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名人故事:伽利略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huahexin18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数学家名人故事:伽利略(共含5篇),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huahexin18”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数学家名人故事:伽利略

篇1:数学家名人故事:伽利略

数学家名人故事:伽利略

伽利略17岁那年,考进了比萨大学医科专业。

有一次上课,比罗教授讲胚胎学。他讲道:“母亲生男孩还是生女孩,是由父亲的强弱决定的。父亲身体强壮,母亲就生男孩;父亲身体衰弱,母亲就生女孩。”

比罗教授的话音刚落,伽利略就举手说道:“老师,我有疑问。我的邻居,男的身体非常强壮,可他的妻子一连生了5个女儿。这与老师讲的正好相反,这该怎么解释?”

“我是根据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讲的,不会错!”比罗教授想压服他。

伽利略继续说:“难道亚里士多德讲的不符合事实,也要硬说是对的'吗?科学一定要与事实符合,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科学。”比罗教授被问倒了,下不了台。

后来,伽利略果然受到了校方的批评,但是,他勇于坚持、好学善问、追求真理的精神却丝毫没有改变。正因为这样,他才最终成为一代科学巨匠。

篇2:伽利略的故事_名人故事

伽利略的故事_名人故事

伽利略生活的年代,正是欧洲各国资本主义兴起,黑暗的“中世纪临近尾声的时期。从罗马帝国继承下来的天主教会,对当时的欧洲国家政权仍然起着很大的控制作用,宗教法庭可以随意逮捕、审判、拷打乃至处死所谓的“不敬神者”。在当时,文学、艺术、科学和哲学都被置于神学婢女的可悲境地,人们只能依据《圣经》和教会所支持的几种学说,来解释一切事物和现象,谁要胆敢越雷池一步,就要被当作异端,受到宗教裁判所的迫害。

但是为了使“日心说”能够得到更大范围的认可,伽利略仍然积极进行宣传,他试图邀请巴都亚大学的亚里士多德派的学者们,亲自用望远镜进行天体观测,不料,却遭到了拒绝。他们非但不承认可观测的事实,反而变本加厉地对伽利略及他的望远镜进行恶毒的攻击。他们骂伽利略是个“骗子”,称他看天用的管子,是根“魔管”。还有一个天文学家竟说:“人有七窍,天有七政,即日月水火土金木,木星怎么会有卫星存在呢?”“假如像伽利略说的那样,要增加星的数目,那不是全部系统都要垮台了吗?”面对这些无知的恶意攻击,伽利略并没有被吓倒,反而坚定了他把自己的新发现写成文章,公之于世的信心。后来,伽利略又通过观测发现了太阳黑子,并根据黑子在太阳表面位置不断变化探明了太阳的自转。伽利略越来越相信“日心说”的正确,逐渐成了哥白尼学说的忠实拥护者和宣传者。

“太阳中心说”可以说是对宗教教义一个彻底的否定,它直捣教会的致命之处。因此,为了消除伽利略对宗教教义的“亵渎”,1633年2月,宗教裁判所再次把伽利略召到罗马。这时伽利略已年近70,身体虚弱多病。教廷竟对这样一位老人进行了长达数月之久的审讯和折磨,强迫他承认“错误”,并作出如下荒谬的判决:

“为了处分你这样严重和有害的错误与罪过,以及为使你今后更加审慎并给其他人做个榜样,我们宣布,用公开的命令禁止伽利略《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一书;判处暂时把你关入监狱内。”

从此,伽利略失去了人身自由。来探望他的朋友和亲人都苦劝其认罪,他的女儿舍勒斯特也写了许多信哀求他悔罪。迫于各方面的压力,伽利略的内心经过一番激烈而痛苦的挣扎,当他又一次被带到宗教法庭接受审讯时,他无奈地宣布放弃自己的主张。 ? ?

在这种情况之下,伽利略作出妥协和让步,算得上是一个明智之举,因为在当时,他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妥协,要么被捆在宗教裁判所的火刑柱上。而如果伽利略作了后一种选择的话,那么人类知识宝库中将至少失去《关于两种新科学对话集》和《对话》附篇这两部巨着。因此,对于一个被长达数月折磨的虚弱老人来说,伽利略此时的让步,既是出于身心的无可奈何,也是一种斗争的艺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然而对于伽利略本人来说,虽然部分地摆脱了肉体的痛苦,但更难忍受的是精神重压。一个把追求真理当做自己终身信条的伟大学者,在谬误面前做出妥协、让步,这种精神方面的痛苦、内疚更胜于肉体的痛苦。因为他知道,作为支持哥白尼学说的一面旗帜,他的倒下,影响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信仰和研究工作,也势必会影响到公众对“日心说”的看法,影响到“日心说”的继续传播和发展,从而影响人类对于整个宇宙的研究和探索。在伽利略看来,这是对真理的亵渎,是对科学的犯罪,是不可容忍的。这种沉重的负罪心情一直折磨着他,使他寝食不安,原来就十分憔悴的身体,变得愈来愈虚弱。

尽管伽利略违心地做了妥协,尽管他从此不得不放弃天文学研究做了宗教裁判所的囚犯,但他的科学研究活动却一刻未曾间断,只是把研究方向转向了力学。然而,女儿的逝世和自己双目失明的不幸又接踵而至。可是,就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伽利略仍坚持完成了《关于两种新科学对话集》这本物理着作的写作,大胆地叙述了物体的各种问题。直到去世前夕,伽利略躺在病床上仍在进行机械设计和指导学生进行摆的研究工作,并把用摆来调整时钟运行的想法,口述给了他的学生析利,并经析利整理后作为《对话》的附篇发表了。

强权改变不了真理,真理终究会战胜谬误。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为伽利略作出了公正的判决。

拓展阅读:其他人对伽利略的评价

警世箴言

生命有如铁砧,愈被敲打,愈能发出火花。

真理就是具备这样的力量,你越是想要攻击它,你的攻击就愈加充实了和证明了它。

一语识人

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爱因斯坦

[伽利略的故事_名人故事]

篇3:数学家的名人故事

关于数学家的名人故事精选

八岁的高斯发现了数学定理

德国著名大科学家高斯(1777~1855)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高斯在还不会讲话就自己学计算,在三岁时有一天晚上他看着父亲在算工钱时,还纠正父亲计算的错误。

长大后他成为当代最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他在物理的电磁学方面有一些贡献,现在电磁学的一个单位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数学家们则称呼他为“数学王子”。

他八岁时进入乡村小学读书。教数学的老师是一个从城里来的人,觉得在一个穷乡僻壤教几个小猢狲读书,真是大材小用。而他又有些偏见:穷人的孩子天生都是笨蛋,教这些蠢笨的孩子念书不必认真,如果有机会还应该处罚他们,使自己在这枯燥的生活里添一些乐趣。

这一天正是数学教师情绪低落的一天。同学们看到老师那抑郁的脸孔,心里畏缩起来,知道老师又会在今天捉这些学生处罚了。

“你们今天替我算从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谁算不出来就罚他不能回家吃午饭。”老师讲了这句话后就一言不发的拿起一本小说坐在椅子上看去了。

教室里的小朋友们拿起石板开始计算:“1加2等于3,3加3等于6,6加4等于10……”一些小朋友加到一个数后就擦掉石板上的结果,再加下去,数越来越大,很不好算。有些孩子的小脸孔涨红了,有些手心、额上渗出了汗来。

还不到半个小时,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师,答案是不是这样?”

老师头也不抬,挥着那肥厚的手,说:“去,回去再算!错了。”他想不可能这么快就会有答案了。

可是高斯却站着不动,把石板伸向老师面前:“老师!我想这个答案是对的。”

数学老师本来想怒吼起来,可是一看石板上整整齐齐写了这样的数:5050,他惊奇起来,因为他自己曾经算过,得到的数也是5050,这个8岁的小鬼怎么这样快就得到了这个数值呢?

高斯解释他发现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古时希腊人和中国人用来计算级数1+2+3+…+n的方法。高斯的发现使老师觉得羞愧,觉得自己以前目空一切和轻视穷人家的孩子的观点是不对的。他以后也认真教起书来,并且还常从城里买些数学书自己进修并借给高斯看。在他的鼓励下,高斯以后便在数学上作了一些重要的研究了。

小欧拉智改羊圈

欧拉是数学史上著名的数学家,他在数论、几何学、天文数学、微积分等好几个数学的分支领域中都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不过,这个大数学家在孩提时代却一点也不讨老师的喜欢,他是一个被学校除了名的小学生。

事情是因为星星而引起的。当时,小欧拉在一个教会学校里读书。有一次,他向老师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星。老师是个神学的信徒,他不知道天上究竟有多少颗星,圣经上也没有回答过。其实,天上的星星数不清,是无限的。我们的肉眼可见的星星也有几千颗。这个老师不懂装懂,回答欧拉说:“天有有多少颗星星,这无关紧要,只要知道天上的星星是上帝镶嵌上去的就够了。

老数学家苏步青的养生经

蜚声国际数坛的老辈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在百岁时还精神矍铄,思维清晰。

苏老九十岁高龄时,还着书立说,带研究生、每天工作约十小时左右,精力何等充沛!那么,当有人问他健康长寿之道,他总笑呵呵地回答说:“我不懂什么养生之道,只是平素生活有规律,并注意体育锻炼而已……”

苏老的生活习惯,大致是这样的:

清晨五点起床,晚上十一点睡觉,每晚睡眠六小时,白天午睡一小时。早晨起身后,先在门前院子里,做一遍健身操———练功十八法,约一刻钟;然后学习一小时,就进早膳。下午工作完毕,坚持步行二至三公里———雨天以上下楼梯替代。数十年如一日,天天如此。

苏步青是浙江平阳人,出身农家,由于家境清寒,从小少吃缺穿,少年时代的苏步青,又瘦又小,身体并不怎么健康。小学毕业后,读了二年中学,十七岁东渡日本,进帝国大学专攻数学。在异国他乡,苏步青一住十二年。在这期间,他逐渐爱上了体育,兴趣广泛,划船、溜冰、网球、骑自行车、开摩托车,样样都能漂亮地玩上几手。当时,苏步青还是帝国大学网球队和划船队的主力队员之一。

数十年来,由于坚持体育锻炼,苏步青身体素质极好。就是到了耄耋之年,上五、六层楼梯,依然不甚气喘,嘴里的牙齿,也与壮年时相仿。九十岁那年的夏秋之际,他还蛮轻松地登上安徽黄山,游览休养。一路足力之健,令人羡慕与钦佩。

人,总希望自己能健康长寿的。但是,如何才能达到此目的呢?苏老认为,除上述体育锻炼外,精神保健也是至关重要的。苏老性格开朗,说话幽默,不管是与人谈话还是作报告,常常可以听到他的笑声,他经常讲:“少积忧虑的人,才能健康长寿,

”他还讲:为人在世,应该豁达大度,胸怀坦荡,凡事想得开,放得下。再者,人要多动,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要多找事情做。如果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或者一味贪图安逸、享受,对健康也绝无好处。一九八五年,苏步青退居二线,相对而言,时间比以前多了些。他马上觉察到,人闲着很容易懒散,精神空虚对身体健康不利,于是,便主动找事情做———连续办了三届中学教师(数学)培训班。

至于饮食,苏老的见解是,自己喜欢吃的,尽量少吃点,不喜欢吃的则要多吃点,荤素皆然。酒可以饮点,但绝不能过量。

苏老的夫人米子松本,是日本仙台市人,出身书香,精于茶道。所以,苏老有饮茶的习惯,他特别好饮上等绿茶。苏老讲:茶是我国人民最常用的饮料,对老年人来讲,饮茶利多弊少,既能生津止渴,利尿消食;还能去除油腻,使口内感到清新舒适。同时,茶还具有抗痢疾杆菌的功能。

苏老古稀之年以后,激烈运动是不做了,但上述的练功十八法,工作完毕后的漫步行走,九十五岁前依然坚持。每晚睡觉前半小时,或听听音乐、或读读唐诗、轻松之后,很快进入梦境。

报效祖国宏愿------ 华罗庚的故事

同学们都知道,华罗庚是一位靠自学成才的世界一流的数学家。他仅有初中文凭,因一篇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得到数学家熊庆来的赏识,从此华罗庚北上清华园,开始了他的数学生涯。

1936 年,经熊庆来教授推荐,华罗庚前往英国,留学剑桥。20世纪声名显赫的数学家哈代,早就听说华罗庚很有才气,他说:“你可以在两年之内获得博士学位。”可是华罗庚却说:“我不想获得博士学位,我只要求做一个访问者。”“我来剑桥是求学问的,不是为了学位。”两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垒素数论,并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哥德巴赫问题发表18篇论文,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数学家出众的智慧与能力。

1946年,华罗庚应邀去美国讲学,并被伊利诺大学高薪聘为终身教授,他的家属也随同到美国定居,有洋房和汽车,生活十分优裕。当时,不少人认为华罗庚是不会回来了。

新中国的.诞生,牵动着热爱祖国的华罗庚的心。1950年,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回到了祖国,而且还给留美的中国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动员大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在信中坦露出了一颗爱中华的赤子之心:“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虽然数学没有国界,但数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

华罗庚从海外归来,受到党和人民的热烈欢迎,他回到清华园,被委任为数学系主任,不久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从此,开始了他数学研究真正的黄金时期。他不但连续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突出成绩,同时满腔热情地关心、培养了一大批数学人才。为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为应用数学研究、试验和推广,他倾注了大量心血。

据不完全统计,数十年间,华罗庚共发表了152篇重要的数学论文,出版了9部数学著作、11本数学科普著作。他还被选为科学院的国外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家的院士。

从初中毕业到人民数学家,华罗庚走过了一条曲折而辉煌的人生道路,为祖国争得了极大的荣誉。

陈景润(1933~1966)

中国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闽候人。

陈景润出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上有哥姐、下有弟妹,排行第三。因为家里孩子多,父亲收入微薄,家庭生活非常拮据。因此,陈景润一出生便似乎成为父母的累赘,一个自认为是不爱欢迎的人。上学后,由于瘦小体弱,常受人欺负。这种特殊的生活境况,把他塑造成了一个极为内向、不善言谈的人,加上对数学的痴恋,更使他养成了独来独往、独自闭门思考的习惯,因此竟被别人认为是一个 “怪人”。陈景润毕生后选择研究数学这条异常艰辛的人生道路,与沈元教授有关。在他那里,陈景润第一次知道了哥德巴赫猜想,也就是从那里,陈景润第一刻起,他就立志去摘取那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1953年,他毕业于厦门大学,留校在图书馆工作,但始终没有忘记哥德巴赫猜想,他把数学论文寄给华罗庚教授,华罗庚阅后非常赏识他的才华,把他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当实习研究员,从此便有幸在华罗庚的指导下,向哥德巴赫猜想进军。1966年5月,一颗耀眼的新星闪烁于全球数学界的上空------陈景润宣布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1972年2月,他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外国数学家在证明”1+3“时用了大型高速计算机,而陈景润却完全靠纸、笔和头颅。如果这令人费解的话,那么他单为简化”1+2“这一证明就用去的6 麻袋稿纸,则足以说明问题了。1973年,他发表的著名的”陈氏定理",被誉为筛法的光辉顶点。

对于陈景润的成就,一位著名的外国数学家曾敬佩和感慨地誉:他移动了群山!

篇4:数学家名人故事:数学家高扬芝

数学家名人故事:数学家高扬芝_700字

高扬芝(1906—1978),江西南昌人,从小学习勤奋,特别喜欢数学。

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由于学习成绩优秀,1930年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上海大同大学担任数学教员,后成为教授、数学系主任。在课堂教学中,她遵循《学记》中所说的:“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所以,高扬芝的数学教学一贯是兢兢业业、讲求实效,深受学生欢迎。

高扬芝长期从事数学分析(旧时叫高等微积分)、高等代数和复变函数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她深知,高等数学比初等数学更加抽象,外行人常常把它看成是由冷酷的定义、定理、法则统治着的王国。因此,高教授常常告诉学生,数学结构严谨,证明简洁,蕴含着数学的美。它像一座迷宫,只要你潜心学习、研究,就能寻求到走出迷宫的正确道路。一旦顺利走出迷宫,成功的愉悦会使你兴奋不已,你会向新的、更复杂的迷宫挑战,这就是数学的魅力。

她在上海大同大学工作不到五年的时间里,自身潜在的`科研天赋很快被唤醒催发。经过刻苦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实践,她撰写出论文《Clebsch氏级数改正》,1935年在交通大学主编的《科学通讯》上连载,得到同行好评。解放后,她又著有《极限浅说》《行列式》等科普读物多部。

高扬芝是中国数学会创始时的少数女性前辈之一。1935年7月25日中国数学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举行成立大会,共有33人出席,高扬芝就是其中的一位。在这次年会上,她被推选为中国数学会评议会评议,后连任第二、三届评议会评议。1951年8月,中国数学会在北京大学召开了规模空前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高扬芝出席了大会。她是这次到会代表63人中惟一的女代表。20世纪60年代,她被选为江苏省数学会副理事长。

篇5:名人故事:数学家―笛卡尔的故事

名人故事:数学家―笛卡尔的故事

笛卡尔,(1596-1650)法国家,家,物理学家,解析几何学奠基人之一,他认为数学是其他一切科学的理论和模型,提出了数学为基础,以演绎为核心的论,对后世的.哲学。数学和自然科学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笛卡尔分析了几何学和代数学的优缺点,表示要寻求一种包含这两门科学的优点而没有它们的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问题--解析几何,《几何学》确定了笛卡尔在数学史上的地位,《几何学》提出了解析几何学的主要思想和方法,标志着解析几何学的诞生,思格斯把它称为数学的转折点,以后人类进入变量数学阶段,

笛卡尔还改进了韦达的符号记法,他用a、b、c……等表示已知数,用x、y、z……等表示未知数,创造了“=”,“”等符号,延用至今。

笛卡尔在物理学,生理学和天文学方面也有许多独到之处。

数学家华罗庚名人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五则)

中国古代数学家故事_儿童睡前故事

国外数学家的故事简介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400字

伽利略简介

名人故事

伽利略的颁奖词

伽利略的名言

名人故事研究报告

数学家名人故事:伽利略(共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数学家名人故事:伽利略,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