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民间故事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spacearts

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陕西民间故事(共含5篇),供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pacearts”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陕西民间故事

篇1:陕西民间故事

有三个人:在林下乘凉聊天。第一位说:“咱三个片闲传,不许追根问底,谁要违犯,罚他割一斤肉,罐一斤酒,把大家请一下。”大家都同意。

第一位开始说:昨夜晚上,谁把我院中的吃水井偷走了?”第二位接着说:“嗯!不错,我也听得咕咚咕咚的响,准是从我家房上经过的。”第三位说:“净胡说,水井能偷走吗?前两人一听,一齐笑了说:“按咱们刚才规定的办,割一斤肉,灌一斤酒吧!”第三位只好答应明天办齐。他回到家里闷闷不乐,老伴问清了原委,便说:“你放心在炕上睡觉好了,明天他们来讨要时,由我来对付。

次日早上,老婆把老头叫起来;炕上的席和被褥搬到炕底,仍叫老头睡下盖严。一会儿,那两位都来了,隔门就喊:“割一斤肉,灌一斤酒准备好了吗?”屋里却没人应声,推门一看,老婆说:“人都死了,谁去给你们办呀!”那二位吃惊地说:“昨后响还好好的,怎么就死了?”老婆说:“昨夜晚被跳蚤踢死了!”那二位见人在炕底用被盖着,急着说:“你净胡说,跳蚤还能踢死人?”睡在被窝的那个老人呼地站起来说:“顶帐,顶帐。”

篇2:陕西民间故事

有一天,女货郎卖完东西后,就赶紧往回赶,紧赶慢赶,可是天还是黑了,女货郎害怕晚上赶路在路上遇到强盗,她决定找一户人家投宿。正想着就看到前方有一户人家的灯亮着,女货郎就赶紧上去敲门,开门的是一个女人,她很热情地把女货郎让进屋中。当女货郎告诉自己的来意后,女主人显出很高兴的样子说:“正好我丈夫今晚也不在家,你晚上住下刚好给我做个伴儿。”说着,接过女货郎肩上的货担,把女货郎让进家里。

女货郎坐下时间不久,女主人就把做好的晚饭端上来了。女货郎吃着吃着,从菜里吃出了一块的手指骨头,女货郎心里很吃惊,心里也很害怕。吃过晚饭后,女主人请女货郎休息,女货郎想去厕所方便一下回来再睡觉。她到厕所后看到许多人的胳膊腿和一个被绑着的女人。她放开被绑着的女人后,女人告诉女货郎,这是毛野人的家。毛野人喜欢吃女人肉,它每天都从外抢来一个女人,杀掉吃掉,女人说完后,又反问女货郎:“你怎么自己送上门来了呢?”女货郎就又把自己投宿的过程叙说了一遍。女人就对女货郎说:“咱们俩跑吧!”女货郎心想自己如果现在跑掉肯定会会被毛野人发现,到时候两个都跑不掉。就对女人说:“你先跑吧!”,然后女人感谢了女货郎一番后就跑掉了,女货郎也害怕毛野人怀疑就回屋去了。女货郎回屋后,毛野人就让她和自己睡在一起,半夜时分,女货郎看到毛野人睡熟了,她就悄悄地爬起来,然后她走到窗台前,她来的时候看到窗台上有一些特别漂亮的红豆豆,这些红豆豆实际上是毛野人用人血做的大补丸,但女货郎不知道,她只觉得红豆豆好看,就给自己的衣服的口袋里装了许多。然后她挑上自己的货担,慌忙地逃走了。

她跑出不远,毛野人就发现并且追上来了,女货郎就把货担中的花丝一边跑一边扔,毛野人看到路上扔的花线后心想拣回去还有用,于是它每拣上一把子花线都要拿回家去,这样一来女货郎趁机又跑远了。可是毛野人跑的速度很快,很快又追上来了。女货郎没有办法,只得边跑边撒绣花针。可是她因为跑得急,没有看到脚底下,被一块石头绊倒了。这时毛野人也追到离她一步之遥的地方了,看到这种情景不禁大笑,心想这下我可要吃了你。谁知乐极生悲,它不小心踩到一根绣花针,疼得摔倒在地。这时候女货郎衣服口袋里的红豆豆全滚了出来,变成了许多小人人儿。这些小人人儿都跑到毛野人那儿复仇去了。它们把毛野人最终打死了。

篇3:陕西民间故事

从前,有一家有一个姑娘,长得特别美丽。毛野人听说后就跑来把姑娘抢走给自己做老婆去了。

姑娘的母亲特别难受着急,就四处打听寻找,也没有找到。这样又过了几年,有一年春天,姑娘的母亲看到自家院子里树上落的喜鹊说道“喜鹊啊!你走南闯北,你如果看到我的女儿或听到她的消息你就告诉我一声”。喜鹊好象听懂了似的点点头飞走了。

喜鹊找啊找,终于在毛野人家里看到了姑娘。它趁姑娘不注意,就把姑娘着上用来扎头发的红头绳叼走了一截,拿着它给姑娘的母亲报信去了。

喜鹊叼着姑娘的红头绳飞到姑娘父母家的院子“扎、扎、扎”地叫个停,姑娘的看到后知道喜鹊已经找到,姑娘的行踪了,心里的高兴。然后,喜鹊在前面飞着带路,姑娘的母亲跟在后面跑,终于找到毛野人的家了。

姑娘的母亲进去后,正好这天毛野人不在,只有姑娘一人在家。母女二人抱头痛哭一场,哭毕姑娘问母亲是怎么找到这儿的,母亲就告诉了是喜鹊领上来的。姑娘又告诉母亲自己已经给毛野人生了两个小猴娃了。然后姑娘要求母亲赶紧藏起来,她说毛野人回来后要是发现有生人在那就不得了了。毛野人一进门就用鼻子东闻闻、西闻闻。然后对姑娘嚷嚷通:“咋有生人来呢,没有啊,也许是你闻错了吧!”,毛野人不相信,一边找一边不停地向姑娘追问。姑娘实在没有办法,只得告诉毛野人是自己的母亲来了。毛野人一听高兴地说:“哎呀,你咋不早说,我以为是谁来了,原来是娅(姨娘)来了。娅在哪儿呢?赶紧叫出来”姑娘的让母亲从水缸里出来,毛野人也赶紧凑上去和姑娘的母亲寒喧了一番。毛野人对姑娘的母亲特别热情,让姑娘,炒几年菜招待母亲,自己出去买一些干货去。

毛野人出去以后,母女俩开始商量逃跑的办法。商量了一会儿后,终于想出了个办法。毛野人买东西回来后,姑娘的母亲对毛野人说道:“他姐夫,你害眼病了”。“没有啊”,毛野人答道:“嗯,你还不信,你看你的眼睛都红成啥了”,姑娘的母亲又说道:“毛野人又问姑娘,得到的答复也是一样的,毛野人一下子慌了,忙问姑娘的母亲该怎么办?姑娘的母亲说她会治眼病,不过要听从她的吩咐。一听说自己的眼病能冶好,毛野人非常高兴,说一定听从姑娘母亲的吩咐。

姑娘的母亲让毛野人坐好后,就用驴皮胶和麻纸把毛野人的眼睛糊住了,并且规定了取麻纸的时间,母女俩趁毛野人的眼被糊住这个空儿跑掉了。毛野人耐着性子等到规定的取纸时间才取纸,可是驴皮胶粘性较强,糊的麻纸也厚,所以它费了很长时间,才把纸取掉。它一看母女不见了,喊不见答应,找也找不到,才知道自己上当了,母女俩早已跑了。于是毛野人背上两个哇哇哭的小猴娃儿去找姑娘去了。

母女俩跑到家后,姑娘家里人害怕毛野人追来骚扰,就把两个烧红的磙子放在大门两边,然后赶紧把大门关紧锁好。刚锁上大门毛野人也追到了,毛野人喊姑娘喊了半天不见姑娘出来,它就说道:“猴娃儿娘,猴娃儿娘,猴娃儿哭得怪心慌。你把猴娃儿奶一口,我把猴娃儿背上走”。但仍然没反应。毛野子喊了半天也累了,它就把肩上背的两个小猴娃儿往大门两边的磙子上,“哧啦”一声就把屁股给烤红了,毛野人由于疼痛和害怕就跑掉了,再也没敢骚扰姑娘来,姑娘一家人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篇4:民间故事

【孟姜女哭长城】

秦朝时候,有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务,突然发现葡萄架下藏了一个人,吓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见那个人连连摆手,恳求道:“别喊别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来逃难的。”原来这时秦始皇为了造长城,正到处抓人做劳工,已经饿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来,见他知书达理,眉清目秀,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欢上了孟姜女。他俩儿心心相印,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就准备结为夫妻。

成亲那天,孟家张灯结彩,宾客满堂,一派喜气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渐渐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听见鸡飞狗叫,随后闯进来一队恶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说,用铁链一锁,硬把范喜良抓到长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变成了一场空,孟姜女悲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她想:我与其坐在家里干着急,还不如自己到长城去找他。对!就这么办!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装,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跋涉过多少险山恶水,孟姜女没有喊过一声苦,没有掉过一滴泪,终于,凭着顽强的毅力,凭着对丈夫深深的爱,她到达了长城。这时的长城已经是由一个个工地组成的一道很长很长的城墙了,孟姜女一个工地一个工地地找过来,却始终不见丈夫的踪影。最后,她鼓起勇气,向一队正要上工的民工询问:“你们这儿有个范喜良吗?”民工说:“有这么个人,新来的。”孟姜女一听,甭提多开心了!她连忙再问:“他在哪儿呢?”民工说:“已经死了,尸首都已经填了城脚了!”

猛地听到这个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雳一般,孟姜女只觉眼前一黑,一阵心酸,大哭起来。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连天地都感动了。天越来越阴沉,风越来越猛烈,只听“哗啦”一声,一段长城被哭倒了,露出来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的眼泪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脸上。她终于见到了自己心爱的丈夫,但他却再也看不到她了,因为他已经被残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鲁班智扶斜宝塔】

相传,鲁班是我国古代最聪明、最能干的工匠。他原名公输般,因为是春秋末期的鲁国人,鲁班就成了后人对他的称谓。

一次,他来到吴国姑苏城,人间天堂,果然名不虚传。古城楼塔,次第排列,茶馆酒肆,热闹非凡。鲁班游兴倍增,揣摸着苏州建筑的特点,迷乐其间。忽然一阵嘈杂的吵闹声传来。鲁班循声望去,只见前面一块绿草如茵的空场上,高高耸立着一座新建的宝塔。塔前围着一群人,吵吵嚷嚷,不知干什么。他慢慢走过去,拨开围观者,看见一个身穿绸缎、头戴高冠、腰系香袋的老人正在发怒,青筋暴绽,瞠目竖眉,大有气冲斗牛之势。老人对面蹲着的一个中年人,双手抱头,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鲁班好生奇怪,一询问才知道事情的究竟。

那位老人是当地有名的富翁,为积善行德,准备修建一座宝塔,流传千古。

这项工程由那位工匠承接。运木起造,精心筹划,经过近三年的辛苦劳动,宝塔终于建成。可是不知怎么搞的,宝塔虽然建成,可不管横着看,还是竖着看,总是倾斜的。经过测量,宝塔的确倾斜近十度。人们对此摇头相视,指点议论。富翁认为造塔反招非议,很是生气,也有损他的功德圆满,因此,亲自找工匠算帐:要么推倒重建,要么把宝塔扶正,否则,要送官府严办。

这可难住了工匠,如果要推倒重建,自己就是卖儿卖女,倾家荡产也无法承受经济压力;如果把塔扶正,这也办不到,因为宝塔尽管是木质的,可依然有约百万斤,只能望塔兴叹!

鲁班绕着宝塔仔细瞧了瞧,又看了看一筹莫展的工匠,走过去安慰道:“你不要着急,只要你给我找点木料来,我一个人用不着一个月就可以把它扶正!”

工匠一听,半信半疑,可也没有别的办法。于是他扛来木料,带着一丝希望等待着。而鲁班呢,他也不让人插手帮忙,将扛来的木料砍成许多斜面小木楔,一块一块地从塔顶倾斜的一面往里敲,使倾斜的一方慢慢抬高。这样乒乒乓乓,起早摸黑干了一个月,宝塔果然直立起来了。

工匠感激地问鲁班:“恩公,你这样补救为啥能使宝塔直立?”

鲁班答道:“由于斜塔是木质的,属穿斗结构,各部件之间的拉扯比较结实,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所以可以用打木楔的办法加以扶正。而木楔又是斜面的,既比较容易往里打,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打进去后又可抬高塔的倾斜面的高度,使塔不再倾斜。”

【福蔡庆与人血馒头】

过去,中国北方流传着一种避邪驱妖的习俗,凡是有人得了“撞克”,撞了鬼神,或被鬼妖缠身,巫婆神汉就给病人吃一种人血馒头。这种人血馒头是很有讲究的,必须从杀人刽子手那里获得。刽子手行刑时,事先准备下很多馒头,杀人后,趁关喷血,将馒头都染了。据说,这种染了血的馒头就能驱驱妖避邪,百灵百验。由此,这种血馒头价格昂践。

相传,这种人血馒头起源于蔡福蔡庆。

蔡福,人称“铁臂膊”,北京大名府两院押牢节级,兼弃行刑刽子手;蔡庆,是蔡福的弟弟,任小押狱,也是一名行刑刽子手,生来爱戴一枝花,为此,都叫他“一枝花”蔡庆。

蔡福蔡庆兄弟二人在衙门里混长了,见别的差事都油水不少,他们一个专事行刑的,没什么外快可捞,心里上很是不平衡,就也想捞点油水。怎么个“捞”法呢?找行刑的犯人去要?不行。他们两手空空,除了一个躯身,一无所有,自己又无权免了人家的死罪。琢磨来琢磨去,也没有琢磨出个门道来。

这天,蔡福蔡庆又去行刑。法场之外,跪着被行刑之人的家眷。家眷旁边堆放着一大捆烧纸,以便待人死后烧化。

给人烧纸,原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也是自古留传下来的习俗,蔡家兄弟司空见惯,压根儿就没拿这当回事儿。

一天,兄弟二人去朋友家串门。朋友正给死去的亲人打烧纸。闲谈中,朋友问二位行刑官,可知烧纸的来历?

休看二人常见烧纸,要追根寻源说来历,二位真还不知。朋友便给他们讲了起来。

相传东汉时,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可是造出的纸没人买。夫妻二人合计了一个办法——装死。蔡伦“死”后,妻子一边哭,一边烧造出的纸。不久,蔡伦“活”了过来。蔡伦告诉众人,妻烧的纸,在阴间就是钱。他用这些钱,买通了阎王小鬼,就把他放了……从此,蔡伦的纸,成了抢手货,人死后,纷纷效仿。久而久之,成了民间习俗。

朋友讲的这个故事,原本是随口说着玩的,蔡福蔡庆却入了脑子。他们想,我们的老祖宗蔡伦夫妻能使计促销自己的货物,我们何不从自身优势上做做文章?于是,搅尽脑法,想出了“人血馒头”一事。

他们自己兜售人血馒头是不行的,必须找人给推销。找谁?他们很自然地想到了巫婆神汉身上。当时缺医少药,病人又多,巫婆神汉应时而兴,成了病人的“救星”。二人悄悄地和这些人相勾结,共同编造出了一套“人血馒头驱鬼邪”的鬼话。

从此,巫婆神汉便用从刽子手蔡福蔡庆这得到的人血馒头给人“治病驱邪”。此法越传越神,越传越邪乎。蔡福蔡庆发了财,巫婆神汉也发了财。久而久之,竟然在民间流传开,世代沿袭下来,成了北方一带的“习俗”。

篇5:经典民间故事

【金缸】

从前,有一个老农,住在山脚下,开垦了点荒地,一个人过日子倒也没有什么难处。

一天,他从一块石头底下挖出了一个小金缸。他赶忙把小金缸拿回家中,把一点小米放在了里面。一连几天,光吃米也不见缸里的米少。他心中奇怪,便用勺子一劲地向外挖,把所有能盛东西的都挖满了,可缸内的米还是不少,他就用布袋背着分给穷苦的农民,使穷人也吃顿饱饭,就不用给地主扛活了。

这事没隔几天,被地主知道了,便带着两个狗腿子气势汹汹地来到老农家,硬说小金缸是从他家偷来的,便命狗腿子去抢。老农手抓金缸大声说道:“你们敢抢,我马上把它摔坏。”财主一看老农要摔小金缸,这下心可慌了,赶忙说:“不抢,别摔!”就“哼”了一声领着狗腿子走了。

财主回家后,一心想把金缸弄到手,便又准备了金银,到县衙诬告说老农的小金缸是从他家偷的。县官听说是个宝缸,连忙命衙役去带老农,不大会儿,衙役们把老农连小金缸一块带来了。

县官哪是审官司,一见小金缸,得意地两眼笑成了一条线,命衙役把米倒出来,可越倒越多。县官一看真是宝缸,拿了一两银子放进缸里,又拿出来,里面还有,再拿出来还有。他再也不理地主和老农了,光一个劲地往外拿银子,公堂里乱哄哄的。

县官他爹在后堂听说这事也赶来观看,他见儿子拿得慢,自己也亲自动手,时间长了把他累的也不轻,可他还不肯离开,结果一头栽进了金缸里。县官赶忙去拉,可拉了一个又出来一个,怎么也拉不完,最后把县官气极了,命衙役把金缸砸了。这时,县官可分不出那是真爹哪是假爹了,便用喊的办法,谁答应谁就是真爹,可一喊个个都答应,县官连气带吓一会儿便咽气了。

【神鼓】

从前,有兄弟两个,很小就死了父母。后来,老大娶了个媳妇,老二就成了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整天让老二干重活,吃剩饭,穿破衣。不久,就把老二分了出去,房子和地都让哥嫂霸占了,把老二赶到半间场园里去住。

一天,下起大雨,半夜里,老二的屋子遍漏。无奈,他只有到庙里住一宿。

他正想睡,忽听庙门“吱”一声开了,他眯着眼一看,原来是四个半尺高的小老头,头上都戴着鸡蛋壳。老二假装睡着,偷偷地听动静。一会儿,一个小老头走到墙角掀开一块砖,拿出个小神鼓来。一个说:“兄弟们都来齐了,咱们喝一壶吧!”其余的三位说:“中!”接着,就听见他们用鼓棰敲鼓。咚咚咚,连敲三下,老头说:“神鼓啊,我们饿了,快给送四个菜,一壶酒,二斤热馍馍。”一会儿,桌子上摆上了酒菜和二斤热馍馍,他们就喝起酒来。

酒足饭饱后,一个老头说:“天快亮了,我们该走了。”他们把神鼓放在原处,用砖压住,然后,刮起一阵风就走了。

天亮后,老二好奇地到墙角拿出小神鼓,想试试怎么样。他按照老头的做法敲了三下,说:“小神鼓,我饿了,给我送点饭吧!”一会儿,桌子上真摆上了四个盘,一壶酒,二斤热馍馍。老二吃完饭,就把小鼓拿走了。从这天起,老二再也不用干活了,饿了把神鼓一敲,饭就送来啦。

不料,被嫂子知道了,她说老二是偷来的饭菜,要到官府告状,无奈,老二只得实说了。

贪心的嫂子回家后,告诉了老大,并叫老大也到庙里去住。老大听了,当天晚上就往庙里去了。他很小胆,便爬到梁头上,观看动静。

半夜了,只听外面呼呼风响,天上扑嗒嗒落下四个小老头来,头上带着鸡蛋壳。一个老头说:“恁生人气,抓住吃了他。”老大听了吓坏了。又一个老头说:“今天怪冷的喝几盅吧!”说罢便去拿小神鼓。他掀开砖一看,大声叫了起来:“不好啦!小鼓叫贼偷走了。”其余的三人也围上去,一个说:“快找吧!抓住他非扒他的皮不可!”说罢,四处找起来。忽然,他们看见梁上的老大,气愤地说:“就是他!把他拽下来!”老大一听,扑通一下子摔下来,让一个小老头抓住头扔到院子里去了,脖子拽了两丈长。

第二天,老大媳妇来到庙里一看,吓得一腚蹲在地上,大哭起来。一会儿,老二也来了,他一看哥哥的脖子这么长,说:“嫂子,别哭了,我有办法。”说罢,从腰里取出小神鼓,一边慢慢地敲一边说:“葫芦粗,葫芦粗,哥哥的脖子往下出。”眼看他哥的脖子真地慢慢地往下缩。

孬心的嫂子想把老二的神鼓弄坏,腰里掖了个棒槌。她对老二说:“兄弟,你敲的太慢了,让我试试!”她拿出棒槌,使足劲,一下子把神鼓敲烂啦,老大的脖子一下子缩进肚子去了。老大死了,狠心的老大媳妇哭着回家了。

【一斗水村龙显石的传说】

在修武县太行山深处,有个叫一斗水的小山村,虽然只有二百余口人,却有数百年的历史,建有一座颇有规模的关圣庙。在关圣庙的山坡下,有一块奇异的巨石,上有惟妙惟肖的龙形,当地百姓称之为龙显石。传说,这石上的青龙是关圣老爷青龙偃月刀上的那条龙的化身。

原来,有年天旱,数月不见滴雨,村里人扶老携幼准备逃难了。这时,有位长者说:“故土难舍,我们能不走就不走。咱村里敬有关圣老爷,我们去求求他吧!”大家就准备了祭品,来到关圣庙,如此这番地请求关圣救护一方生灵。村民们走了,可难坏了关圣老爷。其实,关圣老爷早把这一带的灾情看在眼里,只是因为他无降雨的职责,所以干着急。他忽然看到手中的青龙偃月刀,于是摇动青龙偃月刀,问:“青龙可在?”那刀上青龙跟随关圣老爷南征北战,又受四方香火,早已有了灵气,但一直未曾显形,今天听到关圣老爷召唤,赶紧现出龙形,俯伏在地。关圣老爷道:“青龙啊,现下目睹此方受灾,你作为龙族,降雨本是你的本领,可否一解山民于悬覆?”青龙答道:“愿听帝君差遣。”言毕,腾空而上,施展法术,顿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大雨如注。这场久旱喜雨,整整下了一夜,救活了此方百姓。关圣老爷不愿贪人之功,在当天晚上给村民们托梦,把青龙降雨解旱的情形告诉了大家,并说:“你们如若不信,可来像前观我宝刀,青龙已然成神,已离我刀,庙前巨石有其形状。”早上,村民到关圣庙求证,果然庙前坡下的巨石上有个形象生动的龙形,又到大殿一看,关老爷的大刀也没有了青龙。从此,一斗水村关圣庙虽经多次重修,但关老爷的大刀上永不再绘青龙。

阿拉伯民间故事

中华民间故事

洛阳民间故事

少数民族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选集

民间故事:八仙过海

经典民间故事

杨玉环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作文

河南民间故事

陕西民间故事(锦集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陕西民间故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