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古诗阅读能力调查报告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shitou56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生古诗阅读能力调查报告(共含1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hitou56”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高中生古诗阅读能力调查报告

篇1:高中生古诗阅读能力调查报告

高中生古诗阅读能力调查报告

前言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文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沟通交流,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色彩斑斓的世界文化,单靠课堂几十分钟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学生抽出自己的时间大量阅读,以弥补学校教学的缺陷。小学生的识字能力有限,初中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而高中生具备了识字能力与理解能力,可以涉猎大量的阅读材料。

但是在高中实习期间,我发现高中生的课外阅读量普遍较低,他们阅读书籍相当有限,以至于在答灵活性的主观题时,材料不能信手拈来,反而是跌跌撞撞才能凑合答题。为了探明这种现象的原因,改变高中生的阅读现状,提高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我利于实习之便进行了此次关于高中生阅读能力的调查。

一、高中生阅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我在宁夏银川贺兰县逸挥基金回民中学高一(一)班实习期间,主讲巴金的《小狗包弟》,当我提问学生巴金的主要作品时候,只有一小部分可以回答出巴金先生著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至于《抗战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中篇小说《灭亡》(19xx年完成的第一部中篇小说)、《春天里的秋天》、《憩园》、《寒夜》、散文集《新声集》、《赞歌集》、《随想录》(5集),译作长篇小说《父与子》、《处女地》、回忆录《往事与随想》则很少有人能回答出。即使是了解的那部分的学生也停留在作家代表作上,并没有全部涉猎阅读,这让我发现,当代高中生在语文学习期间,过分的强调书本上的知识内容,对于教科书以外的阅读书籍,他们没有兴趣也没有时间去品读。于是我决定在我实习期间借助于学生这一模板,探究一下当代当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以及习惯,但是课外阅读不仅仅是散文的阅读,更是小说、现代诗歌、古代诗歌的阅读。阅读材料的题材、体裁都反应了学生的阅读情况,但是这份调查不能面面俱到,最后我决定从古诗入手,调查高中生的古诗阅读情况。

期中考之后,我借助实习批卷子的职务之便,对于高一年级期中考的一道题进行了统计,因为贺兰县逸挥基金回民中学高一年级组班级较多,而卷子并非全在我手里,于是我对高一(一)和高一(九)两个班共112人的试卷第二十九题进行了调查统计。

第二十九题的题目是:请仿照已有句子的形式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宋代抗金名将岳飞,精忠报国,一心收复失地,不是写下情真意切、壮怀激烈的《满江红》?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参考答案是:宋代抗金名将岳飞,精忠报国,一心收复失地,不是写下情真意切、壮怀激烈的《满江红》? 战国的爱国诗人屈原, 枉遭放逐,仍心系楚国,不是写下了忧愁幽思、感天动地的《离骚》?唐代的大诗人杜甫,身经乱世,仍关心天下寒士,不是写下了感叹时世,渴救众生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代的大诗人李白,意兴豪放,一生傲视权贵,不是写下了想象瑰丽、渴望自由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宋代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一片磁心,不指南方死不休,不是写下了气贯长虹、豪情万丈的《正气歌》?清代的小说家曹雪芹,茅屋瓦舍,历十载批阅之苦,不是写下了气势恢弘、柔情万种的《红楼梦》?

从题型来看,这是一道仿句题型,而仿句,我们是从小学就接触的。小学一年级,我们称之为“写话”,要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的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然后二年级,开始练习造句,从三年级开始成为习作。这是从基础阶段就打下的基础,写句子对于高中生来说并不是难事,但是得满分的学生只有19人,也就是说得满分的学生只占近17%。剩下83%的学生都因为各种原因而失分。这83%共93人,其中大量学生填空填不满,题目要求要仿写四句,但是绝大部分同学只能写出三句,留下的一行就空着。54个人的都有空白,有的空了一句,有的空了一格,有的空了几格,这样的学生占到调查总人数的48%,这是一个可怕的数字,意味着有一半的学生对于我国古代诗人、诗歌了解少之又少。5%的学生一个空都没有填,脑袋中古诗空空如也。52个人虽然填满,但是33个人的仿句却因为诗人与朝代有出入、作家作品不匹配,措辞不优雅等等原因不得不失分。

通过以上数据,我总结了他们对于古代诗歌阅读的情况:

(1)阅读量极少,知识狭隘。在试卷的批改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填空的诗人都仅限于李白、杜甫、屈原,而像陆游、卢照邻、文天祥这些耳熟能详的忧国忧民的诗人却无人问津。阅读面的狭窄不仅体现在诗人的选择上,更体现在诗人诗作的抉择上。对于杜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成为高中生填空青睐的独特对象。而对于李白,学生也把目光投注在《静夜思》、《行路难》、《将进酒》、《赠汪伦》等太过普遍的古诗上。但是著名爱国主义诗人陆游笔下那《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病起书怀》、《关山月》、《夜泊水村》、《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沈园二首》、《示儿》等等著名古诗却受尽冷落。

(2)朗读背诵不精准。首先,在批改一班卷子的时候,一个学生的填空把李白的《静夜思》却写成《望月》,让我批改的时候哭笑不得。一方面,觉得好笑,另一方面,又为学生狭隘的诗歌阅读感到悲哀。《静夜思》本来小学就学过,但是这种低级错误却在高中阶段屡犯,实在是不应该。不仅如此,杜甫的作品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但是有的学生睁着眼睛填出《石壕史》、《新安史》、《潼关史》,这极少数的学生让我胆战心寒。其次,作者作品混搭。写《过零丁洋》的文天祥跑去创作了《望庐山瀑布》,杜甫的《登高》张冠李戴给李白,王维笔下的《使至塞上》成了孟浩然的大作,白居易的《长恨歌》变成了韩愈的代表作……这样的错误屡见不鲜。最后,诗人朝代无限穿越。例句是宋代的岳飞,但是在答卷中,初唐诗人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孟浩然、王昌龄、王维、白居易等等诗人都在不同程度上达到了穿越,有的倒退到南北朝,有的去往宋代,有的去了明代。这种常识性的`知识却发生如此之大的纰漏,让阅卷老师欲哭无泪。

(3)阅读素材质量偏低,词语积累每况日下。例句中给出“精忠报国”、“情真意切”、“壮怀激烈”词语用来形容诗人诗作的恢弘磅礴。身为高中生,四字成语的积累应该不构成巨大威胁,即使使用的成语大众化,但是也不至于空白,但事实上学生们使用的成语、形容词不尽人意。有的学生甚至直接照搬原句用以扩充自己的句子。像饱经风霜、艰苦卓绝 、千钧一发 、迫在眉睫 、危在旦夕 、四面楚歌 、一触即发、朝不虑夕、岌岌可危 、危如累卵 、命悬一线 、朝不保夕等形容人身世坎坷的成语,没有几个学生精准运用。

以上三点通病让学生在答题上应付差事,缺乏参与的主动性和独特的创造性。仿写之句食之无味,保守刻板,千篇 一律。

二、造成高中生阅读现状的原因

1、阅读兴趣的偏差

如果排除其他因素干扰,完全从自己的爱好出发,那么我们会发现中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是丰富多样的,他们大多喜欢科幻、散文随笔、卡通漫画、童话等题材的书籍。可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只把心思放在武侠、言情小说中。特别是又有另一种形态的网络言情小说,比如近几年的穿越文、耽美文、微小说、盗墓小说等等这些都迷得高中生团团转。男生还是偏向武侠,女生偏向台湾爱情小说和时尚杂志。之前图书市场出现一些另类书籍或称为“口袋书”,内容都是即粗俗又无聊,甚至是充斥色情与暴力的。(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 )很多的学生也很快地看上瘾了,认为是潮流与时髦,放着学校图书馆的书不借,跑到外面猛租来看。而众多的国内外名著犹如昨日黄花,已然不是很受欢迎。对中学生而言,这些名著看起来很吃力,太难了,也看不太懂,更多的学生只是把阅读名著看成是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来完成。

对于古代诗歌散文,由于典故难懂、意象难懂、格律难懂等原因,中学生没有过于深厚的文学底蕴而不能驾驭,更不用谈及领悟了。诗的格律虽然来来去去都是四种格式的排法,但“粘”“对”“拗”“救”有难度;词单单词牌就有千多种,不同词牌都有不同要求。这些和网络上的小说对比,中学生更喜欢通俗易懂的网络小说。

2、没有好的阅读习惯

大部份中学生在需要引经据典时,却要搜肠括肚,尴尬之极。这种情况普遍的存在,主要原因是没有做好读书笔记。他们在读书的时候,没有做到既动脑又动手,懒得动手写读书笔记,只是看过则已,而后就不知所云了。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现在大部分的中学生不能做到这一点,还未掌握这种正确的读书方法,只停留于走马观花。

3、学习压力大,阅读时间少。

首先,高一学生虽然还没有面临高考,也没有高二的月考,但是他们却面临着会考,所以学生把心思都花在了教科书的学习上。其次,高一学生还没有分科,他们学习的科目是全科,学习负担沉重,作业繁多,没有闲暇时间进行阅读。最后,对于高考来说,有规定的68篇必备古诗,所以高中生普遍轻视古诗的重要意义。

三、整改措施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通过古诗的诵读,可以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高中生的语言能力完全可以驾驭古诗,但是他们却因为种种原因造成了现在高中生语文阅读面狭隘的囧态。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应该奉行以下措施:

1、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硬性灌输只能打造出学习机器。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中创设情景。每天早上可组织学生利用晨读的时间进行古诗文诵读,让校园里书声朗朗;当学生在学校操场活动时,四周的墙壁上所描述的唐诗中美丽景色,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教学楼的走廊里,悬挂的一帧帧制作精美的诗配画;橱窗里展出的一幅幅,或苍劲挺拔或柔美潇洒的师生共同书写的诗词歌赋,也能使他们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自办学以来,一直有课前十分钟的传统,每周三的课前十分钟都是古诗文鉴赏,而这样的鉴赏不是说全校都鉴赏一篇古诗,而是每个班级按照学号每个同学准备古诗,然后在十分钟里与同学交流,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使得学生分享到了知识,扩宽他们的古诗文知识面。除此以外,该校还在校门口树立展板,展板每周一换上新诗,也是交由每班。每班挑出书法好的学生一名,绘画好的学生一名,二人协作完成一幅古诗绘画,然后挂在展板上,供全校师生观摩。这样的做法,可以提高当事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同时,为其他学生树立了榜样,激发他们的进取心,从而炽热追求古代文学。整个校园都有沉浸在古诗文的书香氛围中。

2、试卷设计题型扩宽。

高考内容规定了必背古诗文六十八篇,这就误导学生除此六十八篇外无需了解。这是大错特错的。即使不能全盘背出,但是作者的朝代与代表作还是必须掌握的。身为高中生,李白的代表作还仅限于《静夜思》,这是肤浅的。不考就不看,这是高中生的通病,为了改善这样的情况,语文试卷设计不仅要在填空与默写中反应古诗的掌握程度,而且也应该在语言文字运用题型中通过仿句、仿写来促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的诗歌文化。

3、无形引用

老师在上课时候,可以引据经典,或许只是一句有名的诗句,或许是从古诗中挖掘的一个典故,甚至只是诗歌中一个生动的字词。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古诗文教学中,注重读写结合的练习。利用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诗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思想、情绪、感情是诗的基础。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让学生在读中体味诗的内涵,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并注意诗的韵律与节奏。指导学生朗读时,还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情境与氛围。如为其配上一首优美的曲子,为其展示一幅美丽的画卷,或为其增设一段慷慨激昂的导语等等,使得诗情画意相结合。

结语

通过本次实践调查,我认识到提高高中生的古诗文的阅读量迫在眉睫。高中生的古诗阅读量每况日下,高中生对于著名诗人及其朝代、代表诗歌作品,混搭穿越的把戏层出不穷。我分析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阅读兴趣有偏差,其次是没有好的阅读习惯,最后是时间不容许。为此我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但是纸上谈兵的调查报告如果不付诸行动,也不过是一纸文书。

身为一个准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履行教书的义务,更担当着育人的责任。只有流传的才是经典的,从古诗中取其精华,不仅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可以学习古代人的诗书礼仪,满腔的爱国热情。这对于不论是在职教师,还是即将踏上教师行列的各位老师,都任重而道远。

篇2:高中生古诗阅读能力的调查报告

前言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色彩斑斓的世界文化,单靠课堂几十分钟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学生抽出自己的时间大量阅读,以弥补学校教学的缺陷。小学生的识字能力有限,初中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而高中生具备了识字能力与理解能力,可以涉猎大量的阅读材料。

但是在高中实习期间,我发现高中生的课外阅读量普遍较低,他们阅读书籍相当有限,以至于在答灵活性的主观题时,材料不能信手拈来,反而是跌跌撞撞才能凑合答题。为了探明这种现象的原因,改变高中生的阅读现状,提高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我利于实习之便进行了此次关于高中生阅读能力的调查。

一、高中生阅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总结了他们对于古代诗歌阅读的情况:

(1)阅读量极少,知识狭隘。在试卷的批改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填空的诗人都仅限于李白、杜甫、屈原,而像陆游、卢照邻、文天祥这些耳熟能详的忧国忧民的诗人却无人问津。阅读面的狭窄不仅体现在诗人的选择上,更体现在诗人诗作的抉择上。对于杜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成为高中生填空青睐的独特对象。而对于李白,学生也把目光投注在《静夜思》、《行路难》、《将进酒》、《赠汪伦》等太过普遍的古诗上。但是著名爱国主义诗人陆游笔下那《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病起书怀》、《关山月》、《夜泊水村》、《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沈园二首》、《示儿》等等著名古诗却受尽冷落。

(2)朗读背诵不精准。首先,在批改一班卷子的时候,一个学生的填空把李白的《静夜思》却写成《望月》,让我批改的时候哭笑不得。一方面,觉得好笑,另一方面,又为学生狭隘的诗歌阅读感到悲哀。《静夜思》本来小学就学过,但是这种低级错误却在高中阶段屡犯,实在是不应该。不仅如此,杜甫的作品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但是有的学生睁着眼睛填出《石壕史》、《新安史》、《潼关史》,这极少数的学生让我胆战心寒。其次,作者作品混搭。写《过零丁洋》的'文天祥跑去创作了《望庐山瀑布》,杜甫的《登高》张冠李戴给李白,王维笔下的《使至塞上》成了孟浩然的大作,白居易的《长恨歌》变成了韩愈的代表作……这样的错误屡见不鲜。最后,诗人朝代无限穿越。例句是宋代的岳飞,但是在答卷中,初唐诗人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孟浩然、王昌龄、王维、白居易等等诗人都在不同程度上达到了穿越,有的倒退到南北朝,有的去往宋代,有的去了明代。这种常识性的知识却发生如此之大的纰漏,让阅卷老师欲哭无泪。

(3)阅读素材质量偏低,词语积累每况日下。例句中给出“精忠报国”、“情真意切”、“壮怀激烈”词语用来形容诗人诗作的恢弘磅礴。身为高中生,四字成语的积累应该不构成巨大威胁,即使使用的成语大众化,但是也不至于空白,但事实上学生们使用的成语、形容词不尽人意。有的学生甚至直接照搬原句用以扩充自己的句子。像饱经风霜、艰苦卓绝 、千钧一发 、迫在眉睫 、危在旦夕 、四面楚歌 、一触即发、朝不虑夕、岌岌可危 、危如累卵 、命悬一线 、朝不保夕等形容人身世坎坷的成语,没有几个学生精准运用。

以上三点通病让学生在答题上应付差事,缺乏参与的主动性和独特的创造性。仿写之句食之无味,保守刻板,千篇 一律。

二、造成高中生阅读现状的原因

1、阅读兴趣的偏差

如果排除其他因素干扰,完全从自己的爱好出发,那么我们会发现中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是丰富多样的,他们大多喜欢科幻、散文随笔、卡通漫画、童话等题材的书籍。可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只把心思放在武侠、言情小说中。特别是又有另一种形态的网络言情小说,比如近几年的穿越文、耽美文、微小说、盗墓小说等等这些都迷得高中生团团转。男生还是偏向武侠,女生偏向台湾爱情小说和时尚杂志。之前图书市场出现一些另类书籍或称为“口袋书”,内容都是即粗俗又无聊,甚至是充斥色情与暴力的。很多的学生也很快地看上瘾了,认为是潮流与时髦,放着学校图书馆的书不借,跑到外面猛租来看。而众多的国内外名著犹如昨日黄花,已然不是很受欢迎。对中学生而言,这些名著看起来很吃力,太难了,也看不太懂,更多的学生只是把阅读名著看成是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来完成。

对于古代诗歌散文,由于典故难懂、意象难懂、格律难懂等原因,中学生没有过于深厚的文学底蕴而不能驾驭,更不用谈及领悟了。诗的格律虽然来来去去都是四种格式的排法,但“粘”“对”“拗”“救”有难度;词单单词牌就有千多种,不同词牌都有不同要求。这些和网络上的小说对比,中学生更喜欢通俗易懂的网络小说。

2、没有好的阅读习惯

大部份中学生在需要引经据典时,却要搜肠括肚,尴尬之极。这种情况普遍的存在,主要原因是没有做好读书笔记。他们在读书的时候,没有做到既动脑又动手,懒得动手写读书笔记,只是看过则已,而后就不知所云了。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现在大部分的中学生不能做到这一点,还未掌握这种正确的读书方法,只停留于走马观花。

3、学习压力大,阅读时间少。

首先,高一学生虽然还没有面临高考,也没有高二的月考,但是他们却面临着会考,所以学生把心思都花在了教科书的学习上。其次,高一学生还没有分科,他们学习的科目是全科,学习负担沉重,作业繁多,没有闲暇时间进行阅读。最后,对于高考来说,有规定的68篇必备古诗,所以高中生普遍轻视古诗的重要意义。

三、整改措施

1、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硬性灌输只能打造出学习机器。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中创设情景。每天早上可组织学生利用晨读的时间进行古诗文诵读,让校园里书声朗朗;当学生在学校操场活动时,四周的墙壁上所描述的唐诗中美丽景色,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教学楼的走廊里,悬挂的一帧帧制作精美的诗配画;橱窗里展出的一幅幅,或苍劲挺拔或柔美潇洒的师生共同书写的诗词歌赋,也能使他们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自办学以来,一直有课前十分钟的传统,每周三的课前十分钟都是古诗文鉴赏,而这样的鉴赏不是说全校都鉴赏一篇古诗,而是每个班级按照学号每个同学准备古诗,然后在十分钟里与同学交流,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使得学生分享到了知识,扩宽他们的古诗文知识面。除此以外,该校还在校门口树立展板,展板每周一换上新诗,也是交由每班。每班挑出书法好的学生一名,绘画好的学生一名,二人协作完成一幅古诗绘画,然后挂在展板上,供全校师生观摩。这样的做法,可以提高当事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同时,为其他学生树立了榜样,激发他们的进取心,从而炽热追求古代文学。整个校园都有沉浸在古诗文的书香氛围中。

2、试卷设计题型扩宽。

3、老师在上课时候,可以引据经典,或许只是一句有名的诗句,或许是从古诗中挖掘的一个典故,甚至只是诗歌中一个生动的字词。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古诗文教学中,注重读写结合的练习。利用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诗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思想、情绪、感情是诗的基础。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让学生在读中体味诗的内涵,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并注意诗的韵律与节奏。指导学生朗读时,还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情境与氛围。如为其配上一首优美的曲子,为其展示一幅美丽的画卷,或为其增设一段慷慨激昂的导语等等,使得诗情画意相结合。

结语

通过本次实践调查,我认识到提高高中生的古诗文的阅读量迫在眉睫。高中生的古诗阅读量每况日下,高中生对于著名诗人及其朝代、代表诗歌作品,混搭穿越的把戏层出不穷。我分析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阅读兴趣有偏差,其次是没有好的阅读习惯,最后是时间不容许。为此我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但是纸上谈兵的调查报告如果不付诸行动,也不过是一纸文书。

篇3:阅读能力调查报告

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读写能力,而且对发展思维、陶冶情操、促进志向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为深入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我们对我校四年级全体学生采取了问卷调查的形式,设计了一些简单的关于阅读兴趣、习惯、书籍的种类、方法等的调查问卷。

下面我就本班的调查问卷情况做一介绍:

一、调查对象:

四年级五班33名学生

二、调查时间:

xx年5月18日

三、调查问卷内容及结果

1、你喜欢阅读吗?( )

A、非常喜欢(40%)

B、比较喜欢(45%)

C、一般(15%)

D、不喜欢(0%)

2、你喜欢读哪种类型的书?(可多选)( )

A、科普类(64%)

B、历史类(49%)

C、童话类(64%)

D、动画卡通类(61%)

E、学习辅导类(19%)

F、绘本(9%)

G、报纸杂志类(12%)

H、其他(9%)

3、你每天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为:( )

A、30分钟

(22%)

B、半小时或1小时(45%)

C、1小时以上

(33%)

D、无(0%)

4、你喜欢读什么样式的书?( )

A、全是文字

(3%)

B、文字为主,配一些图画(91%)

C、图画为主,只有很少文字(3%)

D、全是图画(3%)

5、你每月大约读多少本课外书?( )

A、0本(0%)B、1本(9%)C、2—3本(79%)

D、4本以上(12%)

6、和看电视、上网相比,你更喜欢阅读课外书吗?( )

A、是的(52%)

B、不是,我更喜欢看电视或上网(33%)

C、那要看什么书(15%)

7、你平时在什么情况下读课外书?( )

A、主动阅读(82%)

B、老师要求(6%)

C、家长监督(12%)

8、你觉得读课外书有哪些益处?( )

A、扩大知识面(85%)

B、提高学习成绩(15%)

C、消磨时间(0%)

D、好玩(0%)

9、你读课外书时,一般( )

A、认真读(91%)

B、挑选有趣的地方读(9%)

C、随便翻翻(0%)

10、你读课外书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懂得问题怎么办?

A、跳过去不读(6%)

B、查工具书(61%)

C、随便认读(0%)

D、问爸爸妈妈或老师(33%)

11、你写读书笔记吗?( )

A、坚持写(12%)

B、有时写(85%)

C、从来不写(3%)

12、你经常和同学们交流读课外书的情况吗?( )

A、经常(6%)

B、有时(70%)

C、没有(24%)

13、下列哪种因素ZUI能引起你选择阅读某本书的兴趣?( )

A、老师布置(0%)

B、家长要求

(9%)

C、同学推荐(82%)

D、崇拜作者或喜欢书的包装(9%)

14、你看的课外书大多数是( )

A、向同学借的(9%)

B、从图书馆借的(3%)

C、自己买的或订的(88%)

15、你有哪些好的读书方法?(问答题)

16、你读过哪些书?请将书名列出来。(列举题)

四、调查问卷分析

从问卷中不难看出,学生以科普、童话、卡通、历史为主要读物,对以文字为主,配一些图画样式的书比较感兴趣。可见阅读书目比较直观、浅显,欣赏不了陶冶性情的名著,看不懂深奥的自然科学书籍,喜欢浏览浅显易懂的卡通小说、童话寓言类书籍,阅读内容单一,与所在年级不成正比。

还可看出,每天读课外书时间只有33%的学生超过一小时,几乎占70%的学生阅读时间不能保证;

79%的学生每月大约读2-3本课外书;70%的学生有时会跟同学交流读书情况,只有6%的学生经常和同学交流读书情况,竟然有24%的同学从来没与同学交流过读书体会。由此可见,大多学生对科学阅读方法的掌握不够,好的阅读习惯没有养成。

再有,我校拥有学生自己的图书室,种类繁多,科目齐全,有了图书资源,应该合理利用。但从问卷中看出,学校图书馆的有无对学生的影响并不大,只有3%的学生是从学校图书馆处借阅书籍的,可见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利用图书馆查阅资料的欲望和动机。我们是寄宿制学校,学生一周绝大多数时间在学校度过。我们教师更应该放开手脚,让学生到图书馆来,引导他们打开知识的宝库,使他们学会如何获取信息来武装自己进行新的创造。

问答题中“你有哪些好的读书方法?”,

有的写边读边想,联系上下文理解;有的写认真读,积累好词佳句;有的写细细品位,感受意义;有的写读后写读书笔记。竟然还有13个人写的根本就不是读书方法,看来还是缺乏正确的读书方法。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往往是“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因此,要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方法。

通过调查分析,使我发现本班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我必须加强重视在这方面的引导,把课外阅读搞得更好、更全面、更有效。

篇4:高中生怎么提高阅读能力?

高中生怎样提升语文阅读能力

林语堂先生曾说过:“什么叫做真正的读书呢?”这个问题很简单,一句话说:“兴味到时,拿起书来就读,这才叫做真正的读书,这才是不失读书之本意”(《读书的艺术》),而现在我们给阅读强加的内容太多了。一篇文章,从内容到形式,从形而上到形而下,我们给它进行了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条块分割,从时代背景到段落大意,到主题思想,到写作方法,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就是这样在“语文学”的圈子里打滚,既影响了学生的知识上的量的积累,也抑制了学生在思考时的独特体验。在西方,对语言教学需不需要课本,目前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一方认为,虽然人们对语文课本一直批评不休,但人们为什么又一直坚持使用语文课本呢?是因为对教师而言,查找适合的材料需要大量的时间。对学生而言,依托某一课本学习,会有成就感。课本的批评者过分强调教师会死抠课本,其实在授课教师手里,课本应是灵活多变的,它可以是创造的刺激物,话题的起点,教师工作的蓝本,复习的工具或反驳的对象。而且在教师培训中,培训者可以选择课本进行取舍和修正。我们应该解放课本,而不是抱怨它,我们要始终记住应以多元的尊重和宽容的态度来看待课本这种特异的文化产物。另一方却认为:也许象地理、历史和数学这些课程确实需要课本,但语言学习却不一定。

语言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交换信息

一个备有廉价报刊的阅览室要比大量昂贵的课本有价值,在那里学生可以阅读到真实的语言,至于语法和词汇,学生完全可以去买语法书和词汇表。课本给学习者规定了很多界限,如在什么时间要学习多少生词,完成多少句法,而没有课本的课堂里,教师会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谈,教学双方会更开放,更具创造力。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实际上也是混淆了母语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区别,过去我们对课堂教学,课本教学花费的心血太多,而对语言学习的本源(母语环境和母语阅读)关注太少。人的认识一是来源于直接的生活体验,二是来源于间接的阅读经验,尤其是在信息交互日益频繁的现代社会,阅读不但成了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而且成了人们澡雪精神,提高认识的最好方法。观点的平庸往往来源于思想的平庸,思想的平庸往往来源于阅读的狭隘。现在我们要给阅读教学以充分自由,不仅是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过程的自由,更应该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环境的宽松。所以,我们应把阅读当作一门公共课程和人生课程来看。阅读课要坚持上,课处书要坚持读,古诗文要坚持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要大胆尝试。(看没看过美国小学校长为鼓励学生阅读而当众吻小猪和爬着上班的故事?)

现行的阅读教学思维方式总是试图吃透甚至嚼烂文本,总想不留任何疑难,总想达到一个统一的目标,总想把书中的问题统统解决,这实际上是很天真很幼稚很荒.唐的做法,由于年龄和认识水平的原因,中小学生同教材之间本来就存在着一定距离,要想让中小学生把书中的问题全弄明白,不过是痴人说梦。一首李白的小诗,小学生和大学生读,怎么可能有同样的理解?况且阅读是一个很主观很富有个性色彩的活动,就是同一层次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也不会对同样的文本产生同样的感受,而我们的阅读教学,却把读书严格地控制在一个狭窄的藩篱之内,还要硬性规定在特定的时间内必须完成种.种“阅读要求”,完成那些专家学者挖空心思搞出来的匪夷所思的思考题和练习题,孩子们的阅读兴趣焉能不被彻底抹杀,著名学者王富仁曾经说过:“好的书,是读过就‘懂’的,‘读’同‘解’是在读的过程或读后自然发生的现象,不存在一个‘甚解’的问题。‘好读书,不求甚解’才是一种正确的读书方式,接收方式。”(见《名著推荐书目》)

把读书和看书加以区别

意思是说光看还不能算是读书,中小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乃是反反复复的“念”,乃至于“诵”。吴伯箫先生曾多次指出,“现在的教学把课文都讲‘肿’了,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让学生阅读原文上。”实质上,几十年来,语文教学的最大失误,就是舍了本,逐了未。所谓“本”,就是在读书这种原来非常简单的事上,凭空附加了一整套繁琐的无以复加的所谓阅读理论,其实,教师越是花样翻新,学生真正的读书时间就越被贻误。在阅读教学这个问题上,可谓愚蠢者最聪明,聪明者最愚蠢。自古及今,所有成大学问者,都不废乃至终生不辍地以最原始的方法来读书,苏东坡夜读《阿房宫赋》以致守夜更夫都能熟背成诵,明代大学者张溥,每读一本书,都要读抄七遍,所以,他的书斋叫七录斋。好书自应琅琅读。我们的古人在阅读教学方面是有很严格的要求的。“凡读书,须字字读得响亮……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诵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训古斋规》)。正如王富仁先生所言,读的本身就是记忆,就是感悟,就是理解,就是消化。阅读教学到今天这个地步,如果没有返璞归真的决心,没有删繁就简和矫枉过正的举措,是决不能从少慢差费的泥潭中解脱出来的。

篇5:浅谈高中生阅读能力评价

湖北省武穴市育才高中   江干东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如何从新课标入手,科学地进行阅读评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笔者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依学定教、尊重个性――抓“体验”

新课标强调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要求。因此教学中我们教师不应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独自唱主角戏。而应顺应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思路,根据学情,灵活有效地调控教学步骤和方法。教师要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照顾每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最大努力满足不同类型学生对阅读学习的不同要求,从而促进不同程度学生的充分发展。

请看《失街亭》一课的教学片断: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

师:这篇小说中,最让你动心是哪一小节?

生1:最让我动心的是第3小节,马谡生搬硬套兵书,不听王平劝告,才招致丢失街亭。我想先学习这一小节。

生2:我跟他的想法一样,我也想先学习这一小节。

……

根据学生的选择,学习他们动心的部分,学生们个个主动起来,兴趣盎然,感情真挚。阅读不光是了解作品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它还能唤起读者独特的联想、体验、认知。当读到:谡曰:“汝莫乱道!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当百也。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邪?”学生争着要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比着赛读,还抢着给老师示范,向老师挑战。(正如一位学生读后)

师: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生:读着读着,我想到了,也有那么一回我照花卉书籍介绍的方法种了一盆花,妈妈劝告我这种花水土不服,我不听,结果花都枯死了。

体验,多么重要,阅读就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但也有学生的感受与作品主旨、教参的分析、教师的'备课结论不一致时,这时该咋办呢?如教学《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小说结局杜十娘被逼跳入滚滚长江,从中可以看出李甲是一个怎样的人?很明显,杜十娘对李甲一片痴情,李甲却将她卖给商人孙富,李甲是一个庸儒自私、背信弃义的纨绔子弟。而学生却提出反对意见:①当杜妈让李甲弄三百两银子去为十娘赎身,李甲虽分文未借到,但他连续奔走了三日。在他没借到钱时,他完全可以趁此一走了之,但他没有。换一角度,李甲若不是为了十娘,他用得着去低三下四地向他的三亲四友借钱吗?②当李甲把他与十娘的遭遇告诉柳遇春后,柳遇春让他三思,他“口里虽如此说,心中割舍不下”,由此可见,他对十娘并非薄情寡义……

多美的评价呀!这就是学生们独特的感受,这也正是创造的萌芽。对这些,我们尤其要尊重、呵护,即使是一些不大正确的感受,也不能丢一个“错”字了事,而要耐心诱导,以理服人,并允许学生保留意见。

学生的阅读能力到底如何?这就要看学生是否真正的去感受、体验。

二、允许选择、学会质疑――抓“自主”

新课标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强调转变学习方式,把学生从被动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在教师的引导下有选择的学习。因此,教师要为学生的自读感悟创设主动选择的条件和机会,课堂上要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兴趣,在一定程度上自己确立阅读目标,自己决定阅读内容、自己选择阅读方法。但阅读中学会质疑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应在阅读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如教学《药》一课,未读课文前,学生就课题质疑:什么药?给谁治病?病治好了吗?学生初读课文后,七嘴八舌,各自发表见解,基本上能自己解决这些问题。教师此时只须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华老栓用革命者的鲜血做药治他儿子病,儿子还是死了,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再读课文,读读悟悟:①落后、麻木的群众享用的革命者的鲜血,不是医治病苦的良药;②要医治群众的痛苦,疗救中国社会,必须启动群众觉悟,动员群众起来革命,这才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一剂良药……

学生就是在不断地提问、解决问题、感悟语言的过程中掌握了阅读的能力及学习语文的习惯和方法。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讲,那学生不仅不会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更何谈有能力而言。

三、着眼发展、吸收内化――抓“积累”

传统的阅读课评价标准,内涵十分狭窄,阅读课上,有时为了达成某一外显的知能目标,突出所谓的训练意识,往往不惜破坏教学内容的审美性、整体性。这对促进学生发展没什么价值。新课标要求教师要以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终身学习的教学理念,重新审视和制定阅读课的教学目标。课堂上不但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智力能力的培养,还要关注学生道德情操、审美素养、人文精神、创新意识的发展,更要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更何况新教材又处处洋溢着时代气息,贴近生活。

因此,学生在阅读中应掌握如下能力:

1、在预习或阅读教学中,学生对词句的疑问、理解、联想,对最受感动的地方的心得体会,应批注在天地头、中缝、行间。这是独立思考产生的信息,它既是阅读思考后的结果――对阅读材料信息的处理,也是与同学、小组或全班汇报交流的材料――其他同学、老师要吸收的信息。因此批注有学生各自的独特思考,所以更具创造力和健康个性培养的价值,教师尤其要关注此点。

2、一名学生读课文,其余学生注意听,读者以发出信息,听者在接收信息。偶遇读错,听者一齐轻声正确的读出,读者再立即改正。这就是对信息的处理。

3、阅读能力的形成要靠阅读实践的积累,因此应保证课外阅读和读书笔记的质量。阅读是吸收信息,记读书笔记则是处理信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应天天坚持边读边摘抄佳句,写一写读后感,评评某词某句的精妙……学会积累。课外阅读天天坚持,读书笔记日日不辍,这样才能使学生对阅读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提高阅读能力,并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学生还应掌握从网上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篇6:阅读能力的调查报告

阅读能力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原因

1.进行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问卷调查,是学生学习现状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的需要。首先了解他们的学习、阅读状况的,熟悉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心理需求,清楚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以便更好地进行引导,做好教学工作。

2.进行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问卷调查,为小课题农村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获取第一手资料,使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二、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问卷调查整理、归纳、分析:

1.小学生喜欢进行自主阅读。

在问卷调查中,可见大多数孩子们虽然年龄比较小,还是喜欢自己阅读的。但差异大,有个别学生兴趣不太浓厚,,家庭的氛围不够。

2.小学生大多喜欢进行课外阅读。

在问卷调查中,对于你课外阅读的时间多吗?这一问题,学生有一半的选择多和一般,只有少数的学生选择没有。三年级学生最感兴趣的文章分别是诗歌、散文和记叙文,感兴趣的学生分别占了一半。学生最喜欢的阅读方式是复述故事和摘录法。

3.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是需要教师指导的。

学生因为年龄比较小,他们的阅读一般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很多地方体会不到,他们还是需要教师的分析和指导的。小学生如论是上课听教师讲、还是自己阅读都是需要教师及时点拨、启发、提升的。

4.小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强化。

问卷调查中,对你读书时喜欢:边读边联想,读到有意思的地方停下来再读、对哪些阅读策略在阅读中加以运用选阅读中能够借助上下文推测、理解词句的、能抓文中的关键句、中心句、能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的各都占一半。可见学生中总有一部分学生对其他阅读方法掌握的不熟练,需要教师的帮助,强化。

三、对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现状的思考与对策。

1.教师首先应该保护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无论课内课外鼓励学生大胆的进行自主阅读,及时写出自己的感悟、体会。

2.教师要努力寻找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结合点,根据主题单元的内容,及时给学生推荐相关的、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以课内阅读带动课外阅读。

3.教师要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时空。

4.教师要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自主阅读不是对学生的放任自流,而是教师在学生自主读书、学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点拨、启发、引导、提升,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5.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读书交流的平台。如开展推荐好书活动,开故事会、读书心得交流会等,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学习、提高。

总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要及时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要给学生提供读书的时空和平台,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水平,达到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目的。

篇7:高中生文言文阅读水平调查报告

安徽师大附中 唐俊 夏吉中

一、概述:

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生学习文言文和古代文学作品提出了明确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作为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清楚地知道当前的文言文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伍等现象还较普遍的存在,文言文教学还需要较大的改进。我们姑且不论教学过程如何,单看教学结果,由结果反推求导,也证明我们文言文教学的的确确存在着较大问题。为此,我们确定开展“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教学改革实验”研究。这次高中生文言文阅读水平调查,一方面为了解现状收集原始的材料,另一方面也是为如何进行教改提供参考。

参加本次调查的是高中二年级三个班(一文二理),共计154人。这样从调查对象上来说更有代表性,从所得结论上来说也更有说服力。调查问卷的文段均选自20夏、春两季全国卷和北京卷文言文部分,调查卷总分为60分。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实词、虚词、文意理解、古文今译等四个方面。(见表一) 表一:

二、数据与分析

(一)学生总体水平不容乐观

从本次调查来看,结果并不容人乐观。总及格率不足40%,难度系数为0.55,如果把题目分为主、客观两大类,客观题略高,及格率也就50%强一点;主观题则更差,难度系数低于0.50。(见表二) 表二:

(二)实词词义判断水平较低

实词总赋分12分,均分6.21,难度系数0.52,4人一分未得,占总人数的2.60%,9人满分,占总数5.84%。及格人数39,及格率较低,为25.32%。(见表三) 表三:

实词考查的内容,涉及据语境判断词义即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包括同形异义、偏义复词,其它如词类活用、通假字等内容没有涉及。从卷面看,错误集中在据语境判断词义和偏义复词两个知识点上。据语境判断词义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知识储备、构词知识,还要理解句义、句间关系。如第6题“君乃舍之”中“乃”,离开语境,既可作代词,又可作副词,还可作判断词,作副词既可表顺接“于是、这才”,又可表反转“竟然、却”,如果联系上下文,句间关系是转折关系,“乃”只能译为“竟、却”。有的同学错选D项,关键在于没有弄懂句与句之间关系。又如第7题,“失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父兄是个偏义复词,偏指“父”一方,“兄”只是衬字,因为下文有“一则羡其不孤”,所谓“不孤”,就是指其有父,可是很多同学并没有注意到这些。

(三)虚词词性词义判断水平相对较好

虚词总赋分15分,均分10.09,难度系数0.66,。 1人零分,23人满分,分别占总人数0.65%、14.94%,及格人数为118,及格率为76.60%。(见表四)

相比较实词,虚词情况较好。虚词共5题,考查的内容涉及到“为、以、焉、因、而、其、之、见”等教学大纲中要求掌握的常见虚词用法,共3题;顺便说一下,为简便起见把文言文句式内容也算在虚词一栏,共2题。句式考查有省略句和被动句两种,句式错误少于虚词错误,句式主要错在12题被动句上,“齐必侵矣”,意为“齐国必被入侵”。学生为什么做错?究其原因:①该句没有表示被动的标志词如“见”“为”等;②没有联系上下文,文中提到晏子如离开齐国,“齐必侵矣”。很明显,这里“侵”是“被侵犯”的意思而非“侵犯”别人。虚词错误还是因为没有弄清各常见虚词的用法,特别是有些细微区别,如“之”作助词时,其中“处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很多同学还是似懂非懂,模糊不清。实质上只要抓住本质一点:该“之”字介于主谓短语之间,这个主谓短语作句子主语或宾语,那么这个“之”就起到了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又如“其”,作代词,既可代人,也可代物;既可作物主代词,也可作人称代词,还可作指示代词“其中”、“那些”。如第8题B项“一则羡其不孤”和“秦贪,负其强” 两个句子中“其”字,前者为人称代词“他”,作“不孤”的主语;后者为物主代词“它们的”,作“强”的定语。

(四)文意理解水平有待提高

文意赋分18分,均分9.87,难度系数为0.54,零分1人,占总人数0.65%,满分人数2,占总人数的1.30%,及格人数65,及格率42.21%。见表(五)

文意理解的得分情况介于实词和虚词之间,低于虚词,高于实词。文意理解的考查内容包括三个方面①能否正确筛选文中的信息;②能否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③能否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由于都是选择题,难度降低不少,但要想做好选好,必须要对全文进行从微观到宏观的把握。如第3题,错误率极高,同学们普遍选错,究其原因就在于同学们没有在微观上对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表现进行把握,而第5题毫无疑问需要同学们宏观把握全文内容才能正确解答。

(五)古文今译水平最低

古文今译赋分15,均分7.02,难度系数0.47,零分和满分各1人,及格率为37.01%,

是所考查4项内容中得分率最低的一项。(见表六)

“雅”了。如“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有同学把“遂”译为“于是”,是为“不信”;如“弥子食桃而甘”,“甘”是形容词作动词,应译为“感到甜”,有同学把它译为“吃到甜桃子”,是为“不达”;又如“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如译成“裴矩竟能在朝廷上辩驳,而不肯表面服从”虽然也没错,但不如“裴矩竟然能当廷辩驳,不肯当面听从”雅。其二,翻译的原则不明,翻译应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在直译不能的情况下,才意译。如《张衡传》中“衡下车”,如直译是“张衡下了车子”,表达不出原意,因此,只能意译为“张衡一到任”。很多同学在翻译时凡句皆只译大意,这是不合要求的。其三翻译的技巧不知,翻译技巧体现在五字要诀上,即“留”“换”、“补”、“删”“调”。在五字要诀基础上还要加一“盯”字,就是“盯”住关键词、重点词。如“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句,“遂”“廷”“面”三字当属重点字词。从上述分析可知,古文今译水平较低的核心问题是实词理解和文言句式判断及处理能力差。

三、对策与建议

通过对这次高中生阅读水平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感到在文言文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理念实施改革,有许多工作要做。现就有关教材,教学改革的对策,提出初步建议如下。

一、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选文应当按照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要求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目前的选文在说教性和成人化方面色彩比较浓厚,受学生欢迎度不高,据严景东“高中生文言文阅读兴趣调查”统计,对现行教材文言文选文,“基本欢迎”的学生为20.7%,“大部分喜欢”者为19.6%,合计低于半数。因此有必要拓宽选文的视野,使选文在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化方面更为丰富。

二、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低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独立建构知识的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表现为两个陋习:其一,文言词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其二,文言翻译,课堂记笔记,课后抄教辅。因此考试时缺乏独立推断词语语境义和独立判断处理文言语法现象的能力,致使成绩欠佳。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吸收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有益的传统教学经验,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古代训诂知识、方法。教学中应避免贪多求全,而应在多样化的迁移训练中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

三、文言文教学虽然应以语言教学为主,但不等于语言教学。应当根据文章自身特点处理教材,选择教法。在文言文教学中也应当有审美情趣培养和人文主义教育。另外,进一步探索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文言文教学的整合以提高文言文教学的综合效益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篇8:高中生汉语阅读能力现状研究

高中生汉语阅读能力现状研究

江苏省苏州市苏苑实验小学薛臻

【摘要】目前,高中生的汉语阅读能力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日益突出。文章从英语教师的角度调查高中生汉语阅读能力的现状,以期为英语学科的教学工作提供必要的参考。文章首先叙述了汉语阅读与英语教学之间的联系,然后介绍了目前国内对学生汉语阅读能力状况的研究。

【关键词】汉语阅读;英语阅读;现状;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汉语阅读能力和英语词汇量在高中英语阅读中的关联性研究”(编号:110701116)的阶段性成果。

一、研究背景

从小学到高中,汉语阅读能力一直是语文学科重点考查的内容。近些年来,对学生汉语阅读能力的关注已经不再局限于语文教师,汉语阅读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在其他各个学科的学习。

以英语学科为例,汉语是英语教学中的母语基础,英语与汉语同为语言学学科,两者都有对阅读能力培养的要求。汉语环境下的阅读习惯、阅读技巧等要素会迁移到英语阅读中去;另一方面,学生在汉语阅读中所积累的知识体系能为英语阅读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

因此,笔者在探究“如何提高学生英语阅读水平”的问题上,首先想到的是:当前学生的汉语阅读状况是怎样的?本文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英语学科的教学工作提供必要的参考。

二、相关研究

目前,国内的教师与学者对学生汉语阅读能力的调查研究,主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怎么样、怎么会、怎么办。“怎么样”是指学生汉语阅读能力的现状,“怎么会”是成因,“怎么办”是解决方案。

1.怎么样?以近年的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为例:阅读题的得分情况常常垫底,得分率甚至还不到50%。学生普遍反映阅读题不会做,缺乏综合分析能力。为此,从开始,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提高了阅读题的分值;在现代文阅读中取消了相对简单的“选择题”。“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汉语)阅读水平”也是一个老大难问题。

2.怎么会?在“怎么会”的问题上,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观察角度。经过整理,集中在以下几个观点:①学生阅读量少,缺乏阅读兴趣;②没有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和技巧;③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3.怎么办?针对“学生阅读量少,缺乏阅读兴趣”的现象,常见的做法有推行名著阅读和课外阅读、加大阅读量、用鉴赏阅读提高学生的兴趣等。

出于应试教学的需要,更多的教师会选择在阅读方法、阅读技巧上进行专项培训。如将阅读能力分层,总结、归纳出各种应对阅读考查的基本技巧等。

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应试教育对阅读时间的压缩,对阅读兴趣的制约。有学者提出“应该以教师讲解为主,还是形成学生的自主阅读?”关于这方面的讨论,还仅仅是纸上谈兵,实际措施很少。

三、高中生汉语阅读能力现状的调查研究

1.研究对象。本文的研究对象,选择苏州市某中学高中二年级以上的学生。这个阶段的高中学生,开始形成各自的阅读习惯,已经掌握了部分阅读技巧。在语文和英语这两门学科上,他们都经过长期的学习,初步完成了双语体系的建构。但是,这个阶段的高中学生也有明显的弱点:语言基础知识还不牢固,仍需大量练习和纠错;图式知识体系主要来自于母语环境(汉语阅读的作用特别明显)的阅读量和阅读面差异性很大。

2.调查方式。本文的调查方式分为四步走:第一步,对现有的各种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把各种学术观点分门别类,构建理论框架。第二步,在教师中进行专项座谈,广泛听取意见。笔者主要关注两类教师的意见:一是有班主任工作经验的教师意见;二是语文学科的教师意见。担任过班主任的教师,对学科之间的平衡性理解最深,可以最大限度地涵盖各个学科。语文教师的意见专业性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第三步,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能力的试卷考查。题型以阅读理解为主,选取历年高考卷中有代表性的试题。第四步,对学生进行语文(汉语)阅读情况的问卷调查。问卷的设计以现有的各种学术意见为总体框架,以教师意见为关注重点,并补充了一些与学生阅读相关的事务。调查采取无记名方式,内容涉及阅读方式、阅读技巧、阅读习惯、阅读的深度和广度等。

3.调查结果。从试卷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成绩成正态分布,分布曲线的中轴线位于试卷总分值的60%左右。问卷调查的统计情况呈现出一些热点问题:①学生对阅读时间普遍表示不足;②学生的阅读兴趣非常广泛;③学生的阅读长度偏向于短篇幅;④学生的阅读媒体偏向于网络工具,传统的书本式阅读大幅减少,多媒体式的阅读内容更能引发兴趣;⑤对名著阅读的理解度不够,甚至产生逆反心理;⑥学生阅读缺乏科学、有效、规范地引导。

四、结论与思考

1.研究结论。

(1)阅读时间。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平时的阅读时间不足,教师也有相同的看法。高中阶段有着明确的终极目标――高考,高中生的学习任务重,时间紧。在高中三年的学习计划中,高一到高二会进行文理分班,学科的偏向性会逐渐显现;高二学生要参加会考,高三学生要高考,各个阶段的学习任务不同,导致教学计划的连续性无法保证。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让学生有足够的课内和课外阅读时间,是强人所难。寄希望于学生自身的阅读积累也不现实。目前来看,学生在高中阶段阅读时间不足的状况将会长期存在。

(2)阅读兴趣。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高中学生的阅读面非常广泛,涵盖文学、历史、地理、自然、科技、影视、时尚、体育、军事、计算机等诸多领域。但从个体而言,学生阅读的选择具有偏向性,而且往往带有情绪化色彩,容易跟风。有些学生的阅读内容偏向于动漫化。笔者认为,不能一概地认为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阅读仍然是高中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如何引导学生的兴趣才是关键。要了解青少年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3)阅读平台和阅读篇幅的缩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应用,计算机、移动通讯(手机)等电子阅读工具开始替代纸质媒体。互联网已经成为学生主要的阅读来源之一,网络资讯简短而快捷,各种多媒体效果也比图文版的书籍更具吸引力。高中生由于学习紧张,越来越倾向于这种快餐式的阅读,长此以往,学生将失去阅读长篇著作的耐性。而这些智能化终端的另一个副作用,是很多学生把本来就不充足的阅读时间耗费在了电子游戏上,甚至出现对智能手机的痴迷、依赖症状。

(4)名著阅读。笔者不完全赞同当前大规模推广名著阅读的方式,特别是对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的阅读。调查发现,学生对此也是怨声载道:不得不读,读又读不懂。徒生逆反、畏惧心理。

经典范文、美文的阅读是需要的。但动辄大部头的`名著阅读,超越了高中生的接受能力,时间亦不允许。名著之所以著名,是因为其反映的时代问题深刻而尖锐,需要长期研读和知识储备。高中生的社会经验普遍薄弱,对当代的事情尚不能完全搞清楚,怎么能够在短短的三年内达到名著文学的理解深度?名著阅读看上去轰轰烈烈,实际上流于形式。笔者建议,应根据高中生的实际情况,节选导读。

(5)阅读指导。针对上述的各种问题,科学、规范、有效地阅读指导必不可少。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着手,改变学生被动阅读的尴尬状态。应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的关联性,加大阅读的深度,使学生在阅读后形成自己的个性观点。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应该定期就阅读情况进行交流,可以用读书会的形式交流阅读心得、阅读技巧,互相补益。汉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从学校、家庭、教师、学生多方着手,统一思想,统筹兼顾。笔者建议,应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的作用,推荐优秀读物,适时与互联网阅读相结合,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阅读质量。

2.对英语阅读现状的参照。对比高中生汉语阅读能力的现状,英语阅读就显得更为窘迫。阅读量少的问题在英语教学中同样存在。汉语阅读尚且如此,能长期坚持阅读英文读物的高中生就更少了。有部分学生所能接触到的英语阅读材料仅局限于英语课堂上。汉语阅读能力的缺乏,直接影响英语阅读中阅读技巧的掌握。更为重要的是,英语阅读需要有广泛的背景知识支撑,这些只能来源于汉语环境。

综上所述,我们不能再把汉语阅读能力的培养看作是语文学科的事,需要各学科教师共同关注。多学科的交叉影响,是提高阅读兴趣、改变阅读环境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吴诗玉,王同顺。结构建构框架下的外语阅读机能迁移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

[2]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编辑:易继斌)

篇9: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目前,我国中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水平普通不高,而阅读理解能力往往代表其综合水平.阅读理解能力的薄弱,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并制约了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怎样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针对这个问题,笔者提出几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条件、方法与技巧.

作 者:吴玉英  作者单位:屏南县第三中学,福建・宁德,352304 刊 名:科教导刊 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 年,卷(期): “”(3) 分类号:G633.4 关键词:高中生   英语阅读   能力   培养  

篇10:高中生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

高中生提高英语阅读水平的技巧

1.细节题

做细节题时需要回到原文寻找答案,根据题目中的比较特殊单词(大写、人名、地名、主旨名词、关键性动词)返回原文定位,选择与原文相匹配的选项就是正确答案,如果叫不准则可逐一排除干扰选项。

有时问题与原文不是完全对应,这就要求考生跨段落进行综合整理搜集答案,类似的还有题目信息与原文信息在表述上稍有些变化,题目设问方式有些特殊等。例如,问哪个选项正确最常见的提问方式是“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但如果题目变成“What does the writerpay the least attention to?”或“All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may be true except…”就较难理解。面对这一问题,大家做题时需要记住这20个字“通篇略读,看清题目,返回原文,寻找事实,仔细对照”。

2.主旨题

基本上所有的阅读理解题都会考到文章主旨,所以找文章主旨就显得特别重要。找文章主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通篇读完文章,经过思考和理解归纳主旨,这种方法比较实在,但这需要看懂文章;另外一种是读首段、尾段和各段段首句,如果还是读不懂可以找其中出现较多的名词(代词指代该名词)、动词继续了解,理清脉络和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再结合读的不是很懂的文章确定文章主旨。

3.判断推理题

判断推理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以下几种:①What can be inferredfrom the passage?②The writer suggestthat…③The author uses the exampleof…to show that…,提问方式由简单到难,所以考生要多熟悉阅读理解各类题型会怎么问,做题时不至于眼生。针对这类题型,考生要抓关键词进行正向或是反向推理;整合全段或全文信息进行推断;领会言外之意。

4.词义理解题

词义理解题其实也属于细节类题目,同样要回归原文。它考查的是学生对单词词义以及词组和句意的猜测能力,单词量大的考生也很少会知道它的具体含义。在做这类题目时,可以根据上下文,定义关系,因果关系,同义或是反义关系等猜测词义。例如, The advanced EP alsoheats the room evenly, wall to wall and floor to ceiling。如果是问evenly的意思,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wall to wall and floor to ceiling来判断出来应该是equally的意思,也就是这个EP可以均匀的加热房间,从每一面墙到地板到天花板。

高中生提高英语阅读的练习题:mistakes

We can make mistakes at any age.Some mistakes we make are about money.But most mistakes are about people.“Did Jerry really care when I broke up with Helen?„‘When I got that great job,did Jerry really feel good about it,as a friend? Or did he envy my luck?” When we look back.doubts like these can make US feel bad.But when we look back.It‟s too late

Why do we go wrong about our friends-or our enemies? Sometimes what people say hides their real meaning.And if we don‟t really listen,we miss the feeling behind the words.Suppose someone tells you.‘‘you‟re a lucky dog”.Is he really on your side? if he says.“You‟re a lucky guy”or“You’re a lucky gal”.That‟s being friendly.But“lucky dog”?There‟s a bit of envy in those words Maybe he doesn‟t see it himself.But bringing in the‘‘dog”bit puts you down a little.What he may be saying is that he doesn‟t think you deserve your luck.

How can you tell the real meaning behind someone‟s words? One way is to take a good look at the person talking.Do his words fit the way he looks? Does what he says square with the tone of voice? His posture(体态)?The look in his eyes? Stop and think.The minute you spend thinking about the real meaning of what people say to you may save another mistake

31.From the questions in the first paragraph we can learn that the speaker _____

A.feels happy,thinking of how nice his friends were to him

B.feels he may not have“read” his friends’true feelings correctly

C.thinks it was a mistake to have broken up with his girl friend,Helen

D is sorry that his friends let him down

32.In the second paragraph.the author uses the example of“You‟re a lucky dog”to show that .

A.the speaker of this sentence is just being friendly

B this saying means the same as “You‟re a lucky guy” or “You‟re a lucky gal”

C sometimes the words used by a speaker give a clue to the feeling behind the words

D.the word“dog”shouldn‟t be used to apply to people

33.This passage tries to tell you how to ____

A.avoid mistakes about money and friends

B.bring the“dog’’bit into our conversation

C.avoid mistakes in understanding what people tell you

D keep people friendly without trusting them

34.In listening to a person.the important thing is ______

A.to notice his tone,his posture,and the look in his eyes

B to listen to how he pronounces his words

C.to check his words against his manner,his tone of voice,and his posture

D.not to believe what he says

35.If you followed the advice of the writer,you would _____

A be able to get the real meaning of what people say to you

B.avoid any mistakes while talking with people who envy you

C.not lose real friends who say things that do not please you

D.be able to observe people as they are talking to you

答案:BCCCA

Passage 1

无论我们长到多少岁,都会犯错误。有时犯金钱上的错误,但大多数时间还是与人有关的错误。“如果我和Helen分手,Jerry会真的在意么?”“我得到了这么棒的工作,Jerry作为我的朋友衷心的为我感到高兴么?或者他会嫉妒我的幸运?”当我们回忆过去,类似这种的疑问让我们感觉很不舒服。但是回忆起这些的时候,想补救已经为时已晚了。

为什么我们总是对我们友善或者敌对的人会错意思呢?因为,有的时候,人们真正要表达的意思其实隐藏在话语背后。那么如果我们没有真正的去聆听,就会错过语言后的感情。要是有人对你说:“You’re a lucky dog.”他是真正的支持你的么?如果他说“你是个幸运的家伙”或者“你是个幸运的女孩”,他的态度应该是友善的。但是,“lucky dog”这个词,好像有点嫉妒的味道在里面。也许说话人自己也没有察觉到。但是,“dog”这个词好像有点贬低你的意思。他想说的可能是他觉得你不配这么幸运。

那么如何分辨出别人话语之外的意思呢?一个办法就是仔细观察说话的人。他说的话和他说话的样子搭配么?和说话的语调符合么?和他的姿势呢?还有眼神?停下来想一想。你用来思索别人话语真正意思花的很少的时间,也许避免了另一个错误。

高中生提高英语阅读的练习题:successful writers

In 1977 , a dead author of detective stories saved the life of a nineteen-month-old baby in a most unusual way. The author was Agatha Christie, a gentle married lady and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writers of detective stories in the world.

In June 1977 , a baby girl became seriously ill in Qatar (卡塔尔) , near Sandi Arabia(沙特阿拉伯) . Doctors were unable to find out the cause of her illness, so she was flown to London and sent to Hammersmith Hospital. A team of doctors hurried to examine the baby only to discover that they, too, were puzzled by the very unusual signs of illness. While they were having a discussion about the baby's illness, a nurse asked to speak to them.

―Excuse me,‖ said Nurse Marsha Maitland, ―but I think the baby is suffering from thallium poisoning(铊中毒) .‖

―What makes you think that?‖ Dr. Brown asked. ―Thallium poisoning is very rare.‖

―A few days ago, I was reading a novel called ‗A Pale Horse' by Agatha Christie,‖ Nurse Maitland explained.“In the book, somebody uses thallium poison, and all the signs are exactly the same as the baby' s . ”

―You are very careful and you may be right,‖ another doctor said. ―we‘ll carry out some tests and find out whether it' s thallium(铊) or not.‖

Tests showed that the baby had indeed been poisoned by thallium. Once they knew the cause of the illness, the doctors were able to give the baby the correct treatment. She soon recovered and was sent back to Qatar. Later on it was proved that the poison might have come from an insecticide(杀虫剂) used in Qatar.

1.Who first suggested the correct cause of the baby's illness?

A.A Doctor in Qatar.

B.Nurse Maitland. C.Dr. Brown.

D.Agatha Christie.

2.Why was the baby sent to London?

A.She was a British girl whose parents were working in Qatar.

B.The hospitals in Qatar were full at that time.

C.She was the daughter of a doctor in one of the places.

D.The Qatar doctors were not sure they could cure her.

3.As far as we can tell from passage, Agatha Christie.

A.had never even met this baby.

B.had spent a long time as a police officer.

C.visited the baby in the hospital at Hammersmith.

D. gave Nurse Maitland some advice on the phone .

4.Nurse Maitland spoke to the doctors

A.when she heard them discussing the possibility ofthallium poison.

B.because she could see that the doctors had made a mistake.

C.to suggest a possible reason for the patient' s illness.

D.after she had read about a horse which had been poisoned.

5.What did the doctor think of the suggestion which Nurse Maitland made?

A.They were very quick to agree with her.

B.They were unhappy over her interruption.

C.They said that she was wrong because thallium poisoning is very rare.

D.They thought it was a possibility worth considering.

答案:BDACD

篇11:高中生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

高中生提高英语阅读水平的技巧

1.细节题

做细节题时需要回到原文寻找答案,根据题目中的比较特殊单词(大写、人名、地名、主旨名词、关键性动词)返回原文定位,选择与原文相匹配的选项就是正确答案,如果叫不准则可逐一排除干扰选项。

有时问题与原文不是完全对应,这就要求考生跨段落进行综合整理搜集答案,类似的还有题目信息与原文信息在表述上稍有些变化,题目设问方式有些特殊等。例如,问哪个选项正确最常见的提问方式是“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但如果题目变成“What does the writerpay the least attention to?”或“All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may be true except…”就较难理解。面对这一问题,大家做题时需要记住这20个字“通篇略读,看清题目,返回原文,寻找事实,仔细对照”。

2.主旨题

基本上所有的阅读理解题都会考到文章主旨,所以找文章主旨就显得特别重要。找文章主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通篇读完文章,经过思考和理解归纳主旨,这种方法比较实在,但这需要看懂文章;另外一种是读首段、尾段和各段段首句,如果还是读不懂可以找其中出现较多的名词(代词指代该名词)、动词继续了解,理清脉络和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再结合读的不是很懂的文章确定文章主旨。

3.判断推理题

判断推理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以下几种:①What can be inferredfrom the passage?②The writer suggestthat…③The author uses the exampleof…to show that…,提问方式由简单到难,所以考生要多熟悉阅读理解各类题型会怎么问,做题时不至于眼生。针对这类题型,考生要抓关键词进行正向或是反向推理;整合全段或全文信息进行推断;领会言外之意。

4.词义理解题

词义理解题其实也属于细节类题目,同样要回归原文。它考查的是学生对单词词义以及词组和句意的猜测能力,单词量大的考生也很少会知道它的具体含义。在做这类题目时,可以根据上下文,定义关系,因果关系,同义或是反义关系等猜测词义。例如, The advanced EP alsoheats the room evenly, wall to wall and floor to ceiling。如果是问evenly的意思,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wall to wall and floor to ceiling来判断出来应该是equally的意思,也就是这个EP可以均匀的加热房间,从每一面墙到地板到天花板。

高中生提高英语阅读的练习题:mistakes

We can make mistakes at any age.Some mistakes we make are about money.But most mistakes are about people.“Did Jerry really care when I broke up with Helen??‘When I got that great job,did Jerry really feel good about it,as a friend? Or did he envy my luck?” When we look back.doubts like these can make US feel bad.But when we look back.It?s too late

Why do we go wrong about our friends-or our enemies? Sometimes what people say hides their real meaning.And if we don?t really listen,we miss the feeling behind the words.Suppose someone tells you.‘‘you?re a lucky dog”.Is he really on your side? if he says.“You?re a lucky guy”or“You’re a lucky gal”.That?s being friendly.But“lucky dog”?There?s a bit of envy in those words Maybe he doesn?t see it himself.But bringing in the‘‘dog”bit puts you down a little.What he may be saying is that he doesn?t think you deserve your luck.

How can you tell the real meaning behind someone?s words? One way is to take a good look at the person talking.Do his words fit the way he looks? Does what he says square with the tone of voice? His posture(体态)?The look in his eyes? Stop and think.The minute you spend thinking about the real meaning of what people say to you may save another mistake

31.From the questions in the first paragraph we can learn that the speaker _____

A.feels happy,thinking of how nice his friends were to him

B.feels he may not have“read” his friends’true feelings correctly

C.thinks it was a mistake to have broken up with his girl friend,Helen

D is sorry that his friends let him down

32.In the second paragraph.the author uses the example of“You?re a lucky dog”to show that .

A.the speaker of this sentence is just being friendly

B this saying means the same as “You?re a lucky guy” or “You?re a lucky gal”

C sometimes the words used by a speaker give a clue to the feeling behind the words

D.the word“dog”shouldn?t be used to apply to people

33.This passage tries to tell you how to ____

A.avoid mistakes about money and friends

B.bring the“dog’’bit into our conversation

C.avoid mistakes in understanding what people tell you

D keep people friendly without trusting them

34.In listening to a person.the important thing is ______

A.to notice his tone,his posture,and the look in his eyes

B to listen to how he pronounces his words

C.to check his words against his manner,his tone of voice,and his posture

D.not to believe what he says

35.If you followed the advice of the writer,you would _____

A be able to get the real meaning of what people say to you

B.avoid any mistakes while talking with people who envy you

C.not lose real friends who say things that do not please you

D.be able to observe people as they are talking to you

答案:BCCCA

Passage 1

无论我们长到多少岁,都会犯错误。有时犯金钱上的错误,但大多数时间还是与人有关的错误。“如果我和Helen分手,Jerry会真的在意么?”“我得到了这么棒的工作,Jerry作为我的朋友衷心的为我感到高兴么?或者他会嫉妒我的幸运?”当我们回忆过去,类似这种的疑问让我们感觉很不舒服。但是回忆起这些的时候,想补救已经为时已晚了。

为什么我们总是对我们友善或者敌对的人会错意思呢?因为,有的时候,人们真正要表达的意思其实隐藏在话语背后。那么如果我们没有真正的去聆听,就会错过语言后的感情。要是有人对你说:“You’re a lucky dog.”他是真正的支持你的么?如果他说“你是个幸运的家伙”或者“你是个幸运的女孩”,他的态度应该是友善的。但是,“lucky dog”这个词,好像有点嫉妒的味道在里面。也许说话人自己也没有察觉到。但是,“dog”这个词好像有点贬低你的意思。他想说的可能是他觉得你不配这么幸运。

那么如何分辨出别人话语之外的意思呢?一个办法就是仔细观察说话的人。他说的话和他说话的样子搭配么?和说话的语调符合么?和他的姿势呢?还有眼神?停下来想一想。你用来思索别人话语真正意思花的很少的时间,也许避免了另一个错误。

高中生提高英语阅读的练习题:successful writers

In 1977 , a dead author of detective stories saved the life of a nineteen-month-old baby in a most unusual way. The author was Agatha Christie, a gentle married lady and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writers of detective stories in the world.

In June 1977 , a baby girl became seriously ill in Qatar (卡塔尔) , near Sandi Arabia(沙特阿拉伯) . Doctors were unable to find out the cause of her illness, so she was flown to London and sent to Hammersmith Hospital. A team of doctors hurried to examine the baby only to discover that they, too, were puzzled by the very unusual signs of illness. While they were having a discussion about the baby's illness, a nurse asked to speak to them.

―Excuse me,‖ said Nurse Marsha Maitland, ―but I think the baby is suffering from thallium poisoning(铊中毒) .‖

―What makes you think that?‖ Dr. Brown asked. ―Thallium poisoning is very rare.‖

―A few days ago, I was reading a novel called ?A Pale Horse' by Agatha Christie,‖ Nurse Maitland explained.“In the book, somebody uses thallium poison, and all the signs are exactly the same as the baby' s . ”

―You are very careful and you may be right,‖ another doctor said. ―we‘ll carry out some tests and find out whether it' s thallium(铊) or not.‖

Tests showed that the baby had indeed been poisoned by thallium. Once they knew the cause of the illness, the doctors were able to give the baby the correct treatment. She soon recovered and was sent back to Qatar. Later on it was proved that the poison might have come from an insecticide(杀虫剂) used in Qatar.

1.Who first suggested the correct cause of the baby's illness?

A.A Doctor in Qatar.

B.Nurse Maitland. C.Dr. Brown.

D.Agatha Christie.

2.Why was the baby sent to London?

A.She was a British girl whose parents were working in Qatar.

B.The hospitals in Qatar were full at that time.

C.She was the daughter of a doctor in one of the places.

D.The Qatar doctors were not sure they could cure her.

3.As far as we can tell from passage, Agatha Christie.

A.had never even met this baby.

B.had spent a long time as a police officer.

C.visited the baby in the hospital at Hammersmith.

D. gave Nurse Maitland some advice on the phone .

4.Nurse Maitland spoke to the doctors

A.when she heard them discussing the possibility ofthallium poison.

B.because she could see that the doctors had made a mistake.

C.to suggest a possible reason for the patient' s illness.

D.after she had read about a horse which had been poisoned.

5.What did the doctor think of the suggestion which Nurse Maitland made?

A.They were very quick to agree with her.

B.They were unhappy over her interruption.

C.They said that she was wrong because thallium poisoning is very rare.

D.They thought it was a possibility worth considering.

答案:BDACD

高中英语知识总结

一般现在时 (do/does; is/am/are)

① 表示现在的情况、状态或特征。

例:He is a student.

他是一个学生。

② 表示经常性、习惯性动作。

例:He always helps others.

他总是帮助别人。

③ 客观事实和普遍真理。

例:The earth moves the sun.

地球绕着太阳转。

④ 表示一个按规定、计划或安排要发生的动作。

仅限于某些表示“来、去、动 、停、开始、结束、继续”等的动词,可以与表示未来时间的状语搭配使用 。

常见的用法是:飞机、火车、轮船、汽车等定期定点运行的交通方式。

例:The next train leaves at 3 o clock this afternoon.

下一趟火车今天下午3点开车。

⑤ 在时间、条件和让步状语从句中经常用一般现在(有时也用现在完成时)表示将的来事情。(即:主将从现原则)

例:I will call you as soon as I arrive at the airport.

我一到机场就会给你打电话。

When you have finished the report, I will have waited for about 3 hours.

等你完成这份报告的时候,我就已经等了将近3个小时了。

高中英语高频考点

现在完成时(have/has done)

① 表示动作到现在为止已经完成或刚刚完成,强调对现在产生的影响。

例:I bought a new house, but I haven t sold my old one yet, so at the moment I have two houses.

我买了一所新房子,但是还没有卖掉旧的,所以现在我又两所房子。

② 表示从过去某时刻开始,持续到现在的动作或情况,并且有可能会继续延续下去。此时经常用延续性动词。

时间状语常用since加一个过去的时间点,或for加一段时间,或by加一个现在时间。

例:Great as Newton was, many of his ideas have been challenged today and are being modified by the work of scientists of our time.

篇12:高中生课外阅读调查报告

高中生课外阅读调查报告

书籍是人类薪火相传的独特载体,它不仅承载民族文化的基因,还是人类自省思维,涵养性情不可替代物。因此,重视阅读,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和力量,应该是中华民族的固有传统,也应该是高中阶段学生的重要学习任务之一。通过课外阅读,能巩固和发展课堂教学的成果,更快地完成教学任务,扩展知识、充实精神生活、促进学生个性的面发展,更好地达到教育目标。课外阅读如此重要,那学生们是否在进行课外阅读?他们在读些什么书?他们是怎样读书的?带着这一连串的问号,让我们一起进入学生群里,寻找那打开疑问之门的钥匙。

一、问卷调查内容

知识守护生命,知识是一片无穷无尽的大海洋,热爱知识就是热爱生命。课堂上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求知欲。从现在开始我们要乘通往知识海洋的小船去探求真理。

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对课外书籍的阅读情况,特做以下调查:

1、你对课外知识了解多少?

A、很多 B、一般 C、很少

2、你喜欢哪种类型的课外书?

A、教育类 B、小说类 C、政治类 D、文学类 E、其他__________

3、你的课外阅读频率是

A、每周超过3次 B、每周1~3次 C、每半个月1次 D、不定期阅读

4、你每月约看课外书几本?

A、零本 B、一本 C、二本 D、二本以上

5、你购买书的钱从哪来?

A、爸妈给 B、平时零用钱 C、过年的压岁钱 D、奖学金 E、别人给的钱

6、每天阅读课外书和报刊的时间有多少?

A、30分钟 B、1小时 C、2小时 D、2小时以上 E、无时间阅读

7、你的课外阅读形式是

A、网上浏览 B、报刊杂志 C、书籍

8、老师或家长希望你课外读哪些书?

A、学习辅导类 B、经典名著 C、科普知识 D、漫画卡通 E、历史知识

9、你认为课外阅读对自己的帮助:

A、很大 B、一般 C、不大 D、没有

10、当前你读课外书的主要目的:

A、备考 B、扩大知识面 C、充实自己 D、兴趣

11、你每天花多长时间去读课本以外的书籍?

A、4小时以上 B、3 –4小时 C、1—2小时 D、1小时以下

12、你有没有特别喜欢的课外书?

A、有 书名<<________________ >>B、没有

13、你一般买书会去哪个书店买书?

A、新华书店 B、购书中心 C、中城书店 D、其他

14、假使考试之前书店有两本书很紧销,但受条件限制你只能买一本,这两本书分别是:第一本关注当今热门现象,你很感兴趣,第二本与考试内容有关指导你考一个好成绩。在这种情况下,你通常会选择:

A、第一本 B、第二本

15、四大名著中你最喜欢哪部作品?

A、《水浒传》 B、《西游记》 C、《红楼梦》 D、《三国演义》

二,统计结果

(本次调查问卷共印100份,收回100份)

针对“购买书的钱从哪来”这一问题,我们了解到许多学生还没有自己筹钱买书的意识,75%的学生是从父母那里得到买书的钱。或者说,买书看在一定程度上是老师或家长的意愿而不是学生自己强烈的愿望。学生还没有产生对知识渴求的欲望,所以我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来阅读书籍,安排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课外阅读,创造一定的场所开展课外阅读。

针对“每天阅读课外书和报刊的时间有多少”,有60%的学生选每天读课外书报30分钟,而无时间阅读的竟占到20%。这说明学生疲于应付各门功课的规定书籍,无法找到许多属于自己的阅读时间,对于语文来说,没有一定的课外阅读积累,那么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从何谈起。

针对问题“老师或家长希望你课外读哪些书”,学习辅导类占到了63%,可喜的是名著阅读占到了24%,这也大概是因为考试要考这些名著吧。而其他如科普知识,漫画卡通,历史知识等一些对学生成长有莫大关系的书籍所占比重少得可怜。

三,学生阅读现状分析

课外阅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它对提高中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获取知识经验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不管课内阅读的效率多高,没有课外阅读,都不可能获得十足的成效。著名教育家张志公说:“从我自己学习语文的经验来看,将课内与课外三七开”。只有通过有计划的,大量的阅读,以及进行多种阅读方式方法的训练才能培养起阅读的熟练技巧,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

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课外阅读的自主性不强,很大程度上是按老师和家长的要求来读书,读书的类目大多是为了应付目前短暂的目标,没有固定的远大的读书计划,没有充裕的'阅读时间。

针对这些情况我对高中生课外阅读提出如下建议和想法:

1、激发阅读的兴趣,明确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课外阅读收到明显实效,关键是唤起并维持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要创设良好阅读氛围;充分利用校会、班会、校园橱窗、黑板报、墙报等形式,宣传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创设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次,要尊重学生阅读自由。只要是有益的东西,都要鼓励学生读。比如很多学生对大部头的经典文学作品不感兴趣,而惊异、生动、幽默、情节曲折的作品往往能抓住青少年的心。第三、要积极创设各种有利条件,要给学生阅读的时间。朱永新说:“在学校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与图书。学校提供一个读书的空间,一个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读书的空间。”这个空间有软硬之分。软空间指的是每个教师都应该宽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硬空间指的是一个学校应该要拥有一个好的图书馆 。

2、制订课外阅读计划,推荐有益读物。

在课外阅读的初始阶段,学生大都带有随意性和消遣性,他们关注的是人物的悲欢离合,欣赏的是情节的离奇曲折,贪得多而嚼不烂。要他们不仅多读书,而且要读好书,读健康的、科学的,深浅适宜的,分量适当的课外读物。每学期开始,师生们应共同商讨、制订课外阅读计划,并规定每生每学期读两三本书,平均每天写一百字左右的读书笔记,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向学生推荐新近较有影响的作品。

3、办好图书馆,创设阅读氛围。

作为学校教育教学三大支柱之一的校内图书馆,必须更新思想,转变观念,多开辟阅览室,多安排阅览时间,多为学生提供高品位、高质量的图书,制定课外阅读计划,让每个学生在阅读的世界里寻找精彩,有所收获;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工作,积极向学生宣传推荐格调高雅、质量上乘、知识容量大、可读性强的好书、好作品,达到“开卷有益”;发挥核心书目的导向作用,根据不同学生的阅读心理、特点与要求,充分准备各类不同的图书;要优化读书环境,在阅览室内张贴名人画像,名言警句,既美化阅读环境,又营造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良好氛围,使学生一走进图书馆就能感受到浓郁的书香气息,有一种如饥似渴的感觉。只有这样,学生的思想才能得以净化,情感才能得以升华,才能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茁壮成长。

4、采用科学措施,切实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教师要指导学生怎样查工具书,怎样做书间评点。介绍一些实用的阅读法,如自读一本书的方法,精读的方法,略读的方法等。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词语笔记,即在阅读中对一些优美的词语,随手一记,勤收集勤积累储存,时间长了,这便是一笔可观的财富;第二种是摘录式笔记,即分类记下名言警句、谚语、典故、人物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对社会的认识与剖析等。第三种是心得笔记,包括评论和赏析,凡有所得便随时记下片断或成篇均可。

5、重视名著阅读,提高阅读品位。

名著以其无与伦比的文学价值与思想价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尤其是在当今,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考试制度的不断改革,阅读名著已成为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阅读名著可以帮助学生塑造完整人格。当我们的学生在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时候,一定被主人公坚强不屈的性格而热血沸腾;当我们的学生为葛朗台的悭吝残忍而咬牙切齿时,我想他们也已明白了什么叫慷慨和善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本好的名著恰如一场及时的春雨,浇灌着学生的心灵,让他们走向成熟。其次,阅读名著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再者,许多名著蕴含着丰富哲理,教师在借助名著训练学生形象思维的同时,也训练了他们的抽象思维,为全方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巩固课外阅读成果。

学生经过课外阅读,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收获。因此,教师要提供舞台,让学生面向广大师生汇报自己的读书心得、研究成果和情感收获;让他们大胆展示自己的学识、自己的风采,这样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具体活动如下:(1)开展阅读名著的知识讲座;(2)召开读书汇报会和经验交流会。让学生简明扼要的语言把自己近期的读物介绍给同学,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还要复述或背诵精彩的片断;(3)举办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会,让同学们认真观摩以投票的形式选出十佳读书笔记;(4)利用第二届文化艺术节的契机举办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读书竞赛、作文比赛,展览优秀作品,营造校园热烈的阅读氛围,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

四、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课外活动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 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深信,学生一旦真正进入了自由阅读的海洋,必将会锻炼成乘风破浪的水手,扬帆远航的船长。

高中生社会调查报告

高中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高中生近视调查报告

高中生社会调查报告

高中生零花钱调查报告

大学生创新能力调查报告

高中生社会调查报告最新

高中生假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高中生调查报告范文500

浅谈高中生阅读能力评价

高中生古诗阅读能力调查报告(集锦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高中生古诗阅读能力调查报告,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