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锅出优美散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诺诺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锅出优美散文(共含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诺诺”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一锅出优美散文

篇1:一锅出优美散文

一锅出优美散文

9月10日晚上,我有暇坐下来仔细欣赏了徐克导演的故事大片《智取威虎山》。观后只有一个感觉,就是离奇,比《双旗镇刀客》还要离奇,也许是一味地迎合电影市场所致。曲波的《林海雪原》本来就已经很传奇了,徐克却比传奇更向前迈进了一步。尤其是在杨子荣、少剑波和座山雕等几个人物的塑造上。不过后面的特效做得还蛮不赖,很有的味道。

1992年至,由于工作原因,我经常深入到那片林海雪原。我去那里,经常走两条路。先说西线:从哈尔滨出发,走211国道,经宾县、方正,即可到达牡丹江畔;再说南线:从吉林市出发,走302国道,经蛟河、敦化,往东北转,再经过宁安、牡丹江,也可以到达那里。走西线,要路过一个叫三道通的小镇,那里是座山雕八大金刚的温柔之乡,“伤心落泪三道通”嘛,据说那里盛产美女,土匪们经常到那里强抢美女。那天在那里吃午饭,我特意对周边的女人睃了几眼,却没有觉得她们有多么美,都是些普普通通的乡间女子。是土匪们的眼光有问题,还是因为饥不择食,见了母猪也喊亲娘?

相对于美女,我倒更关心沿途的美食。走南线,在吉林市与蛟河之间,松花湖北岸,有一个叫庆岭的地方。这是个自然村落,沿302国道散落在狭窄的山间,村子里开的全部是庆岭活鱼馆,门面全部朝着302国道。这条国道,东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西通吉林长春,周边群山环抱,人烟稀少。东来西去的车辆,几乎都要在这里歇脚食宿。这里做的鱼也地道:鱼是从松花湖里打的,很新鲜,品种也多,有胖头,鲢子,黄瓜香,鲤子,等等,但多数是胖头;烧的是从周边山林里伐下来的柈子,材质很硬,抗烧,火苗是蓝色的,据说烧这种鱼就要用文火,慢慢炖;水是从山上流下来的山泉水;放进葱、蒜和生姜,关键是要放进一种叫做巴蒿的植物。这种植物生长在深山里,春天采来,晒干,储存起来,专门用来做活鱼。巴蒿茎叶细长,味微甘,是当地一种药材。比较五大连池附近的全鱼宴,庆岭活鱼的做法倒比较单一,一次只炖一种鱼,量也大,足够几个人吃了。做庆岭活鱼少不了鲜豆腐。大豆也是当地产的。这里土质肥沃,气候冬暖夏凉,昼夜温差大,因此大豆不但高产,而且长得实诚,糖分高。往锅里放鲜豆腐也很有学问,豆腐不能在菜板上切割,那样会有一股肉腥味,而是用手把豆腐从豆浆满盈的盆子里捞出,一手执菜刀,一手托豆腐,在手掌上切割,直接下锅,豆汁也淋漓尽致地滴进锅里了。约莫半个时辰,那鱼香伴着豆香就从那锅盖底下徐徐喷出,直捣心肺。我们都说“闻到狗肉香,佛急也跳墙”,难道闻到这鱼肉香,你心里不刺痒!锅盖一掀,但见那刚才添进的半锅山泉水已经见了底,在鱼肉和豆腐间咕咕作响,香气四溢,满屋飘荡。店主人取来面盆大的汤钵,慢腾腾地将鱼和豆腐盛出(鱼要完整地出锅),在上面再撒上点儿葱末或者香菜,和盆端上餐桌。其实大家早就急不可耐了,每个人的眼睛几乎都是直愣愣的,目不转睛地随着那店主人手中的汤钵转,结果汤钵还没有落桌,大家的筷子就已经伸出去很远了。那鱼肉,鲜嫩极了,入口即化,还带有一股淡淡的草药味;那豆腐,爽滑可口,充满鱼香。细火慢炖,那鱼香全都吸进豆腐里去了。再看大家的吃相:猛抢一块鱼肉或者豆腐扔进嘴里,身子一挺,脖子一伸,吸一口凉气,舌头快速地打上几个滚儿,就乌拉乌拉咽下去了。这时候大家谁都不会怕烫的。不论是是什么身份,也无暇顾及自己的吃相了。

如果在冬天去庆岭,由于这里海拔较高,气温会达到零下三、四十度,这时候最好烫上一壶烧刀子。这是当地人酿的一种粮食酒,度数很高,喝到嘴里不敢咽,下定决心闭着眼睛咽下去了,嗓子就会火辣辣地痛,像被刀子割破了一道血口子。我是山东人,从小久经(酒精)考验,不怕酒辣,每次都喝的悠哉悠哉。如果是武松来了,他也一定会直伸大拇指:“这酒有力气!”能把英雄好汉掀翻到桌子底下去!在过景阳冈那天晚上,他喝了十八海碗,我猜那是阳谷县产的米酒或者黄酒,要是换成这烧刀子,两海碗他也够呛能喝下的,更不要说打大虫了。小时候看《水浒传》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那一段,因为嘴馋,我曾对林冲怀里的那包碎牛肉垂涎欲滴(心想,人家宋朝都有牛肉吃,现在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了,我们怎么就吃不上呢),此刻我倒想尝尝那长枪上挑着的酒葫芦里到底是什么酒。有烧刀子醇吗?有烧刀子烈吗?

坐在热乎乎的土炕上,盘腿美美地喝上一壶烧刀子,立刻便觉两眼朦胧,腋下津津。酒足饭饱,出的门来,望着周边的雪山和在雪地里伫立的桦树、红松和水曲柳,心中顿生一股豪气。

有一次我到北京出差,意外发现在长安街边上开了一家庆岭活鱼馆,名字就是这个。我想,现在改革开放了,店主人把这种美食都开到京城里来了,也让首都人民尝尝鲜。现在只要有钱,什么东西都能吃到了。

走南路,过敦化,向东北方向去一百多公里,就到了镜泊湖边了。镜泊湖冬捕很有名气。当地渔民在一米多厚的冰面上凿上几个窟窿,早上把渔网下进去,傍晚过来收网,收获颇丰。如果不下网,就拿个抄篱,等鱼到窟窿处呼吸新鲜空气,抄篱伸过去,就把鱼抄上来了。这里的鱼很杂,各种各样的。当地人就发明了一种做鱼的方法,叫“乱炖”,各种鱼一起下锅,鱼味互相渗透,锅边还烀上苞米面的大饼子。鱼肉香自不必说,单是那苞米面饼子,就可叫一绝。带着黄黄的锅巴,外焦里嫩,咬上一口,满嘴飘香。乱炖时,鱼肉锅中沸,溅起的汤汁漫过饼子,等鱼汤收净了,饼子也熟了,汤汁却已经渗透进饼子里了。苞米的清香加上鱼肉的鲜香,凡夫俗子谁能抗得住其诱惑?反正我没能抗住。

跟这种做法差不多的,应该是长春地区的“一锅出”。锅边也烀上苞米面大饼子,锅里炖的却是东北特有的宽豆角(也叫油豆角)和新土豆,加上猪排骨。这时候的大饼子,一口咬下去,飘上来的不是满嘴的鱼香,而是肉香了。那宽豆角炖烂糊了,绵软肉厚,还有股子哏劲儿,很有咬头儿。这种美食叫“一锅出”,不难理解,就是在这一个锅里,主食有了,菜也同时有了,一起端上桌。

在牡丹江市,在我经常入住的那家宾馆前面,有一个著名的雕塑,她曾经多次震撼了我的心灵。那是一座八女投江雕塑。雕塑是用花岗岩雕刻而成,八位女英雄表情各异,形象逼真。想当年,杨靖宇、周保中、赵尚志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曾经在这周边地区浴血奋战,谱写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到这个地区采访多次,我有感而发,写了一篇散文叫《牡丹江畔的传说》,刊登在北京的一家杂志上。在文中,我曾经这样质问张承志:你在你的中篇小说《北方的河》里,写了黄河、洮河、湟水、辽河、额尔古纳河……却为什么不浓墨重彩地写一写牡丹江——这条英雄的江、传奇的江、让我魂牵梦绕的江!

牡丹江就发源于敦化境内,一路向北,蜿蜒曲折,穿越老爷岭和张广才岭,在依兰县城注入松花江。每年开春时节,漫山遍野的'冰雪融化,江水浩浩荡荡,势不可挡。海林县的那条小火车道似乎还在,窄轨的,沿牡丹江慢行。小火车上坐着的都是当地的伐木工人。火车在再生林里穿行,突突突突地冒着煤烟,周边却是茫茫雪原,一片洁白,间或从几个江边的村落里升起几缕袅袅的炊烟,除此之外,就是寂静。火车在冬天的雪原里穿行,就像穿行在我的梦中。

老爷岭和张广才岭的原始树木,已经砍伐得差不多了。徐克老先生的《智取威虎山》在哪里取的外景,我不知道。在长白山?还是大小兴安岭?

我啰里啰嗦地写出了自己二十年前的一些淡远的记忆,权当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吧。散文讲求形散而神不散,而且要有一个主题。我写的这是什么?电影艺术?美食?游记?还是回忆录?简直是四不像!大杂烩!记得在看电影《辽沈战役》的时候,有一个情节让我记忆犹新。廖耀湘兵团在黑山、大虎山一线受挫,退守沈阳已经被截断去路,于是就想从营口乘船逃跑。我军千里追击,队伍快慢不一,已不成建制。有一位指挥官向林彪抱怨说,队伍都乱套了,无法统一指挥了。林彪却幸灾乐祸地回答道:我要的就是这个效果,我乱,敌人也乱,这就像一副中药,放在一个药罐子里乱煮,药效才能发挥出来。结果我军有一个连的部队在胡家窝棚,误打误撞地端掉了廖耀湘军团的一个司令部。这在解放战争史上已经成了一个谜。

那么,我的这篇散文叫个什么名字好呢?

思虑再三,还是叫《一锅出》吧。

篇2:一锅出经典散文

一锅出经典散文

蒸馒头的时候,将梨子切成薄片,放入小碗中,和馒头一起蒸熟。蒸熟的梨子呈透明状,被蒸出的梨汁浸泡着。搭配一小勺文友家人采的岩蜂蜜。甜度适中,香气十足。家人甚是喜欢。

这样“一锅出”,可是在多年积累的经验。经验的源泉,自然是家人的言传身教。

记忆很深的最先是奶奶做的一锅出。

茄子切大块洗净,大锅烧热后,倒少许的油,在那个年代,大约只是挖上很小的一块猪油吧,待油热后,翻炒茄子,翻炒均匀后,倒入小半碗水,上面架上篦子,放上馒头,饼子啥的,盖上锅盖。这时小火慢烧,等锅边冒出白烟,火就不用添加了,炭火的余温就足够了。待闻到茄子香味时,掀开锅盖,将馒头取出,用搌布盖好。锅内的茄子依然在发出滋滋的声响,仿佛在小声欢呼着。此时放入一些盐调味,翻炒。下面的茄子焦香,上面的软嫩,可是色香味俱全,香气扑鼻呀。这一锅出虽说制作简单,却是难得的美味呀!这样,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柴火,主食,菜,皆成了。

还有熬粘粥,贴饼子。也是一锅出。

冷锅贴饼子,溜了。是俺们老家的一句俗语。母亲用山东话说,更有趣。这句话是形容有人跑了。也是在说一个现象:冷锅贴饼子,可不行,必须小火烧热至一定热度才可以。

锅底可以熬粘粥,熬菜,熬小鱼。母亲说,那时谁家的不富裕,来了客(qie二声),能熬菜贴饼子,就是讲究饭啦!

将时令的菜蔬切好,倒入锅中,倒上适量的水。锅烧热后,巧手的主妇将玉米面团好,利索地有节奏地啪啪贴到锅边上,保证纹丝不动。母亲说她笨,于是姥爷帮她准备了一个锅圈。锅圈的样子,母亲跟我形容好久,我努力想象刻画,似乎是竹片弯成大小不一的圆圈,选择适合的放到锅里面,正好是在菜或者粥的上面。这样,就成了笨主妇的好帮手,即便贴饼子的技术不咋样,也不至于让饼子溜下去。

婆家在沧州西部的献县,婆婆也是一把做饭的好手。冀鲁两地本相邻,但十里不同乡。做饭的手法上还是会有很多不同。拿做粘粥。母亲是用凉水将玉米面搅拌好,再倒入大锅中。婆婆则是在烧开水之后,一手撒玉米面,一手拿长把勺子搅拌。这动作极有层次感。双手分工合作,玉米面像黄金粉一样扑簌簌地落入沸水中,勺子画圈搅拌,使其快速融入。金黄黄的粥瞬即有了雏形。此刻,在上面架上一个类似桥梁的架子,两端撇开,像局部的大篦子。这样的优点是中间可以放上一个小篦子,来盛放馒头呀,蒸菜呀,旁边有空余的地方,可以看到粥的状态。这时,需要小火慢烧,同时需要不时地掀开锅盖,放放气,否则粥会沸掉呢!等粥熬好之后,上面的馒头菜也都好了。先端上去吃,锅里还可以有剩余,边吃边拿,什么时候都是热的。下面不是有柴火的余热嘛!

别看我胖,实则饭量不大。但每次喝粥,都会没有出息地回好几次碗。尤其那个下面的粥锅巴。真是撑得肚子疼,也要全部吃下。

经过这些耳闻目染,一锅出也是我经常做的。但,在城里,可以调整的就是灶火的大小,这个远远不如烧柴火那样可以精细掌控。故而,那个粥和馒头一锅出,可是做不到的。最经常的,就是馒头和大枣、山药、红薯一锅出。偶尔也会做一些蒸菜。比如上面提到的蒸梨,也可以做成蒸苹果,或者其它想吃的、可以蒸的水果。如果咳嗽,还可以在梨里面放一点川贝,或者直接蒸橙子撒盐。

还有的时候是下面煮玉米呀,荸荠呀,上面蒸馒头。如此,馒头都被浸上煮食的清香呢!

写到这里,我们会发现,每说到一个“一锅出”,总是可以牵扯出相关的人和事,也就是说,那些填饱时光的美食,此刻仍然在我们的唇边留香。

做一锅出的奶奶、母亲、婆婆,不管是哪一个,她们在做着这样饭菜的时候,都只会想着:如何才能用家里仅有的食材,填饱家人的肚子;如何才能用时更少,多分一些时间给地里的庄稼;如何能节约哪怕几根柴,就可以来日少为很多难。随着时间的推移,搬迁到城市,已经无地可耕,灶火和食材都不用再考虑,现在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才能让家人吃的更健康呢!这个一锅出的优点,就更加凸显了出来。炖菜蒸菜都少油,蒸食极大地保留了食材的原味。馒头、饼子,粗细粮兼有,都是对身体极好的呢!

其实,细品一锅出的流程,我们不难发现,看似随意的搭配,实则蕴含了很多智慧。

比如奶奶所做的`,炖茄子,热馒头。她喜欢独居,故而常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吃饭,菜不多,馒头不多。但这样呢,却可以做到正和好。我算着,大约不到十分钟,饭菜就都齐活了。

其它一锅出也是一样。若用理科生的数据分析,是一个很精细的头筹安排过程。如何搭配到一起,如何将时间压缩到最少,如何将损耗控制到最小。这些,或许我们都很难懂得原理,但却下意识地在学,在做。

类比到我们孩子的学习上。我们也会发现:其实,学习也是一个可大可小的统筹安排过程。有的孩子学习,看起来很轻巧,仿佛玩着,就完成了所有的学习任务。有的则一直忙碌着,恨不得觉都不睡才好。

前者,我们都盼着孩子可以做到,后者,我们更多的家长看着也会很心疼和焦灼。

我听到过很多这样的声音,孩子真的很努力了,再给压力,就怕会崩溃了呢!

说实话,这样的经历,我也曾有过。

记得,大树初三的时候,某一次考试成绩很不理想,平时乐观的大树,异常沉闷地坐在书桌前,久久不吭气。

我过去问。大树说:我已经很努力了,每天都熬到对面楼上都没有灯亮着了,我才睡。我还能怎么做呢!

将这个困惑跟大树的老师沟通后,老师提醒我一个关键点:是付出了很多,但效果呢?

诚然,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这样的感觉,如果夜里熬了,白天会没精神。对于学生来说,忙乎到三更半夜不睡觉,上课又能有多少精神呢!

如此,大树等于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他没有从效率入手,但是愚笨地熬时间。将自己弄得筋疲力尽,还不能得到预想的好成绩。

那次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后,大树从提高效率上入手,在很短的时间内调整了自己的作息,效率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他最后可以进步很多,从而圆梦石二,也是跟当初跌倒的那一觉有很大的关系呢!

到了石二之后,大树对于新学校的适应,又一次犯了老问题。拼命地抓时间,却不善于利用这些时间。同时,抓住了一些琐碎的时间,却丢了上课的重要时间。

还好,在一次摔倒后,他自己分析许久,终于得到结论。这次,原本以为自己疲惫至极的大树,很快恢复了最初的朝气。

一节课,一天,一周,一次考试。都可以视作是一顿饭,如何做好“一锅出”,确实需要动点心思呢。具体操作方法,需要让大树有经验了总结给我听,我才能写出来分享。毕竟,这不是我擅长的呢!

我只能说的是,如何做的好,我写不出,那么有一些,是跟写作文选择有雷区一样,是不能触碰的:

比如急躁。急躁就跟急火一样,偶尔是需要的,但若一直是这样,有多少水,都会熬干的。

比如乱搭配。不能一起熟的食材不能放到一起。比如肉包子和素包子放到一起,肉的熟了,素的肯定过火。运用到学习上,文理科的学习,却是可以交叉的。如果做一天理科练习,估计多么好的脑子,也会转不动的呢!这时,静下来看看语文,可以舒缓很多呢!这里的乱,是如何做到不乱。搭配是必须的哈!

比如相互孤立。一锅里的食材,都会有一个共有的味道。那么,学习亦是一样。并非数学和英语不搭界,也并非语文和化学不相关。任何学科都是相通的。记得,大树说过:一个英语的阅读,讲的就是一个科学现象。他很熟悉这个,虽然有很多不会的词,但仍然可以做对。还有,理科的逻辑思维和语文英语的庞大积累也并不矛盾。让积累有了自己独有的逻辑,岂不是更加有趣呢!

呵呵,写到这里我有点饿了,想想,要不去弄一个一锅出,比如来一碗蒸菜,下面熬红小豆薏米汤,蒸菜快好的时候,放上馒头。再烧几分钟。蒸菜好,馒头热,红小豆薏米汤,也熬得妥妥的啦!哦,对了,红小豆薏米可以提前就泡上。这样更加节约炉火呢!嘿嘿,是否就像我们所说的预习一样呢!

书写文字,细品生活,领悟人生。好棒的“一锅出”。

篇3:实惠好吃的一锅出散文

实惠好吃的一锅出散文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饮食文化在东北土地繁衍发展几百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东北人偏爱大饼子。在改革开放之前,东北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大饼子可是家家户户餐桌上的主食,每月供应的几斤大米、白面,除了逢年过节改善生活,用来招待亲戚朋友和客人。可以说,大饼子是一种家常单一的食品,伴随着大葱和大酱,天天、顿顿都要靠它来充饥。苞米面大饼子养活了东北人。

冬长夏短是东北气候的特点。在寒冷的东北,人们想出了御寒的方法,即便在做菜时也是融入了相互拥抱、相互体贴的人文情怀。人们做炖菜时也是把主料两两搭配或多种搭配,一起下到锅里,大火狂炖,形成了东北炖菜的地方特色。

东北的“炖菜”重其味,不重其形。通常一荤一素,刚柔并济,其香味暗藏其中。贴大饼子也可以与菜一起做,既节省柴禾,也节省时间。贴大饼子,要有一定技艺的,首先苞米面要和面发酵后,兑上水碱,其用量,全凭经验了。把包米面和成干泥状,然后用两手团一团,按成类似手掌大小的椭圆型扁饼,用力摔到大铁锅的帮部,一个挨着一个,围锅贴一圈,与大饼子一起做的菜必须是熬菜,这样的菜可以盖上锅盖一起焖。最适合与大饼子一起做的菜就是熬豆角、炖土豆。 熬豆角、炖土豆的菜放在大锅的中间,大饼子在周围贴一圈,可是通常大饼子不会老老实实贴在那个位置不动,不会往下出溜,菜锅贴的大饼子是最好吃的,延下的.大饼子吃了一部分菜汤,带有菜的咸淡儿,人们都很喜欢这种吃法。

稍有讲究的人家,用新鲜的青包米镲出玉米浆,过滤去掉皮渣,再掺和些豆粉,用铁锅慢火烙制的大饼子,底部有一层硬嘎巴,表面一层油汪汪的,热气腾腾,闻着香味扑鼻。

东北的“一锅出”,是农村一道特色饭菜。普通百姓人家,想什么时侯吃就什么时侯吃。在寒冷的冬天,取出一块,用刀切上猪肉片,把干豆角、干茄子等,用开水泡上个把钟头,等干菜泡软了,洗净、改刀切成需要的形状,放入铁锅里炒一下,等香味一出来,再放各种调料,然后加水,大火猛炖。当锅里的炖菜开锅后,再在锅边帖上一圈苞米面大饼子,盖上锅盖。约摸过了十几二十分钟,饭菜都好了。真是香味扑鼻,巴掌大小的苞米面大饼子,一面金黄,一面焦黄,看着就是那么十分诱人,锅里的炖菜咕嘟咕嘟还冒着泡呢,那香味已经沁入了你的心脾。

如今,人们大米白面吃腻了,这种传统的吃法被饭店移植挪用了。现在很多饭店都有贴大饼子炖菜的方式,创造出形形色色的美味佳肴。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会看见“一锅出”地方风味小吃,成为北方人吃“粗粮”的时尚。

现在饭店的“一锅出”,用的是小铁锅,热气腾腾,一起端上桌,体现了北方人豪爽的性格。品类很多,有排骨炖豆角的,大鹅炖土豆的,有炖杂鱼的,有鸡肉炖蘑菇的,按个人的口味来选择。铁锅边上一圈帖上苞米面的大饼子,“一锅出”的用料十分丰富,味道各异,豆角绿绿的,绵而又不过烂,土豆块炖到糊烂状态入口即化,而吸收了青菜香味的排骨其味道更是不拘一格。菜炖在锅里,贴饼子在锅边,一股香味立刻弥漫开来。东北人喜欢吃的“一锅出”虽说不是吉菜系列的品种,但好吃是当之无愧的,提高大饼子与菜的品味。

篇4:秦岭深山出洋芋优美散文

秦岭深山出洋芋优美散文

秦岭深山出洋芋。农历正月底二月初播种洋芋,端午节前后就能吃新洋芋了。秦岭南簏的山中,腐质泥沙土壤,产的洋芋光堂,吃起来干面,老幼妇孺都爱吃。洋芋既可做莱又能当主食。在那些困难的岁月里,洋芋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度过了一个个饥饿的日子!

小时候,大年初一可不干活,放开身子耍一天,从正月初二就要开始干农活了。全家人要在生产队开工前的三四天时间内把自留地里的洋芋栽下去。用两天时间把积攒了一年的农家肥背到坡上的自留地里去,这是最累最苦的活,把肥运上山了,办置地和栽种子就没那么难了。雨水节气一过,两场春雨后洋芋苗出齐,开始薅洋芋地里的草,谷雨前后洋芋开花时就要给洋芋薅二道草了,并给洋芋跟部擁土,然后到夏至前开始挖新洋芋了。在坡地挖洋芋要拿上角锄、背上背篓、提上撮箕,从下往上挖,撮箕放前面,挖出一窝提着秧子把上面大大小小的洋芋摘干净扔在撮箕里,挖满一撮箕倒入背篼,要不了多长时间就挖满了一背篼,洋芋长得好,越挖越有劲,享受着丰收的喜乐。家里房少屋窄,背回家的洋芋就倒在大架子床下。遇到下雨天,父亲让我们几个小孩拣洋芋,把洋芋按大中小微分开,大洋芋吃菜用,中号留着来年做种,小洋芋搭饭,微型的'洋芋打成淀粉。搭饭的洋芋太小,家里人多米少,一顿饭要剐一盆洋芋,剐洋芋成了都不愿意干的活,太小的洋芋不好剐,常常剐的我手抽筋。收了新洋芋起码可以吃饱肚子了,特别是到了秋冬天,晚上肚子饿了,可以在火坑或灶洞里烧上两个洋芋冲饥,那时感觉烧洋芋特别好吃,有时把烧黃的皮都吃了。

收了新洋芋就想很奢华的吃一次洋芋糍粑。吃这种食物一费洋芋,二费时间,三费体力。淘一次神不容易,要剐很多洋芋,放在锅里蒸熟,取出后凉冷,分成几次倒入碓窝,用锤反反复复砸烂砸细,砸到锤上和对窝里的洋芋牵出长丝来。砸下去要使很大的劲才能把锤拨出来,旁边放上凉白开水,在水里面蘸上一下才能砸第二锤,直到细如丝光如绸缎一般,取出来放入盆中,炒一锅浆水汁子,一人一碗,把糍粑放入碗中蘸着汁吃,这也成了山里人招待贵客饭了。

前不久我到深山中的药坝一同事家里去玩,听家里的老人给我讲了一个关于洋芋糍粑的故事。说清末民初年间,秦岭深山中一户人家,头一年收了很多洋芋,在屋后的地里挖了一个大洋芋窖,上面用木板做了盖子,盖子上面又盖了茅草顶。留下一部洋芋吃以外剩下的都放入窖里。窖里存放洋芋可保鲜,冬天不怕冻坏可以吃到第二年挖新洋芋时。第二年挖新洋芋前窖里的旧洋芋才吃了不多一些,随天气气温升高,洋芋都长了长芽了,这样的洋芋不好吃,芽眼挖不净弄不好吃了种毒哩。那一年的洋芋又丰收了,旧洋芋不处理新洋芋又往那里放?窖里洋芋太多,从窖里把长满芽子的旧洋芋往外取还真不容易,他们就往窖里倒入一些自家烤的苞谷酒,很快窖里的洋芋全烂成了稀汤糊糊,用尿圪挡伸进窖里往外舀入糞桶,挑出去倒掉,到也没费多少事,把窖里的旧洋芋清理完了,用水洗干净再撒一层石灰消毒。 洋芋窖里不能像过去那样堆放那么多了,够一家吃到下一年新洋芋出来就行了,还有那么多洋芋咋办?这家主人决定把这些洋芋全砸成糍粑。三伏天,天气好,太阳大,把砸好的糍粑用胡基匣子做成胡基状晒干,然后用来垒砌成大房间中的一堵墙,两面还用加了麦糠的稀泥把它抹光。又过了两年陕南遭大旱灾,从别处来了吃"大户"百十人到了他们村,吃完了张家吃李家,吃完了李家吃赵家,……吃完了的那家人就加入到吃大户的队伍中去吃另一家,人也越集越多。有一天这队伍就吃到了这家人来,虽说家里的洋芋多,几百人住在家里吃起来,没有几天功夫把家里的啥都吃光了,吃"大户"的队伍就要移到另一个村去。这些人就给他们做工作,让他们也加入“吃大户”的行列里,说道:“你们家能够吃的东西都让我们吃光了,你们不跟着我们走就只有饿死。等度过了这个饥荒年馑再回来!”这家主人推说故土难离,死也要死在这儿,决意不走。这几百人见劝说不动就走了,领头的人走在路上觉得奇怪,心想难道他们家里还藏有粮食不成?就打发了几个人转回去看看,再顺便劝说他们最后一次。转回来的人推说“我们实在不忍心你们被饿死,还是希望你们跟我们一起走。”另外几人就屋里屋外搜了一遍,确实没见任何可吃的东西才走了。到了晚上后半夜那些“吃大户”的人走远了,他们拆墙取出一页洋芋糍粑做的胡基用热水泡了,用刀切成片,放在锅里慢慢煮。一家人就靠着吃这样的食物度过了饥荒年馑。第二年那些“吃大户”的人中一部分活了下来一返回家乡,有不少孩子和老人都饿死在外面了。

现在的农家乐也喜欢上洋芋糍粑这道菜,可往往为了省工省时,吃不出那种很地道的味道了。

我们要感谢洋芋为人的生存所做的贡献,感恩洋芋在我小候填充了我饱受饥饿的肠胃。

篇5:出香港货的夜晚优美散文

出香港货的夜晚优美散文

晚上出香港货,直到宿舍楼响起熄灯铃,货柜车还没有进厂。我合衣倒在狭长的铁床上,一直半睡半醒,像小船在河里飘飘荡荡,找不到停靠的港湾。刚开始舍友们还说说话,接下来说话声越来越小,睡在窗户边的张小文拉起了响亮的鼾声。他的鼾声像低沉的春雷,从窗户边响起,划过宿舍的过道,跌落在放水桶的角落里。我似乎听到了厂大门“哐当”响了起来,货柜车喘着粗气进厂,气阀里冲出的气流“哧”一声喷在地上,卷着灰尘飘散开来。值班门卫摇了摇我的肩膀,在耳边轻声说:“货柜车进厂了,快去上货。”我搓揉着惺忪的睡眼起床,小心翼翼出门,怕吵着睡梦中的舍友们,不敢弄出半点声响。

时间是零晨一点二十分,厂区很静,听不到一丝声响。围墙边的棕榈树,静立的厂房在月光的抚摸下进入了甜美的梦乡。蹲在大门边的黄狗,“嗖”一声像离弦的箭扑过来。我吹了一声口哨,它听出声音,一下变得温顺起来,欢快地摇着尾巴,伸出湿滑的舌头舔着我的手背。它一下跑到我的左边,一下转到我的右边,一直跟着我跑到货柜车的后面。我数了一下皮料,四个栈板,每个栈板码放二十五卷,每卷五十码,重五六十斤。每卷皮料用牛皮纸包装,贴上唛头,一层层叠高放在栈板上。我摸着最边上的那卷皮料,品名是由一些字母、数字组成,可透过这些简单的字母和数字,火热的生产场面和工友们熟悉的面孔清晰地浮现在眼前。生产车间就像热气腾腾的蒸笼,潘百顺守在压纹机的'收卷轴前面,时不时拍打一下皮料,摸摸纹路的深浅,还用卷尺量量宽幅。皮料上压出一些花草的纹路,那叶子是那样鲜活,露珠似乎顺着叶脉滑过,有着湿润的气息。汗水从他的额头上冒出来,像虫子缓缓地爬上鼻梁,“吧嗒”掉落在地上。潘百顺卸下几百斤重的皮料,用小推车拉到品管室去分卷,他那瘦小的身影在狭长的过道上晃动,小推车吱吱呀呀响了起来。孔强用行车把皮料吊上跑码机,开始分卷,每卷五十码,贴上合格标签。他在白炽灯下眯着仔细眼查看品质,嘴里说得最多的就是折皱、刮线、白斑,皮料上的一点点瑕疵也逃不过他的眼睛。包装工是老王和小陈,他们并排站在包装台前,身后是堆得像小山一样高的皮料。小陈铺上牛皮纸,用手掌抹平,老王在纸上垫着气泡棉,两人同时弯腰抬起皮料压在气泡棉上,卷起牛皮纸滚动皮料,封口,封箱机“哗哗啦啦”响着,从早到晚,从年头到年尾。每次在街上看到那些穿着皮凉鞋的女孩,还有她们肩上背着的皮包,我总会想着守在压纹机边上的潘百顺,想着爬上他鼻梁上的一滴滴汗珠。我仿佛听到了封箱机发出“哗哗啦啦”的声响,想着包装工老王和小陈弯腰搬皮料的画面。这些可敬可亲的工友,他们就像勤劳无私的蜜蜂,默默地付出,为自己和别人酿造着生活的甜蜜!

身后有人在咳嗽,是王大江,他走路很轻,像一片叶子在地上飘。他打着哈欠,瘦长的脸上写满了倦意,像秋天的落叶,没有一点生气。他没有说话,望了望栈板上的皮料,摇摇头搓揉了几下眼眶,坐在地上闭目养神。最后赶来的是老秦,他住在外面,离厂有点远,穿着笨重的劳保皮鞋跑。皮鞋“啪嗒啪嗒”响着,一下一下落在地上,一下一下往围墙外面飘去,渐渐消失在朦胧的夜色中。老秦跳上叉车,踩离合器踏板,提升叉面,挂档起步,叉车吼叫着喷出了浓烟,宁静的夜晚也跟着动了起来。我和王大江站在货柜的门边,老秦叉着皮料一点点升高放进货柜。王大江抓着一卷皮料,头一歪,皮料稳稳地落在瘦弱的肩上。他扛着几十斤重的皮料往货箱里面跑,我抱着皮料跟在后面,车板咚咚响着。皮料轻轻放在车板上,从两边往中间放,货柜车司机担心碰伤皮料,用半截布条把边上的两卷皮料绑在一块。上完一板货,趁老秦叉走空栈板的间隙,我站在车门边,喘了口气,伸一下腰,甩几下胳膊。从草地上飘来丝丝夜风,夹着荔枝的香味,轻轻摸着我的额头,让人忘掉了上货的苦累。老秦又叉来了一板皮料,也许是白天干活累了,加上又是下半夜上货,王大江的脚步渐渐慢了下来,一卷皮料从他手里滑落,重重地掉在车板上。他个子矮小,实在抱不动皮料了,我只好和他一块抬。他走在前面,我走在后面,来来回回搬来几卷皮料。他在喘气,想停下来歇歇,可货柜司机一直在大声催促。上到最后一板货,王大江实在没有力气了,干脆蹲在车门边歇息。老秦抓着车门跳上货柜,帮我们搬货,他拖着声调喊着口号,把货柜司机都逗乐了。搬完栈板上的最后一卷皮料,我就像卸掉了肩上的千斤重担,重重地吐了一口气,有种说不出的轻松和舒坦。差不多上了一个小时的货,是该回去舒舒服服睡个安稳觉。

货柜车出厂,老秦停稳叉车,刚才热闹的场面又恢复了平静。老秦和王大江回去了,我在水池边用冷水洗洗脸,慢悠悠回宿舍。月亮像个古典美女,在头顶露出了羞涩的笑脸,皎洁的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投下斑驳的暗影。树叶在夜风中晃动,地上的暗影也跟着晃动,一闪一闪的,像透亮的溪水淙淙地流。回到宿舍楼,我洗了一个冷水澡,倒在铁床上,没有一点睡意。月光迈着轻盈的步子,透过窗棂洒在地面上,在这个宁静的夜里,我想起了老家的母亲。半年前,母亲卖掉了一把米一把糠养大的几十只母鸡,仅仅留下几百斤糊口的粮食后,请人拆掉了老屋修新房子。修新房子,是她这辈子最大的心愿,也是父老兄弟们最大的心愿!拆掉老屋后,母亲没有一处遮风挡雨的地方,她只好背着锅瓢碗盏住在亲戚家。她怕给人家添加麻烦,住上一小段日子就搬去别的亲戚家。那些日子,母亲没有家,像无根的浮萍,一直在村子里漂浮,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她给我打来电话,安慰我别着急,村子里谁家修新房都会欠一些钱帐,可我怎能不急呢?我想着多加一些班,想早一点把家里的新房子修好,那样母亲就可以搬进新家,喂一条小狗,养一些鸡鸭,种一些蔬菜,过上她想要的生活!

从身子深处滋长出来的睡意,渐渐爬上我的眼角,我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想着家里的新房子,想着春节可以回家陪母亲过年,我想明天早上自己会笑着从梦中醒过来……

篇6:摔出精彩人生的优美散文

摔出精彩人生的优美散文

《摔跤吧,爸爸》讲述了一个温暖人心幽默的励志故事。

这部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影片主角马哈维亚曾是印度国家摔跤冠军,他的梦想就是冲出印度走向世界。然而种种原因之下他没有实现理想,回到偏僻贫穷的家乡,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理想如一束火苗,在他心中熊熊燃烧。他把希望寄托在未来身上,渴望今后子承父业,实现其登顶世界级摔跤冠军的梦想。

残酷的现实让他的梦想接连破碎,近十年期间,他一连生了四个女儿。为了生儿子而煞费苦心的他,终于心灰意冷。他摘下墙上的诸多奖状,收起金牌,也把自己的希望埋葬了。

忽然有一天,邻居带着高高大大的儿子来他家兴师问罪。自己的两个女儿将男孩儿打得鼻青脸肿。面对恼羞成怒的邻居,他的眼中竟然流露出惊喜。马哈维亚意外发现了两个女儿的摔跤天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希望之火重新点燃。他开始了近乎苛刻的魔鬼训练。

面对村里人的嘲笑,面对妻子的不解,他恳请妻子给自己一年的时间,如果一年之后没有成果,他就永远放弃自己的梦想,安于生活的平静。

单一又受虐一般的训练开始了,两个女儿如服苦刑一般,面对如暴君一样的父亲,她们除了服从还是服从。

她们在同学嘲笑的眼光中剪去长发,在众人异样的鄙夷中穿上了男孩儿的衣服……她们被当成村中的另类,成了村里最大的笑料,而马哈维亚则醉心于自己的规划中。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两个正值豆蔻年华的女儿终于开始反抗,她们躲避训练跻身花团锦簇的婚礼当中,她们破坏掉爸爸的闹钟,她们假装训练,她们……

当她们同刚刚成为新娘的十四岁女孩儿抱怨自己怎么会有这样的父亲的时候,那个美丽的小新娘流泪说:为什么我没有这样的父亲?我真羡慕你们,他知道让你们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是如大多数印度女孩儿那样,到了十四岁就破于生活的压力嫁给不相识的人,然后生子……

十四岁小新娘的哭诉,成为两个女儿吉塔和巴比塔心态的转折点。

两个懵懂的女孩儿,在现实面前第一次理解了父亲的苦心,虽然摔跤是父亲的理想也是她们打开社会的另一个窗口。她们第一次主动开始训练,第一次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开始在摔跤场上赢得胜利证明女人不比男人弱。

她们开始了艰难的向上的台阶,她们一级一级的过关斩将,中间经历无数的曲折与困苦,女孩儿与父亲从没放弃,尤其是爸爸马哈维亚。他在最困难的时候,不断告诫两个女儿,如果想成功,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那么除了刻苦的训练别无他法。

几年过去了,她们站在越来越高的奖台上,不仅技术过硬也练就了成熟的心态。

大女儿吉塔先后三次蝉联印度全国冠军,被输送到了国家体育总局。二女儿巴比塔也紧随其后顺利成为全国冠军进入国家队。

在印度最高运动殿堂里吉塔开始有了变化,她留起了长长的头发,涂上鲜红的指甲,也开始接受男孩儿热切的目光,甚至开始尝试运动员不可触碰的美食。生活上的变化,带来赛场上的变化,她几次三番在初赛时就被淘汰,而国家队的教练要的只是名次和奖牌。

父亲再一次站在两个女儿面前,他自始至终都相信两个女儿,在他悉心教导下,两个女儿稳步前行,她们克服了无数的艰难险阻,终于先后赢得邦级冠军、国家冠军和世界级冠军。

吉塔站在世界最高的领奖台上,泪如雨下,她说她今天的一切,都是父亲的'功劳,她说没有父亲就没有今天的自己,她说,父亲从她开始摔跤那一刻起,就将目标定在世界冠军的荣誉上,他一定要让印度的国歌在世界的上空奏响……今天,她终于可以听到父亲等了十多年的那句话:你是我的骄傲!

吉塔的金牌,巴比塔的银牌春风化雨成为激励千千万万女性搏击人生的榜样。而那个小镇从此成为闻名遐迩的村庄,摔跤成为村里人的骄傲,而父亲马哈维亚成了小镇标致性人物。

《摔跤吧!爸爸》故事情节感人、摔跤场面扣人心弦,用细腻丰富的细节、饱满丰厚的感情,将这部电影的主题展现得感人肺腑。

山清水秀的小镇,贫瘠不堪的生活。电影主人公潦倒的生活,给我们强烈的代入感,就是在这样一个温饱线生活的一家,却有着高山仰止的生活目标:世界冠军。很多人都认为他们疯了,而只有他们自己,沿着计定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成为万千女性的楷模。他们不仅在平实之中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在为实现梦想的路上,付出了常人难以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一部好电影,即能让你开怀大笑,又能让你在笑声中流下感动的泪水。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完美无缺的,这部电影也被人质疑是男权的体现……不同的人在电影中看到了不同的需要,而这部电影用对社会的批评让它具有思想的厚度和深度,用对生活中美好的感受和呈现让它具有色彩和温度。

一部电影如果既能让人思考,又能打动人心,那它一定是一部出色的电影,含泪推荐电影《摔跤吧!爸爸》。

它能让你热血澎湃又能让你积极奋进更能引领你不屈不挠地追求理想。

声音出卖了你散文

纸飞机优美散文

彷徨优美散文

雨季优美散文

目送优美散文

再回首优美散文

红叶优美散文

忆江南优美散文

春草优美散文

麦子优美散文

一锅出优美散文(整理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一锅出优美散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