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暑习俗有哪些?小暑习俗是怎么样的?(共含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hayaozhixiao”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小暑的习俗一
民间有小暑“食新”习俗
过去民间有小暑“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
伏天民谚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徐州人对吃伏羊的喜爱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伏日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荆楚岁时记: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沾边儿也应辟恶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另外山东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民谣: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俗,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等和多种维生素,Vc钾和膳食纤维比较多,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适合夏天食用鲜藕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可随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虚失眠。
俗语:小暑黄鳝赛人参黄鳝生于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后一个月的夏鳝鱼最为滋补味美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而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根据冬病夏补的说法,小暑时节最宜吃的是黄鳝黄鳝蛋白质含量较高,铁的含量比鲤鱼黄鱼高一倍以上,并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黄鳝还可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浓度,防治动脉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对食积不消引起的腹泻也有较好的作用。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徐州人对吃伏羊的喜爱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伏日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荆楚岁时记: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沾边儿也应辟恶。
山东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民谣: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小暑时节是台湾第二期稻作秧苗期第一期稻作黄熟的时候也是丝瓜、苦瓜、黄瓜、冬瓜的盛产期台湾周围的海域是属於温水海域,也是温水鱼群的群聚时期基隆北方外海有小卷红魽等渔获,淡水海域则可捕获黑鲷。
所谓小暑吃芒果代表这个时节是芒果的成熟盛产期,台南县白河镇的莲田盛产莲蓬和莲子,素有莲花之家的白河镇每年都会举办莲花节。
六月六,晒红绿
在小暑时节,各地还流传着不少习俗,尤其是在农历六月初六这天。农历六月初六有很多节名,如“姑姑节”,此时正值农闲季节,农村妇女得闲要回娘家看父母;如“翻经节”,据说始于唐朝,寺院藏经在这一天要翻检曝晒;如“晒衣节”,人们在这天要把衣服(书籍)拿出来晾晒,谓之“晒龙袍”,据说此日晾晒后,可以避免被虫蛀。还有天贶节,“贶”的意思是赐赠,即天赐之节。
传说故事:这一天,宋代皇帝在伏天向臣属赐“冰”和“炒面”之因,故称天贶节。此日群众有吃“炒面”之俗,即把新麦炒熟磨成面粉,用水和红糖调食,俗称“吃炒面”,传说吃了一夏天可以不拉肚子,去暑气。
小暑的由来二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但从《1971~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来看,除青海、甘肃、山西、内蒙、安徽的大部分地区,7月的极端最高气温相对多数出现在大暑外,大多数省份的极端最高气温都出现在小暑期间。在全国32个省市直瞎市(台湾)中,绝大多数地区,7月的平均气温比8月要高,7月是全年之中的最热月,处在7月之中的小暑实际上很热。
绿树浓荫,时至小暑。南方地区小暑时平均气温为26℃左右,已是盛夏,颇感炎热,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常年7月中旬,华南东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可开始出现日平均气温高于30℃、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集中时段,这对杂交水稻抽穗扬花不利。除了事先在作布局上应该充分考虑这个因素外,已经栽插的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在西北高原北部,此时仍可见霜雪,相当于华南初春时节景象。
小暑前后,华南西部进入暴雨最多季节,常年7、8两月的暴雨日数可占全年的75%以上,一般为3天左右。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地方,常有山洪暴发,甚至引起泥石流。但在华南东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一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与农业丰歉关系很大,必须及早分别采取抗旱、防洪措施,尽量减轻危害。
小暑前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雷暴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常与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有时还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亦须注意预防。
小暑的句子三
1、小暑将至天更热,送你一缕清风,吹走脸上的忧愁,送你一阵夏雨,洗掉身上的霉运,短信为你送舒畅,蚊虫驱赶送蚊香,安然入眠身体棒,真心祝福祝健康。
2、小暑季节来到,愿你天天开口就笑,烦恼忧愁通通全消,工作压力减少,钱包装的饱饱,身体健康生活美妙,美女幸福把你缠绕,小暑的热情与你拥抱!
3、今天18:42迎来小暑,小暑的到来标志盛夏季节正式登场。火火辣辣是太阳,出门避开高温趋清凉.夏日炎炎,愿你保重身体。
4、小暑如期而至,短信载着祝福给你:暑你运,万事皆如意;暑你最幸福,生活美满快乐;暑你最能干,样样都精通;暑你最健康,无病无灾,身体棒!小暑来了,暑暑你的钱袋子,好多钱啊,呵呵,祝你小暑快乐!
5、“暑”一“暑”星星,愿你敞开心扉好心情;“暑”一“暑”绵羊,愿你睡眠充足喜洋洋;“暑”一“暑”朋友,愿你珍视友谊人长久。哈哈,朋友,小暑到了,快乐非你莫“暑”!
6、小暑到来,送你小暑的祝福:愿你身体康健,无病无灾;祝你财源广进,暑钞票暑到手软;想你时时好运,万事如意;祝你生活幸福美满,快乐生活着——小小短信,对你的祝福句句暑心里话!
7、小暑翩翩到,清爽问候到,开心祝福到,愿你是‘暑’一‘暑’二的人中龙凤,幸福与你成为眷‘暑’,成功非你莫‘暑’,快乐是你家‘暑’!
8、小暑不怕苦,苦瓜杏仁可解暑,小暑不怕酸,乌梅芒果来敛汗,小暑多喝汤和粥,或甜或咸可消暑,东西好吃莫过量,肠胃负担过重会痛苦。快快乐乐过小暑,健健康康暑中畅。
9、小暑来,养生提醒到:天气炎热,多喝水,多吃清淡少吃油腻;心态要好,遇事莫烦躁,保持乐观心态;外面的太阳好大,出门记得带伞,做好防晒工作——小暑祝你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10、小暑至,好运“暑”不胜“暑”,鸿运当头,吉祥满屋;快乐独“暑”一帜,排忧解烦,乐不思“暑”;幸福非你莫“暑”,和谐美满,欢喜连连;祝福“暑”一“暑”二,清清爽爽,悦动你心:小暑惬意,清凉度夏!
11、小暑来到静悄悄,太阳当头照,朋友热情似火烧,热力十足更劲爆。温馨问候来报道,清凉短信来退烧。革命事业热情高,身体也重要,健康快乐人不老。
12、小暑节气小禾黄,出门避暑趋清凉;挂念朋友是经常,深深情谊放心上;牵挂更比思念长,幽幽祝福送清爽;愿你小暑节快乐,幸福生活总绵长!
13、小暑将至天更热,送缕清风拂面乐,送阵夏雨凉意澈,祝君坦然心透彻。夜晚为你送舒畅,蚊虫驱赶送蚊香,安然入眠身体棒,真心祝福祝健康。愿你开心时常!快乐无疆!
14小暑成份:炎炎烈日,阵阵雷雨,暖暖风吹,声声知了。祝福成份:浓浓快乐,事事成功,天天好运,句句清淡。不管什么成份,愿你快乐“暑”不胜“暑”。
15、热热热,小暑到来天气热,暑字当头谁能躲;这这这,这份思念如何说,友情的镜头谁捕捉;乐乐乐,清凉祝福送到手,祝愿你幸福生活欢乐多又多!
16、小暑小暑,数了又数,时光匆匆,谁来弥补;少数多数,朋友祝福,数不清楚,生活不苦;心中的思念,数不胜数,祝你小暑快乐,惟愿幸福永驻!
17、小暑又一年,祝福送到你身边。愿你有“暑”不尽的清凉,“暑”不尽的快乐,“暑”不尽的好运,“暑”不尽的健康,“暑”不尽的幸福。
18、24节气,小暑第11,衷心祝福你:有个棒身体,心里好甜蜜,奖金没得比,天天喝扎啤,疾病不找你,领导同事都夸你,美女做梦都嫁你。
19、小暑来到天更热,注意火气别太多,养心保肝有绝招,静心锻炼强体魄,饮食适量别贪多,洁净扮演重角色,偏食嗜食要不得,当心肝脏不工作。小暑日快乐!
20、夏日的细雨,洒落了一地的思念;夏日的凉风,吹走了满怀的愁绪;夏日的雷电,闪耀着永恒的祝愿。今天是小暑天,愿你时时乐开怀,快乐乐无边。
小暑习俗:
六月初六日为“天贶节”。据史书记载,此节始于宋代哲宗元符四年。“贶”即“赐”,即天赐之节。这是宋代皇帝在伏天向臣属赐“冰麨”和“炒面”之因,故称天贶节。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小暑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徐州人对吃伏羊的喜爱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伏日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荆楚岁时记: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沾边儿也应辟恶。
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
另外山东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民谣: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小暑时节是台湾第二期稻作秧苗期第一期稻作黄熟的时候也是丝瓜、苦瓜、黄瓜、冬瓜的盛产期台湾周围的海域是属于温水海域,也是温水鱼群的群聚时期基隆北方外海有小卷红魽等渔获,淡水海域则可捕获黑鲷。
所谓小暑吃芒果代表这个时节是芒果的成熟盛产期台南县白河镇的莲田盛产莲蓬和莲子,素有莲花之家的白河镇每年都会举办莲花节。
小暑节气的习俗
伏天民谚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徐州人对吃伏羊的喜爱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
俗语:小暑黄鳝赛人参。黄鳝生于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后一个月的夏鳝鱼最为滋补味美。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而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根据冬病夏补的说法,小暑时节最宜吃的是黄鳝,黄鳝蛋白质含量较高,铁的含量比鲤鱼黄鱼高一倍以上,并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黄鳝还可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浓度,防治动脉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对食积不消引起的腹泻也有较好的作用。
伏日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另外,山东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民谣: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俗,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等和多种维生素,Vc钾和膳食纤维比较多,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适合夏天食用鲜藕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可随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虚失眠。
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
古人认为,“燠”为热之始,“暑”乃热之极。“暑”下面那个“者”,在篆文里本是滚水沸腾的“煮”,寓意“天热如煮”,到隶书时代才演化成“者”。还好小暑尚为小热,须到大暑,才真正进入民谚所说的“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小暑作为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预示着梅雨先后结束,三伏天拉开序幕。小暑这天,古人根据自己与自然相处的经验而总结出来的规律、流传下来的习俗,总是显得那样神秘而有诱惑力。那么你知道,小暑时节,各地都有着一些怎么样的饮食习俗呢?这些习俗在千百年时光的流转当中又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小暑头伏吃饺子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小暑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小暑“食新”
过去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
老南京小暑吃藕、黄鳝
俗话说“小暑黄鳝赛人参”,老南京讲究在小暑这天吃黄鳝。黄鳝生于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后一个月的夏鳝鱼最为滋补味美。中医认为,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从成分上看,黄鳝蛋白质含量较高,铁的含量比鲤鱼黄鱼高一倍以上,还可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浓度。
此外,民间素有小暑吃藕的习俗,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等,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适合夏天吃。做法是鲜藕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虚失眠。
山东临沂给牛改善饮食
山东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民谣: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老北京六月六晒伏
“六月六”相传这是龙宫晒龙袍的日子。民谚有云:“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红绿”就是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因为这一天,差不多是在小暑的前夕,为一年中气温最高,日照时间最长,阳关辐射最强的日子,所以家家户户多会不约而同的选择这一天“晒伏”,就是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民间的轿铺、估衣铺、皮货铺、旧书铺、字画店、药店以及林林总总的各类商店,都要晾晒各种商品。城市和农村的黎民百姓要晒衣服、被褥。清代的北京居民,都在六月初六日那天翻箱倒柜,拿出衣物、鞋帽、被褥晾晒。因此,有的地叫“晒衣节”或“晒伏”。
扬州六月六晒伏、吃饺子
扬州也有“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的说法。“红绿”是指五颜六色的衣物。此俗现在已不限于六月初六,只要进入伏天都可以晒衣物,故又称“晒伏”。六月六,扬州还有吃饺子的习惯,说是这天吃了饺子不会疰夏。
徐州入伏吃羊肉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徐州人对吃伏羊的喜爱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伏日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荆楚岁时记: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沾边儿也应辟恶。
[小暑习俗]
小暑有什么习俗
1、晒书画、晒衣裳
虽然小暑还没到最热的时候,但天气已经开始炎热,经过春雨、梅雨的潮湿,大伙儿实在受不了家中那股潮味了,所以古人都会在小暑这天,趁着炎炎烈日,将衣裳、书画搬出来接受太阳的暴晒。
不过有晒书、晒衣、晒被需求的人,看好天气预报,早点去屋顶或小区篮球场占好位置,去晚了可就不一定有你晒的地儿了~
2、簪茉莉
茉莉,性喜烈日,于炎夏盛开。花香浓郁,能祛秽浊之气。江苏和上海等地,夏天的卖花人,常把连蒂的茉莉花用细铁丝扎成花球、花带等,供女子簪戴。苏州虎丘的花农,把茉莉放在马头篮里,沿街叫卖,称之为戴花,妇女们一般都会购买、簪戴。
《晋书》载“都人簪奈花”,奈花,就是现在的茉莉。盛夏时候,每晚采下茉莉花,取井水半杯,用东西把花架在杯上,使花离水一二分高,用厚纸密封。第二天花可答戴,水用来点茶,清香扑鼻,尤其绝妙。
3、乘舫游河
古人即便寻欢作乐也是甚是高雅。小暑的傍晚,夕阳西下,暑热消褪,河边、湖泊的灯舫、画舫就热闹起来了。约上知己好友或带上家人,乘坐灯舫游河,演奏丝竹,品尝香茗,以消酷暑。只是现在平常的大河、湖泊很难见那种盛景,不过一些著名的风景胜地却有游船画舫,比如南京的秦淮、后湖,扬州的瘦西湖,杭州的西湖,北京的三海,芜湖的陶塘,济南的大明湖,桂林的漓江,昆明的滇池……
4、扑流萤
小暑期间,萤火虫的雌虫就在水草里产卵了,即便是虫卵也发微光。一直到大暑前后,都是萤火虫最灿烂的时刻。
小暑夜晚,去水草边寻找萤火虫的踪迹吧,忽明忽暗的萤光不仅能带来了孩童时的欢乐,也是对光明的祈盼哦!不过,萤火虫是益虫,即便抓着它们玩,也别伤害了它们,记得将它们放回大自然。
5、斗蝈蝈
上至皇亲贵胄,下至走卒孩童,养蝈蝈在中国古代甚为流行,蝈蝈文化源远流长。
夏季是蝈蝈繁盛活跃期,小暑时节,约几好友,将各自养的蝈蝈相斗一番,极是有趣,将暑热也抛之脑后。
6、垂钓
从小暑开始,夏天已不合适在户外进行剧烈运动了,以防中暑。可每天关在家中,古人也是不愿的,于是在池塘柳下钓钓鱼也是惬意。
也学着古人做做怡情养性的活动吧,找个有柳荫之地,撑把遮阳伞,当回姜太公,即便等鱼上钩等得打盹,也是一番闲情逸趣。
7、下棋
古人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电视……夏季漫长无聊,于树荫下对弈,听着蝉鸣,偶有微风拂过,也是极有趣味。再来二三观棋人指点江山,也甚是热闹。
很多人会认为既然天气那么热,还不如躲在空调房玩手机,可古人那份野趣、那份闲散却是手机给不了你的!
8、吃饺子
在中国无论是什么样的节日、节气,总是离不开吃,可能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传承得最好的就是这点了。
小暑是伏天的开始,也可以算是头伏了。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所以,小暑吃饺子。
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徐州人对吃伏羊的喜爱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
9、吃藕
一直以来,民间素有小暑吃藕的习俗,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等和多种维生素,Vc钾和膳食纤维比较多,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适合夏天食用鲜藕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可随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虚失眠。
10、吃暑羊
“吃暑羊”是鲁南和苏北地区在小暑时节的传统习俗。入暑之后,正值三夏刚过、秋收未到的夏闲时候,忙活半年的庄稼人便三五户一群、七八家一伙吃起暑羊来。而此时喝着山泉水长大的小山羊,吃了数月的青草,已是肉质肥嫩、香气扑鼻。
这种习俗可追溯到尧舜时期,在当地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徐州人对吃暑羊的爱好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
11、喝消暑汤或粥
俗话说“热在三伏”,小暑是进入伏天的开始,天气热的时候要多喝粥,用荷叶、土茯苓、扁豆、薏米、猪苓、泽泻、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汤或粥,或甜或咸,非常适合此节气食用,多吃水果也有益于防暑,但是不要食用过量,以免增加肠胃负担,严重的'会造成腹泻。
12、小暑吃黄鳝
俗语:小暑黄鳝赛人参。黄鳝生于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后一个月的夏鳝鱼最为滋补味美。
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而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根据冬病夏补的说法,小暑时节最宜吃的是黄鳝,黄鳝蛋白质含量较高,铁的含量比鲤鱼黄鱼高一倍以上,并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黄鳝还可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浓度,防治动脉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对食积不消引起的腹泻也有较好的作用。
13、小暑“食新”
小暑的到来,意味夏季高温天气即将开始。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炎热气候,同时表示对最早一轮谷物收获的感恩,中国社会在几千年的时间里逐渐形成“食新”、“祭祀五谷大神”等习俗。
“食新”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表示对大自然以及祖先的感恩,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
14、吃面
伏日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另外,山东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民谣: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小暑习俗吃什么
1、吃三宝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的到来,意味着即将进入三伏天。此时,天气炎热,人体出汗多,消耗大,养生保健一定要注意补充体力,解热防暑。民间在这个时节素有吃三宝——黄鳝、蜜汁藕、绿豆芽的习俗。
2、食新(食辛)
过去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
3、黄瓜+煮鸡蛋
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4、吃饺子
伏天民谚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5、吃面
伏日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
6、吃羊肉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徐州人对吃伏羊的喜爱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
吃黄鳝的传说
那为什么偏要在小暑这天吃黄鳝呢?相传,远在三国时期,“医圣”华佗得罪了曹操,被打入死牢,他痛惜自己的一身医术未能传人,思忖着想把医书交给自己的夫人。看管华佗的人敬仰华佗的医术和乐善好施,便决定为他做传书人。不料走漏了风声,传书人被杀,书也被烧成灰烬。灰烬飞落到水田,恰被黄鳝吃了,从此黄鳝变得特别命大。由此,人们认为黄鳝可以去除百病,免遭灾难。
其他地区饮食习俗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
徐州人对吃伏羊的喜爱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伏日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荆楚岁时记: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沾边儿也应辟恶。
山东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民谣: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小暑时节是台湾第二期稻作秧苗期第一期稻作黄熟的时候也是丝瓜、苦瓜、黄瓜、冬瓜的盛产期台湾周围的海域是属於温水海域,也是温水鱼群的群聚时期基隆北方外海有小卷红魽等渔获,淡水海域则可捕获黑鲷。
所谓小暑吃芒果代表这个时节是芒果的成熟盛产期,台南县白河镇的莲田盛产莲蓬和莲子,素有莲花之家的白河镇每年都会举办莲花节。
小暑习俗吃什么
1、小暑习俗吃什么:吃三宝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的到来,意味着即将进入三伏天。此时,天气炎热,人体出汗多,消耗大,养生保健一定要注意补充体力,解热防暑。民间在这个时节素有吃三宝——黄鳝、蜜汁藕、绿豆芽的习俗。
2、小暑习俗吃什么:食新(食辛)
过去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
3、小暑习俗吃什么:黄瓜+煮鸡蛋
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4、小暑习俗吃什么:吃饺子
伏天民谚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5、小暑习俗吃什么:吃面
伏日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
6、小暑习俗吃什么:吃羊肉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徐州人对吃伏羊的喜爱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
小暑的气候情况
每年阳历的7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为小暑。从小暑开始,炎炎似火的盛夏正式登场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即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小热,意指极端炎热的天气刚刚开始,但还没到最热的时候。这一气候特征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基本符合。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初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壁;三候鹰始挚。”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人我床下。”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时值小暑节气,南方地区平均气温为26℃左右。一般的年份,7月中旬华南东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可开始出现日平均气温高于30℃、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集中时段,这对杂交水稻抽穗扬花不利。除了事先在作物布局上应该充分考虑这个因素外,已经栽插的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在西北高原北部,此时仍可见霜雪,相当于华南初春时节景象。
从小暑开始,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季节先后结束,东部淮河、秦岭一线以北的广大北方地区开始了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雨季,自此降水明显增加,且雨量比较集中;华南、西南、青藏高原也处于来自印度洋和我国南海的西南季风雨季中;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一般为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高温少雨天气,常常出现的伏旱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及早蓄水防旱显得十分重要。农谚有“伏天的雨,锅里的米”,这时出现的雷雨,热带风暴或台风带来的降水虽对水稻等作物生长十分有利,但有时也会给棉花、大豆等旱作物及蔬菜造成不利影响。
也有一些年份,小暑前后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势力仍然较为强劲,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南方暖空气狭路相逢,势均力敌,出现锋面雷雨。“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小暑时节的雷雨常是“倒黄梅”。
小暑“食新”
一、吃新米
小暑节气到来之前的一段时间,正是新米丰收过后集中上市的时候。等到小暑节气来临之际,农民把自家刚刚收获下来的稻谷碾成米,用新米做成米饭供奉祖先,然后人们自己也吃新米饭,表达人们对丰收的祈愿。
而北方有些地区则习惯在小暑这天喝粥,比如说绿豆粥、主要是为了清热防暑和调理肠胃。因为小暑过后,马上就要进入人们常说的“三伏天”之中的头伏,天气慢慢就要热起来了,喝粥是做好的选择。
二、吃饺子
和吃新米一样,吃饺子也是小暑“食新”的一种,因为饺子面也是用新麦子磨成的免费做成的。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小暑正值头伏开始期间的前几天,天气马上就要大热起来了,热天人们总是食欲不振,吃饺子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关于吃饺子的说法,在笔者的家乡这里,吃饺子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饺子就酒,越喝越富有”的说法。虽然只是简简单单地吃个饺子,也是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吃凉面
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除了饺子,面条也是最受北方人们欢迎的一种面食,而凉面就是炎热夏天里的降温“神器”。因为热,所以很多农民朋友不想再吃烫烫的面条,都是吃凉面,即降温又美味。
可惜的是,很多南方地区根本吃不到这样的美味,因为他们主要是米饭的,只能通过这些特殊的节气习俗才能吃到北方人经常吃的家常便饭。伏天酷热难耐,特别是在一年四季如夏天的南方,能够吃上凉面也是治苦夏的最好方式之一。
小暑到了,小暑要“食新”,“食新”这三样食物记得吃。俗话说“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可能由于地区不同,这”食新“的食物也会有所不同。不管吃什么,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祈愿一年到头风调雨顺。
小暑习俗吃什么
吃莲藕
每逢小节气,暑民间有吃藕的习俗,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等和多种维生素,Vc钾和膳食纤维比较多,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适合夏天食用鲜藕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可随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虚失眠。有清热凉血作用,可用来治疗热性病症。
食新
小暑食新,是客家人的一种民俗活动。客家人,即广东、福建、江西、台湾等地原住民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客家人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
吃六面
在小暑前后还有一个重要节日,即每年农历六月六日举行的“天贶节”。过去人们还讲究要在天贶节吃六种不同类型的面,伏日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之所以有这个讲究,跟小暑闷热天气有关,这个时候,多数人都会胃口不好,也是借着这个机会丰富面食品种,让人们多吃主食。《魏氏春秋》:“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
吃三宝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的到来,意味着即将进入三伏天。此时,天气炎热,人体出汗多,消耗大,养生保健一定要注意补充体力,解热防暑。民间在这个时节素有吃三宝--黄鳝、蜜汁藕、绿豆芽的习俗。
吃饺子
伏天民谚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而且这一天吃到的饺子多是素馅,爽口的蔬菜包裹着荞麦的清香,有效改善了人们食欲不振的情况。
吃羊肉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徐州人对吃伏羊的喜爱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伏日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荆楚岁时记: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沾边儿也应辟恶。
小暑养生食物有哪些
多喝粥
在小暑节气,人的肠胃因受暑热刺激,功能会相对减弱,容易发生头重倦怠、食欲不振等不适,重者还会中暑。因此,小暑喝消暑保健粥则是饮食调理措施之一,如绿豆粥、金银花粥、薄荷粥、莲子粥、荷叶粥、莲藕粥等。
多食蔬果
小暑天热湿气重,人们一般都喜欢吃清淡味鲜而不油腻的食物,而青菜既有这种特点,又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元素。所以,应尽量多吃豆类、瓜类、小白菜、香菜等。既可以凉拌生吃,也可放少许瘦肉丝炒熟吃。
瓜果汁多味甜,不仅生津止渴,也能清热解暑。西瓜味甜多汁性凉,是清暑解渴的瓜类之首。另外,香瓜、黄瓜洗净之后生食,或榨汁之后饮用,都有很好的清热解暑作用。猕猴桃含有大量维生素C,有非常好的清热解暑作用,是高温和野外作业人员经常选用的果品和饮料。
多饮热茶
越是天热,越是要饮热茶。这样能够帮助人体把热气湿气排出体外,从而达到祛暑解渴的效果。夏季饮绿茶是不错的选择,口感鲜醇,品性寒凉,适宜在炎热天气里饮用。
多用鳝鱼来食补
民间有“小暑黄鳝赛人参”的说法,小暑前后一个月的鳝鱼最为滋补,中医认为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小暑时节最宜吃黄鳝,可以预防夏季食物不消化引起的腹泻,还可以保护心血管。
另外,夏季是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支气管炎疾病的缓解期,吃些黄鳝还有冬病夏治的作用。
小暑节气养生小知识
饮食养生
小暑天热雨水多,人们能量消耗大,出汗多,暑湿之邪往往侵犯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再加上食物易变质腐烂,人们贪凉喜冷,往往会出现胃口不佳,脘腹饱胀等症状胃肠功能受损症状。因此在饮食上既要清暑祛湿,又要注意健脾益胃。口味上宜清淡,少煎炒炙煿,少辛辣肥腻,多蔬果;宜多吃粥、汤,少吃冷、硬等难消化之物;在解暑热的同时,注意不要寒凉削伐过度,勿过饮凉茶和过食生冷之物;在祛湿的同时,也要留意暑热易伤阴,以阴津受损。
用荷叶、土茯苓、扁豆、薏米、猪苓、泽泻、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汤或粥,或甜或咸,非常适合此节气食用。夏季在五行中属火,暑热之邪最能耗气伤阴,所以夏季进补应选择药性偏于寒凉的益气滋阴类中药,如生晒参、西洋参、百合、麦冬、女贞子、沙参、石斛等。
起居养生
少动多静 睡子午觉
小暑节气昼长夜短,天热炎热,动则汗流浃背,人们常感到精力不济,疲倦乏力。故在这个暑热逼人的季节里,宜遵循“少动多静”的养生原则,避免剧烈的运动使人大汗淋漓,以免阳气外泄太过而伤阳。夏季在五脏中应心,汗出太过可使心阳暴脱,故三伏天是全年中发生运动猝死最高的季节。
小暑节气养生小知识
此外,每天作息应有规律,要保证有充足的睡眠,尤其要注意睡好子午觉,不要熬夜以及在正午时外出加班加点工作。所谓子午觉,就是每天子时和午时按时入睡,其主要原则是“子时大睡,午时小憩”。“子”时是人体经气“合阴”的时候,有利于养阴,晚上11点以前入睡,效果最好;“午”时是人体经气“合阳”的时候,有利于养阳,午觉只需在午时(11时至13时)休息若30分钟即可,此时是“合阳”时间,阳气最盛,休息一下加点“油”,下午工作效率最高。
小暑时节,人们亦可晚睡早起,中午前后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白天出门最好打伞、戴帽子;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室内要有良好的通风;积极治疗各种原发病,增加抵抗力,减少中暑诱发的因素。
小暑的习俗是什么
食新:民间有小暑“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封斋:湘西苗族的封斋日在每年小暑前的辰日到小暑后的巳日。这段时期,禁食鸡、鸭、鱼、鳖、蟹等物。据说误食了要招灾祸,但仍可吃猪、牛、羊肉。
吃伏面:入伏之时,刚好是我国小麦生产区麦收不足一个月的时候,家家麦满仓,而到了伏天人们精神委顿,食欲不佳,饺子却是传统食品中开胃解馋的佳品,所以人们用新磨的面粉包饺子,或者吃顿新白面做的面条,就有了“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
据考证,伏日吃面习俗出现在三国时期。《魏氏春秋》记载:“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与五月相近,故也应“辟恶”。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过水面,就是将面条煮熟用凉水过出,拌上蒜泥,浇上卤汁,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可以“败心火”。吃暑羊: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
炒鳝片:俗话说,小暑黄鳝赛人参,以小暑前后一个月产的鳝鱼最为滋补味美。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而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根据冬病夏补的说法,小暑时节最宜吃黄鳝。黄鳝蛋白质含量较高,铁的含量比鲤鱼、黄鱼高一倍以上,并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黄鳝还可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浓度,防治动脉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对食积不消引起的腹泻也有较好的作用。用素油炒鳝片加大蒜方法简便,老少咸宜。
蜜汁藕: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惯,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及膳食纤维,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适合夏天食用。鲜藕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可随意食用,有安神助睡眠之功效,可治血虚失眠。
小暑节气如何养生?
起居宜午休
因为天气炎热、夏日昼长夜短、大部分人会晚睡早起,所以在起居方面,人们中午时候可以适当休息,帮助自身恢复身体疲劳。不过也要适当地接受阳光照射(避开太阳直射),以顺应阳气的充盛,利于气血的运行,振奋精神。
为了避免中暑,小暑时节人们应注意防晒、经常洗澡、勤换衣物,这样可以使皮肤疏松、“阳热”易于发泄。需要注意的是,人们在出汗以后不要立即洗澡,正所谓“汗出不见湿”,若“汗出见湿,乃生痤疮”。
饮食宜清补
饮食调养方面,于国泳称夏季饮食宜清补。在强调饮食清补的同时,她还告诫人们饮食不要过咸、过甜。
饮食过咸,年龄大者,活动量小,会使血压升高,甚者可造成脑血管功能障碍。而吃甜食过多同样也不利于身体健康。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能力逐渐降低,易引起中间产物如蔗糖的积累,而蔗糖可导致高脂血症和高胆固醇症,严重者还可诱发糖尿病。
因此,夏季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汗易外泄,此时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食物。老年人因机体功能减退,热天消化液分泌减少,心脑血管不同程度的硬化,饮食宜清补为主,辅以清暑解热护胃益脾和具有降压、降脂的食品。
小暑节气注意事项
1、小暑节气注意事项:平心静气以养心
小暑时节,天气炎热,人们容易烦躁不安,爱犯困,少精神。所以,对应这一时节的特点,在养生健康方面,应该根据季节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养护好心脏。心为五脏六腑之首,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心脏的养护尤为重要。中医认为,平心静气,可以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既有助于心脏机能的旺盛,也符合“春夏养阳”的原则。所以,夏季养生以“心静”为宜,心静自然凉。
2、小暑节气注意事项:饮食宜清淡适量
小暑时节的多雨、高温,更使得本来就在夏季属于高发症的消化道疾病,更加多发频发。所以,这一时节的饮食,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而且饮食要节制,不可贪食、过量;而且饮食以清淡,富有营养为宜。
3、小暑节气注意事项:小暑午觉很关键
午睡时间以半小时至一小时为宜,睡多了由于进入深睡眠,醒来后会感到很不舒服。如果遇到这种情况,起来后适当活动一下,或用冷水洗脸,再喝上一杯水,不适感会很快消失。午睡不能随便在走廊下、树阴下、草地上、水泥地面上就地躺下就睡,也不要在穿堂风或风口处午睡。因为人在睡眠中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减退,重者受凉感冒,轻者醒后身体不适。
4、小暑节气注意事项:外出时做好防暑工作
中暑是夏季的常见病,小暑时节的天气特点更是容易发生中暑。所以大家外出时一定要做好防暑工作,带好遮阳伞、遮阳帽等工具,多喝水,并尽量避开午后太阳热辣时外出。天热了,人们就喜欢吃冷饮,冰淇淋、雪糕、冰镇饮品很受大家的青睐;有的人从外面一回来就冲澡,还喜欢冲凉水澡。
5、小暑节气注意事项:小暑正确使用电风扇
炎热的小暑里,打开电扇,清风拂面,好不惬意,可因使用电风扇不当而得病的人也不少,究其原因,是因为不少人缺乏使用电风扇的常识。有的人过于贪图凉快,将电扇置于离身体很近的位置,久吹不停,这样一来,能吹到风的一面汗水蒸发很快,体表温度显著下降,未被吹到的一面,汗水蒸发慢,表皮温度相对较高,体表血管仍处于舒张状态,最终导致人体的血液循环失去平衡,汗液排泄也不均衡,可能发生头痛、头晕、全身不适等症状,严重的还可诱发中风;一些人在身体太热多汗之时,突然用电扇猛吹,易引起热伤风;如果睡眠时还吹电扇,易引起感冒。
小暑是第几个节气
小暑,是中国24个节气中的第11个节气。小暑的时间是每年7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因此今年的小暑是7月7日。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小暑是相对大暑而言,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
小暑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小暑前后,除东北与西北地区收割冬、春小麦等作物外,农业生产上主要是忙着田间管理了。早稻处于灌浆后期,早熟品种大暑前就要成熟收获,要保持田间干干湿湿。中稻已拔节,进入孕穗期,应根据长势追施穗肥,促穗大粒多。单季晚稻正在分蘖,应及早施好分蘖肥。双晚秧苗要防治病虫,于栽秧前5—7天施足“送嫁肥”。
“小暑天气热,棉花整枝不停歇。”大部分棉区的棉花开始开花结铃,生长最为旺盛,在重施花铃肥的同时,要及时整枝、打杈、去老叶,以协调植株体内养分分配,增强通风透光,改善群体小气候,减少蕾铃脱落。盛夏高温是蚜虫、红蜘蛛等多种害虫盛发的季节,适时防治病虫是田间管理上的又一重要环节。”
小暑开始,江淮流域梅雨先后结束,我国东部淮河、秦岭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开始了来自太平洋的东南
小暑季风雨季,降水明显增加,且雨量比较集中;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一般为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高温少雨天气,常常出现的伏旱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及早蓄水防旱显得十分重要。农谚说:“伏天的雨,锅里的米”,这时出现的雷雨,热带风暴或台风带来的降水虽对水稻等作物生长十分有利,但有时也会给棉花、大豆等旱作物及蔬菜造成不利影响。
小暑养生注意事项
冰啤酒,宜伤身
炎炎夏日的傍晚,三五好友相聚,举杯畅饮。此时要特别注意的是,冰啤酒并非人人适宜,更不能过量,健康人群每天喝啤酒最好不超过1000毫升,否则易诱发急性胃肠炎、急性胰腺炎等疾病。
在饮用啤酒后,需喝一定量的白开水和淡茶水,以便及时补充体内水分。酷爱烧烤的市民,可以配大麦茶或绿茶,也可搭配新鲜凉拌绿叶蔬菜和水果。
“烧烤+啤酒”易患痛风
海鲜和烧烤的牛羊肉,以及啤酒都是高嘌呤食品,过量易引起痛风急性发作或加重病情。大口喝酒、大块吃肉的中青年男性,是痛风的高危险人群。
专家建议,中青年男性应改变烧烤加啤酒的组合,没有痛风病史的人可以选择烧烤加蔬菜和其他饮料或者啤酒配蔬菜的组合。有痛风病史的人,则应忍痛割爱,放弃啤酒加烧烤。
夏季不宜空腹饮茶
过多饮茶或是空腹时饮茶,极易导致茶水消耗人体的阳气,如果再是喜欢食咸之人,咸味引茶入肾,消烁下焦肾阳,使人易于罹患手足疼痛之痹症,以及下元虚冷的腹泻、阳痿、痛经等病症。因此,夏季饮茶,应是在餐后饮二到三杯为宜,有饥饿感则立刻停饮。
夏季不宜冷水洗浴
冷水洗浴是很多青中男性最喜欢的消暑方式,但夏季天气炎热,人的汗孔肌腠均处于开泄状态,因此,寒气极易侵入人体,导致阳气暗损。可以见到的病症如手足发冷,小腿转筋,双目视物不清,甚则变生原因不明的发热证。同时,即使是热水洗浴,亦要注意浴后避风,对小儿尤其如此。
小暑节气的习俗
六月初六日为“天贶节”。据史书记载,此节始于宋代哲宗元符四年。“贶”即“赐”,即天赐之节。这是宋代皇帝在伏天向臣属赐“冰麨”和“炒面”之因,故称天贶节。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小暑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徐州人对吃伏羊的喜爱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伏日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1个节气,也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春夏养阳”。所以人们在工作劳动之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
“热在三伏”,此时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们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民间度过伏天的办法,就是吃清凉消暑的食品。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种吃法便是为了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天气热的时候要喝粥,用荷叶、土茯苓、扁豆、薏米、猪苓、泽泻、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汤或粥,或甜或咸,非常适合此节气食用,多吃水果也有益的防暑,但是不要食用过量,以免增加肠胃负担,严重的会造成腹泻。民间还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说法。
小暑过后,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等,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在上面坐久了,能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疾病。所以,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不能长时间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上。
★ 小暑有什么习俗
★ 小暑祝福语
★ 小暑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