正极: o2+h2o+4e—=4oh—(还原反应)总反应:2h2+o2=2h2o 【思考与交流】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充电电池? 本节内容与前面所学过的知识的联系是电解质溶液和氧化还原反应,其次从理论上说,任何一个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设计成原电池。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转移电子要通过导线(导体)传递才能实现,这样就形成了电流,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化学电池的反应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 完成练习 自己收集废旧干电池将其破开观察干电池 为了延长电池寿命和提高其性能,人们将电池内的电解质nh4cl换成湿的koh,并在构造上作了改进,制成了碱性锌锰电池。 观察其构造 学生阅读课本p40 废电池中含有汞、镉、铬、铅等等大量毒性很强的重金属,随处丢弃会给土壤、水源等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并通过人类的食物链给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和危害。另一方面,废电池中的有色金属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如果能回收再利用这些废旧电池,不仅可以减少对我们生存环境的破坏,而且也是对资源的节约。 作业:课本p42 2、4 复习巩固上节课的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理论练习实际认识日常生活中的干电池,让学生走进生活。 让学生了解各种化学电源,通过介绍新型电池(如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等)体现化学电池的改进与创新,初步形成科学技术的发展观。 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初步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 板书设计【板书】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第二课时)二、发展中的化学电源1. 干电池常见的化学电池是锌锰电池负极(锌):zn-2e—=zn2+(氧化反应)正极(石墨):2nh4++2e=2nh3↑+h2↑(还原)2. 充电电池(1)铅蓄电池(2)镍-镉碱性蓄电池(3)新一代可充电的绿色电池——锂离子电池特点:高能电池,电压高,质量轻,贮存时间长等。用途:电脑、手表、心脏起搏器等。(4)燃料电池氢氧燃料电池:负极:2h2+4oh- -4e =4h2o(氧化反应)正极:o2+h2o+4e=4oh-(还原反应)总反应:2h2+o2=2h2o小结:化学电池的反应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十)教学反思本案例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自主探究问题,通过分析综合提出假设,通过做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整个过程突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开展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而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现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教师引导,师生互动的教学原则。本案例通过学生作交流,分析讨论、归纳综合,提出假设,通过实验验证的出结论,形成原电池的概念。这样使学生做到了眼到——提高观察能力,手到——提高动手能力,心到 ——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体现了学生合作的精神。本案例通过科学探究实验,分别改变金属的连接方式,更换电解质溶液及电极等实验,对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进行深入探究,从反复的改变条进行探索,不断使学生认知结构和不断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学生努力得出的结果,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从而提高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本案例通过让学生制作“水果电池”,进一步验证、巩固所学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把探究教学内容迁移和拓展。 本案例是一节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探究式新课,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探索的情境之中,让他们自主体验新知识、新概念、新规律的探索与发现,让自主实验探究成为学生实践体验的一部分,通过自主实验,启发引导,小组合作,讨论分析等方法,让实验成为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积极手段,并在其过程中培养他们基本技能,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激活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它重在探究、重在实践。在实验探究中,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知识,更能启迪学生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一个新的局面。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并意识到合作是学习的有效途径,培养集体意识,很好实现化学教学的情感目标。从整体教学效果来看,通过学生的大胆猜想和有目的的实验探索,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是相当不错的,原电池的原理及形成条件,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掌握并应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于教师的主导作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为后面的新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的亲身体验的学习过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使课堂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激发学习积极性。化学能与热能教案第二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在实验探究中认识和感受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相互转化及其研究过程, 过程与方法:学会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化学反应中热量变化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能源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深刻体会化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科学的能量变化观。 【教学重点】 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 通过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2)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决定因素是什么?(反应物总能量与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当∑E(反应物) > ∑E(生成物)――反应放出能量; 当∑E(反应物) < ∑E(生成物)――反应吸收能量。 [过渡]上一节我们从理论上对反应热量变化进行了探讨,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实验来探讨分析反应过程中的吸热、放热问题。 【出示学习目标】:1、在实验探究中认识和感受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相互转化及其研究过程, 2、学会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化学反应中热量变化的科学方法。 【实验探究1】p33实验2-1完成学案相应表格 [讲解]注意事项:铝与酸选择强酸且浓度不要太低。尽量使用纯度好的铝条,反应前要用砂纸打磨光亮,用手触摸明显感觉到反应放热,用温度计测量效果更好。 [填写实验记录] 实验步骤 眼睛看到的现象 用手触摸的感觉 用温度计测量的温度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mL 6 mol/L的盐酸溶液 无色透明溶液 25°C 向含有盐酸溶液的试管中插入用砂纸打磨光的铝条 开始时反应缓慢进行,产生少量气泡,一会儿后反应逐渐加快,气泡增多 试管发热 85°C 结 论 铝跟盐酸反应是放热反应,方程式 归纳总结 金属与酸的反应是 反应。 【实验探究2】按照p34实验2-2所示进行实验,并按要求填写表格。 [讲解]注意事项: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在短时间内反应充分进行,使体系温度快速降低,将玻璃片上的水凝固。实验中要注意两点:(1)将Ba(OH)2・8H2O晶体研磨成粉末,以便与NH4Cl晶体充分接触;(2)由于该反应属于固相反应,一定要在晶体混合后立即用玻璃棒快速搅拌混合物,以使它们很快起反应;(3)反应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会造成学习环境的污染,所以要注意对氨气的吸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 将晶体混合后立即用玻璃棒快速搅拌混合物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蓝 有NH3气生成 用手触摸烧杯下部 感觉烧杯变凉 反应吸热 用手拿起烧杯 烧杯下面的带有几滴水的玻璃片(或小木板)粘到了烧杯底部 反应吸收热量使体系温度降低,使水结成冰 将粘有玻璃片的烧杯放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上一会儿再拿起 玻璃片脱离上面烧杯底部 冰融化 归纳总结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的反应是 反应。 化学反应方程式: 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实验探究3】参照p34[实验2-3]所示进行实验,并按要求填写表格。 [讲解]实验注意事项:通过三组强酸和强碱之间的反应对比实验,定性的抽象出“中和热”概念。在实验中要注意:(1)三组实验所处条件要相同,如使用的仪器、外界环境中温度和压强要相同;(2)三组实验酸和碱的用量要相同,以保证生成水的量相同(3)控制相同的反应时间。 [学生分组实验]三个学生分成一组进行实验,其中每个学生做一个实验并记录现象和数据,供组内交流、然后讨论得出结论。最后向全班汇报,进行组间交流。 步骤一:三个学生各取一个大小相同的烧杯,分别做一个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步骤二:汇总实验现象和数据并列表比较。 步骤三:对实验进行分析──为什么强酸与强碱发生反应时都会放出热量? [填写实验记录] 反应物 及用量 酸 HNO3 20 mL 2 mol/L HCl 20 mL 2 mol/L HCl 20 mL 2mol/L 碱 NaOH 20 mL 2mol/L NaOH 20 mL 2 mol/L KOH20 mL 2mol/L 混合前温度 室温 室温 室温 混合后温度 t1 t2 t3 结 论 HNO3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时放热 HCl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时放热 HCl与KOH发生中和反应时放热 归纳总结离子方程式为 中和反应都是 热反应,等量的一元强酸、强碱反应放出的热量都 【讲解】由此可见,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虽然不同,反应物也不同,但是它们的反应本质相同,都是H+与OH-离子反应生成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其离子方程式都是:H+ + OH- = H2O。所以,可提出推测,即中和反应都放热。由于三个反应中H+和OH-离子的量都相等,则生成水的量也相等,故放出的热量也相等(在上述三个实验中,温度上升的.幅度接近)。 总之: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经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有的放热,有的吸热。 [思考与交流]p34 提示:在设计实验装置和操作时应从两个方面考虑, 一是注重“量”的问题, ①所用药品溶液浓度的配制必须准确,且浓度尽可能的要小。 二是尽量减小实验误差,②所用装置要尽可能做到保温、隔热。③温度计刻度要小点,读数要尽可能准确,且估读至小数点后两位。④水银球部位一定要完全浸没在溶液中,且要稳定一段时间后再读数,以提高测量的精度。⑤两次读数的时间间隔要短,这样才能读到最高温度,即最终温度。⑥实验操作时动作要快,以尽量减少热量的损失。 阅读课本P34,完成【自主学习】思考并填空 化学能与热能相互转化的应用? ⑴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应用: 、、 。 ⑵热能转化为化学能的应用: 、 。 【科学视野】阅读课本p35-36 1、生物体中的能量转化 生物 反应物 变化过程 生成物 能量转化过程 植物 H2O+CO2 光合作用 糖类(淀粉等) → 能 动物 食用糖类 缓慢氧化 H2O+CO2 → 能 2、人类利用能源的三个阶段 能源时期→ 能源时期→多能源结构时期 【讨论交流】 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请举例加以说明: (1)放热反应①燃烧反应 ②中和反应 ③物质的缓慢氧化 ④金属与水或酸反应 ⑤部分化合反应 (2)吸热反应 ①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 ②弱电解质的电离 ③大多数盐的分解反应 ④大多数氢化物分解反应 【达标检测】 1、下列反应中属吸热反应的是 ( ) A 镁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 B 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 C 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 D Ba(OH)28H2O与NH4Cl反应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化学反应除了生成新物质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B 放热反应全部不需要加热即可发生 C 需要加热条件的化学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D 1mol硫酸与足量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水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3、下列能源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的是…………………………………( ) A、太阳能 B、潮汐能 C、风能 D、氢气燃烧产生的热能 【布置作业】: 1:p37 4、8、11、12 2:科学视野,完成学案有关内容 【板书设计】 化学能与热能 1、2Al+6HCl=2AlCl3+3H2↑ 反应放热 2、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反应吸热 3、H+ + OH- = H2O 中和热: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时所释放的热量 4、.(1)生物体中的能量变化(2)社会发展与能源利用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及构成条件。
2.初步学会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3.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化学电池的反应本质
重点难点 重点: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构成条件
难点: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易混淆知识点 1. 电流方向,电子流动方向
2. 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移动方向
教师编制内容 生成
问题
预习
提纲 阅读教材P39
一、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内容,思考:
一、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有哪些,有什么优缺点?
名称 方式 优缺点
火力发电
简称_____ 化学能通过_________燃烧转化为______,加热水汽化为蒸汽推动汽轮机转化为________,带动发电机发电转化为_________。(间接转化)
原电池 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如何实现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
[实验24]
1. Cu,Zn活泼性不同,电子由_____片经导线流向_____片;
电流由_____片流向_____片。
2. _____片作正极,_____片作负极。
3. H2SO4溶液中,H+ 向_____片作定向移动,得到电子。因而在_____表面有大量气泡产生。
电极反应式: Zn片 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_______________反应
Cu片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_______________反应
思考:
1、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有哪些?
2、化学电池的反应本质是什么?
教师精选精编内容
针对
目标
训练
用时
10-20 分钟)
1.在下图的装置中,属于原电池的是( )
2.右图为某兴趣小组制作的番茄电池,下列说法正确的( )
A.电流由锌通过导线流向铜 B.该装置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C.锌电极发生氧化反应
D.铜电极的质量会不断减少
3.有A、B、C、D四种金属,当A、B组成原电池时,电子流动方向A 当A、D组成原电池时,A为正极;B与C构成原电池时,电极反应式为: C2+2eC,B2eB2+ ,则A、B、C、D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
A.ACD B.ADC C.DBC D.DAB
4.(1)下列装置属于原电池的是 ;
Zn Zn Cu Zn Cu Cu Cu Fe Cu
稀硫酸 稀硫酸 酒精 稀硫酸 稀硫酸
① ② ③ ④ ⑤
(2)在选出的原电池中,______ 是负极,发生______ 反应 ,______ 是正极 ,该极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原电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生共同完成内容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初步掌握原电池的正、负极的判断方法,形成原电池的概念。
2. 通过对原电池组成条件的研究,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3. 通过探究性实验,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探究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合作探究原电池的原理,理解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方法。 2. 能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 学会与他人合作,主动交流。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的概念、原理以及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难点: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原电池构成条件的探究。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引入】上课前开、关灯。
【思考】开灯过程中消耗了何种形式的能量?关灯后是否还有电流流过? 【新课导入】使用电器都需要电能。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物质中的化学能在什么条件下能转化为电能呢?又是如何转化的呢? 【思考】物质中的化学能在什么条件下能转化为电能呢?又是如何转化的呢? 【分析】火力发电原理
【问题思考】火力发电过程中能量转化方式及存在弊端。
【讨论】火力发电弊端:经多次能量转换,能量损耗大 ,燃料的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 【板书】
一、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1.火力发电 (1)能量转换 (2)存在的问题
【问题思考】能否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引导】引导分析
【探究1】
把一块锌片和铜片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观察实验现象(注意两块金属片不要相接触,下同)请记录现象。
铜片:
无明显变化
锌片: 表面产生气泡
【探究2】
首先将两根导线连接在一起,观察铜片表面有无变化;然后在导线中间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观察电流计的指针是否发生偏转? 请记录现象。
电流计:指针偏转
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
锌片: 溶解
结论:有电流产生
【讲解】原电池的定义
定义: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板书】 2.原电池
(1)定义: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多媒体演示】演示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分析讲解该电池中正、负极的判断方法,各电极的反应类型。
【观察】动画中电子的流向、电流的方向、H+的移动方向、气泡产生的位置。
【板书】
(2) Zn-Cu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听讲】原电池的反应原理并记录。 【启发】电能和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
【板书】
(3)原电池反应的本质:氧化还原反应
【设问】上述装置能产生电流,其它类似的装置是否也能产生电流? 【演示探究】
改变电极材料 、溶液、连接方式进行演示探究(控制变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对比分析】对比分析,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①有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作电极 ②要有电解质溶液 ③两极要形成闭合电路 要点:两极、一液、要闭合 【板书】
(4)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两级、一液、要闭合 【引导】
【探究3】利用桌面上的苹果和其他材料制作一个水果电池。 【思考与交流】如何判断电池的正负极,连连看
课堂小结
课后习题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练习【课堂练习】
1. 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置于稀硫酸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锌片的质量逐渐增大
B.电流方向是从铜片向锌片 C.H+在铜片表面被还原
D.氢离子浓度逐渐变小 2.X、Y、Z都是金属,把X浸入Z的硝酸盐溶液中,X的表面有Z析出,X与Y组成原电池时,Y是电池的负极。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 A.X>Y>Z
B.X>Z>Y
C.Y>X>Z D.Y>Z>X
3.下列装置中能产生电流的是(
)
【课堂练习参考答案】 1. A
2. C
3.C 【课后作业】
1. 下列各组材料中,不能组成原电池的是(
)
2.由铜、锌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工作时,电解质溶液的pH怎样变化(
) A.逐渐变大
B.先变小后变大
C. 不变
D.逐渐变小 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原电池的负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B.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作正极
C.原电池的电极一定要由两种不同的金属组成
D.原电池中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是负极 4.把a、b、c、d四块金属片浸入稀硫酸中,用导线两两相连可以组成各种原电池。若a、b相连,a为负极;c、d相连时,c为负极;a、c相连时,c为正极;b、d相连时,b为正极。则此四种金属的活泼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
)
A.a>b>c>d
B.a>c>d>b
C.c>a>b>d
D.b>d>c>a 5.将____能转变为____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原电池中正极发生_______反应,负极发生_______反应。原电池中,在外电路,电子由____极经过导线流向____极。在内电路,阳离子向____极移动,阴离子向_____极移动,这样就形成了闭合回路。原电池的反应本质是__________反应。 【课后作业参考答案】
1. C
2. A
3.D 4.A
5.化学,电,还原,氧化,负,正,正,负,氧化还原。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常见的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方式
⑵理解铜锌原电池的原理及结构,了解原电池的组成条件,会判断电极,会判断电流、电子流、离子流方向。
2. 过程与方法:
(1)研究和总结火力发电的利和弊,视线从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的思维模式向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维模式的转化
(2)认识和体会化学能和电能相互转化的研究过程,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是化学电池的反应基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预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⑵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精神
⑶通过思考与交流,让学生学会联系自己已掌握的知识通过比较归纳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
(4)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培养效率意识
三、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四、教学难点
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五、教学方法
预习、实验探究、讨论、启发、讲解、练习
六、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完成上节课留的预习作业到讲台上讲解搜集到的资料 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认识到可以到网上获取知识,通过上网搜集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板书】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板书】一、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火力发电
【引入】
由火力发电的能量利用率低,严重污染环境引出——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思路。在老师的引导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积极启发学生联想到氧化还原反应。让学生分析如何实现电子的定向移动 【板书】二、原电池
1、概念【实验探究】
1、锌片插入稀硫酸
2、铜片插入稀硫酸
3、锌片和铜片上端连接在一起插入稀硫酸
学生四人一组分组探究做实验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小组协作精神及实验动手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问题探究】
1、锌片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2、铜片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3、锌片和铜片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现象又怎样?为什么
学生思考,分组交流讨论。进行猜想,并动手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加强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实验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演示实验】
【提问】描述观察到得实验现象,判断电子是怎样流动的?你如何判定装置的正、负极?
观察实验,思考分析根据探究实验进行回答
。
为总结原电池工作原理做铺垫、
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板书】
2、原电池原理
锌片:Zn - 2e- = Zn2@_@ (氧化反应)
铜片:2H+ @_@ 2e- = H2↑ (还原反应)
总反应:Zn+2H@_@ = Zn2@_@ @_@ H2↑
。【练习】填写Powerpoint上以表格回答表格上的问题进一步明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实验探究】
做三组实验,探究原电池的形成条件(也可多做几组实验进行对比)讨论、引出组成原电池需要的条件、原电池形成条件的探究:
①Zn-Zn与稀硫酸进行实验。
②Fe-Zn与稀硫酸进行实验。
③Cu-Zn与乙醇进行实验。
提供电极材料、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溶液,启发学生进行实验并通过对比找出原电池的形成条件。经历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勇于探索问题的本质特征,体验科学过程。
【板书】(3)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①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②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能自发进行氧化还原反应)
③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
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练习巩固】
下列A、D装置中是硫酸溶液,B、C装置中是硝酸银溶液,哪些可以形成原电池?并指出正负极及电子流动方向。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课下作业】
★ 硫酸(第二课时)
★ 《翠鸟》第二课时
★ 《雾凇》第二课时
★ 往事依依第二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