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邵长蘅《阎典史传》原文及翻译(共含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下雨煎鸡蛋下雨的人”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文言文邵长蘅《阎典史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崇祯十四年,阎应元迁江阴县典史。始至,有江盗百艘,张帜乘潮,阑入内地,将薄城。应元带刀鞬出,跃马大呼于市曰:“好男子,从我杀贼护家室!”一时从者千人,然苦无械。应元又驰竹行呼曰:“事急矣,人假一竿,直取诸我。”千人者,布列江岸,矛若林立,士若堵墙。应元往来驰射,发一矢,辄殪一人。贼连毙者三,气慑扬帆去。
豫王①大军渡江,弘光帝②寻被执。诸生③欲奉新尉陈明选主城守。明选乃夜驰骑往迎应元。应元投袂起,夜驰入城。是时城中兵不满千,户才及万,又饷无所出。应元至,则料尺籍,治楼橹,令户出一男子乘城,余丁传餐。令曰:“输不必金,出粟、菽、帛、布及他物者听。”
时大军薄城下者已十万,驾大炮击城,城垣裂。应元命用铁叶裹门板,贯铁絙④护之,取空棺实以土,障隤⑤处。会城中矢少,应元乘月黑,束蒿为人,人竿一灯,立埤堄⑥间,匝城兵士伏垣内,击鼓叫噪,若将缒城斫营者。大军惊,矢发如雨。比晓,获矢无算。又遣壮士夜缒城入营,顺风纵火,军乱,自蹂践相杀死者数千。
大军却,离城三里止营。帅刘良佐拥骑至城下。刘良佐者,降本朝总兵也。遥语应元:“江南无主,君早降,可保富贵。”应元曰:“某明朝一典史耳,尚知大义。将军为国重镇,不能保障江淮,乃为敌前驱,何面目见吾邑义士民乎?”良佐惭退。
应元性严毅,号令明肃。轻财,赏赐无所吝。伤者手为裹创,死者厚棺敛,酹而哭之。与壮士语,必称“好兄弟”,不呼名。
贝勒面缚两降将,跪城下说降。应元骂曰:“败军之将,被禽不速死,奚喋喋为!”又遣人谕令:“斩四门首事各一人,即撤围。”应元厉声曰:“宁斩吾头,奈何杀百姓!”叱之去。
贝勒既觇知城中无降意,攻愈急。应元慷慨登陴,意气自若。旦日,城陷,大军蜂拥而上。应元率死士百人,驰突巷战者八,所当杀伤以千数。应元度不免,踊身投前湖,水不没顶,遂被缚。见贝勒,挺立不屈。一卒持枪刺应元贯胫,胫折踣地。日暮,应元死。
(节选自《虞初新志》卷二,有改动)
[注]①豫王:名多铎,清顺治皇帝的叔父。②弘光帝:明亡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改元弘光。③诸生:秀才。④铁絙(gēng):大铁索。⑤隤(tuí):倒坍。⑥埤堄(pínì):城上的齿形矮墙,又叫雉堞。
译文:
崇祯十四年,阎应元升为江阴县典史。刚到江阴,就碰上江洋大盗驾着百余艘船只,扯着旗帜乘涨潮时擅自闯入内地,快要逼近江阴县城。阎应元佩带大刀弓箭挺身而出,纵马在街头大声呼叫道:“是男子汉的,跟我去杀盗贼保家园!”顷刻间,有上千人响应,但是苦于没有武器。应元又驱马奔向贩卖竹竿的商店大声喊叫:“事情紧急啦!每人借上一根竹竿,钱由我来付。”有千把人,在江边摆开阵势,那长矛般的竹竿密密麻麻像树林一样耸立,士兵们一个挨一个围得像壁墙。应元来来去去地驰马射击,每发一支箭,就射死一个盗贼。接连射死了三个,盗贼心惊胆战地张帆逃走了。
豫王率领大军渡江,弘光帝不久被劫掳。秀才们要求新上任的县尉陈明选主持县城的防御。陈明选于是派人骑马去迎接应元。应元挥袖马上动身,当夜快马赶到江阴城。这时江阴城里的兵士不到一千人,人口仅万户,连粮饷也无处筹措。应元来了以后,就整理城中的文书簿籍,修建戌守瞭望的岗楼,命令每家派一个男子上城守卫,其余的人轮流送饭。下令说:“捐献的不一定是银钱,交豆子、谷子、丝绸、布匹和其他东西的听便。”
这时逼近江阴城的清军已有十万人,于是架起大炮轰击城墙,城墙被炸裂开来。应元下令用铁片包裹门板,再用铁索缠起护住城墙,并取空棺材装上泥土,用来堵住倒坍的地方。这时城中剩下的箭很少了,应元便利用月黑,用蒿草扎成人的模样,每个草人身上插着一盏灯,把它们放在城头的矮墙间,四面守城的兵士埋伏在城墙内,敲着战鼓大声叫喊,那声势好像要从城上用绳子把兵士放下去袭击一般。清军惊吓起来,发射的箭密集得像下雨似的;等到天亮时,守军获得了数不清的箭。应元后来又派勇士夜里从城上顺绳而下潜入敌营,凭借风势放火烧营,清军大乱,自相践踏残杀而死的有几千人。
清军撤退,在离城三里的地方扎下营寨。主将刘良佐在骑兵护卫下来到城下。刘良佐是投降清朝的将领。他在城下远远地向应元喊话:“朝廷已经不能控制江南了,大人若早点投降,可以保证你功名富贵!”应元说:“我只是明朝的一个典史罢了,还懂得君臣大义。将军曾是国家的重要栋梁,不能保住江淮的领土,竟然成了敌军的先锋,你还有什么脸面来见我县有节义的士子百姓啊?”刘良佐羞愧地溜走了。
阎应元生性严正刚毅,发布命令公正严肃。对钱财看得很轻,奖赏起来一点也不吝啬。他亲自为受伤的`士兵包扎创口,对牺牲的人用厚木棺材殓葬,还哭着洒酒祭奠他们。他和勇士们说话,总叫他们“好兄弟,从不直呼其名。”
贝勒把两个投降的将领双手反绑着,叫他们跪在城下劝诱城中守卫的将士投降。应元骂道:“‘败军之将,被捉住了不快些去死,干嘛还要啰啰唆唆没完没了地胡说!”贝勒又派人传达命令:“如果把城中四门首倡抵抗的各杀掉一人,马上就撤去包围。”应元厉声回答:“宁可砍我的头,为什么要杀老百姓!”把前来传令的人呵叱走了。
贝勒已经探悉城里没有要投降的意思,因此攻城更加猛烈了。应元情绪激昂地登上城头矮墙,大义凛然,神色镇定。第二天早晨,江阴城被攻陷,清军大队人马蜂拥着冲上来。应元带上百名决死的士兵,奔驰冲杀,先后在八处地方展开了巷战,所遇清军有上千人被杀死杀伤。应元料想不能幸免,便纵身跳进前湖中,水很浅没有漫过头顶,最终被捕。见到贝勒,应元挺身而立不屈服。一个士兵用长枪刺穿应元的小腿,他小腿骨折仆倒在地。傍晚,应元死去。
《长竿入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长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作品注释
1、鲁:鲁国。
2、执:手拿着。
3、老父:老人。
4、圣人:才智超人的人、。
5、亦:也。
6、俄:一会儿,不久。
7、但:只是;不过。
8、计无所出:办法没有(可以想)得出来(的)。计:方法,计策。
9、遂:于是;就。
10、初:最初,刚开始。
11、以锯:用锯子。
12、依:按照。
13、中截:从中间断开。
14、何不以锯中截之:为什么不用锯子从中间锯断再进入城门。何:为什么。
15、…者:……(样)的人。
16、世之愚,莫之及也:世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
17、依而截之:省略句,应为“依之而截之”。
作品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要进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进不去(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一点办法也想不出。(过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才智高超的人,仅仅我见到的事情多罢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在当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听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世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了。
作品道理
“执竿者”做事不懂思考,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老父”还不如执竿者,自作聪明,乱指挥,却把事情弄得更糟,给那人出了一个馊主意。其实只要斜着拿就好了。(长杆入城斜着拿?为何不提于手中捅进城)
这个故事说明了两点:
①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会发现解决的办法、
①有些时候,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其实分而治之是可以解决的,也就是把大问题化为小问题。
或者是还可以换一种角度来看:给出这个点子的人不先问明情况就出了一个点子,万一这个长竿是要用的,这个点子就害了这个拿杆子的人了。他完全可以把竿子的一头朝着城门再过去。
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所以不能当自作聪明、好为人师的`人。
练习题
题目:
1、解释句中的词。
(1)、执:
(2)、俄:
(3)、老父:
(4)、截:
(5)但:
2、翻译句子。
1、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2、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3、老父在劝执长竿者时,为什么要说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
4、有人认为,鲁人傻就傻在“依”字上,你认为呢?
答案:
(1)拿着
(2)不久
(3)老爷爷
(4)截断
(5)只
(1)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想要进城门,但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
(2)我并不是圣贤之辈,只不过见多识广,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再进入城门呢?
让持竿人信服他
(3)这是在说持竿人做事不会思考,死板的循规蹈矩,不知变通。这个故事意在告诉我们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决不能做自作聪明、好为人师的人。另外,虚心求教的人同样也应积极动脑筋,绝不能盲目地顺从别人的意见。
作品含义
这篇文章刻画出“计无所出”不知如何是好的执竿者的形象和“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的自以为是的老者形象、文章虽然短小,但语言精练简洁,隽永传神、《截竿入城》旨在告诉人们: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决不能做自作聪明、好为人师的人、另外,虚心求教的人同样也应积极动脑筋,决不能盲目的听从别人的意见。
作品赏析
1、本篇出自我国第一本笑话集《笑林》(三国时魏人邯郸淳作)。既嘲笑了执长竿的鲁国人,笑他不知变通;更嘲笑了锯竿入城的老父,笑他自作聪明,好为人师。后者不仅可笑,而且有害。这个故事一直流传到现在,清代《嘻谈续录》中的“捉糊涂虫”便是从它演变出来的。
2、这篇文章刻画出“计无所出”不知如何是好的执竿者的形象和“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的自以为是的老者形象、文章虽然短小,但语言精练简洁,隽永传神、《长竿入城》皆在告诉人们: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决不能做自作聪明、好为人师的人、另外,虚心求教的人同样也应积极动脑筋,决不能盲从别人的意见。
作者简介
邯郸淳,三国魏书法家。字子淑,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官至给事中。工书,诸体皆能。袁昂《书评》称其书:“应规入矩,方圆乃成。”西晋卫恒《四体书势》载其篆书师法曹喜,楷书取法王次仲,善作小字。并认为蔡邕善书篆,“采斯、喜之法,为古今杂形,然精密闲理不如淳。”邯郸淳,善篆书,有名。卫恒《四体书势》古文序云:“自秦用篆书,焚烧先典,而古文绝矣。汉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尚书》 、 《春秋》 、 《论语》 、《孝经》,时人已不复知有古文,谓之科斗书,汉世秘藏,希得见之。魏初传古文者,出于邯郸淳”。
《送董邵南序》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作品原文
送董邵南序1
燕赵2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3。董生举进士4,屡不得志于有司5,怀抱利器6,郁郁适兹土7。吾知其必有合8也。董生勉乎9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10,苟慕义强11仁者皆爱惜焉。矧12燕赵之士出乎其性13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14,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15?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16。董生勉乎哉17!
吾因子有所感18矣。为我吊望诸君19之墓,而观于20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21乎?为我谢22曰:“明天子在上23,可以出而仕24矣。”
词语注释
1、董邵南,寿州安丰(今安徽寿县)人。河北,指黄河以北的燕赵地区。
2、燕、赵:借指的河北一带。
3、慷慨悲歌之士:用悲壮的歌声抒发内心悲愤的人,多指有抱负而不得施展的人。
4、董生:董先生,指董邵南。举:考中的意思。
5、有司:这里是指礼部主管考试的官。
6、利器:锐利的武器,这里比喻杰出的才能。
7、郁郁适兹土:忧郁地到那个地方去。意思是董生想去燕赵地区谋职。适,到……去。兹,这。兹土,指燕赵之地,当时受地方割据势力统治。
8、有合:有所遇合,指受到赏识和重用。
9、乎:语气词,啊。
10、夫以子之不遇时:像你这样不走运的人。
11、慕义强(qiǎng)仁者: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
12、矧(shěn):何况。
13、出乎其性:(仰慕正义)来自他们的本性。
14、风俗与化移易:风俗随着教化而改变。与,跟随。易,改变。
15、吾恶(wū)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的风气跟古时说得有什么不同呢?恶,怎么。
16、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姑且凭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聊:姑且。卜:测验、判断。
17、勉:勉励,鼓励,努力做的意思。乎:语气词,可解释为“啊”。
18、感:感想,觉出。
19、望诸君:即战国时燕国名将乐毅,后因政治失意,离燕至赵,赵封他为望诸君。望诸,古泽名,在河南东北部,又称“孟诸”。
20、于:介词,在。
21、屠狗者:凡指高渐离一类埋没在草野的志士。高渐离,荆轲的朋友,他的职业是屠狗。荆轲死后,他也曾行刺秦始皇,失败后被杀。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战国时燕国有以屠狗为业的义士,这里泛指隐于市廛暂不得志的侠义之士。
22、谢:告诉。
23、天子:皇帝,唐宪宗李纯。
24、出而仕:出来做官。
原文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白话译文
燕赵之地古来就有许多用悲壮的歌声抒发内心悲愤的人。董先生来长安应进士科考试,连续多年不被主考官赏识,空有学识才干,忧郁地到(河北)这个地方去。我知道您一定会有所遇合受到赏识的。董先生要努力啊。
说起来像您这样不走运的,如果是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珍惜的,更何况燕赵之士出于他们的本性呢!可我曾听说风气随着教化而改变,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说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凭您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董先生要努力啊。
我由您的事有所感想。请替我凭吊望诸君的墓,并且留心观察一下当地的集市,还有过去(像高渐离一类)屠狗的人吗?替我向他们致意:“当今圣上英明,赶快出来做官为国效力吧。”
创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年间,安徽寿县的董邵南到长安应进士举,屡试不弟,准备投靠河北的藩镇。韩愈一直主张全国“大一统”,反对地方分裂主义。董与韩交谊甚厚,知董“怀抱利器”,往投河北,“必有合”然而这对韩来讲,是一种“从贼”;可董又“不得志于有司”,也正由于此,韩提笔写下了这篇有名的赠序。
作品鉴赏
文章一上来就先赞美河北“多感慨慷慨悲歌之士”;接着即叙述董生“怀抱利器”而“不得志于有关部门”,因而要到河北去,“我知道他一定有合的”,这很有点为董生预贺的味道。
文章表面上一直是送董生游河北。首段先说此行一定“有合”,是陪笔。在赞美河北时有意识地埋伏了一个“古”字。作者特意在“古”字后面用了一个“称”,使“古”隐藏其中,不那么引人注目。“古称”云云,即历史上如何如何。历史上说,“燕赵多感慨悲歌之士”,现在或许还是那样,或许已不是那样了。后文用一个“然”突转,将笔锋从“古称”移向现实,现实怎样,不言而喻了。由此可见,文章写“古”正是为了衬“今”,为下文写“今”蓄势。
第二段指出古今风俗不同,故此行未必“有合”,虽不明说而主旨已露。当时的藩镇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竞引豪杰相助。董生到河北去,“合”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他将会受到藩镇的重用。果如此,这也证明了“现在”的`燕赵“不不同于古人所说”,作者没有明确回答这个问题,只是含蓄感慨说:董先生要努力啊。这里应当是“好自为的”研究,鼓励他们不可以“从贼”的。
第三段借用乐毅和高渐离之事,喻示董邵南生不逢时,请替我凭吊一下望诸君(乐毅)的墓,是提醒董生应妥善处理他和唐王朝的关系。作者借原燕国大将乐毅被迫逃到赵国去的故事,来暗示董生。“为我吊望诸君之墓”,是提醒董生应妥善处理他和唐王朝的关系。还进一步照应前面的“古”字,委托他到燕市上去看看还有没有高渐离那样的“屠狗者”;如果有的话,就劝其入朝廷效忠。连河北的“屠狗者”都要劝他入朝,则对董生投奔河北依附藩镇之举所抱态度也就不言而喻了。
此外,全文在赞扬董生“隐居行义”的同时,也对“刺史不能荐”表示遗憾。这位董生隐居了一段时间,大约不安于“天子不闻名声,爵禄不及门”的现状,终于主动出山了,选择了去河北投靠藩镇。对于董生的“郁郁不得志”,韩愈自然是抱有一定的同情的。
全文措辞深婉,意在言外,虽仅百余字,但一波三折,起伏跌宕。虽是一篇送行的文章,但送之正是为了留之,微情妙旨,全寄于笔墨之外。
作者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号昌黎,世称韩昌黎,因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唐朝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称。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仲详足下:数日前辱示乐安公诗石本,及足下所撰《复鉴湖记》。启封缓读,心目开涤。词简而精,义深而明,不候按图而尽越绝②之形胜,不候入国而熟贤牧之爱民,非夫诚发乎文,文贯乎道,仁思义色,表里相济者,其孰能至于此哉?因环列书室,且欣且庆,非有厚也,公义之然也。
某尝患近世之文,辞弗顾于理,理弗顾于事,以襞积故实为有学,以雕绘语句为精新,譬之撷奇花之英,积而玩之,虽光华馨采,鲜缛可爱,求其根柢济用,则蔑如③也。某幸观乐安、足下之所著,譬由笙磬之音,圭璋之器,有节奏焉,有法度焉,虽庸耳必知雅正之可贵,温润之可宝也。仲尼曰:“有德必有言”“德不孤,必有邻”,其斯之谓乎?昔昌黎为唐儒宗,得子婿李汉,然后其文益振,其道益大。今乐安公懿文茂行,超越朝右④,复得足下以宏识清议,相须光润。苟力而不已,使后之议者必曰:“乐安公,圣宋之儒宗也,犹唐之昌黎而勋业过之。”又曰:“邵公,乐安公之婿也,犹昌黎之李汉而器略过之。”则韩、李、蒋、邵之名,各齐驱并骤,与此金石之刻不朽矣。所以且欣且庆者,在于兹焉。
郡庠拘率,复偶足下有西笑之谋⑤,未获亲交谈议,聊因手书,以道钦谢之意,且贺乐安公之得人也。
【注】①邵学士:邵必,字仲详。②越绝:越州的古称。③蔑如:微不足道。④朝右:位列朝班之右。指朝廷重臣。⑤西笑之谋:意谓谋任京官。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不候按图而尽越绝之形胜 按:查看
B. 非有厚也 厚:思想厚重
C. 以襞积故实为有学 襞积:重复,堆砌
D. 今乐安公懿文茂行 懿文:华美的文章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以雕绘语句为精新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B. 则蔑如也 官盛则近谀
C. 其斯之谓乎 其皆出于此乎
D. 苟力而不已 吾尝终日而思矣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作者借赞美乐安公和邵学士的诗文,表达了作文不应单纯堆砌华丽的辞藻,而应立足现实,追求经世济用。
B. 言为心声,在作者看来,只有仁爱真诚的有德之人,才能写出具有凝聚着道义力量的好文章。孔子的“有得必有言”作为引证,强调了这一看法。
C.作者用“德不孤,必有邻”,既赞美了乐安公、邵学士,也表明了自己和他们惺惺相惜,有共同的理想和追求。
D.本文笔墨林火,说理生动。运用比喻论证赞美乐安公和邵学士的诗文“雅正”“温润”,又以乐安公和邵学士类比韩愈、李汉,赞美两人的诗文、德行。
1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非夫诚发乎文,文贯乎道,仁思义色,表里相济者,其孰能至于此哉?
(2)所以且欣且庆者,在于兹焉。
18.用“/”给画线的部分断句。(3分)
然而天下少安,何也?大 国 之 王 幼 弱 未 壮 汉 之 所 置 傅 相 方 握 其 事 数 年 之 后 诸 侯 之 王 大 抵 皆 冠 血 气 方 刚 汉 之 傅 相 称 病 而 赐 罢 彼 自 丞 尉 以 上 偏 置 私 人 ,如 此 有 异 淮 南 济 北 之 为 邪!此 时 而 欲 为 治 安 ,虽 尧 舜 不 治。(选自贾谊《治安策》)
答案:
14.B 15.C 16.C
17.(1)如果不是赤诚表达在文章内容上,文章贯乎道义,以礼义为本色,表里相辅相成,谁能写出这样的文章?(5分)
(2)王某又欣喜有庆幸的原因,就在这里。(3分)
18.(3分)
大国之王幼弱未壮/ 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 数年之后/ 诸侯之王大抵皆冠/ 血气方刚/ 汉之傅相称病而赐罢/ 彼自丞尉以上偏置私人
【译文】
仲详足下:数日前承蒙您给我乐安公诗的石刻本以及您撰写的《复鉴湖记》,打开封缄,忙,慢慢读来,心目为之开阔涤荡,言词简而精,文义深而明,不等按图可尽览越地的美好景色,不等入国可熟知贤牧的爱民情怀,若不是赤诚表达在文章内容上,文章内容贯穿着道义,以仁为思想,以义为本色,表里相济,谁能写到这种程度呢?因而我环列书室,又是欢欣又是庆贺,并非有过奖之辞,大家的议论确实是这样的。
我曾担忧近世的文章,文辞不顾及文理,文理不顾及事实,以堆砌典故为有学问,把雕绘语句当成精辟新颖,好像采撷奇花的花瓣,积攒玩赏,虽然光华馨香,鲜盛可爱,要想问它到底有什么用处,就没有什么了。我有幸看到乐安公和足下的著作,譬若笙磬的乐音,圭璋之类器物,有节奏,有法度,即使平庸的人也一定知道雅正的可贵,温润的可宝。孔子说:“有德必定可立言。”“德行不孤,必定有芳邻。”难道说的就是这个吗?从前韩昌黎是唐代儒林的一代宗师,得到女婿李汉。然后他的文章更加声势大振,他的作文之道更加发扬光大。现在乐安公懿文茂行,超越朝廷大官,又得到足下以宏识清议辅助,必定会光润。如果致力不已,后来的人一定会议沦说:“乐安公,圣宋儒林的一代宗师,就像唐朝的韩昌黎而且勋业又超过了他。”还会说:“邵公是乐安公的女婿,好比韩昌黎的女婿李汉而器略又超过李汉。”如是,那么韩、李、蒋、邵的名声将会各自并驾齐驱,和这金石的刻本一同不朽了。所以又是欢欣又是庆贺的原因就在这里了。
府学行动不便,又恰好足下有前往京城的打算,无法亲自见面交谈,姑且写书信来表达敬重感谢的意思,并且恭贺乐安公得有后继者。
[上邵学士①书(宋)王安石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杜杞,字伟长。父镐,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杜杞,字伟长。父镐,荫补将作监主簿,知建阳县。强敏有才。闽俗,老而生子辄不举。杞使五保相察,犯者得重罪。累迁尚书虞部员外郎、知横州。时安化蛮寇边,杀知宜州王世宁,出兵讨之。杞言:“岭南诸郡无城郭甲兵之备牧守非才横为邕、钦、廉三郡咽喉地势险阻可屯兵为援邕管内制广源外控交n愿择文臣识权变练达岭外事者,以为牧守,使经制边事。”改通判真州,徙知解州。盗起京西,署其旧职,兼京西转运、按察使。居数月,贼平。
会广西区希范诱白崖山蛮蒙赶反,有众数千,袭破环州、带溪普义镇宁砦,岭外骚然。擢刑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广南西路转运按察安抚使。行次真州,先遣急递以书谕蛮,听其自新。次宜州,蛮无至者。杞得州校,出狱囚,脱其械,使入洞说贼,不听。乃勒兵攻破白崖、黄坭、九居山砦及五峒,焚毁积聚,斩首百余级,复环州。贼散走,希范走荔波洞,杞遣使诱之,赶来降。杞谓将佐曰:“贼以穷蹙降我,威不足制则恩不能怀,故数叛,不如尽杀之。”乃击牛马,为曼陀罗酒,大会环州,伏兵发,诛七十余人。后三日,又得希范,醢之以遗诸蛮,因老病而释者,才百余人。御史梅挚劾杞杀降失信,诏戒谕之,为两浙转运使。明年,徙河北,拜天章阁待制、环庆路经略右安抚使、知庆州。杞上言:“杀降者臣也,得罪不敢辞。将吏劳未录,臣未敢受命。”因为行赏。蕃酋率众千余内附,夏人以兵索酋而劫边户,掠马牛,有诏责杞。杞言:“彼违誓举兵,酋不可与。”因移檄夏人,不偿所掠,则酋不可得,既而兵亦罢去。
杞性强记,博览书传,通阴阳数术之学,自言吾年四十六死矣。一日据厕,见希范与赶在前诉冤,叱曰:“尔狂僭叛命,法当诛,尚敢诉邪!”未几卒。
(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九》,有删节)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岭南诸郡/无城郭甲兵之备/牧守非才横/为邕、钦、廉三郡咽喉/地势险阻/可屯兵为援邕管/内制广源/外控交n/
B.岭南诸郡无城郭/甲兵之备/牧守非才/横为邕、钦、廉三郡/咽喉地势/险阻可屯兵/为援邕管/内制广源/外控交n/
C.岭南诸郡/无城郭甲兵之备/牧守非才/横为邕、钦、廉三郡咽喉/地势险阻/可屯兵为援/邕管内制广源/外控交n/
D.岭南诸郡无城郭/甲兵之备/牧守非才/横为邕、钦、廉三郡/咽喉地势险阻/可屯兵为援/邕管内制广源/外控交n/
11、下列对原文加点词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荫补,也称奏荫、补荫、恩荫等,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有功而取得做官的权利。
B. “署”表示暂代官职,在文言文中表示代理官职的词还有假、摄、权等。
C. 古代人尊崇右,右尊左卑。官位前加“右”比加“左”的.地位高。
D. 夏,宋朝的藩属党项首领李元昊脱宋自立,自称皇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杜杞聪敏有才,长于地方治理。担任建阳知县时,针对当地的不良风俗,他让五户相保互相监视,并规定若再发生便处以重罪。
B.杜杞足智多谋,战功赫赫。他先后镇压多地叛乱,善于与西夏周旋。围剿区希范、蒙赶时,先劝降,后进攻,最终迫使区希范、蒙赶投降并将其杀害。
C.杜杞性格倔强,敢于坚持原则。蕃人首领率众降宋,夏派兵索要那位首领,乘机抢劫边民,朝廷下诏责备杜杞。杜杞坚持原则,不交回抢走的财物,则得不到酋长。
D.杜杞博闻强识,通晓阴阳术数。他能算出自己四十六岁就死。一天上厕所时,见被他残杀的区希范和蒙赶在面前诉说冤枉,就严词斥责,不久去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行次真州,先遣急递以书谕蛮,听其自新。
(2)贼以穷蹙降我,威不足制则恩不能怀,故数叛,不如尽杀之。
答案:
10、C.(岭南诸郡,无城郭甲兵之备。牧守非才。横为邕、钦、廉三郡咽喉,地势险阻,可屯兵为援。邕管内制广源,外控交n。)
11、C (关于左、右尊卑和左、右官位的高低的表述绝对化,不同时期,左、右尊卑和官位高低有变化。)
12、 B (“最终让区希范、蒙赶投降并将它们杀害”错,蒙赶是被诱降的,但区希范是被抓获的。)
13、(1)行旅驻扎在真州,先派人紧急递送信件告诉蛮人,允许其改过自新。(次,驻扎1分;急递:紧急递送1分;谕:告诉1分;听:允许、准许1分,意思对即可;句意1分。)
(2)贼人因走投无路来投降我们,如果威力不能制服敌人,那么恩惠也不能使之降顺(使他们被感化),所以屡次反叛,不如全部杀掉他们。(穷蹙:窘迫、困厄,意思对即可1分;制:制服1分;不能怀:不能使之降顺或者使他们被感化,1分;句意2分。)
译文:杜杞字伟长。父亲杜镐,杜杞靠父恩荫补任将作监主簿,任建阳知县。聪敏有才能。闽地风俗,老年生子就不抚养。杜杞让五户相保互相监视,有再发生类似情况者处重罪。多次升职为尚书虞部员外郎、横州知州。当时安化蛮人侵犯边境,杀掉宜州知州王世宁,朝廷派兵讨伐。杜杞上奏:“岭南各州,没有城郭甲兵的防备,长官也没有才干。横州是邕、钦、廉三州咽喉,地势险阻,可驻兵以为后援。邕管对内控制广源,对外控制交n。希望挑选机智权变而又熟悉岭外事务的文臣,担任长官,负责边境事务。”改任通判真州,调任解州知州。京西出现强盗,抢掠商、邓、均、房等地,焚烧光化军,朝廷任命他为京西转运、按察使。任职数月,盗贼被平定。
恰逢广西区希范引诱白崖山蛮蒙赶反叛,有数千人,攻进环州、带溪普义镇宁三寨,岭外骚动。提升杜杞为刑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广南西路转运按察安抚使。行旅到达真州,先派人紧急递送信件告诉蛮人,允许其改过自新。入驻宜州,蛮没有一个前来投诚的。杜杞找到州中军官,放出狱中囚犯,去掉他们身上的刑具,派他们到洞中去劝说贼人,贼人仍不肯听从。于是率兵攻进白崖、黄坭、九居山寨及五峒,焚毁了囤积的物资,斩首一百多级,收复环州。贼人四散逃走,区希范逃往荔波洞,杜杞派人诱降,蒙赶前来投降。杜杞对将佐说:“贼人因走投无路来投降我们,如果威力不能制服敌人,那么恩惠也不能使之降顺,所以屡次反叛,不如全部杀掉他们。”于是杀牛马,酿曼陀罗酒,在环州大聚会,伏兵发动,诛杀七十多人。三日后,又捕获区希范,乱刀剁死后送给诸部蛮人,因年老有病而被释放的,才一百多人。御史梅挚弹劾杜杞杀害降兵不守信用,朝廷诏令他引以为戒,担任两浙转运使。第二年,调任河北,担任天章阁待制、环庆路经略安抚使、庆州知州。杞上奏说:“杀掉降兵的是我,犯了过错不敢推诿。将吏们有功劳却没有登录,我不能接受任命。”朝廷因此而进行赏赐。蕃人首领率领一千多人投奔宋,夏派兵索要那位首领,乘机抢劫边民,夺取牛马,朝廷下诏责备杜杞。杜杞说:“他们违背盟约发动战争,酋长不能交给他们。”就用文书通知夏人,不交回抢走的财物,则得不到酋长,不久夏兵也就撤走。
杜杞记忆力强,博览群书,通晓阴阳数术,自己说自己四十六岁就死了。一天在厕所,见区希范和蒙赶在面前诉说冤枉,就斥责道:“你们狂妄僭越,背叛王命,依法当杀,还敢诉冤!”不久去世。
太宗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长安人,隋右骁卫将军晟之女也。少好读书,造次必循礼则。性素俭约,凡所服御,取给而已。太宗甚礼遇之,常与论及赏罚之事,对曰:“牝鸡司晨,惟家之索。妾以妇人,岂敢豫闻政事?”太宗固与之言,竟不之答。
时后兄无忌,夙与太宗为布衣之交,又以佐命元勋,委以腹心,出入卧内,将任之朝政。后固言不可,每乘间奏曰:“妾既托身紫宫,尊贵已极,实不愿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汉之吕、霍,可为切骨之诫。特愿圣朝勿以妾兄为宰执。”太宗不听,竟用无忌为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右仆射。后又密遣无忌苦求逊职,太宗不获已而许焉,改授开府仪同三司,后意乃怿。
太子承乾乳母遂安夫人常白后曰:“东宫器用阙少,欲有奏请。”后不听,曰:“为太子,所患德不立而名不扬,何忧少于器物也!”
后所生长乐公主,太宗特所钟爱,及将出降,敕所司资送倍于长公主。魏徵谏曰:“昔汉明帝时,将封皇子,帝曰:‘朕子安得同于先帝子乎!’然谓长主者,良以尊于公主也,情虽有差,义无等别。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主,理恐不可,愿陛下思之。”太宗以其言退而告后,后叹曰:“尝闻陛下重魏徵,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实乃能以义制主之情,可谓正直社稷之臣矣。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纳之则俗宁,杜之则政乱,诚愿陛下详之,则天下幸甚。”后因请遣中使赍帛五百匹,诣徵宅以赐之。
八年,从幸九成宫,染疾危惙。将大渐,与太宗辞诀,曰:“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
十年六月己卯,崩于立政殿,时年三十六。(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后妃上》,有删改)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
B.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
C.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
D .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
11.下列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徵:字玄成,谥文厉。唐朝政治家。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是《谏太宗十思疏》。他的重要言论大都收录在《魏郑公谏录》和《贞观政要》两本书里。
B.三司:我国北宋前期最高财政长官。始设于后唐长兴元年,即盐铁、户部、度支使,总管国家财政。宋初沿此旧制。三司职权仅次于中书、枢密院,三司的长官被称为计相,地位略低于参知政事。
C.棺椁: guānguǒ 泛指棺材。棺亦称寿棺,是盛载死尸的匣子,通常在葬礼中使用;椁,是套在棺外的外棺,就是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服制》中说:“生有轩冕、服位、贵禄、田宅之分,死有棺椁、绞衾、圹袭之度。”可见,棺材是一种统称,棺椁则显示死者的地位。
D.十年六月己卯: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即用天干地支相互配合为六十花甲,来记录年月日时。卯是十二地支之一,卯日就是地支为卯的日子,共有五个,轮流当值。每隔12天出现一个卯日,根据天干不同,每60天就出现一个天干地支都相同的日子,因此每年有五至六个相同的卯日,即:乙卯、丁卯、己卯、辛卯、癸卯。由此看来,太宗死于在位十年六月的卯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长孙皇后爱好读书,知书达理。太宗想要与她讨论政事,但她却认为,作为女人,不可参与政事,拒绝和太宗讨论。
B.长孙皇后吸取汉朝吕后家族、霍光家族的前车之鉴,不愿兄弟子侄担任高官。她一再向太宗请求不要将兄长长孙无忌任命为宰相。
C.长孙皇后节俭朴素,在世时所用的东西,仅仅够用而已,临死前,还向太宗表明节俭下葬的心愿,不愿劳费天下百姓。
D.长孙皇后为人大度,赞赏爱护正直的大臣。魏征建议减少皇后女儿的嫁妆,皇后不仅不生气,还私下派遣使者赏赐给魏征财物,表彰他的正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为太子,所患德不立而名不扬,何忧少于器物也!(5分)
(2)纳之则俗宁,杜之则政乱,诚愿陛下详之,则天下幸甚。(5分)
答案:
10.B(本题需注意断句的文言虚词“者”“也”“为”;表时间的词语“今”)
11.A魏徵,谥文贞,应为褒谥,按谥法,“厉”一般是暴虐君王的恶谥,魏徵是一个谏官,故不会用“厉”为谥。
12.D (“还私下派遣使者赏赐给魏征财物”表述不正确,原文为“后因请遣中使赍帛五百匹,诣徵宅以赐之。”皇后请示过皇帝,才派人送礼物给魏征,并不是“私下派遣”)
13.(1)作为太子,担忧的应该是自己优秀的品德没有养成、美好的名声没有远扬,怎么去担忧自己所用的器具物品少了呢!(采分词:“为、所患、何忧……也!”各1分,大意对2分)
(2)如果皇帝采纳忠言,那么世间百姓就会安宁;如果皇帝拒绝忠言,那么国家政事就会变得紊乱。衷心希望陛下好好思考这句话,那么对于整个天下来讲,都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儿。(采分词:“杜之、诚愿、详之”各1分,大意对2分)
答案:
太宗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是长安人,是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女儿。从小喜好读书,在匆忙中时也一定遵循礼仪规则。长孙皇后生性简约,不喜欢浪费,所需的东西,够用就行。太宗非常礼待她,经常和她谈论到赏罚的事,她回答说:“母鸡在清晨打鸣,这个家庭就要破败了。我以一个妇人(的身份),怎么敢参与听闻这些政务大事呢?”太宗坚持和她说,她最终不应答太宗。
当时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往日和太宗是平民的交情(是平民时就是好朋友),又因为他是辅佐太宗创业的功臣,对太宗很忠心,能自由出入于内室,太宗打算在朝廷政务上重用他。皇后坚持说不行,经常趁着空闲启奏说:“我已经身处皇宫,已经尊贵到了极点,实在不希望兄弟子侄们于朝廷列位任职。汉朝的吕后、霍后可以说是让人刻骨的切骨之警示教训。特别希望陛下您不要让我的哥哥担任宰相。”太宗不听,最终任用无忌为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右仆射。皇后又暗中让长孙无忌苦苦请求辞官,太宗不得已(不获已:不得已)就答应了他,另外让长孙无忌担任开府仪同三司,皇后心里才高兴了。
太子承乾的乳母遂安夫人常对皇后说:“东宫的器物用品缺少,想要上奏要一些。”皇后不听从(她的话),说:“做太子,担心的是美德不能树立美名不能显扬,何必担心器物用品缺少呢!”
皇后所生的长乐公主是太宗特别喜爱的,到公主将要出嫁时,太宗下令有关部门置办的财物嫁妆比长公主(太宗妹妹)的嫁妆翻倍。魏征进谏说:“昔日汉明帝时,将要封赏皇子,汉明帝说:‘我的儿子怎能和先帝的儿子一样呢!’(自己的儿子应少一些)称为长公主,确实是因为长公主比公主尊荣,感情虽有差别远近,但义理上不能有差别。如果让公主的嫁妆超过长公主,恐怕不合礼制,希望陛下(慎重)考虑这件事。”太宗退朝后把魏征的话告诉皇后,皇后感叹说:“曾经听闻陛下看重魏徵,一点也不知道其中的缘
[太宗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长安人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