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科学教学中学生潜能的挖掘论文(共含15篇),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at63”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一、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用科学的手段认识周围的世界
在科学教学中,老师要把握儿童的心理和科学课的特点,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世界。开发学生的科学能力,小学生对科学课学习有较强的好奇心,应尊重他们原有的知识,帮助他们把原有知识转化成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在探究种子萌发一课时,多数学生是农村的,在家都种过地。似乎对种子发芽有所了解,但要说出种子多少天会萌发、生根、发芽,怎样生长等问题时,大家都很茫然。回答这些问题,即使是科学家也不能作出准确具体的回答。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用事实、科学数据说话,要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只有亲自去种植并认真观察,测量并做好记录,才能得到科学结论,更有说服力。本节的重点是教学生一起做萌发种子实验,从设计到过程,每天观察种子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在长期的观察记录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最终以近两周的连续记录,每组同学分别回答了这些问题,尽管各组的数据各不相同,但这不是大家的错误,而是种子萌发生长的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完全相同,个体生长情况存在差异也是正常的。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动脑发现了种子萌发的条件不同,结果也不同的事实。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学生在进行种子萌发实验过程中,由于种子是在培养皿的湿纸巾上萌发的,所以,根部颜色很快变成紫色,在较短时间内长出了须根,这时有的学生就提出问题,家里吃的豆芽菜和种子发芽有什么关系?有些学生认为又长又白又嫩的豆芽菜是种子的“芽苗”,则就叫“豆根菜”,其中有的学生表示家里生豆芽时还帮过忙,说不清“豆芽菜”具体是哪一部分,大家在猜测和思考中有些矛盾,在这种情境下,有的组设计实验方案,有的向家长取得帮助,各小组设计实验也不同,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在什么条件下“生出”餐桌上的豆芽?其各部分是植物的哪个部位?各组学生各显神通,实验器材也是五花八门,纸盒、饮料瓶等,有两组的实验装置无遮光情况下放在阳光充足的窗台上,实验中大家精心呵护,期待结果。一周很快过去了,当各组学生将他们实验结果展示出来后,有两组的战果竟然和“豆芽菜”很像,另两组的看起来很“老”,无法食用,大家讨论不同的外形是什么原因,各组汇报实验条件,通过比较,学生对“豆芽菜”的生长条件有了明确的结论,但大家的“豆芽菜”在外形上还是有差距的。这也说明控制实验的一种因素其结果也是不同的,做任何事仅靠理论指导远远不够,技能的形成还需反复模仿练习。反复实验,豆芽又生长了两天,变成了豆根,大家亲眼看到这些变化,原来我们吃的豆芽菜是在适宜的条件下成长的。所以,科学课学习中要敢于质疑,大胆质疑,依靠动手操作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
三、利用兴趣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中结合教材的内容,利用自然资源,组织有益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灵活地运用科学知识,也体现了科学课程的开放性原则。在一次爬山比赛活动中,场地是学校不远处的坡度较大的北山,但道路很宽,山坡下稀疏地生长着松树,下面被草本植被覆盖。在山脚下,宣布比赛的要求:(1)注意安全;(2)小组同学相互照应,每组全体成员全部到达山顶,领先者取胜,各组讨论研究,选择登山方法,确立帮扶对象等。比赛开始,有三组同学直奔山顶,有一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轻松地走起了“Z”形路。赛程过半,其他三组同学累得气喘吁吁,腿酸无力,不得不停下休息,直喘粗气,而开始落后的小组同学,则面不改色,劲头十足,速度越来越快,等其他组同学喘息之际,他们已反超,并最终集体领先到达山顶,老师问你们为什么选择“Z”字形路线,小组长骄傲地说:是在语文课上有一篇文章“挑山工”这篇文章学到的,这样的路线不累。师顺势指出,他们的方法正是运用科学课中我们将学习的知识“斜面原理”,也就是与坡度有关。科学知识不只是在课堂上、实验室中,科学即在我们周围常见的事物中,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发现并运用科学知识,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帮助,只要细心体验,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也会获得科学知识。在科学课学习中,灵活多样的学习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乐趣、获得知识、培养能力,还能不断挖掘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文教学中如何挖掘学生潜能
一、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传统的作文教学惯用讲授法、示范法、批改法、个别谈话法等,突出教师的主导统帅作用.这种做法,固然能够使学生尽快掌握写作方法,进而照猫画虎、照葫芦画瓢地写出不错的文章,但这种大包大揽、越俎代庖的做法却束缚了学生的手脚,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学生创造潜力的'发挥,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机械地模仿,体味不到创作的愉悦,久而久之,自然就失去了写作的兴趣.
作 者:沈杰 作者单位:通州市袁灶初中,江苏,通州,226324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23) 分类号:G63 关键词:--- 在英语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北京师大二附中外语组 康明
德国教育家斯普郎格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是基于对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也就是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英语教学发展不断呈现出新特点,英语课堂教学要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需要在继承以往英语课堂教学的经验和成果的同时善于创新。
目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英语教学中仍旧存在未清除的遗留问题:1) 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还未彻底改变,课堂形式呆板,教师大力喷灌,缺乏民主气氛,造成学生机械记忆,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思维缺乏灵活性,创造性,忽略了语言学习在丰富而生动的交际活动中去完成。2) 教师上课往往严格依据教案上的思路进行,学生少有质疑,问难,思考的余地。长此以往,只学不问,“学生成了装知识的‘字纸篓’,教师成了灌知识的‘字纸篓之制造家’”(陶行知)思维僵化,创造性被严重扼杀。3)“翻译式”教学使学生外语实践的量小,课堂气氛沉闷,语言交际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以上道出了由于教育始终无法摆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怪圈,而徘徊于知识型的教育模式之中,忽视了学生创造性的培养。这些题直接影响到新教材的使用效果,并成为束缚中学英语教学健康发展的瓶颈。
秋季推出的高一英语新教材,以它新颖、科学的编排体系,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以及对有别于我国传统英语教学法的新教学方法的探索,博得了师生的普遍好评,为我国中学外语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那么如何充分利用新教材进行创新教育呢?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设疑引思,打开创造思维通道。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问题又是创新的前提,创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科学的发展史就是对奥秘的探索和对问题的解答的历史。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更重要的在于善于设疑,巧于设疑,于无疑处设疑,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欲望
巧妙设计提问,可以把教材内容贴近实际生活,同时又把实际生活引入英语教学过程中,使课文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从而更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增进学生的发散思维,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新教材的题材多样性和现实性给课堂联系实际提供了有利条件。如:讲Unit 6 Good Manners的口语课上,我先用ppt向学生展示了下面几幅图片, 并提了一个问题:What should you do in the following situations?
(1)You see your teachers on (2) You receive a nice present (3) You want to enter the classroom,
campus. from your friend. but the teacher is giving a lesson.
(4)You see an old man getting (5) You lose your friend’s bicycle.
on a bus with difficulty.
围绕话题,学生们个个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得出了如下结论:
由于这五个情景紧扣主题,铺垫自然,学生们轻松地理解了good manners的真正含义,这种课堂设计不仅锻炼了学生听和说的能力,而且在口语表达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使学生容易对教学重点留有深刻印象。
2.调动学生逻辑推理和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逻辑推理
逻辑推理活动贯穿于阅读理解全过程,是阅读理解的核心。教师对学生的推理能力的训练应侧重对语言深层含意的把握,让学生依据特定的语境,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归纳和判断,得出语篇中不曾明显表达但又蕴涵其中的意义。如:
1)Why is St Petersburg called “A city of heroes”? (Unit 7 Cultural relics)
2)How can we tell Jeff is braver than Flora? (Unit 4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
3)Why is it important to have good manners? (Unit 6 Good manners)
4)What kind of person do you think Steven Spielberg is from the movies he directed? (Unit5 The silver screen)
发散思维
所谓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尤其在英语教学中的模式,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调动学生发散思维为指导思想,以营造培养发散思维的语言环境为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三种机制--扩散、转化、创新为教学途经,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教学目标”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引导学生对某概念或问题的理解不应限制在某个既定的范围,而应在时间和空间上作些拓宽或变换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
在一堂文学欣赏课上,我讲了一篇名为“Bill Clinton”的课外阅读材料,这篇文章节选自希拉里的原版英文自传Living History第一章,学生熟悉了文章的梗概后,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 Why wasn’t Hillary as much in love with Bill as he was with her?
2) When did Hillary’s feelings for Bill Clinton change?
由于问题是紧扣文章情节发展提出的,学生们经过短暂地思考,很快就得出了答案:
Because she already had a boyfriend at the time. Bill hardly said a word at the party. Hillary thought “he must be shy, perhaps not very socially adept or just uncomfortable”. Hillary thought Bill looked more like a Viking (原指北欧维京海盗,这里有“满脸胡子,不修边幅”之意) than a scholar from Oxford.
But after Bill came to her rescue with chicken soup and orange juice when she was hacking from a cold, her feelings for Bill changed.
于是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What did Hillary admire about Bill Clinton? 由于这个问题是对主人公性格魅力的总结和概括,需要对全篇内容认真回顾和思考,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们立刻陷入了沉思。这时,我就引导学生从文中的一些典型事例来揣摩人物特点,这样的启发使学生顺利突破了难点,他们通过小组讨论,查字典,彼此沟通,相互补充,在合作中动脑,动手,动口,很快就从克林顿获得罗兹奖学金,和希拉里谈论艺术和政治,带鸡汤探望病中的希拉里,以及毕业后想从政等情节分析判断出了他的性格特点,如: smart; adventurous; ambitious; thoughtful; outgoing; sincere; persistent for love; experienced at social life等等。由于这几步的设计铺垫,学生们已经吃透了文章的内容,为他们理解人物性格也扫清了障碍,当我最后问到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article?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We can not judge a person by his appearance. (我们不能以貌取人)。课堂上,师生互动,氛围融洽,教学相长,情绪饱满,学风浓烈。这样教学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将他们的思维引向更深的层次,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主旨,也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具有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3.鼓励学生质疑,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
质疑,不光是指提出惑而不解的问题还包括对书中的某些观点或结论提出怀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传统的“填鸭式” “灌输式”教学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必须更新教学理念,代之以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大胆发表个人想法,并交给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要给他们多提供互相交流和探究的空间,要让学生懂得“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讲Unit 12 Harry Potter时, 我先让学生预读课文并启发他们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和学生一起进行了精心的筛选,然后让学生在自读中尝试解疑,最后确定了三个重点的讨论题:
1) What was Harry afraid to do before he went to school?
2) How do you understand “It is not always easy to do what is right”? Give examples to explain.
3) How can we be happy and live a good life?
在讲这篇课文时,我和学生就围绕着这三个问题展开探讨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收效。这使我认识到在教学中要突出“思”字,变学生的“学答”为“学问”,使课堂上不断生疑,不断发问,让学生在广阔无际的自由思维空间中去探索,即使他们发表了错误的见解,也应热情引导,决不批评,嘲讽,要激励为先,保护学生敢想敢说的积极性,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赏识学生,要以积极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这样学生创造的火花才能迸发出来。
二.尝试图示导学,开发学生创造浅能。
“图式理论是一种对于知识的表征如何以其特有的方式有利于知识的应用的理论。按照图式理论,所有的知识都组成为一个个图式。图式导学就是借用文字, 字母和数字, 符号, 代号和记号,线条的虚线, 实线和点线,简表框(chart)及示意图, 简笔画, 板画等来指导学生学习的活动。一个设计精巧的图式应该是编者的编路,导者的导路,学者的学路三位一体的完美结合。”
图式导学模式是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具体应用。它是以增强理解,提高能力,开发智力为核心,以全面发展,为目标,是培养开拓型, 创造型的外语人才的有力武器,能使教学呈现出生动, 活泼的局面,也有利于自学能力的提高,让师生从传统的教学法模式中解脱出来。在分析Unit 5 Getting to know Steven Spielberg 语篇时,我设计了一个图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各层信息线索,如下图:
How did Steven Spielberg become a great director?
又如Unit 4 The rescue, 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把握文章脉络,摸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手法,我根据课文情节发展设计了四个表格,并指导学生利用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融会贯通各个信息,理解知识间内在联系。
(1) In the garden (2) On the way to the house
flood roar/a wall of water/swept down /swallow /wave/cold as ice /flow
reaction
Jeff wave arms / seized / dragged / pulled up /heldonto
Flora struggled / got on her feet / held hands/fought for life / pulled…up
feelings surprised / wondering / frightened
flood go down / great roar / flowed around their legs
reaction
Jeff shouted /ran to the steps / opened the hall door
Flora couldn’t move / ran / got to the steps
feelings anxious / frightened
(3) Inside the house (4) Next to the chimney
flood water wave /like a sea / swept past wild /cut down trees / deep /swept away
house cracking noise / strange sounds/ moved / falling down
tree went down / cut down by water
garden completely destroyed / swept away
reaction Jeff looked for the chimney
Flora climbed the stairs /ran upstairs /
listened / started crying
feelings scared / panic /anxious
flood house noise / went down / moved up and down
chimney stand like a tower
reaction Jeff found the chimney / saved themselves
Flora
feelings scared / panic /anxious
图示教学的最大特点是直观形象,简明扼要,它可以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改进学生的认知策略,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也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教学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变以教师讲为主的教风,实现以学生学为主的学风。当然,除了教师自身设计图式外,还应适当留有余地,让学生自己设计图式,给他们一个发展想象力的机会,让他们享受发现与创造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运用英语的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想象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训练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必然会对学生的思维发生影响,想象渗透入思维,才能有创造性思维,想象的发展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一特性,为我们英语学科开展创新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新教材中的想象材料,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促进学生不断探索,主动发展,发挥创造才能。如:
What would Jeff and Flora do after the disaster? (Unit 4 The rescue)
What will Chuck do after he returns home from the island? (Unit 1 Chuck’s friend)
If you are Hank’s friend, how would you encourage him? (Unit 4 Listening)
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积极的讨论,他们思路开阔,思维活跃,众说纷纭,异彩纷呈,对那些新奇而有创意的构思我给予热情地鼓励,对那些欠一点的我就耐心启发诱导,让其他的同学补充使其想象更加完美合理,同学之间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又如:Unit 9 Technology,我让学生运用想象,设计一款手机,他们积极开动脑筋,想法新奇大胆,构思出了许多外形别致,功能齐全的时尚新款手机,为了更好地与语言运用相结合,我又让他们扮作销售人员向全班介绍,推销自己的产品,不少学生的推销词风趣幽默,活泼生动,让人忍俊不禁,这样的教学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思维以及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也使想象能力逐步提高,为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转化课文语言,在语言实践的情景中创新。
高一英语新教材中的阅读文章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了范例。能否引导学生把正确规范的课文语言在积累内存的基础上巧妙地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对学生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复述课文
学习英语的过程是感知语言材料,培养观察能力,增强记忆能力,运用语言材料,提高表达和创造力。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把握原文主旨的基础上,重新组织语言,通过变换人称, 改变文体, 或充当不同角色等方式,使学生置身于自然, 真实的语言环境中,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语言复述课文,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内容,而且还训练了语言组织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如:Unit 4 The rescue可以不断更换人称让学生复述:①Suppose you are Jeff. Try to tell what you did with Flora in the flood ②Suppose you are Flora. Try to tell what you did with Jeff in the flood.
2. 课本剧表演
对一些表演性较强的课文,可引导学生改编成短剧,进行表演比赛。讲Unit 12 Harry Potter 时,我引导学生把课文的第二段 Harry’s miserable life 和第三段 At Hogwarts内容改编成短剧进行了表演,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不仅剧本写得生动有趣,表演起来也有声有色,把Harry Potter 在叔叔婶婶家受虐的悲惨生活,以及在神鸟帮助下来到Hogwarts学习生活的喜悦心情演绎得惟妙惟肖,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将自己摆进语境中,不仅把抽象的内容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来,而且通过动作和语言体会文章的内容,起到了加深课文理解,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有效地培养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结束语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来到学校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教师作为创新学习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应主动开拓进取,积极在英语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进行创新素质的培养,使学生跳出书本的知识框架,学活书本知识,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成为二十一世纪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素质的新型人才。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只有当教师自己能够打破传统定势,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才能更加灵活的去引导学生的发展,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资料:
1. 邢永富《现代教育思想》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月
2.吴春洞《英语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3.项春桃“浅析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4.李伟强“也谈英语创新教育”
4.杨晓燕“图式理论及其在外语阅读理解教学中的应用”
5.《中学外语教与学》 第7期
6.刘雪英 “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教学反思如何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教学已经跨过几十个年头,回顾教学过程,我深感教学反思的重要,就此简述,与大家共勉。教学反思的内涵及重要性教学反思,顾名思义,是教师对自己参与的教学活动的回顾、检验与认识,本质上是对教学的一种反省认知活动。新的时代,新的环境,新的挑战,每个人都期待成功,而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能灵活运用教材,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法,运用机智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使数学教学更加富有生机,以下是本人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觉得数学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计算、数字,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了。
二、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比如学“统计”时,让学生统计学校各年级各班学生人数及男女生人数等,在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学会了劳动、调查等,真可谓一举多得,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识,因此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每个同学都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适度的“乱”,在教师控制之中的“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参加到教学中,让他们去创造性的学习。
四、变“单一媒体”为“多种媒体”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教育由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由讲授教学向创新型教学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响创造教学情景,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为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数学教师应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去,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使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生活化,使学生不仅掌握数学知识,而且喜欢这门学科。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物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 在英语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北京师大二附中外语组 康明
德国教育家斯普郎格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是基于对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也就是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英语教学发展不断呈现出新特点,英语课堂教学要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需要在继承以往英语课堂教学的经验和成果的同时善于创新。
目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英语教学中仍旧存在未清除的遗留问题:1) 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还未彻底改变,课堂形式呆板,教师大力喷灌,缺乏民主气氛,造成学生机械记忆,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思维缺乏灵活性,创造性,忽略了语言学习在丰富而生动的交际活动中去完成。2) 教师上课往往严格依据教案上的思路进行,学生少有质疑,问难,思考的余地。长此以往,只学不问,“学生成了装知识的‘字纸篓’,教师成了灌知识的‘字纸篓之制造家’”(陶行知)思维僵化,创造性被严重扼杀。3)“翻译式”教学使学生外语实践的量小,课堂气氛沉闷,语言交际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以上道出了由于教育始终无法摆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怪圈,而徘徊于知识型的教育模式之中,忽视了学生创造性的培养。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新教材的使用效果,并成为束缚中学英语教学健康发展的瓶颈。
秋季推出的高一英语新教材,以它新颖、科学的编排体系,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以及对有别于我国传统英语教学法的新教学方法的探索,博得了师生的普遍好评,为我国中学外语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那么如何充分利用新教材进行创新教育呢?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设疑引思,打开创造思维通道。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问题又是创新的前提,创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更重要的在于善于设疑,巧于设疑,于无疑处设疑,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1.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欲望
创设恰当问题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巧妙的设计,把教材内容贴近实际生活,同时又把实际生活引入英语教学过程中,使课文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从而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索、发现、创造的机会,真正参与学习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新教材的题材多样性和现实性给课堂联系实际提供了有利条件。如:讲Unit 6 Good Manners的听说课上,我先用powerpoint向学生展示了下面几幅图片, 并提了一个问题:What should you do in the following situations?
(1)You see your teachers on (2) You receive a nice present (3) You want to enter the classroom,
campus. from your friend. but the teacher is giving a lesson.
(4)You see an old man getting (5) You lose your friend’s bicycle.
on a bus with difficulty.
由于创设的情景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们积极性,主动性高涨,围绕话题个个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得出了如下结论:
创设的情境已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我进一步组织学生讨论本课的重点Why is it important for us to have good manners?时,此问题的提出立即使学生产生了探究欲望,这样课堂上就会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自然的、和谐的新景象。此外,我还引导学生结成小组围绕主题的五个方面,选择其中的两到三个情景,运用所学知识,相互帮助启发,自己创设情景并表演出来。学生对这样的运用印象深刻,记忆清楚,又能在合作表演中展示个性。在这个自我设计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调动学生逻辑推理和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逻辑推理
逻辑推理活动贯穿于阅读理解全过程,是阅读理解的核心。教师对学生的推理能力的训练应侧重对语言深层含意的把握,让学生依据特定的语境,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归纳和判断,得出语篇中不曾明显表达但又蕴涵其中的意义。如:
1)Why is St Petersburg called “A city of heroes”? (Unit 7 Cultural relics)
2)How can we tell Jeff is braver than Flora? (Unit 4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
3)What kind of person do you think Steven Spielberg is from the movies he directed? (Unit5 The silver screen)
发散思维
所谓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尤其在英语教学中的模式,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调动学生发散思维为指导思想,以营造培养发散思维的语言环境为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三种机制--扩散、转化、创新为教学途经,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教学目标”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引导学生对某概念或问题的理解不应限制在某个既定的范围,而应在时间和空间上作些拓宽或变换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
在一堂英语文学欣赏课上,我讲了一篇名为“Bill Clinton”的课外阅读材料(选自希拉里的自传Living History第三章),学生熟悉了文章的梗概后,我设计了一个讨论题What did Hillary admire about Bill Clinton? 由于这个问题是对主人公性格魅力的总结和概括,需要对全篇内容认真回顾和思考,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们立刻陷入了沉思。这时,我就引导学生从文中的一些典型事例来揣摩人物特点,这样的启发使学生顺利突破了难点,他们通过小组讨论,查字典,彼此沟通,相互补充,在合作中动脑,动手,动口,很快就从克林顿获得罗兹奖学金,和希拉里谈论艺术和政治,带鸡汤探望病中的希拉里,以及毕业后想从政等情节分析判断出了他的性格特点,如: smart; adventurous; ambitious; thoughtful; outgoing; sincere; persistent for love等等。这样的引导为学生理解人物性格扫清了障碍,于是,我又启发学生回忆学过的其他名人, 如新教材高一课本中的Steven Spielberg以及以前初中学过的Thomas Edison, Jacques Cousteau, James Herriot 或思考自己熟知的任何人,并提问学生:Who do you admire most in the world? What do you admire about him / her? 用这种结合自身实际的方式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注意力集中,肯动脑,兴致高,效果颇佳。
3.鼓励学生质疑,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
质疑,不光是指提出惑而不解的问题还包括对书中的某些观点或结论提出怀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传统的“填鸭式” “灌输式”教学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必须转变教学方法,代之以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围绕其结构特点及中心思想去提问,比如,如何认识作者的写作目的,对作者的观点提出异议,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如何进行推理判断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大胆发表个人想法,同时引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让学生懂得“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讲Unit 12 Harry Potter时, 我先让学生预读课文并启发他们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和学生一起进行了精心的筛选,然后让学生在自读中尝试解疑,最后确定了三个重点的讨论题:
1) What was Harry afraid to do before he went to school?
2) Do you agree that “It is not always easy to do what is right”? Give examples to explain.
3) In your opinion, how can we be happy and live a good life?
这些问题从文章表面无法直接找到答案,需要学生跳出“因循守旧”的框架,树立“标新立异”的观念,从不同角度、不同地方进行思考和分析,用自己独特的思路设计真实反映自己的所想所感。课堂成了学生个性展示的舞台,有效地调控了“积极分子”垄断发言的局面。这样的活动,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自信和科学的探究精神。
在学生的质疑过程中,难免也会提出一些“幼稚”的问题,在这种情境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肯定学生的提问,比如,面部表情、手势动作以及充满赞赏的话语;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赏识学生的独创。只要学生有一点新思想、新发现,就应该表扬和鼓励他们,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价值。即使他们发表了错误的见解,也应热情引导,决不批评,嘲讽,要激励为先,保护学生敢想敢说的积极性,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赏识学生,要以积极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这样学生创造的火花才能迸发出来。
二.尝试图示导学,开发学生创造潜能。
“图式理论是一种对于知识的表征如何以其特有的方式有利于知识的应用的理论。按照图式理论,所有的知识都组成为一个个图式。图式导学就是借用文字, 字母和数字, 符号, 代号和记号,线条及示意图, 简笔画等来指导学生学习的活动。一个设计精巧的图式应该是编者的编路,导者的导路,学者的学路三位一体的完美结合。”
图式导学模式是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具体应用。它是以增强理解,提高能力,开发智力为核心,以全面发展,为目标,是培养开拓型, 创造型的外语人才的有力武器,能使教学呈现出生动, 活泼的局面,也有利于自学能力的提高,让师生从传统的教学法模式中解脱出来。在分析Unit 5 Getting to know Steven Spielberg 语篇时,我设计了一个图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各层信息线索,如下图:
How did Steven Spielberg become a great director?
又如Unit 4 The rescue, 我根据课文情节发展设计了四个表格,并指导学生利用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融会贯通各个信息,理解知识间内在联系。
(1) In the garden (2) On the way to the house
flood roar/a wall of water/swept down /swallow /wave/cold as ice /flow
reaction
Jeff wave arms / seized / dragged / pulled up /held onto
Flora struggled / got on her feet / held hands/fought for life / pulled…up
feelings surprised / wondering / frightened
flood go down / great roar / flowed around their legs
reaction
Jeff shouted /ran to the steps / opened the hall door
Flora couldn’t move / ran / got to the steps
feelings anxious / frightened
(3) Inside the house (4) Next to the chimney
flood water wave /like a sea / swept past wild /cut down trees / deep /swept away
house cracking noise / strange sounds/ moved / falling down
tree went down / cut down by water
garden completely destroyed / swept away
reaction Jeff looked for the chimney
Flora climbed the stairs /ran upstairs /
listened / started crying
feelings scared / panic /anxious
7flood house noise / went down / moved up and down
chimney stand like a tower
reaction Jeff found the chimney / saved themselves
Flora
feelings relieved
由于图示教学直观形象,简明扼要,学生们不仅清楚地把握了文章脉络,为课文的深入理解打好了基础,也摸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初步掌握了描写人物和灾难情景的写作技巧。当然,除了教师自身设计图式外,还应适当留有余地,让学生自己设计图式,给他们一个发展想象力的机会,这样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创造空间和展示才华的机会,让他们享受发现与创造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运用英语的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想象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训练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必然会对学生的思维发生影响,想象渗透入思维,才能有创造性思维,想象的发展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一特性,为我们英语学科开展创新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新教材中的想象材料,精心设计,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促进学生不断探索,主动发展,发挥创造才能。如:
What would Jeff and Flora do after the disaster? (Unit 4 The rescue)
What will Chuck do after he returns home from the island? (Unit 1 Chuck’s friend)
If you are Hank’s friend, how would you encourage him? (Unit 4 Listening)
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积极的讨论,他们思路开阔,思维活跃,众说纷纭,异彩纷呈,对那些新奇而有创意的构思我给予热情地鼓励,对那些欠一点的我就耐心启发诱导,让其他的同学补充使其想象更加完美合理,同学之间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又如:Unit 9 Technology,我让学生运用想象,设计一款手机,他们积极开动脑筋,想法新奇大胆,构思出了许多外形别致,功能齐全的时尚新款手机,为了更好地与语言运用相结合,我又让他们扮作销售人员向全班介绍,推销自己的产品,不少学生的推销词风趣幽默,让人忍俊不禁,这样的教学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思维以及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也使想象能力逐步提高,为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转化课文语言,在语言实践的情景中创新。
高一英语新教材中的阅读文章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了范例。能否引导学生把正确规范的课文语言在积累内存的基础上巧妙地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对学生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复述课文
学习英语的过程是感知语言材料,培养观察能力,增强记忆能力,运用语言材料,提高表达和创造力。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把握原文主旨的基础上,重新组织语言,通过变换人称, 改变文体, 或充当不同角色等方式,使学生置身于自然, 真实的语言环境中,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语言复述课文,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内容,而且还训练了语言组织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如:Unit 4 The rescue可以不断更换人称让学生复述:①Suppose you are Jeff. Try to tell what you did with Flora in the flood. ②Suppose you are Flora. Try to tell what you did with Jeff in the flood.
2. 课本剧表演
对一些表演性较强的课文,可引导学生改编成短剧,进行表演比赛。讲Unit 12 Harry Potter 时,我引导学生把课文的第二段 Harry’s miserable life 和第三段 At Hogwarts内容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不仅剧本写得生动有趣,表演起来也有声有色,把Harry Potter 在叔叔婶婶家受虐的悲惨生活,以及在神鸟帮助下来到Hogwarts学习生活的喜悦心情演绎得惟妙惟肖,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将自己摆进语境中,不仅把抽象的内容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来,而且通过动作和语言体会文章的内容,起到了加深课文理解,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有效培养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结束语
应试教育以升学为唯一的教育目标,在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价值观支配下,教师和学生很难形成创新意识,封闭,压抑的教育环境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来到学校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教师作为创新学习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应主动开拓进取,积极在英语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开放,温暖的教学氛围,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权威”“一言堂”“疲劳轰炸”的弊病,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鼓励学生的创意,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的机会,使学生跳出书本的知识框架,学活书本知识,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成为二十一世纪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素质的新型人才。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只有当教师自己能够打破传统定势,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才能更加灵活的去引导学生的发展,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资料:
1. 邢永富《现代教育思想》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月
2.吴春洞《英语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3.项春桃“浅析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www.pep.com.cn/06/ca484967.htm
4.李伟强“也谈英语创新教育” www.dytrans.com/Lunwen/theses/wenzhangxs.asp?id=89
4.杨晓燕“图式理论及其在外语阅读理解教学中的应用”
5.《中学外语教与学》 第7期
6.刘雪英“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www.bdfx.net.cn/page073.htm
7. “英语教学中教会学生质疑” 《中国教育报》年8月26日第3版
8. 《中小学外语教学》 8月
素描教学中学生潜能和创造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在高职美术教学改革中,美术素描教学应坚持以写实造型能力和空间表现能力的培养为主,同时培养学生多种造型方法和造型意识,教会学生自我开发潜能和创造力的方法,形成学生学会、会学、会应用的“三会”能力。
关键词:开发潜能和创造力;素描教学;教学改革
在美术教学中,素描教学一直是教学基础课的重中之重。如何在低年级圆满完成这门课的教学任务,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美术奠定良好的基础,是每一位美术教师所必须解决的。
当前,高职美术教学已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但是,受多元化教育思想的影响,美术的教育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反映在教学中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第一,轻视基础素描教学,学习西方现代艺术(如行为艺术)等,导致师生认识上的混乱。第二类是素描教法上的陈旧观念,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如何重新树立学生正确的美术思想,确立素描教学在美术教学中的基础作用?教师首先要解决的是敬业思想和知识能力的问题,其次是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提高。素描教学作为美术的基本语言是有其必然性的。美术,是美化生活之术。术就是技术。既然是技术,就应强调技法表现能力的培养。基础素描教学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当今,我们不能一成不变地以传统教法来开展教学活动,应主动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的要求。在高职美术教学改革中,美术素描教学应坚持以写实造型能力和空间表现能力的培养为主,同时培养学生多种造型方法和造型意识,教会学生自我开发潜能和创造力的方法,形成学生学会、会学、会应用的“三会”能力。
在素描教学中,如何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我是从以下方面做起的。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绘画意识
“兴趣”是第一任教师。学生在学素描的过程中,没有兴趣的支撑,就会变成无动力的机械性,长此以往就会使学生缺乏想象和创造力,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学生只有了解了素描在美术学习中重要的基础作用,才能有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才能产生较强的学习动力。在素描教学中,低年级的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造型的准确性、优美感与其基础表现能力同教学要求之间明显的矛盾,也正是这一矛盾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解决这一矛盾?首先要树立学生的信心。但是,信心不是凭空形成的,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要让学生知道艺术大师也是经过刻苦的基础训练和长期的社会艺术实践,才取得了伟大的艺术成就的,要让学生理解学习绘画的过程就像写日记,是一种生活的记录,是一种情感与经验的积累过程,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师再通过科学而严谨的训练,就会逐步树立学生学习美术的'信心。
二、加强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
在绘画语言中,技能是表达思想的武器,如何使学生的技法表现能力很快地提高呢?更新教育观念,灵活运用教法,深入了解学情,加强教师敬业精神是必由之路。在教学中,学情的重要性是人所共知的,学情的复杂多变是需要教师解决的第一个问题。特别是美术学科,由于基础、意识、造型理解能力等等因素使学情更为复杂。主要应解决好两类学生的学习问题:对造型能力较强的学生,可采用自我练为主的方法。具体的作法是:在保证完成课堂训练的基础上,让学生临摹一些具有个性的优秀作品,并将自已临摹的得失写成自我品评文字,这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提高艺术修养。对于造型能力较差学生的训练,仍采用写生与临摹相结合的方法,但是,临摹的方法和难度应适合学生基础能力,可采用局部突破的方法和九宫格的精确临摹的方法。通过这样的训练,逐步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正确的观察方法以及持之以恒的毅力。经过以上训练有望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基础造型能力。
三、培养学生对不同表现手段的认识,加强造型意识训练
首先,在素描写生作业完成后,学生可根据写生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现代主义的某种表现方法进行刨编。这样就使学生“一个面孔”的作业丰富起来了,就能使学生充分表现个性爱好,发掘自己的潜能。其次,在素描写生训练中结合以泥塑的写生和临摹。这可以加强学生对整体空间关系的认识,使学生能够在“触摸”的方式下强化其对形象的理解,逐步形成良好造型意识,提高造型能力。
美术教学过程,应该是课堂练习、课后自学、课后辅导、课外活动等各方面有机的结合。环环相扣,使学生学习具有连续性和科学性,才能逐步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学生潜能和创造力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核心,不然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只能是“画匠”,而不会成为有创造性思想和从事创造性工作的艺术工作者。所以,在美术教学的各方面都应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从而使我们的教学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完成教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中学生科学小论文参考
第一个事例是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主任谢皮罗教授发现放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他紧抓问号不放,通过多次实验,研究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第二个事例是一位奥地利医生偶然发现儿子睡觉时眼珠突然转动起来,对此感到疑问的他通过长时间的研究发现这与做梦有关。 这两件事件中的问题都是极为常见的,而从中有所发现的人却寥寥无几。
就如我,若不是看见了这篇文章,恐怕至今都还不知道为什么水的漩涡是逆时针方向旋转,为什么人睡觉的时候眼珠会转动。因此,能从很小的'事情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人都是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 其实每个人都一样,当大家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与爱提问的大脑以及探索到底的心生活时,你会惊奇地发现许多平常事中的不平常。如果你对此产生了好奇,并决定去了解与探索,那么,得到的不仅仅是答案,还有快乐和信心,更可以是一个你从未得到的一个荣誉,但真理不是随便能得到的,因为,每一个真理都是在若干个问号之后。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事实确实如此,正如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你若明白这段话,真理便时时在你的身边,而探索也将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
从探索中有所发现和创造,从而有所成就。让我们从探索开始,发现真理。让我们学会探索,养成爱探索的好习惯。
【摘要】孩子学弹钢琴,已成了全国的一大文化奇观。人们的这种选择,更重要的是因为学琴能够锻炼脑力并进一步开发观察力、听觉力、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成为陶冶情操、提高审美力的重要手段。在这种高目标、高期望的背景上,就促使参与其中的很多老师认真思考在教学中如何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如何通过自己的教学来开掘每个学生的智力潜能。
突破传统的钢琴教学模式,以期在课堂中更大程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地位,是适应新的教育教学目标的必然之举;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演奏技能、水平和发展学生的全面索质,是钢琴教学中的新要求和新课题。
从一般的意义上讲,人的大脑都是相同的,但由于某些外部条件、遗传基因、病理因素的影响,人的机体的某些解剖学生理特点又不完全相同。例如,感觉器官、运动器官、神经系统、大脑机能等,都会有种种差异,从而造成有的人敏感、迅捷,有的人迟钝缓慢;有的人办事精确,有的人行为粗疏。这些生理的、性格的、心理的客观存在,具有遗传性和相对稳定性,它是人的主体物质基础。钢琴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必须首先从生理科学的角度出发,全面分析学生的这种“主体物质基础”,从第一堂课开始,就应认真观察并逐步把握他们的一些“与生俱来”或者也可以说是自然赋予的这些特点和基础,作到“因材施教”,可现实中有些老师很少考虑这类问题。在他们看来,教琴不过是让学生练出一双灵活的手指,掌握技巧,学会乐曲而已,老师教,学生学,不存在什么特殊性和个别性。有的老师还以让学生一味地模仿自己作为基本教学方式,不断重复“这样弹,像我这样弹”这类无针对性的话,这等于是用自己经验式的感觉和粗疏的体会去误导学生。其结果必然会在客观上限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有一些老师,为了赶进度,求多贪快,根本忘记了学生的具体条件和音乐方面的基本要求,而是不断地布置新的音阶和练习曲,使其大脑、手指等机械而被动地处于“无穷动”的.疲劳状态中。时间一长,即使音乐天赋较好的学生,也会被这种教学方法所桎梏,甚至被这种完全主观的教法“框死”。可注意学生特殊条件的老师则总是把自己当成学生智能的开掘者。认真、严肃地对待每个学生及每一堂课、每一遍弹奏,启发、诱导、挖掘他们自身的音乐感觉和理解能力。如此持之以恒,不同的学生潜能终究会发挥出来,并使学习和演奏在原有的基础上稳步前进。应该说,这才是钢琴教学的理想结果。
就学生方面来讲,他们的弹奏本身,实际上是在大脑组织的制约下,所构成的观察、模仿、记忆、想象以及各种生理、心理能力间的组合。在这一过程中,人的个性倾向都会明显表露出来,音乐活动中的任何表演,都会在这一物质的母体中,直接或间接被支配,达到或超过自己的潜能,反映出个性的内在依据。有责任感而又精细的老师,对于音乐作品在艺术再现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非常重视,一方面向学生提出演奏作品的一系列技术要求,另一方面则不断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体验把个性灌注到特定的作品当中,这就充分发挥了老师在音乐作品与演奏者之间的纽带和杠杆作用。演奏实践是教师指导、开掘学生潜能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学生经过充分的练习,真正做到心中有数并能背谱之后,就应该充满信心地去登台表演。这时候,老师要尽量鼓励学生珍惜这“只能弹一遍”的难得机会。让他们完整而又酣畅淋漓地表现自己和音乐之间的高度融和。也要让他们明白,这不仅仅是简单的锻炼参与或紧张放松的问题。在成就一个钢琴人材的过程中,每一次的考试、比赛、考级、音乐会、录音等等,实际上是一次个体生命内在精神的感知,是人生阅历的体验与洞察力的提高,也是演奏者自己审美驾驭能力的不继增强和艺术空间的扩展。还应该特别强调的是,教师在钢琴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及对学生潜能的挖掘,必须要有持久的韧性,而不能操之过急。
基础知识的完善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外部事物的感受能力的强弱和情趣品味的高低,更直接影响到成长过程中音乐审美的驾驭能力。也只有重视各方面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才能成为一名音乐人而不是音乐匠人。
参考文献
1陈伦旺.论钢琴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J].乐器,,(07)
2杨慧.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钢琴学习的修养和素质谈[J].中国音乐教育,2002,(12)
3罗青.谈钢琴教学中的师生人际关系[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05)
4Kentner,Louis,高骊萍.钢琴教学与教师[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02)
5谢元.谈钢琴教师自身修养的提高与完善[J].钢琴艺术,,(02)
6金树洪.良师益友——参加第二届钢琴教师培训班学习有感[J].钢琴艺术,1997,(02)
科学教学论文范本:浅谈初中科学教学中的互动教学
摘要: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科学的教学课堂上是一种效果很好的教学模式,它通过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态度、增强感染力等,可以使教学效果得到明显的改善。教师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可以利用多种方法试试互动教学,对于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很有帮助。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互动教学
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科学的教学课堂上是一种效果很好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通过语言和其他方式旧教学内容与学生展开互动交流,能够使学生更易于荣誉教学内容,对其进行更社层次的理解和接受。初中科学这一学科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它的教学内容包罗万象,又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教师根据学科的这些特点,采取互动教学的模式进行教学突破,使初中科学教学更具有吸引性和趣味性,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一、互动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科学教学的作用
1。增强教学课堂的活跃性。
初中科学学科的教学内容是比较贴近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的,其中的一些实例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初中科学教学课堂需要增强其教学气氛的活跃程度,而互动教学模式对于课堂气氛活跃性的增强有着很大的作用。比如说,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采用提问这种最基本的互动方式,相比教师一味地讲解和叙述、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陈旧的教学方式,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互动教学,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其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这样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从而使教学氛围充分活跃起来,增强教学效果就自不待言了。
2。融洽师生关系。
一般来讲,文科学科的教师趋向于感性,而理科学科的教师趋向于理性。而初中学生根据其年龄的特点,更容易接受感性;由于理性的人更强调的是严谨的逻辑思维,往往有时导致理科课堂的枯燥乏味。这样就会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因此,科学学科的教师应该在坚持严谨的逻辑思维的同时,兼顾感性素养的培养,以使师生关系融洽,增强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利用好课堂教学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互动,这样使学生能够感觉到师生之间距离的短小,与教师之间拉近距离,对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大有裨益。“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教师在互动教学中,通过眼神向学生传递一些信任和鼓励的肯定性意念,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十分有效。教师利用自己掌握的丰富知识,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一起探讨学习,能够更加拉近师生关系,融洽师生关系,从而使学生乐于学习,学习积极性高涨。
3。增强科学教学课堂的感染力。
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地理解和接受知识,学位所用。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要注重学生在台下的听讲效果,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提高教学课堂的感染力。互动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很有效的增强课堂感染力的模式。它能够通过活跃课堂气氛使得课堂感染力达到空前的高度。比如在弹力这一方面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测力计测试他们的力气,尤其是男生,给他们以此展示自己握力的机会,从而可以吸引他们喜欢科学教学,激发他们的兴趣,然后引导他们学习弹力的相关知识。通过这样的课堂互动,既能激起他们的兴趣,又能使他们切身地感受到知识相关的现实世界,这样就使得课堂的感染力增强了。
二、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策略
1。通过情境法生成问题进行互动。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启发学生,使其在一种轻松愉悦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和探究。具体的生动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生成问题的灵感和悟性,教师在这种情境下可以引导学生生成有价值的问题进行互动探究。比如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教学中,由于实验现象的不明显,学生往往对实验结论产生质疑。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进行实验装置的改进,得出令人信服的实验结论,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改进后的实验装置的优点和利用改进后的实验装置进行试验是应该注意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多做质疑,从其中探索真知、进行创新。
2。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多方面互动。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三大要素,其中教学内容是死的,而教师和学生则是主导教学活动的两股力量。教师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应该充分注重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在互动中相互学习、共同探究、合作提高。课堂上互动的讨论和探究,是将一个苹果变成多个苹果的邮箱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各抒己见,能够使每个学生都接触到更多的思想和方案,从而完善有关教学内容的问题的解决方案,使学生在讨论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同时也使教师获得学生的思想,实现教学相长。而且鼓励学生多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之一,让他们切实地通过讨论和合作完成教学内容的探究,可以活跃课堂,增强教学效果。
3。鼓励学生进行互动评价。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并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促进学生养成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我评价、互动评价、以及对教师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肯定彼此的长处,发现相互的缺点,更能够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反省,以更明确的态度投入下一步的科学学习。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互动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科学教学课堂,通过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态度、增强感染力等,可以使教学效果得到明显的改善。初中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创设请境、引导学生合作互动、鼓励学生互动评价等方式进行初中科学的互动教学,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必有成效。
参考文献
[1]袁伯浩:浅谈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互动教学的重要性[J]
[2]蒋迎春:互动教学理论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J]
[3]陈晓红:“建构式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科学课堂主体活动教学中探索[J]
挖掘乡土造型资源开发学生创造潜能论文
[摘要]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将乡土美术造型媒材引入美术课堂,将有助于拓展学生绘画创造的空间,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培养学生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乡土造型资源 美术教学 创造能力
美术是一门造型艺术,所谓的“创造材料”,是指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所借助的造型媒材(如造型媒材的形、色、质和肌理),由于造型媒材的不同,促进了造型新技法的研发和作品新创意的孕育。
为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从地区造型资源出发,挖掘乡土造型媒材,把乡土造型媒材引入美术课堂,将有助于拓展学生绘画创造空间,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培养学生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实践表明,以“挖掘本土美术造型新媒材,研发学生绘画创作新技法,培养学生美术作品新创意”为指导思想的乡土美术教学已成为南汇区中小学美术教学改革的一大特色。其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乡土美术教学,升华了学生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乡土美术特色资源来自于学生校园、学生生活,学生对之有一种亲情、乡情,如学生用彩豆、芦苇、稻草等乡土资源进行大胆构思、技法创新,创作出一幅幅《芦洋大桥》、《滴水湖》、《野生动物园》、《桃花源》等反映家乡新貌的创意作品。因此,学生在“因材造型”和“造型抒情”的自主性活动中,升华了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二、乡土美术教学,提高了学生综合创意能力
美术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乡土资源进入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们以美学规律,形式美的要求,用充满探究精神的眼睛去观察、思考、发现、身边材料的形状、材质、色彩、肌理,为我所用,探索独特的表现技法,注重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使作品淋漓尽致地表露主客体的精神。学生们利用身边的彩豆、芦苇、稻草创作了个性化的《升国旗》、《我给爷爷敲背》、《老师,您好》等充满创意的作品。
三、乡土美术教学,提高了美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
广大教师在参与乡土教学特色课程开发和特色课程试点的教师,在“乡土资源的收集――教案的设计――教学的实施――课后的研讨反思――修正整理――再实践反思”过程中,不仅学会了开发课程、用好教材和评价教材,而且,提高了教师理论研究水平,不少教师撰写的乡土美术教学经验文章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多项开发乡土美术特色资源的课题被列为区级研究课题。
四、乡土美术教学,打造了地区著名度
美术特色课程的开发,不仅提供了学生新课程,创设了学校新特色,而且打造了地区品牌,提高了本区的知名度。如《彩豆画》作品被指定为上海桃花节旅游特产和新场古镇旅游纪念品。《彩豆画》美术教学多次被《上海电视台》、《文汇报》、《新民晚报》等新闻媒体作专题报道。《满山红叶》等三幅《彩豆画》学生作品由市政府作为礼品赠送给外宾。2月,上海市副市长杨晓渡、市博物馆馆长陈燮君等领导、专家在参观《新场镇坦直小学学生“彩豆画”作品展》时,对《彩豆画》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金山农民画,南汇彩豆画”。《彩豆画》已成为南汇区的品牌。
由此,在乡土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充满探究精神的眼睛和创造性思维的方式去观察、思考、发现身边各乡土造型材料的形状、材质、色彩、肌理的审美价值、造型价值和创新价值,探索其独特的表现技法,探究其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凸显作品主题,张扬作品创意。
下面,笔者就“物尽所能、因材造型”,指导学生利用乡土美术造型媒材,实施个性化创作的乡土美术造型“五方法”“五原则”向大家谈一些新的实践体会。
1.乡土美术造型五方法
(1)形状造型。外形特征是造型的先决条件,是因材造型的.基础。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和利用原材料的形状特征,巧妙雕琢,制成巧夺天工之作。如《我心中的京剧脸谱》是一节因材造型的创作课。我启发学生在蚕豆板的形状上发挥奇思妙想,把蚕豆板想象成一个人的头,高高的额头,弯弯的鼻子,宽宽的下巴,平稳的后脑……学生们利用水粉颜料,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设计了神态各异的京剧脸谱造型。有的学生还利用剪贴等综合的表现手法,制作了头饰和服饰……新材质的应用,培养了学生想象力、探究力和创造力。
(2)质地造型。乡土美术造型材质有厚重、轻薄、粗糙、古朴、松软等特征。因此,在学生创作时,教师应该启发学生根据不同的材质产生联想,构思画面,赋予创作,这样就会使作品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如《木屑画》,我引导学生利用木屑松软、粗糙的特点,塑造沙漠之中的骆驼;再如,《可爱的小动物》,学生用丝瓜筋毛茸茸、金灿灿的质地,制作小鸡、小鸭……
(3)色彩造型。每一个客体都有它鲜明的色彩面貌,因此,在美术造型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利用不同的色彩材料,构思与之相配的题材内容,寻找独特的表现技法,就能使作品巧夺天工,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如《彩豆画》,我鼓励学生采用家园里的毛豆、黄豆、赤豆、绿豆、刀豆、蚕豆、扁豆等丰富色彩的豆,进行色彩构成,创作出一幅幅富有装饰感的作品。
(4)肌理造型。肌理是物体表面的纹理,将自然界里的漂亮纹理搬进我们的画面,为我所用,进行再创造,美化我们的生活。如《肌理―创造心中的美》一课,本课以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材料肌理为教学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因此,该课获得了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学录象评比上海赛区比赛中学组一等奖,并且参加了全国比赛。
(5)综合造型。乡土美术造型材质进入美术课堂,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宽阔的创造空间,学生利用生活中的不同材料进行综合创造,创意凸显。如《羽毛创意制作》一课,我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利用鸡毛、硬纸板以及各种金属细丝综合造型,制作出一件件刚柔结合、新颖别致的工艺品,达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境地。
2.乡土美术造型“五原则”
(1)选择性原则: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利用乡土造型材料进行个性化的造型表现、创造实践。
(2)审美性原则:指导学生注重乡土美术作品的美感表现和自我思想情感的宣泄与升华。
(3)趣味性原则:在趣味性、可塑性的乡土造型美术创作活动中,关注学生快乐有趣的学习。
(4)知识性原则:注重学生利用点、线、面、色彩等基本的造型元素进行综合创造,化腐朽为神奇。
(5)探究性原则:注重学生想象力、探究力、创造力的培养。
原教育部副部长王湛说:尽快改变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薄弱状况,要积极推动学校艺术教育改革项目,探索一条农村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路子。
因此,我们广大美术教师应该进一步落实“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注重课程与学生生活、学校实际的联系;注重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满足不同区域和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的课程改革精神。从地区美术教育资源优势出发,从学生学习兴趣出发,从美术学科特性出发,挖掘乡土美术造型材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造型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如何提高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论文
为提高教学质量,我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暑期政治学习。我深深的体会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学生了解不足,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对主体认识模糊,经常让我在教学中很被动。
2、对新课标了解不透彻
3、对自然科学结构不熟悉,对考试方向把握不牢
4、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力的培养功夫花的太少
科学思维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但如何培养,却有不同观点。我将课堂渗透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进行了实验研究,设计了以动机激发、方法训练、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为序列的“学思维”活动课,培养中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总结出了一些方法和规律。
中学生的科学抽象思维能力。初中生已经开始具备科学抽象思维能力,但还没有成熟。在科学抽象思维方法方面,初中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比较成熟,分析综合能力较差,抽象概括能力更差;在科学抽象思维的品质方面,灵活性略高于深刻性,但没有显著差异。
解决方案一:训练中学生的思维品质
1.训练中学生的思维品质是突破口
依据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发展的年龄特征,承认智力的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是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训练中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突破口。
首先,如果说智力与能力属于个体心理特征,思维是智力与能力核心,那么,反映科学思维个性特征的科学思维品质体现了每个主体科学思维能力的差异。所以,研究科学思维品质能够揭示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状态。其次,在教学场所(课内外)或日常生活中,科学思维品质的客观指标是容易确定的,科学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独创性品质的差异,可以用客观的方法加以记录。因此,从培养科学思维品质入手,能够探索出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发展的一些特点。再次,研究科学思维品质的发展与培养,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学生科学思维的潜力。最后,科学思维品质发展水平是区分学生科学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所以,研究科学思维品质,可以针对不同科学思维能力的学生,有的放矢地加以培养。
2.如何在训练方法上“突破”
训练中学生的深刻性品质。这种训练方法的要求是:加强科学模型、科学概念、科学规律、科学理论的理解和教学;结合具体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注意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加强抽象与概括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注意挖掘科学问题中的隐蔽条件,排除多余因素干扰;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和推理的严密性。
例如,在讲平抛运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际的“抛体运动”进行抽象。实际的抛体有一定的质量、大小和形状,受地球引力、空气阻力的影响;空气阻力与抛体的形状、大小和飞行速度、当地的空气密度、风力、风向等因素有关;抛体有平动、转动等运动形式;地球的引力要受到当地的纬度、抛体的高度等因素影响。如果“如实反映”这些情况,教师有可能无从下手,学生也不易理解。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抽象出理想的抛体运动,从而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训练中学生的灵活性品质。这种训练方法的要求是:抓住知识、方法间的“渗透”与“迁移”;引导学生发散式思维、立体思考,培养学生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多题归一的能力;教授并训练学生灵活选择研究对象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事物的正确的动态图景;使学生掌握科学中的辩证法。
例如,针对“二氧化碳”,老师可以提问:
(1)是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
(2)分子结构情况如何?
(3)如何描述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工业制法是什么?在实验室如何制取?
(5)有何用途?训练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训练中学生的批判性品质。这种训练方法的目的是:鼓励独立思考;鼓励提出质疑;排除各种干扰,包括有关信息的干扰、无关信息的干扰、前科学概念的干扰等;训练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例如,中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往往随意使用数学进行推理运算。学生往往从R=U/I得出导体的电阻与电压成正比,与电流成反比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训练学生排除干扰,正确理解规律。在编拟习题时,教师要有意识地使题设条件过剩,将有用的条件和无用的条件混杂在一起。通过训练,防止学生滥用题设条件,乱套公式,让学生逐步学会通过现象抓住本质,从而有效地训练思维的批判性。 训练中学生的敏捷性品质。这种训练方法的要求是:使学生掌握科学概念、科学规律之间的关系,掌握科学学科的基本结构,结合科学问题的解决,在大脑中形成合理的“知识组块”;教给学生一定的提高速度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做作业和测验等方式,给学生提出速度要求,并加以训练。
例如,在课堂上可以采用短、平、快的训练。在讲解某些问题的解决思路上,整体把握思维途径的最优化,从而变繁为简。
训练中学生的独创性品质。这种训练方法的要求是:提倡“新颖性”,包括问题、思路、方法和结果的新颖性;训练发散思维;狠抓自编习题;改进实验教学,加强实验的探究性。
例如,可以利用重组思维方法编题,有两种方式:第一,把一个问题本身的要素A和要素B重新结合,从而产生出几个问题。如,一个运动学问题,可以对其进行两种思路上的变换,一是时间变换,如加速运动变成减速运动;二是空间变换,如水平运动变成垂直运动。第二,与其他领域的问题结合,如物理问题与化学问题结合、化学问题与生物问题结合、运动学问题与动力学问题结合等。
解决方案二:发展非智力因素
1.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非智力因素,又叫非认知因素,是指除智力和能力之外,与智力活动效益有关的一切心理因素,主要有与智力活动有关的情感、意志、个性意识倾向性(兴趣、动机、理想等)、气质和性格等因素。在学生的科学思维活动,乃至整个智力活动中,非智力因素有三个方面的作用:动力作用。非智力因素是引起科学思维能力发展的内驱动力。成就动机、自我提高的需要、情绪情感等都与科学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存在着正相关;求知欲、学习兴趣等,都是激发科学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动力。定型作用。气质和认知方式是以一种习惯化的方式来影响科学思维能力,乃至智力与能力活动的表现形式。
补偿作用。非智力因素能够补偿智力活动某方面的缺陷或不足,如“勤能补拙”等。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的责任感、坚持性、主动性、自信心、勤奋、踏实等性格特征,都可以使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克服因知识基础较差导致的科学思维能力不足。
2.如何培养 理想、动机、兴趣。首先,要抓好中学生的理想教育。理想与品德是一致的,是人生观的核心,是非智力因素具有导向功能的因素,是学习动机中具有长远目标且具有长期效应的动机成分。其次,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动机。利用创设问题情景、发挥实验作用、注意联系实际、加强目的教育、端正学习态度、指定学习计划、采取特殊措施等方法来激发动机。再次,培养学习兴趣。在实验中,我们通过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唤起学生已有的表象、科学图景,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直接兴趣。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社会实际、科技发展实际,帮助学生探求因果关系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间接兴趣,通过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及教学艺术引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师生情感,提高教师水平。师生的情感是培养学生对教与学的内容发生兴趣的关键。师生情感的主导一方是教师,当教师的情感灌注到教学内容中,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时,学生就能更好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秘诀。训练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实验班的教师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年龄特征,制订了相应的学习习惯要求:一是自觉遵守纪律,以保证学习的顺利进行;二是学会学习,掌握预习、上课、复习、练习等学习环节;三是矫正不良学习习惯,对学生做题不总结、记多思少等习惯进行矫正在实验中坚持做到:一是提出要求,执行要求;二是重复练习,以熟练、自然、自觉为目标;三是正面引导,积极提供效仿的榜样;四是督促检查,帮助学生克服不良学习习惯。
加强科学教学中的美育。科学家们普遍认为,自然科学中蕴含的形式美主要有“对称、和谐、简洁、多样统一”。臻美是科学研究中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在研究科学问题的过程中,按照美学规律,对尚不完美的东西(科学概念、科学规律、科学假说、科学模型、科学理论等)进行加工、修改以至重构的思维方法。这一方法的最大特点是把对美的追求放在思维的首位,通过对科学概念、科学规律、科学假说、科学模型、科学理论等的审美处理,探索解决科学问题的新方向。
当我们观察蝌蚪之际,经常发现有后腿而无前腿。因此人们一向以为蝌蚪是先长后腿而后长前腿。果真是这样吗?出于好奇,我对蝌蚪的成长进行了观察。发现其实它们的前后腿几乎是同时生长的,只不过后腿生长在体外,易被人看到,而前腿则先是隐身于体内的,不易被发现罢了。
五月份,我从池塘中捉来一些小蝌蚪放在家中的小盆内养。一段时间后,小蝌蚪的后腿就长得差不多成形了。放一只小蝌蚪在手掌上,它就能靠两只后退笨拙的蹦跳了。
一天,我又捉了一只小蝌蚪,让它在我手掌上跳,并仔细观察,忽然发现小蝌蚪腹部的两侧都有个东西一动一动的,我惊奇地把它翻过来看,在应长前腿的地方各有个小黑点,并有点突起。我用牙签碰一碰2个突起,竟动了起来,看上去好象1个被布袋蒙住的人在奋力挣脱布袋。那2个奇怪的东西也立刻让我想到了人的手。我正思考着,原先小蝌蚪腹部的黑点处冒出1个小东西,我很快反应过来,那就是小蝌蚪的前腿呀。很快,另一只前腿也从小黑点处伸了出来。
以前,我养蝌蚪总是发现它的前腿是突然冒出来的,现在才知道真正的答案。原来蝌蚪的前后腿是同时生长的,只是在生长的过程中,后腿在体外,前腿在体内,当后腿长成之后,前腿也长成了。而这时蝌蚪腹部前面的两侧会出现2个小洞,蝌蚪的前腿也就从小洞中伸了出来,再过几天,它的皮肤就和腹部的皮肤长到一块了。一只小青蛙就初步长成了。
为了满足我的好奇心,也为了保证我观察到的现象不是个例,我又捉了几只后腿发育成熟的蝌蚪,再进行观察,竟然每只蝌蚪的生长都是如此,不由我大为感叹,大自然的生物真是太神奇了!
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策略论文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学校和家长都开始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小学科学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课程,日益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推崇,良好的科学素养也是学好小学科学的关键。本文主要研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科学是小学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课程,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最紧密的学科。良好的科学素养有助推动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主动探究科学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慢慢进行。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成为小学科学老师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培养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也为学生日后科学学科及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观察是科研研究的第一步,古今中外,有无数的科学成果是通过仔细观察科学现象发现的,观察力也是科学学习必须掌握的能力之一。比如,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通过观察苹果落地现象受启发而发现的,傅课通过观察简单的单摆现象发现地球其实是自传的。良好的观察习惯,不仅有利于小学科学的学习,还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的意识。例如,在教学《校园的植物》这一节时,可带领学生去观察校园内的各种植物,包括大树、小草、花朵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植物的世界有初步的了解,方便日后的深入教学,如下一节《大树和小草》及最后一节《植物的共同特点》,就可根据学生的观察来开展教学;而对于《观察水生植物》这一节,由于校园内没有这个环境,科学老师可准备一个养了水草的鱼缸,让学生在课堂上观察,也可让学生在课后回家自己观察,有条件的还可以带学生到自然水域进行观察。同样,《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一章的学习也可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来学习。
二、培养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探究能力是科学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科学教育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通过发挥创造性思维去探究科学问题,进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唯有如此,科学教育才能顺利进行。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长期以来,小学教育过于重视考试科目的学习,而忽视了小学科学的学习,虽然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小学科学得到了重视,但教学方式不合理,未能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另外,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学校教育也忽视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没能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现阶段,我国小学科学的教学,大都是通过语言讲述或演示实验将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就算是实验课,学生也大都是按照老师指定的实验步骤机械地进行实验,完全没有发挥探究性思维,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小学科学老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习惯,遇到问题,主动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等待着老师的解释。比如,在学习《我们看到了根》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植物没有了根还能活吗?植物的根是否会喝水?遇到这类问题,学生应该首先独立思考这些问题,然后通过设计实验来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一开始就向老师求解问题的答案。当然,这也并不意味老师不管学生的学习,而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予以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三、培养学生提出质疑的习惯
问题意识也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科学成果也是通过提出问题,然后再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发现的,问题意识是科学创新的前提。为此,科学老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自由平等的环境下学习,敢于提出质疑。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提问,怕被老师和同学笑话,这就需要老师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比如,在教学《金鱼》这一节时,可为各学习小组准备一个小鱼缸,里面放几条金鱼,为学生创设好问题情境,让他们通过观察后提出问题。
(1)为什么金鱼在水里不会死?
(2)金鱼吃什么
(3)金鱼在水里游动时为何要不停地摆动尾巴?
(4)为什么水会变浑浊?
在提出这些问题后,老师要及时予以鼓励,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解决问题,或是通过分析来解决问题,如果问题实在太难,老师可对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即使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看似很幼稚,老师也不应嘲笑他们,否则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四、培养学生既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观察习惯、探究习惯以及问题意识,还需要培养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的习惯。不少小学生喜欢“动手”却不喜欢“动脑”,事实上,“动手”知识一种手段,将“动脑”和“动手”有效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在教学《磁铁有磁性》时,可让学生先动脑,思考磁铁为何有磁性,可吸附那些物体等问题,原后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来验证这些问题。总之,科学素养的培养对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直观重要,小学科学老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包括观察习惯、探究习惯、质疑习惯和动手动脑习惯等。
参考文献:
[1]雒鹏程.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改革与开放,,09:133+135.
[2]刘艳荣.在小学科学课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中国校外教育,,S1:70.
科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索的尝试论文
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可以使学生很真实地体验物距、像距、实像及它们和像大小变化之间的规律,但是根据实验步骤按部就班进行操作,现象明显,实验也能很快完成。如就这样结束这节实验课,效果实际上并不理想,只能停留在机械完成实验目标操作,没有拓展、没有思考。事实是,此时学生已在实验中发现了一些新问题,兴趣正浓,这时“留白“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基于这样的情况,这节学生实验时间定为二课时。
顾名思义,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画画需要留白,艺术大师往往都是留白的大师,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见一幅画中,一叶扁舟,一个渔翁在垂钓,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而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在这次实验中也创设了一次给学生“留白”机会。
备课时估计同学们能在半节课内按要求完成实验目标,其余时间分以下几步:
一、每一实验小组整理提交实验中发现的各种问题和现象;
二、对各小组的问题和现象进行归纳整理、分类;
三、各小组再次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实验验证总结;
四、再次集体进行汇总,梳理规律。
(预先估计学生在实验时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现象,到时候补充)
实验课内学生先自学完成实验目标、实验步骤的整理,提出预习中发现的问题,解决问题后学生自主进行实验。实验中学生们兴趣浓郁,在目标实验的基础上,摆弄着器材尝试着寻找各种可能发生的现象。
提交发现和问题时,学生一共提出许多现象和问题,讨论后总结成六条:
1.物体放在焦点处时找不到像;
2.物体移动时像的大小和距离也发生变化,但不知怎样变化?
3.成实像时在物体这一侧也能看到一像,这是怎样形成的?
4.物体在二倍焦距内像是缩小的,二倍焦距外是放大的;
5.物体上下移动时,像也是上下变化。
6.用不透明物体遮住透镜的一半,成像又会如何变化?
这些都是学生平时难以理解和解题时犯错误的问题所在。组织第二轮实验,再次验证同学们的发现,收集归纳分成这种几种问题,相互补充,对透镜成像中难点进行了清理。
两节课很快在有序中就过去,学生交上来的实验报告出乎意料的好,记录的现象新颖,分析到位,完全不是平时我们按部就班时的呆板、机械。 学生的一些实验报告片段摘录如下:
一、烛焰经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实像时,蜡烛会越烧越短,我们发现烛焰在光屏上像的位置却不断上移,我们就想是不是烛焰成像位置和烛焰移动的方向有关呢?相互之间又是怎样的联系呢?针对这个问题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1.在U>f的基础上,渐渐往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蜡烛,移动光屏,像清晰地呈现在光屏上,记录像距。
2.在U>f且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时,上下移动蜡烛,观察像在光屏中的位置的变动,左右移动,像的位置又如何变化?
经过现象比较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像位置变动和烛焰位置变动有关,且刚好相反:即烛焰远离透镜,像靠近透镜;烛焰向下移动,像向上移动:烛焰向左移动,像向右移动。
二、开始的时侯认为如果用一件不透明的物体遮住透镜的一半,就只有一半的像了。在烛焰经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实像时,用实验册挡住透镜的一部分,我们惊奇地发现,还是能成完整的像,只不过是像的明亮程度减弱,继续增加被挡部分,像基本上还是完整的,只是明亮程度越来越暗,烛焰中光线较弱部分先变得不清楚。
三、在成实像的同时,沿着烛焰光入射的方向去观察透镜,他们当时就很惊讶,邀请了旁边许多同学去观察觉他们的发现,因他们无法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来解释,还进行了好一番争论,让我给他们评一评谁的理由是正确的。我当时想法是,马上解说,达不到预期效果,就没有正面回答,只是点拨了一下,只有光的折射才能成像吗?留给他们分析的空间和时间。有的同学当即恍然大悟,结果他们的实验报告中自己分析更精彩,更具有科学性:在烛焰经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实像时,如果沿着烛焰光入射方向去观察透镜,可以看到透镜中有一个烛焰所成的正立、缩小的'虚像,这现象根本无法用凸透镜实像时的知识来解析,我们小组经过分析、讨论一致认为这不是光通过透镜折射形成的,是由于光在透镜表面反射引起,凸透镜的表面相当于是一面凸面镜,光在凸面镜的表面发生反射,所形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虚像,正如汽车的观后镜里都是正立、缩小的虚像。
一次尝试,却获得如此意想不到的结果。学生发现的这些问题是凸透镜成像中的难点,以前曾用过很多方法来突破,效果都不理想,学生总感云山雾罩,在解题时还是照样出错。这次“留白”终于冲破了我教学思维的禁锢,留一些时间,一些空间给学生,让他们在好奇且无压力的情况下摸索,给了他们另辟途径的机会,观察到一些新现象,产生了新问题,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又带着新的问题展开讨论。
艺术作品中的“留白”,在科学中也同样意味深长——正是培养学生自主的精神浓缩。
数学教育中学生创造潜能的思考论文
1.学生创造潜能概述
潜能是指个人潜藏的尚未发挥出来的智力、能力和非智力心理能量。潜能所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而创造潜能则属于潜能中的一种,是指个人尚未发挥出来的创造力。人类具有无限的创造潜能,其原因在于:首先,人的大脑在发育的过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并且贯穿于人类的一生,这就为创造潜能的挖掘奠定了基础。其次,人脑表现出极大的“超剩余性”。人类对大脑的利用率一般较低,爱因斯坦就曾说他的大脑仅仅开发了6%,这就表明人难还有许多的空间处于封存状态,而这部分就是人脑所具有的剩余功能。人脑的“剩余性”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可能,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无限的发挥。
2.数学教育中挖掘学生创造潜能的障碍因素分析
2.1平等观念和批判意识的缺失
平等观念缺失。一直以来,在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中,讲求子女对父母的服从,学生对教师的服从。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服从教师和父母为天职,严重缺乏独立得到人格创造精神,创新勇气表现出严重的不足。批判意识缺失。我国数学教学异常强调管理的重要性,长此以往对学生个性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约束,使学生缺乏一定的批判意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不利。
2.2教学思维过于程序化
教学思维过于程序化也是影响学生创造潜能挖掘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如今,满堂灌的标准教学模式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严重缺互动的教学氛围下,学生敢问和敢于质疑的精神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为此,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通过实施创造性教学,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逐渐形成创新的思维和意识。
2.3教育目标过于单一
针对目前我国数学教育的现状可以发现,大多学校都将提升学生考试分数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这就使得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和安排都围绕着提升学生成绩展开,教学缺乏活力,教学成效难以呈现,同时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严重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数学教育中挖掘学生创造潜能的具体策略
3.1设计出开放的教学内容
虽说,目前我国数学教材内容做出了一定的修订,但创造性的成份和内容依旧较少,不利于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新知识不断同化和构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积极参与,不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设计生活小故事、游戏活动等将学生带入教学过程之中,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之后还要注重问题的解决过程,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挥一定的创造性,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在数学问题的设计上要注重把握开放性原则,要联系实践,问题的答案尽量具有发散性。
3.2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不仅有利于教学成效的提升,而且对于教师实施开放式教学具有一定的影响。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之中,能够全面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教师教学过程的热情随之高涨。其实,当代学生大多都缺乏一定的质疑和探索精神,但经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和小组谈论之后,学生都能够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学会有目的地营造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通过设计各类教学活动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创造平台,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养成对书本知识质疑的精神,树立科学的理念和信心。
3.3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
教师要全面开发学生的大脑潜能,通过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标新立异精神的形成。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具备一定的标新立异精神,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指,教师要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敢于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自身新的观点和想法,摆脱条框的束缚和限制。当然需要注意的是,鼓励学生进行标新立异并非让学生的思维天马行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一定的组织和引导,注意把握好其中的度,要尽量保证发挥出学生开放性思维的最佳效果。同时,在学生自主探索之后,教师要进行一定的总结分析,对于学生表现的好坏给予合理的评价,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要及时指正。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定会对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4.结语
总而言之,对学生创造潜能的挖掘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开发人的大脑,使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然而,由于平等观念和批判意识的缺失,教学思维过于程序化以及学校数学教育目标过于单一,致使目前我国数学教育中挖掘学生创造潜能的现状不容乐观。基于此,我们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通过设计出开放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平台;通过对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进学生标新立异精神的形成。数学教育中对学生创造潜能的挖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配合,齐力推进我国现代数学教学获得蓬勃发展。
★ 科学教师教学论文
★ 科学教学论文的
★ 小班科学教学论文
★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