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杜牧名人故事(共含6篇),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wenwenw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名人对联故事――杜牧酒店写联
名人对联故事――杜牧酒店写联作者/江苏王宝琪
小朋友们,都知道唐朝诗人杜牧的《清明》诗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细雨蒙蒙,杜牧又没带雨具,衣衫淋得湿透,真像丢了魂似的,多么想找个洒店,喝口滔,避避雨啊!还好,路上遇见一个往家赶的牧童,告诉他酒家的`去向。
杜牧兴冲冲地向远处的酒家跑去,老远就喊:“酒家,来二斤酒!”没人答应。走到跟前,见店门半掩着。杜牧连忙推门进去,店堂里一个顾客也没有。正纳闷,店主人从里屋走出来。对杜牧说:“客官,真是对不起,近来连日阴雨,酒送不来。今天,伙计挑着酒瓮来送酒的,却因路滑,摔了一跤,酒瓮摔坏了,酒也撒了。现在店里一滴酒也没有啦!要不你在这儿歇歇脚,喝口热水吧!”说着,主人递了碗热茶上来。
于是,两人攀谈起来。当得知杜牧的身份时,店主人笑容满面地说:“先生相貌非凡,一见就知道是个有才学的贵人。怪不得今天一大早,就听到门前大树上喜鹊叫哩!您能否赐小店一副墨宝?”
杜牧一向不喜欢别人阿谀奉承,加上没喝上酒,心中不快,就挥笔写道:
行人一二四五六七八九十
酒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十
横批:百米一搬家
杜牧写完,就告辞另寻酒店去了。
第二天,店主人兴冲冲地把对联贴了出来,引来众人观看,大家不知何意。牧童也来了,想起昨天那位向他打听酒家的行人,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了,说:“上句无‘三’,‘三’与‘伞’谐音,是说来人没有带‘伞’,身上淋潮了;下句少个‘九’,‘九’与‘酒’谐音,是说店里没有酒,来人没喝上,很是扫兴。‘百米一搬家’是说把‘百’上的‘一’搬到‘米’字上,意思是说他‘自来’了。
原来是这么回事呀!众人都夸牧童是个聪明的孩子。
关于杜牧的故事
杜牧字牧之,陕西临潼县人,工于书法,又是“兵法”专家,但最著名的是写诗,文学史上有“小杜”之称。其诗中有事,事中有诗。杜牧考进士时就是拿着自己的诗文去见主考官崔郾,正是这个崔主考读了他的《阿房宫赋》后,就大笔一挥,保举他为进士。
其一:为僧笑语而献诗
杜牧中进士后,携友人到寺庙玩耍,只见庙中禅僧拥褐独坐,听其所言,似觉句句暗含玄机。当禅僧看到风流倜傥的杜牧时就问:“这位公子是谁?”旁边的人争相告白:“他就是刚刚进士及第名震京师的'才子杜牧!”那禅僧却不以为然地笑道:“我怎么就没听说过呢?”
杜牧听禅师这么一说,若有所悟,便题诗曰:“家在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时芳。禅师都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意味长。”
杜牧有所悟,悟出了人生的一些什么道理呢?
【杜牧难得!难得其清醒。家族显赫,个人一举成名,好不飘然也呵!被禅师一盆冷水浇来,居然能猛醒,深知对名利场上一切“皆不知也”,也是一种值得敬佩的人生态度。这首诗赠给那位洒脱的僧人,表示的是谢意。而这首诗流传下来,却也可以令所有的成功人士作借鉴。】
其二:十年一觉扬州梦
牛僧儒当宰相时出镇扬州,特请杜牧当书记官。其时,杜牧少年英俊,风流倜傥,常常混迹花街柳巷。出于关心,牛僧儒常派人跟踪,并要求跟踪者每天写出杜牧行踪记录。后来,牛僧儒把一箱字条让杜牧过目,字条上写的内容都一样:“某日某时,杜书记在××妓院,一切安好。”杜牧看后,流着眼泪向牛丞相表示感谢。牛僧儒去世时,杜牧写墓志铭,极尽赞美之词,他离开扬州时写了一首感怀诗,其中有一句是:“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便是杜牧对这段历史的感怀之作。
其三:花落犹似坠楼人
杜牧有感于美女绿珠在“金谷园”跳楼身亡之事,便作《金谷园》诗以纪念: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花落犹似坠楼人!
绝妙的诗必有绝妙的修辞,“逐”字之用,“怨”字之设,是比拟修辞的妙笔;这历史的香尘和眼前的落花,是借代修辞的替换形式。“花落犹似坠楼人”是明喻,也可看成是互喻,落花似人,人似落花,互为喻体。
杜牧弱冠成名,先是考中了进士,进士及第之后又制策登科,当时的心境可谓“心花怒放”,用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诚不为过。一天他与友人到长安城南文公寺游览,发现里面静悄悄的,一个老僧拥褐独坐,一副超然物外的世外之人风采。杜牧与之交谈,觉得此人玄言妙旨,远非一般僧人所能望其项背。老僧反过来问杜牧的名姓和职业,与杜牧前来的人赶紧大唱赞歌,说杜牧如何出身名门,而今名满长安之类,谁知老僧微微一笑,言到:皆不知也。
杜牧失望之余,没有恼怒,反求诸己,深刻反思,赋诗一首“家在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时芳。禅师都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意味长。”
【古典诗词鉴赏杜牧篇】
杜牧——《泊秦淮》
杜牧——《秋夕》
杜牧——《遣怀》
杜牧——《山行》
杜牧——《金谷园》
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杜牧——《赤壁》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旅宿》
杜牧——《七夕》
杜牧——《过华清宫》
杜牧——《赠别二首之一》
杜牧——《赠别二首之二》
杜牧——《山行》
《 唐摭言·公荐》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当时,崔郾侍郎奉命到东都洛阳主持进士科考试,百官公卿都到城门外摆好酒席饯行,车辆之胜,官员之多,举世罕见。此时吴武陵——他是柳宗元的老朋友——正任太学博士,也骑着一头老毛驴过来凑热闹。崔郾正在酒席上喝得高兴,听说吴老这位有名的清流人士也过来了,非常吃惊,连忙离席前来迎接。吴老看见崔郾,把他拉到一边,拍着崔郾的肩膀说:你担负此任,乃是众望所归。我老了,不能为朝廷排忧解难了,不如为你推荐一个贤士。前些日子,我偶然发现一些太学生情绪激昂地讨论一篇文章,走近一看,原来是这次要参加考试的杜牧所写的《阿房宫赋》。这篇文章写得真好,这个人也太有才了。崔侍郎你工作繁重,日理万机,恐怕没有闲暇去浏览这篇文章,不如让我为你诵读一下。 说到这里,吴老就字正腔圆地、摇头晃脑地将《阿房宫赋》读了起来。崔郾也是一个有品味的知识分子,听后也称赞不已。吴武陵乘热打铁,要求崔郾在接下来的考试中将杜牧评为状元。崔郾面露难色,推辞道:状元已经被他人预定了。
吴老穷追不舍,大声说道:如果真得当不了状元,就退一步,让他以第五名进士及第。崔郾还在踌躇犹豫,吴老倚老卖老地说:如果还不行的话,就把这篇赋还给我,看有没有比这写得更好的赋。崔郾迫不得已,只好满口答应,然后目送吴老离开。回到酒席上,喝酒的同僚问吴博士来做什么。崔郾回答说,吴老推荐了一个人为第五名进士。酒客连忙追问是谁,崔侍郎回答说是“杜牧”。旁边立刻有人接茬说:听说过杜牧这人,才气是大大的有,只是品行不太好,不拘小节,喜欢烟花风月,好出入娱乐场所。崔侍郎为难地说:我已经答应吴博士了。即使杜牧是个屠夫或卖酒的小贩子,我也不会改变了。
崔侍郎重然诺、讲诚信是好事,不过他以这种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在考试前就如此轻易地决定众多考生的命运,还是让人对这样的考试产生怀疑,那里究竟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黑幕呢?不过,杜牧终究没有辜负吴武陵,也没有辱没崔侍郎。大和二年(828),杜牧在洛阳高中进士,感到无限荣光。若干年后,唐代进士便以杜牧为荣了。
由吴老这样的清流赏识推荐而进士及第,杜牧认为这是一种极大的荣耀。
皇榜公布后,他曾赋诗一首来表达自己的喜悦:“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秦地少年多酿酒,却将春色入关来。”放榜的时候,洛阳的花儿还未绽开。三十三名中举的进士骑着高头大马得意洋洋地行在街上进,他们要去参加各种庆祝活动,出席各种酒会宴席,喝着秦地的美酒,心情舒畅,满面春风,好像春色也被他们带进了长安。
三十三人,就是这次进士及第的全部人数,大致相当今天全国高考各省文科状元的人数,这个数目在唐代还是偏高的。唐朝前期,及第人数一般是十七到十九名,中唐以后才上升到三十名左右。据说唐朝二百九十年间,进士共有六千四百二十七人,平均每年二十二人。人数少,所以能一朝成名天下知,如张籍《喜王起侍郎放榜》:
东风节气近清明,车马争来满禁城。二十八人初上牒,百千万里尽传名。这个春天是属于杜牧的。他正月参加考试,二月登第,闰三月又应制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以第四等及第,随即授官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二十多岁的杜牧毕竟年轻,接连碰到这样的喜事,无法抑制心中的喜悦,笑得连嘴都合不拢了。按照惯例,新科进士要到曲江游耍。“曲江水满花千树”,它是当时最热闹的场所,尤其在春天时候,通常是摩肩接踵。晚唐诗人姚合曾大发感慨,要想到曲江从容赏花,非得日薄西山的时候才行,不过到那时,花儿被看人了一天,精神业已萎靡不振,色彩暗淡:
江头数顷杏花开,车马争先尽此来。欲待无人连夜看,黄昏树树满尘埃。这时的.杜牧,顾盼生辉,一举手,一投足,都才情万种。他们一行三五人来到曲江寺院,碰见一位打坐的僧人,攀谈起来。僧人便问杜牧姓名,杜牧得意地报上大名,心想“天下谁人不识我”,满以为僧人会大吃一惊,露出追星族的狂热。谁知这位僧人面色平静,木然地追问杜牧现在从事什么职业。这让杜牧分外失落,同行的朋友赶紧把杜牧连中两元的喜事拿出来夸耀,僧人依然不为所动。诗人很是惆怅,现场赋诗一首:
家住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时芳。老僧都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气味长。
杜牧究竟是不是吴武陵推荐及第的,这件事很值得怀疑。小杜有封信名为《投知己书》,其中曾向朋友夸耀当年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情形:“大和二年,小子应进士举。当其时,先进之士以小生行看可与进,业可以修,喧而誉之,争为知己者,不啻二十人。”可见当时看好他的人很多。《唐摭言》说酒席上有人反对吴老的荐举,理由是杜牧不拘细行。其实杜牧不拘细行、风流名闻天下,是在他及第之后,主要在二十六岁到三十六这十余年间,这时他基本上在各方镇使府中为幕僚,有名气,有才气,环境宽松,有条件充分展示他的风流倜傥。李商隐含蓄地说杜牧“刻意伤春复伤别”,所指的也是这段幕僚生活。估计《唐摭言》中的故事,是依据杜牧后来的倜傥形象编造出来的。
大和二年十月,杜牧进士及第后八个月,他就奔赴当时的洪州,即王勃写《滕王阁序》那个地方,开始了他长达十多年的幕府生涯。其时沈传师为江西观察使,辟召杜牧为江西团练巡官。
沈家与杜家为世交,沈氏兄弟是文学爱好者,对当时的知名文人都很眷顾,与杜牧的关系也颇为密切。杜牧撰写《李贺集序》,就是应沈传师之弟沈述师所请。杜牧经常往沈述师家中跑,听歌赏舞,蹭饭蹭酒,还对沈家中的一个歌女张好好很有好感,可惜主人对此女子分外珍惜,抢先一步,成全了自己,将她纳为小妾,使小杜空有羡渔之情。大和八年,小杜在洛阳与张好好不期而遇,此时的张好好已经沦落为他乡之客,以当垆卖酒为生。
杜牧感慨万分,写了一首五言长篇《张好好诗》。由于情绪饱满,不仅文笔清秀,而且书法更为飘逸,为杜牧赢得了书法家的美名。《宣和书谱》评论道:“(杜)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相表里。”清人叶奕苞《金石录补》也给于了极高的评价:“牧之书潇洒流逸,深得六朝人风韵,宗伯(董其昌)云:颜、柳以后,若温飞卿、杜牧之,亦名家也。”今人所能见到的唐朝真迹少之又少,这幅《张好好诗卷》自然珍贵异常,纸本上有宋徽宗、贾似道、年羹尧、乾隆等一堆名人的鉴定印章。当年溥仪皇帝“北狩”之时,仓皇之中还不忘携带此卷,后为民国四大公子之一张伯驹个人所有,又捐赠政府,藏于故宫博物院。
在此期间,小杜另一首与歌女有关诗歌为他博得了盛名,这就是《杜秋娘诗》。杜秋娘本是金陵美女,妩媚动人,能歌善舞,能联诗作曲,十五岁时,一曲《金缕衣》就俘虏了镇海节度使李锜: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李锜听后,将之收为小妾,让她度过一段甜蜜时光。
后来李锜起兵对抗朝廷,兵败被杀,杜秋娘作为罪臣家眷被送入后宫为奴,继续发挥她的专长,充当歌舞姬。杜秋娘再以这一曲《金缕衣》俘虏了年轻的唐宪宗,被封为秋妃。杜秋娘虽然总是唱同一首歌,但智商很高,经常不著痕迹地参与军国大事,甚得宪宗皇帝宠信。后来宰相李吉甫劝唐宪宗再选天下美女充实后宫,宪宗皇帝自豪地说我有一秋妃足矣。穆宗皇帝即位后,还任命杜秋娘为皇子李凑的保姆。也正是这一任命,让她卷入权力的角逐中。李凑失势被废,杜秋娘也被撵回老家。
到金陵出差的小杜,看见曾经光彩照人的杜秋娘如今又老又穷,便提笔写下了《杜秋娘诗》。据说这首诗当时脍炙人口,传唱大江南北,可能是因为大家对这个风云一时的歌女太熟悉了。李商隐与小杜结识后,共写过两首给他,一首自谦“高楼风雨敢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称颂“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另一首起句就是“杜牧司勋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诗》”,可见“小李”也认为这首诗为“小杜”的代表作。
杜牧字牧之,出生在京兆万年,在太和二年的时候,杜牧考中进士,被分配到江西当团练府的巡官,后来又担任淮南节度府的掌书记,作为监察御史。后来也做过许多州的刺史,最后官职落定在中书舍人上。
杜牧的仕途不算坦荡,但也不能说境遇惨淡,虽然杜牧一直游离在唐王朝组织之外,但不妨碍他在文学诗词方面的成就,杜牧没有因为自己没被重用,在诗歌中吐露半点不满,相反,杜牧的诗多数以歌颂为主,给人积极乐观的感受。
杜牧是晚唐杰出的诗人,他的七言绝句能将静态的景物描绘出动态的灵性,思想情感的合理插入,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杜牧也以七言绝句成就最高。杜牧擅长文赋一篇《阿房宫赋》将历史展现在世人面前,十分震撼,让人们在欣赏杜牧绝妙的文学手法同时,怀古伤今,引人深思,为后人传诵。
杜牧同时注重军事,他写过不少军事论文,还曾经为《孙子》注释,供后人更好地理解。他外甥编着的《樊川文集》收录了杜牧大大小小的诗词歌赋,成为后人对杜牧作品的了解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和史料基础。
杜牧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不同于李白、杜甫,小李杜的文风是截然不同的,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不仅如此,杜牧在书法上也有很高的造诣,杜牧的草书气势雄健,和他文章中表达的情感一样。
杜牧虽然受晚唐风气影响,但是并没有失去本心,他出淤泥而不染,将繁华的辞藻和个人特色结合,创作出一篇篇优秀的文学作品。
杜牧很聪明,而且十分有气节,受人尊敬,他的诗歌或豪迈或清新,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虽然身处晚唐,但是他胸怀大志,在报效国家无果后,杜牧也有一些小故事被流传下来,这展现了杜牧另外一面。
杜牧虽然才华出众,但是却没有在政治上有什么大作为,一直没有找到自己心爱的人,太和末年的时候杜牧又被贬官,从御史的位置变成师府的幕僚,传说湖州这个地方歌妓很有名,杜牧也希望能亲眼目睹,就提议举办一次大会,让全湖州的歌妓都在一起供大家观看。
湖州刺史也就按照杜牧的意思办了一场,当天可以说是人山人海,杜牧是有私心的,他一直在寻找能够让自己看上眼的美女,但是一直没找到,眼看要到傍晚了,突然杜牧看到一位乡村老妇带着一个小女孩,美极了,就和老妇人的女儿订婚,说不到十年自己一定会来这里当郡守,到时候您就将女孩嫁给我,我一定好好对她。
分别后,杜牧还一直想着女孩,但是无奈他官职太低,不能提出担任湖州的请求,曾经杜牧当过一段时间别的地方的刺史,但都不是他本意。在杜牧四十一岁的时候,经人推荐,终于当上湖州刺史,但是那位约定好的女子已经出嫁三年,有三个孩子。
杜牧责备老妇人不讲信用,但是老妇人说我已经遵守约定在十年内,都让小女等着您的到来,但是十年过去了,大人您一直没有来,我才有出嫁的打算的。杜牧觉得自己理亏也就不再追问。
杜牧的诗有哪些
杜牧在文学创造方面有很高的成就,杜牧的诗歌风格多变,或大气或委婉,或吊古或感怀,在大部分立足于怀古的诗句中,也不免有歌颂自然,赞美景物的轻松的诗歌。
杜牧的文章陈厚奇变,他的诗句却又是那样的英姿雄发,元稹、白居易的诗歌风格是当时很多诗人跟风效仿的,但是杜牧自成一色,他明白要想让诗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就必须要另辟蹊径。
杜牧诗歌时而抒怀自身的豪迈之气,时而从身边景致着手流露出别样的韵味,这在整个唐代都是独特的,他忧国忧民的胸怀,和伤春伤别的绮思柔情交织在一起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渴望为国立功的远大志向让杜牧的诗歌中不乏丰富的想象和豪迈的情感,而他偏向务实的精神,又让他不仅仅只会构想壮丽的河山,秀美的祖国,从杜牧的诗中,我们常常读到最后能发现诗歌中的情感我们也有,似乎读者能与杜牧抱有相同的态度,对人,对物,对事的也能通过诗歌的表达有一个完整的理解。
杜牧总能从日常的景色中找到特殊的地方,并能通过手中的笔,为读者描绘出一派别样的风光,杜牧总能在最适合的时候,找到最能表达情绪的思想感情,他的诗往往也能引起人们的思考,不是感叹所见景观的美丽,更能体会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情感。
杜牧在绝句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善于捕捉自然景物中美好的形象,用绝句体小诗加以描写,情景交融,在短短的四句中,能表述出一个完整而幽美的景致。杜牧的律诗则有较强的现实性,杜牧经常在律诗中引经据典,豪宕缠绵中不失古朴潇洒的风韵。
★ 名人故事
★ 名人故事研究报告
★ 经典名人故事
★ 名人故事300
★ 残疾名人故事
★ 名人资料名人故事
★ 枯木逢春名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