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民间故事课题素材(共含6篇),欢迎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粉红忽忽”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上世纪二十年代,豫南x县城城墙下的破庙里,住着一群流浪儿,其中有个约七八岁的小孩子,老是跟在这群孩子的后面跑来跑去,孩子们都叫他小顺。
小顺是个讨饭的孩子,在这小小的县城里,几乎没有人不认得他,那是因为他多年要饭,走熟了县城的角角落落。他不爱说话,是个孤儿,从不像有的要饭娃儿那样刁钻、无赖,因为他稳重、诚实,大家都可怜这小小的男孩儿,对他也就客气了许多。天长日久,就连许多人家的狗,见了他都懒洋洋的躺在地上不想起来,象征性的吠上两声就又眯上了眼睛。
这样的日子过了三年,小顺渐渐的长大了。这天,他来到了菜市旁的裁缝铺前,老裁缝王掌柜说:“孩子,今天没剩饭,只有昨天的半块硬烧饼,你吃吗?”小顺点点头,接过烧饼道了谢转身就要走。
“你回来,孩子!”
“啥事?掌柜的?”
“你今年有十岁了吧?年龄不小了,再要饭别人会笑话的,你愿意到我家跟我学徒吗?”王掌柜笑着问。
小顺怔了一下,“真的?那……我愿意!”
就这样,小顺就跟了王掌柜。换了衣服,理了发,像模像样的当起了学徒。
“徒弟、徒弟,三年奴隶”,在当时那个年代里,学徒是件很苦的事,每天要早起、晚睡、吃剩饭、抱孩子、倒尿壶、洗屎布……,一家的杂活都是徒弟的,挨打、受气也是家常便饭,许多人忍受不了而逃跑。可小顺没有,他把裁缝铺当成了自己的家,把王掌柜两口子当成了父母亲来侍奉,很快就融入了这个家庭,他孝顺、勤奋、懂事,自然没有人外待他。长这么大第一次有了家的感觉,这是他梦寐以求的,因此他倍感温暖。
要说十岁的孩子能懂得什么,只一个“勤”字就弥补了他所有的不足,眼勤,勤看勤学;手勤,爱干活,手脚麻利;腿勤,呼之即来,干啥都跑得快;这样的孩子谁不喜欢呢?老板娘总是喜滋滋的看着他,只恨不是亲生的,就和王掌柜商量,想收小顺为义子。掌柜说:“这事我早想过了,咱已有两个儿子,再收小顺合适吗?再说‘师徒如父子’,和自己的儿子也差不多,我看就算了吧。”从此,两口子就把小顺当成了自己的儿子,疼他爱他,毫不保留的把手艺教给他。
转眼两年过去了,一天,王掌柜准备到武汉去,想再买一台缝纫机和一些配件,有些不放心的对小顺说:“我大约得三天才能回来,你能看的住铺面吗?当然,你只接活,记清尺寸就行了,敢吗?”
“ 哪有什么不敢的,接活记清名字、地址、尺寸,有事问师娘行吗?”
“ 好!千万谨慎小心,别惹事,看好铺子!”
因事情耽搁,王掌柜直到第七天才坐上回家的轮船,心里那个急呀!惦记着家里的铺子,小顺还太小,真怕出点儿啥事,望着那浑浊的江水,直恨轮船跑得慢。天亮下船,雇了头毛驴,急匆匆的往家赶。
进得县城,拐过两条街,远远看见自家的铺子开着,悬着的心才安稳了些。到得门前,急唤小顺,那小顺见是师傅,高兴地一边对后院大喊:“师傅回来了!”一边蹦出来接应。师娘也慌慌张张跑了出来。
正当这时,邻居李二嫂领着小女儿风风火火跑了来,还真把王掌柜吓了一跳。
“看看!这是恁家小顺给做的,”她一边扯着女儿,一边拉着女儿的上衣让王掌柜看,“看这衣服做的,咋这么合身、这么漂亮,这小顺才多大个孩子啊!就这么有本事!”这连声的夸奖才让王掌柜放下了心。
“王掌柜,您真有眼力啊!有这么好个孩子给你做徒弟!真懂事儿,没要我一分钱啊,谢谢您……”。
王掌柜没说话,两眼闪着慈祥的光,赞许的看着小顺。待到晚上看了收活儿的记录,心里更是一惊:这孩子啥时候学会了写字?尽管写的还差了些,不太端正……可能是跟自己的儿子学的?这孩子!……
裁缝铺的生意渐渐的越来越好,王掌柜家的日子也慢慢的宽裕起来。两个儿子都进了外地的洋学堂,老板娘也轻快了许多,时常到前面帮忙,几年下来,竟在乡下置了十多亩地,成了名符其实的殷实人家。小顺也已长成人高马大的小伙子,能独当一面的裁缝师傅。只是时局越来越乱,军阀混战,政权更迭,老百姓难得几分安宁,常弄得王掌柜眉头紧锁。
光绪年间,昌黎县岳营出了个武举,名叫张恩。
这个人,小时候是个苦孩子,给一家财主扛小活。东家每天都练文习武,张恩做些牵马坠镫的事,也偷着学了三招两式。
这一年,东家带着他出去赶考,东家在比试跑马射箭,三箭射个一箭没一箭。他对东家说:“我这样的能上趟子试试吗?”“咋不能!”张恩报名上场,跑马三箭中了一箭,结果考了个武学。回来后,东家对他说:“你有了功名,大小也算个人物了,我不能用你当伙计了,回家吧!”
张恩知道回去没有活路,就苦苦哀求东家把他留下。东家没辙,只得留下他,让他陪伴自个儿习武。
过了一年,东家又带着他赶考,东家费了九牛二虎劲儿考了个武学,张恩挺容易地就考了个武举。功名大了,东家真的不敢用他了,赏给他几个钱,打发走了。张恩没有回家,去了锦州,给一家粮米店当小伙计。他没有说出自个儿武举的身份,跑里跑外挺勤快。
这一年,粮米店贪了人命官司,一个人吊死在粮米店门口。衙门天天催人到堂,掌柜的们你推我让,都不愿出堂。张恩言谈话语中,很是瞧不起掌柜的们。话传到掌柜的们的耳朵里,就找到他,问他敢不敢出堂。他说敢,可是得绘他买身前后带“补丁”的官服。掌柜的们尥蹶子一般跑到估衣店买了身旧官服,让张恩穿好。张恩把悬挂在梁上的包袱取下来,吹去上面的尘土,解开,取出自个儿武举功名的蓝顶帽子,端端正正地戴上,去了官府。府官听说来了个武举,忙列队迎出来,让进大堂,给了个上座。张恩说起粮米店人命案事:“这是赖皮子官司,没打没骂,又没人去逼他,他死和粮米店有啥关系?”府官见武举出头,又听张恩的话也有点道理,就了结了这场官司,判了个粮米店无罪。
张恩万没想到这功名还真顶用。粮米店老板和掌柜的们也挺感激他,就给他挂了个三厘份的空份儿的掌柜。打那以后,他越来越有钱了,开始在家置买田产,成了当地富户。
自明宣宗继位直至明末,太康县计算地亩,有大亩小亩之分。小亩,一亩是一亩;大亩,二亩八分五厘算一亩。这事咋回事哩?追根究底,还得从顾御史进萝卜说起。 宣德年间,朱瞻基这个昏庸无能、只会享乐而不管天下百姓死活的皇帝,在一天早朝时,他一不讲国家大事,二不问民间疾苦,却只问群臣的家乡都有些啥土特产。文武百官为了讨得万岁的欢心,七嘴八舌,都争着说本地出产的稀罕物,唯有顾御史不言不语。因为他当过皇帝的老师,天子对他十分尊重,是当朝元老级的重臣,不好与别人争抢。等人家都说完了,皇上就问他的家乡有啥特产。顾佐想到家乡连年遭灾,加上徭役赋税,百姓们啼饥号寒,卖儿卖女,皇上却如此享乐腐化,心里非常窝火,可又不敢当面顶撞,就只好说:“我们太康盛产大萝卜。”万岁说:“大萝卜也好,到时拿来给朕看看吧。”
又一日早晨,按照规定,文武百官都拿来了家乡的特产,让皇上过目。皇上看到各地的珍品奇物,很是欢喜。有个家住杞县的官员,实在没啥可进,就带了个十八斤的大萝卜献给圣上。皇帝看后,突然想起顾御史也要献什么大萝卜,就直接点名询问。顾佐见问,就不慌不忙地从袍袖里拿出一个二两重、干瘪瘪的小萝卜,双手奉上。皇帝一见,很不高兴地说:“老师,你说你们太康县盛产大萝卜,为啥你拿的恁小哇?”顾佐说:“我只说俺县的萝卜就够大的啦,谁知道人家比俺的还大。就这,在俺县还是最大的萝卜哩。唉!太康县都是些硝碱薄地,看起来几亩也顶不了人家一亩哇!”皇上说:“你看几亩能顶人家一亩哩?”顾佐说:“三亩能顶人家一亩就不赖了。”皇上有点嘲讽地说:“哪能正好三亩顶一亩哩,二亩八分五厘顶一亩就不中吗?”顾佐一听,慌忙跪倒,连声说道:“中中中,谢主隆恩!遵圣谕,太康县的土地就按二亩八分五厘算一亩啦!”皇上说的本来是句玩笑话,不料顾佐却已磕头谢恩,天子说话,金口玉言,当着满朝文武,不便改口,只得将错就错。从此,太康县百姓的皇粮税款,都按二亩八分五厘算一亩交纳。
了正统年间,朝廷兴下一条规矩:凡庄户人家,几户就得养一匹军马,只许养,不许使,病了你治,死了你赔。人称“义马”。那时候顾御史已经告老还乡。他看到家乡连年饥荒,百姓们穷得连牛驴都养不起,咋能养得起这“义马”呢?黎民百姓对这事真是叫苦连天,怨声载道。顾佐心中不平,为此专程赶到北京,面见天子。
皇上宣他上殿,见面就问:“老师不在家颐养天年,来到京都有何要事呀?”顾佐说:“启奏万岁,臣看到分养义马的行文以后,就匆匆赶来,奏明圣上,太康县不能养义马呀!”皇上问道:“各州府都能喂养,太康县为何不能呀?”顾佐说:“太康县地势低洼,常年积水,杂草丛生,蚊子很大,是万万不能养义马的。”皇帝说:“蚊子再大,还能将马咬死不成?”顾佐说:“我们和那里蚊子实在厉害,万岁要是不信,今天我特意带来两只,你一看就知道了。”说着,他从袍袖里拿出两只“知了子”,又说,万岁当心,千万别让它咬住了!”说罢他一伸手,“吱”地一声,飞了出来,爬在滚龙柱上,又“吱”地一声,两个知了子一起飞出了金銮殿。
皇上一见,大吃一惊,连声说道:“哎呀,这蚊子真大,厉害,厉害呀!赶快把太康的义马免了。”顾佐赶紧磕头谢恩。因此,太康的百姓不养义马。
太康县虽被免去了饲养“义马”,但顾佐看到家乡的苛捐杂税还是太重,黎民百姓的生活仍然很苦,心里不是个味儿,就又想出了个点子,在县城顾街盖了座小楼,楼上木料只用椽子、檩条,不使屋梁,取名“望京楼”。
没过多久,皇帝出巡路过太康,顺便看望他的老师顾佐。顾御史就领着圣上把他的“望京楼”前前后后、里里外外看了个仔细,然后在楼内落坐。顾佐说:“万岁,我虽告老还乡,远离京都,还是念念不忘圣上的隆恩,为了解除思念万岁之苦,所以才盖了这座‘望京楼’,聊以自慰。万岁,你看这楼盖得如何呀?”皇帝心里本来想说:“好是好,就是没有梁”这句话,谁知话到嘴边,又想起了自己说的“二亩八分五厘算一亩”那句话,就上了老师的当,这次如果话一出口,说:“没有梁(与粮同音)”,他再一谢恩,太康就得免粮,还得上他的当。于是就改口说:“好是好,就是少根横棍儿!”
这次顾御史为太康百姓免粮的心愿虽然未能实现,这座无梁楼却因此远近闻名,被保存了五百多年。可惜此楼到一九六六年九月“”开始,被当作“四旧”扒掉了。
相传,孔太公庄上有一位姓宋的大财主,家有良田千顷,奴婢无数。宋财主不仅有钱,还很有势力,拐弯抹角,与当今权臣高俅沾亲带故。由于有高俅这棵大树,宋财主的儿子也在朝为官。宋家在当地来说,可谓是吐口唾沫是个钉儿,跺跺脚,白虎山也得颤三颤。
一天,孔太公下地查看庄稼,只见一大群鸽子正在自家的谷子地里啄食谷穗,糟踏了足有二亩地。孔太公又心疼又生气,回村后就找了鸽子的主人宋财主。宋财主自恃财大气粗,平时就不把孔太公看在眼里,见说,撇撇嘴道:“鸽子是个带翅膀的东西,它要去哪里,我管得了吗?”一句话噎得孔太公半天喘不过气来。
孔太公恨恨地回到家中,将此事告诉了两个儿子。孔明孔亮一听就炸了肺:好你人姓宋的,说得这叫人话吗!二人背上了箭,当即就去了谷子地里。
二人自幼学了身好武艺,箭法不错。他们要射死敢来啄食谷子的鸽子!
二人刚到地里,只见鸽子群正落在谷穗上啄得欢呢!哥俩更来了气。心里话:姓宋的仗势欺人,你们这帮畜牲也敢仗势欺人!嗖嗖嗖,一连射出了七八箭,射死了三四只。孔家由此惹下了涛天大祸。
宋财主得知爱鸽被射死了好几只,可不干了,认为这是“打鸽欺主”,是对着他来的。怒冲冲找到了孔太公,要孔家赔偿鸽子,每只纹银一百两,少一钱也不行!
孔太公据理力争,自然不会答应。宋财主道:“好吧,咱们衙门见!”
孔太公也被激上了火:“衙门见就衙门见,你不要欺人太甚!”
宋孔两家,由此打起了官司。
宋财主为原告,一纸状子直接告到了青州衙门。青州衙门看人下菜碟,正愁给宋家抬轿摸不着轿杆呢,岂有不准状之理?当即差人来拿孔太公归案。
俗话说,人怕逼,狼怕急。有福跑不了,是祸躲不过。孔太公也豁出去了,让儿子拉上银子,随后去了青州。
银子这东西果然通天。青州衙门受了孔家的巨额银子后,就不再判孔家有罪了,前掂量后掂量,来了个谁也不得罪,以“案情重大”为由,上推到了道台衙门。
孔家只得再给道台衙门送礼。官司一打就是两年,孔家由此搭上了多半个家业!
最终,孔家还是输了这场官司。亲戚朋友们尽管气恨不过,但还是来劝孔太公:“算了吧,自古穷不斗富,富不斗官,官不斗势。胳膊拧不过大腿。人家宋家财主势力大,怎能斗得过人家?”
孔太公咽不下这口恶气,愤愤地说道:“朗朗乾坤,昭昭日月,堂堂王法,我就不信天下没有说理的地方!”遂变卖了家产,拉上一车金银财宝,去了东京大理寺。人争一口气,佛争一柱香,他要向朝廷讨个说法!
这大理寺的官员和宋财主的儿子同朝为官,彼此间都有个相互利用。再说,还有高太尉那儿呢,就不想接这个案子。怎奈孔太公犟劲上来了,就使劲地捅钱。谁也不怕银子烙手啊,看在这黄白之物的份儿上,就接下了。可就是不给审。半年后,孔太公银子花光了,大理寺见他再也榨不出多少油水,以“诬告朝廷大臣”为名,将孔太公收监治罪。
孔太公被活活地气死在狱中!
孔太公死后,偌大个家业也因这场官司荡尽了。面对这家破人亡的惨景,孔明孔亮下了拼死为父报仇的决心。
宋财主见赢了官司,死了孔太公,逢人便说:“谁敢和我过不去,那简直就是鸡蛋碰石头!”从此更是趾高气昂,不可一世。为了防止孔明孔亮报复,宋财主平时也更加小心了。
孔明孔亮通过自家这场官司,对官府彻底绝望了。哥俩悄悄地准备让姓宋的偿还血债……
哥俩暗暗地寻找着时机。
不久,机会终于来了。这天,宋财主庆贺六十大寿,请了不少的宾朋前来祝贺,宋家人丁杂乱,防范自然松怠了。
孔明孔亮借机潜进宋家,到了夜晚,二人高举复仇刀,杀死了宋财主和他的妻妾三人,又放火烧了宋家整个庄园,反上了白虎山,与官家结成了生死对头。
吕方,人称“小温侯”;郭盛,人称“赛仁贵”,各使一口方天画戟。论武艺,的确是有两下子,可与林冲秦明等人相比,就逊色多了。二人尽管如此,缘何能深得宋江的信赖,成为贴身护卫呢?
相传,宋江对影山收得吕方郭盛后,与花荣等人来投梁山泊。宋江这人有个嗜好,爱下围棋。先来入伙的人中,都不通这玩艺儿,有的甚至连见都没见过。赶巧,吕方郭盛会下此棋。为了让宋江开心,晁盖就让二人陪着宋江下棋。
吕方郭盛棋艺都不错。二人交手,就胜败难料了,可与宋江交手,却没赢过,顶多是个和棋,宋江很是得意。
吕方郭盛心眼很是活跃,特善揣度人的心理。二人都觉得,宋江日后必会成为山寨之主,所以处处谨慎。宋江喜欢什么,他们就来什么。宋江喜欢吃甜的,他们决不会端辣的!表现得恭顺谦和,忠心耿耿。
一次,宋江得了重病,几天几夜不吃不喝。山寨医官给开了不少药,都无济于事。眼见宋江日渐沉重,众头领都心急如焚。
吕方是潭州人,原是贩药材的,对医药也懂得一些。他曾听人说过,人肉也是一种药材,能治百病。此时,为救宋江的病,他豁出去了,决定割自己的肉来给宋江入药。
吕方回到屋里,挽起裤腿,烧了刀子,就来割,可是怎么也下不手。这时,郭盛来了,他们二人平时就住在一起的。
一见吕方这个样子,郭盛很感奇怪,就问他怎么了?吕方本是不想说的,看看也瞒不过去了,就以实相告。
郭盛闻听吕方要割肉为宋江治病,大为感动。心里话,你对宋大哥忠心,我也不能没情啊!咱们三个是棋友,你割了肉,我不割,不显得我生分了吗?就对吕方说:“宋大哥平时待咱们不薄,也让我表表心意吧。你割我的,我割你的。”
吕方想想也是,就依了郭盛。当即,二人各自从对方腿上割下了一块肉。互相包扎好后,将肉洗净切碎,放了几味草药,就在砂锅里煮了起来。
肉药煮好后,就端给了宋江。不知什么缘故,宋江吃下了这碗肉药汤后,病竟然神奇地好了!
众将大喜,就问吕方郭盛用的什么灵丹妙药?吕方郭盛不想在众将面前显白自己,以免遭人嫉妒,并没有将实情相告,而是说,是宋大哥吉星高照,有神灵暗佑,这才遇难呈祥的。
宋江由于闹病,已好多天没下棋了,病好了后,就请二人来下棋。只见二人腿上都裹着药布,很感意外,就问二人怎么了。二人见宋江追问得紧,就讲出了实情……
宋江闻听是这么回事,当即感动得热泪盈眶。拉住二人的手,连连地说道:“好兄弟,好兄弟,这……这让我黑三郎怎么报谢你们呢……”
通过此事,宋江看出了二人对自己的赤胆忠心,觉得这才是自己可以信赖的人。从此以后,对二格外地高看一,视为心腹,再领兵打仗,就让二人当自己的中军护卫官。二人也尽职尽责,力保宋江安全无恙,为开创梁山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丑郡马”宣赞,脸如锅底,鼻孔朝天,卷发赤须,彪形八尺,使口钢刀,武艺出众。先前因对连珠箭赢了番将,郡王爱他武艺,招做女婿,谁想郡主嫌他丑陋,怀恨而亡。
宣赞同大刀关胜、井木犴郝思文,一道征剿梁山,被俘后归顺义军,东征西讨,为梁山泊立下了汉马功劳。这里,不说他与郡主婚姻上的一段不幸,也不说他横刀立马,战场上勇猛冲杀的英雄壮举,但说他小时候庙殿装罗汉的一段故事。
生在东京,长在东京,父亲是一员朝中武将。
这年,皇上拨了一 笔巨款,让重修普陀寺。宣赞的家就在普陀寺的旁边,平时常时和伙伴们来寺里玩耍。
竣工这天,皇上传旨要来寺里视察。一大早,寺里和尚就将殿堂打扫干净,严守门户,但等着皇上御驾亲临。
宣赞和伙伴们可不管这一套,瞅个空子,又钻进了寺庙里玩耍。
寺庙的偏殿,塑有八百罗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宣赞和伙伴们便在里面捉起迷藏来。玩着玩着,一个伙伴突然将一尊罗汉撞倒,泥塑的罗汉被摔成几段。
小伙伴吓坏了,宣赞也吓坏了。因为这尊罗汉手举阴阳棍,就在前面比较显眼的地方。小伙伴见自己闯了祸,撒腿就想跑。这时,老方丈来了。一见这情景,当时就气坏了。因为皇上就要来了,偏偏在这个节骨眼儿上给桶了漏子,这还了得!再塑,已经来不及了,这位置又是那样的显眼,冷丁少了一个,与整体又不协调,这可如何是好!
老方丈抓住小伙伴,就要揍他。然而就是揍死人,也于事无补。情急之下,宣赞想出一个好办法。对老方丈说:“老师父,我有一个主意,不知可行不?”
老方丈正在火头上,怒冲冲地说道:“你能有什么办法?除非你会变!”
“对,我就想变个罗汉,你看我这模样,不用打扮就像………”
一句话,提醒了老方丈,仔细一打量宣赞的模样,不由得转怒为喜。暗道:这不家伙长得倒蛮像!个头像,不用化妆,真是一个天生的罗汉!事到如今,只有如此了。
老方丈让小伙伴们立刻把碎泥胎搬出去,打扫干净,又让宣赞手拿阴阳棍,拿个姿势,立在那里。嘿,与整个罗汉群混为一体,实在是太像了!
老方丈松了口气。这时,皇上率文武百官视察来了。老方丈嘱咐了宣赞几句,慌忙迎驾去了。
皇上对新落成的普陀寺很感兴趣,转了正殿转偏殿,最后来到了八百罗汉群像前。
宣赞拿阴阳棍,做着姿势。毕竟是第一次经此阵式,不由得心儿呯呯直跳。一个姿势站久了,腿也疼,胳膊也酸了。他紧咬牙关,硬挺着,心里只盼着这帮人快些离去。
文武百官中,宣赞的父亲也在其中。
众百官陪皇上在八百罗汉群像前驻足观赏,指指点点,评头论足。宣赞的父亲一眼扫上了手拿阴阳棍的黑罗汉。暗道:嗯?咋这么像我家宣赞?再仔细一看,不由得大惊失色!啊?这孩子咋来殿里装起罗汉来了!这要让圣上看出破绽,惊了驾,岂不要招致灭门之祸!这可如何是好?
再说跟随的老方丈,此时更是如热够锅上的蚂蚁,生怕宣赞被人认出,那还了得!老方丈在苦苦想着对策………
皇上来到了宣赞面前。情急之下,老方丈“哎哟”一声,装作崴了脚的样子,把皇上的注意力吸引了过去。宣赞的父亲借机发作起来,大声喝道:“混帐!如此大呼小叫的,惊了圣驾咋办?”说着拔剑就要杀老方丈。
宣赞的父亲也是为了吸引皇上和百官的注意力的。这一招儿还真灵,众人都把目光投向了他和老方丈。
皇上还算仁慈,忙用手止了宣赞父亲:“不得乱来,快去看看他怎么了?”
众官围拢过来,皇上也往前走了好几步,离开了宣赞。老方丈松了口气,宣赞的父亲也松了口气。
老方丈被人扶了起来,说明原因,连连责怪自己“罪过”。
经过这场小小的“变故”后,皇上的游兴大减,又往前走了几步,扫了几眼满殿的罗汉,便走出了偏殿………
宣赞见皇上和文武百官都退了出去,这才长长地松了口气。
王少松死了
2月20日天将拂晓,蒸江市向阳机械厂食堂采购员李清泉像往常一样,5点钟就起了床。他蹬着三轮车还没挨近厂门,就大声呼喊:“小万,开门!”他知道万文成是个瞌睡虫,正要再叫时,传达室里的灯亮了。
“你这老鬼,天还没亮呢!”万文成嘟哝着。
李清泉跳下车,发现侧门并没上锁。他推开铁门,心里嘀咕道:“谁这么早就出去了?”路上没有行人,北风冷飕飕的,李清泉蹬车拐过弯,沿坡往下滑。这时,前面驶来的卡车灯光雪亮,刺得他急忙转过脸。忽然,他发现不远处的臭水沟旁躺着一个人,忙下车捏亮手电一看:“啊!这不是王少松吗?”伸手一摸,人早凉透了。李清泉吓坏了,撒开腿没命地往厂里跑,惊呼道:“万文成,快,快,三车间的王少松死了!”
万文成是厂传达室的门卫,又兼厂里保卫科干事,他马上打电话向公安局报警。
顷刻,一辆警车风驰电掣般驶出了城南公安分局,不多时便“刷”的一声在出事地点停下,跳下城南分局“二唐”:刑侦队长唐孝仁和副队长兼侦察股长唐克。唐克的妻子程娜是机械厂医务室的医生,他家就住在机械厂内,这一夜,他是带班警官。
对尸体的各个角度拍完照后,法医对死者作了初步检查,否定他杀,只是死者双手抠泥,身体痉挛,说明死前有过微弱的痛苦和挣扎。
不一会,刑侦队员黄平在水沟旁发现两个交迭不全的鞋印,一个是男式火箭高跟鞋印,一个是工作皮鞋印。他马上把这些拍了下来。
翌日早晨,法医送来了验尸报告单。唐孝仁看后,自语道:“是脑溢血?”
“是的。”法医说,“饮酒过量引起脑溢血。”
“死者还只有27岁啊!”唐克惋惜道。
法医补充说:“死者没有一处外伤,血液及胃中均无毒,脑袋肿得像个血球,无疑是脑溢血。”
“那就通知家属吧。”唐孝仁吩咐唐克,唐克点点头,直奔接待室,见王妻刘桂香哭得像个泪人儿。他望着可怜的女邻居,安慰一番后问道:“少松昨晚在哪儿喝了那么多的酒?”(加我爱故事网微信:aigushi360 分享精彩好故事文章)
“昨天厂里小李结婚,我俩都在帮忙,晚上8点才顾得上吃晚饭。少松确实喝醉了,和衣倒在床上睡了两个小时。醒来后,我叫他回家,他说没给新娘敬酒不合算,赖着不走。我要上早班,就先回厂里了,哪知他……”刘桂香说着又“嘤嘤”啜泣起来。
“据法医检查,王少松是饮酒过度而引起突发性脑溢血。”“脑溢血?唐股长,这不可能!”“你有依据吗?”“没有。”“是不是怀疑他有仇人?”“不是。唐股长……”刘桂香欲言又止。
根据死者家属的再三请求,城南分局请来了蒸江市最权威的脑科主任医师作了检验,确认王少松为突发性脑溢血死亡。同时,法医对死者作了全面解剖,发现王少松死前有性行为。
二、激烈的争论
22日晚上,城南分局的会议室里灯火通明,刑侦队员们为王少松的死因争论得面红耳赤。
“我认为该案应是凶杀案,臭水沟是抛尸场所,为第二现场,两个交迭的鞋印是很好的启示,一个是李清泉的,另一个很可能是抛尸者的。”刑侦队员黄平说。
“应该说,鞋印是一个疑点。如果是凶杀案,那用的是什么凶器呢?或者是什么毒药呢?”唐孝仁提出一个关键的问题。
黄平含糊道:“可能是软物窒息而死吧。”
“这也许有可能,因为死者有过痛苦的挣扎,说明当时并没死。倘若窒息时间不太长,抛尸野外,是能复活的。”唐孝仁针锋相对。
“小黄的分析不无道理,最大的疑点是死者生前的性行为。”唐克为黄平辩护,同时也提出自己的推理:“王少松是深夜11时左右离开小李家,12时前后死的。从小李家到机械厂正常步行只需半小时,他剩余的半小时在干什么呢?”
唐孝仁说:“这半小时我们假设他在情人家,而且还喝过酒,因而导致脑溢血死亡。”
“有可能,但为何偏偏死在野外?既然11点能呆在那儿,这意味着他能够在那儿过夜的。”唐克的话更深入一层。
“应该是这样。可是王少松怕老婆,你曾对我讲过,有一次他回家晚了,两口子干起架来,王少松打不赢,钻进床底。刘桂香叫他出来,他假装胆气十足地说:‘男子汉大丈夫,说不出来就不出来!’”唐孝仁的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后来,蒸江市公安局根据城南分局上报的案卷,确认王少松为酒精中毒导致突发性脑溢血死亡,案子就这样了结。
苏宝泉外出打工刚返乡,就听说黄花村首富苏有顺要转包野草坡那片承包地。承包地五十多亩,紧挨公路,依渠傍泉,地良势优,颇具生财潜质。可苏有顺捣鼓了几年水果种植,不仅没挣钱,还倒贴了本钱。原因是他疏于打理,爱好赌博。几年折腾下来,就是金山,也被掏空了。眼下已山穷水尽,弹尽粮绝,苏有顺一心要把承包地转出去,可眼下谁也拿不准啥项目能致富,心里没底,谁也不愿冒这个险,这事就搁了下来。
这天,苏宝泉来到野草坡,想看看有没有商机。他先在那片野草丛生的果林地转了转,之后又到坡底的泉水处喝了几口泉水。泉眼距公路仅有几十米,过客时常会驻足喝上几口清凉沁甜的泉水。从苏宝泉记事起,这眼清澈见底、口感独特的泉水就一直流淌着,虽然看似不起眼,可名声却不小呢。
这时,有几位过客朝泉水走来,苏宝泉赶紧灌了一瓶泉水匆匆走了。
三天后,苏宝泉从市里回来,立马找苏有顺签转包合同。苏有顺喜出望外,他老婆秀英却好心提醒苏宝泉道:“宝泉,你可要想清楚啊,乡里乡亲的,可别闹出啥后悔的事来!”苏有顺瞪了老婆一眼,道:“你懂个屁!宝泉要转包自有他的道理,对不对?”苏宝泉不置可否地跟苏有顺签了转包合同。然后,他才很自信地说:“我一定让野草坡变成金银坡!”苏有顺夫妇听了,都疑惑地望着他。
过了几天,苏宝泉注册了“宝泉水发展有限公司”,他先是贷款,接着对泉眼进行扩建改造,实行收费供水。泉井旁建了蓄水塔,以应大水量供给之需;又建了办公楼,然后招兵买马。苏宝泉的“宝泉”公司买了车开始给城里饭店送水。接下来又订制包装瓶,做起了天然“宝泉”矿泉水的灌装。同时积极拓展市场,订单越来越多,生意越做越大,名声越来越响。不到一年苏宝泉就还清了贷款。
原来,苏宝泉之前已把宝泉水送检测部门作了检测,结果所有指标都达到饮用水标准;苏宝泉又把“宝泉水”与其他矿泉水作了生饮和烹饪食用的口感对比,从而发现了“水”的无限商机,才大胆签订了转包合同。苏宝泉说,宝泉公司就是要卖水赚钱!利用天然资源做无本生意!
这时的苏有顺由疑惑变成了震惊,真是追悔莫及,肠子都悔青了。可这世上哪有后悔药可吃?要怪只怪自己无能。苏有顺和苏宝泉从小玩到大,一起务农,一起上学,还一块打过工。苏宝泉性格内向、胆小,看上去显得有些木讷;而苏有顺却精明、机巧,又工于心计,苏宝泉一直是苏有顺欺负的对象。苏宝泉还在家务农的时候,苏有顺就已是村里有名的小商人了;当苏宝泉外出打工时,苏有顺早就成了黄花村的首富。可他万万没想到,才过了两年,苏宝泉这小子竟回村弄出了这么大的动静,转眼间就成了富得流油的暴发户;自己却成了一文不名的穷光蛋。想到这儿,苏有顺嫉妒得眼睛都要滴血了,心里五味杂陈,又焦急上火,一下就病倒了。
这天,有个叫王达生的远房亲戚来看苏有顺。王达生是一家民营企业的老板,他的公司主要是生产经营净水器,他看到了净水器与“宝泉水”合作共赢的前景和商机,于是来看望苏有顺,想让苏有顺牵线搭桥,与“宝泉水”公司老板苏宝泉洽谈合作事宜。他还说,如果把事情办成了,能让苏有顺占一成的股份。苏有顺正愁没发财机会呢,听此一说,顿时喜上眉梢,病也好了。他领着王达生去找苏宝泉,可公司的人说,苏总出差了。苏有顺着急起来,忙问去啥地方了,啥时候能回来。对方回答说,好像是出国了,啥时候回来就不清楚了。苏有顺眼睛瞪得铜铃大:“出国了?”他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至于苏宝泉出国去干啥,苏有顺和王达生都没想明白。
半个月后,苏宝泉终于在村里露脸了。苏有顺和王达生迫不及待地找到苏宝泉,说了合作的事。苏宝泉想了想说:“先不说合作的事,等我再出去一趟。我回来后,如果急需资金的话,我会把公司卖给你们。你们把钱准备好就成了!”苏有顺和王达生一听,惊喜万分:这不是天上掉馅饼吗?真是巴不得的事。
“为啥要转卖公司呢?”苏有顺和王达生兴奋之余又多了个心眼,他俩不明白,好端端的摇钱树苏宝泉就这样拱手让给他人?
王达生让苏有顺尽快闹明白是咋回事。苏有顺打听了好几个人,可苏宝泉那边口风很紧,没透露半分。几天之后,苏宝泉又急着出去了。
苏宝泉一走,公司就有人传出话说,苏宝泉带走了一大笔资金,是为了去还赌债。听说前一次出国他身陷赌场,不知是在澳门还是在哪儿,赌输了好多钱,还借了高利贷……这话不胫而走,传得有鼻子有眼的,由不得你不信。苏有顺听到后心里暗自高兴,他比谁都清楚,败家的捷径莫过于一吸二赌三嫖,苏宝泉沾上了其中一条,无疑是玩儿完了。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苏宝泉出差回来就急着放出风说要转让公司。自然苏有顺和王达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很快就跟苏宝泉谈妥了价钱并办好了转让手续。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苏宝泉刚拿到转让费就又马不停蹄地出国了。“看来苏宝泉已是无药可救了。”苏有顺和王达生为之叹息不已。
一个月后,苏宝泉终于回来了,他的表情很平静,看不到半点欣喜或悲伤。没过多少天,苏宝泉大兴土木,建了一栋小洋楼,小楼盖好后,他便窝在楼里,深居简出。对此人们议论纷纷,都说苏宝泉的脑子出了问题。苏有顺和王达生更是预言道:苏宝泉将一蹶不振,再无咸鱼翻身那一天了!
由于纯净水厂家和净水器公司越来越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宝泉公司的产品在市场占有率锐减,王达生听说近来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叫亲水膜的新产品,据说未来谁能先在净水器上使用亲水膜,谁将在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苏有顺和王达生正在为亲水膜的事大伤脑筋,忽有人来报说,黄花村来了一帮老外,去了苏宝泉家,听说是找苏宝泉谈生意。苏有顺和王达生听了赶紧赶回了村子。
还没到村口,老远就望见几辆豪华小车停在村边。苏有顺和王达生进了村,在苏宝泉家不远处站住了,只见几个老外说笑着走出小洋楼,随行的还有一个中国翻译。苏有顺趁机跑过去和翻译套近乎。那个翻译高兴地说:“你们村出人才了!苏先生不仅给自己挣了钱,也为中国人争了脸!”苏有顺和王达生听得云遮雾罩。
原来,苏宝泉也听说市场出现了一种叫亲水膜的新产品,这种产品能过滤水中的微粒和细菌。他打听到亲水膜来自日本一家公司,并已申请了专利。他到日本的专利申请机构查询,发现这家公司并没有申请在净水器上使用亲水膜技术的实用型专利。苏先生顿时眼睛一亮,立即申请了该项专利。然后,他在家里等着鱼儿来上钩……
日本这家公司要开发亲水膜净水器产品,才发现该项专利已被中国人申请了。他们没办法,只好派人到中国来谈判。
翻译告诉苏有顺,这家公司每年生产一百万台亲水膜净水器,就得交给苏先生一千万元人民币,而他什么也不用干,他所付出的代价,就是区区几万元的专利申请费用……
苏有顺和王达生听得目瞪口呆……
★ 阿拉伯民间故事
★ 中华民间故事
★ 洛阳民间故事
★ 陕西民间故事
★ 少数民族民间故事
★ 民间故事选集
★ 经典民间故事
★ 杨玉环民间故事
★ 民间故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