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唐陆羽茶经全文及译文(共含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hanzhuang”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唐陆羽茶经全文及译文
《茶经》分三卷十节,约7000字。卷上:一之源 ,讲茶的起源、形状、功用、名称、品质;二之具,谈采茶制茶的用具,如采茶篮、蒸茶灶、焙茶棚等;三之造,论述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卷中:四之器,叙述煮茶 、饮茶的器皿,即24种饮茶用具,如风炉、茶釜、纸囊、木碾、茶碗等。卷下:五之煮,讲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品第;六之饮,讲饮茶的风俗,即陈述唐代以前的饮茶历史;七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等;八之出,将唐代全国茶区的分布归纳为山南(荆州之南)、浙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西、岭南等八区,并谈各地所产茶叶的优劣;九之略,分析采茶、制茶用具可依当时环境,省略某些用具;十之图,教人用绢素写茶经,陈诸座隅,目击而存。《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全面论述了有关茶叶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题,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开中国茶道的先河。
陆羽,名疾,字鸿渐、季疵,号桑苎翁、竟陵子,唐代复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门)。幼年托身佛寺,自幼好学用功,学问渊博,诗文亦佳,且为人清高,淡泊功名。一度招拜为太子太学、太常寺太祝而不就。760年为避安史之乱,陆羽隐居浙江苕溪(今湖州)。其间在亲自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完成创始之作《茶经》。
《茶经》全文:
卷上
一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1)。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2),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原注:瓜芦木,出广州,似茶,至苦涩。栟榈,蒲葵之属,其子似茶。胡桃与茶,根皆下孕(3),兆至瓦砾,苗木上抽。)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原注: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4)。从木,当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荼”,其字出《尔雅》。)其名,一曰茶,二曰槚(5),三曰蔎(6),四曰茗,五曰荈(7)。(原注:周公云;槚,苦荼。”杨执戟(8)云:“蜀西南人谓荼曰蔎。郭弘农(9)云:“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曰荈耳。”)。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原注:栎字当从石为砾),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10),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11)。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12)。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13)抗衡也。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14),饮之成疾。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15),中者生百济、新罗(16),下者生高丽(17)。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18)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19)使六疾不瘳(20)。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译文:
茶 经
唐·陆羽
一、茶的起源
茶,是我国南方的优良树木。它高一尺、二尺。有的甚至高达几十尺。在巴山、峡川一带。有树杆粗到两人合抱的。要将树枝砍下来,才能采摘到芽叶。
茶树的树形像瓜芦。叶形像栀子。花像白蔷薇,种子像棕榈。果柄像丁香,根像胡桃。
'茶'字的.结构,有的从'草'部(写作'茶'),有的从'木'部(写作'[木荼]'),有的'草''木'兼从(写作'荼')。荼的名称有五种:一称'茶',二称'槚',三称'蔎',四称'茗',五称'荈'。
种茶的土壤,以岩石充分风化的土壤为最好,今有碎石子的砾壤次之,黄色粘土最差。
一般说来,茶苗移栽的技术掌握不当。移栽后的茶树很少长得茂盛。种植的方法象种瓜一样。种后三年即可采茶。茶叶的品质,以山野自然生长的为好,在园圃栽种的较次。在向阳山坡,林荫覆盖下生长的茶树,芽叶呈紫色的为好,绿色的差些;芽叶以节间长,外形细长如笋的为好,芽叶细弱的较次。叶绿反卷的为好,叶面平展的次之。生长在背阴的山坡或山谷的品质不好,不值得采摘。因为它的性质凝滞,喝了会使人腹胀。
茶的功用,因为它的性质冷凉,可以降火,作为饮料最适宜。品行端正有节俭美德的人,如果发烧,口渴,胸闷,头疼,眼涩,四肢无力,关节不畅,喝上四五口,其效果与最好的饮料醍醐、甘露不相上下。但是,如果采摘的不适时,制造的不精细,夹杂着野草败叶,喝了就会生病。
茶和人参一样,产地不同,质量差异很大,甚至会带来不利影响。上等的人参出产在上党,中等的出产在百济、新罗,下等的出产在高丽。出产在泽州、易州、幽州、檀州的(品质最差),作药用,没有疗效,更何况比它们还不如的呢!倘若误把荠苨当人参服用,将使疾病不得痊愈,明白了对于人参的比喻,茶的不良影响,也就可明白了。来自微信:edutea
注释:
(1)伐而掇之:伐,砍下枝条。《诗经.周南》:伐其条枚。掇,拾拣。
(2)栟榈:棕树。《说文》:“栟榈,棕也”。栟,读音bing。
(3)根皆下孕,兆至瓦砾:下孕,在地下滋生发育。兆,裂开,指核桃与茶树生长时根将土地撑裂,方始出土成长。
(4)开元文字音义:字书名。唐开元二十三年(735)编辑的字书。早佚。
(5)槚:读音jia,本为楸、梓类的美木,借指为茶。
(6)蔎:读音she,《玉篇》:“蔎,香草也”。清人段玉裁认为应是草香。借指为茶。
(7)荈:读音chuan。茶树老叶制成的茶。
(8)杨执戟:即杨雄,西汉人,哲学家、文学家,执戟是其官职。
(9)郭弘农:即郭璞,晋人,诗人、文字学家,注释过《尔雅》。
(10)艺而不实:艺,指种植技术。
(11)叶卷上,叶舒次:叶片卷者为初生故其质量好,舒展平直者质量次。
(12)性凝滞,结瘕疾:凝滞,凝结不散。瘕,腹中肿块。《正字通》:“腹中肿块,坚者曰症,有物形曰瘕”。
(13)醍醐、甘露: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味甘美。甘露,古人认为它是“天之津液”。
(14)卉莽:野草。
(15)上党:唐时郡名,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市长子、潞城一带。
(16)百济、新罗:唐时位于朝鲜半岛上的两个小国,百济在半岛西南部,新罗在半岛东南部。
(17)高丽:应为高句丽,唐时位于朝鲜半岛上的小国,即今朝鲜。
(18)泽州、易州、幽州、澶州:皆为唐时州名。治所分别在今山西晋城、河北易县、北京市区北、北京市怀柔县一带。
(19)荠苨:一种形似人参的野果。苨,读音ni。
(20)六疾不瘳:六疾,指人遇阴、阳、风、雨、晦、明得的多种疾病。瘳,痊愈。
陆羽茶经七之事注释译文
茶经——七之事
三皇:炎帝神农氏。
周:鲁周公旦,齐相晏婴。
汉:仙人丹丘之子,黄山君,司马文园令相如,杨执戟雄。
吴:归命侯(1),韦太傅弘嗣。
晋:惠帝(2),刘司空琨,琨兄子兖州刺史演,张黄门孟阳(3),傅司隶咸(4),江洗马统(5),孙参军楚(6),左记室太冲,陆吴兴纳,纳兄子会稽内史[亻叔],谢冠军安石,郭弘农璞,桓扬州温(7),杜舍人毓,武康小山寺释法瑶,沛国夏侯恺(8),余姚虞洪,北地傅巽,丹阳弘君举,乐安任育长(9),宣城秦精,敦煌单道开(10),剡县陈务妻,广陵老姥,河内山谦之。
后魏:琅邪王肃(11)。
宋:宋安王子鸾,鸾弟豫章王子尚(12),鲍昭妹令晖(13),八公山沙门谭济(14)。
齐:世祖武帝(15)。
梁:刘廷尉(16),陶先生弘景(17)。
皇朝:徐英公[责力](18)。
《神农食经》(19):“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周公《尔雅》:“[木贾],苦荼”。
《广雅》云(20):“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
[上艹下毛]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晏子春秋》(21):“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戈、五卵茗菜而已。
司马相如《凡将篇》(22):“鸟喙,桔梗,芫华,款冬,贝母,木檗,蒌苓,X草,芍药,X桂,漏芦,蜚廉,萑菌,[上艹下舛]诧,白敛,
白芷,菖蒲,芒消,莞椒,茱萸。”
《方言》:“蜀西南人谓荼曰[上艹下设]”。
《吴志.韦曜传》:“孙皓每飨宴,坐席无不悉以七胜为限,虽不尽入口,皆浇灌取尽。曜饮酒不过二升,皓初礼异,密赐茶[上艹下舛]以代酒。”
《晋中兴书》(23):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尝欲诣纳,[原注:《晋书》以纳为吏部尚书。]纳兄子[亻叔]怪纳无所备,不敢问之,乃私蓄十数人馔。安既至,所设唯茶果而已。[亻叔]遂陈盛馔,珍羞必具。及安去,纳杖[亻叔]四十,云:‘汝既不能光益叔,奈何秽吾素业?’”《晋书》:“桓温为扬州牧,性俭,每宴饮,唯下七奠[木半]茶果而已。”
《搜神记》(24):“夏侯恺因疾死,宗人字苟奴,察见鬼神,见恺来收马,并病其妻。著平上帻、单衣,入坐生时西壁大床,就人觅茶饮。”
刘琨“与兄子南兖州史演书”(25)云:“前得安州干姜一斤(26),桂一斤,黄岑一斤,皆所须也。吾体中溃[原注:溃,当作愦。]闷,常仰真茶,汝可致之。”
傅咸《司隶教》曰:“闻南方有蜀妪作茶粥卖,为廉事打破其器具,后又卖饼于市,而禁茶粥以因蜀妪何哉?”
《神异记》(27):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乞相遗也’。因立奠祀。后常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
左思《娇女诗》(28):“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有姊字蕙芳,眉目灿如画。驰骛翔园林,果下皆生摘。贪华风雨中,倏忽数百适。心为荼[上艹下舛]剧,吹嘘对鼎[钅历]。”
张孟阳《登成都楼诗》(29)云:“借问扬子舍,想见长卿庐。程卓累千金,骄侈拟五侯。门有连骑客,翠带腰吴钩。鼎食随时进,百和妙且殊。披林采秋桔,临江钓春鱼。黑子过龙醢,吴馔逾蟹[虫胥]。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
傅巽《七诲》:“蒲桃、宛柰,齐柿、燕栗,恒阳黄梨,巫山朱桔,南中荼子,西极石蜜。”
弘君举《食檄》:“寒温既毕,应下霜华之茗。三爵而终,应下诸蔗、木瓜、元李、杨梅、五味、橄榄、悬钩、葵羹各一杯。”
孙楚《歌》:“茱萸出芳树颠,鲤鱼出洛水泉。白盐出河东,美豉出鲁渊。姜桂茶[上艹下舛]出巴蜀,椒桔木兰出高。蓼苏出沟渠,精稗出中
田。
华佗《食论》(30):“苦荼久食益意思。”
壶居士《食忌》(31):“苦荼久食,羽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
郭璞《尔雅注》云:“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今呼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一曰[上艹下舛],蜀人名之苦荼”。
《世说》(32):“任瞻,字育长,少时有令名,自过江失志。既下饮,问人云:‘此为荼?为茗?’觉人有怪色,乃自申明云:‘向问饮为热
为冷耳’。”
《续搜神记》(33):“晋武帝时,宣城市人秦精,常入武昌山采茗,遇一毛人,长丈余,引精至山下,示以丛茗而去。俄而复还,乃探怀中桔以遗精。精怖,负茗而归。”
《晋四王起事》(34):“惠帝蒙尘,还洛阳,黄门以瓦盂盛茶上至尊。”
《异[上艹下舛]》(35):“剡县陈务妻,少与二子寡居,好饮茶茗。以宅中有古冢,每饮,辄先祀之。儿子患之,曰:‘古冢何知?徒以劳意!’欲掘去之,母苦禁而止。其夜梦一人云:‘吾止此冢三百余年,卿二子恒欲见毁,赖相保护,又享吾佳茗,虽泉壤朽骨,岂忘翳桑之报(36)!’及晓,于庭中获钱十万,似久埋者,但贯新耳。母告二子惭之,从是祷馈愈甚。”
《广陵耆老传》:“晋元帝时,有老妪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所得钱散路旁孤贫乞人。人或异之。州法曹絷之狱中。至夜老妪执所鬻茗器从狱牖中飞出。”
《艺术传》(37):“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荼苏而已。”
释道该说《续名僧传》:“宋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元嘉中过江,遇沈台真君武康小山寺,年垂悬车。[原注:悬车,喻日入之候,指重老时也。《淮南子》(38)曰:“日至悲泉,爱息其马’,亦此意。]饭所饮荼。永明中,敕吴兴礼致上京,年七十九。”
宋《江氏家传》(39):“江统,字应,迁[民攵下心]怀太子洗马(40),尝上疏谏云:‘今西园卖醯(41)、面、蓝子、菜、茶之属,亏败国体’”。
《宋录》:“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荼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荼茗?’”。王微《杂诗》(42):“寂寂掩高阁,寥寥空广厦。待君竟不归,收领今就[木贾]。”
鲍昭妹令晖著《香茗赋》。
南齐世祖武皇帝《遗诏》(43):“我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但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
梁刘孝绰《谢晋安王饷米等启》(44):“传诏李孟孙宣教旨,垂赐米、酒、瓜、笋、菹、脯、酢、茗八种。气[上艹下必]新城,味芳云松。江
潭抽节,迈昌荇之珍。疆场擢翘,越葺精之美。羞非纯束野麋,[衣字中邑]似雪之驴;[鱼乍]异陶瓶河鲤,操如琼之粲。茗同食粲,酢类望柑。免千里宿春,省三月粮聚。小人怀惠,大懿难忘。”
陶弘景《杂录》:“苦荼,轻身换骨,昔旦丘子、黄山君服之。”
《后魏录》:“琅邪王肃,仕南朝,好茗饮、莼羹。及还北地,又好羊肉、酪浆。人或问之:‘茗何如酪?’肃曰:‘茗不堪与酪为奴’。”
(45)
《桐君录》(46):“西阳、武昌、庐江、晋陵好茗,(47)皆东人作清茗。茗有饽,饮之宜人。凡可饮之物,皆多取其叶,天门冬、拔葜取根,皆益人。又巴东别有真茗茶(48),煎饮令人不眠。俗中多煮檀叶并大皂李作荼,并冷。又南方有真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煮盐人但资此饮,而交、广最重(49),客来先设,乃加以香[上艹下毛]辈。”
《坤元录》(50):“辰州溆浦县西北三百五十里无射山,云蛮俗当吉庆之时,亲族集会歌舞于山上。山多茶树。”
《括地图》(51):“临遂县东一百四十里有茶溪(52)。”
山谦之《吴兴记》(53):“乌程县西二十里有温泉山(54),出御[上艹下舛]。”
《夷陵图经》(55):“黄牛、荆门、女观、望州等山(56),茶茗出焉。”
《永嘉图经》:“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57)
《淮阴图经》:“山阳县南二十里有茶坡。”(58)
《茶陵图经》:“茶陵者,所谓陵谷生茶茗焉。”(59)
《本草.木部》(60):“茗——<苦茶>。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渴热,令人少睡。秋采之苦,主下气消食。《注》云:‘春采之’。”
《本草.菜部》:“苦荼——一名荼,一名选,一名游冬,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注》云:‘疑此即是今[木茶],一名茶,令人不眠。’《本草注》:‘按,《诗》云:“谁谓荼苦”(61),又云:“堇荼如饴(62)”,皆苦菜也,陶谓之苦茶,木类,非菜流。茗,春采谓之苦[木茶][上艹下亥][原注]:“迟途遐反]。’”
《枕中方》:“疗积年瘘,苦荼、蜈蚣并炙,令香熟,等分,捣筛,煮干草汤洗,以敷之。”
《孺子方》:“疗小儿无故惊蹶,以苦茶、葱须煮服之。
注释:
归命侯:即孙皓。东吴亡国之君。公元280年,晋灭东吴,孙皓[口卸]壁投降,封“归命侯”。
惠帝:晋惠帝司马衷,公元290--3在位。
张黄门孟阳:张载字孟阳,但未任过黄门侍郎。任黄门侍郎的是他的弟弟张协。
傅司隶咸:傅咸(239--294),字长虞,北地泥阳人(今陕西铜川),官至司隶校尉,简称司隶。
江洗马统:江统(?--310),字应元,陈留 县人(今河南杞县东)。曾任太子洗马。
孙参军楚:孙楚(?--293),字子刑,太原中都人(今山西平遥县),曾任扶风的参军。
桓扬州温:桓温(312--373),字元子,龙亢人(今安徽怀远县西)。曾任扬州牧等职。
沛国夏侯恺:晋书无传。干宝《搜神记》中提到他。
乐安任育长:任育长,生卒年不详,乐安人(今山东博兴一带)。名瞻,字育长,曾任天门太守待职。
敦煌单道开:晋时著名道士,敦煌人。《晋书》有传。
琅琊王肃:王肃(436--501)字恭懿,琅琊人(今山东临沂),北魏著名文士,曾任中书令待职。
新安王子鸾、鸾弟豫章王子尚:刘子鸾、刘子尚,都是南北朝时宋孝武帝的儿子。一封新安王,一封豫章王。但子尚为兄,子鸾为弟。
鲍昭妹令晖:鲍昭,即鲍昭(414--466)字明远,东海郡人(今江苏镇江),南朝著名诗人。其妹令晖,擅长词赋,钟嵘《诗品》说她:“歌待往往崭新清巧,拟古尤胜。”
八公山沙门潭济:八公山,在今安徽寿县北。沙门,佛家指出家修行的人。潭济,即下文说的“覃济道人”。
世祖武帝:南北朝时南齐的第二个皇帝,名肖[臣责],483--493在位。
刘廷尉:刘孝绰(480--539),彭城人(今江苏徐州)。为梁昭明太子赏识,任太子仆兼延尉卿。
陶先生弘景:陶弘景(456--536),字通明,秣陵人(今江苏宁县),有《神农本草经集注》传世。
徐英公[责力]:徐世[责力](592--667),字懋功,启开国功臣,封英国公。
神农食经:古书名,已佚。
广雅:字书。三国时张辑撰,是对《尔雅》的补作。
宴子春秋:又称《晏子》,旧题齐晏婴撰,实为后人采晏子事辑成。成书约在 汉初。此处陆羽引书有误。《晏子春秋》原为:“炙三戈五卵苔菜而矣”。不是 “茗菜”。
凡将篇:伪托司马相如作的字书。已佚。此处引文为后人所辑。X为脱漏字。
搜神记:东晋干宝著,计三十卷,为我国志怪小说之始。
南兖州:晋时州名,治所在今江苏镇江市。
安州:晋时州名。治所在今湖北安陆县一带。
神异记:西晋王浮著。原书已佚。
左思《娇女诗》:原诗五十六句,陆羽所引仅为有关茶的十二句。
张孟阳《登成都楼诗》:张孟阳,见前注。原诗三十二句,陆羽仅录有关茶的十六句。
华佗《食论》:华佗(约141--208),字元化。是东汉末著名医师。《三国志.魏书》有传.
壶居士:道家臆造的真人之一,又称壶公。
世说:即《世说新语》,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著,为我国志人小说之始。
续搜神记:旧题陶潜著,实为后人伪托。
晋四王起事:南朝卢[纟林]著。原书已佚。
异苑:东晋末刘敬叔所撰。今存十卷。
翳桑之报:翳桑,古地名。春秋时晋赵盾,曾在翳桑救了将要饿死的灵辄,后来晋灵公欲杀赵盾,灵辄扑杀恶犬,救出赵盾。后世称此事为“翳桑之报”。
艺术传:即唐房玄龄所著《晋书.艺术列传》。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为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著。今存二十篇。
江氏家传:南朝宋江饶著。已佚。
怀太子:晋惠帝之子,立为太子,元康元年(3)为贾后害死,年仅二十一岁。
醯:读xi,醋。陆德明《经典释文》:“醯,酢(醋)也。”
王微《杂诗》:王微,南朝诗人。《杂诗》原二十八句,陆羽仅录四句。
南齐世祖武帝《遗诏》:南朝齐武皇帝名肖[臣责]。《遗诏》写于齐永十一年 (493年)。
梁刘孝绰《谢晋安王饷米等启》:刘孝绰,见前注。他本名冉,孝绰是他的 字。晋安王名肖纲,昭明太子卒后,继为皇太子。后登位称简文帝。
王肃事:王肃,本在南朝齐做官,后降北魏。北魏是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拓跋 部建立的政权,该民族习性喜食牛羊肉、鲜牛羊奶加工的酪浆。王肃为讨好新主 子,所以当北魏高祖问他时,他贬低说茶还不配给酪浆作奴仆。这话传出后,北魏 朝贵遂称茶为“酪奴”,并且在宴会时,“虽设茗饮,皆耻不复食”。[见《洛阳伽 蓝记》]
桐君录:全名《桐君采药录》,已佚。
西阳、武昌、庐江、晋陵:西阳、武昌、庐江、晋陵均为晋郡名,治所分别在今湖北黄冈、湖北武昌、安徽舒城、江苏常州一带。
巴东:晋郡名。治所在今四川万县一带。
交广:交州和广州。交州,在今广西合浦、北海市一带。
坤元录:古地学书名,已佚。
括地图:即《地括志》,诏肖德言等人著,已散佚,清人辑存一卷。
临遂:晋时县名,今湖南衡东县。
吴兴记:南朝宋山谦之著,共三卷。
乌程县:县治所在今浙江湖州市。
夷陵图经:夷陵,在今湖北宜昌地区,这是陆羽从方志中摘出自已加的书名。 (下同)
黄牛、荆门、女观、望州:黄牛山在今宜昌市向北八十里处。荆门山在今宜昌市东南三十里处。女观山在今宜都县西北。望州山在今宜昌市西。
永嘉县:州治在今浙江温州市。
山阳县:今称淮安县。
茶陵:即今湖南茶陵县。
本草、木部:《本草》即《唐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或《唐英本草》,因唐英国公徐[责力]任该书总监。下文《本草》同。
谁谓荼苦:语出《诗经.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周秦时,荼作二 解,一为茶,一为野菜。这里是野菜。
堇荼如饴:语出《诗经.绵》:“周原[月无][月无],堇荼如饴”。荼也是野菜。
虫茶是不是茶
虫茶,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大家是否会感到好奇呢?怎么会有这个茶名呢?难道是茶叶和虫子一起做的茶,还是这个就不是一种茶呢,知识泡的时候有点像茶?到底虫茶是不是茶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吧。
虫茶是我国特有的林业资源昆虫产品,是传统出口的特种茶。虫茶是由化香夜蛾、米黑虫等昆虫取食化香树、苦茶等植物叶后所排出的粪粒。虫茶约米粒大小,黑褐色,开水冲泡后为青褐色,几乎全部溶解,像咖啡一样,饮用十分方便。如果用茶的科学定义来衡量,其实这虫茶并不是茶,只不过人们食用这种虫子的粪便的方法与我们饮茶相近,故而将其称作“茶”。饮用虫茶时要先在杯中倒入开水,后放入适量虫茶,盖好盖子。虫茶粒先漂浮在水面,待其缓缓下沉到杯底并开始溶化时即可饮用。用虫茶泡出的茶水清香宜人,沁人心肺,饮之令人顿感心旷神怡。
虫茶味清香,类似茶叶。尽管我国是一个茶叶生产和消费的大国,但虫茶却鲜为人知。其实,虫茶在我国生产和饮用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虫茶是一种很好的医药保健饮料,据记载,虫茶具有清热、去暑、解毒、健胃、助消化等功效,对腹泻、鼻衄、牙龈出血和痔出血均有较好疗效,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一种重要的清凉饮料。据初步分析,虫茶的营养价值高于普通茶叶,含有18至19种氨基酸,一定量的粗蛋白、粗脂肪、糖类、单宁、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还含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
虫茶的制作过程很奇特。苗族人利用谷雨前后采集的当地野生苦茶叶,或是化香树、糯米藤、黄连木、野山楂、钩藤等野生植物的鲜嫩叶,稍加蒸煮去除涩味后,待晒至八成干,再堆放在木桶里,隔层均匀地浇上淘米水,再加盖并保持湿润。叶子逐渐自然发酵、腐熟,散发出扑鼻的清香气息。
经过上面的分析大家现在明白什么是虫茶了吧。其实不乱是不是茶,虫茶的营养价值是很高的哦,还想知道更多的话,下面推荐的文章您可以看看哦。
漫谈中国饮茶历史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今人不少人认定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载。
神农时期:
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西周时期: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秦汉时期:
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我们现在还在饮用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建德苞茶的历史渊源
建德苞茶产于杭州市的建德地区,属于绿茶中的精品茶类,品质好,味道佳。茶品优异,受到爱茶人士之喜爱。对于建德苞茶来说其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呢?下面小编就带大家来看看吧。
建德苞茶历史
建德在古时候被称为严州,在明清时期这边的商业贸易十分的发达。江面上船舶密布,岸上酒楼林立,灯火通明,十分的热闹。在明清时期,这边的黄山毛峰茶品十分的畅销,购买的商家络绎不绝,经常出现有价无市的场面。
当时精明的茶商用其他茶品仿制黄山毛峰的制作工艺进行制作。仿制黄山毛峰制成的茶品,外形犹如兰花一般,茶香四溢。一经面世,销量增加了更多,名气越来越大,人们为了进行区别,根据严州地名将其命名为建德苞茶。
到了清末时期建德苞茶的产量达到20吨,销往全国各地。后来由于战乱等缘故,使得建德苞茶的产量急剧下降。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建德苞茶才恢复生产,产量销量不断增加。
简说峨眉山峨眉雪芽茶的历史
峨眉雪芽之所以会被列为中国的十大名茶之一。这就要说到唐太宗了,唐太宗曾经派遣孙思邈到峨眉山寻茶,当时的峨眉山茶僧就将上好的峨眉雪芽献给唐太宗。自此一发不可收拾成为长安名茶。峨眉雪芽也一直被列为贡茶专为皇室贡用。
每到年中三月便是春茶开始采摘的时刻。峨眉山茶僧们脚踏残雪开始采摘雪芽新茶。相传当时的黑水寺和万年寺都是皇家御赐的茶园寺庙。每年都要为新烘培出来的峨眉雪芽举办供佛法会,以此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年到那时候就会听到回荡在山谷中的佛经,可见场面的多么的壮观。
一壶茗茶品禅味;半榻茶烟养性灵。所谓雪芽得之,佛近心已。
关于花草茶渊源介绍
花草茶是以药草为原料所调制成的饮料(Herbal Tea),它是不含“茶叶”成分的,它是取花、叶、茎、根、树皮、果实、种子可食部分,进而加水煎煮或浸泡以获取汁液来饮。下面就关于花草茶渊源做一介绍。
在中国,任何食材加入水中煮或泡所得的汁液,人们都习惯冠以茶名。制成的饮料,虽然色、香、味常有差异,都统称为“茶”。而除了茶树之外的植物制成的饮料命茶名,如人参茶、枸杞茶等,这些“有茶之名无茶之实”的饮品,通常是当药方,而较少成为日常的饮料,因此有总称“药草茶”
Herbal Tea在西方,犹如药草茶在中国,长期担任民间医药配方的重要角色,几百年,在药用这一主流之外,法国人渐渐将Herbal Tea另发展成一种休闲饮品,之后,欧洲、美国、日本等以至传入台湾,此种饮品与以医疗为主的饮品在原材料上已减轻对药效的要求,却增色、香、味等方面的享受,为了将它与药草相区别。台湾业者遂雅称为“花草茶”
花草茶比较于茶,它的组成更具变化,如单品饮能享受独特的味道,而复合饮则有品味丰富的口感。复合花草茶通常是为了调和味道以易饮用或达成疗效而配制,所以内容物的口感互补或保健特性类似。它包括复合花草、复合花果(又成加味茶)与茶叶等形态。复合花草茶商品并由配方者赋予它们浪漫的名称,再者,花草茶的原料可是干燥的,也可以是新鲜的。
由此可知,花草茶的世界自有它多姿多彩的乐趣。花草茶在西方是一种家庭饮料,在晨起、睡前、或餐后品尝,所以营造温馨的气氛;在我国,则以“天然的保健饮品”得到美誉,比较属于都市生活中一种下午茶的方式,呈现优雅的休闲情调。但无论中外,符合健康概念的花草茶都将因此而持续的流行。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和朗读课文,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情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帮助学生认识“煎、吭、禄、茶”,会写“煎、舀、吭、茶”,理解“煎茶、舀水、吭声、功名利禄、如火如荼、源远流长、千载难逢、博学多才”等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查找关于中国茶文化以及陆羽的资料,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欣赏茶艺表演的录象资料。
师解说。(茶艺是一种生活艺术。茶艺多姿多彩,充满生活情趣,给饮茶人以高尚、美好的享受,给表演带来活力。茶艺是一种人生艺术。人生如茶,在紧张繁忙之中,泡出一壶好茶,细细品味,通过品茶进入内心的修养过程,感悟苦辣酸甜的人生,使心灵得到净化。茶艺是一种文化。起源于中国,与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古以来,插花、挂画、点茶、焚香并称四艺,尤为文人雅士所喜爱。茶艺还是高雅的休闲活动,可以使精神放松,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化解误会和冲突,建立和谐的关系等。是谁让茶的地位这么高呢?)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中国茶文化以及陆羽的资料。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出示词语,积累运用。(煎茶、舀水、吭声、功名利禄、如火如荼、源远流长、千载难逢、博学多才)
(1)自读词语。同伴互助,理解词语意思。
煎茶:把茶放入水中煮沸,使所含的成分进入水中。
吭声:出声;说话。多用于否定式。如本文中的:“陆羽没有吭声。”
舀水:用瓢、勺等取水。
功名利禄:功名,旧指科举或官职名称;禄,旧称官吏的奉给。指科举应试考中以后升官发财。泛指名利地位。
如火如荼:荼,茅、芦等植物开的白花。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形容军容壮盛,后多形容声势浩大、气氛热烈等。
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流程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千载难逢:载,年;逢,遇上,碰到。一千年也难得碰到一次。形容机会非常难得。
博学多才:学识渊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2、浏览课文,说说每个词语在文中指的是谁?
如:( )为了( ),放弃了(功名利禄),我觉得他( )。
【利用课文内容,进行词语应用和表达能力训练,也初步了解课文大体内容。】
3、自由读课文,读准音。梳理课文故事条理。把课文分成四部分。
和同桌讨论:课文从什么话题开始谈到了陆羽的?主要写了陆羽的哪几件事情?哪些段落写到了《茶经》?
4、默读课文,说说四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从茶乡想到陆羽。
第二部分 辨别江水的故事。
第三部分 拒绝作官,撰写《茶经》。
第四部分 周游各地,推广茶艺。
其中二、三、四部分可以合并为一部分——用事例表现陆羽。
三、小结。
课文介绍了在中国茶文化历留有美名的传奇人物陆羽的生动故事,赞扬了他似茶叶一般清纯的人品,歌颂了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叶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
四、作业
熟读课文。抄写生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听写生词。
回忆课文的条理。
二、细读理解。
(一)默读课文,边读边画陆羽令你敬佩的句子,写批注。
【课文中,陆羽的所做所为,有的很神奇,有的很难能可贵甚至不是常人所能够理解或者胜任的,这些语句使学生的阅读目的更明确、批注写起来也会更加有内容可评价。】
(二)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入理解重点语句。
1、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段话中,那些语句概括地介绍了陆羽?能用一句话来回答吗?(如:陆羽是中国茶的传奇人物,是唐朝复州竟陵郡人,他的茶艺在当时就已闻名天下,被人称为“茶圣”。)第4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四句话由远及进,由大到小、层层深入,最后引向一个生动故事。
2、读第2—8自然段,思考:这里讲了怎样一个故事?文中那些语句具体地表现了陆羽精通茶艺?如果你在场,会怎样表扬陆羽?(抓住舀水、掂水、倒水等一系列动作体会)分角色朗读,想象当时情景,感受人物形象。
【这个片段描写的故事生动,学生读了,一定很觉得很奇特。让学生走入故事设身处地地想象并且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朗读时就能够更好地把对陆羽的佩服的感觉表现出来。】
3、读9—11自然段,思考:
(1)陆羽为什么要写《茶经》?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部书的?读到这里,你有怎样的感受?
(2)为了写《茶经》,陆羽做了些什么?花了多长时间?想象陆羽会遇到哪些困难。(抓住相关数据:如十六年,三十二州,五年……体会人物精神)
【的游历,无数的风餐露宿,日晒雨淋,与人交往中可能遇到的麻烦,还有十年的著书的枯燥与艰辛,都是学生无法轻易想象到的。这里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以及学生的七嘴八舌中逐渐将磨难的镜头丰富起来。深入感受陆羽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所展示的顽强的毅力。】
(3)《茶经》是怎样一部书?它有怎样的价值?(可让学生用所查资料作补充介绍。)第十一自然段中的递进复句“他不仅……而且……”说明了茶经的内容十分丰富,记述相当细致。可以体会到陆羽投入了巨大的热忱,耗费了毕生的精力,作出了无悔的选择……
4.读第12自然段,思考:陆羽推广茶艺产生了那些影响?
(三)梳理,小结。
(2-12自然段)用事例表现陆羽。选择了他生平中有代表性的三个事例一一分述。分别是辨别江水的故事,说明他十分精通茶艺;拒绝作官,撰写《茶经》,说明他人品高尚、志向远大;周游各地,推广茶艺,不愧为茶圣。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语言畅达,过渡自然;文题鲜明,照应精心。
三、练读拓展
1、读读,抄抄。
(1)振兴古国茶文化 扶植民族艺术花
(2)茶亦醉人何必酒 书能香我不需花
2、阅读短文,增长新知。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阅读,促使每个学生在多重对话中自行建构文本意义,获得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和默读课文,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句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帮助学生认识“煎、吭、禄、蜀、荼”,会写“煎、舀、吭、嫌、荼”,
理解“煎茶、舀水、吭声、功名利禄、如火如荼、源远流长、千载难逢、
博学多才”等词语。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去品读理解文本,进而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写作方面的特点。
课前准备:
1.查找关于中国茶文化及陆羽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工工整整地写一个中国茶的传奇人物的名字——陆羽。再写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书的名字——《茶经》。
2.一位名人,一部名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名人,这部名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浏览课文,思考:文中主要写了陆羽的哪几件事?找出每件事的相关段落。
3.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这几件事。
4.思考第一自然段和下文的关系,理出文章的结构。(总——分)
三、再读课文,理解积累词语
1.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借助注音或工具书,读准词语的读音。
3.联系上下文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4.个性化朗读自己积累的词语。
5.交流对“煎茶、源远流长、如火如荼”等词语的理解。
6.书写生字,摘录词语。
提醒注意“荼”与“茶”的区别,指导正确书写“荼”。
四、听写词语,巩固积累
1.听句子,根据句意写词语。.
(1)学识渊博,有多方面的才能。(博学多才)
(2)源头很远,流程很长。比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3)像火一样红,像茶一样白。多形容声势浩大,气氛热烈。(如火如荼)
2.结合课文内容,用听写的词语各说一句话。
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同时理清文章的顺序。
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提高理解、运用词语的能力。
听写词语,运用词语说话意在检查词语识记情况,提高运用词语的能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2.谈话:通过说话练习,我们回顾了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在作者畅达的语言中走近陆羽。
二、阅读活动一:理解“茶圣”
1.快速浏览全文,说说哪一个词最能准确的评价陆羽。(茶圣。)
2.请大家结合工具书谈谈对“茶圣”的理解。(称学识和技能有较高成就的人为“圣”。)
3.陆羽为什么被后人称为“茶圣”?让我们到文中找出依据。
三、阅读活动二:说说陆羽
1.默读课文,勾画出相关语句,用品析重点词句的方法,批注出自己对“茶圣”的理解。(展示课件第三屏)
2.学生抓相关语句,扣住重点词句品析,教师根据交流情况,相机指导。
交流的重点预设有以下几个方面:
☆“精通茶艺”
“陆君善茶,已是天下闻名。”(擅长茶艺,名气很大。)
他看.了一下,又用勺子轻轻地掂....了掂.水,说:“这水是临江的江水,不是南零的水。”
他默默地将瓶水往外倒。倒至一半时,他又用勺子取水扬.了扬.,说:“这才是南零的水呢!”
(一看、一掂、一扬,就能分辨出水的质量,精通茶艺。)
为什么一看、一掂、一扬就能分辨出南零的江水来?如果你在场,会说什么?
补充“陆羽与智积法师”的资料,加深体会。引导朗读“陆先生,您真是神了”。
3.过渡:从陆羽辨别江水的动作中我们读出了陆羽精通茶艺。陆羽被称为“茶圣”,仅仅是因为他精通茶艺吗?
☆“博学多才”
圈点勾画,进行批注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批注后交流,朗读,是为了深度把握人物形象,深刻理解文章意蕴。既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阅读方法,又锤炼了阅读能力。
学生结合课文思考,感悟,交流对主人公的理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实现了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
“陆羽不仅精通茶艺,而且博学多才。”“朝廷好几次要他出任高官。”
☆“人品高尚”“目标远大”
“朝廷好几次要他出任高官,他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当时,人们都以求取功名利禄为荣,不屑于写这样的闲书,而陆羽却毫不动摇....。”
(抓住“毫不犹豫”“毫不动摇”因势而导,陆羽拒绝做官意味着拒绝了什么?选择撰写《茶经》意味着选择了什么?引导朗读这两句话。)
☆“杰出贡献”“乐于奉献”
学生利用所查资料补充介绍《茶经》。(展示课件第四屏)朗读第十一自然段。
抓住“如火如荼”“日益”“不仅……还……”体会陆羽推广茶艺对国内外的影响。朗读第12自然段。
4.小结:我们抓住重点词句,相关段落进行品味,了解了陆羽。
(展示课件第五屏)齐读。
5.同学们现在对“茶圣”又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6.陆羽不仅精通茶艺,有较高成就,还品格高尚,堪称“茶圣”“茶神”!陆羽自己写了一首诗,让我们怀着崇敬之情分享它。(展示课件第六屏)齐读。
第三课时
一、复习衔接
陆羽为什么被后人尊称为“茶圣”?我们是从哪几件事中知道的?
阅读文段、资料相结合,利于学生全面了解《茶经》的内容和价值。
陆羽给我们留下了鲜明的印象,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呢?
二、品味赏析
这篇文章结构清晰,语言优美,人物形象突出。让我们共同来品味赏析文章写作方面的特色。(展示课件第七屏)找出最令自己欣赏的地方,并说出欣赏的理由。
1.例:文章第一自然段由茶乡想到陆羽,简要介绍陆羽,第二至十一自然段写了有关陆羽的三件事。因此说文章是按照“总起——分述”的思路安排的。这样行文,文路清晰,给阅读留下捕捉重点信息的抓手。
2.学生边读边想,交流发现。
☆首尾呼应——开篇写陆羽是中国茶的传奇人物,是“茶圣”,结尾写到陆羽被后人尊称为“茶圣”。)
☆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三个事例,“撰写《茶经》”最为详细、突出,“辨别江水”较为详细,“推广茶艺”则很简略。)
☆过渡自然——第九自然段第一句,承上启下,引出陆羽的又一个特点。
☆“辨别江水”一事中,抓住陆羽的动作、语言描写突出人物的特点。
☆利用具体数字来突出陆羽为撰写《茶经》的巨大付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巧用关联词——第十一自然段中“不仅……而且……”说明《茶经》内容十分丰富,记述相当细致。第十三自然段中“不仅……还……”突出了陆羽推广茶艺对国外的影响。
……
3.小结:本文采用总分的结构;首尾呼应,过渡自然;三件事有详有略,重点突出;对人物刻画有正面描写,有侧面烘托。这些方法我们在写作中可以学着运用。
三、布置作业
1.读一读,背一背。(展示课件第八屏)
品味文章写作特色,意在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帮助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自己领悟到的东西印象往往最深刻。这些写作方法相信学生在作文中会经常用到。
☆振兴古国茶文化,扶植民族艺术花
☆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
2.运用本课的写作方法,写一写生活中给自己印象深刻的人。
读背茶联,丰富学生的积累。
学以致用。
一、导入新课
谜语导入:生在山里,死在锅里,埋在罐里,活在杯里。(打一物。谜底为:茶叶。)这个谜语,形象生动,颇有创意。茶本来生长在山里,茶叶采下后,投入高温的炒茶锅杀青炒制,茶叶的生命活动停止,制好的干茶,贮藏于茶叶罐里。干茶放入茶杯,经开水冲泡,芽叶舒展,栩栩如生,生意盎然。
师:茶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饮品,(生说自己对茶的了解或认识),大家知道吗?茶的故乡在中国。们的祖先在30前已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谈到茶,人们自然就会想到一部书和一个人,这部书就是《茶经》,这个人就是写这本书的作者茶圣陆羽。(板书课题)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陆羽了解《茶经》。通过上节初步学习,我们知道课文讲了陆羽生平中有代表性的三件事,(师要生快速朗读课文再度熟悉这三个事例)
读完同学们还记得是哪三件吗?(生齐答)
二、第一自然段
我们首先来看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中由什么话题开始谈到陆羽的?思考:哪几句话写到了陆羽?(
2、3句)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地介绍陆羽?(参考:陆羽是中国茶史上的传奇人物,是唐朝复州竟陵郡人,他的茶艺在当时就已闻名天下,被人称为“茶圣”。)
过渡:第4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生答:引出下文。问:引出什么?答:辨别江水)生答:辨别江水(板书)
三、学习“辨别江水”
表演此情形!!!从表演中你能体会到什么?(答:精通茶艺,板书) 下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这一部分的内容,找出能具体表现陆羽精通茶艺的语句。(2分钟)课文第4第6自然段。
答:
1、军士取来水后,陆羽马上用勺子舀水。他看了一下,又用舀子轻轻地掂了掂水,说:“这水是临岸的江水,不是南零的水。”
2、陆羽没有吭声,默默地将瓶水往外倒。倒至一半时,他又用勺子取水扬了扬,说:“这才是南零的水呢!”
这两句话是抓住人物的什么来进行描写的?(生答:动作、语言、神态,师追问:最主要的是什么?生答:动作。问:哪些动作?在书上把表示动作的词语划出来,生答:舀、看、掂、倒、扬。
师:通过对话及动作的描写就刻画出陆羽栩栩如生的神奇形象。) 指导学生朗读
1、2句,想想该读出陆羽怎样的语气? (
1、肯定;
2、自信)
师总结:(其后可全班齐读。)陆羽一舀、一掂、一倒就能分辨出江水来,难怪李季卿和在场的数十名宾客、随从听罢都“惊愕不已”,也难怪取水军士不由得感叹:“陆先生,您真是神了!”(师生齐读这个句子)(读出对陆羽的敬佩之情)
1 质疑:为什么陆羽一舀、一掂、一倒就能分辨出江水来?
(师结合学习链接加以解释:因为南零水与临岸江水,它们一轻一重,一清一浊,对学识渊博、精通茶艺的陆羽来说,自然不难分辨。)
师小结:陆羽潜心研究茶艺,对茶、对水都了然于心,即便在同一个瓶子中,也能准确地分辨出南零水与临岸江水,其茶艺真是了不得,难怪被称之为“茶圣”。)
过渡:难道陆羽被尊称为“茶圣”仅仅是因为他茶艺高超?生答:陆羽撰写《茶经》。
四、讲授“撰写茶经”。
(板书)撰写茶经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第9至11自然段,请思考:陆羽为什么要撰写《茶经》? 生答:“他的志向是推广茶艺,撰写茶经”。师:他真是“志向远大”(板书)啊。
师: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茶经?
生答:“当时人们都以求取功名利?……而陆羽却毫不动摇。”“朝廷好几次要他出任高官,他都毫不犹豫的拒绝了。”(哦,是这一句)
师:朝廷好几次要他出任高官,他都(毫不犹豫)的拒绝了。当时,人们都以求取功名利?为荣,不屑于写这样的“闲书”,而陆羽却(毫不动摇)。(加粗让学生齐读。)
师:这两句是对陆羽什么的描写?生答:神情态度。 毫不犹豫,表明他拒绝功名利?的态度十分坚决;那毫不动摇呢?又表明了什么,生:坚定,意志的坚定,师:什么意志的坚定,生:撰写《茶经》的意志的坚定。师:从这里我们又能感受到陆羽什么样的品质呢?提问,谁能用一个四字成语来形容?淡泊明志(板书)
师小结:陆羽淡泊名利,拒绝做官,潜心撰写《茶经》,他对茶的痴迷,谁能比得上呢?难怪人们称他为“茶圣”!
过渡:既然坚定了意志来撰写《茶经》,那么就得行动。 师问:陆羽为撰写《茶经》做过了些什么呢?
生1答:二十一岁那年,陆羽为了搜集撰写《茶经》的资料,开始游历天下。 生2答:经过十六年的游历后,陆羽隐居浙江湖州,潜心从事茶的研究和著述。
师:也就说陆羽为了写《茶经》他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游历天下,搜集资料”,第二个阶段是“潜心研究和著述”,共历时“二十六年”。
师:在这二十六年里,陆羽仅仅游历就耗费了十六年,我们就来看看课文里陆羽游历天下,搜集资料的语句。
师读: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日晒雨淋。问:风餐露宿,日晒雨淋又说明什么?生答。
师:这些都是游历时经历的困难与艰苦,那下面一句:足迹遍布……吴越山川。问:这又说明什么?生答。
师:没错,到过很多地方,游历的地域广。每到一处他就向当地的百姓请教(生接答:如何种茶、制茶、烹茶、饮茶),这说明了什么?说明陆羽搜集资料很多,很详细。
2 过渡:陆羽为了撰写《茶经》,花了那么长的时间,走过了那么多的地方,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陆羽在这二十六年的时间里,除了课本里提到的,他一定要遇到过哪些困难和挫折。
生答:不懂方言,被人嘲笑,交通不便,野兽,这些都是有可能的。师:这些都是关于游历,那么在撰写的过程中又有哪些困难,生:整理资料难,写作的枯燥,书没人看。
师:虽然漫长的26年时间陆羽遭受了不计其数的常人难以想你的困难,但他退缩了吗,放弃了吗?
生:没有
师:这说明他是多么的执着与顽强啊!
师:下面听老师来朗读课文,从中感受陆羽的这种宝贵的精神。(师读第10段)
过渡:陆羽作出了无悔的选择,经过26年的艰苦努力,投入了巨大的热忱,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终于完成《茶经》这部传世经典。那么茶经是记载什么内容的一部书呢?
生:答,师:后面读的句子都是为了说明哪一句话?生答:(11段第一句话)
师问:《茶经》有怎样的价值呢?
生答:茶经是世界第一部茶书,内容广泛,堪称一部茶道的百科全书。 过渡:撰写完茶经后,陆羽又投入了下一项工作,是什么?
五、讲述推广茶艺
(板书:推广茶艺)
师:陆羽推广茶艺产生了影响有哪些? 生:所到之处……完
师:师读后跟读,所到之处,关于茶的活动………………因此,陆羽被后人尊称为“茶圣”。
六、本课总结
师:下面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篇课文,本课主要写的人物是?及他的著作?陆羽为什么被尊为茶圣?(主要介绍了他的哪三个事迹。) 生答。
(师:本文要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1、详略得当:以第二个事例最为详细、突出。因为这是陆羽的主要成就。
2、过渡自然,找出文中的过渡句。
3、结构上,前后照应)
板书: 陆羽与《茶经》
辨别江水 精通茶艺
“茶圣” 撰写《茶经》 志向远大 人品高尚
推广茶艺 影响深远
【课文】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采茶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人们要追溯茶的历史,了解中国茶道,便自然会想起中国茶史上的传奇人物——茶圣陆羽。陆羽是唐朝复州竟陵郡人,他的茶艺在当时就已闻名天下。《煎茶水记》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湖州刺史李季卿在赴任路过扬州时,偶然与陆羽相逢。李季卿早就仰慕陆羽,一朝相逢,倍感欣喜,便盛情邀请陆羽一起到扬州驿站吃饭。
席间,李季卿说:陆君善茶,已是天下闻名;这扬子江的南零水也是天下第一名水。今天‘二妙’相聚,可谓千载难逢,岂能虚度!于是,便令一位忠厚老实的军士携瓶划船去南零取水。陆羽则备好煎茶器具等待。
军士取来水后,陆羽马上用勺子舀水。他看了一下,又用勺子轻轻地掂了掂水,说:这水是临岸的江水,不是南零的水。
军士答道:这确实是我划船取来的南零水,有一百多人看见我取水了。
陆羽没有吭声,默默地将瓶水往外倒。倒至一半时,他又用勺子取水扬了扬,说:这才是南零的水呢!
军士大惊,低下头,说:我是说谎了。其实我的确是取了南零的水,可靠岸时船摇晃得厉害,瓶里的水洒了一半。我怕您嫌水少,就在岸边又用江水灌满瓶子。陆先生,您真是神了!
李季卿和在场的数十名宾客、随从听罢,都惊愕不已。
陆羽不仅精通茶艺,而且博学多才。朝廷好几次要他出任高官,他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的志向是推广茶艺,撰写《茶经》。当时,人们都以求取功名利禄为荣,不屑于写这样的闲书,而陆羽却毫不动摇。
二十一岁那年,陆羽为了搜集撰写《茶经》的资料,开始游历天下。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日晒雨淋,足迹遍布巴山蜀水、荆楚大地、吴越山川每到一处,陆羽都向当地百姓请教如何种茶、制茶、烹茶、饮茶,并把搜集到的资料详细记入茶汇。他还细心地将各种茶叶制成标本,随船运回老家。经过十六年的游历后,陆羽隐居浙江湖州,潜心从事茶的研究和著述。他凭借实地,考察三十二州茶叶产地所获的资料和多年的研究所得,历时五年,写成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茶经》。又过了五年,经增补修订的《茶经》正式出版,这时,陆羽已经四十七岁了。整部巨著的完成,历时二十六年。
《茶经》的内容十分丰富,记述也相当细致。它不仅记载了神农氏最早发现茶的历史,以及中国主要茶产地的土壤、气候等情况,而且总结了种茶、采茶、制茶、饮茶等方面的经验与技艺。
写完《茶经》以后,陆羽又周游各地,推广茶艺。所到之处,关于茶的各种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自陆羽竭力推广茶道以后,饮茶的人越来越多,茶的地位也日益提高。饮茶品茗开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茶和茶文化不仅在中同绵延发展,还传到一衣带水的日本,形成了著名的日本茶道。因此,陆羽被后人尊称为茶圣。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和默读课文,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帮助学生认识煎、吭、禄、茶,会写煎、吭、舀、茶,理解煎茶、舀水、吭声、如火如荼等词语。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欣赏茶艺表演的录象资料。
师解说。(茶艺是一种生活艺术。茶艺多姿多彩,充满生活情趣,给饮茶人以高尚、美好的享受,给表演带来活力。茶艺是一种人生艺术。人生如茶,在紧张繁忙之中,泡出一壶好茶,细细品味,通过品茶进入内心的修养过程,感悟苦辣酸甜的人生,使心灵得到净化。茶艺是一种文化。起源于中国,与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古以来,插花、挂画、点茶、焚香并称四艺,尤为文人雅士所喜爱。茶艺还是高雅的休闲活动,可以使精神放松,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化解误会和冲突,建立和谐的关系等。是谁让茶的地位这么高呢?)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中国茶文化以及陆羽的资料。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出示词语,积累运用。(煎茶、舀水、吭声、功名利禄、如火如荼、源远流长、千载难逢、博学多才)
自读词语。同伴互助,理解词语意思。
煎茶:把茶放入水中煮沸,使所含的成分进入水中。
吭声:出声;说话。多用于否定式。如本文中的:陆羽没有吭声。
舀水:用瓢、勺等取水。
功名利禄:功名,旧指科举或官职名称;禄,旧称官吏的奉给。指科举应试考中以后升官发财。泛指名利地位。
如火如荼:荼,茅、芦等植物开的白花。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形容军容壮盛,后多形容声势浩大、气氛热烈等。
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流程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千载难逢:载,年;逢,遇上,碰到。一千年也难得碰到一次。形容机会非常难得。
博学多才:学识渊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2.浏览课文,说说每个词语在文中指的是谁?
如:为了(),放弃了(功名利禄),我觉得他()。
【利用课文内容,进行词语应用和表达能力训练,也初步了解课文大体内容。】
3.自由读课文,读准音。梳理课文故事条理。把课文分成四部分。
和同桌讨论:课文从什么话题开始谈到了陆羽的?主要写了陆羽的哪几件事情?哪些段落写到了《茶经》?
4.默读课文,说说四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从茶乡想到陆羽。
第二部分辨别江水的故事。
第三部分拒绝作官,撰写《茶经》。
第四部分周游各地,推广茶艺。
其中
二、
三、四部分可以合并为一部分——用事例表现陆羽。
三、小结。
课文介绍了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上留有美名的传奇人物陆羽的生动故事,赞扬了他似茶叶一般清纯的人品,歌颂了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叶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
四、作业
熟读课文。抄写生词。
一、导入新课:
1、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创造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谁能说出它们的名字(课件展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茶艺就是其中一项。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结识了一位像茶叶一样清纯的人物,他就是“茶圣”——陆羽。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22课:陆羽与《茶经》,加深对“茶圣”陆羽的了解。
2、回忆主要内容
上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的脉络,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了整体的了解,谁能用小标题概括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吗?教师板书: 辨别江水、撰写《茶经》、推广茶艺
二、自主探究。
导语:课文中,陆羽的所作所为,有的很神奇,有的难能可贵甚至不是常人所能理解或胜任的。
(一) 自主学习
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划出陆羽令你敬佩的句子并在空白处进行批注。
(二) 组内互动
1、将你找到的句子和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同学听。
2、对小组同学的发言进行评价或补充。
三、展示互动
看来,陆羽有很多值得我们敬佩的地方。接下来,我们就来细细品悟一番。你们最想从哪个故事开始呢? A、辨别江水:
1、分角色朗读故事内容。
2、说一说:读完这个故事,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3、感悟句子:陆先生,您真是神了。
(1)说说作者叙述陆羽辨别江水时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2)找出描写陆羽动作的词和他所说的话。
(3)你来说说,你找出了哪些表示陆羽动作的词?(舀、看、掂、倒、扬)(如没有找全,再叫另一同学补充)
(4)那陆羽说了什么话呢? 课件出示:
①军士取来水后,陆羽马上用勺子舀水。他看了一下,又用勺子轻轻地掂了掂水,说:“这水是临岸的江水,不是南零的水。”
②陆羽没有吭声,默默地将瓶水往外倒。倒至一半时,他又用勺子取水扬了扬,说:“这才是南零的水呢!”
③陆先生,您真是神了!
指导学生朗读并指名学生表演。试读①②句,想想该读出陆羽怎样的语气?(坚定)
师:陆羽一舀、一掂、一倒就能分辨出江水来,难怪军士不由得感叹:“陆先生,您真是神了!”(读出对陆羽的敬佩之情)
(2)撰写《茶经》: 出示:陆羽不仅精通茶艺??(体会陆羽志向远大,淡泊名利献身茶文化的高尚品质) 出示:二十一岁那年??(感悟陆羽为了撰写茶经走遍了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投入了巨大的热忱,耗费了毕生精力,令人敬佩) (3)推广茶艺:出示:写完《茶经》以后??(体会陆羽推广茶艺对于茶文化的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四、总结拓展:
1、回顾全文,说一说:陆羽为什么会被后人尊称为“茶圣”?
2、学完本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
五、作业
请阅读有关茶文化的书籍,深入了解中国茶文化。
★ 茶经原文及翻译
★ 唐灵飞经全文译文
★ 《蝉》原文及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