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大化学是什么四大化学哪个最难(共含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摸样”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化学(chemistry)是自然科学的一种,主要在分子、原子层面,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实质是自然界中原来不存在的分子)。
世界由物质组成,主要存在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两种变化形式(还有核反应)。
不同于研究尺度更小的粒子物理学与核物理学,化学研究的原子 ~ 分子 ~ 离子(团)的物质结构和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力等相互作用,其所在的尺度是微观世界中最接近宏观的,因而它们的.自然规律也与人类生存的宏观世界中物质和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最为息息相关。作为沟通微观与宏观物质世界的重要桥梁,化学则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
高频考点一:选择题
选择题主要考查内容包括:
离子能否大量共存、元素化合物(碱金属、Al、Zn、Mg、Fe、Cl、S、P、N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化学式、性质、用途、离子鉴别等)、阿伏加德罗常数、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物质的量的计算、元素的“位-构-性”关系、同位素的原子结构;
常见分子的空间结构、晶体的类型与性质、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平衡移动的影响、原电池原理、电解原理、官能团的结构及性质、同分异构体、同系物;
氧化还原反应、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正误判断、盐类水解、pH的简单计算及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移动、多步反应关系式的确定、实验方案设计及评价。
高频考点二:推断题
推断题包括无机推断和有机推断。
无机部分包括框图题:突破口(特征反应、特殊现象、特殊颜色、重复出现的物质、特殊反应条件、特殊量的关系);
推断题:物质结构(核外电子排布、晶体性质)、典型物质的化学性质等;方程式的书写:审题(离子方程式或化学方程式)、充分利用信息写出并配平(先氧化还原,再电荷守恒,后质量守恒)。
有机部分包括反应类型:加成,取代(硝化、酯化、磺化、水解),氧化(加氧、去氢),还原(加氢、去氧),消去(醇、卤代烃)、加聚,缩聚等(从结构改变判断);
化学式书写:注意题目要求(结构式、结构简式,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书写:生成有机物时别漏无机物,注意配平;有机合成:信息的使用;框图分析、官能团的改变特别要注意等。
高频考点三:实验题
实验考查在试题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搞好实验复习对提高分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实验部分包括试剂存放:广口瓶、细口瓶、棕色瓶、密封等;药品的取用;温度计的使用:液面下、支管口处、水浴中、溶液中等;
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醛的2个典型反应(反应环境问题)、酯化反应(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苯酚与浓溴水(沉淀存在)、实验室制乙烯的温度、Fe(OH)2的生成操作(滴管在液面下)、几种仪器的读数(天平、量筒、滴定管等)、气密性检查:①常用方法、②特殊方法;喷泉实验原理;
尾气吸收的方法(导管、倒置漏斗、球形干燥管、燃烧);气体制备;装置连接顺序:(制备-除杂-干燥-验纯-检验-收集-性质实验-尾气处理);接口处理(强氧化剂存在时橡胶管的处理);
定量实验:原理、计算依据、称量(往往仪器与药品一起称)、气体收集(排液体法)、误差分析(根据表达式);
实验步骤:排序(气密性检查在装药品前)、操作书写(定量实验注意平行实验二次以上);
失败原因分析:漏气、条件控制不好、气体通入速度过快、冷却时吸水、干扰等;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物质的检验通常有鉴定、鉴别和推断三类,它们的共同点是:依据物质的特殊性质和特征反应,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准确观察反应中的明显现象,如颜色的变化、沉淀的生成和溶解、气体的产生和气味、火焰的颜色等,进行判断、推理;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1)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
(2)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
(3)物质检验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
①对试样进行外观观察,确定其颜色、气味、状态等;
②准备试样进行检验,当试样是固体时应先取少量配成溶液,同时观察试样是否溶解,在溶解时有无气体产生等,以初步判断试样可能含有哪类物质;
③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实验设计方案的评价从, 1.科学性(即实验原理、操作程序和方法必须正确);2.安全性(即用药及操作要注意安全、防暴沸、防倒吸、防污染等问题);3.可行性(要满足中学现有的实验条件);4.简约性(装置简单、步骤少、药品用量少、时间短)这几方面考虑。
高频考点四:计算题
化学计算部分包括混合物计算:设出己知物的物质的量(根据题目要求最后应算出质量或体积等)一般方法是运用守恒;
关系式法:题目给出多个有关的反应找出其关系列出比例式;
讨论法:题目要求某些范围;极限法,注意判断是关键;
化学平衡:等效平衡原理的应用;计算技巧:质量守恒、电荷守恒、电子守恒、“差量法”、“极端假设法”、“数形结合法”等。
一
电解饱和食盐水反应原理
1.实验分析:电解饱和食盐水
在U形管里装入饱和食盐水,滴入几滴酚酞试液,用碳棒作阳极、铁棒作阴极,将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放在阳极附近,接通电源,观察管内发生的现象及试纸颜色的变化。
注意:铁棒不可作阳极,否则发生Fe - 2e- = Fe2+;碘化钾淀粉试纸需事先用水润湿。
现象:阴、阳两极均有气体放出,阳极气体有刺激性气味,能使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阴极区域溶液变红。说明阴极区域生成物为碱性物质与H2,阳极产物是Cl2。
2.电解饱和食盐水反应原理
饱和食盐水成分:溶液存在Na+、Cl-、H+、OH-四种离子。
电极反应式:
阴极:2H++2e- = H2↑(还原反应);
阳极:2Cl--2e- = Cl2↑(氧化反应);
实验现象解释:
(1)阴极区域变红原因:由于H+被消耗,使得阴极区域OH-离子浓度增大(实际上是破坏了附近水的电离平衡,由于Kw为定值,c(H+)因电极反应而降低,导致c(OH-)增大,使酚酞试液变红)。
(2)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原因:氯气可以置换出碘化钾中的碘,Cl2+2KI=2KCl+I2,I2使淀粉变蓝。
注意:如果试纸被熏蒸的太久,蓝色会因为湿氯气的漂白作用而褪去。
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总反应式:
2NaCl+2H2O
Cl2↑+H2↑+2NaOH
该电解反应属于放氢生碱型,电解质与水均参与电解反应,类似的还有K2S、MgBr2等。
二
铜的电解精炼
原理:电解时,用粗铜板作阳极,与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用纯铜板作阴极,与电源的负极相连,用CuSO4溶液(加入一定量的硫酸)作电解液。
CuSO4溶液中主要有Cu2+、SO42-、H+、OH-,通电后H+和Cu2+移向阴极,并在阴极发生Cu2++2e-=Cu,OH-和SO42-移向阳极,但阳极因为是活性电极,故而阴离子并不放电,主要为阳极(活泼及较活泼金属)发生氧化反应而溶解,阳极反应:Cu-2e-=Cu2+。
电解过程中,比铜活泼的Zn、Fe、Ni等金属杂质,在铜溶解的同时也会失电子形成金属阳离子而溶解,此时阴极仍发生Cu2++2e-=Cu,这会导致电解液浓度不发生变化;Ag、Au不如Cu易失电子,Cu溶解时它们以阳极泥沉积下来,可供提炼Au、Ag等贵金属。
该过程实现了提纯铜的目的。
离子在电极上得失电子的能力与离子的性质、溶液的浓度、电流的大小、电极的材料等都有关系。中学阶段我们一般只讨论电极材料的性质、离子的氧化性强弱和还原性强弱对它们得失电子能力的影响。
三
电解冶炼铝
工业上,用纯净的氧化铝为原料,采用电解的方法制取铝。
纯净的氧化铝熔点很高(2045℃),很难熔化,现在都用熔化的冰晶石(Na3AlF6)作熔剂,使氧化铝在1000℃左右溶解在液态的冰晶石里,成为冰晶石和氧化铝的熔融体,然后进行电解。
电极反应式:
阴极:4Al3++12e-=4Al
阳极:6O2-+12e-=3O2↑
总反应式:2Al2O3==4Al+3O2↑(只能电解Al2O3,不能电解AlCl3)
在冶炼铝时,阳极产生氧气,石墨阳极在如此高温条件下,将不断被氧气氧化而消耗,因而需不断补充石墨阳极。
四
电镀铜
1.原理:电镀时,一般都是用含镀层金属离子的电解质溶液为电镀液;把待镀金属制成品浸入电镀液中与直流电源的负极相连,作为阴极,而用镀层金属为阳极,阳极金属溶解在溶液中成为阳离子,移向阴极,并在阴极上被还原成金属析出。
电镀铜规律可概括为“阳极溶解,阴极沉积,电解液不变”。
工业上电镀常使用有毒电镀液,因此电镀废水应回收有用物质、降低有害物质含量后,达标排放,以防污染环境。
2.实验分析:电镀铜实验
(1)待镀件需酸洗去除表面的锈。
(2)电镀液CuSO4中加氨水制成铜氨溶液以降低Cu2+浓度使镀层光亮。
1.元素或物质推断类
该类题主要以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知识或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为命题点,采用提供周期表、文字描述元素性质或框图转化的形式来展现题干,然后设计一系列书写化学用语、离子半径大小比较、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强弱判断、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判断及相关简单计算等问题。
此类推断题的完整形式是:推断元素或物质、写用语、判性质。
【答题策略】元素推断题,一般可先在草稿纸上画出只含短周期元素的周期表,然后对照此表进行推断。
(1)对有突破口的元素推断题,可利用题目暗示的突破口,联系其他条件,顺藤摸瓜,各个击破,推出结论;
(2)对无明显突破口的元素推断题,可利用题示条件的限定,逐渐缩小推求范围,并充分考虑各元素的相互关系予以推断;
(3)有时限定条件不足,则可进行讨论,得出合理结论,有时答案不止一组,只要能合理解释都可以。若题目只要求一组结论,则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有时需要运用直觉,大胆尝试、假设,再根据题给条件进行验证也可。
无机框图推断题解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读图审题找准突破口逻辑推理检验验证规范答题。
解答的关键是迅速找到突破口,一般从物质特殊的颜色、特殊性质或结构、特殊反应、特殊转化关系、特殊反应条件等角度思考。
突破口不易寻找时,也可从常见的物质中进行大胆猜测,然后代入验证即可,尽量避免从不太熟悉的物质或教材上没有出现过的物质角度考虑,盲目验证。
2.化学反应原理类试题
该类题主要把热化学、电化学、化学反应速率及三大平衡知识融合在一起命题,有时有图像或图表形式,重点考查热化学(或离子、电极)方程式的书写、离子浓度大小比较、反应速率大小、平衡常数及转化率的计算、电化学装置、平衡曲线的识别与绘制等。
设问较多,考查的内容也就较多,导致思维转换角度较大。试题的难度较大,对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
【答题策略】这类试题考查的内容很基础,陌生度也不大,所以复习时一定要重视盖斯定律的应用与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技巧及注意事项。
有关各类平衡移动的判断、常数的表达式、影响因素及相关计算;
影响速率的因素及有关计算的关系式;
电化学中两极的判断、离子移动方向、离子放电先后顺序、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及有关利用电子守恒的计算;
电离程度、水解程度的强弱判断及离子浓度大小比较技巧等基础知识,都是平时复习时应特别注意的重点。
在理解这些原理或实质时,也可以借用图表来直观理解,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自己分析图表的能力与技巧。
总结思维的技巧和方法,答题时注意规范细致。再者是该类题的问题设计一般没有递进性,故答题时可跳跃式解答,千万不能放弃。
3.实验类试题
该类题主要以化工流程或实验装置图为载体,以考查实验设计、探究与实验分析能力为主
同时涉及基本操作、基本实验方法、装置与仪器选择、误差分析等知识。
命题的内容主要是气体制备、溶液净化与除杂、溶液配制、影响速率因素探究、元素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强弱(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物质成分或性质探究、中和滴定等基本实验的重组或延伸。
【答题策略】首先要搞清楚实验目的,明确实验的一系列操作或提供的装置都是围绕实验目的展开的。
要把实验目的与装置和操作相联系,找出涉及的化学原理、化学反应或物质的性质等,然后根据问题依次解答即可。
4.有机推断类试题
命题常以有机新材料、医药新产品、生活调料品为题材,以框图或语言描述为形式,主要考查有机物的性质与转化关系、同分异构、化学用语及推理能力。
设计问题常涉及官能团名称或符号、结构简式、同分异构体判断、化学方程式书写、反应条件、反应类型、空间结构、计算、检验及有关合成路线等。
【答题策略】
有机推断题所提供的条件有两类:
一类是有机物的性质及相互关系(也可能有数据),这类题往往直接从官能团、前后有机物的结构差异、特殊反应条件、特殊转化关系、不饱和度等角度推断。
另一类则通过化学计算(也告诉一些物质性质)进行推断,一般是先求出相对分子质量,再求分子式,根据性质确定物质。至于出现情境信息时,一般采用模仿迁移的方法与所学知识融合在一起使用。推理思路可采用顺推、逆推、中间向两边推、多法结合推断
回归课本,夯实双基
学业水平测试是过关性测试,考查的内容绝大部分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试题大部分源自课本习题的演变或适度延伸。从题型来看,考查的热点和命题的风格都相对稳定,知识点的考查恪守了考试说明界定的范围。尤其是选择题,侧重的仍是必修1和必修2中的主干知识,相对难度小,是一部分基础薄弱考生的过关通行证,比如试卷上出现的化学实验装置图,几乎全部来自于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因此,备考的关键首先是回归课本,吃透每一个概念,厘清每一处知识点,弄懂每一道习题,将知识点按其内在的联系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将散乱的知识点串成线、结成网,从化学特征和化学思想等角度去梳理知识网络,最终形成属于自已的“知识树”。
整合资源,专题突破
通过前一阶段的模拟考试,了解化学学测试卷的结构和题型特点。复习时,要及时整合各类试卷和学案,用好摘抄本,整理易错知识点,总结易错题型,并对错误原因及时作出详细分析,找出错误根源,最大程度地杜绝非知识性因素造成的低级失误。而对区分度较高的化学综合计算(如23题、26题),可以从计算方法如关系式法、守恒法、差量法等角度对题型进行分类,揣摩各种题型的命制特点和应对策略,再精选试题,专题突破。当然,由于今年学测评价要求的变化,不同层次的同学应选择不同的复习侧重点。
精简知识,落实考点
梳理对比近几年的学测真题,精简知识范围,不回避重复出现的重点知识,加强重点知识的记忆,降低信息容量的同时也减少边缘知识的干扰。对于考试说明表述变更的考点,可结合对该考点题型的研究,界定复习范围,准确把握备考深度,增强复习的针对性,减负增效。比如物质的结构、性质以及用途出现的次数较多,分值较大,可以通过题组集中强化训练,来熟悉这些考点的测试角度,加强熟练程度。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虽是学测必考的题型之一,但电池总反应近几年均未出现,在复习的过程中就没有必要再额外增加难度了。
认真审题,规范答题
审清题意是正确解题的前提,切实理解题意是解题的第一要素。对于综合性强的问题如实验题、无机推断题、综合计算题等可以充分利用草稿纸,将题目信息内容直观化,易看出其隐藏关系。而所有对题目要求的理解,都必须通过规范的化学用语结合科学的文字表述予以表达。表达结果时要注意科学性、准确性,规范使用化学用语,如元素符号、化学式、电子式、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结构简式、结构式、离子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等。描述实验现象要全面,避免“简单化”,要涉及原理,有因有果,答到“根本”上。检验物质要采用常用试剂,现象明显,操作简便。专有名词不可写错,如脂与酯、氨与铵、熔化与溶解、钙、苯、研钵、坩埚钳、漏斗、过滤、戊烷、褪色、炭化、钝化等。计算时带单位进行计算,物理量的单位要规范化书写,注意对有效数字的隐性要求。配平任何方程式,最后都要进行“系数化简”,同时写上正确的反应条件。
总之,我们要对即将到来的学业水平测试的考试成绩保持恰当的心理期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考试追求的目标是发挥出真实水平,把会做的都做对就是最大的成功。细心审题,冷静思考,精确运算,规范表达,着眼于基础题、中档题的把握到位,就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化学学业水平
2006年秋季高考中,我化学科目取得了148分的高分,作为过来人,我想为即将参加高考的07届高三毕业生提供一些心得:
注重基础,回归课本
高考和竞赛不同,高考的题目考的是考生高中阶段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复习的时候应把重点放在课本的基础知识点上。许多学校在高三的时候往往会忽视教材而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各种参考资料和课外题上,我认为这是不可取的,原因有三:首先高考有统一的纲,那就是课本,课本贯穿于高中学习的整个过程,高考的考点再怎么变化都离不开课本,可谓万变不离其宗。其次,各种参考资料良莠不齐,不一定能给学习带来很多帮助,参考资料中的内容有些可能太偏,而对于课本中的基础知识有时会有疏漏。还有就是参考资料是把知识点作了一些整理,我认为自己从课本中找出重点,亲自进行归纳效果更好,一来印象更深刻,二来归纳知识点是一种很好的复习方法,可以加深理解。在最后的复习阶段,我把高中三年的化学课本都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尤其是重要的知识点要烂熟于心,这对于我最后的考试帮助很大。
重视实验,把握细节
实验题在化学考试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能否取得高分很大程度上与做实验题的好坏有关。亲自做实验对实验题很有帮助,可惜现在很多学校很少组织学生做实验,而课余时间很多同学也没有条件做实验,所以只能“纸上谈兵”了。我的经验是,注重实验题中的细节问题。实验题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一些细节问题,比如每个装置具体有哪几条作用?可不可以替换成别的?对于实验误差有些什么影响?影响的因素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每拿到一道实验题,不要局限于那上面所出的题目,要自己再想一些关于实验细节方面的问题,长此以往,对实验题的分析能力也就锻炼出来了。
留心生活,关注时事
化学源于生活,在平时的生活中不妨做个有心人,留意一下生活中的化学,并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这样做不但可以把所学的化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还能增进对化学学科的热爱。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要学好化学就会比较容易。平时还要多关心时事,因为那些关于食品添加剂、营养成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新闻很可能被写进高考题。
调整心态,避免焦虑
考试时不要紧张,更不要想一些多余的事。即使个别题目有点障碍也不要慌,先冷静下来,再认真分析一下题目的“主干枝叶”,相信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在高考的时候我也曾在个别题目上碰到问题,当时真的有点焦虑,甚至产生了“这张卷子交上去就完了”这种奇怪的幻觉,这样越着急越做不出,甚至影响了后面的答题。不过我很快调整好心态,相信题目的难度对大家都是一样的,而且无论看起来多么复杂,其本质都是在考学过的基础知识,这样想着,我终于顺利找到了题目的突破口。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一点学习经验,希望会对大家考试有所帮助,祝愿大家都能顺利通过高考,进入自己理想中的大学。
★ 世界四大寓言
★ 四大经典爱情故事
★ 四大人物作文
★ 四大爱情传说故事
★ 信用建设四大原则
★ 我们班的四大王子
★ 写作文的四大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