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观都锦生故居(共含8篇),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徐英子徐西临”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观都锦生故居
在一月十七日,我和一些同学一起来到了都锦生故居参观。都锦生故居位于杭州下茅家埠31号,它分为许多个展厅。我们先到了第一展厅。一进门,就看见一件非常漂亮的丝绸工艺品,织的是“九溪十八涧”,十分逼真。据说这是都锦生在留校任教期间,经过多次教学实践,亲手织出的我国第一幅丝织风景画。同时,我们还了解了都锦生的生平:都锦生《1897―1943年》,号鲁滨,杭州人。民国8年《19》毕业于浙江省甲种工业学校机织专业,留校任教。在教学实践中,亲手织出我国第一幅丝织风景画“九溪十八涧”。1922年5月15日,在杭州茅家埠家中办起都锦生丝织厂。1943年5月在上海病逝。在教学实践中,亲手织出我国第一幅丝织风景画“九溪十八涧”。
接着,我们又去了第二展厅,这里有都锦生家客厅的蜡像。客厅中摆放有一张桌子和四张扶手椅;每张椅子上都垫着用丝绸绣的软垫;桌子上摆放着一只插满花的花瓶。整个客厅的布置充满一种高雅的艺术气质。都锦生正和工人、技术人员进行丝织品的解剖分析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呢!
都锦生故居还有诸多房间,让我来分别介绍一下:
润余堂是故居的'正厅,用于接待客人、嘉宾;
创作室展示的是都锦生先生和场内技术人员在讨论设计方案的画面;
作坊展现了都锦生先生办厂初期织锦作坊的场景;
展卖厅模拟展现出了当时“前店”的经营场景。
都锦生先生是一位商人,卖的是织锦产品。周恩来曾经评价道:都锦生织锦是中国工艺品中的一朵奇葩,是国宝,要保留下去,要后继有人。
参观都锦生故居500字作文
在这个秋意盎然的时节,我们伴着阵阵的桂香,来到了都锦生老前辈的故居参观。
都锦生----一位伟大的一爱一国主义实业家。是他,让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丝锦国。在他故居所陈列的点点滴滴,表现出了这位伟大国人的坚强和骨气。
进入到前院,都锦生老前辈的雕像就肃立在大门左侧。他那昂扬的气势,让我的心灵似乎受到了震撼。在陈列室里,摆放着许多名贵的丝织品。一根根细丝紧密地接连在一起,青里透红,白里透绿,相互一交一织,就像一副副一精一美的国画挂在墙上。有的是山水画,有的是人物画......中国文化,在这些织锦作品中凝聚。
听讲解员阿姨说,以前我们国家样样都比别人差,没有什么著名的品牌。是都老前辈带领他工厂的.技术人员,购买了国外的织锦产品进行研究分析并加以改进,他们生产的织锦曾荣获国际博览会金质奖章,一时名扬中外,成功地把我们的产品和文化带向了世界。在那战争年代,都老前辈宁可舍弃他的工厂,也绝不向敌人低头,表现出强烈的一爱一国之心。
在都老前辈故居的正堂里,摆放着家训。一个个金色的字体像是印进了我们的心里。都老前辈生前严格要求自己和孩子。瞧!在织品陈列的左侧,就有一座他在教导学生的蜡像呢!
通过参观、倾听讲解,都老前辈那种严以律己、勇于专研的高贵品质和伟大的一爱一国一精一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少年强则国强”,我们作为国家的栋梁,更要刻苦学一习一,热一爱一祖国,珍惜我们的幸福生活!
游都锦生故居小学作文400字
杭州茅家埠的都锦生故居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
来到故居门口,一种古朴的感觉顿时引入了你的脑海。门上方,是一大片爬山虎,嫩红嫩红的叶片把写着“都锦生故居”的一块大牌子都挡得几乎看不见了。门的样子,很符合中世纪时中国的风格:朱色的大门,门上有一个铜色的门环,底下还有一个很容易忽略的石头门槛。
进入大门,就来到了一个小小的院子。院子的左边,是一座都锦生的`铜像。他鼻梁上架着一副圆圆的眼镜, 左手撑着自己厂子的商标,右手拿着一件刚织好的丝织品,器宇轩昂地站在那儿,似乎是特地赶来引接我们的到来。
院子的正前面是第一展厅。展厅里详详细细地介绍了都锦生的生平。都锦生先生,号鲁滨,祖籍杭州。他于19毕业于浙江甲种工业学校机织专业,留校任教。在教学实践中,他亲手织出了我国第一幅黑白丝织风景画“九溪十八涧”。
走出第一展厅,向左一拐就到了祖屋。祖屋有两层,房檐下刻着“锦绣天成”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门口,还有一幅用大篆写的对联。走进去,里头布置得古香古色,别有一番风味。三把乌色的藤椅,和一张精致的八仙桌。这儿,是会客用的。座椅后面,有一幅巨大的黑白织锦,两旁,也都挂满了丝织品,它们分两类:用黑白线织成,再用染料上色的一类,用彩色线织的一类。
走出祖屋后门,便来到已有七十多年历史的第二展厅。展厅里约有二十多幅精美的丝织品。其中数《宫妃夜游图》最为珍贵。它在1926年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上得过金奖。走到展厅的尽头,是一座都锦生与工人讨论的蜡像。蜡像栩栩如生,远远一望,还以为是真的人哩! 这些丝织品从哪里来的?对,就是作坊。作坊看起来很旧,中间放着一台两米多高,三米多宽的大织布机。别看它大,却只需要一个人手拉脚推就行了。
都锦生故居处处散发着古香,希望你有机会去参观参观。
春天,是个万物复苏的季节;春天,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春天,大自然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盼望已久的春游。
一路上,我们的游览大军穿过层层粉色的花海,来到了都锦生先生的丝织厂参观。沿着一条小径,径直往前,前方就到了都锦生先生的故居了。这几间房子连起来有点像四合院。环视四周,每个墙角都有一尊都锦生先生的雕像。他左手腕搭着件大衣,右手扶着一个由“S。T。C”组成的标志。再仔细看,只见他身着整洁的西装,打着端正的领带,鼻子上架着一副圆镜框的眼镜,脚上是皮鞋,一副学者的打扮。
走进堂屋,正中间摆着许多桌椅。桌子上有块红布,它正是都锦生的工厂制造的。再看那边的椅子,不,是椅子上的靠枕。在当年,这一定算得上是精品了吧,即便拿到科技发达的今天,也不会逊色。看到这些,我心里不禁在想:都锦生先生可真精明啊!他不仅富有才华,还特别有商业头脑。瞧!他多努力地向世人宣扬自己的产品呢。
踏着一条石板路,绕过几座房子,我们就来到了都锦生先生的丝织厂了。里面有织布机、线和白色布匹。那织布机,大约有三米多高,是由木头制成的。从织布机的嘴里吐出一条长长的“舌头”,走近一看,原来是白色的`布匹。机器旁有许多裁好的长方形白布和一只只五颜六色的线轴,地上还整齐地摆着许多木箱子,想必是放产品的吧。
都锦生故居的旁边是一个小公园。这儿的湖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鹅卵石;这儿的水真静啊,静得可以听见湖面的风声;这儿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垂杨柳滴下的汁液。桃花开得正旺,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似乎燃起了熊熊的粉色火焰。粉色的花与深色的树干交织在一起,让人惊叹大自然就是一位绝色的配色师。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之中,我仿佛飘飘然飞入了仙境,化身为一朵悠然自得的云……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春天,百花齐放,百花齐放;春天,大自然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在这个美丽的季节,我们欢迎期待已久的春游。
一路上,我们的旅游团穿过层层粉红色的花朵,参观杜金生先生的丝绸厂。沿着一条小路,一直往前,你会发现杜金生先生的故居。房子有点像四合院。环顾四周,每个角落都有杜金生先生的雕像。他的左手腕上有一件外套,右手上有一个“s”。T、C“标志。当我仔细看他时,我看到他穿着整齐的西装和领带,鼻子上戴着圆眼镜,脚上穿着皮鞋,穿着学者的衣服。
走进大厅,中间有许多桌椅。桌子上有一块红布。是杜金生的工厂生产的。看那边的椅子。不,是椅子上的靠垫。在那些日子里,它一定是一部杰作。即使我们今天得到了技术的发展,也不会逊色。看到这里,我不禁想:杜金生先生真聪明!他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很有商业头脑。看!他是多么努力地向世界推销他的产品。
沿着一条石板路,绕过几栋房子,我们来到了杜金生先生的丝绸厂。里面有织布机、线和白布。这台织机大约有三米高,是木制的。从织布机口吐出长长的“舌头”,走近一看,原来是白布。机器旁边有很多剪成长方形的白布和彩色的线轴。地上有许多木箱。一定是为了产品。
杜金生故居旁边是一个小公园。这里的湖水清澈,可以看到水底的鹅卵石;这里的水很安静,可以听到湖面上的风;这里的水很绿,看起来像是柳树上滴下的果汁。桃花盛开。这里有一堆,那里有一堆。好像有一个粉红色的大火焰。粉色花朵和深色树干的结合,让人惊奇的是大自然是独一无二的色彩。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仿佛漂浮在仙境中,化身为一朵悠悠的云彩
观徐志摩故居作文
自从我听了徐志摩写的《再别康桥》之后,一直有一个愿望——去他的故居参观,看一看这位诗人生前住过的地方。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参观了徐志摩故居。
徐志摩故居位于海宁市干河街,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外墙是用红、灰两色的砖头平砌而成的,木质门、窗漆成了紫色,古朴大方。
一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小小的庭院,四周开满了一簇簇、一丛丛的鲜花。庭院左侧立着诗人的头像,他戴着眼镜微笑着。
穿过庭院,市一座两层小楼,楼上是卧房、书房,楼下是厅堂。
厅堂的北墙边有两把红木椅子紧挨着一张红木桌,桌上放着陶杯和水壶,东、西面也放着桌椅,看来这是徐家当年会客的地方。
厅堂东面有一扇门,进了门我就看到一个生平成就展览室,展览室大体是米黄色的,大厅墙上挂着徐志摩的做品和照片。每个做品上方都有一个感应灯,人走到哪,哪个灯就亮。
接下来该上楼了,楼梯是赤褐色的木梯,踩上去有点松,好像要掉下去一样,木条子很窄,一次只能够踩上半个脚。
二楼的中间是一个客厅,摆了几把红木椅子和一张茶几。西边是诗人母亲和前妻的房间,里面摆了几件木床和木家俱。因为诗人和他前妻离后,前妻被他母亲收为义女,所以她还住在徐家。东边是仆人和主人的房间。仆人的房间比较简陋。主人房是由白色与粉色妆点成的.浪漫型房间。镶着粉色蕾丝花边的大床,旁边有一台乳白色的梳妆镜,诗人和小曼的结婚照挂在东边的墙上。这是一张黑白的照片,诗人穿着西装帅帅地站在小曼身后,小曼穿着婚纱很淑女地坐在椅子上,两人都显出幸福的微笑。
书房在卧房旁,放着几张藤编布沙发,还有一个宽大的写字桌,这就是诗人当年写诗的地方。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几十年前,诗人在这里写下这首诗,几十年后,我来到这里追寻他的足迹……
作者:65中年
近期,《都挺好》这部影剧不仅在国内广受好评,而且,在国外,口碑也较好。我相信,剧情的贴近生活性,人物性格的鲜明度和真实性,亲情的感人性(最后一集本人居然眼眶湿润了)…….都是获得如此高的评价的原因。下面,我就谈谈本人就该影剧的总结,以及一些细节的讨论,进而应用于我们真实的现实社会和生活。最关键的总结是:1、血浓于水,亲情永远无法代替世界上其他任何的关系结构,所以,亲人之间,能帮就帮。2、钱真的可以解决99%以上的问题,即使另外1%的问题无法直接解决,但有钱了 ,可以间接或变相解决这另外1%的问题。虽然, 这2个总结可能不是完全正确,但对普通人,基本可以作为一个定律,即,就是真理!
首先,该影剧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是对家还是对外,尽量做到“一要二不三平”:即一要履行义务;二不能违反法律,不能违背伦理道德常理;三任何事公平,公正、平等对待;但对家和对外又有差异。
为什么对象不一样,内容就不一样呢?第一,无论在家里还是外面,都必须履行应有的义务,这个是前提,如果不能做到这点,任何人将寸步难行;第二,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在家里,基本没有法律的概念,也不是讲道理的地方,但一定要符合伦理道德和常理;在如今社会,在外面,以讲法律为主。第三,在家里,公平,公正的理念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消除很多矛盾,同时,因涉及到亲情,基本无法实现平等,儿子和父亲根本无法平等,在哪里都是长辈和晚辈的关系,但可以做到公平公正。但在社会里,根据没有公平公正的事情,这只不过是在书本上的一种愿景,实际中,根本不存在,但平等,至少在法律上是可以实现的。
接下来,我们剖析主要几个人物的性格,处事方式,以及对错。
苏大强,一辈子被妻子压制,性格懦弱,基本无主见,这是作为一个男人的大忌,所以,无论他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都被看不起,连他自己都看不起自己,遇到问题,一律采取逃避的方式处理,这样的一个父亲,是整个家庭的不幸。所以,作为一个男人,有主见是非常重要的,要有承担责任的勇气。另外,从苏大强身上,还得出一个道理,不给别人添麻烦,是一种美德;不要求超出被人能力范围的`麻烦,是一种道德。
苏明哲,从小目标明确,思维清晰,性格独立、孤傲。但是成年后的个性特征与小时候有天壤之别,这个变化过程,本人认为是该影剧的一个败笔,当然,现在我们不讨论这点。苏明哲想做老大,但没有这个能力,所以,只能“打肿脸充胖子”,但最后害的只有自己和与自己生活最亲密的人,即老婆和儿女,这个性格特征在中国社会非常普遍,不知害苦了多少人。人 ,要知道自己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你最在意的是什么?要权衡利弊!前面一开始就讲了义务,但义务的履行是一个量力而为的过程,而不是一鼓作气不切实际的履行,否者就是虚荣,或者是撑面子。
苏明成,这个人物刻画的性格是最成功的,非常贴近真实人物的形象。其实,从人的角度讲,以及家庭环境,从他的性格和处事方式出发,他没有做错什么事,因为这才是真正的苏明成,这才是鲜活的苏明成,才符合他的成长经历和性格特性。只有一点,这个影剧有瑕疵,就是不该暴打苏明玉,最多扇苏明玉一个巴掌,这样,苏明成的人物塑造就天衣无缝了。可能,很多人觉得苏明成做错了很多事,真是这样吗??!因为我们是观众,知道事情的发生、经过和结果,但你思考下,苏明成作为一个正常人,他的所有言行,就是他真实的客观的必然的结果。比如,他对苏明玉的态度,这是从小就形成的,而且是一种正常的关系发展过程。苏明哲要给父亲买房时,他没有主动承担他的责任,即也应该出一部分钱,但他没有,这都是他真实性格的反应,说的通俗点,他就是这样的人。但是,在朱丽的要求下,决定还苏大强的钱后,苏明成也同意了。这个剧情,把苏明成的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如真人一般。
苏明玉,本人认为没有什么好讲的,就是文章的开头,得出的二个结论:1、血浓于水,亲情永远无法代替世界上其他任何的关系结构,所以,亲人之间,能帮就帮。2、钱真的可以解决99%以上的问题。另外,苏明玉和家人关系的改善过程,得出一个道理:对家里人,一定要把问题说清楚,讲明白,可以避免很多误解,化解矛盾,增进感情。
赵美兰,为了自己可以抛家弃子的人。根据本人的理解,如果这一家是现实的一家,不是影剧,苏家大概率会散了,从此三兄妹将各奔东西,所以,影剧的这个结局,本人是不敢苟同的。当然,导演可能是出于美好的愿景,但它绝不会是实际的结局。一个家庭,强势的母亲,整个家庭大概率是不会幸福的。长辈,要做的是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子女。
吴菲,这个女人,应该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因为有心机,可能有不少人不喜欢她。但是,本人认为,她的言行也是无可厚非,我们要站在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观众的角度,这样,我们才能理解她为什么这么做。比如,在买房时增加了20万首付,她故意打电话给苏明玉,隐含的让苏明玉出,苏明玉拒绝后,她有打电话给朱丽,很多人觉得这个女人心机太深。是的,她确实有心机,但她也是走投无路了,或者,退一步讲,从吴菲的角度,给苏大强买房,其他子女确实也有出钱的义务,所以,我们不能对吴菲有太高的要求,她也是一个普通人。或者,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从她自己的家庭情况出发,作为观众,要理解她。从很多观众不喜欢吴菲的事情中,得出一个道理:与受过高等教育,越是独立思维的人交往,越要对他真诚,不要欺骗,不要耍心机,否则早晚会被识破。
朱丽,作为一个女人,是最完美的一位,温柔、体贴、有责任感、是非观正确、会生活、真诚……..,在她身上,我几乎找不出缺点,是她的家庭背景,把她养育成如此无可挑剔的女性。我只能说,家庭背景和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真的非常非常非常重要,没有之一。
蒙总,出镜不多,但形象突出,也很贴近现实,使用策略、计谋、手段进行公司的管理,这些都是套路,见得多了就看明白了。职场上,没有情分,只有利益。
周姐,周姐和苏明成关系的变化过程,可以说明,任何关系(除了血缘),说变就变是分分秒秒的事,最后决定关系的亲密程度和牢靠程度的,不是付出、时间、信任……,是利益。
本影剧很奇怪,所有出现的男性,大部分性格都比较弱,里面的女性,大部分都非常有主见,思考问题很全面、客观,比如,苏家3个男的,不如一个苏明玉。这是不是编剧想表达一个观点,女性当家,对家庭整体不良的信息。(特别说明,本人没有看不起女性的意思)
以上是个人对本影剧的看法,如有意见,请关注“65中年”,互相讨论。
玄都观桃花——[唐] 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注释】
玄都观(ɡuàn):唐代长安近郊的道观。
紫陌红尘拂面来:京城的街道上,人来人往,飞尘迎面扑来。紫陌,京城的街巷。红尘,闹事喧嚣的飞尘。紫陌、红尘,形容街市繁华,车马行人众多。
无人不道看花回: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都是去玄都观看桃花的。不道,不说,这里有“不是”的意思。
桃千树:千株桃花。千,此为不确定数。
刘郎:诗人自己。
【古诗今译】
在京城那尘埃扑面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从玄都观看花归来的行人。玄都观里种了上千株桃树,满城的人都去观赏,而这些桃树都是我贬官离开长安后栽种的。
【赏析】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一作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代中山王刘胜后裔,因此也算河北中山人。贞元九年(793)进士,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王叔文失败,他牵连坐罪,被贬为朗州(今河南省常德县)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文集》。
刘禹锡在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十年后,被朝廷“以恩召还”,回到长安。这年春天,他去京郊玄都观赏桃花,写下了《玄都观桃花》这首诗,不料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再次被贬为连州刺史。
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诗人在作品里把玄都观的千株桃树比作朝廷中的新贵,因此作品一起笔便暗示了新贵声势显赫,满朝趋奉的情景;后面两句则讽刺他们是作者离开朝廷后才爬上高位的政治暴发户,表示了极大的鄙视。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作品名曰《玄都观桃花》,可诗人开篇却并未写桃花,而是极力渲染京城大街小巷喧闹的`场面,写观花归来的人,用意何在?“紫陌红尘拂面来”,京城里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喧闹不堪,尘土飞扬,这是去玄都观看花的人闹得吗?不是。那又是谁呢?作品要的就是这种效果,让读者去想,想其中暗喻的那些依靠阿谀奉承起家的新权贵们,是那些人把京城搞得乌烟瘴气,烟尘扑面。再看看“无人不道看花回”。在这里,诗人写“看花”,没有去,只写了回,并且是“无人不道”,这四个字巧妙地再现了人们看花以后归途中的满足心情和愉快神态。这流露于外的心情、神态,有看花的真实感受,更应该有攀附权贵的奸佞小人的洋洋自得。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意为玄都观里的上千棵桃树都是我离开京城后才栽种的。但是,这只是表面,不是诗人要表露的本质所在。诗句蕴含的深刻意义在于告诉人们:那些新贵们都是“我”被贬离开京城之后靠阿谀献媚攀爬上高位来的,根本不值得一观。借题发挥,讽刺那些政治暴发户,表达了诗人内心极大的鄙视和无情的讽刺。
★ 刘禹锡玄都观
★ 故居小学生作文
★ 萧红故居观后感
★ 胡雪岩故居导游词
★ 陈嘉庚故居导游词
★ 故居词语造句
★ 鲁迅故居导游词
★ 上海李白烈士故居
★ 游孙中山故居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