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课堂问题设计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fangling86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讨论课堂问题设计(共含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fangling86”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讨论课堂问题设计

篇1:浅谈课堂问题的有效设计

浅谈课堂问题的有效设计

一石激起千层浪――浅谈课堂问题的有效设计

浙江温州市忠义外国语学校( 325000) 陈萌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好的课堂提问就是一种教学艺术,“凡善教者,必善问”,问题设计得好,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一旦问题提得不当,课堂气氛有可能如“石沉大海无影踪”,使课堂教学无法进行下去,教师也将处于尴尬局面之中。那么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堂问题设计呢?笔者在执教《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进行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和尝试,对于课堂有效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有效问题从优化情景创设、激发乐学兴趣中开始

问题的设计要抓住孩子“乐玩”的天性,激发兴趣,在愉快的氛围中进入情境。

教学设计一:孩子们,你们见过下雪的景象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下雪的美丽景象。(课件出示:多幅雪景图伴着音乐陆续出现。)

下雪的景致是美丽而富有意境的,但对于南方的学生来说,下雪却不得不说是一件罕有的生活体验。因此单从下雪美景的画面人手难以引起孩子的共鸣和激情,缺乏深层的体验和真实的情感。

教学设计二:冬天来了,天气越来越冷,但我们班的小朋友上课还是笑眯眯,精神满满的,冬爷爷让老师给笑眯眯的小朋友们带来一份礼物,瞧!你看见了什么?(雪景图片,营造下雪的气氛)哇,雪地里可真漂亮,还很好玩呢,你想在雪地里做什么呀?(生自由发言)收到这份礼物,小朋友们可真高兴啊,你们一定会忍不住说“下雪啦,下雪啦。”(轻声读得特别棒!我听出了你的欢快。)下雪啦,不仅小朋友们很开心,小动物们也很高兴,瞧,他们来了――(出示: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

将“雪景”作为礼物既勾起了他们收到礼物的快乐情绪,更拉近了孩子与文本间的距离,切实从孩子爱玩乐的天性出发,抓住了下雪的体验对于孩子来说,不是雪花很美很梦幻,而是在雪地里打雪仗、玩雪人的快乐。这种倚靠孩子天性、抓住孩子兴趣、贴近孩子心灵的情景创设,引起了他们对课文的兴趣。

二、有效问题在优化课堂任务、彰显梯度教学中深入

针对学生不同的接受能力,关注个体差异,在问题设计上要彰显梯度教学。梯度教学既能让孩子深层接近文本,又能让他们跳一跳,摘“苹果”,学习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在两堂课中,笔者设计了两种不同的教学形式。(语文教学论文 )很多时候,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过多地注重了结果,却忽视了过程的重要性;过多地注重了实效,却忽视了儿童的趣味性,过多地注重了“我要得到什么”,却忽视了“孩子需要什么”,于是这样的思索引领着我改变了自己的教学策略。

策略一:从已知到未知,充满了自信和求知

“小画家们也迫不及待想认识小朋友们了呢,那就让我们快快打开课本第123页,第一次读课文总会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宝宝,那可怎么办?”

孩子对于已知的情感是自信的基础,孩子对于未知的情感是探索的追求,由已知的经验走进未知的世界,是孩子乐学的前提。笔者首先抛出一个问题“第一次读课文总会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宝宝,那可怎么办?”激活了孩子求知和探索的欲望,孩子们纷纷举手说着自己的办法,有读拼音,有问同桌,还有问问老师,形式多样,这不仅是方法的交流,更是为孩子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搭建了“探索学习方法”桥梁。

策略二:一步一个脚印设计问题,让学生跳一跳,摘苹果

生本课堂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上课积极发言、乐于学习的学生,更加需要关注到在学习上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在文本阅读上引发学生兴趣是基本,同时在文本问题的设计上注意难度、梯度,更能使得全体学生全情投入阅读之中。

(一)问题设计体现启发性,注意难度

提问就是要调动学生思考,让学生跳一跳摘苹果。也就是说,问题解决所需要的要超过学生原有的知识层面,但又不能远离。不能过于简单,不能引发学生思考:也不能过难,让学生如坠云里雾里,反而导致学生思维“卡壳”,课堂冷场,达不到提问的目的。提问应能让学生调动已有知识和方法,通过努力来解决新的问题,并能体现个性,展现创造力。

(二)问题设计体现层次性,注意梯度

特级教师钱梦龙说过:“先问一些比较易懂的问题,让学生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再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同学们就好似登山一样,过了一个高峰,又有另一个高峰在自己面前了。于是他们登高的乐趣就越来越浓,课堂气氛就越来越活跃了。”如《雪地里的小画家》的设计中,在文本的朗读,设计了如下三个梯度:1、读课文,拿起笔,圈圈小画家的名字。(动手动脑,增加了对文本的熟知度。)2、训练句式:你能不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出示“雪地里的小画家有____,有____,有____,还有____。”(在原有基础上有一定的提高,训练对句式的掌握,训练句子的完整表达。)3、请四位小朋友来当当能干的小画家读一读,找找他们都画了什么?(通过朗读来反复接触文本,提升朗读能力的同时,使得学生对于文本有进一步了解。)4、“冬爷爷的生日礼物”情景创设。(与文本对比阅读,激发孩子再一次品读的兴趣,并进一步思考,探究其中的奥秘。)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掌握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不断摸索实践,才能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效能,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2:数学课堂问题的设计

有关数学课堂问题的设计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问题设计在教学中越来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因为问题是教学活动的载体,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才能有效地启动,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新课程的标准也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是数学思维的起点,使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也是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最佳纽带。因此,问题的好坏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好问题”不但可以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并主动地进行探究活动,还可以深入学生的心灵,实现师与生,生与生的情感交流。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设计问题,已经是当前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那么,如何进行问题设计?根据问题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必须注重问题的趣味性,渐进性,探究性和针对性等基本内容。

一、注重趣味性

近代教育学家斯宾塞提出:“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我们要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接受知识。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新颖别致,要使学生学习有兴趣,有新鲜感,他才能喜爱你的课堂,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案例一:二分法的引入

师:大家知道的值吗?

生:1.414…..

师:那是有计算器算好的,你想知道计算器是如何运算的吗?

从而引入二分法。

二、注重针对性

这里所说的针对性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是问题本身的针对性,即所提的问题要达到什么目的,必须从问题中明确反映出来。因此,提出的用语必须明确、具体,表达清楚,不可含糊其词,使学生不知所措。尽量不要提一些没有任何教学意义的问题,或者学生回答不出的问题,不能达到什么认识的目的,也不具有启发性,可以说很不必要,浪费学生时间与精力。

第二层是指学生是否具有针对性。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当与学生自身的学习水平相适应,这减少学生对自身能力的忧虑,如果某个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多数都不能回答,他就会把问题看成是对自己的威胁,逐渐产生厌倦心理,反之,如果所提出的问题没有一定难度,学生不做思考就能答出,那就失去了挑战性,降低了学生的能力,所以提问题对学生要有针对性,因材施教。

三、注重渐进性

渐进性,即提出的问题要有梯度,有层次,环环相扣,能贯穿本节内容的始终,在已有的认识基础上由浅入深,步步推进。例如在学习点、线、面的基本关系时,首先要认识平面

问题一:你能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具有平面感觉的实物吗?

问题二:你是如何理解数学中的平面?

问题三:认识了平面,我们又将如何去画平面?

问题四:点用大写字母表示,直线用小写字母,我们刚学习的平面又将如何表示呢?等等。

通过层层设问,整个问题层次分明,不仅利于学生思维的飞跃,加深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发现与挖掘意识,通过经历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还能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四、注重探究性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是新课改提出的核心理念,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探究,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问题本身具有探究性。

例如,在学习函数奇偶性中,画出函数的图像,以及函数值对应表格

问题一:这两个函数图像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问题二:相应的两个函数值对应表是如何体现这些特征的?

问题三:你能用什么式子来概括它的共同特征,从而能得出什么结论?

通过问题创设情景,探究、发现、构建概念。

上述通过教材与教学中的一些案例对问题设计作了一些分析,当然在进行问题的设计时,要根据课时内容合理设问,注重问题的自然性,避免人为地创造一些难问题,或没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充斥课堂。问题的宗旨是通过问题让学生学会思维,学会运用,学会反思,学会多角度去理解。这样,整个课堂才是完美的课堂,学生才能真正的进行学习与思考。

篇3:高中化学课堂中如何设计问题论文

高中化学课堂中如何设计问题论文

摘 要:以高中化学新课程理念为基础, 衍生出了问题教学法, 这种方法的关键之处在于教师应该如何去设置较为合适的问题。所以, 必须在一些原则下来设置这些问题, 问题需要更加具备趣味性, 要有全局性, 针对性甚至是梯度性。只有满足了这些要求的问题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 问题设计; 趣味性;

所谓问题教学法, 是指通过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的提出, 引导学生们通过正确的思维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种全新教学模式的提出是非常有意义的, 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真正做到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们对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一、注意设计问题的趣味性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所以, 对于问题的设计, 可以以我们的生活为基础, 设计更加贴近生活的问题, 帮助学生提高化学学习热情。我在讲授“燃烧和缓慢氧化”之前, 是这样设计的:我先提出问题“俗话说, ‘水火不容’, 那么, 水火到底能不能相容?”有些学生提出质疑。于是, 我设计有趣的“水火相容”的实验, 先将白磷放到盛满热水的玻璃杯中, 然后将收集好的盛满氧气的玻璃管向白磷倾斜, 白磷竟然慢慢燃烧起来, 学生目瞪口呆, “啊”的一声响起, 学生心中的迷雾顿时散去, 原来“水火相容”。这时, 学生的兴趣点被激发了, 为下一环节“燃烧条件”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注意设计问题的全体性

教师设计的有些问题一定要注意是否能够面向全体学生, 无论学生的基础如何都能够回答这样的问题, 这便是要考虑到问题的全体性, 只要有考虑到这点才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当问题估计到所有学生时, 每个学生都能够进行相应的思考以及表达自己的看法, 达到大面积学生的学习效率都能够得到提高, 无论基础如何的学生都可以从中受益。即便是基础差的学生也可以从中找到学习的自信, 帮助他们调整原先的厌学态度而培养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对于中等生来说可以帮助他们培养善于思考, 凡事多问的良好习惯。最后对于优生来讲, 一来可以复习已掌握的知识, 二来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学习的热情, 丰富他们的化学知识和结构, 让他们对化学更加热爱, 立志为祖国化学事业的建设做出一番贡献。比如, “醋酸是强酸还是弱酸?它又具有什么化学性质”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是没办法直接回答出来的, 必须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才能够完完整整地回答这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对学生提出了许多要求, 首先是首问便要求学生们自身必须要去充分的了解醋酸的特性, 而第二问则是要通过拿醋酸与其他已知酸的性质的比较才能够得出最终的答案, 类似这种问题是适合于向全体学生提问的, 这是可以帮助那些基础一般或者基础较弱的同学提高自信, 增加学习的热情。

例如, “硫酸、盐酸、硝酸, 三种酸的共同点如何归纳, 又存在着哪些不同点”这个问题, 要引导学生们去深入了解每一种酸不同的性质, 通过对比比较, 然后做总结。所以, 对于问题的回答这方面的选人也要考虑到一些学习基础偏弱的学生, 不能够一开始便提出十分有难度的问题而破坏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注意设计问题的梯度性

问题教学法核心的内容便是要发挥学生们的主动性, 从学生发现问题出发, 自觉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 当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 对问题的设计一定要讲究关联性、梯度性, 每个问题之间应该要有紧密的联系, 问题的深度应该要层层递进, 进而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具有梯度的知识体系, 促进学生的科学思维进一步发展。

四、提高所提问题的固有功能

所提问题功能与目标相一致。一个问题的.存在必定存在着与之相对应原因;一个目标则是一个需要经由老师或者学生的努力所需要达成的既定事物。一节课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教学目标与教学问题之间的相互匹配, 通过多角度多方位达成教学的目的。通过本研究发现, 当教师讲解的内容偏离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学生们对于教学的内容会出现疑惑, 甚至无法老师讲解的内容, 这对于课堂教学无疑是低效的, 结果是十分糟糕的。所以, 一位教师在对教授内容进行相应的扩展时, 需要注意扩展问题设计不易过于偏离课本, 这样不便于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理解。

教师提问时措词、表达准确。作为一名老师基本的口头表达能力要过关, 基本常用字词发音要准确, 语义表达要足够清晰。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位教师要求授课使用普通话, 除一些特殊情况可以使用一些方言活跃一下课堂气氛, 吸引一下学生的注意力, 其余情况不得使用方言进行教学。在对学生进行提问时, 教师要尽量使用课堂上的专业词汇进行提问, 对所有要求的化学方程式能进行正确的书写, 反之, 学生在课堂中会产生一定的误解, 这也是对于教师教学表达的最基本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应注意, 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 能够引导学生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更加透彻的理解。

五、提升所提问题的固有功能的实现程度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教师在对课堂提问的问题进行设计时, 要充分考虑到各个水平学生的情况, 对学生的思考时间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估算, 这样问题的设计才能保证更具有针对性, 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程度能够更加直观的展现在老师面前。换个角度讲, 学生对于课堂提问的问题没有经过充分的思考就开始进行作答, 对于问题的理解以及作答的准确性肯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从而老师对于学生学习程度的掌握情况也会随之出现偏差, 最终导致授课进度出现混乱, 原有教学目标无法高质量的完成。当然, 还存在一种情况, 教师问了追赶教学进度, 直接将课堂上提问的答案告诉学生, 这样课堂提问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这对学生学习思维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恰当评价。通常情况下, 课堂提问不涉及惩罚学生是非常乐意去回答问题, 只是回答的答案并不一定非常准确。当一位学生的回答非常接近正确答案, 老师一定要对其进行表扬, 以此让学生体会到获得成功的喜悦。然而, 对于一些回答不是很好的答案, 老师也不要急于批评, 要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与肯定, 然后提出其中问题回答不足之处, 这样才更有助于帮助学生认清自身的不足, 对于自己学习存在漏洞的地方进行补全, 以此慢慢提升自己的个人能力。对于一些不是很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 老师需要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一般这部分学生都是因为胆怯, 不敢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就需要老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而一些对于提问根本没有想法的同学, 老师要试图对他们进行引导, 慢慢地对问题进行理解, 并最终能够独立解决问题。

六、结语

根据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化学学科的教学有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任务, 即要引导学生们去关注在他们生活中的与化学有关系的社会问题, 进而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要让学生们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去对待化学课程的学习, 要引导他们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 问题教学法便是很符合这些要求的教学模式之一, 而在进行问题教学法的过程之中, 必须要注意设计的问题是否有探究的价值, 注意问题之间是否存在巧妙地联系, 这样才能够更突出问题教学法的作用。

综上, 本文对在高中化学课堂上如何使课堂提问变得更加有效进行了探究, 对于如何使其变得有效提出了一定的个人见解。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 需要对此类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

参考文献:

[1]陈玉飞.高中化学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J].中国校外教育, , (03) .

[2]崔金凤.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提问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 , (09) .

篇4:基于问题链的阅读课堂设计

关于基于问题链的阅读课堂设计

【摘 要】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堂感受,如何为学生们打造完美的教学课堂,这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主要针对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教学设计进行研究,提出了问题链教学模式,将资料、文献以及实践融合进教学课堂,分析了问题链教学模式对于高中英语教学课堂的改善效果。

【关键词】问题链 英语阅读 课堂设计 原则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语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那么对于即将面向国际的国人来说,学好英语将更加有利于自己的发展。而在中学阶段打好英语基础,则是学好英语的第一步。高中英语阅读能力对于学生的英语水平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可以弥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不足。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强可以提升学生们的英语成绩,同时还能学生们的阅读技能和阅读水平。下面笔者将基于问题链在高中英语阅读方面的影响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问题链概述

(一)问题链介绍

所谓的问题链就是教学的时候,教师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根据教学大纲、课本知识建立起具有逻辑性、相互独立且相互联系、问题层层联系的教学模式。问题链主要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可能产生的疑惑、问题,将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成一系列有层次、有系统、互相独立又存在内在关联的教学问题。通过问题链课堂教学,教师可以理清教学思路,从而达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控制。也可以说,问题链教学是教师对于课堂的把控能力体现,因为建立问题链课堂教学的基础是基于教师的经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自己的教学经验融入课堂教学之中,然后不断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问题链分类

问题链的分类主要是基于问题差异性、诊断性、引入性、迁移性、探究性、递进性以及总结性等不同角度来进行分类。包春花和王后雄等人将问题链分为:引申链、引导链、引展链,根据事件的发生情况还可以将具体问题分为问题型、结果型以及原因型。

二、基于问题链进行英语阅读课堂设计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相应的目的、难点和重点设置问题,总体上要把握问题设置的整体结构,尽量保证在单位时间内可以实现问题群组涵盖整个课堂,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的时候不断提出问题,然后延展其思维,从而达到对英语阅读、对文章感知的进一步提升,通过问题整体性设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自我突破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故而,教师在设置课堂问题的时候,必须针对问题之间的衔接性进行考虑,尽量加强问题之间的协调、配合和互补,同时还要注意设置的问题与课堂间的各个因素发展顺序,以求达到最优化课堂设计。

(二)梯度性原则

设计课堂问题并不是孤立、无序地设置一个或者几个问题,而是问题之间应该存在着某种联系。设置问题能够 彰显教师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思考的习惯。问题的梯度性原则是指设置问题的时候需根据问题的难度、广度以及深度进行设计,符合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使得教学内容能在课堂上循序渐进地展开,同时可以有效诱发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通过解决教师递进性的问题不断激发自己的思维,培养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养成良好的思考问题方式和习惯。

(三)可接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问题的设计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正确认识学生并科学地估计他们的知识和智力水平,真正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既要使所提问题在学生心理上制造不平衡,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同时又不能让问题过易或过难,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厌烦或压抑心理。因此,问题的弹性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也就是说,在预设课堂问题时,要处理好课前预设与即时生成的关系,要留有一定的允许甚至促使“即时生成性问题”产生的时间和空间。其实,这也是我们课堂教学中一直以来缺失并渴望弥补、有所突破的问题。

(四)驱动性原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进行设问和提问,通过语气、表情、问句以及手势等来诱导学生发问,然后从学生的问题中不断进行延伸,驱使学生自觉发挥思维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总的来说,教师在设置和提出问题的时候,只有真正使学生内化,使之主动地思考,并使得学生不断在思考中得到锻炼和获得各个方面的提高,才具有“问”的价值和效果;否则,就会造成“疑”而不想“问”或“问”而不得“疑”的'消极影响。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既要让学生获得有计划、有序列、有坡度的信息引导,又要让学生从信息中得到准确的思考方向和必要的思维方法,即解决问题的钥匙。

三、问题链英语阅读课堂设计

本次问题链课堂设计主要是通过课堂案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们通过问题链的阅读理解,并针对其阅读的结果进行评估。本文选取高中教材的Sandstorm in Asia作为设计课例。

(一)现象型问题链设计

对于不同的文体,现象型问题链主要表现形式也不同。比如记叙文中,必须包含的要素有事件、地点、人物、时间。这些内容主要呈现给大家的是文章介绍了一个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干了什么事情;说明文之中,则需要对事件进行阐述,通过层层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和事理。现象型问题链主要是讨论一个问题,辩论这个问题的具体呈现现象,然后在具体的问题链议论之中体现出被讨论事物到底是什么。例如,课文之中提出了What is sandstorm?那么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阅读和学习的时候,必须清楚沙尘暴到底是什么,其发生的机理、形成的条件、发生时间均属于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必须注意和想到的问题。

(二)原因型问题链设计 在英语课堂进行原因问题链设计,其主要就是解释为什么发生,存在着的显性、隐性问题等预设,在问题链设计的时候其预设性目的到底是什么问题。通常来说,对于记叙文进行问题描述的时候,其显得语言比较朴实,动作比较生动,但是在结尾的时候往往会提出具有哲理性的话语。那么这就使得学生们在进行英语阅读的时候,必须深入思考,作者经历的一些事情为什么能够得到如此深刻的哲理呢?这就使得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培养正确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态度等。例如,英语学习的时候,对于景点描写的,往往会将其描述为人间仙境,而且还是如何的远离尘嚣,如何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原因型问题链的设计若被应用于议论文之中,那么就会彰显出文章是否具有较大的说服力。Why sandstorm happens?或者How did sandstorm happen?这样的问题和描述可以有效地概括出沙暴发生的原因,从而让学生们理解到沙暴为什么发生,或者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沙暴,这些问题均是原因型问题链,然后不断深入下去,即可寻找到具体的原因。

(三)结果型问题链设计

所谓的结果型问题链设计,就是在结尾的部分设计问题。记叙文之中往往通过深邃的哲理和价值观内化问题进行设计,往往在记叙文的结尾充满了哲理性,这也是文章的价值体现。说明文则是通过传递某种物体的具体功能,在结尾的时候可以提出如何购买和获得方式。描述性的文章之中则会涉及购买的东西如何获得优惠或者是怎么样去保护生态等问题。而对于议论文,问题会不断权衡两种或者多种观点的利弊,如此便可对整篇问题进行规范性布局。例如,How to protect our environment?这就激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得学生们在学习的时候能够如同亲身经历一般,那么就一定想办法加强环境保护,为自己的生存空间建立起环境保护意识。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教学设计进行研究,提出了采用问题链教学模式,将资料、文献以及实践融合进教学课堂,分析了问题链教学模式对于高中英语教学课堂的改善效果,并且分别从现象型、原因型、结果型问题链设计出英语课堂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2]刘儒德.用“基于问题学习”模式改革本科生教学的一项行动研究[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03).

[3]郑秋秋.高中英语任务型阅读活动 课堂教学模式与案例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12).

[4]佘海燕.建构主义的英语阅读课堂环境设计[J].科技资讯,(11).

篇5: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的教学设计模版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的教学设计模版

一、导入

(以丽江古镇、乌镇、南浔古镇的图片导入)

大家看,这是张丽江古镇的图片,从图片上看,丽江的老房子参差不齐,石板路高低不平,可是为什么每年还是有成千上万的人去丽江呢?大家去看什么?(古老文明,传统文化的积淀)几年前复古旅游悄然兴起,人们千里迢迢地奔赴乌镇、南浔等古镇,冲着什么去的呢?对,就冲着那个“古”字去,去那儿感受我们在现代化的城市中感受不到的我们老祖宗的生存空间、生存方式和它所孕育的传统文化可是在几十年前就有人说这样的老房子破破烂烂,留着何用,拆了可以干好多事情这样的论调在20世纪50年代的北京非常得流行新中国成立了,北京该以怎样的面貌面对全国人民,老北京的城墙拆还是不拆,这是个问题为此梁思成先生特地写了这篇《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的文章来表明自己的立场

从题目来看,这是一场“存”与“废”的辩论,所以我们今天借梁思成的这篇的观点和材料来开展一场辩论课

二、出示标题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l.能够在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而敏捷地辩驳

2.善于倾听,能够准确把握口语交流传递的信息

3.感受粱思成先生的远见卓识和儒雅风范

辩论程序:

(一)、陈词阶段(共4分钟)

(1)正方一辩发言(2分钟)

(2)反方一辩发言(2分钟)

(二)、自由辩论阶段(每次发言限时1分钟,共20分钟)

首先由正方发言、盘问,然后由反方回答、发言全体同学积极参与

(三)、总结陈词阶段(共4分钟)

(1)反方四辩总结陈词(2分钟)

(2)正方四辩总结陈词(2分钟)

辩论注意事项

1、注意倾听,及时做笔记,针对对方提问和辩驳的内容回答或反驳,内容不能偏离辩题或各自为论

2、辩手答辩时要面向对方辩手,要求用普通话表达,吐词清楚,声音响亮

3、观点明确,陈述要做到有理有据

4、互相尊重,只能针对对方的观点和理由进行攻击,而不能人身攻击,不能带有轻视、贬低污辱对方的语言

5、观众请保持安静,做文明观众精彩处可以用掌声鼓励

三、辩论开始

四、教师点评、总结

在本次活动中,同学们积极参与,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情,展现了自己的风采,体现了同学们敏捷和缜密的.思维(视课堂具体情况作进一步评析)我们刚才在辩论中可以说是针锋相对,各自据理力争,不分伯仲(视具体情况作进一步评析)我们也在辩论中深刻地感受了梁思成先生远见卓识和儒雅风范可是历史没有选择粱思成,这篇极有说服力的辩词并没有阻止拆除者的脚步,从1952年开始,北京外城城墙被陆续拆除,历史也让今天的北京为当初的选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现在再让我们来回味一下北京的城墙吧(幻灯片:现在改造过的城墙照片)解说:北京的城墙已经毁掉了,尽管梁思成多方奔走,振臂高呼,但螳臂挡车,势单力薄,还是没能挡住北京古城墙的疯狂的坍塌梁在当年断言:拆了北京城墙,50年后一定就会后悔不到50年,他的话便被验证北京城墙的毁灭将古城墙规模、年代、文化第一的位子留给了西安城墙

这些照片上是当时遗留下来的极少的几个城墙,漫步在宽阔的墙顶,足踩着长条青砖,感受着岁月的沧桑,城墙一线铺展向前,脚下就是千年古都的老城区,这座灰色的城市彷佛被笼罩在一股烟气之中,镐京,咸阳,长安,再到现在的西安,历朝历代累计沉淀在这座古城里,于是乎西安有了它独特的味道,连带着西安城里的人也有了不同于其他古都的性格坐在城墙上听着旁边吹埙人悠悠的吹埙声,看着夕阳慢慢的从城墙边落下去,恍惚之间有种时光倒流的感觉)

在《城记》一书的前言中,作者王军饱含深情地写下这样的文字:“研究中国建筑与城市规划,是无法绕过梁思成先生的是他在兵匪满地、行路艰难的旧中国,跋涉在深山老林里,寻觅中华古代文化的瑰宝,完成了中国人的第一部建筑史;是他发出居者有其屋、城市规划的最高目标是安居乐业的呼喊,为中国城市的理性发展筚路蓝缕;是他搏尽全力为中国古代建筑请命,虽是屡战屡败,却痴情不改”

篇6:初中地理课堂问题设计的思路

初中地理课堂问题设计的思路

初中地理课堂问题设计的思路

一 设疑激趣,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自觉性作为课堂问题设计的起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活动有始动和定向的作用,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机和巨大动力,设疑作为激趣的一种手段已为广大教师所运用。然而 怎样“设疑”才能使初中学生产生浓厚而持久的兴趣动呢?并在其驱动下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呢?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一定的情景中发生的。但并非所有的情景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推动作用,那些带有探索因素的问题情景往往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强烈的激发作用。所以,我在设计课堂问题时,除了直接利用教材中一些趣味性强的问题外,还想方设法将一些平铺直叙的知识问题化,并创设出带有探索因素的问题情景。

例如进行“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这一节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读图技能,教学方法宜精讲多练。为了激发初一学生的兴趣,将较多的练习内容放在一个愉快的情景中进行,我用地理谜语“容千山万水,纳五洲四海,藏中外名诚,装绚丽多彩”引入新课。在学生思索议论答出谜底后,展示几张内容、图幅不同的地图,提出:“一张图如何容的下千山万水、五洲四海?”由此展开了地图上的比例尺的教学。在教学图例和注记时,我又提出:千山万水、五洲四海、绚丽多彩的地理事物怎样才能表示在地图上呢?”在这种情趣问题的启动下,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和高度的注意力积极地、主动地、自觉地进行阅读、思考和练习。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设疑激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行,是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的起点。

二、体现思路诱导,将加强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作为课堂问题设计的主线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说明学习思维是由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考虑到初中学生正由形象思维走向逻辑思维,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还没有形成等特点,我在设计课堂问题时特别注意挖掘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结构特点,在重点、难点、连接点、过度点等关键处设置问题,用问题搭桥。

例如进行埃及一节的教学,课文没有罗列埃及的自然地理要素,而是突出了埃及的经济命脉――尼罗河;对埃及的自然环境直接叙述的不多,但又处处体现了自然环境对埃及的影响。这种人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是隐含在教材中的线索。为了揭示这一线索,我设计了下列问题情景对学生的思路进行诱导。在这节课开头即要求学生速读“读一读”栏目“金子塔之国”,通过了解金字塔的高大雄伟,激发起学生对金字塔之国了解的渴望心理;提出“金字塔之国――埃及位于世界的哪里”的问题,自然的导入读图;了解了埃及的海陆位置之后,为了将学生的思路牵引到“尼罗河的赠礼”这一重点内容,我从纬度位置的角度创设了新的问题情景:“北回归线穿过埃及的南部,气候炎热干燥,国土90%以上是沙漠,是什么自然条件使得埃及曾高度发达,建造了世界奇迹的金字塔,成为世界最早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呢?”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在教师的点拨下,他们产生一种急不可待的心情去快速的阅读课文,并以全力以赴的劲头讨论探寻问题的答案。在这一重点问题突破后,紧接着又依次提出:“埃及的发展与尼罗河的关系密切,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对埃及的发展又产生了那些影响?埃及现在的发展状况如何?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形成了哪些经济支柱?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在发展中借鉴?”这些贯穿人地关系的线索,在过度处设计的问题不仅使教材各标题内容得到了自然的衔接,而且步步诱导着学生的思路,始终让学生在问题的驱使下,不是简单地去识记教材的内容,而是借助教材努力发展探究的能力,使全体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都能得到良好的训练和发展。

三、 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课堂问题设计追求的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而问题则是激发学生创新和实践的源泉与动力 。我在设计地理课堂问题时,密切联系实际,将课堂问题有机地延伸到现实问题的`解决中去,为学生拓展了创新和实践的空间。

例如进行“中国的铁路和公路”一节的教学,我改变过去重点以北京为起点引导学生识记全国主要铁路干线的传统教学思路。从经过当地的兖日铁路引入,从位于学校附近的费县火车站出发,联系学校邻近的费县建材机械厂生产的大理石建材远销,让同学们分组设计远销到祖国各地需经过的铁路线及主要城市,促使学生自觉的去阅读教材及有关地图,在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大理石建材除铁路运输外,能不能选择其他运输方式?”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选择公路运输;有的选择公路、铁路联运;有的选择先经铁路或公路运输到较近的日照港,再用轮船运往祖国的东南地区;有的选择先经铁路运输到南京,再经长江运往祖国的西南地区……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就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在这种思绪飞扬、思路畅通的情景中,有的同学突发异想,提出改进大理石制作技术,减轻大理石厚度和重量,用航空运输。我在充分肯定、鼓励同学们的各种想法后,引导分析当前条件下,大理石建材运输主要是用公路、铁路或公路铁路联运,在这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探讨中,要求同学们熟记、简绘全国主要铁路干线及铁路枢纽, 并鼓励同学们在课外进行实地调查,调查费县大理石建材生产销售情况,最远能销售到哪里?用哪种方式运输廉价方便?能不能采用多种运输方式?为什么?你对当地大理石建材生产、销售、运输有什么建议?这些密切联系实际设计的课堂问题,不仅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了前一节知识的深化、本节知识的识记和后一节知识铺垫的教学内容,及时实现了知识的迁移运用,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讨论问题会议纪要范文

高中化学课堂中如何设计问题论文

《离骚》课堂设计

课堂讨论不是走过场求热闹心得体会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讨论

高超声速飞行器结构热问题讨论

组织课堂讨论丰盈政治教学的论文

《行程问题 》教学设计

如何设计面试问题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讨论课堂问题设计(精选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讨论课堂问题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