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随笔:在蒲松龄故居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痴心绝对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游记随笔:在蒲松龄故居(共含9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痴心绝对”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游记随笔:在蒲松龄故居

篇1:游记随笔:在蒲松龄故居

火车深夜到淄博,第二天起了个早,匆匆赶到淄博所辖的淄川。早年读《聊斋》得知蒲老先生乃济南府淄川县人氏,到了淄川又不断地探访,才知先生的故居在此地的洪山,可赶车,但仍要走一段不短的路。我下车经几个人指点,来到了一个硕大的废矿山前,四野乱石峥嵘,荒草丛生,正满腹疑虑不知往何处举步,这时走来一个脸含稚气的姑娘,忙上前问路。姑娘浅浅一笑说“和我一起走。”于是我跟着姑娘顺着矿山下的一条荒僻小径,一路说说笑笑,才知她是淄川陶瓷厂一女工,今年19岁。对于蒲松龄她所知甚少,但说到“聊斋”,她脸上却有一种骄傲和欣喜的神色,还说了句十分有趣的话:“俺家乡出陶瓷也出聊斋啊!”步行半小时,走到一厂区,姑娘向前一指:“那是蒲家庄!”我未及致谢,她已消失在工区熙攘的人流中。

蒲家庄是一色青砖砌成的农家平房,中间一条窄窄的土路,时闻鸡鸣狗吠,前行约半里便是蒲松龄故居。当然所谓故居与早年光景当是两样了,但是剔除今人修建的花圃石径围墙,一座普通的农家小院还是让你感到老先生依稀端座于斯。你看那青砖小宅,中间是正房,两侧的偏房为南窗和北窗。正房中央悬一横匾题曰:“聊斋”,下摆一八仙桌,屋内有郭沫若题的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剌虐入木三分”。南窗有蒲松龄的土坑,坑上置一蓝色粗布被子。北窗空荡荡的,也许当年堆放着杂物。正房的天井前有几十竿细瘦的青竹,桌下有石桌石凳,与青竹相对的是南窗北窗下的两串玉蜀黍。青竹以示老先生的高洁之气,玉蜀沗当是先生的果腹之物了。

穿过一道圆拱门,便是一排陈列室,以蒲松龄的生平和著作为序。我看见一部清代手抄本的《聊斋》,那如发丝般细的装订线,那发黄而又有霉点的纸,那纸上墨迹很淡的蝇头小楷,不由使你想到老先生在故居的那间“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案冷疑冰”的老屋奋笔疾书的样子。我久久凝视,心潮起伏……在另一间陈列室里,展出了国外出版机构出的各种《聊斋》译本,有英法俄日及捷克文本,这些译本无不印制精美,装祯堂皇。一部《聊斋》不仅在中国是传世之作,也赢得世界人民的喜爱和理解。她那绚烂多姿的人物画廊好多至今已是家喻户晓。当然,游人最多的还是有关《聊斋》的影视陈列馆,但那“胭脂”的美人头像是不是可以小点?这不是摆放影星照片的地方,这是著书教书清贫一生的艺术巨匠的故居和圣地。

离故居不远便是柳泉。当年柳泉地处官道,老先生在著书教书之余总爱来到柳泉边。他煮泉泡茶,以请路人,不取茶资,只须说一个故事。今天我也去去柳泉,看能不能听到一个优美的故事……

公众号:天府散文

篇2:蒲松龄故居游记

蒲松龄故居游记

今天一大早,爸爸就告诉我了个喜讯就是可以带五个人去蒲松龄。我高兴极了叫上了姥爷、小舅一起坐上了爸爸的车去游蒲松龄。

一路上,凉风习习,姥爷向我介绍蒲松龄,他出了本很著名的书《聊斋志异》,里面讲了一些妖魔鬼怪的故事。我稍稍有些失望,心想:知名度这么高的人出了本这么著名的书,结果里面就讲了些妖魔鬼怪的故事?但这一点小失望并没有搅乱旅游的兴奋,过不久,我们到达了目的地,来到了蒲家庄,可街上冷冷清清的,只有远外的吆喝声忽高忽低,我们赶紧顺着吆喝声向前走去,走近一瞧,原来是几个小滩位,我一下了发现了小滩上摆着许多小狐狸,模样俊俏,我像着了魔似的走了过去,小舅急忙跟了上去。潍主见有顾客光顾急忙笑眯眯的迎了上来:“小朋友,买一个吧,这小狐狸辟邪的。要买给你便宜一点吧,卖20,给你18。”本来无心买,给滩主这么一说我有点不知所措,想买身上没钱,再说一下车就买东西,那这一路得买多少东西。说不买,看滩主大爷这么热情,又不好意思开口,怎么办呀!好歹小舅看出来了,掏出钱包:再便宜点吧!滩主摇了摇头:“至少15。”小舅说:“12吧。”“不行!本来就亏了!”爸爸在这看着这场降价战什么时候也不是个头便拉起小舅就走,边走边说:“一会再买,一会再买。”谁知背后滩主喊到:“12就12。”爸爸转过身:“行,12。”付过钱我摸着小狐狸,感叹一句:“真是来之不易啊。”刚说完就感觉被人拍了一下,我回过头只见老板拿着一个琉璃用手托着放进衣服说:“小朋友买一个吧,才三块钱,还发夜光呢!”我晕,这老板也太…太精了吧。我连连摇头说:“谢谢,我不要了,我家有。”说完逃似的跟爸爸他们进了蒲松龄的故居——聊斋。

进了院门,呵,还挺气派!前方一口圆圆的池塘,前端一个老爷爷的雕像,不用猜就知道那是蒲松龄老先生。这院子挺大,周围全是树,树上有一个个小灯笼,真是万绿树中一点红啊!走近一看灯笼下还吊着个菱形小牌子,上面还有些字呢,哦,是猜字迷、成语、还有歇后语的,猜对可兑奖呢。想不到这小院子不光是书香文化,还有些趣味游戏呢,可是逛了半天连什么是什么,或里面有什么传为含意我都不知道,有什么意思呢。“有了”爸爸提议道“我们雇个导游,就行了。”“好!”我双手赞成,爸爸转身去雇导游了。过不多久,爸爸回来了,说:“导游一会就到。”话刚落,一位身穿蓝色羽绒服,脖上还围了个红围巾的阿姨走了过来:“走吧”!她在前带路,我们在后面跟着来到一个小房前,导游阿姨做了个请的动作,大人跟了进去我也赶紧跟了上去。我想蒲松龄的故居一定很豪华,带着好奇我迈过了门坎。可里面的情况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冷清、破旧,不知怎的我总觉的有点阴森。我惊愕这,这怎么可能是蒲松龄的故居。连姥爷也在问:“这是蒲松龄的故居吗?”导游小姐还是一脸的`灿烂笑容:“是啊,这本是三间,现在我们站的这间是门厅,左右两边是其它两间,由于参观原因,我们把它制成一个屋。”说罢导游指着左边的一间房说:“”。我看了看那间房,摆设简单,只有一个格格的书架,里面稀稀落落放几本书,因为没法进去只能在远处看,书好好像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没有一点亮的颜色。在这间房间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木头做的像似椅子的东西,导游解释道:“这是古代人即可当沙发又可当床的家具。”说罢,将手指向右边的房间说:“蒲松龄先生就是半坐在这张床上死去的。”随后她带我们走进了一个专门为蒲松龄爷爷建的小型博物馆。

进了博物馆我把脸贴在玻璃展示台上,开始看第一个展示品那是一本厚厚的书书皮是棕色的金黄色的字导游在一旁介绍着:“这是那本著名的书《聊斋志异》。紧接着她指向一本泛黄了的本子说:“这是《聊斋志异》”。接着她指着一本泛黄的小册子说:“这是《聊斋志异》的上半部手稿,下半部失传了。”导游向大人们介绍着,可我的心思早扑在了一张花花绿绿的东西上,定眼一看原来是根据《聊斋志异》编的邮票,数量稀少,才有两大张。偏过头来导游还在介绍《聊斋志异》,因为实在无聊,便走过去认真地听着“聊斋志异被翻译成了很多版本,英文版、日文版等等,其中日本还把《西游记》和它联在了一起,逛完博物馆,我还知道了很多重量级人物也去过了蒲松龄,并拍了照。还知道了蒲松龄曾经想当官但却未能考上便写了全国闻名的《聊斋志异》,借鬼怪反映官场的黑暗。

后来我们又去了狐仙园、聊斋宫等许多地方,就不一一细说了。伴随着快乐我们回到了家。

篇3:蒲松龄故居游记作文

蒲松龄是一位举世闻名的文人,他是山东淄博淄川人,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是他写的《聊斋志异》这本书。除了《聊斋志异》以外,还有诗、词、文、赋、杂著、俚曲二百万字,是一位伟大的文人,是我们淄博人的骄傲。

四年级的春游,我终于如愿以偿的去了蒲松龄故居。

一路上,我都在想象着蒲翁的故居是什么样。大宅子,里面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红砖绿瓦,花里藏楼?花园里玉枝碧水,雪杏伴娇桃?红砖砌长廊,绿柱顶彩瓦…。十分美丽?

到了蒲家装,我才知道,这一切都是肥皂泡儿。周围是古老、简陋的土坯房,破破烂烂的,那可能有什么大花园啊,大宅子,漂亮的阁楼呢?

等到了蒲松龄故居,原本还有一丁点希望的泡泡也破了,长着青苔的黑瓦,简陋的墙壁,连院子里的石头、雕塑、果树都是后人修的。没了这些东西,就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的家!

这有好几个展厅,一个事蒲翁的字画。蒲翁的字画很好,很挺拔。另一个展厅是蒲翁的生平。我只记住了他十九岁考童子试第一,四十岁完成了《聊斋志异》的手稿,晚年因妻子刘氏病卒,相思成疾,于两年后死去,享年七十四。还有一个展厅,里面有蒲翁的卧室,吃饭的炕和用毛笔小楷书写的《聊斋志异》等等。

最后,外面去了后人修建的花园——“拙园”。只要那里的风景独特,值得一提。一个小小的翠水池,简朴的长廊,盛开的粉粉的桃花,翠绿的挺拔的竹子和古色古香的木桥。

这另我沉思,《聊斋志异》这伟大的一本小说,竟出自如此简陋的小屋。其实这小屋并不简陋,大文学家郭沫若曾为它题诗: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小院里飘着一种神秘的气氛,似乎有妖鬼在飞来飞去,又似有天上神灵看着我们,使我们不由自主的为《聊斋志异》这本书的伟大而感叹。这本书表达了蒲翁对当时清政府的黑暗,考试政策的不满,还表达了蒲翁因自己考试屡考屡败,才华不得器重的孤愤,一起发泄在了《聊斋志异》中,真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呀!

这次春游,我收获甚丰,不仅是秀丽风景,还有许许多多的知识呢!这真是一次快乐有意义的春游呀!

篇4:蒲松龄故居游记作文

今天上午,我和妈妈以及很多的人都去了洪山,其实,我们不是故意要去蒲松龄的故居而去的洪山,而是要去看一个姥姥,只是到了那个姥姥家以后,我又和妈妈、娘娘一起去的蒲松龄故居。一早,我们是从公交总站坐着张店到洪山的车去的,说也很巧,那辆车正好就停在那个姥姥家门口。

在姥姥家呆了一会儿,我就想妈妈提出了去蒲松龄故居的想法,由于这个姥姥家离蒲松龄的故居很近,只要步行十多分钟就到了。

跟随我们行走的还有一个娘娘,我们三个人一起走向蒲松龄的故居。

啊!门票这么贵,六十块钱一个人,我们是三个人,一共要一百八十元呀,不过没有关系,为了看看蒲松龄的故居,一百八十元也没有关系。

近了门,我们首先到大的是一个藏有蒲松龄写的文章的地方,不过,很可惜,这些都不是蒲松龄写的原稿,而是经过后人重新抄写的,并不是原来的时候蒲松龄写的那些了。

紧接着,我们又来到了一个走廊,过了走廊,便是蒲松龄原来住的地方,里面有床、有沙发、有桌子,还有古代时候的椅子,床上铺着被子,被子当然也是蒲松龄以前用过的了,在桌子上,还放着蒲松龄的画像,这个画像是经后人编画的,画像的前面有一个很大的碗,里面盛着很多的钱,这些钱是人们在参观这里的时候,为了纪念蒲松龄,而放上的钱。

出来后,我们又去了一个放满了很多人写的话和画的画,都是来赞美蒲松龄的。这个屋很长,在屋子的西边,摆放了很多各式各样的石头,其中,有一个石头很像一个人,并且看上去感觉很有韵味,让我看了感到很特别。

除了这个屋子,我们又来到了蒲松龄原来的时候住的院子,原来里面还有小河,现在水早就干了,只剩下一座孤零零的小桥了,这个院子里还有亭子,亭子里有石凳、石桌,好极了。

我们又来到了一个放有很多的写《聊斋志异》的小画书和普通的大的成本的《聊斋志异》的地方。

最后我们又看了《聊斋志异》里人物的泥塑,前面还摆有这个人物的简介,这些东西是在《聊斋志异》上都有的。

出了这个蒲松龄的故居,在外面的小摊子上,妈妈又给我买了一套《聊斋志异》的小画书。

蒲松龄的故居是别样的、是格外有风彩的!

篇5:蒲松龄故居游记作文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城东约8华里,有一个至今还保留着明清建筑风格的古老村落,就是这个偏僻不易被人发现的村落,却因一部《聊斋志异》饮誉海内外而名声大震,传递到五洲四海大江南北,这就是清代著名文学家、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的诞生地—蒲家庄。

蒲家庄,原名三槐庄。始建于宋代,以村内三棵古槐而得名。明初,村东沟壑内有一水井,古时常满而溢为溪,故村名称满井庄。据康熙五十二年蒲松龄撰写的《重修龙王庙碑》记载:“淄东七里许,有柳泉。邑乘载之,忘胜也。水清以渝洌,味甘以芳,酿酒旨。瀹增茗香。泉深丈许,水满而异,穿甃石出焉,故以又名满井。”这是尚能找到最早“柳泉”和“满井”称谓的惟一文献记载。

村里建有满井寺,飞檐螭首,画栋雕梁,轩敞疏朗,典雅大方。明代邑令陈时万《重游满井寺即事三首》曰:“细草垂柳一涧青,病身聊复憩幽亭。老禅行脚归无日,闲饵僧雏学诵经。寺门南对树峰斜,携酒重寻上界花。病骨瘦来终跌宕,犹能击鼓弄掺挝。敞襟露顶趁天风,叠膝临泉万虑空。坐对寒岩浑面壁,乱山折断夕阳红。”

1980年建蒲松龄纪念馆,对故居、柳泉、墓园进行了修葺、扩建,征用民宅,改建了著作版本、书画题咏展室,资料室,接待室,办公室,增设了南大门,使故居的管理日趋完善。现在,故居已成为一处初具规模的蒲学研究阵地和驰名中外的旅游点。

今日的故居,是一座恬静的院落。故居门前是几株古槐,荫翳天日。郭沫若1962年题写的“蒲松龄故居”的金字门匾,高悬于故居大门。

穿门北折是一正两厢的庭院。其中正房3间,东西厢房各2间,为1954年修建。正房两侧的桧柏、石榴,以及厢房前面的迎春花,百日红等,均系后人所栽,院内太湖石也是故居修复后增添。故居正房为砖石、土坯结构的普通民房,木棂门窗,房内路大荒手书的“聊斋”匾额迎门高悬,匾下悬挂着蒲松龄。

篇6:蒲松龄故居游记作文

蒲松龄故居座落在淄博市的淄川区的洪山镇的蒲家庄。在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的蒲松龄的故居,是一座恬静的院落。故居门前是几株古槐,穿过门向北走,就看见了一个庭院,正房有三间,厢房有四间。正房门前有耸立的桧柏站在那,好像在欢迎游客们的到来。还有已经结果果实的石榴树,在向我们微笑,以及正对厢房红红的百日红,还有那迎春花再向我们招手。

蒲松龄故居是一座幽静古老的庭院。里面的水池里的水清澈见底,在阳光的照映下显得格外的纯净、洁白无瑕。院落坐北面朝南面,前面和后面有四个进出口,西有侧院。门楣上悬挂着郭沫若题写的匾额“蒲松龄故居”,在北院有正房三间是蒲松龄的出生的地方和他的书房“聊斋”。屋里陈列着他74岁时的画像,柳泉又名满井,在蒲家庄东侧约百米的山谷中。据载,早年井中清泉向外流淌,淌出来的水都成了小溪了。遇到干旱的季节,也不会干旱,所以故人们称它为满井,故后人没又称之为“柳泉”的。好像还有人说以前蒲松龄就在这儿很多次招待过往的行人。

蒲松龄墓蒲家庄东南约500米处。墓地四周全都是用砖石来砌成围墙,周围还有一些年久柏树和松树,为蒲松龄墓遮阳。还有古墓几十个,蒲松龄墓在墓园北侧封土高约两米,墓穴呈头向西南方向。

篇7:蒲松龄故居游记作文

炽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向远处眺望去,地上好像被泼洒了一地的水――那是热气蒸腾造成的蜃景。蝉在树上鸣叫着,好像在抱怨着这炎热的天气。马路上干巴巴的,白花花地晃人的眼。

路上人很少。路边阴凉下有一位年轻的少年,往树上斜放着担子,在路边摆着一壶水、几杯茶。他额头冒着几滴晶莹的汗珠,身穿皂衫,脚穿布鞋,手摇纸扇,脸被太阳烤得通红――他就是蒲松龄。

“免费的绿豆汤――”蒲松龄喊道。突然一位年迈的老人走过,听到了他的叫卖声,就缓缓地走了过来,问道:“孩子,你这儿真是有免费的茶喝?”蒲松龄羞怯地点点头。老伯早就口干舌燥了,连忙端起茶杯喝了好几杯。蒲松龄赶忙给老伯续水。老伯喝完茶抹抹嘴正要走,被蒲松龄拦住了。“老伯等一等,请您给我讲个离奇的故事吧。”蒲松龄深鞠一躬,两手抱拳,低眉顺眼,弯着腰,探着头,跺着脚,看那架势不讲个故事肯定走不了。

老伯拗不过他,只好坐下来慢慢向他道来。蒲松龄向前探着身子,伸长了脖子,半张着嘴,瞪大双眼,两只手并了起来,倾耳听着。老伯讲的是个鬼故事。蒲松龄听到精彩之处,皱着眉头,脸色惨白,双手抱肩,全身都在发抖。老伯讲到了结尾时,蒲松龄长舒了口气,神色才放松了下来。

待老伯走后,蒲松龄马上兴奋起来了,他眉头弯着笑了起来,脸色红润,嘴角上扬,蹦蹦跳跳地赶紧收拾茶摊儿往家里赶。

到了家里,他把挑子一撂,冲进书房,一手磨墨一手展开宣纸,然后抄起笔蘸上墨,把刚才老伯讲的故事记录了下来……这样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蒲松龄终于写成了文学巨著――《聊斋志异》。

蒲松龄不简单。他明白积少成多、水滴石穿的道理。“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也;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也。”任何伟大的事业都是从点点滴滴做起的,长久地坚持,任谁都能有不简单的成就!

篇8:游记随笔:杭州有个胡雪岩故居

在杭州上城区有个胡雪岩故居,我坐352或113公交车时每每路过胡雪岩故居。有北方的熟人或亲友来杭州游玩,我常常推荐他们抽出2个小时,到胡雪岩故居细看一下。

胡雪岩故居是一个精美绝伦的私家豪宅。胡雪岩,杭州人,祖籍安徽绩溪,晚清富商。胡雪岩13岁入杭州同泰钱庄当伙计,38岁时在浙江巡抚王有龄扶持下,自办阜康钱庄。因力助左宗棠收复被太平军攻陷的杭州城有功,受朝廷嘉奖,从此开始他亦官亦商的传奇人生,后又因“既有军功,又有善举”累封布政使衔,赐红顶戴,紫禁城骑马,赏穿黄马褂。

胡雪岩故居建筑均以银杏木、楠木、酸枝木、紫檀木、南洋杉、中国榉木等名贵材料来建造。故居当年的确切造价不详,据说应在50万两白银以上(当年单是堆砌芝园内的假山,据说就耗银10多万两)。

胡雪岩全盛时期,富可敌国,官至布政使(管一省的财赋和民政),二品顶戴,服黄马褂,自是显赫一时。然而,胡雪岩这所豪宅的大门,却没有权贵巨富之家的那种宽阔和气派。据说,那是因为胡雪岩明白“深情不寿,强极则辱”的道理,故而寄寓“藏而不露”的用意。

胡雪岩毕竟是个富商,自有富商心理。大门的构筑,还能想到“藏而不露”,而门里则可谓极尽奢华了。

胡雪岩故居采用了我国传统宅第的对称布局。中轴区为待客厅堂,由轿厅、正厅(即百狮楼)、四面厅组成;右边是居室庭院,由楠木厅、鸳鸯厅、清雅堂、和乐堂、颐夏院、融冬院组成,供成群妻妾居住;左边是芝园,其间有回廊相连,曲池相通。亭、台、楼、阁,高低错落,清雅和谐。更有碑廊、石栏、小桥、水亭,款款用心,步步是景。

园中假山下则建有国内现存最大的人工溶洞,曲折迂回,巧夺天工。整个建筑布局紧凑,构思精巧,居室与园林交融,建筑材料可媲美皇帝故宫,可谓无材不珍。木雕、砖雕、石雕、灰塑彩绘,工艺高超,可谓无品不精。全部建筑用了整整三年时间,耗费300万两白银,成就了我国江南晚清一处私家豪宅,其精美简直就是一所民间工艺珍宝馆。

胡雪岩1823年-1885年(享年62岁。胡雪岩在其鼎盛时,除经营钱庄外,兼营粮食、房地产、典当,还进出口军火、生丝等,还创办胡庆余堂国药号,成为富甲一时的红顶商人。他是晚清时代的一个奇人,一个富商。

公众号:一轮红日刘姥姥

篇9:在山水间畅游游记随笔

在山水间畅游游记随笔

微白的天空下,没有一丝风。群山苍黑似墨,庄严、肃穆。乳白色的纱把群山间隔起来,只剩下青色的峰尖,巍然屹立。

我乘着一条小舟,在山水间畅游。

时已深秋,但富春江的碧水,却给人春深如海之感。两岸雄奇的山、苍郁的树、苔染的石壁、滴水的竹林,在江上投下了斑驳的影。绿水,轻轻推动着小舟,时而像白纱般轻柔,棉絮般柔软,时而像奔雷般有力,奔马般湍急。雾从身边起,云傍马头升。心灵,浸泡在清澈的水中、被荡涤地分外纯净。

小舟在山水间穿行,心灵在山水间畅游。

渐渐地,烟雾缓缓退去,红日初升,风烟俱净。我轻轻摇着船橹,吱呀吱呀,像一首清丽的小调。徜徉在山水间,摒弃的,是官场间的权力斗争;满载着,是那份自然的纯朴。两岸是连绵起伏的高山,绝壁徒崖,直插云天。山的'腰际是一圈又一圈的绿,还带着点黄。壁间瀑布奇流,水花飞溅。树上的黄叶飘然落入水中,点碎了一圈涟漪,惊起了一群游鱼。

我划着船,把它轻倚在岸边。

行走于山间小路,清澈的泉水冲击着深褐色的石头。石头“咚咚咚”地滚下来,鸟鸣阵阵,猿声不绝。

我的脚踩在松针和落叶上,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删减横斜的枝条生长着,稀松的纸条掩映着。四周迷茫着松脂的山蕨的气息。倚在树旁,俯视而下——那边是日日夜夜奔腾不息的富春江。

山,用洪钟般的笑声盈盈呼唤;水用悠悠的流动嘹亮的回答。这一刻,我在山的巅峰吟诵水的歌谣,在水的岸畔默读山的倩影。自山的多情中,我谛听水的缠绵;在水的多情中,我注视水的温存。

清风徐徐,拂过耳畔。撩起我的头发吹动我的衣衫。避开喧器浮华的尘世。我在山水间畅游。

游蒲松龄故居作文

狼蒲松龄翻译

台湾游记随笔

个人游记随笔

鼓浪屿游记随笔

大鼠蒲松龄文言文翻译

狼蒲松龄阅读答案

狼蒲松龄原文翻译

旅游随笔:旅游记

游记随笔《桂林阳朔游记》

游记随笔:在蒲松龄故居(精选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游记随笔:在蒲松龄故居,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