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民间故事精选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默默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常见的民间故事精选(共含8篇),希望大家能够受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默默”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常见的民间故事精选

篇1:常见的民间故事精选

【扁担岛的传说】

“耕读世家,勤俭立业”,在位于崆峒岛和芝罘岛之间的扁担岛上,春节人们很喜欢张贴这样的对联。据说,这背后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每年七夕之夜,牛郎都用一条扁担,挑着一双儿女,来到天河畔与织女相会,这种真挚的爱情,感动了无数痴情男女,在七月初七之夜,仰望星空,为他俩祝福。太白金星知道后,驾云前去考察,在乡间草房,见老实巴交的牛郎,拉扯着两个孩子生活,十分不易,很是同情,便让牛郎到天宫学府读书深造,待取得文凭,安排工作,将他和孩子,调到天宫和织女团圆。

牛郎到学堂后,看见学友你邀我请,花天酒地,吃喝玩乐,初时很不习惯。久之,心生羡慕,渐渐起了花心,对那条随身携带的扁担也越看越不顺眼:“比比人家,看看自己,咱以前过的那叫什么日子!不是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吗?等我金榜题名,戴上乌纱帽后,金钱有了,地位有了,天上仙女可着我娶,织女也该休了,这扁担还有啥用……”他随手把那条扁担扔出窗外。于是,伴他十余年的扁担,忽悠悠直落在崆峒岛和芝罘岛中间,派上新用场,担起了这两座岛屿。牛郎丢了扁担后,这年的七月初七,他自然没有挑着一双儿女,到鹊桥上与织女相会。

牛郎毕竟年岁大了,读书实在不行。但是,一辈子做个牛倌,他又于心不甘。为过一把官瘾,他把书撕了,折叠成一个精致纸制的乌纱帽。又找来剪子,用硬纸板剪成两根长长的乌纱帽翎子,插在帽子两侧,戴在头上,对着镜子,自我欣赏。

太白金星得知牛郎当年七月初七之夜未按期赴约,织女悲痛欲绝的信息,便来找牛郎责问。正巧,看见牛郎头戴纸制乌纱帽子,踱着方步,口中还念念有词:“当官好,当官好,天上仙女任我挑……”他怒不可遏,上前狠狠地扇了牛郎一巴掌,打落了乌纱帽左边那根翎子。只见那官翎飘飘悠悠地往下掉,落进大海,刚好与牛郎的扁担叠在一起,成了一座扁担状的岛屿。

后来,扁担岛上人家春节张贴对联,多用“耕读世家,勤俭立业”,就是告诫子孙读书识字,考取了功名,也不要忘了耕种人家的本分。

篇2:常见的民间故事精选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姑娘叫祝英台,她生得聪明又美丽,不但会绣花剪凤,还喜欢写字读书。她长到十五六岁了,就一心想到外地的学馆里去读书。

可是,那时候是不让女孩子外出读书的,怎么办呢?英台和丫环商量出一个好主意:假扮成男孩子的模样去求学。于是祝英台打扮成一个公子模样,丫环打扮成书童,俩人互相看了看,还挺像的,不禁高兴地笑起来。

祝英台的父亲正在厅堂里喝茶,忽然看见一个书童领着一位公子进来向他行礼,他慌忙起身答礼让坐,还请问公子尊姓大名。祝英台一看连父亲也瞒过了,别提多高兴了。她于是卸装露出真相,使父亲大为惊讶,嗔怪女儿调皮没有规矩。祝英台趁机向父亲说了要外出求学的想法。父亲说:自古以来哪有女子外出求学的?即使是假扮成男的,在外生活也有许多不方便。可是祝英台坚决要去,父亲拗不过她,只好同意了。

祝英台假扮成男子,样子十分英俊潇洒,丫环扮作书童挑着书箱,离开家求学去了。她们走了一程,觉着热了,就来到路旁小亭子里休息。这时,路上走来一个书生和一个书童,也到亭子来歇脚。他们互相问候,祝英台才知道这位书生叫梁山伯,也是到学馆求学的。祝英台和梁山伯谈得十分投机,两人在亭子里就结拜成兄弟,梁山伯比祝英台大两岁,于是祝英台称梁山伯为兄,梁山伯称祝英台为弟,随后高高兴兴一同上路了。

祝英台和梁山伯来到学馆,拜见了老师。老师见到这两位聪明英俊的少年来求学,很是高兴。

老师把他俩安排在同一张课桌上学习。梁山伯对祝英台像对自己的亲弟弟一样,十分关心爱护。两个人从早到晚在一起,成了最要好的朋友。

祝英台和梁山伯同住一个房间,祝英台为了不让梁山伯发现她是女的,就把两个书箱隔在俩人的床位中间,书箱上还放上满满一盆水,她告诉梁山伯睡觉时要老实,要是乱滚乱动,把盆里的水弄洒了,她可要告诉老师重重地罚他。所以梁山伯总是规规矩矩,从不乱动,一直没有发现祝英台是个女孩子。

可是祝英台女扮男装的事,早被细心的师娘看出来了。师娘把祝英台叫到跟前,说破了真相,祝英台要求师娘保守秘密,师娘答应了,并对这个聪明的女孩子更加细心关照了。祝英台有什么难处和心事,也都来对师娘讲。

时间一晃三年。一天,祝英台接到家信,说她的父亲病了,要她赶紧回去。祝英台向老师请了假,又来找师娘。说她和梁山伯同学三年,梁山伯为人诚恳热情,学习勤奋,她已经深深地爱上了他。她把一个玉扇坠儿交给师娘,托师娘做媒,等她走后,为她向梁山伯提亲。

祝英台将启程回家的时候,梁山伯一定要亲自送她。他二人一路上相依相随,总是不愿意分手。祝英台要向梁山伯表露自己的爱情,又不便直说,只好打着许多比方来启发梁山伯。

他们看到河里有一对鹅,祝英台就唱道:

前面来到一条河,

河里游着一对鹅,

公鹅就在前面游,

母鹅后面叫哥哥。

老实厚道的梁山伯没有听懂她的意思,继续往前走。祝英台又唱了好几首比喻男女爱情的歌,梁山伯还是没有明白。祝英台开玩笑说:你真是一只呆头鹅!

篇3:常见的民间故事精选

一种习俗从发生形成到蔚为风气,应有一个时间过程。抓周在南朝已普遍流行江南,其发生时间当更早一些。故又有人根据民间流传的《三国外传》,将抓周的起源时间推前至三国时代。

相传,三国时吴主孙权称帝未久,太子孙登得病而亡,孙权只能在其他儿子中选太子。有个叫景养的西湖布衣求见孙权,进言立嗣传位乃千秋万代的大业,不仅要看皇子是否贤德,而且要看皇孙的天赋,并称他有试别皇孙贤愚的办法,孙权遂命景养择一吉日。

是日诸皇子各自将儿子抱进宫来,只见景养端出一个满置珠贝、象牙、犀角等物的盘子,让小皇孙们任意抓取。众小儿或抓翡翠,或取犀角。惟有孙和之子孙皓,一手抓过简册,一手抓过绶带。孙权大喜,遂册立孙和为太子。然而,其他皇子不服,各自交结大臣,明争暗斗,迫使孙权废黜孙和,另立孙亮为嗣。

孙权死后,孙亮仅在位七年,便被政变推翻,改由孙休为帝。孙休死后,大臣们均希望推戴一位年纪稍长的皇子为帝,恰好选中年过二十的孙皓,这时一些老臣回想起先前景养采用的选嗣方式,不由啧啧称奇。其后,许多人也用类似的方法来考校儿孙的未来,由此形成了流被(pi)江南的“试儿”习俗。

还有人认为,“试儿”习俗的源头可以溯及先秦,其实是楚人崇神信巫文化的产物。《左传》·昭公十三年记,楚共王无嫡子,想在五个受宠爱的庶子中选嗣,乃遍祭名山大川,祈曰:“请神择于五人者,使主社稷。”又以一块玉璧遍示名山大川,曰:“当璧而拜者,神所立也,谁敢违之?”然后将此璧秘密埋在祖庙的庭院里,让五庶子依长幼次第进庙拜跪祖先,谁正好压在埋玉璧的位置上,他就是神灵所确立的王嗣。

年龄最小的楚平王被抱进祖庙后,两次下拜,均压在了玉璧的璧纽上。但楚共王最终把下跪时两足各跨玉璧一边的长子(即楚康王)立为太子。大臣韦龟甚有感慨,以为此举违背了天命,故嘱托其子于平王,其后平王果然在楚国内争中坐上了王位。这段载于史传的故事,与孙权选嗣的传说何其相似,亦可看作是“试儿”之俗的滥觞。像这种用抓阄式迷信以预测判定小儿终身的巫术,理所当然地为崇尚质朴、重视教育的中原儒家文化所不取,这也正是“试儿”术长时期只能在南方地区传承而不能流向北方的重要原因。颜之推以批评口吻叙及此俗,亦是这个缘故。

究竟是什么观念导致产生了抓周试儿的风俗,学者的见解亦有不同。有人认为这一风俗源于原始的征兆观念,即以为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人世间的吉凶祸福,在其发生之前都是有征兆的。它本是原始人因无法解释和把握强大的自然力量与人类自身命运而产生的一种心理观念。故以抓周来预测前程,不惟愚昧荒谬,也表现为思维方式上的倒退。

也有人认为,抓周其实是人的第一个生日纪念日的庆祝方式,它与产儿报喜、三朝洗儿、满月礼、百日礼等一样,同属于传统的诞生礼仪,其核心是对生命延续、顺利和兴旺的祝吉。还有人指出,抓周是一种在家庭内进行的俗信活动,并非社会性的风俗,但它的信仰根源确是物人相触互感的巫术观念,其仪式及期日正是创造这一神秘氛围的选择。

作为卜戏类民俗事象,它以儿时的偶然接触来对未来作出必然的判断,自然是荒谬而非理性的。不过它反映了父母对子女的舔犊深情,同时又有一定的家庭游戏性质,因此也不同于迷信活动,只是一种颇具人伦味、以育儿为追求的信仰风俗。

篇4:常见的民间故事精选汇集

隋炀帝即位后,任杨素为营作太监,令宇文恺主其事,修东变京,建宫殿,辟西苑,诏天下诸州献草木、花果、奇禽、异兽。河北易州进牡丹二十箱,尽植西苑。西苑周二进里,内建海渠、缘渠十六院。为便于炀帝和三妃、九嫔在御花园观花,特修望花楼一座,名曰玉凤楼。楼高三丈三尺,长七百余丈,尽是青石结构,雕梁画柱,金碧辉煌。登上玉凤楼,可览花园全景。

炀帝、王后、王妃、婕妤、美人、太监、宫娥一百余人,去花园游玩,登上玉凤 楼,举目四望,花园美景,尽收眼底。此时,谷届,牡丹盛开,异香袭人,炀帝、王后十分开心。但有一爱妃喟然叹曰:“牡丹为花中之王,颜色虽好,可惜楼高看不清晰,辜负了她那天香国色!”炀帝听过,立即下令,命御花园所有花工花师来见。不多时,数十名花工花师跪倒在炀帝面前。炀帝让常随官传旨,限期三天,栽十二棵高株牡丹,要和楼台一般齐,每株著花至少三色,违命者斩首。众花工、花师,个个吓得魂不附体,走向前去,连连叩头求饶,说:“万岁,牡丹乃是灌木,最高也不过三、四尺,要让它们长得同楼台一般高,实在办不倒,望万岁饶命!”旁边的太监刘天照出面求情说:“万岁,斩了这几个小小花工花师,不费吹灰之力;可是,高齐楼台的牡丹还是没有,不如召开下的花工花师,多献计献策,或许成功。”炀帝准奏,立下诏书,令天下花工花师会聚洛阳。

圣旨传出,各地花工、花师推举技艺高超者云集东都。其中有个叫齐鲁恒的花师家住山东曹州,最擅长管理牡丹。他所培育的牡丹株高花艳,无人能比。但要育出楼台高的牡丹,实在是一大难题;若夜谁也培育不出,都难活着回去。齐鲁恒夜里翻来复去睡不着觉,分析牡丹的生长规律、习性与特点,又想到繁殖的方法。忽然想起牡丹可以嫁接,就立即披衣下床,对同屋的花师说出了他的构想,大家都很高兴,决定一起搞实验。他选择了杏树、桃树、梨树、桑树、槐树、椿树、枣树等十种树各二十棵,做嫁接牡丹的实验。又挑选 了十个人,一人嫁接一种树。结果,其它九人都没有成功,唯独齐鲁恒在椿树上嫁接成功。三年之后,嫁接在椿树上的牡丹开放,高过楼台,炀帝站在楼上赏花同在地上一样,看得清清楚楚。人们称为“楼台牡丹”。

炀帝论功行赏,太监戚丧良(尚良)贪天之功,据为己有,在炀帝面前摇唇鼓舌,硬说这楼台牡丹是他带领搞出来的,是他的功劳。炀帝偏听偏信,赏他黄金万两,绸缎千匹,官升两级,一跃而为朝中有名的功臣。花师们敢怒而不敢言,齐鲁恒也气得晕倒在地,一病几个月。

齐鲁恒病愈后,告别众人,又回到山东曹州老家。发誓不再玩花,培育楼台牡丹的枝术连他的亲生儿子也不传授,因此,楼台牡丹技术便失传了。隋末家民大起义,炀帝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被摧毁,御花园因战乱而荒芜,楼台牡丹也随之绝迹。

篇5:常见的民间故事精选汇集

珍珠被人类利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传说她是西施的化身。

西施本是月宫中嫦娥的掌上明珠,她奉玉帝之命,下凡来拯救吴越两国黎民百姓脱离连年战乱之苦,珍珠便是她的化身。

原来嫦娥仙子有一颗闪闪发光的大明珠,十分逗人喜爱,常常捧在掌中把玩,平时则命五彩金鸡日夜守护,唯恐丢失。而金鸡也久有把玩明珠的欲望,趁嫦娥不备,偷偷将明珠含在口中,躲到月宫的后面玩赏起来,将明珠抛上抛下,煞是好玩。但一不小心,明珠从月宫滚落下来,直飞人间。金鸡大惊失色,为逃避责罚,也随之向人间追去。

嫦娥得知此消息后,急命玉兔追赶金鸡。玉兔穿过九天云彩,直追至浙江诸暨浦阳江边上空。正在这一天,浦阳江边山下一施姓农家之妻正在浦阳江边浣纱,忽见水中有颗光彩耀眼的明珠,忙伸手去捞,明珠却像长了翅膀似的径直飞入她的口中,并钻进腹内。施妻从此似有了身孕。

一晃十六个月过去了,女子只觉得腹痛难忍,但就是不能分娩,急得她的丈夫跪地祷告上苍。忽一日只见五彩金鸡从天而降,停在屋顶,顿时屋内珠光万道。恰在这时,只听哇的一声,施妻生下一个光华美丽的女孩,取名为西施。故有“尝母浴帛于溪,明珠射体而孕。”之说。

西施长大后,化解了吴越两国的仇怨之后,就化作珍珠留在人间,为黎民百姓的健康长寿、养颜美容继续做出贡献。自此诸暨变成了世代养殖珍珠之乡而驰名中外,这一传说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珍珠

珍珠是一种古老的有机宝石,主要产于珍珠贝类和珠母贝类软体动物体内。珍珠为贝类内分泌作用而生成的含碳酸钙的矿物珠粒,由大量微小的文石晶体集合而成的。种类丰富,形状各异,色彩斑斓。根据地质学和考古学的研究证明,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就已经有了珍珠。在国际宝石界还将珍珠列为六月生辰的幸运石,结婚十三周年和三十周年的纪念石。具有瑰丽色彩和高雅气质的珍珠,象征着健康、纯洁、富有和幸福,自古以来为人们所喜爱。珍珠还分为淡水珍珠和海水珍珠两种。

珍珠形成原理

外因

蚌的外套膜受到异物(砂粒、寄生虫)侵入的刺激,受刺激处的表皮细胞以异物为核,陷入外套膜的结缔组织中,陷入的部分外套膜表皮细胞自行分裂形成珍珠囊,珍珠囊细胞分泌珍珠质,层复一层把核包被起来即成珍珠。以异物为核称为“有核珍珠”。

内因

外套膜外表皮受到病理刺激后,一部分进行细胞分裂而后发生分离,随即包被了自己分泌的有机物质,同时逐渐陷入外套膜结缔组织中,形成珍珠囊而后形成珍珠。由于没有异物为核,称为“无核珍珠”。

人工养殖的珍珠,就是根据上述原理,用人工的方法,从育珠蚌外套膜剪下活的上皮细胞小片(简称细胞小片),与蚌壳制备的人工核、一起植入蚌的外套膜结缔组织中,植入的细胞小片,依靠结缔组织提供的营养,围绕人工核迅速增殖,形成珍珠囊,分泌珍珠质,从而生成人工有核珍珠。人工无核珍珠,是对外套膜施术时,仅植入细胞小片,经细胞增殖形成珍珠囊,并向囊内分泌珍珠质,生成的珍珠。

篇6:常见的民间故事精选汇集

石爷爷和石奶奶

梁山南麓,秀水青山,松柏掩映处矗立着两座高大的石人,人们都叫他石爷爷、石奶奶。这石爷爷、石奶奶是谁呢?俺讲完这段故事就知道了。

那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事啦!一次我八路军一个连被几百名鬼子、汉奸团团围困在泰安南山上,一连两天接济不上,眼看就有被困死的危险。

乡亲们急坏了。可是敌人像蚂蚁滚蛋般一层裹一层,干着急没有治。好心的婆婆、奶奶们急得流下泪来,有的点香磕头,祈求老天保佑。

这天傍晚,忽见山间升起一层乳雾,飘飘渺渺,越升越浓。战士们见升起了浓雾,心中也生起了生的希望,个个抖擞起精神,准备借雾突围。云雾中忽听一阵咯吱吱的扁担声,由远而近,向山上走来。战士们睁大眼睛,紧紧地盯着声响的方向。“咯吱吱,咯吱吱!”声音清脆,就像一支乐曲,听起来非常和谐悦耳。只见云雾中走来两个老人,一前一后,飘飘若仙。前面是个老爷爷,肩挑两桶;后面是个老奶奶,腕上挎监。二人爬上山崖,笑容满面,大声喊道:“孩子们,辛苦了,快来喝水吃饭呀!”战士们呼啦啦围上来,手拉二老,感动得热泪盈眶,问二老是怎么上来的?老人摆摆手,只是催促快喝水吃饭。老奶奶撩开篮上的苫布,露出雪白的馒头。战士们实在饿坏了,围上来就要拿着吃。可是仅仅一篮,这么多人,分不过来呀!战士们伸出的手不由得缩了回来。老奶奶看出大伙的意思,就一人一个分送到大伙手里。看着战士们狼吞虎咽,吃得那个香甜劲儿,二位老人笑得那样慈祥。战士们吃了一个又一个,几十号人,个个吃饱喝足,人们这才惊奇地发现,篮里的馒头怎么还是那么多?再看两位老人,正笑眯眯地看着大伙,问吃饱了没有?喝足了没有?和蔼得比自己的亲人还亲。

山里的雾越升越大,越升越浓。敌人怕我军借雾突围,向山头发起了猛烈进攻。一时间枪声大作,火炮齐鸣。战士们怕伤着老人家,劝他们快去石洞里躲避。老爷爷哈哈大笑,哪里肯去?扁担一竖,镇定自若。说也奇怪,那枪弹竟不知打到哪里了。

老爷爷站在一块大石上,让战士们向山下打枪,向左右扔手榴弹。轰隆隆,轰隆隆,敌人一下子乱了套,以为我军突了围,啪啪地瞎打一气。由于雾气太大,他们东打西,西打东,自己打起自己来。老爷爷手捋银须,开怀大笑。战士们也忍不住叫起好来。山下枪声越打越密,老爷爷挥挥手说:“都跟我来,我路熟!”说着,挑起担儿,头前带路,左拐右转,右转左拐,竟轻巧地把战士们带出了南山重围。

绝路逢生,战士们感激万分。问老人家姓氏名谁,家住哪里。老人满面含笑,摆手不说。战士们哪里依?老人被缠得没办法,手捋长须,说了一首诗:

村居岭南燕儿家,镇山开店好生涯。

只因除狼驱虎豹,离瑶重返蓼儿洼。

说完挑起担儿,高唱山歌,颤悠悠向南飘然而去。

战士们去岭南打听,根本没有个“燕儿家”,更没有老爷爷,老奶奶那样的人。当时由于战斗不断,以后就把这事忘下了。直到全国解放后,一些当年参加过泰安南山战斗的同志回乡探亲,聚在一起,不由得又回忆起了当年。大家无比感慨,凑在一起才解破那四句寺。原来老爷爷、老奶奶是梁山孙新和顾大嫂显灵。“村居岭南燕儿家”一句,是个“梁”字。因为燕子的家在梁上。梁,梁山;岭南,即山南。当年梁山泊聚义,孙新和顾大嫂曾镇守南山,为山寨开酒店以作耳目。为了纪念孙、顾夫妻救护子弟兵的功德,大家集资在当年孙、顾把守的南山城上,刻了这两座石人像。

篇7:常见的民间故事精选

“压岁钱”的传说故事

除夕之夜,每个孩子都能够得到压岁钱。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钱币正面一般铸有万岁千秋、去殃除凶等吉祥话和龙凤、龟蛇、双鱼等吉祥图案。

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故事。传说古代有一个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年三十夜里出来,专门摸睡熟的小孩的脑门。小孩被摸过后就会发高烧说梦话,退烧后也就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伤害孩子,整夜点灯不睡,就叫守祟。

据说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爱。在年三十晚上,为防止祟来侵扰一直逗孩子玩,小孩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睡下以后,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在枕边。半夜里,一阵阴风吹过,黑矮的小人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头,突然孩子枕边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了。于是这件事传扬开来,大家纷纷效仿,在大年夜用红纸包上钱给孩子,祟就不敢再来侵扰了。因而人们把这种钱叫压祟钱,祟与岁发音相同,日久天长,就被称为压岁钱了。

篇8:常见的民间故事精选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

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桃木避邪,民间传说久矣,究竟源于何时,起于何载?

桃木治鬼的传说丰富多彩,《淮南子·诠言》说:“羿死于桃口”。东汉许慎注:“口,大杖,以桃木为之,以击杀羿,由是以来鬼畏桃也”。羿以善射闻名,逢蒙拜师学艺,学成后恩将仇报,从老师身后下毒手,举起桃木大棒向羿的后脑猛砸。羿死后,做了统领万鬼的官。古人关于桃木避邪的联想,是与这一神话故事有关的。试想,桃木棒连统领众鬼的羿都能击杀,用来治鬼就更不在话下了。

另外,《左传》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记载着桃木能发挥神秘力量的一件事:“古者日在北陆而藏冰,……其藏之也,黑牡秬,以享司寒;其出之也,桃弧棘矢,以除其灾也。”这段话是说:古人冬天把冰块藏在深山大谷的冰窖里,藏冰时,要用黑色雄性生畜和黑黍祭祀寒之神,而取冰使用时,则要用桃木做的弓和棘制的箭进行除灾的仪式。

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

传说,主宰人间寿算的南极仙翁,掌上总是捧着一个硕大的仙桃,所以桃又有避邪去病、益寿延年之说。而南极仙翁手中的这颗仙桃。

有一山名曰陶(桃)山,陶山至小泰山之间,环绕山顶的是拔地通天的悬崖峭壁,雄奇险峻,绵延数十里,七十二个洞穴天女散花般分布在峭壁上,这七十二洞,洞洞都有妖魔鬼怪。每当夜幕降临,七十二洞妖怪便钻出洞来群魔乱舞,兴风作浪,祸害百姓,涂炭生灵。此事传至东海度朔山,山上神荼、郁垒二神听后怒不可遏,就地取材,折桃枝为武器,将妖魔鬼怪打的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

侥幸逃走的妖怪看见桃枝便魂飞魄散,所以朝东南的桃枝便有了灵气。此后,当地百姓便将朝东南的桃木枝折下,或做成宝剑悬于室内,或刻成桃人、桃符悬于梁上、门后,妖魔鬼怪望风而逃,再也不敢近前了。汉代《风俗通义》所说:“腊除夕饰桃人……葵以卫凶”的风俗,其实就是对桃木避邪的解说。

记载桃木避邪之说历史悠远,《辞源》载:古时刻桃木人,立于户中以避邪。汉时,刻桃印挂于户懋,称为桃印。后汉书仪志中“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懋”……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如法,以施门户。宋代刻神荼、郁垒二神像或只写大名于两块门板之上,也称“桃符”或叫“门神”,“……百鬼畏之”。

由此可见,只有桃木能避邪,也只有肥城的桃木才是真正的“降妖木”。

关于桃木能避邪的传说不一,但桃木毕竟是吉祥平安的象征。

阿拉伯民间故事

中华民间故事

洛阳民间故事

陕西民间故事

少数民族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选集

民间故事:八仙过海

经典民间故事

杨玉环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作文

常见的民间故事精选(共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常见的民间故事精选,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