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科学故事中的情感教育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helly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挖掘科学故事中的情感教育(共含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helly”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挖掘科学故事中的情感教育

篇1:挖掘科学故事中的情感教育

挖掘科学故事中的情感教育

文/杨瑞柱

摘 要:化学教学不能仅以知识传授为目的,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更要渗透在教学的方方面面。

篇2:挖掘科学故事中的情感教育

在新课改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其独特的意义。情感教育对学生的兴趣、意志、性格、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传授知识,不时介绍一些知识的背后所蕴含的故事,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有时更能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有的甚至比单纯教授知识更有意义。科学本身就有其内在美感,科学故事更有其特殊的吸引力,化学教学中如能穿插一些有趣和富含韵味的科学史实,更能增添它的亲切感和生动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化学不再是纯粹而枯燥的一门学科了。想想我们上学时,教师课堂上所讲的生动的故事至今印象深刻,平添了多少学习的欢乐,叫人难以忘怀。我们在教学中,适时地穿插一些故事,定能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一、在讲硝酸一节内容时,可以讲述玻尔巧藏诺贝尔奖章的故事

玻尔是丹麦著名的物理学家,曾获得诺贝尔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玻尔被迫离开将要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他决定将诺贝尔金质奖章溶解在王水里,装于玻璃瓶中,然后将它放在柜面上。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那瓶溶有奖章的溶液就在眼皮底下,他们却一无所知。战争结束后,玻尔返回祖国,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奖章。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它凝聚着玻尔对祖国无限的热爱和无穷的智慧,也教育着我们要做一个有骨气、爱国的人。

二、在讲合成氨时,可向学生介绍哈伯的功与过

德国化学家哈伯因发明合成氨的方法而获得了诺贝尔奖。赞扬哈伯的人说:他是天使,合成了氨,开辟了人工固氮的途径,为人类带来丰收和喜悦,是用空气制造面包的圣人;诅咒他的人说:他是魔鬼,帮德国在一战中实施了毒气战,给人类带来灾难、痛苦和死亡。通过对战争的反省以及为了改变大战中给人留下的不光彩印象,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并积极致力于加强各国科研机构的联系和各国科学家的友好往来。他的努力,最终得到了科学界对他的谅解,同时使他的威望日益增高。哈伯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知识只有造福人类才会为人们所敬仰,当人犯错误时,更要及时地改正自己的错误,得到他人的认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三、在讲铝的知识时,可向学生讲述铝的冶炼史

铝在过去是比黄金还要贵重的稀罕物,英国皇家学会为了表彰门捷列夫对化学的杰出贡献,不惜重金制作了一只铝杯,送给了他。拿破仑三世宴会上也曾向贵族们炫耀自己的铝杯。为了使它也能走进寻常百姓家里,许多科学家不断探索新的合成方法。而尤其以霍尔和厄鲁尔发明的炼铝法最为成功。这两人一个在法国,一个在美国,几乎同时不同地点发明了同一种炼铝法成为科学史上的奇谈,学生不仅也为霍尔一生为科学求索的精神所震撼,更为两人同年出生、同年去世的离奇身世所叹惋。

四、在介绍放射性同位素时,可向学生讲述第一个用手掰开原子弹的科学家――斯罗廷

斯罗廷是加拿大核物理学家,曾参与二战时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在一次实验中,轨道上突然有两块铀发出了可怕的眩光,眼看就要滑到一起。在常人看来,这也许是一个极小的意外,但是,这位科学家明白,从物理学的原理分析,两块铀合成一块大于临界质量的铀时,就会发生爆炸。在这电光火石的瞬间,他以大无畏的精神,用手掰开了原子弹,挽救了一场即将发生的灾难,最终却因辐射过重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在科学的求索道路上还有许多科学家不畏生死,不求名利,执著追求,正是他们的奉献推动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类的不断进步。

五、格式试剂在有机合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发明人格利雅年轻时却是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

在一次舞会上,格利雅诚心邀请一位女士跳舞时,却遭到了无情的拒绝。一句“我最讨厌你这样的花花公子”深深地刺痛了他,敲醒了他醉生梦死的灵魂。从此他废寝忘食,发愤苦读,经过整整两年的努力,不仅补上了以前荒废的学业,而且作为插班生考入了里昂大学化学系。他异常勤奋,短短8年,成为出类拔萃的博士,5年中发表200多篇有机化学论文,且都达到了一流水平。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1912年经世界化学家权威的精心评选,瑞典科学院决定授予格利雅诺贝尔化学奖,实现了格利雅多年来的夙愿。他的故事更有启发意义,使学生深刻懂得浪子回头金不换、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不仅许多科学家的事迹耐人寻味,许多知识的产生过程也有教育意义。如,凯库勒受到梦境的启发推理出了苯环的结构,看似偶然,其实是在于他前期不懈地努力,最终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才获得了灵感。要教育学生,没有付出辛勤的汗水光靠做白日梦是不可能收获成功的。又如,我国科学家侯德榜在留学期间成绩优异,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励精图治,为了国家和民族振兴,与杰出的爱国实业家范旭东一起成功地解决了制碱过程中一系列化学工艺与工程技术问题,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再如,我国化学家黄鸣龙在做有机实验时,正是凭着一贯严格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对细节不放过,对失败不放弃,才发现了新的有机还原法――黄鸣龙还原法,并被写入各国有机化学教科书中,在国际上被广泛采用。

像这样的科学故事,只要我们善于发掘,还有许多,它们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课堂,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当然,教师在讲述这些内容时,也要注意不能顾此失彼,不能对教学的重点产生干扰,要根据课堂要求灵活取舍,更要收放自如,和教学的整体性融为一体,从而使教学目标的落实达到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

[1]付成兴。如何将化学史知识渗透到化学课堂教学中[J]。现代教育教学探索,(04):107.

[2]唐小英。浅谈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05):278-279.

[3]赖微娟。入手化学史实启蒙化学教育[J]。科教文汇,2012(07):125,128.

[4]孙智昌,白丝木。创造发明1000例[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07.

(作者单位 安徽省淮北市实验高级中学)

篇3:浅谈科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

浅谈科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

摘要:针对当前中学教育正面临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时期,如何使中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本文主要以情施教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情感培养;教学方法;学生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中学教育正面临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时期,如何使中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里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其中,对于大多生活在独生子女家庭的90年代的中学生来说,注重情感培养,以情施教,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科学教学中注重情感培养的方法。

中学科学教学艺术,大致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方法的研究,二是情感培养的研究,所谓情感培养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积极的情感去渲染、教育学生、激励学生,使之得到学习的内驱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我们教师通过情感调节,纠正学生中的不良情感,满足学生正常的情感要求。实践告诉我们,教与学的过程中,总是离不开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因此,教学过程不仅要晓之以理,以理服人,更要动之以情,以情感人。

1、以饱满的情绪,振奋的精神,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布卢姆认为“认识可以改变情感,情感也能影响认识。”学生成绩差异的四分之一可由个人情感特征加以说明,情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容忽视的作用,情感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桥梁,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我曾对我校初一学生进行调查,被调查325名初一学生中,约80%的学生认为,凡是上课时情绪饱满,声音洪亮,富有激情的教师比没有情感色彩的教师更能吸引学生,教师在课堂上的面部表情犹如教学的晴雨表,学生从教师富有表情的脸部捕捉各种知识,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在上课时讲到重点、难点知识时,往往通过脸部表情的变化,语言的抑扬顿挫来提醒学生的注意;同时,教师也可从学生的表情中去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上课的中重、难点。

2、以高尚的情操、纯真的爱心影响学生,产生师生的感情共鸣。

教师是学生心中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强将手下无弱兵”,有资料证明:“人是情感动物,情感接触的需要在少年晚期到达高峰。”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菲和古德在对教师的期望问题作了进一步研究后认为:“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并非无意识地自我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将期望转化为自己的行为,这些行为将教师期望传递给学生,从而将学生行为引向期望的模式。”我不仅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情感培养,而且在下课后,还经常找学生谈心,用纯真的爱心感化、激励学生,作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尤其对学习遇到挫折和不善言辞的学生,更要注入情感和爱心,在与学生交流思想时,要善于捕捉学生情感上的“兴奋点”,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如我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他叫郭亮,学习默默无闻,相貌一般,毫不引人注意,且有个最大的弱点,就是特别胆小,连课堂上站起来回答问题都会脸红。我发现他这个弱点后,特意选他为英语课代表,从此,他对工作和各种活动都积极参与,学习成绩也有了惊人的进步。正如有位教育家说得好:“教师应当把爱心分给每一位学生,在自己的心中应当有每个学生的欢乐和苦恼。”那些平平常常,不声不响的学生也需要关心和重视,他们身上的“亮点”也需要老师们去挖掘,他们同样也渴望着老师鼓励的目光和赞许的点头,还有善意的批评。

总之,爱应该是公正的,要做到不偏不袒的爱;爱应该是细腻的,要做到无微不至的爱;爱应该是严峻的,要作到刚柔相济的爱。教师要做到爱得得体、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方,这样才能把正确的爱生动机和教好学生效果统一起来,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地发展。而这样的教师才是一位真正有爱的教师,也是学生喜爱的教师。当然,学生自然从喜欢教师开始而慢慢喜欢这个教师执教的课程。

3、以亲切的教态,情感的处理教学过程,以情促识,情知并举。

教师在课堂上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离不开情感的交流。实践告诉我们,教师以情施教,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根据这几年教学实践认为情感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在备课中注入情感,认真研究情感色彩,根据教学需要注入情感备课出发。

例如,在学习环境污染的水污染时,先给学生布置一个调查性实践作业——调查我们周边的玉坎河,让学生调查后在教室里展示污染前和后的相片对照,让学生讨论如何防止及治理环境污染,激发学生对环境污染的重视,同时,激励他们努力学习,长大后还我们家乡的青山绿水的情感教育。通过学生亲自实践调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研究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激发学习的兴趣及动力。

(2)教学过程要注入情感。教态要亲切,面带微笑,表现出对学生的信任,让学生不感到紧张和压抑。在学习溶液的PH值的时候,我提问:“把PH值等于2和7的两种液体混合在一起,它们的PH值可能为:A、9;B、5;C、7;D、1。很多学生回答是A,我作出恍然大悟的样子说:“原来把一杯盐酸倒入玉坎河里,这条河就变成了碱性液体。”同学们在哄堂大笑的同时,印象很深地学到了科学知识。讲课时,以手势的配合,以渊博的知识,诙谐的语调,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让学生充满乐趣。教学语言必须情真意切、生动形象、质朴自然、声情并茂,富有情感的语言可把教学内容化作一般清泉,侵润学生的心田,犹如一座洪钟,叩开学生情感之门扉。

(3)“演示实验”中应注入情感。

演示实验是科学课的特色之一,但有的学生害怕,不敢大胆观察。例如,氢气和氧气的混合爆鸣实验,我将课本上的实验改为把氢气储存在一个保鲜袋里,袋口扎上一根玻璃管,点燃后把保鲜袋剪掉一个角,由于空气进入保鲜袋里和氢气混合引起强烈爆鸣。做实验前我先告诉学生,虽然爆鸣声较响,但不会有任何危险,同学们可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加以分析、推理,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批改作业和试卷时应注入情感。

在批改作业本不能只是打上“√”或“×”,在试卷上只打分数,有时可写上“有进步”、“方法有独创”“好”等,寥寥数语,能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的信心和兴趣。

(5)课外辅导活动也要注入感情。

利用课外活动课,开展“洗发水”“冷霜的制作”“小地球仪的制作”等各种科学课外实验和兴趣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科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结论。

1、经Z检验法证明8班和9班的教学实验效果具有极其显著性差别。注意学生的心理因素,注重情感教育的教学效果显著优于传统常规教学方法。

2、从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分析及教学实践证明,注意学生的心理因素,注重情感教育有利于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钟钱江。实践型作业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6,9(303):55。

[2]郑青岳。科学课程100个教学案例。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科学教学中学生潜能的挖掘论文

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教育论文

作文教学中如何挖掘学生潜能

科学教育叙事

浅析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

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

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挖掘科学故事中的情感教育(精选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挖掘科学故事中的情感教育,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