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养生谚语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沙拉勺子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暑养生谚语(共含8篇),欢迎大家收藏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沙拉勺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小暑养生谚语

篇1:小暑养生谚语

关于小暑养生谚语(精选)

1、小暑多吃面食

江苏等地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长了肉”的说法,这“糕屑”就是炒面;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伏天人们有吃饺子、面条的食俗。古时面条又称汤饼,张岱《夜航船》中就有“魏作汤饼,晋作不托”之语。《魏式春秋》上云:“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小暑酷热难耐,为什么还吃令人淌汗的热汤面呢?《荆楚岁时记》载:“六月伏日进汤饼,名为辟恶。”古时人们认为农历五月是恶月,到了六月就应该辟恶,而“以热制热”法一向是中医养生专家提倡的夏暑养生良方。此时节新麦方熟,吃上两碗新小麦做成汤面,淋漓地出一身大汗,既尝鲜又驱瘟疫邪气,是何等快意!且传统医学认为,小麦味甘,性凉,有养心安神,益气除热,除烦止渴,和五脏,调经络,利小便之功效。

2、六月六饮羊肉汤

“六月六,请姑姑”,晋南地区称是日为“回娘家节”,据说与狐偃的传说有关。农村的风俗是要请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民谣云:“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羊肉鲜嫩,味甘性温,《本草纲目》载,羊肉“暖中补虚,补中益气,开胃健力,益肾气”,是助元阳、补精血、益劳损之佳品。中医学认为,夏天吃羊肉,可以去湿气、避寒冷、暖胃生津、保护胃肠,这与《黄帝内经》所载“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观点是相契合的。故徐州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说法。

3、小暑时节多晒霉

川北旺苍“六月六,晒红绿”的民谚流传甚广。这一天是一年中日照时间最长,阳关辐射最强的日子,乡村人家多会选择这一天“晒伏”,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好好消毒一番,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乡间还有“晒水”的习俗,将暴晒热的水给小孩洗澡,说对皮肤病有很好的预防效果。

4、黄瓜茄子来解暑

“六月热得哭,黄瓜茄子来解暑”,凉拌黄瓜、茄子是川人小暑时节的最爱。《本草求真》说黄瓜“气味甘寒,服此能清热利水”,有解毒消肿,生津止渴作用。《本草纲目》说“茄子味甘、性寒、无毒。主治寒热、五脏劳损及瘟病。吃茄子可散血止痛,去痢利尿,消肿宽肠”。《医林纂要》亦称茄子“宽中、散血、止泻”。

5、常吃藕和绿豆芽

“小暑吃藕精神旺”。莲藕脆而微甜,可生食也可做菜。藕粉能消食止泻,开胃清热,滋补养性,预防内出血,在清咸丰年间还被钦定为御膳贡品;生藕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散瘀、补脾开胃的功效;熟藕能益胃健脾、养血补益、生肌止泻。暑天吃藕还有安神和帮助睡眠的作用。

“吃了绿豆芽,再热都不怕。”《本草纲目》载:“诸豆生芽、皆腥韧不堪,惟此豆之芽,白美独异。”绿豆芽性凉味甘,不仅能清暑热、通经脉、解诸毒,还能补肾、利尿、消肿、滋阴壮阳,调五脏、美肌肤、利湿热,适用于湿热郁滞、食少体倦、热病烦渴、大便秘结、小便不利、目赤肿痛、口鼻生疮等患者。

6、“冬不坐石,夏不坐木”

四川广元民谚。小暑过后,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等,容易受潮,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人在上面坐久了,易受湿邪侵袭,能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疾病。

7、“热天莫发火,发火是自作”

小暑时节,气候炎热,人易烦躁不安,然发火则心神受损。《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中医养生主张一个“平”字,即在任何情况之下不可有过激之处,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所以炎热夏天人们常说“心静自然凉”。

8、薏米冬瓜黑芝麻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喜燥恶湿,一旦受到湿邪入侵,就易“脾虚生湿”,故夏天应多吃健脾胃之物。如薏米,性味甘淡,能健脾祛湿;冬瓜,性味甘淡,能利水消肿,消暑解毒;黑芝麻,性味甘平,补肝肾,润五脏。所以蜀地有“薏米冬瓜黑芝麻,去湿开胃人人夸”的说法。

9、“小暑黄鳝赛人参”

篇2:小暑养生谚语

谚语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验、教训的总结,是智慧的结晶,各地小暑民谚中就有很多凝聚了养生保健的智慧,下面跟yjbys小编一起看一下吧。

小暑多吃面食

江苏等地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长了肉”的说法,这“糕屑”就是炒面;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伏天人们有吃饺子、面条的食俗。古时面条又称汤饼,张岱《夜航船》中就有“魏作汤饼,晋作不托”之语。《魏式春秋》上云:“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小暑酷热难耐,为什么还吃令人淌汗的热汤面呢?《荆楚岁时记》载:“六月伏日进汤饼,名为辟恶。”古时人们认为农历五月是恶月,到了六月就应该辟恶,而“以热制热”法一向是中医养生专家提倡的夏暑养生良方。此时节新麦方熟,吃上两碗新小麦做成汤面,淋漓地出一身大汗,既尝鲜又驱瘟疫邪气,是何等快意!且传统医学认为,小麦味甘,性凉,有养心安神,益气除热,除烦止渴,和五脏,调经络,利小便之功效。

六月六饮羊肉汤

“六月六,请姑姑”,晋南地区称是日为“回娘家节”,据说与狐偃的传说有关。农村的风俗是要请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民谣云:“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羊肉鲜嫩,味甘性温,《本草纲目》载,羊肉“暖中补虚,补中益气,开胃健力,益肾气”,是助元阳、补精血、益劳损之佳品。中医学认为,夏天吃羊肉,可以去湿气、避寒冷、暖胃生津、保护胃肠,这与《黄帝内经》所载“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观点是相契合的。故徐州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说法。

小暑时节多晒霉

川北旺苍“六月六,晒红绿”的民谚流传甚广。这一天是一年中日照时间最长,阳关辐射最强的日子,乡村人家多会选择这一天“晒伏”,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好好消毒一番,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乡间还有“晒水”的习俗,将暴晒热的.水给小孩洗澡,说对皮肤病有很好的预防效果。

黄瓜茄子来解暑

“六月热得哭,黄瓜茄子来解暑”,凉拌黄瓜、茄子是川人小暑时节的最爱。《本草求真》说黄瓜“气味甘寒,服此能清热利水”,有解毒消肿,生津止渴作用。《本草纲目》说“茄子味甘、性寒、无毒。主治寒热、五脏劳损及瘟病。吃茄子可散血止痛,去痢利尿,消肿宽肠”。《医林纂要》亦称茄子“宽中、散血、止泻”。

常吃藕和绿豆芽

“小暑吃藕精神旺”。莲藕脆而微甜,可生食也可做菜。藕粉能消食止泻,开胃清热,滋补养性,预防内出血,在清咸丰年间还被钦定为御膳贡品;生藕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散瘀、补脾开胃的功效;熟藕能益胃健脾、养血补益、生肌止泻。暑天吃藕还有安神和帮助睡眠的作用。

“吃了绿豆芽,再热都不怕。”《本草纲目》载:“诸豆生芽、皆腥韧不堪,惟此豆之芽,白美独异。”绿豆芽性凉味甘,不仅能清暑热、通经脉、解诸毒,还能补肾、利尿、消肿、滋阴壮阳,调五脏、美肌肤、利湿热,适用于湿热郁滞、食少体倦、热病烦渴、大便秘结、小便不利、目赤肿痛、口鼻生疮等患者。

“冬不坐石,夏不坐木”

四川广元民谚。小暑过后,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等,容易受潮,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人在上面坐久了,易受湿邪侵袭,能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疾病。

“热天莫发火,发火是自作”

小暑时节,气候炎热,人易烦躁不安,然发火则心神受损。《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中医养生主张一个“平”字,即在任何情况之下不可有过激之处,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所以炎热夏天人们常说“心静自然凉”。

薏米冬瓜黑芝麻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喜燥恶湿,一旦受到湿邪入侵,就易“脾虚生湿”,故夏天应多吃健脾胃之物。如薏米,性味甘淡,能健脾祛湿;冬瓜,性味甘淡,能利水消肿,消暑解毒;黑芝麻,性味甘平,补肝肾,润五脏。所以蜀地有“薏米冬瓜黑芝麻,去湿开胃人人夸”的说法。

“小暑黄鳝赛人参”

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根据冬病夏补的说法,小暑时节最宜吃黄鳝进补。黄鳝生于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后一个月的夏鳝鱼最为滋补味美。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其“性味甘温无毒,入肝、脾、肾等三经,可补虚损、强筋骨、祛风湿”,《名医别录》亦将其列为鱼中上品。

篇3:二十四节气小暑谚语及解释 小暑养生谚语解释

二十四节气小暑谚语大全及解释

露一露,下个够。

亮一亮,下一丈。

晃一晃,下三晌。

太阳回头笑,等不到鸡叫。

夜晴无好天,等不到鸡叫唤。

夜晴无好天,明朝依旧雨绵绵。

先下蒙蒙无大雨,后下蒙蒙不晴天。

雨点落下一个泡,还有大雨要来到。

雨点落下一个锥,天明下到大天黑。

雨点像个钉,明天也不停。

六月六,看谷秀。

谷秀三场雨,遍地都是米。

谷打苞,水满腰。

拖泥秀谷。

拖泥带水看秀谷。

谷是泥里秀穗,麦是火里生金。

麦花要晴,稻花要雨。

麦是火里生金,稻是泥中结子。

谷子长得乖,无水不怀胎。

伏里无雨,囤里无米。

卡脖旱,少干饭。

六月稻,大水泡。

伏里雨多,稻里米多。伏里无雨,谷里无米。

三伏不受旱,一亩增一石。

天旱的芝麻,雨淋的北瓜。

天旱香瓜甜,枣子结得圆。

涝梨旱枣。

入伏不种黍和豆。

见暑不种黍。

伏里种豆,收成不厚。

种豆入伏,押宝有无。

暑伏不种薯,种薯不结薯。

小暑不栽薯,栽薯白受苦。

小暑种芝麻,当头一枝花。

过了小暑,不种玉蜀黍(玉米)。

麦不见伏,伏不见麦。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有雨种荞麦。

头伏萝卜,二伏白菜。

萝卜是根,耕地要深。

入了伏,手不离锄。

谷锄七遍谷无糠,稻耥三遍谷满仓。

稻耥三遍串串满,豆锄三遍粒粒圆。

豆锄三遍荚成串。

豆锄三遍粒儿圆。一遍扁,二遍圆,三遍四遍天鹅蛋。

棉花入了伏,三天两头锄。

早看东南黑,午前雨势急

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雨吃饱饭

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天上勾勾云,地上雨淋淋

日暖夜寒,东海也干

大雨前兆蜻蜓燕子低飞,蚂蚁搬家,鱼儿水面来换气儿,大雨马上就来到。

动物对下雨的预报下雨之前兆有蚊子成群结团,雨蚁成群出现、猫洗脸

青蛙鸣叫、燕子低飞雨必下青蛙鸣叫、燕子低飞等是下雨之前兆

蟑螂乱飞,有阵雨蟑螂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很强,如果夜间看到蟑螂飞来飞去,说明天气发生变化,将有降雨。

蜘蛛结网,久雨必晴由于下了很久的雨,蜘蛛无法结网捕食,如果看到蜘蛛爬出来结网,说明天气很快就转为晴天。

小暑养生谚语大全解释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带着雏鸟,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那么,我们又将度过这烈日炎炎的日子呢?为此,作者收集了以下谚语。

1、六月热得哭,黄瓜茄子来解暑

“六月热得哭,黄瓜茄子来解暑”,凉拌黄瓜、茄子是川人小暑时节的最爱。《本草求真》说黄瓜“气味甘寒,服此能清热利水”,有解毒消肿,生津止渴作用。《本草纲目》说“茄子味甘、性寒、无毒。主治寒热、五脏劳损及瘟病。吃茄子可散血止痛,去痢利尿,消肿宽肠”。《医林纂要》亦称茄子“宽中、散血、止泻”。

2、“冬不坐石,夏不坐木”

四川广元民谚。小暑过后,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等,容易受潮,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人在上面坐久了,易受湿邪侵袭,能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疾病。

3、热天莫发火,发火是自作

小暑时节,气候炎热,人易烦躁不安,然发火则心神受损。《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中医养生主张一个“平”字,即在任何情况之下不可有过激之处,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所以炎热夏天人们常说“心静自然凉”。

4、六月六,吃了糕屑长了肉

江苏等地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长了肉”的说法,这“糕屑”就是炒面;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伏天人们有吃饺子、面条的食俗。古时面条又称汤饼,张岱《夜航船》中就有“魏作汤饼,晋作不托”之语。《魏式春秋》上云:“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小暑酷热难耐,为什么还吃令人淌汗的热汤面呢?《荆楚岁时记》载:“六月伏日进汤饼,名为辟恶。”古时人们认为农历五月是恶月,到了六月就应该辟恶,而“以热制热”法一向是中医养生专家提倡的夏暑养生良方。此时节新麦方熟,吃上两碗新小麦做成汤面,淋漓地出一身大汗,既尝鲜又驱瘟疫邪气,是何等快意!且传统医学认为,小麦味甘,性凉,有养心安神,益气除热,除烦止渴,和五脏,调经络,利小便之功效。

5、六月六,请姑姑

“六月六,请姑姑”,晋南地区称是日为“回娘家节”,据说与狐偃的传说有关。农村的风俗是要请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民谣云:“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羊肉鲜嫩,味甘性温,《本草纲目》载,羊肉“暖中补虚,补中益气,开胃健力,益肾气”,是助元阳、补精血、益劳损之佳品。中医学认为,夏天吃羊肉,可以去湿气、避寒冷、暖胃生津、保护胃肠,这与《黄帝内经》所载“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观点是相契合的。故徐州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说法。

6、六月六,晒红绿

川北旺苍“六月六,晒红绿”的民谚流传甚广。这一天是一年中日照时间最长,阳关辐射最强的日子,乡村人家多会选择这一天“晒伏”,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好好消毒一番,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乡间还有“晒水”的习俗,将暴晒热的水给小孩洗澡,说对皮肤病有很好的预防效果。

7、小暑黄鳝赛人参

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根据冬病夏补的说法,小暑时节最宜吃黄鳝进补。黄鳝生于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后一个月的夏鳝鱼最为滋补味美。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其“性味甘温无毒,入肝、脾、肾等三经,可补虚损、强筋骨、祛风湿”,《名医别录》亦将其列为鱼中上品。

篇4:小暑如何养生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公历每年7月7日或8日时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

小暑是几月几日?

小暑是7月7日,也就是今天。

小暑节气吃什么?

【1、黄鳝】

民间有“小暑黄鳝赛人参”的说法,最近一段时间鳝鱼最为滋补,中医认为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小暑时节最宜吃黄鳝,可以预防夏季食物不消化引起的腹泻,还可以保护心血管。

【2、藕】

我国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俗。早在清咸丰年间,藕就被钦定为御膳贡品了。中医学认为,藕生食有清热生津、润肺、散瘀消肿、止血的`功效,可主治热病烦渴、吐血、淋病等症。熟食则有健脾益胃、消食、止泻、固精的功效。

【3、绿豆芽】

小暑节气的第三大宝是绿豆芽。常吃绿豆芽,能清肠胃,解热毒,利湿热,洁齿,有很好的保健作用。临床上用绿豆芽煎汤治疗疖疮、烫伤等外伤感染。绿豆芽中含有的核黄素可用来治疗口腔溃疡,还能调五脏、通经脉、解诸毒,可用于饮酒过度、湿热郁滞、食少体倦。

【4、绿豆】

绿豆性味甘凉,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夏天人体出汗多,体液损失较大,体内的电解质平衡遭到破坏,用绿豆煮汤来补充是最理想的方法。它既能够清暑益气、止渴利尿,不仅能补充水分,而且还能及时补充无机盐,对维持水液电解质平衡有着重要意义。

【5、新米】

过去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

篇5:小暑如何养生

一到小暑,也是进入伏天的开始,此时人们要尽量避免午后高温时段进行户外活动,多多饮水。饮食方面,大家要多吃消暑祛湿的食物(如绿豆、薏米、苦瓜等),不要嗜食过寒过凉之物,以防将暑湿转化为寒湿。

此外,小暑时节要重点提防皮肤病的出现,比如丘疹荨麻疹,这种过敏性皮肤病因皮疹时隐时现,被中医称为“赤白游风”“风疹”。中医认为,其病因是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侵犯皮毛,内因是过食油腻厚味、荤腥等助火动风之物,如鱼、虾、蟹等所致。

篇6:小暑怎么养生

小暑怎么养生

小暑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春夏养阳”。所以人们在工作劳动之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小暑养生

季节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小暑正是民间繁忙的时候,种植蔬菜,备足过冬;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也都在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管理。炎热的气候,由于出汗多,消耗大,再加之劳累,人们更不能忽略对身体的养护。

“热在三伏”,此时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们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民间度过伏天的办法,就是吃清凉消暑的食品。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种吃法便是为了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

天气热的时候要喝粥,用荷叶、土茯苓、扁豆、薏米、猪苓、泽泻、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汤或粥,或甜或咸,非常适合此节气食用,多吃水果也有益的防暑,但是不要食用过量,以免增加肠胃负担,严重的会造成腹泻。

民间还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说法。暑过后,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等,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在上面坐久了,能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疾病。所以,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不能长时间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上。

时当小暑之季,气候炎热,人易感心烦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养护和锻炼时,应按五脏主时,夏季为心所主而顾护心阳,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之原则。《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这是因为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关系,有一定规律。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中医养生主张一个“平”字,即在任何情况之下不可有过激之处,如喜过则伤心,心伤则心跳神荡,精神涣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则精神失常等。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五脏功能的集中表现,而这一切又以心为主宰,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然而,心神受损又必涉及其他脏腑。在情志方面,喜为心之志,这“喜”是在不过的情况下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故夏季养生重点突出“心静”,心静自然凉。

篇7:小暑谚语

1.常刮南风忽转北,风雨齐来到不黑。

2.常刮北风忽转南,当夜就是阴雨天。

3.伏里顶风乌云集,顷刻之间下大雨。

4.六月好下隔道雨,六月好下牛背雨。

5.不怕云彩顺风流,就怕云彩乱碰头。

6.乱云天顶绞,风雨就来到。

7.云彩乱绞头,下得没了牛。

8.午后西北黑云生,往往下雨还刮风。

9.云从西北起,狂风连急雨。

10.云从东南上,下雨不过晌。

11.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12.厚云连成片,当时把雨见。

13.云彩接太阳,大雨下三场。

14.乌云接驾,不阴就下。

15.黑云接了驾,就要把雨下。

16.云来接,龙王不得歇。

17.云彩接太阳,明天下一场。

18.云彩接老爷儿(太阳),有今儿没有明儿。

19.早烧雨,晚烧晴,乌云接日等不到明。

20.早晨烧,晚上浇。

21.早晨下雨一天晴。

22.黑云接得低,有雨在夜里;黑云接得高,有雨在明朝。

23.日落云里走,有雨半夜后。

24.午后云上日,有雨在当时。

25.午后云遮,夜雨滂沱。

26.午后有云不上日,有雨就得二三日。

27.扫帚云,淋死人。

28.天上起了炮台云,不过三日雨淋淋。

29.小暑小禾黄

30.小暑吃芒果

【有关小暑谚语(精选135句)】

篇8:小暑谚语

小暑谚语(精选80句)

1、小暑过热,九月早冷。

2、太阳披袭衣,明天雨凄凄。

3、伏天热得狠,丰收才有准。

4、上昼雷,下昼雨;下昼雷,三日雨。

5、伏天牲口保好膘,秋天种麦不为难。

6、暴雨下满湾,冲垮堤和堰。

7、大晕风伯急,小晕雨师忙。

8、谷是泥里秀穗,麦是火里生金。

9、先动雷声无大雨,后动雷声雨凄凄。

10、伏里无雨,囤里无米。

11、河道决口似瀑布,千人万人难挡住。

12、东风刮得急,就要披蓑衣。

13、种豆入伏,押宝有无。

14、小暑过,一日热三分。

15、睡了一觉,由旱变涝。

16、拖泥带水看秀谷。

17、天上勾勾云,地上雨淋淋。

18、雨季造林好时机,精细认真管果园。

19、六月好下隔道雨,六月好下牛背雨。

20、六月稻,大水泡。

21、棉花进入花铃期,修治追耪酌情灌。

22、雨过东风急,还得披蓑衣。

23、预防中暑和中毒,掌握两早和两晚。

24、淋了伏王,一天一场。

25、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

26、伏里种豆,收成不厚。

27、年年防涝,月月防盗。

28、早看东南黑,午前雨势急。

29、东风不倒,雨下不小。

30、节到小暑进伏天,天变无常雨连绵。

31、小暑温暾大暑热。

32、沟水外漫,淹了农田。

33、大暑不暑,五谷不起。

34、雨打小暑头,四十五天不用牛。

35、淋了小暑头,四十五天不放牛。

36、天旱香瓜甜,枣子结得圆。

37、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雨吃饱饭。

38、伏里雨多,稻里米多。伏里无雨,谷里无米。

39、东风急溜溜,难过五更头。

40、日落云里走,有雨半夜后。

41、有的年份雨稀少,高温低湿呈伏旱。

42、谷打苞,水满腰。

43、小暑若刮西南风,农家忙碌一场空。

44、事先不挖沟,暴雨无处流。

45、雨前不疏沟,大雨沟外流。

46、见暑不种黍。

47、日暖夜寒,东海也干。

48、小暑南风,大暑旱。

49、大暑小暑,淹死老鼠。

50、大暑连天阴,遍地出黄金。

51、村村户户沤绿肥,肥堆如山麦增产。

52、六月东风当时雨,好似亲娘叫闺女。

53、割晒青草好时机,牲口冬季之美餐。

54、天上鲤鱼斑,晒禾不用翻。

55、一夜起雷三日雨。

56、夏播作物间定苗,追肥治虫狠锄田。

57、预先不清淤,水到来不及。

58、三伏不受旱,一亩增一石。

59、河道淤浅,水来外漫。

60、小暑下几点,大暑没河堤。

61、春苗中耕带培土,防治病虫严把关。

62、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

63、人怕引诱,塘怕渗漏。

64、六月六,看谷秀。

65、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

66、天旱防备雨涝,雨涝防备天旱。

67、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里头种白菜。

68、常刮北风忽转南,当夜就是阴雨天。

69、麦花要晴,稻花要雨。

70、大暑无酷热,五谷多不结。

71、沟旁没有树,水到堤难护。

72、天旱香瓜甜,枣子结得国。

73、东南风,雨太公。

74、鱼长三伏猪三秋,增饵防病是关键。

75、小暑不栽薯,栽薯白受苦。

76、入伏不种黍和豆。

77、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78、小暑种芝麻,当头一枝花。

79、大暑小暑,有米懒煮。

80、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小暑谚语(精选80句)】

小暑节气如何养生

小暑节气养生知识

关于24节气小暑养生

小暑节气养生小知识

小暑养生保健的注意事项

饮食保健养生的谚语

二十四节气之寒露养生谚语

小暑的民间谚语「二十四节气」

小暑节气的民间谚语

各地小暑节气的谚语

小暑养生谚语(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小暑养生谚语,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