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如何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janwang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英语教学中如何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共含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janwang”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英语教学中如何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篇1:浅谈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的传授

浅谈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的传授

语言是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还应当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英语学“活”,达到中学英语教学之目的,而且有助于学生积东西方文化为一身,提高文化修养.

作 者:刘文霞  作者单位:大城县大流漂中学,河北,廊坊,065900 刊 名:希望月报(上半月) 英文刊名:HOPE MONTHLY 年,卷(期): “”(2) 分类号:H3 关键词: 

篇2: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

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

在外语教学中,英语语言知识是以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为载体的,学生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会直接影响到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掌握更多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对大学英语教学有不言而喻的作用.

作 者:徐毓 刘桂芳 刘玉文  作者单位:沈阳医学院外语部,辽宁,沈阳,110034 刊 名: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8 “”(14) 分类号:H3 关键词:英语教学   文化背景知识   渗透  

篇3:谈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

语言是文化载体,文化是语言形式所负荷的内容,一种语言储存了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因此,语言、语言学习和运用都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语言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每种语言都具有明显的民族、地方、历史等色彩,我们要想掌握和运用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产生这种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中西文化的差异。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关于文化的内容有人用大写的文化(Culture)和小写的文化(culture)来表示。大写的文化指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等;小写的文化指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禁忌幽默、风土人情等。

中西文化是有差异的,从小写的culture来看,初中英语三册教材所涉及到的主要有下列二个方面:一是衣、食、住、行方面的,包括购物、食品、交通、学校、家庭等。例如:在饮食方面,英国人最喜欢吃的食物是fish和chips(鱼和薯条),而在中国尤其是中国北方往往有许多人喜欢吃饺子(dumpling)。就餐时英国人使用刀(knife)和叉(fork),在中国用的却是筷子(chopstick),对于英美国家的人来说他们不知道chopstick是什么东西。另外,与中国人不同的是英国人们还有喝午茶的习惯,而且往往喜欢在茶里加上coffee或sugar或milk。就交通而言,在中国车辆靠右行,而在英国则相反,那就是Traffic always goes on the left。二是社会交际方面的,包括问候、称呼、介绍、赞扬、致谢、问路、约会、告别等。例如:中国人喜好当面赞扬对方,贬低自己,“You’re so good and wonderful and I’m so terrible.”在西方,当面称道对方,对方会认为说话者有某种目的或企图;另一方面,当别人称赞说:“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中国人往往回答说“不好,不好,比起你还差远呢!”而英美人则会说“Thank you”,这种情况下中国人之间谈话若用英美方式来回答就会让人感到不谦虚,在中国文化看来,谦虚是一种美德,而在英美文化看来,这是自卑和无能的表现。另外,因历史、文化、民族、国家的差异,英语和汉语人名表示方法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具体表现在姓和名的顺序上(第三册第一单元),如:

英文:David(Given name Howe (Family name

/first name) /last name)

中文: 郝 (姓) 建国 (名)

可见,用汉语表达姓名时,一般姓在前,名在后,也可说“郝先生”,“郝小姐”等。而英文表达姓名时与中文恰好相反,则名在前,姓在后,有时可以用Middle name(中间名),需要强调用Mr. /Miss/ Mrs. 称呼人时,后面用姓(Mr. Howe )不可用名(Mr.David),因为 这是中国人通常犯的错误。在称呼方面还有“dear”(亲爱的)这个词,在英国无论男女老少、上级下级之间都可以使用,在中国则不能随便使用,否则会造成误解。可见,中西方文化是有差异的,初学英语的学生,总喜欢把母语和英语互译,这种方法往往会成为英语学习的障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所学语言同母语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便使学生了解中英两种文化的差异,还要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使学生掌握正确运用英语的方法。

二、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功用。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指出,初中英语教学要“使学生了解并尊重其他国家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更好地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帮助学生“了解文化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是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为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

1、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初中英语课本选材广泛,内容涉及历史、地理、美术、经济、自然等各个领域,教学中注重有关背景知识的渗透,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如:初一册教材中有下列有关时间的对话:

A:What’s the time in Beijing now?

B:It’s 8 p.m

A:What’s the time in London now?

B:It’s 12 p.m.

要给同学们讲清楚为什么北京现在是8点钟而伦敦还只有零点呢?因为世界各地之间存在着时差,可以用下列图表表示现在Beijing、London、Tokyo和Sydney的时间:

Beijing London(-8 hours) Toyko(+1 hour) Sydney(+2 hours)

midnight 4p.m. 1a.m. 2a.m.

noon 4a.m. 1p.m. 2p.m.

8p.m. noon 9p.m. 10p.m.

8a.m. …… …… ……

接着再请学生在图表上加上New York相应的时间,再进行句型操练,这样既扩大了句型的操练量,还加深了同学们对地理知识中“时差”这个概念的理解。

2、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专家认为影响阅读理解的有两大因素:一是大脑对文字符号的感知程度与速度,另一个是“眼球背后的东西”在起重要作用。所谓“眼球背后的东西”,就是指阅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如果一个人的文化背景知识比较丰富,那么他在阅读时理解的速度就比较快,程度也比较高,反之亦然。例如:在某篇文章中出现“go to the sea”(下海)一词,一方面它是“进入大海游泳、嬉戏”之意,另一方面则表示“经商、做生意”,如果你不理解“go to the sea”的两种含义,那么可能会曲解文章的整体含义。再如英语中“Thanksgiving(感恩节),sandwich(三明治),White House(白宫)”等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的,都有它们不同的含义,而且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意义也不同。如果说London is a foggy city的话,那么现在它已经不再是一个“雾都”了,如果翻出陈旧的词典来证明伦敦是雾都的话,那岂不让英国人见了笑话。初三册课本Leeson74“The Universe and Man-made Satellites”中有一个问题“Why is the world becoming smaller and smaller?”,如果你知道现代世界通信越来越发达,信息高速公路不断完善,你就不难回答上面这个问题了。所以要理解一篇文章的真正含义,揣摩作者的意图,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是很重要的。

3、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让学生在与对方交流中,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中讲出得体、恰当的话。然而,语言的得体性离不开文化知识,我们从日常的交际错误中就可以看到这一点。交际错误分为两种,一是语言错误,二是文化错误。现代外语教学论认为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严重。因为在与英语本族人交谈时,他们往往对外族人在语言、语法方面的错误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甚至是冒犯的。例如:学生们在商店里或街上看见外国人就问“Hello! Where do you come from?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这些突如其来的问题会把外国人弄得非常尴尬,不知该不该回答,也不知该怎样回答。因为在某些国家,这样一连串的问题一般只在医院、移民局、警察局这类地方才能使用,而且对英美国家的女士来说,她们尤其不喜欢别人问及年龄,在初中英语第一册中出现过这么一句对话:

“--How old are you , Mrs Hyde?”

“--Ah ,It’s secret!”

可见,年龄是她们的隐私,你不应该过问,他们也不愿意把年龄告诉你。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有时即使语言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解。如:见到一个熟悉的外国人,出于礼貌,想打个招呼,便说:“Hi , Mr Green , where are you going?”这样一句话在中国人看来是很正常的,在英美国家的人看来却是不礼貌的,甚至被人认为是有意干涉别人的私事,也许他们会说:“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这不关你的事)。”其实,在英国,人们相互见了面,最喜欢谈论的话题是:“How are you?The weather is fine today , isn’t it ?”,而在中国,大家相互见了面常说:“你去哪里?”或“饭吃过了没有?”这对英国人也容易造成误会,他们会反过来问:“No. Are you planning to treat me to a meal(你打算请我吃饭吗?)”。

可见,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了解英语的文化背景,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英语。有许多中国留学生,他们的英语词汇量很丰富,语法也掌握得很好,可是到了国外,却无法与外国人开展交流,或者在交谈中出现许多Chinglish(中国式英语),就是因为他们缺少必要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我们的在校初中学生是在不具备社会和文化环境的情形下学习英语的,而且社会阅历尚浅,社会文化知识了解较少,所以要想帮助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提高交际的有效性,在英语教学中就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要教给他们英语的交际知识和交际规则,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

三、文化背景知识教学中应注意的二个问题。

为使学生能够适应信息化社会和社会对学习英语的要求,我们必须发展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的能力,扩展他们的文化科学知识,尽可能多地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从教学角度看,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应是一种密切结合语言的教学,本人认为应注意以下二个方面:

1、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应寓于语言教学之中。

文化背景知识是为语言教学服务的,因此在进行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时应优先考虑语言教学的要求,目前初中还不可能开设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专门课程,所以只能按现有教材涉及到什么讲什么,如“Mooncake ”和“Young Pioneer”分别是什么意思;“USA”是“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的缩写,它还可以代表Uncle Sam (山姆大叔);John Bull(约翰牛)是英国或英国人的绰号,为什么,等等。重点是要讲解那些具有背景意义的词汇和交际用语,除讲清其概念部分外,还要讲清它所含有的文化背景知识。

如:在初中英语第二册讲到“floor”一词时,应告诉学生,它除了当“地板”讲,还可以当“楼层”讲。如“He lives in the twelfth floor.”(他住在第十二层楼)。英美两国表达的方法又不一样,美国和中国说法一样,而英国把二楼叫作“first floor”,三楼叫作“second floor”,一楼叫作“ground floor”,而且在英美等国,人们不喜欢13这个数字(宗教原因),认为它不吉利,因此,在一些高层建筑和宾馆里不设13层楼,也没有13号房间,12之后就是14。再如:初中英语三册教材中多次出现Make a telephone call这个交际项目,可以给同学们讲讲,中国和英语国家打电话的一些习惯用语。

2、创设有利于英语教学的语言环境。

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应用,而学习外语的难题之一是缺乏语言环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并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和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及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提高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我们可以利用课堂内外活动时间采取对话、表演、唱歌、看录像、做游戏、开Party等多种形式,为他们创造学习环境,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和提高。如:初中英语第三册第13单元涉及Christmas内容,为了能使同学们更好地了解讲英语国家有关圣诞节的习俗,更好地掌握有关圣诞方面的专用词汇,我们的做法是在班级里搞一次较为逼真的圣诞晚会,如装饰圣诞树(Christmas tree),在树上挂上彩灯、彩球,树尖上挂上星星、小天使等,互送圣诞贺卡(card),叫一位同学装扮成圣诞老人(Father Christmas)给同学们赠送圣诞礼物(Christmas present),同学们一起唱圣诞颂歌、用英语表演节目等等。同学们个个如身临其境,真正做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提高了他们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总之,英语教学中应当切实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同时给学生一双看世界的眼睛,使他们学会与来自不同社会背景、文化习俗、政治制度的国家的人们和谐共处,学会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里生存和发展,从而真正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

参考书目:

《初中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3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张献臣:“浅淡中学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课程大纲教材评价》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刘道义:“展望二十世纪初的中小学外语教材”, 《课程大纲教材评价》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郑旺全:“初一上英语教材修订版介绍及教学建议”, 《课程大纲教材评价》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丁 严:“英语教学中如何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中学外语及其他各科教学》第1期

胡晓琼:“外籍教师谈中国英语教学与文化差异”,《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第1期

篇4:英语教学中如何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英语教学中如何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作者]  丁严

[内容]

一、必须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约定俗

成的。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 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每

一种语言都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 时期所特有的文

化现象。例如:英语中的“Ladies first,Thanksgiving,Homecoming,Girls

LeagueDance,san dwich”等等;汉语中的.“少先队、黑五类、臭老九、一国两

制、跃上新台阶”等等,这些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 史环境中产生的。如果把汉

语中的“少先队、警察叔叔、月饼”译成英语就是:“Young Pioneer,Uncle Poli

ceman,mooncake”。这些词都很简单、常见,可是外国人却很难懂,因为他们不

了解有关的文化背景。同样, 我们学习英语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例如:“You

are,indeed,a lucky dog”这句话,如果按字面翻译成汉语 就是:“你真是一

条幸运的狗。”这在汉语中完全是一句骂人的话。“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是

贬义的,如 我们常说“走狗”,“癞皮狗”,“狗崽子”,“狗头军师”等等,

用来描绘所厌恶的人。可是,在英语中这 句话是说,”你真是个幸运儿。“”狗“

在这儿用来指人不但没有骂人的意思,而且还表示一种亲昵的关系。 在美国

”狗“是家庭成员。人们认为它往往含有褒情善意。因此,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

化背景中意义不同。我 们要想掌握和运用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产生这种语言

的社会,学习这个社会的文化。否则,就无法正确理解 和运用这种语言。

[1] [2] [3] [4] [5] [6]

篇5:大学英语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大学英语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本文从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入手,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讲授的必要性和具体采用的方法,从而不断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作 者:孙凌云 李振伟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9) 分类号:H3 关键词:大学英语   语言   文化   背景知识  

篇6: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的导入

【摘 要】适时适量的文化导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论述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并探讨文化导入的方法以及原则,目的在于通过文化知识导入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对提高高职英语的教学质量,有效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 语言与文化 文化导入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反映了文化的需要;另一方面,语言不能超越文化而独立存在,不能脱离一个民族流传下来的、决定这一民族生活面貌和风俗习惯的信念体系。因此,联系文化教授语言对于正确得体地使用语言是十分重要的。

一、高职学生英语文化知识现状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的知识现状,做到因材施教对高职学生导入文化知识,笔者对任教的班级学生进行了文化知识问卷调查。调查表如下:

1.Dragon(龙)在中国是一种吉祥的动物,蕴含着成功和杰出之意,而在西方人对龙的理解是( )

A.邪恶的象征 B.友善的象征 C.权力的象征

2.Individualism一词在美国文化里的内涵是( )

A.个人主义 B.个性主义 C.自由主义

3.西方感恩节是在( )

A.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B. 10月的第四个星期四 C. 12月的第四个星期四

4.在上海的APEC会议上,各国领导人穿中国唐装,在挑颜色时中国领导人选的是( ),西方领导人选的是( )

A.红色 B.蓝色 C.黑色

5.在西方文化中,听到他人的赞赏,此时正确的应答为( )

A.Thank you B.No,no C You are welcome

6.在西方,接电话时应回答( )

A.I am xxxB. Hello,who are you? C. This is xxx speaking

7.英美人,特别是同性之间,喜欢在公众场合手拉手,肩并肩表示亲密吗?( )

A.喜欢 B.不喜欢

8.在西方,妇女喜欢别人摸摸或是亲亲她们的孩子吗?

A.喜欢 B.不喜欢

发放问卷调查表115份,收回有效问卷115份,有效率达100%。依据调查表结果可知,学生对词汇文化,社交文化,背景文化和非语言文化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存在问题。从单个题目看,统计结果显示,其准确率分别为30%、23%、35%、28%和43%、50%、38%、23%。

二、提高学生英语文化知识的有效策略

1.改变陈旧的英语教学模式,强化教师的文化教学意识

目前,大部分高职英语教师都不重视语言的文化教学,认为只要完成课文内容的讲授、语法、语言点的教学,再加上大量机械性的模仿练习,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因此,应强化教师的文化教学意识。

2.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具体方法

(1)词汇文化层面

文化对语言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词汇上。词汇是文化信息的缩影,既包括单词也包括习语和成语。要准确把握外语词汇的确切含义,需要对外族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因为一种语言其词汇的形成会不可避免地留下该民族的文化特征。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反映出的联想是不同的。笔者从教几年情况看,高职学生在基础知识学习上热情不高,接受能力较差,通过文化的传授,可以丰富他们的词汇知识,加深词汇记忆。高职英语教学中对词汇文化的教授应聚焦于如下词汇:

表示英语中特有的事物与概念的词汇。例如:英语中的American Dream(美国梦),指美国标榜的立国精神,人人自由和机会均等。

体现英语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沉积的习语、成语、典故、谚语、俗语等。例如:红茶“red tea”,黑眼珠“dark brown eye”。

(2)背景文化层面

基础背景文化指某种语言产生和使用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大学英语教学中对背景文化的导入应包括:地理常识,历史背景,文学艺术、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例如:《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第二册第二单元Text B讲述的.是一位男售货员和一位贫穷的老太太在7-11便利店发生的故事。这篇课文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首先,故事发生的地点是7-Eleven store。7-Eleven便利店的前身是1927年成立的美国南方公司,主要业务是零售冰品、牛奶、鸡蛋。营业时间从早上7点延续至晚上11点,这就是7-11传奇名字的由来。其次,教师还可以介绍一下西方人的社会生活及生活模式。作者的经历使我们看到了在“繁荣”的西方社会的背后,孤独的老人生活的苦闷。通过本课文的学习,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西方的老人问题,在英美,老人们似乎已成为无用的代名词,像这样的背景知识每个单元都有,关键在于教师要有强烈的意识,要善于发掘,精心备课,设计课堂内容。

(3)社交文化层面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推行文化导入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跨文化交际最终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直接与间接的接触。因此,英语中的社交规约也是文化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如:在送礼物时,中国人常谦虚说“Here’s something little for you.it’s not good”不太了解中国文化的外籍人士自然不知道这是“谦虚”的说法,他们会很纳闷为什么要送一件自己认为“not very good”的小礼物给别人。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教会学生给英美人送礼物时,可以说:“This is a nice present, I hope you will like it .”

(4)非语言文化层面

非语言文化知识包括手势、姿势、仪态、触摸、表情、眼神、体距、音量、沉默以及对时间和空间的利用等。英美人士不习惯彼此之间靠得太近,特别是同性之间。而中国人特别是女性朋友之间,喜欢手拉手,肩并肩表示亲密。但在西方人看来,这种举动难免有同性恋之嫌。在讲解shrug(耸肩)这个单词时,教师应该使学生了解耸肩是英语国家和许多西方国家常见的身势动作。表示“我不知道”,“我有什么办法呢?”等。

三、结语

简言之,学习英语不应只停留在语言形式与结构的水平上,国外文化的学习同样是外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由于文化的不同导致语言和思维的差异,使得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有鉴于此,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导入问题应当引起广大英语教师的重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培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成功交际人才”之目的。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2]周明芳.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第二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xx.

[3]戚雨村.语言文化对比[A].胡文仲.文化与交际[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篇7:英语课堂教学中加强语用知识传授的途径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英语课堂教学中加强语用知识传授的途径

邵淑萍

目前,中学的英语课堂教学仍属一种“知识”型的课堂教学,即将英语作为一种“知识”来传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重语法规则和用词规则的详细讲解和词语的机械性操练,而忽视了对所教词句语用规则的传授。其结果往往是,学生语法条文记了许多,单词也认得不少,但一用英语进行交际,就不尽人意了。因此,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1、结合语用知识讲授语言知识

简单地说,结合语用知识讲授语言知识,就是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处理好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或称交际意义)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语言形式的同时理解语言的意义并学会表达。众所周知,语言的使用是在一定的言语环境中进行的。在具体的言语交际环境中,语言形式的选用总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如,当我们想要表达“要他人把房间里的窗户关上”这一交际意义时,英语中至少有以下几种语言形式可供选用:

1) Please close the window.

2) Would you close the window?

3) Don’t you think it would be better to close the window?

4)You might close the window.

5) It’s cold in here.

然而,在不同的言语环境中则要求使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否则就会造成语用上的错误,达不到语言交际的目的。

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语言形式的教学主要体现在语言难点(即词语和句子)的教学上。教师对语言难点的讲授基本上还停留在对词语意义的解释和对句子结构的分析这一层次上,而对词语和句子在实际运用方面的有关知识则传授得很少。笔者认为,这种脱离相关语用知识来讲授语言形式的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例如在教“dog”一词时,如果不适时地介绍一下英美人使用该词的一些情况,学生在运用中就很难体会出“You are a lucky dog.”和“Every dog has its day.”这类句子的褒扬之意。又如在讲授“You’d better do something.”这类句型时,若仅仅局限于从语言形式方面对它进行分析解释,而不从语用的角度来说明它的使用情况,则很难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这一类句型的用法。

2、提高课堂言语交往的质量

课堂言语交往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内用语言进行的交际,如课堂指令性话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说和写,以及教师向学生提供反馈信息的评价等。课堂言语交往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在国外,这一领域的研究自7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课堂语言的交往的话语结构、语言特点及其对第二语言习得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推出了不少模式和理论。在国内,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仍处在理论引进和介绍阶段,不少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还没有意识到课堂言语交往对学生外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教师式语言由于具有语句较短,语法结构简单,抽象难懂得词少以及发音较清楚等特点,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较理想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课堂言语交往向学生传授语用知识和提供语言使用模式,对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着直接的影响。

有些英语课堂言语交往除量少、范围窄外,其语言运用也不符合英语的语用规则。现仅举一例予以说明。

(对话的背景:在听完一段有关Mary和Linda的电话对话录音后,教师就对话内容提问。)

Teacher: Zhang Ran,when did mary say she would go to Spain?

Zhang: In the coming winter.

Teacher: Use a whole sentence.

Zhang: Mary said that she would go to Spain in the coming winter.

Teacher: Good. Sit down, please.

说明:在上述这个对话片断中,学生起初仅用了一个省略句的形式来回答老师的问题,而老师并没有“接受”她的这种作答形式,继而要求她用一个完整的句子来作答。其实,学生起初的作答完全体现了自然言语交往的话语模式。它不仅语言形式正确,而且也符合会话合作原则。相反,当她按老师的要求,用一个完整的句子作答时,虽然句子在语言形式上没有毛病,但却不符合语用习惯。根据格赖斯的会话合作原则及会话含义理论,在言语交际中,说话应尽量清楚、简炼和明白。如果在该简炼的地方罗嗦,则违反了会话合作原则的方式准则。

课堂言语交往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改善和提高这种交往的质量,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英语教师,一方面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地积累自己的语用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驾驭课堂言语交往,使它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传授语言知识和语用知识的作用。

浅析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导入及渗透

英语课堂教学中加强语用知识传授的途径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备考托福阅读需要了解背景知识

TOEFL新托福阅读背景知识精选

专家传授面试破关攻略

传授的解释及造句

政协委员传授大学生面试技巧

高考数学复习学知识同时应了解背景

标语背景

欢迎词背景

英语教学中如何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锦集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英语教学中如何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