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译文注释及鉴赏答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南澳东海楼

下面给大家分享《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译文注释及鉴赏答案(共含11篇),欢迎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南澳东海楼”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译文注释及鉴赏答案

篇1:《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译文注释及鉴赏答案

浮图:原是梵文佛陀的音译,这里指佛塔。慈恩寺浮图:即今西安市的大雁塔。

涌出:形容拔地而起。

世界:指宇宙。

磴:石级。盘:曲折。

突兀:高耸貌。

峥嵘:形容山势高峻。鬼工:非人力所能。

碍:阻挡。

惊风:疾风。

驰道:可驾车的大道。

宫馆:宫阙。

关中:指今陕西中部地区。

五陵:指汉代五个帝王的陵墓,即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和昭帝平陵五位君王的陵墓。

净理:佛家的清净之理。

胜因:佛教因果报应中的极好的善因。

挂冠:辞官归隐。

觉道:佛教的达到消除一切欲念和物我相忘的大觉之道。

篇2:《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唐诗鉴赏

岑参

塔势如涌出,

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

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

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

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

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

奔凑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

官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

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

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

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

觉道资无穷。

岑参诗鉴赏

天宝十一年(752)秋,岑参自安西回京述职,相邀高适、薛据、杜甫、储光羲等同僚诗友,出城郊游,来到慈恩寺,见宝塔巍峨俊逸,拾级而上,触景生情,遂吟诗唱和以助兴。

这首诗,前十八句描摹慈恩寺塔及周围景色,末尾四句,抒发情怀,流露出怅惘之情。

开头两句:“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自下而上仰望,只见巍然高耸的宝塔拔地而起,仿佛从地下涌出,傲然耸立,直达天宫。用一“涌”字,增强了诗的动势,既勾勒出了宝塔孤高危耸之貌,又给宝塔

注入了生机,将塔势表现得极其壮观生动。

接下去四句:“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写登临所见、所感,到了塔身,拾级而上,如同走进广阔无垠的`宇宙,蜿蜒的石阶,盘旋而上,直达天穹。此时再看宝塔,突兀耸立,如神工鬼斧,简直不敢相信人力所及。慈恩寺塔,不仅雄伟,而且精妙。

再下去四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写登上塔顶所见,极力夸张塔体之高,摩天蔽日,与天齐眉,低头下望,鸟在眼下,风在脚下。这鸟和风,从地面上看,本是高空之物,而从塔上看,就成了低处之景,反衬宝塔其高无比。

下面八句,以排比句式依次描写东南西北四方景色。“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描绘东面山景,连绵起伏,如滚滚巨浪;“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状摹南面宫苑,青槐葱翠,宫室密布,金碧交辉;“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刻写西面秋色,金风习习,满目萧然,透着肃杀之气;“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写北边陵园,渭水北岸,座立着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它们是前汉高帝、惠帝、文帝、景帝、武帝五位君王的陵墓。当年,他们创基立业,轰轰烈烈,如今却默然地安息在青松之下。诗人对四方之景的描绘,从威壮到伟丽,从苍凉到空茫,景中有情,也寄托着诗人对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忧思。

末了四句,“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诗人想辞官事佛,此时,岑参得知,前方主将高仙芝出征大食,遭遇挫折;当朝皇帝唐玄宗,年老昏聩;朝廷之内,外戚宦官等祸国殃民;各方藩镇如安禄山、史思明等图谋不轨..真可谓“苍然满关中”,一片昏暗。诗人心中惆怅,认为佛家清净之理能使人彻悟,殊妙的善因又是自己向来的信奉,因此想学逢萌,及早挂冠而去,去追求无穷无尽的大觉之道。

篇3:唐朝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古诗鉴赏

.[唐].岑参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题解】

大雁塔在西安市南慈恩寺内。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皇太子李治为追念母后文德皇后,在原无漏寺旧址兴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命名,“慈恩寺”。寺内高塔为著名僧人玄奘设计,因《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记:摩揭陀国有一僧寺,一日忽一雁离群落羽摔死地上,僧人惊忌,认为雁即菩萨,众即埋雁建塔纪念。故将慈恩寺塔称为大雁塔。塔初建为五层,武则天时增建为十层,后因战争破坏,残存七层,高64米,是中国著名的佛塔。唐天宝十一年(752)秋,诗人与高适、薛据、杜甫、储光羲等同登慈恩寺塔,各有诗作。此诗描绘外观塔势,继而写登高下临之所见景色。高适,诗人,字达夫,仕至西川节度使、散骑常侍,诗与岑参齐名。薛据,亦为当时诗人,终水部郎中,浮屠,梵文佛塔的译名。

【作者】

岑参,唐代诗人,生平见前内蒙古《碛中作》诗。

【注释】

①涌出:谓拔地而起。《妙法莲花经·见宝塔品第十一》:“尔时佛前有七宝塔,高五百由旬,纵广二百五十由旬,从地涌出。”②世界:此为佛家语, “世”指时间, “界”指空间,犹言宇宙。③蹬道:台阶。盘:曲。④突兀:高耸貌。⑤峥嵘:高峻。鬼工:极言建造精巧,非人工所能及。⑥苍穹:苍空。⑦“连山”两句写远观群山之状,似波涛奔涌。⑧驰道:天子所行之路。⑨苍然:秋色苍茫。关中:指今陕西中部地区。⑩五陵:指汉代五位皇帝的陵墓,即高祖刘邦的长陵,惠帝刘盈的安陵,景帝刘启的阳陵,武帝刘彻的茂陵,昭帝刘弗陵的平陵,皆在渭水北岸今咸阳附近。⑾净理:佛家的清净之理。佛徒以远离一切恶行、心不为尘俗垢染为“清净”。了可悟:即了悟,佛家语,指参透领悟佛理。⑿胜因:美因、善因。佛家认为物必有因,,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夙:早。宗:信仰。⒀挂冠:指辞官。⒁此句谓以佛理为永远凭藉,即以佛教为归宿之意。觉道,佛家语,指寂寞无相的“大觉之道”。资,藉。

【译文】 大雁塔好象从地面突然涌出,高高地矗立直插入九霄云空。登高临眺仿佛站立在尘世之上,塔梯纡曲盘旋于虚空之中。耸然而出雄视着神州大地,峥嵘峻险非人力营建之工。四周的曲檐阻碍了太阳的运行,七层的顶楼摩擦着苍天的穹窿。略略向下窥看只见高飞的鸟在眼底盘旋。俯着身子倾听传来疾驰的风惊心动魄的吼声。群山起伏象汹涌的波涛,仿佛去朝拜大海滚滚而东。苍青的`松树分立于御辇驰行的大道两旁,慈恩寺的殿堂观宇多么精巧玲珑! 萧瑟的秋风从西吹来,苍茫茫的秋色弥漫了整个关中。北边平原的五陵一带,千秋万代依然青烟缭绕云雾蒙蒙。此情此景令人彻悟了佛理,美妙的善道是我历来所尊崇。今后我决心挂冠隐去,以佛道为凭藉超然生死极乐无穷。

【赏析】

天宝十一载(752)秋,岑参与高适、薛据、杜甫、储光羲五人同 登长安慈恩寺塔,五人均有诗记其事,岑诗以其雄奇峻拔,为世所称。慈 恩寺浮图,即今陕西西安大雁塔,为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唐僧玄奘所建。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该诗起式即卓尔不凡,如“大将旗鼓相 当,皆万人敌”。一“涌”字,化静势为动势,将巍然宝塔从地下涌出,凭空 高耸之势衬托得淋漓尽致。此二句,奠定了全诗雄奇壮阔、苍劲挺拔的情 感基调。

“登临出世界”八句,写登塔所见所感。诗人拾级而上,如走出尘世, 塔阶盘旋,直达天穹。“出世界”和“压神州”二语,彰显出宝塔之大气磅礴 与鬼斧神工,霸气尽露。“四角碍白日”二句,极尽夸张之能事,塔的四角 遮蔽住白日,七层宝塔已摩天接踵,直与天齐。从塔的高处向下俯瞰,高 空之鸟和凌厉之风都沦为高塔之配角,宝塔之高耸入云,可见一斑。

“连山若波涛”八句,以排比句式极力描摹宝塔四周之景色。东面山 景绵绵不绝,如波涛起伏。南面宫苑,御道在青槐的映衬下格外葱翠,宫 殿突显得灵巧精致,错落有致。秋风从西边袭来,萧瑟肃杀之气直贯长 安。北边渭水北岸,前汉五位皇帝的陵寝,历经岁月沧桑,静静憩息于青 松翠柏之下。“秋色从西来”四句,其笔力之雄劲,描绘之贴切,向为后人 称道。明人钟惺赞此四句“写尽空远”,与杜甫之“齐鲁青未了”相比,“详 略各妙”(《唐诗归》)。诗人写四方景色,不仅揭橥出周遭景色之转换,从 雄阔到伟丽,从苍凉到悲凉,更暗合着对天下“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及历史盛衰无常的忧虑与反思。

末四句则借景抒怀,有感而发。宝塔纵然雄伟壮丽,但国事日艰的现 实却令诗人心胸沉郁滞重。其时,边塞出征失利,朝廷奸宦当道,藩镇图 谋不轨,民生凋敝,国家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诗人惆怅难解,唯有向佛 家求清净之理。此时,诗人“挂冠”而去,远离俗务,早求佛理的退隐之心 已跃然纸上。

总体而言,全诗极尽描绘之能事,为读者全方位呈现出慈恩寺塔的雄 壮、孤高、突兀、超逸绝伦的形状与气势。但此诗意旨并非在此。在诗人 看来,宝塔之雄壮,正反衬出国事的凋敝,民生之多艰,纵然眼前有奇景, 又何曾增添半点喜悦? 明人高棅评此诗“皆雄浑悲壮,足以凌跨百代” (《唐诗品汇》),正是把握住了家国之悲的诗歌主旨后的确切之论。

篇4:唐诗《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此诗开头两句:“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自下而上仰望,只见巍然高耸的宝塔拔地而起,仿佛从地下涌出,傲然耸立,直达天宫。用一“涌”字,增强了诗的动势,既勾勒出了宝塔孤高危耸之貌,又给宝塔注入了生机,将塔势表现得极其壮观生动。

接下去四句:“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写登临所见、所感,到了塔身,拾级而上,如同走进广阔无垠的宇宙,蜿蜒的石阶,盘旋而上,直达天穹。此时再看宝塔,突兀耸立,如神工鬼斧,简直不敢相信人力所及。慈恩寺塔,不仅雄伟,而且精妙。

再下去四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写登上塔顶所见,极力夸张塔体之高,摩天蔽日,与天齐眉,低头下望,鸟在眼下,风在脚下。这鸟和风,从地面上看,本是高空之物,而从塔上看,就成了低处之景,反衬宝塔其高无比。

下面八句,以排比句式依次描写东南西北四方景色。“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描绘东面山景,连绵起伏,如滚滚巨浪;“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状摹南面宫苑,青槐葱翠,宫室密布,金碧交辉;“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刻写西面秋色,金风习习,满目萧然,透着肃杀之气;“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写北边陵园,渭水北岸,座立着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它们是前汉高帝、惠帝、文帝、景帝、武帝五位君王的陵墓。当年,他们创基立业,轰轰烈烈,如今却默然地安息在青松之下。诗人对四方之景的`描绘,从威壮到伟丽,从苍凉到空茫,景中有情,也寄托着诗人对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忧思。

末了四句,“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诗人想辞官事佛,此时,岑参得知,前方主将高仙芝出征大食,遭遇挫折;当朝皇帝唐玄宗,年老昏聩;朝廷之内,外戚宦官等祸国殃民;各方藩镇如安禄山、史思明等图谋不轨,真可谓“苍然满关中”,一片昏暗。诗人心中惆怅,认为佛家清净之理能使人彻悟,殊妙的善因又是自己向来的信奉,因此想学逢萌,及早挂冠而去,去追求无穷无尽的大觉之道。

篇5:唐诗《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鉴赏

作者:岑参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如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注解:

1、突兀:高耸。

2、鬼工:非人力所能。

3、宫馆:宫阙。

4、净理:佛理。

5、胜因:善缘。

6、挂冠:辞官。

7、觉道:佛道。

翻译:

大雁塔的气势宛如平地涌出,

孤傲高峻耸立好象直接天宫。

登上雁塔绝顶仿佛离开尘世,

沿阶盘旋攀登有如升越太空。

高耸宏伟似乎压盖神州大地,

峥嵘崔嵬简直胜过鬼斧神工。

四角挺拔顶天遮住太阳光辉,

塔高七层紧紧地接连着苍穹。

站在塔顶鸟瞰指点翱翔飞鸟,

俯身向下倾听阵阵怒吼狂风。

山连着山好比波涛汹涌起伏,

奔走如百川归海来朝见帝京。

两行青槐夹着天子所行道路,

宫阙楼台变得多么精巧玲珑。

篇6:岑参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塔势如涌出⑵,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⑶,蹬道盘虚空⑷。

突兀压神州⑸,峥嵘如鬼工⑹。

四角碍白日⑺,七层摩苍穹⑻。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⑼。

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⑽,宫馆何玲珑⑾。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⑿。

五陵北原上⒀,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⒁,胜因夙所宗⒂。

誓将挂冠去⒃,觉道资无穷⒄。

【注释】

⑴高适:唐朝边塞诗人,景县(今河北景县)人。薛据,荆南人,《唐诗纪事》作河中宝鼎人。开元进士,终水部郎中,晚年终老终南山下别业。慈恩寺浮图:即今西安市的大雁塔,本唐高宗为太子时纪念其母文德皇后而建,故曰慈恩。浮图,原是梵文佛陀的音译,这里指佛塔。

⑵涌出:形容拔地而起。

⑶出世界:高出于人世的'境界。世界,人世的境界。

⑷磴(dèng):石级。盘:曲折。

⑸突兀:高耸貌。

⑹峥嵘(zhēngróng):形容山势高峻。鬼工:非人力所能。

⑺四角:塔的四周。碍:阻挡。

⑻七层:塔本六级,后渐毁损,武则天时重建,增为七层。摩苍弯:

⑼惊风:疾风。

⑽驰道:可驾车的大道。

⑾宫馆:宫阙。

⑿关中:指今陕西中部地区。

⒀五陵:指汉代五个帝王的陵墓,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及昭帝平陵。

⒁净理:佛家的清净之理。

⒂胜因:佛教因果报应中的极好的善因。夙:素来。

⒃挂冠:辞官归隐。

⒄觉道:佛教的达到消除一切欲念和物我相忘的大觉之道。

篇7: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翻译及赏析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翻译及赏析

古诗原文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凑 一作:走;似 一作:如)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馆 一作:观)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译文翻译

宝塔宛如平地涌出,孤高巍峨耸入天宫。

登上去像走出人间,蹬踏梯道盘旋空中。

高峻突出镇定神州,峥嵘胜过鬼斧神工。

四角伸展挡住白日,七层紧紧连着苍穹。

下看飞鸟屈指可数,俯听山风呼啸迅猛。

山连山如波涛起伏,汹涌澎湃奔流向东。

青槐夹着笔直驰道,楼台宫殿何等玲珑。

秋天秀色从西而来,苍苍茫茫弥漫关中。

长安城北汉代五陵,万古千秋一派青葱。

清净佛理完全领悟。善因素来为人信从。

立誓归隐辞官而去,信奉佛道其乐无穷。

注释解释

浮图:原是梵文佛陀的音译,这里指佛塔。慈恩寺浮图:即今西安市的大雁塔。

涌出:形容拔地而起。

世界:指宇宙。

磴:石级。盘:曲折。

突兀:高耸貌。

峥嵘:形容山势高峻。鬼工:非人力所能。

碍:阻挡。

惊风:疾风。

驰道:可驾车的大道。

宫馆:宫阙。

关中:指今陕西中部地区。

五陵:指汉代五个帝王的陵墓,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及昭帝平陵。

净理:佛家的清净之理。

胜因:佛教因果报应中的极好的善因。

挂冠:辞官归隐。

觉道:佛教的达到消除一切欲念和物我相忘的大觉之道。

创作背景

公元752年(唐玄宗天宝十一年)秋,岑参自安西回京述职,相邀高适、薛据、杜甫、储光羲等同僚诗友,出城郊游,来到慈恩寺,见宝塔巍峨俊逸,拾级而上,触景生情,遂吟诗唱和以助兴。高适首唱,作《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其余人相和,岑参遂作此诗。

诗文赏析

此诗开头两句:“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自下而上仰望,只见巍然高耸的.宝塔拔地而起,仿佛从地下涌出,傲然耸立,直达天宫。用一“涌”字,增强了诗的动势,既勾勒出了宝塔孤高危耸之貌,又给宝塔注入了生机,将塔势表现得极其壮观生动。

接下去四句:“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写登临所见、所感,到了塔身,拾级而上,如同走进广阔无垠的宇宙,蜿蜒的石阶,盘旋而上,直达天穹。此时再看宝塔,突兀耸立,如神工鬼斧,简直不敢相信人力所及。慈恩寺塔,不仅雄伟,而且精妙。

再下去四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写登上塔顶所见,极力夸张塔体之高,摩天蔽日,与天齐眉,低头下望,鸟在眼下,风在脚下。这鸟和风,从地面上看,本是高空之物,而从塔上看,就成了低处之景,反衬宝塔其高无比。

下面八句,以排比句式依次描写东南西北四方景色。“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描绘东面山景,连绵起伏,如滚滚巨浪;“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状摹南面宫苑,青槐葱翠,宫室密布,金碧交辉;“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刻写西面秋色,金风习习,满目萧然,透着肃杀之气;“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写北边陵园,渭水北岸,座立着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它们是前汉高帝、惠帝、文帝、景帝、武帝五位君王的陵墓。当年,他们创基立业,轰轰烈烈,如今却默然地安息在青松之下。诗人对四方之景的描绘,从威壮到伟丽,从苍凉到空茫,景中有情,也寄托着诗人对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忧思。

末了四句,“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诗人想辞官事佛,此时,岑参得知,前方主将高仙芝出征大食,遭遇挫折;当朝皇帝唐玄宗,年老昏聩;朝廷之内,外戚宦官等祸国殃民;各方藩镇如安禄山、史思明等图谋不轨,真可谓“苍然满关中”,一片昏暗。诗人心中惆怅,认为佛家清净之理能使人彻悟,殊妙的善因又是自己向来的信奉,因此想学逢萌,及早挂冠而去,去追求无穷无尽的大觉之道。

篇8: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原文及赏析

[唐代]岑参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凑一作:走;似一作:如)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馆一作:观)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译文

宝塔宛如平地涌出,孤高巍峨耸入天宫。

登上去像走出人间,蹬踏梯道盘旋空中。

高峻突出镇定神州,峥嵘胜过鬼斧神工。

四角伸展挡住白日,七层紧紧连着苍穹。

下看飞鸟屈指可数,俯听山风唿啸迅勐。

山连山如波涛起伏,汹涌澎湃奔流向东。

青槐夹着笔直驰道,楼台宫殿何等玲珑。

秋天秀色从西而来,苍苍茫茫弥漫关中。

长安城北汉代五陵,万古千秋一派青葱。

清净佛理完全领悟。善因素来为人信从。

立誓归隐辞官而去,信奉佛道其乐无穷。

注释

浮图:原是梵文佛陀的音译,这里指佛塔。慈恩寺浮图:即今西安市的大雁塔。

涌出:形容拔地而起。

世界:指宇宙。

磴:石级。盘:曲折。

突兀:高耸貌。

峥嵘:形容山势高峻。鬼工:非人力所能。

碍:阻挡。

惊风:疾风。

驰道:可驾车的大道。

宫馆:宫阙。

关中:指今陕西中部地区。

五陵:指汉代五个帝王的`陵墓,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及昭帝平陵。

净理:佛家的清净之理。

胜因:佛教因果报应中的极好的善因。

挂冠:辞官归隐。

觉道:佛教的达到消除一切欲念和物我相忘的大觉之道。

赏析:

此诗开头两句:“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面自下而上仰望,只见巍然高耸的宝塔拔地而起,仿佛从地下涌出,傲然耸立,直达天宫。用一“涌面字,增强了诗的动势,既勾勒出了宝塔孤高危耸之貌,又给宝塔注入了生机,将塔势表现得极其壮观生动。

接下去四句:“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面写登临所见、所感,到了塔身,拾级而上,如同走进广阔无垠的宇宙,蜿蜒的石阶,盘旋而上,直达天穹。此时再看宝塔,突兀耸立,如神工鬼斧,简直不敢相信人力所及。慈恩寺塔,不仅雄伟,而且精妙。

再下去四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面写登上塔顶所见,极力夸张塔体之高,摩天蔽日,与天齐眉,低头下望,鸟在眼下,风在脚下。这鸟和风,从地面上看,本是高空之物,而从塔上看,就成了低处之景,反衬宝塔其高无比。

下面八句,以排比句式依次描写东南西北四方景色。“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面描绘东面山景,连绵起伏,如滚滚巨浪;“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面状摹南面宫苑,青槐葱翠,宫室密布,金碧交辉;“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面刻写西面秋色,金风习习,满目萧然,透着肃杀之气;“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面写北边陵园,渭水北岸,座立着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它们是前汉高帝、惠帝、文帝、景帝、武帝五位君王的陵墓。当年,他们创基立业,轰轰烈烈,如今却默然地安息在青松之下。诗人对四方之景的描绘,从威壮到伟丽,从苍凉到空茫,景中有情,也寄托着诗人对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忧思。

末了四句,“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面诗人想辞官事佛,此时,岑参得知,前方主将高仙芝出征大食,遭遇挫折;当朝皇帝唐玄宗,年老昏聩;朝廷之内,外戚宦官等祸国殃民;各方藩镇如安禄山、史思明等图谋不轨,真可谓“苍然满关中面,一片昏暗。诗人心中惆怅,认为佛家清净之理能使人彻悟,殊妙的善因又是自己向来的信奉,因此想学逢萌,及早挂冠而去,去追求无穷无尽的大觉之道。

篇9:《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岑参

塔势如涌出⑵,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⑶,蹬道盘虚空⑷。

突兀压神州⑸,峥嵘如鬼工⑹。

四角碍白日⑺,七层摩苍穹⑻。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⑼。

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⑽,宫馆何玲珑⑾。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⑿。

五陵北原上⒀,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⒁,胜因夙所宗⒂。

誓将挂冠去⒃,觉道资无穷⒄。

【注释】

⑴高适:唐朝边塞诗人,景县(今河北景县)人。薛据,荆南人,《唐诗纪事》作河中宝鼎人。开元进士,终水部郎中,晚年终老终南山下别业。慈恩寺浮图:即今西安市的大雁塔,本唐高宗为太子时纪念其母文德皇后而建,故曰慈恩。浮图,原是梵文佛陀的音译,这里指佛塔。

⑵涌出:形容拔地而起。

⑶出世界:高出于人世的境界。世界,人世的境界。

⑷磴(dèng):石级。盘:曲折。

⑸突兀:高耸貌。

⑹峥嵘(zhēngróng):形容山势高峻。鬼工:非人力所能。

⑺四角:塔的'四周。碍:阻挡。

⑻七层:塔本六级,后渐毁损,武则天时重建,增为七层。摩苍弯:

⑼惊风:疾风。

⑽驰道:可驾车的大道。

⑾宫馆:宫阙。

⑿关中:指今陕西中部地区。

⒀五陵:指汉代五个帝王的陵墓,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及昭帝平陵。

⒁净理:佛家的清净之理。

⒂胜因:佛教因果报应中的极好的善因。夙:素来。

⒃挂冠:辞官归隐。

⒄觉道:佛教的达到消除一切欲念和物我相忘的大觉之道。

【白话译文】

宝塔宛如平地涌出,孤高巍峨耸入天宫。

登上去像走出人间,蹬踏梯道盘旋空中。

高峻突出镇定神州,峥嵘胜过鬼斧神工。

四角伸展挡住白日,七层紧紧连着苍穹。

下看飞鸟屈指可数,俯听山风呼啸迅猛。

山连山如波涛起伏,汹涌澎湃奔流向东。

青槐夹着笔直驰道,楼台宫殿何等玲珑。

秋天秀色从西而来,苍苍茫茫弥漫关中。

长安城北汉代五陵,万古千秋一派青葱。

清净佛理完全领悟。善因素来为人信从。

立誓归隐辞官而去,信奉佛道其乐无穷。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年)秋,岑参自安西回京述职,相邀高适、薛据、杜甫、储光羲等同僚诗友,出城郊游,来到慈恩寺,见宝塔巍峨俊逸,拾级而上,触景生情,遂吟诗唱和以助兴。高适首唱,作《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其余人相和,岑参此诗就是当时的和诗之一。

【赏析】

此诗开头两句:“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自下而上仰望,只见巍然高耸的宝塔拔地而起,仿佛从地下涌出,傲然耸立,直达天宫。用一“涌”字,增强了诗的动势,既勾勒出了宝塔孤高危耸之貌,又给宝塔注入了生机,将塔势表现得极其壮观生动。

接下去四句:“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写登临所见、所感,到了塔身,拾级而上,如同走进广阔无垠的宇宙,蜿蜒的石阶,盘旋而上,直达天穹。此时再看宝塔,突兀耸立,如神工鬼斧,简直不敢相信人力所及。慈恩寺塔,不仅雄伟,而且精妙。

再下去四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写登上塔顶所见,极力夸张塔体之高,摩天蔽日,与天齐眉,低头下望,鸟在眼下,风在脚下。这鸟和风,从地面上看,本是高空之物,而从塔上看,就成了低处之景,反衬宝塔其高无比。

下面八句,以排比句式依次描写东南西北四方景色。“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描绘东面山景,连绵起伏,如滚滚巨浪;“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状摹南面宫苑,青槐葱翠,宫室密布,金碧交辉;“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刻写西面秋色,金风习习,满目萧然,透着肃杀之气;“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写北边陵园,渭水北岸,座立着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它们是前汉高帝、惠帝、文帝、景帝、武帝五位君王的陵墓。当年,他们创基立业,轰轰烈烈,如今却默然地安息在青松之下。诗人对四方之景的描绘,从威壮到伟丽,从苍凉到空茫,景中有情,也寄托着诗人对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忧思。

末了四句,“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诗人想辞官事佛,此时,岑参得知,前方主将高仙芝出征大食,遭遇挫折;当朝皇帝唐玄宗,年老昏聩;朝廷之内,外戚宦官等祸国殃民;各方藩镇如安禄山、史思明等图谋不轨,真可谓“苍然满关中”,一片昏暗。诗人心中惆怅,认为佛家清净之理能使人彻悟,殊妙的善因又是自己向来的信奉,因此想学逢萌,及早挂冠而去,去追求无穷无尽的大觉之道。

这首诗主要写佛塔的孤高以及登塔回望景物,望而生发,忽悟佛理,决意辞官学佛,以求济世,暗寓对国是无可奈何的情怀。全诗状写佛塔的崔嵬和景色的壮丽十分成功。

拓展阅读:岑参的边塞诗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3、《碛中作》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4、《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旁青草长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

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

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

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

5、《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

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

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

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6、《火山云歌送别》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

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篇10:《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岑参

塔势如涌出⑵,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⑶,蹬道盘虚空⑷。

突兀压神州⑸,峥嵘如鬼工⑹。

四角碍白日⑺,七层摩苍穹⑻。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⑼。

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⑽,宫馆何玲珑⑾。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⑿。

五陵北原上⒀,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⒁,胜因夙所宗⒂。

誓将挂冠去⒃,觉道资无穷⒄。

【注释】

⑴高适:唐朝边塞诗人,景县(今河北景县)人。薛据,荆南人,《唐诗纪事》作河中宝鼎人。开元进士,终水部郎中,晚年终老终南山下别业。慈恩寺浮图:即今西安市的大雁塔,本唐高宗为太子时纪念其母文德皇后而建,故曰慈恩。浮图,原是梵文佛陀的音译,这里指佛塔。

⑵涌出:形容拔地而起。

⑶出世界:高出于人世的境界。世界,人世的境界。

⑷磴(dèng):石级。盘:曲折。

⑸突兀:高耸貌。

⑹峥嵘(zhēngróng):形容山势高峻。鬼工:非人力所能。

⑺四角:塔的四周。碍:阻挡。

⑻七层:塔本六级,后渐毁损,武则天时重建,增为七层。摩苍弯:

⑼惊风:疾风。

⑽驰道:可驾车的大道。

⑾宫馆:宫阙。

⑿关中:指今陕西中部地区。

⒀五陵:指汉代五个帝王的陵墓,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及昭帝平陵。

⒁净理:佛家的清净之理。

⒂胜因:佛教因果报应中的极好的善因。夙:素来。

⒃挂冠:辞官归隐。

⒄觉道:佛教的达到消除一切欲念和物我相忘的大觉之道。

【白话译文】

宝塔宛如平地涌出,孤高巍峨耸入天宫。

登上去像走出人间,蹬踏梯道盘旋空中。

高峻突出镇定神州,峥嵘胜过鬼斧神工。

四角伸展挡住白日,七层紧紧连着苍穹。

下看飞鸟屈指可数,俯听山风呼啸迅猛。

山连山如波涛起伏,汹涌澎湃奔流向东。

青槐夹着笔直驰道,楼台宫殿何等玲珑。

秋天秀色从西而来,苍苍茫茫弥漫关中。

长安城北汉代五陵,万古千秋一派青葱。

清净佛理完全领悟。善因素来为人信从。

立誓归隐辞官而去,信奉佛道其乐无穷。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年)秋,岑参自安西回京述职,相邀高适、薛据、杜甫、储光羲等同僚诗友,出城郊游,来到慈恩寺,见宝塔巍峨俊逸,拾级而上,触景生情,遂吟诗唱和以助兴。高适首唱,作《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其余人相和,岑参此诗就是当时的和诗之一。

【赏析】

此诗开头两句:“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自下而上仰望,只见巍然高耸的宝塔拔地而起,仿佛从地下涌出,傲然耸立,直达天宫。用一“涌”字,增强了诗的动势,既勾勒出了宝塔孤高危耸之貌,又给宝塔注入了生机,将塔势表现得极其壮观生动。

接下去四句:“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写登临所见、所感,到了塔身,拾级而上,如同走进广阔无垠的宇宙,蜿蜒的石阶,盘旋而上,直达天穹。此时再看宝塔,突兀耸立,如神工鬼斧,简直不敢相信人力所及。慈恩寺塔,不仅雄伟,而且精妙。

再下去四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写登上塔顶所见,极力夸张塔体之高,摩天蔽日,与天齐眉,低头下望,鸟在眼下,风在脚下。这鸟和风,从地面上看,本是高空之物,而从塔上看,就成了低处之景,反衬宝塔其高无比。

下面八句,以排比句式依次描写东南西北四方景色。“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描绘东面山景,连绵起伏,如滚滚巨浪;“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状摹南面宫苑,青槐葱翠,宫室密布,金碧交辉;“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刻写西面秋色,金风习习,满目萧然,透着肃杀之气;“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写北边陵园,渭水北岸,座立着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它们是前汉高帝、惠帝、文帝、景帝、武帝五位君王的陵墓。当年,他们创基立业,轰轰烈烈,如今却默然地安息在青松之下。诗人对四方之景的描绘,从威壮到伟丽,从苍凉到空茫,景中有情,也寄托着诗人对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忧思。

末了四句,“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诗人想辞官事佛,此时,岑参得知,前方主将高仙芝出征大食,遭遇挫折;当朝皇帝唐玄宗,年老昏聩;朝廷之内,外戚宦官等祸国殃民;各方藩镇如安禄山、史思明等图谋不轨,真可谓“苍然满关中”,一片昏暗。诗人心中惆怅,认为佛家清净之理能使人彻悟,殊妙的善因又是自己向来的信奉,因此想学逢萌,及早挂冠而去,去追求无穷无尽的大觉之道。

这首诗主要写佛塔的孤高以及登塔回望景物,望而生发,忽悟佛理,决意辞官学佛,以求济世,暗寓对国是无可奈何的情怀。全诗状写佛塔的崔嵬和景色的壮丽十分成功。

拓展阅读:岑参诗歌研究

岑参边塞诗综合研究 岑参的诗歌成就主要在边塞诗方面,故自本世纪初以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就相当多。

篇11: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塔势如涌出⑵,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⑶,蹬道盘虚空⑷。

突兀压神州⑸,峥嵘如鬼工⑹。

四角碍白日⑺,七层摩苍穹⑻。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⑼。

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⑽,宫馆何玲珑⑾。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⑿。

五陵北原上⒀,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⒁,胜因夙所宗⒂。

誓将挂冠去⒃,觉道资无穷⒄。

【注释】

⑴高适:唐朝边塞诗人,景县(今河北景县)人。薛据,荆南人,《唐诗纪事》作河中宝鼎人。开元进士,终水部郎中,晚年终老终南山下别业。慈恩寺浮图:即今西安市的大雁塔,本唐高宗为太子时纪念其母文德皇后而建,故曰慈恩。浮图,原是梵文佛陀的音译,这里指佛塔。

⑵涌出:形容拔地而起。

⑶出世界:高出于人世的境界。世界,人世的境界。

⑷磴(dèng):石级。盘:曲折。

⑸突兀:高耸貌。

⑹峥嵘(zhēngróng):形容山势高峻。鬼工:非人力所能。

⑺四角:塔的四周。碍:阻挡。

⑻七层:塔本六级,后渐毁损,武则天时重建,增为七层。摩苍弯:

⑼惊风:疾风。

⑽驰道:可驾车的大道。

⑾宫馆:宫阙。

⑿关中:指今陕西中部地区。

⒀五陵:指汉代五个帝王的陵墓,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及昭帝平陵。

⒁净理:佛家的清净之理。

⒂胜因:佛教因果报应中的极好的善因。夙:素来。

⒃挂冠:辞官归隐。

⒄觉道:佛教的达到消除一切欲念和物我相忘的大觉之道。

【白话译文】

宝塔宛如平地涌出,孤高巍峨耸入天宫。

登上去像走出人间,蹬踏梯道盘旋空中。

高峻突出镇定神州,峥嵘胜过鬼斧神工。

四角伸展挡住白日,七层紧紧连着苍穹。

下看飞鸟屈指可数,俯听山风呼啸迅猛。

山连山如波涛起伏,汹涌澎湃奔流向东。

青槐夹着笔直驰道,楼台宫殿何等玲珑。

秋天秀色从西而来,苍苍茫茫弥漫关中。

长安城北汉代五陵,万古千秋一派青葱。

清净佛理完全领悟。善因素来为人信从。

立誓归隐辞官而去,信奉佛道其乐无穷。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年)秋,岑参自安西回京述职,相邀高适、薛据、杜甫、储光羲等同僚诗友,出城郊游,来到慈恩寺,见宝塔巍峨俊逸,拾级而上,触景生情,遂吟诗唱和以助兴。高适首唱,作《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其余人相和,岑参此诗就是当时的和诗之一。

【赏析】

此诗开头两句:“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自下而上仰望,只见巍然高耸的宝塔拔地而起,仿佛从地下涌出,傲然耸立,直达天宫。用一“涌”字,增强了诗的动势,既勾勒出了宝塔孤高危耸之貌,又给宝塔注入了生机,将塔势表现得极其壮观生动。

接下去四句:“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写登临所见、所感,到了塔身,拾级而上,如同走进广阔无垠的宇宙,蜿蜒的石阶,盘旋而上,直达天穹。此时再看宝塔,突兀耸立,如神工鬼斧,简直不敢相信人力所及。慈恩寺塔,不仅雄伟,而且精妙。

再下去四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写登上塔顶所见,极力夸张塔体之高,摩天蔽日,与天齐眉,低头下望,鸟在眼下,风在脚下。这鸟和风,从地面上看,本是高空之物,而从塔上看,就成了低处之景,反衬宝塔其高无比。

下面八句,以排比句式依次描写东南西北四方景色。“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描绘东面山景,连绵起伏,如滚滚巨浪;“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状摹南面宫苑,青槐葱翠,宫室密布,金碧交辉;“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刻写西面秋色,金风习习,满目萧然,透着肃杀之气;“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写北边陵园,渭水北岸,座立着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它们是前汉高帝、惠帝、文帝、景帝、武帝五位君王的陵墓。当年,他们创基立业,轰轰烈烈,如今却默然地安息在青松之下。诗人对四方之景的描绘,从威壮到伟丽,从苍凉到空茫,景中有情,也寄托着诗人对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忧思。

末了四句,“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诗人想辞官事佛,此时,岑参得知,前方主将高仙芝出征大食,遭遇挫折;当朝皇帝唐玄宗,年老昏聩;朝廷之内,外戚宦官等祸国殃民;各方藩镇如安禄山、史思明等图谋不轨,真可谓“苍然满关中”,一片昏暗。诗人心中惆怅,认为佛家清净之理能使人彻悟,殊妙的善因又是自己向来的信奉,因此想学逢萌,及早挂冠而去,去追求无穷无尽的大觉之道。

这首诗主要写佛塔的孤高以及登塔回望景物,望而生发,忽悟佛理,决意辞官学佛,以求济世,暗寓对国是无可奈何的情怀。全诗状写佛塔的崔嵬和景色的壮丽十分成功。

拓展阅读:岑参的读音

岑参(cénshēn):岑(cén)新华词典解释有两个意思,第一是小而高的山,有岑寂,岑岑等词语。第二个解释就是姓氏,姓岑,就是岑参的姓。参,在字典里是个多音词,有cān,shēn,cēn,sān四种读音。岑参的参是读shēn,词典解释是星宿名,二十八星宿之一。有参商,参辰卯酉等词。参shēn也是一种中药名字,如人参,党参。

岑参生卒年约为公元715-公元770年。中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代表。南阳人,是大唐宰相岑文本的曾孙。与唐代边塞诗人高适并称高岑。现存的代表作约有四百零三首,其中有七十多首是边塞诗。另外还作又《感旧赋》、《招北客文》两篇墓铭。

岑参幼年丧父,所以岑参幼年过得很是孤苦。五岁跟随他的兄长读书,天资聪颖,九岁便能吟诗作赋。二十岁的时候考取进士,仕途坎坷,两度前往边塞施展自己的.报国之志。可是现实总是不如人意,岑参的边塞诗大多都是在那段时期完成的。晚年的岑参罢官后渴望回到自己的家乡,公元755年12月至公元763年2月,安史之乱爆发,蜀中战火纷飞,路不能行,岑参最终也未能回到自己的家乡,最终卒于成都。

岑参的作品极其赋有浪漫主义色彩,用词雄伟,想象比较丰富奇特,诗歌基调热情奔放。

岑参的作品涉猎很多领域,山水,边塞,赠答等等。《逢入京使》、《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西征》是岑参边塞诗的杰出之作。

岑参简介

岑参,约生于公元715年,公元770年客死咸阳。岑参生于一个官僚家庭,他的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曾出任过宰相。其伯祖父因不同意力武承嗣为太子,被贬后远征吐蕃,后被诬陷进了牢狱被诛杀。岑长倩的五个儿子全被杀害。岑氏亲族很多人被流放。

岑参的父亲曾经出任过仙、晋(今天的山西临汾)二州的刺史,不幸的是岑参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

岑参父亲去世后,家道更加衰落,岑参幼年过得很孤贫。但是岑参天资聪颖,五岁就跟随其兄长学习读书,九岁便能吟诗作赋。天宝三年,岑参考取进士,之后仕途算不上顺风顺水,曾两次满怀一腔报国热情前往塞外,但是结果都不尽如人意。岑参的边塞作品也大都是在这阶段完成的。

岑参的作品涉猎很广泛,山水,赠答,边塞等各个方面,岑参早期的作品多为写景和抒情的赠答之作。诗中抒发了很多自己的坎坷经历和嗟叹贫贱的忧愤之情。在边塞的那几年经历让岑参的作品的境界开阔很多,继而他写出的边塞诗多瑰丽浑厚,想象丰富,极具浪漫主义色彩。边塞的生活让他近距离地接触了边关战士的英勇感受到了边塞异域风光。他将这些感情都融入了他的边塞作品中。岑参晚年的作品大多感怀战乱,他本人也更加渴望回到故乡,但是当时蜀中爆发安史之乱,岑参最终也没能回到故乡,于公元770年卒于成都。

唐朝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古诗鉴赏

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诗词赏析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杜甫

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歌欣赏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萧至忠,奉和九

高适登陇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高都护骢马行》译文、注释及鉴赏

《宿赞公房》译文及注释鉴赏

《长命女·春日宴》译文注释及鉴赏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译文注释及鉴赏答案(集锦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译文注释及鉴赏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