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诗词赏析(共含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Lizzy”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岑参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
突兀①压神州,峥嵘如鬼工②。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如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③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净理④了可悟,胜因⑤夙所宗。
誓将挂冠⑥去,觉道⑦资无穷。
【注释】
①突兀:高耸。
②鬼工:非人力所能。
③宫馆:宫阙。
④净理:佛理。
⑤胜因:善缘。
⑥挂冠:辞官。
⑦觉道:佛道。
【简析】
此诗是写登佛塔回望景物,望而生发,忽悟佛理,决意辞官学佛,以求济世,暗 寓对国是无可奈何的情怀。
首二句写未登之前仰望全塔;三、四句写登塔;五至八句写塔之高耸雄峻。九、十句写由上俯看;十一至十八句,写在塔顶向东南西北各方所见的景物。最后四句写忽悟“净理”,甚至想“挂冠”而去。
诗在描摹大雁塔的巍峨高大方面,可谓匠心独运。“如涌出”、“耸天宫”、“碍白日”、“摩苍穹”等等,语语惊人,令人有亲临其境之感,不禁为之惊叹。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的意思,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赏析 -诗词大全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作者:岑参 朝代:唐 体裁:五言古诗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鳌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注释】 ①突兀:高耸。
②鬼工:非人力所能。
③宫馆:宫阙。
④净理:佛理。
⑤胜因:善缘。
⑥挂冠:辞官。
⑦觉道:佛道。【译文】大雁塔的气势宛如平地涌出,孤傲高峻耸立好像直接天宫。登上雁塔绝顶仿佛离开尘世,沿阶盘旋攀登有如升越太空。高耸宏伟似乎压盖神州大地,峥嵘崔嵬简直胜过鬼斧神工。四角挺拔顶天遮住太阳光辉,塔高七层紧紧地接连着苍穹。站在塔顶鸟瞰指点翱翔飞鸟,俯身向下倾听阵阵怒吼狂风。山连着山好比波涛汹涌起伏,奔走如百川归海来朝见帝京。两行青槐夹着天子所行道路,宫阙楼台变得多么精巧玲珑。悲凉秋色打从关西弥漫而来,苍苍茫茫已经布满秦关之中。再看看长安城北汉代的五陵,历经万古千秋依然青青。清净寂来的佛理我完全领悟。行善施道素来是我做人信奉。我发誓回去后行将辞官归隐,我觉得佛道的'确能济世无穷。【赏析】此诗是写登佛塔回望景物,望而生发,忽悟佛理,决意辞官学佛,以求济世,暗寓对国是无可奈何的情怀。
首二句写未登之前仰望全塔;三、四句写登塔;五至八句写塔之高耸雄峻。九、十句写由上俯看;十一至十八句,写在塔顶向东南西北各方所见的景物。最后四句写忽悟“净理”,甚至想“挂冠”而去。
诗在描摹大雁塔的巍峨高大方面,可谓匠心独运。“如涌出”、“耸天宫”、“碍白日”、“摩苍穹”等等,语语惊人,令人有亲临其境之感,不禁为之惊叹。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作者:
岑参(715-770),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威武,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长于七言歌行。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有《岑嘉州诗集》。
注释:
浮图:原是梵文佛陀的音译,这里指佛塔。
五陵:指汉代五个帝王的陵墓,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及昭帝平陵。
突兀:高耸。
鬼工:非人力所能。
宫馆:宫阙。
净理:佛理。
胜因:善缘。
挂冠:辞官。
觉道:佛道。
赏析:
慈恩寺浮图就是现存西安市的大雁塔。当时同题分咏的还有高适、薛据和杜甫。本诗主要写塔的孤高和登临后向东南西北四方了望,忽而领悟禅理,决意辞官学佛,以求济世,暗寓对国是无可奈何的情怀。再写塔的崔巍和景色的壮丽十分成功。
岑参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如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翻译】
宝塔宛如平地涌出,孤高巍峨耸入天宫。登上去像走出人间,蹬踏梯道盘旋空中。高峻突出镇定神州,峥嵘胜过鬼斧神工。四角伸展挡住白日,七层紧紧连着苍穹。下看飞鸟屈指可数,俯听山风呼啸迅猛。山连山如波涛起伏,汹涌澎湃奔流向东。青槐夹着笔直驰道,楼台宫殿何等玲珑。秋天秀色从西而来,苍苍茫茫弥漫关中。长安城北汉代五陵,万古千秋一派青葱。清净佛理完全领悟。善因素来为人信从。立誓归隐辞官而去,信奉佛道其乐无穷。
创作背景
公元752年(唐玄宗天宝十一年)秋,岑参自安西回京述职,相邀高适、薛据、杜甫、储光羲等同僚诗友,出城郊游,来到慈恩寺,见宝塔巍峨俊逸,拾级而上,触景生情,遂吟诗唱和以助兴。高适首唱,作《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其余人相和,岑参遂作此诗。
作者简介
岑参(cén shēn)(约7—770年),汉族,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去世之时56岁。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如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前言】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五言古诗。此诗前十八句描摹慈恩寺塔的孤高、突兀、超逸绝伦的气势,以及佛塔周围苍茫、古寂、清幽的环境,烘托出一派超脱虚空的气氛;末尾四句,抒发情怀,流露出怅惘之情。全诗主要描写了佛塔孤高危耸的情态,表达了作者登临后忽然领悟禅理,产生出世的念头,并暗寓对国是无可奈何的情怀。
【注释】
⑴高适:唐朝边塞诗人,景县(今河北景县)人。薛据,荆南人,《唐诗纪事》作河中宝鼎人。开元进士,终水部郎中,晚年终老终南山下别业。慈恩寺浮图:即今西安市的大雁塔,本唐高宗为太子时纪念其母文德皇后而建,故曰慈恩。浮图,原是梵文佛陀的音译,这里指佛塔。
⑵涌出:形容拔地而起。
⑶出世界:高出于人世的境界。世界,人世的境界。
⑷磴(dèng):石级。盘:曲折。
⑸突兀:高耸貌。
⑹峥嵘(zhēngróng):形容山势高峻。鬼工:非人力所能。
⑺四角:塔的四周。碍:阻挡。
⑻七层:塔本六级,后渐毁损,武则天时重建,增为七层。摩苍弯:
⑼惊风:疾风。
⑽驰道:可驾车的大道。
⑾宫馆:宫阙。
⑿关中:指今陕西中部地区。
⒀五陵:指汉代五个帝王的陵墓,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及昭帝平陵。
⒁净理:佛家的清净之理。
⒂胜因:佛教因果报应中的极好的善因。夙:素来。
⒃挂冠:辞官归隐。
⒄觉道:佛教的达到消除一切欲念和物我相忘的.大觉之道。
【翻译】
宝塔宛如平地涌出,孤高巍峨耸入天宫。登上去像走出人间,蹬踏梯道盘旋空中。高峻突出镇定神州,峥嵘胜过鬼斧神工。四角伸展挡住白日,七层紧紧连着苍穹。下看飞鸟屈指可数,俯听山风呼啸迅猛。山连山如波涛起伏,汹涌澎湃奔流向东。青槐夹着笔直驰道,楼台宫殿何等玲珑。秋天秀色从西而来,苍苍茫茫弥漫关中。长安城北汉代五陵,万古千秋一派青葱。清净佛理完全领悟。善因素来为人信从。立誓归隐辞官而去,信奉佛道其乐无穷。
【赏析】
此诗开头两句:“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自下而上仰望,只见巍然高耸的宝塔拔地而起,仿佛从地下涌出,傲然耸立,直达天宫。用一“涌”字,增强了诗的动势,既勾勒出了宝塔孤高危耸之貌,又给宝塔注入了生机,将塔势表现得极其壮观生动。
接下去四句:“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写登临所见、所感,到了塔身,拾级而上,如同走进广阔无垠的宇宙,蜿蜒的石阶,盘旋而上,直达天穹。此时再看宝塔,突兀耸立,如神工鬼斧,简直不敢相信人力所及。慈恩寺塔,不仅雄伟,而且精妙。
再下去四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写登上塔顶所见,极力夸张塔体之高,摩天蔽日,与天齐眉,低头下望,鸟在眼下,风在脚下。这鸟和风,从地面上看,本是高空之物,而从塔上看,就成了低处之景,反衬宝塔其高无比。
下面八句,以排比句式依次描写东南西北四方景色。“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描绘东面山景,连绵起伏,如滚滚巨浪;“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状摹南面宫苑,青槐葱翠,宫室密布,金碧交辉;“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刻写西面秋色,金风习习,满目萧然,透着肃杀之气;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写北边陵园,渭水北岸,座立着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它们是前汉高帝、惠帝、文帝、景帝、武帝五位君王的陵墓。当年,他们创基立业,轰轰烈烈,如今却默然地安息在青松之下。诗人对四方之景的描绘,从威壮到伟丽,从苍凉到空茫,景中有情,也寄托着诗人对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忧思。
末了四句,“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诗人想辞官事佛,此时,岑参得知,前方主将高仙芝出征大食,遭遇挫折;当朝皇帝唐玄宗,年老昏聩;朝廷之内,外戚宦官等祸国殃民;各方藩镇如安禄山、史思明等图谋不轨,真可谓“苍然满关中”,一片昏暗。诗人心中惆怅,认为佛家清净之理能使人彻悟,殊妙的善因又是自己向来的信奉,因此想学逢萌,及早挂冠而去,去追求无穷无尽的大觉之道。
这首诗主要写佛塔的孤高以及登塔回望景物,望而生发,忽悟佛理,决意辞官学佛,以求济世,暗寓对国是无可奈何的情怀。全诗状写佛塔的崔嵬和景色的壮丽十分成功。
作者:岑参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如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注释:
1、突兀:高耸。
2、鬼工:非人力所能。
3、宫馆:宫阙。
4、净理:佛理。
5、胜因:善缘。
6、挂冠:辞官。
7、觉道:佛道。
译文:
大雁塔的气势宛如平地涌出,
孤傲高峻耸立好象直接天宫。
登上雁塔绝顶仿佛离开尘世,
沿阶盘旋攀登有如升越太空。
高耸宏伟似乎压盖神州大地,
峥嵘崔嵬简直胜过鬼斧神工。
四角挺拔顶天遮住太阳光辉,
塔高七层紧紧地接连着苍穹。
站在塔顶鸟瞰指点翱翔飞鸟,
俯身向下倾听阵阵怒吼狂风。
山连着山好比波涛汹涌起伏,
奔走如百川归海来朝见帝京。
两行青槐夹着天子所行道路,
宫阙楼台变得多么精巧玲珑。
悲凉秋色打从关西弥漫而来,
苍苍茫茫已经布满秦关之中。
再看看长安城北汉代的五陵,
历经万古千秋依然青青。??
清净寂来的佛理我完全领悟。
行善施道素来是我做人信奉。
我发誓回去后行将辞官归隐,
我觉得佛道的确能济世无穷。
赏析:
此诗是写登佛塔回望景物,望而生发,忽悟佛理,决意辞官学佛,以求济世,暗寓对国是无可奈何的情怀。??
首二句写未登之前仰望全塔;三、四句写登塔;五至八句写塔之高耸雄峻。九、十句写由上俯看;十一至十八句,写在塔顶向东南西北各方所见的景物。最后四句写忽悟“净理”,甚至想“挂冠”而去。??
诗在描摹大雁塔的巍峨高大方面,可谓匠心独运。“如涌出”、“耸天宫”、“碍白日”、“摩苍穹”等等,语语惊人,令人有亲临其境之感,不禁为之惊叹。
拓展:岑参名言名句
1、四月犹自寒,天山雪濛濛。君有贤主将,何谓泣途穷。
2、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
3、能含古人曲,递与今人传。知音难再逢,惜君方老年。
4、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5、野花迎短褐,河柳拂长鞭。置酒聊相送,青门一醉眠。
6、不忧网与钓,幸得免为鱼,且愿充文字,登君尺素书。
7、客舍洮水聒,孤城胡雁飞。心知别君后,开口笑应稀。
8、山驿秋云冷,江帆暮雨低。怜君不解说,相忆在书题。
9、远峰带雨色,落日摇川光。
10、分明峰头树,倒插秋江底。
1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12、风头如刀面如割。
1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14、水云低锦席,岸柳拂金盘。日暮舟中散,都人夹道看。
15、夜宿月近人,朝行云满车。
16、扬鞭骤急白汗流,弄影行骄碧蹄碎。
17、东去长安万里余,故人何惜一行书。
18、水宿已淹时,芦花白如雪。颜容老难赪,把镜悲鬓发。
19、忽觉莲花峰,别来更如长。
20、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21、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22、坐来一望无端倪,红花绿柳莺乱啼。
23、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应未见。
24、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25、久从园庐别,遂与朋知辞。
26、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7、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28、行行潘生赋,赫赫曹公谋。川上多往事,凄凉满空洲。
29、老树蛇蜕皮,崩崖龙退骨。平生抱忠信,艰险殊可忽。
30、对酒落日后,还家飞雪时。
31、黄河西际海,白草北连天。
32、终日风与雪,连天沙复山。
33、梨花千树雪,柳叶万条烟。
34、昔岁到冯翊,人烟接京师。曾上月楼头,遥见西岳祠。
35、穷荒绝漠鸟不飞,万碛千山梦犹懒。
36、桑叶隐村户,芦花映钓船。
37、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38、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39、安得还旧山,东谿垂钓纶。
40、青山入官舍,黄鸟度宫墙。
41、九月尚流汗,炎风吹沙埃。
42、美人一双闲且都,朱唇翠眉映明矑。
4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44、夜宿月近人,朝行云满车。泉浇石罅坼,火入松心枯。
45、鸟向望中灭,雨侵晴处飞。应须乘月去,且为解征衣。
46、自料青云未有期,谁知白发偏能长。
47、岩壑归去来,公卿是何物。
48、惆怅飞鸟尽,南谿闻夜钟。
49、朝登剑阁云随马,夜渡马江雨洗兵。
50、东风吹野火,暮入飞云殿。
51、奔涛振石璧,峰势如动摇。
52、五月山雨热,三峰火云蒸。
53、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54、天山有雪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
55、旷野看人小,长空共鸟齐。
56、峰攒望天小,亭午见日初。
57、唯爱隐几时,独游无何乡。
58、胜事犹可追,斯人邈千载。
59、月落河上晓,遥闻秦树鸦。
60、山店云迎客,江村犬吠船。
61、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措马缩寒毛。
62、早知清净理,常愿奉金仙。
63、澄湖万顷深见底,清冰一片光照人。
64、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
65、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66、东南随去鸟,人吏待行舟。为报吾兄道,如今已白头。
67、草头一点疾如飞,却使苍鹰翻向后。
68、荒台汉时月,色与旧时同。
69、双鱼莫不寄,县外是黄河。
70、银山碛口风似箭,铁门关西月如练。
71、桃花色似马,榆荚小于钱。
72、便获赏心趣,岂歌行路难。青门须醉别,少为解征鞍。
7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74、庭树纯栽橘,园畦半种茶。梦魂知忆处,无夜不京华。
7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76、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
77、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78、潜虬且深蟠,黄鹄举未晚。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79、匹马关塞远,孤舟江海宽。
80、苍茫秋山晦,萧瑟寒松悲。
81、男儿何必恋妻子,莫向江村老却人。
82、梁园二月梨花飞,却似梁王雪下时。
83、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84、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85、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
86、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
87、暮春别乡树,晚景低津楼。伯夷在首阳,欲往无轻舟。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翻译赏析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岑参。古诗全文如下: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如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前言】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五言古诗。此诗前十八句描摹慈恩寺塔的孤高、突兀、超逸绝伦的气势,以及佛塔周围苍茫、古寂、清幽的环境,烘托出一派超脱虚空的气氛;末尾四句,抒发情怀,流露出怅惘之情。全诗主要描写了佛塔孤高危耸的情态,表达了作者登临后忽然领悟禅理,产生出世的念头,并暗寓对国是无可奈何的情怀。
【注释】
⑴高适:唐朝边塞诗人,景县(今河北景县)人。薛据,荆南人,《唐诗纪事》作河中宝鼎人。开元进士,终水部郎中,晚年终老终南山下别业。慈恩寺浮图:即今西安市的大雁塔,本唐高宗为太子时纪念其母文德皇后而建,故曰慈恩。浮图,原是梵文佛陀的音译,这里指佛塔。
⑵涌出:形容拔地而起。
⑶出世界:高出于人世的境界。世界,人世的境界。
⑷磴(dèng):石级。盘:曲折。
⑸突兀:高耸貌。
⑹峥嵘(zhēngróng):形容山势高峻。鬼工:非人力所能。
⑺四角:塔的四周。碍:阻挡。
⑻七层:塔本六级,后渐毁损,武则天时重建,增为七层。摩苍弯:
⑼惊风:疾风。
⑽驰道:可驾车的.大道。
⑾宫馆:宫阙。
⑿关中:指今陕西中部地区。
⒀五陵:指汉代五个帝王的陵墓,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及昭帝平陵。
⒁净理:佛家的清净之理。
⒂胜因:佛教因果报应中的极好的善因。夙:素来。
⒃挂冠:辞官归隐。
⒄觉道:佛教的达到消除一切欲念和物我相忘的大觉之道。
【翻译】
宝塔宛如平地涌出,孤高巍峨耸入天宫。登上去像走出人间,蹬踏梯道盘旋空中。高峻突出镇定神州,峥嵘胜过鬼斧神工。四角伸展挡住白日,七层紧紧连着苍穹。下看飞鸟屈指可数,俯听山风呼啸迅猛。山连山如波涛起伏,汹涌澎湃奔流向东。青槐夹着笔直驰道,楼台宫殿何等玲珑。秋天秀色从西而来,苍苍茫茫弥漫关中。长安城北汉代五陵,万古千秋一派青葱。清净佛理完全领悟。善因素来为人信从。立誓归隐辞官而去,信奉佛道其乐无穷。
【赏析】
此诗开头两句:“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自下而上仰望,只见巍然高耸的宝塔拔地而起,仿佛从地下涌出,傲然耸立,直达天宫。用一“涌”字,增强了诗的动势,既勾勒出了宝塔孤高危耸之貌,又给宝塔注入了生机,将塔势表现得极其壮观生动。
接下去四句:“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写登临所见、所感,到了塔身,拾级而上,如同走进广阔无垠的宇宙,蜿蜒的石阶,盘旋而上,直达天穹。此时再看宝塔,突兀耸立,如神工鬼斧,简直不敢相信人力所及。慈恩寺塔,不仅雄伟,而且精妙。
再下去四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写登上塔顶所见,极力夸张塔体之高,摩天蔽日,与天齐眉,低头下望,鸟在眼下,风在脚下。这鸟和风,从地面上看,本是高空之物,而从塔上看,就成了低处之景,反衬宝塔其高无比。
下面八句,以排比句式依次描写东南西北四方景色。“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描绘东面山景,连绵起伏,如滚滚巨浪;“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状摹南面宫苑,青槐葱翠,宫室密布,金碧交辉;“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刻写西面秋色,金风习习,满目萧然,透着肃杀之气;“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写北边陵园,渭水北岸,座立着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它们是前汉高帝、惠帝、文帝、景帝、武帝五位君王的陵墓。当年,他们创基立业,轰轰烈烈,如今却默然地安息在青松之下。诗人对四方之景的描绘,从威壮到伟丽,从苍凉到空茫,景中有情,也寄托着诗人对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忧思。
末了四句,“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诗人想辞官事佛,此时,岑参得知,前方主将高仙芝出征大食,遭遇挫折;当朝皇帝唐玄宗,年老昏聩;朝廷之内,外戚宦官等祸国殃民;各方藩镇如安禄山、史思明等图谋不轨,真可谓“苍然满关中”,一片昏暗。诗人心中惆怅,认为佛家清净之理能使人彻悟,殊妙的善因又是自己向来的信奉,因此想学逢萌,及早挂冠而去,去追求无穷无尽的大觉之道。
这首诗主要写佛塔的孤高以及登塔回望景物,望而生发,忽悟佛理,决意辞官学佛,以求济世,暗寓对国是无可奈何的情怀。全诗状写佛塔的崔嵬和景色的壮丽十分成功。
【诗句】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出处】唐·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翻译】苍青的松树分立于御辇驰行的大道两旁,慈恩寺的殿堂观宇多么精巧玲珑!
【全诗】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唐] 岑参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全诗赏析】
唐人作诗,素有互相竞赛之风。吴师道称: “岑嘉州(参)与子美(杜甫) 游,长于五言,皆唐诗巨擘也。”巨擘之间赛起诗来,气象当更可观。谢榛《四溟诗话》就评判过一次岑、杜之间的寄、答之作,以为“岑诗警健,杜作殊不惬意,譬如善弈者,偶尔轻敌,输此一着”,可见是杜甫“输”了。凑巧得很,天宝十一载(852),岑参、高适、杜甫、薛据诸人,同登长安曲江之北的“慈恩寺塔” (即“大雁塔”),先后以同题作诗,显然亦有竞赛之意。后世鉴赏家评杜诗为众作之“压卷” (见《唐诗鉴赏辞典》428页),可见这回是杜甫“赢”了。不过,子美赢得也实在不易,因为岑参素以“词丽格雄”著称,这首《登慈恩寺浮图(塔)》诗,也自有难以凌轶之处。
★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萧至忠,奉和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