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和平古镇游记随笔(共含5篇),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fr2001ec”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和平古镇游记随笔
和平古镇一直是我特别想去看看的地方,因朋友圈常有人晒古镇风貌。
前日,终于与这个在心上惦记多时的古镇相会了。先是粗粗环视了古镇外围视线能及处,初步给出的结论是,不如不久前刚到过的武夷山那边的下梅村给我的感觉好。不如的方面:一是人气不够,二是布局拥挤。但接下来导游的介绍让我对这古镇由心底地起了敬重……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很气势的大城门,这是全镇百姓一块块石板一个个鹅卵石肩扛背驼硬垒起来的,为抵抗外侵,他们齐心协力出钱出力。
古镇有九十多条巷子,经常是你以为走到疑无路时,拐角却柳岸花明又一巷。
古镇大夫第这种高大上的豪宅有五处这样,从开科取士以来,和平镇出了137名进士,有进士之乡的美誉。能出这么多进士这与当年的和平书院之功劳可是大大的。说到和平书院,那又有个必须大赞特赞的人,这个我想在下一组图介绍,我还是按图的顺序一张张回顾,注意到这房屋顶么,边上的翘沿是凤,龙却压在墙角,很明显是女权(慈禧)时代建造的凤在上龙在下。
相邻的人家高墙间都隔着巷子,这和平古镇巷弄都比较窄小,宽也都只有50——70公分,每条巷子都有名字。比如姻缘巷,还有个美丽的传说呢。巷子两边是紧挨相邻二户人家,一家是有个男孩,另一家有个女孩,一天男孩在巷子巧遇邻家女子,当时女子端水往巷子泼水,不小心泼了男孩一身,俩人有些尴尬,有点害羞,相互表达歉意。不经意间,这窄小的弄巷年龄相仿的少年男女就擦出爱情的火花。当即,自报家门,原来男孩是准备考状元的举子,女孩也是出自家教很好的邻家,男孩许愿:他日金榜提名,定回故里下聘迎娶女子。后来,果然金榜高中状元,他实现承诺把当初巷子偶遇的心仪女子娶为妻,这巷子也因此成就了一桩美好姻缘故而得名为“姻缘巷”。
因为它最窄小,只要二人从巷俩端走到相遇时,俩人都必须同时侧身,相互谦让才可通过。我突然有个想法,建议单身男女去这和平古镇的姻缘巷转转,说不定撞个桃花运。
图为:是和平书院边上的一个侧门。
和平书院的侧门,看上去像打开的书,设计时恐取开卷有益的寓意吧。和中间开的门一起看又像品字,意在多读书品自高气自华,中间门上方不安门楣,意在学无止尽,上不封顶。古代人呀可真够讲究,造个门还要安进有这么多层意思,好有内涵,他们要穿越到现代,单单斗心眼我们不一定斗得过。
图为:是古镇的戏园子。
古镇的戏园子蛮豪华的,我曾拍视屏发朋友圈。听说古镇至今还保留古时候好几种类戏,可惜没能一饱眼福,估计要吉庆节日或什么纪念日才会搞活动演出。反正我去的那天没看到,索性自己跑上台摆个亮相过戏瘾。
图为:钱眼。
这个钱眼是高大上的'官宅院里院门口采用暗沟排水,水漏设计成銅钱状,且雕琢精细,蕴含肥水不流外人田。
图为:花格窗砖雕刻。
而花格窗砖雕刻蝙蝠,又是别开生面。蝠谐音福,寓意福禄吉祥。
总之,古代智者心里慎密。下一组图,你们就知,这和平古镇曾培养出的都不是一般的人。
拖了好些天了,之前我说过和平古镇古代有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一一黄峭。
古镇建于唐朝,能保留下这么完整的古街巷和那么多气派的千年豪宅,自然少不了文化名人的贡献。在邵武和平黄峭是当地赞不绝口的能人,也是当地黄氏家族的鼻祖。他自小聪慧过人,十八岁考取进士,唐昭宗时,邵水灾频繁,蝗虫四起,加上地方军阀割据,盗匪出没,民不聊生啊!青年的黄峭毅然拿出自家的积贮,聚合乡邻,兴办义师,武装自卫,保一方安定。后陇西郡王看中黄峭才干招致麾下,因平乱有功,被封为工部尚书。后唐被灭后,他终日郁郁,见复唐无望,弃官归隐,次年,返回故里,并创办了和平书院。
进入书院大厅,必须登十三级台阶,前六级为努力读书打好基础,从第七级开始为七品往上至一品,寓意步步高升。黄峭创办书院初衷是为了自己子孙就读,因为黄峭娶有三房夫人,各为他生七子,这样就有二十一位儿子。他开创了宗族办学的先河,由此看出他是多么有远见卓识的人,后来邵武南部各宗氏竞相效仿。自宋后,和平书院逐渐成为了一所地方性的学校,吸引了一大批历史著名人物到学院讲课,宋代著名理学大师朱熹、杨时,都曾到和平书院讲学过。
和平古镇历史上文化教育的发达,营造了和平千余年读书求学的氛围,文风炽盛。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英杰人才,才有了我前几日提到过古镇历史上培养出过一百三十余的进士,有进士之乡的美誉。和平书院可以说是造就我们闽北人才的摇篮,和平书院的一脉书香仍氤氲乡民衣袖间,儒学思想浸染进古镇的每一条街巷,绵延千年……
我望着有些寥落破旧的书院,和墙上黄峭这位伟大的先辈画像肃然起敬。
一个地方能有过这样的繁华文明,是因为有黄峭这样的开明先辈秉承“忠孝持家远,诗书处世长”。
下面我要讲的是黄峭的开明远见。
我们那天游和平古镇的美女导游,就是黄峭第三房太太生的后裔,与我一样同姓黄,应该和她合张照,说不定我们同宗呢。这是有可能哦,因为黄峭老先生在他八旬时,便匀分了所积储的财资。也就是每人一袋碎金,那个时候叫葵花籽金,样子像葵花籽,再发给一匹马,只留各房的长子在古镇守在父母跟前尽孝侍奉。其余的十八位儿子让他们骑着马各自谋生去,交代马骑到哪停下不想走,走不动了,就在哪安家,把他乡当故乡,入乡随俗。为不忘宗亲,各怀揣族谱游四方,并赠《遣子诗》要求代代熟背,以便他日宗亲相认,落脚安居成家后所生的第一子以地名为名,比如,到福州生的孩子叫黄福,延平生的叫黄延。
附《遣子诗》
信马登程往异方
任寻胜地振纲常
足离此境非吾境
身在他乡即故乡
朝暮莫忘亲嘱咐
春秋顺荐祖蒸尝
漫云富贵由天定
三七男儿当自强
这在当时应是很开明之举,现代也不见得有几人能做到,我们现代很多父母孩子都成年工作了,还是远远觉得不够,扶上马还要送了一程又一程。
我是不折不扣的吃货,到哪吃都是硬道理。只是肚子容量有限,我只尝了包糍、水煮油炸豆腐、盐焗土鸡蛋、卤猪血。包糍我是觉得像光泽的小吃“文子”,像这类如饺子类包的任何东西我都爱吃,除了因为好吃外,我觉得主要是它的包容性让我喜欢。我重点想介绍是那个豆腐,制作比较特别,是用陈浆作为酵母,当地有民谣唱:一块豆腐百年酵,一口咬下味百年。
油炸豆腐好吃得不要不要的。色泽金黄边软中不空,外韧内嫩久煮不烂,且越煮越香百吃不厌呢。
这个做豆腐的手艺,传男不传女,目前掌握此项工艺技术没几人,所以产量很有限,但也好,品质得到固守,它只能鲜活在游客食客记忆里。
三河古镇游记随笔
对于江南的小镇总是向往着,粉黛黛瓦马头墙,一座弯弯石拱桥,远山烟雨蒙蒙。走进江南小镇,犹如时光穿梭,走进了悠远的历史。
三河古镇,位于合肥市肥西县南端,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在此汇合,三河由此得名而来。水万物之源,人们沿河集中而住,,渐渐地从一片荒凉成了一个商家云集的小镇。古人云,无徽不成镇。小镇上的房屋都是徽派建筑,斑驳的白墙,黛青色的翘檐静静地伸向天空,俯瞰千百年来的沧桑。青石板上的小径向远方伸展,从巷口望去,小巷的幽深一致消逝在地平线,。古镇也是代有人才江山出,抗日名将孙立人,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几千年来,这里曾是“雀岸之战”的发生地,还是太平军与清军交战过的地方,更难逃日军的烧杀掠夺。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古镇的繁华依然再现,现在的古镇散发着时代的气息,再现当年的繁华似锦。人们依山傍水,小桥庭院,过着自己悠闲自得的生活。
去一个地方走走、看看,似乎也是一种缘份的相聚。对于三河古镇的印象,最初是从同事的朋友圈看到的,那古色古香的民居,雕梁画栋,无不演绎着古风神韵,一下就吸引了我。于是,便想着要去那长长的青石板上走一走,走上那横跨两岸的石拱桥,站在桥面上看看河面的船只来来往往。似乎走进了一幅历史的长卷,自己也成了画中人。历史的过往一一翻开,那时,舟楫云集从桥下穿过那高高的桥洞,桥上或许正经过一个骑马而过的富家子弟,街上的叫卖声也是此起彼伏,香喷喷的米酒,软糯的团子,雪白的米饺,一个又一个的美味吸引着来往的行人,驻足停留。远处的山峦若隐若现,桥边的杨柳温柔地抚摸着阑干,山水之间,古镇就是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
真正走进三河古镇,是今年的“五一”假期,和家人约好一起去古镇旅行,实现自己已久的向往。古镇离省城合肥不是很远,有直达三河古镇的班车。那天天公也作美,热情不亚于我对古镇的喜爱,温度呼呼地升,虽未立夏,却也是夏日当头,热得汗流浃背。小镇一如既往的'繁华热闹,熙熙攘攘,石板路两边的商家一个挨一个,鳞次栉比。牛角梳,剪纸、奶茶店,现代与古代,艺术与生活全都融合在一起。你若走的累了,不妨选择一辆人力车,包车50元,拉着绕古镇走一圈,上桥,下桥,你只管坐着,用眼睛欣赏两岸的风景即可。五一长假,自是游人如织,当走上那窄窄的青石板路,只能顺着人流的方向而去,若是要进店看看,则要赶紧侧身到店铺里去。黑漆鎏金的店招匾额悬挂在门楣上,八角玲珑的挂灯挂在匾额的两侧,三角形的旗子上写着老字的番号,在风中飘扬,还以为自己穿越到了北宋,仿佛成了一会清明上河人。
一个小镇,兜兜转转,大概半天时间也就行了,渴了就走进茶馆待一会儿,来一壶上好的黄山毛峰或碧螺春,日子被茶水洇渍着,舒适而又惬意,品茗,聊天,暂时放下手机,享一时心灵安静,岂不乐哉?
离开三河古镇,天色已渐晚,暮色四起,因要赶最后一趟回城里的车,也就没有时间欣赏这夜幕下的古镇了。白天的古镇是热闹的,想必夜幕下的古镇应该是多了一份宁静,没有了白天的喧嚣,暮色笼罩的小镇倒影在水面如镜的河中,隐约着,有些暗光闪烁着。能够听到墙角的虫儿鸣,从河面吹来的风卷起帘子的一角,星光在河面上闪闪烁烁。试问卷帘人,春色依旧。小镇上的人们渐渐入睡了,古镇也慢慢沉睡在静谧的夜色之中。
古镇痴情游记随笔
那是一座陈旧的古镇,没有半点新的颜色,坎坷的石板路面如同写满文字的稿纸,记载着它的沧桑。
每当在记忆中踏上它的街道,我总感觉有一个峨冠博带的古人从这上面踱过,而千百年来东升西落的太阳又把他的影子印在了街面,甚至街道两旁的墙上。看那墙,也昏暗陈旧得如同古稀老人的脸,写满了岁月的风霜。我想,这一定是它留存了太多行人影子的缘故吧。
这古镇我只去过一次,还是在一个阴雨的周末。它是我第一次见到的'江南小镇。正像一见而钟的情人,她古朴的美,悠远的神韵一下攫取了我的心,令我时时缅怀。那天我和朋友走在这街上,潇潇的细雨把街面和房屋冲洗得纤尘不染,而愈是这样愈见其古老。那房宅的构造也不像现在的模样。我想,这房屋中肯定都住着老人。而我又分明听到一间屋里传出了毛阿敏的歌声,从另一个院子里走出了一对打扮极为入时的青年,撑着的并不是戴望舒笔下的油纸伞,而是苏绸小伞,嘻笑着去了。于是我的心中有一种感觉,是马致远《天净沙》的词句与毛阿敏歌词的冲撞;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汇;远古和未来,人类与自然的融合的集结。“这小城有多少年的历史了?”我问一位好不容易碰到的老人。“说不准了,大概总有几百年了吧。”我是希望它愈古愈好的。
小镇的尽头是一条河,河对面的树林里,草地上飘着一些淡淡的烟雾,被雨水蕴藉,被低飞的燕子招引,这烟雾也弥漫到了河上……
当天我就离开了那里,我走过古镇的雨巷,没有逢到结着丁香般愁怨的姑娘,我也做不出“雨巷”的新诗。然多年过去了,那淡烟流水,青白杂陈的小镇,那毛阿敏的歌声,那青年男女仍会走进我的梦中,让我无数次神游故地。看来,此时倒是多情应笑我了。小镇的旧街,就像如歌的行板,铺排在我对生活,对文艺如痴般迷恋的心中,让我在窗前月下品嚼人生时,回味这往昔的一次经历,这份经历是什么呢,为何让我如此铭心刻骨。
但我又只记得古镇在湖北的广水,名字却已忘记了。
游三河古镇游记随笔
周末,我应几个老同学之约,游览了三河古镇风景区。
天气晴好,蔚蓝的天空上只有少许淡淡的薄云在悠闲地飘动。一阵微风吹到脸上,含着春天的气息,让人心旷神怡。景区游人如织,不时看到有人拿着手机或相机在拍照。我们在导游的引领下,聆听着讲解,参观了古镇的一些景点。
三河古镇位于肥西、舒城和庐江三县的交界处,因丰乐河、杭埠河和小南河三水流贯其间而得名,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了。
远看三河镇河环水绕,一座座的拱形桥横跨两岸,岸边的建筑物和民居飞檐翘角,有的是古迹,有的是后建,都类似于徽派风格。脚下的青石板路光滑闪亮,一条条古街巷狭小深长,里面住着好几户人家,都保留着历史街区原汁原味的景象;还有古茶楼、古庙会、古圩、古战场,佐证和诠释了三河的古老和悠久的文化。置身于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光,使我们流连忘返。
走在这深深的小巷里,我不由得想起了戴望舒的一首《雨巷》诗:“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现在虽没有看到油纸伞,但还是有着一群群丁香一样的姑娘,点缀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想,无论是愁是怨,或悲或忧,来到三河,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你总会忘记那些烦恼和不愉快,有一个好的心情,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我们随着导游来到了董寅初纪念馆。一进大门就看见一尊董寅初坐着的铜像,墙上的图片介绍和展示了他的生平事迹。他是著名的爱国将领和社会活动家,曾任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在各个历史时期为中国人民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后,我们参观了杨振宁旧居。杨振宁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首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人。1956年他和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陈列室的小院里,有杨振宁小时候拿着书站立的雕像,旁边是一张石桌和四块石凳,体现了他从小就勤奋好学,胸有大志。再往里面是杨振宁在清华大学讲台上作学术报告的塑像,气质非凡,栩栩如生。各个展览室的图片文字介绍了他的身世、求学、研究和讲学等历程,不时吸引着我驻足观看、凝思。
走过几条街到了刘同兴隆庄。庄里面有好几间房子,一个很大的院子,在当时算是个大户人家。一间房子的货架上放着几卷布料,柜台内有一位戴着眼镜、面带微笑的老先生站立的雕像,柜面上摆放着一把旧算盘和一根木尺,好像正在做着生意,惟妙惟肖。对面一间屋是粮仓,前台有多个木屉里放着各种米谷。院内有一口水井,井沿被井绳磨出一道道又深又光的凹沟,一只旧水桶还拴在辘轳上,保持了历史的原貌。
我们还参观了太平军将领陈玉成率部击败清军的“三河大捷”旧址和抗战将领、有“东方隆美尔”之誉的孙立人将军故居。
中午时分,我们几人在一家小饭馆就餐,品尝了三河米饺、酥鸭圆面、米粉虾和米酒等三河名特产。米饺呈半月牙形,通体淡黄,里面是肉馅,咬上一口,鲜美极了。米酒晶莹剔透,外看似红葡萄酒,喝起来很是爽口,一直甜到心里。在旁边忙活的服务员看我们喝的开心,笑着说,这米酒好喝,但后劲较大,可不要贪杯哦!这些名菜名酒无不展示了三河水乡的风韵,让人回味无穷。
短暂的三河之行,在游览了名胜景观的同时,也增长了不少知识,受益颇丰。三河古镇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人杰地灵,物阜民丰,真是个令人留恋的水乡小镇。
游三河古镇游记随笔散文
周末,我应几个老同学之约,游览了三河古镇风景区。
天气晴好,蔚蓝的天空上只有少许淡淡的薄云在悠闲地飘动。一阵微风吹到脸上,含着春天的气息,让人心旷神怡。景区游人如织,不时看到有人拿着手机或相机在拍照。我们在导游的引领下,聆听着讲解,参观了古镇的一些景点。
三河古镇位于肥西、舒城和庐江三县的交界处,因丰乐河、杭埠河和小南河三水流贯其间而得名,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了。
远看三河镇河环水绕,一座座的拱形桥横跨两岸,岸边的建筑物和民居飞檐翘角,有的是古迹,有的是后建,都类似于徽派风格。脚下的青石板路光滑闪亮,一条条古街巷狭小深长,里面住着好几户人家,都保留着历史街区原汁原味的景象;还有古茶楼、古庙会、古圩、古战场,佐证和诠释了三河的古老和悠久的文化。置身于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光,使我们流连忘返。
走在这深深的小巷里,我不由得想起了戴望舒的一首《雨巷》诗:“撑着油纸伞M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M又寂寥的雨巷M我希望逢着M一个丁香一样的M结着愁怨的姑娘……”现在虽没有看到油纸伞,但还是有着一群群丁香一样的姑娘,点缀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想,无论是愁是怨,或悲或忧,来到三河,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你总会忘记那些烦恼和不愉快,有一个好的心情,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我们随着导游来到了董寅初纪念馆。一进大门就看见一尊董寅初坐着的铜像,墙上的图片介绍和展示了他的生平事迹。他是著名的爱国将领和社会活动家,在各个历史时期为中国人民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后,我们参观了杨振宁旧居。杨振宁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首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人。1956年他和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陈列室的小院里,有杨振宁小时候拿着书站立的雕像,旁边是一张石桌和四块石凳,体现了他从小就勤奋好学,胸有大志。再往里面是杨振宁在清华大学讲台上作学术报告的塑像,气质非凡,栩栩如生。各个展览室的图片文字介绍了他的身世、求学、研究和讲学等历程,不时吸引着我驻足观看、凝思。
走过几条街到了刘同兴隆庄。庄里面有好几间房子,一个很大的院子,在当时算是个大户人家。一间房子的货架上放着几卷布料,柜台内有一位戴着眼镜、面带微笑的老先生站立的雕像,柜面上摆放着一把旧算盘和一根木尺,好像正在做着生意,惟妙惟肖。对面一间屋是粮仓,前台有多个木屉里放着各种米谷。院内有一口水井,井沿被井绳磨出一道道又深又光的凹沟,一只旧水桶还拴在辘轳上,保持了历史的原貌。
我们还参观了太平军将领陈玉成率部击败清军的“三河大捷”旧址和抗战将领、有“东方隆美尔”之誉的孙立人将军故居。
中午时分,我们几人在一家小饭馆就餐,品尝了三河米饺、酥鸭圆面、米粉虾和米酒等三河名特产。米饺呈半月牙形,通体淡黄,里面是肉馅,咬上一口,鲜美极了。米酒晶莹剔透,外看似红葡萄酒,喝起来很是爽口,一直甜到心里。在旁边忙活的服务员看我们喝的开心,笑着说,这米酒好喝,但后劲较大,可不要贪杯哦!这些名菜名酒无不展示了三河水乡的风韵,让人回味无穷。
短暂的三河之行,在游览了名胜景观的同时,也增长了不少知识,受益颇丰。三河古镇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人杰地灵,物阜民丰,真是个令人留恋的水乡小镇。
★ 南浔古镇游记作文
★ 黄姚古镇游记作文
★ 游镇远古镇随笔
★ 台湾游记随笔
★ 个人游记随笔
★ 鼓浪屿游记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