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Imissen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论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共含15篇),希望大家能够受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Imissen”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论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篇1:论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论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 毕业论文

摘   要

中学语文教学是中学教育中最基础的的教学,语文能力的.培养是1切其它能力培养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4种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之1。本文就怎样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4种能力为4个部分:第1部分主要介绍怎样培养“听”的能力;第2部分主要介绍怎样培养“说”的能力;第3部分主要介绍怎样培养“读”的能力;第4部分主要介绍怎样培养“读”的能力。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也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能力;听说读写

ABSTRACT

The Chinese teaching of middle school is the most basic teaching in the secondary school education, the cultivation of ability of Chinese is the foundation that all other ability train. Train four kinds of ability of students hearing,speaking,reading and writing to be one of the tasks of Chinese teaching of middle school. How this text trains four kinds of ability of students hearing,speaking,reading and writing to be four parts: Part one Mainly introduce how to cultivate the ability to “ listen to ”; Part two Mainly introduce how to cultivate the ability to “ say ”; Part three Mainly introduce how to cultivate the ability to “ read ”; Part four Mainly introduce how to cultivate the ability to “ read ”. The improvement of ability of hearing,speaking,reading and writing, is favorable to the overall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Chinese quality, facilitate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overall qualities too.

Key words: The language teaching; language ability;

Listening , speaking , reading and writing

篇2:高职英语教学中听说能力的培养

高职英语教学中听说能力的培养

针对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英语听说能力不强的.现象,在教学中本着听说领先的原则,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做了尝试.

作 者:张玉秀  作者单位: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哈尔滨,150025 刊 名:教育探索  PKU英文刊名:EDUCATION EXPLORATION 年,卷(期): “”(8) 分类号:H3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   听说能力   课内外活动  

篇3:论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性质之一,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它能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语文教育的特点说明了语文教学在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方面的优越性。

但是根据目前大学生的情况来看,很少有学生会通过语文来丰富人文素养,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很多的大学生人文饲养普遍较低。

要想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学语文需要肩负起这一重任。

语文教育改革深化的成果,使得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该教育范畴内得以广泛渗透,语文教学既要担负起作为交际工具的重担,即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其听说读写的水平,也起到陶冶情操、塑造人格、传递文化、唤醒灵魂,不断促使学生个体成长和心灵成熟的作用。

语文教学在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美好的向往、对人生憧憬和规划、对生活和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以及成就良好的习惯和品性等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何时能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

(一)人文常识的缺乏

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自然也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

但长期以来,我们都按照传统的模式和评价标准,进行着实际以智力为主导的教育,成绩的好坏,名次的前后,也似乎成了今天评价学生的定性准则。

因此,在这样的教育和成长环境中,让学生们自觉去接受文化的洗礼和文学的熏陶的可能性,实在是微乎其微。

在进入大学之后,由于受到所学专业的限制,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存在着矛盾,大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是十分有限的。

对于一些纯理科性质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想接触到文学类的学科知识的机会就减少了,再加上很多学生由于缺乏积累人文常识的意识,最终导致了绝大部分学生在人文领域方面知识的缺失,甚至是丧失了基木的文学写作能力,进而造成了人文素养的弱化现象。

篇4:论语文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

论语文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

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思维的种类繁多,根据探索方向的不同,可以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作 者:李宝芹 李晓燕 桂华德  作者单位:山东潍坊科技学院,山东寿光,262700 刊 名: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AL TECHNIQUE & EQUIPMENT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 

篇5:毕业论文-论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毕业论文-论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 语言文学论文

摘   要

创造性教育是现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大热点,本文从语文课堂教学的视角对培养学生创造力进行了初步研究。作为基础中的基础,语文学科要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已成为时代的'强烈呼声。学生有没有创造力,会不会创新,关键在于课堂上教师教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和方法,学生再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由此可知在创造性教育中,教师作为1名教育者的重要性是不能忽视的。因此,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是教师也应具备创造力。只有成为创造型教师,才能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应该贯穿在语文教学的不同侧面,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则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从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入手再引申到其他方面,只有这样时时处处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才能使学生具备创新的基本素质,从而达到创造力培养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创造力;培养和发挥

ABSTRACT

Creative education is one hotspot of educational reforms. This article makes pilot study about training of creativity of students. Chinese education, an essential foundation of education, can bring up the creativity of students. It is highly desired by times. Whether there is creative student, or a student with creativity, it is conditional on the knowledge imparted on classroom teaching by teachers, which guides students the way of analysis and solution. Thus it can be seen teachers play important part in creative education. Only creative teachers can lead a right way to the paradise of creativity. The teacher who training creative students should be creative is standing to reason, it is the precondition of creative education. Creativity training should be integrates on sides aspects of Chinese teaching. Reading and writing are important parts of Chinese teaching, thus we can develop creativity of students from reading and writing, then extending to others. It is highly appealed by taking creativity as element of students that developing creative consciousness, creative genius, creative thinking and creativity ever and anon.

Key words: class teaching of Chinese education; creative education;

training and exertion

篇6:毕业论文:论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新思维的培养

毕业论文:论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新思维的培养 -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摘   要

创新是1个民族发展的源泉。为了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在全球的竞争中占有1席之地,拓展国际空间,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便成了竞争的焦点。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左右1个国家的未来。创造性思维培养在日常教学中的比重多少,也决定了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本文试从现行语文教学的某些现状出发,针对种种不足,拟提出1些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就如何培养适应新世纪的人才作出自己的1点探索

关键词: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

ABSTRACT

Innovates is a fountainhead which a nationality develops. In order to enhance our country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holds the small space in the global competition, the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space, has the innovation thought the talented person, has then become the competition focal point. School edition in very great degree about a national future. Creative thought raise in daily teaching proportion how many, also has decided the school edition success or not. This article tries from present language teaching certain present situations to embark, in view of all sorts of insufficiencies, plans to propose some raise creative thoughts methods, how do raise adapt the new century talented person to make an own exploration.

Key words: Language teaching; middle-school student; creative thought

篇7:论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论文

摘要:大学语文是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学科之一。目前真正喜爱这一学科的大学生逐渐减少,整体人文素养水平也不断下滑。因此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是当前社会、各大高等院校的首要工作。文章基于这一内容,首先分析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中存在的问题,随后简述其存在的社会意义,最后明确了大学生培育人文素养的主要方式就是完善大学语文教学。望本次研究能够帮助当前大学生提升人文素养。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素养;培育;教学

大学语文作为当前极为重要的一门学科,目前处于非常尴尬的位置。由于大学语文占据较高的学分,显示其所占据的地位极为重要,导致许多大学生将其看做获取高学分的课程,应对态度以不求甚解、但求过关为主。基于这一想法,大学生在其中学习到的知识极少,对其人文素养的提升微乎其微。

一、大学生人文素养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很多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无法很好的结合审美性、人文性以及工具性,更多是以知识教授与工具操作等行为进行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人文素养。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存在复杂性。可能是学生自身学习的实用主义、教师教授过程中的认知偏差、网络环境对学生信息思考及接受行为的影响等。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学生对经典、文本式阅读的重视度下降。针对目前社会现状而言,大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素质观念薄弱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与各高校中存在的“专业崇拜”。近来各大高校为了进一步提升就业率,重点关注学生专业能力及知识的培育,以便满足社会需求。这一行为无疑存在重要性,但从现实层面而言,高校会因此忽视了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的培育。中国的教育需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专业性工具。这种专业万能的理念创造了诸多“热门专业”的神话,但对大学生的精神造成了影响,甚至可以说影响了学生的现实生活。

二、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社会含义

基于专业崇拜及功力注意对大学语文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大学是人文素养培育。近年来,社会上频繁发生大学生违法事件,这些行为无不体现出其人文素养的缺少以及价值观的扭曲。所谓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在人文科学层面到达了综合素质的境界,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基于人与自然的关联性,明确以人为本的重要性,体现人显著的主体地位:基于人与自然的关联性,明确互相尊重的重要性,体现人人平等的重要性。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从本质上而言就是基于以人为本、体现个性、发掘潜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等基础性目的,激励学生多关注人类存在价值及意义。而大学语文在这过程中能够起到提升基础语文能力、提高学生人文视野、培养人文情怀及素养的作用。正如民族的综合实力由软实力与硬实力两个方面的内容组成,人亦如此;软实力指人文素养,硬实力则指专业知识,两者相辅相成、彼此支持。为了促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掌握上述两种能力,大学本科教育需要实现通才及专才、素质与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当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涵盖以下三个部分: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人文素养,唯有同时培育三个方面才能够产生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在学习过程中会涉及素质教育,同样素质教育中也含有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因此三者的重要性可以划上等号。

三、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方式———大学语文教学

基于前文内容,笔者人文大学语教学应依照常规语文教学规则实施,具体而言就是结合经典文本实施知识讲解、情感启发及思想升华等活动。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其实就是对学生语文素质进行提升。而其与高中、初中语文教学之间的缺编就在于其需要打破应试教育的束缚,确定素质的本质意义,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相关活动之中。在这种高层次的教学方式下对学生人文情怀及素质进行提升。大学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一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与审美为主,实现人文精神的传播。大学语文课程又称高等语文,主要教育受众为大一新生,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育非常重要。不过由于大学生已经经过了十多年的语文学习经历,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与应用具备一定的基础,不需要将之前的学习内容进行重复。基于目前的社会现状及技术理性盛行的时代现状影响,相较母语能力培育而言,人文素养培育更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单对其实施审美培训及文学鉴赏等基础性教育。笔者认为,结合大量具备思想启迪含义及审美情趣的经典文本,在刺激学生人文关怀的同时,还能够大大提升其审美及文学鉴赏能力。因此大学语文教材选择是教学的重要基础。在选择过程中于需要关注具备人文熏陶、审美教育及语言训练等多个方面内容的范本。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培育不能与传统文化教育对等,所以在教材选择过程中不能仅仅包含经典的文学作品,还应该包含当代或国外的优秀文学作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提升人文素养,从狭义来看与其今后的社会工作及生存相关,从广义来看直接关系中国优秀文化能否得到发展与展现。作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方式,大学语文教学目前仍然存在众多问题。但随着社会与高校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这一目标距离实现也就仅仅想是时间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大学语文教学相关工作人员付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冯智明,李永贤.大学语文课程中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个案[J].教育观察(上旬刊),,08.

[2]曲贵海,高春燕.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策略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04.

[3]宋群.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何在———兼述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6,13.

篇8:论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论文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性质之一,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它能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课程的性质和语文教育的特点说明了语文教学在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方面的优越性。但是根据目前大学生的情况来看,很少有学生会通过语文来丰富人文素养,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很多的大学生人文饲养普遍较低。要想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学语文需要肩负起这一重任。语文教育改革深化的成果,使得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该教育范畴内得以广泛渗透,语文教学既要担负起作为交际工具的重担,即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其听说读写的水平,也起到陶冶情操、塑造人格、传递文化、唤醒灵魂,不断促使学生个体成长和心灵成熟的作用。语文教学在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美好的向往、对人生憧憬和规划、对生活和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以及成就良好的习惯和品性等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何时能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

(一)人文常识的缺乏

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自然也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但长期以来,我们都按照传统的模式和评价标准,进行着实际以智力为主导的教育,成绩的好坏,名次的前后,也似乎成了今天评价学生的定性准则。因此,在这样的教育和成长环境中,让学生们自觉去接受文化的洗礼和文学的熏陶的可能性,实在是微乎其微。在进入大学之后,由于受到所学专业的限制,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存在着矛盾,大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是十分有限的。对于一些纯理科性质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想接触到文学类的学科知识的机会就减少了,再加上很多学生由于缺乏积累人文常识的意识,最终导致了绝大部分学生在人文领域方面知识的缺失,甚至是丧失了基木的文学写作能力,进而造成了人文素养的弱化现象。

(二)人文精神的流失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文化精神的缺失己经成为了一大主流现象,很少有学生能够对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了解地很详细,更严重的是在很多大学生中间缺乏最基木的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具体表现在对中华民族一直流传下来的传统、以及优秀的民族文化的了解都只是停留在表面,也缺乏对中华文化该有的兴趣,逐渐导致民族精神的流失。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理解“人”的价值、使命与归宿,出现价值观念金钱化和个人化现象,“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有一定的市场。大学生的价值观情况可以反映其人文素质的基本水平。很多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专业就行了,文化课差无关紧要,于是就出现了专业课认真学习,文化课自由散漫,随便听听的现象。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没有树立正确的目标,从而忽视了人文学科的学习和本身人文素养的提高,这也导致学生缺少理想信念,缺乏进取之心和成才之志,社会责任感不强。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渗透

(一)挖掘语文教材中人文因素

语文教材在人文教育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把握并利用其优势,发掘作品中具有人文教育素材,充分调动一切资源和能力,结合相关专业知识,在文章的选择上做到有针对、有辨别。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渗透,使他们在体悟作品内涵的同时,对其灵魂也是一种净化和洗涤。语文教材中所选录的文学作品,除文字优美外,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文学作品中的精神内涵和人文魅力光芒四射,它像一座灯塔,对学生在生活道路上前进和成长起导向作用。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和欣赏作品的同时,受到一种精神上的熏陶和感染,一种灵魂的洗礼和升华。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对于教材的充分合理运用和解读,挖掘教材中语言文字的魅力和威力,如何在作品的阅读欣赏中陶冶学生性情,养成学生品质,是大学语文课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语文课本中挖掘人文因素,是大学语文教学人文渗透的一个必要而直接的手段。

(二)营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新时代的教学观倡导应该回归人的教育,即以人为本。因此,和谐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对于人文教育的效果有着非同寻常的内化意义。教师与学生之间处于平等、和谐的氛围。学生的人格在这样的关系中得到了尊重,这更能优化良好的教学质量和课堂效果,学生的内在品质和外在素养更能得到快速的提升。这样的课堂教学,教师不再是控制者和权威,而是同学生同样;立于平等地位,教师要聆听学生的心声,帮助学生走出迷惑,指导他们拨开黑暗。新时代的师生关系更像是朋友,它要求我们要从内心深处尊重学生,真诚相待,热情关怀,和谐相处。这样的课堂,这样的老师,自然会使学生一步步走向从容、走向自信和大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表达发自内心的见解,懂得与他人和谐相处之道,新的教学理念摆脱了传统教育思想的禁锢,教师不再是拿着指挥棒的领导者,学生更非是指挥棒下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奴隶。

(三)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古语有言“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阅读是感知祖国语言文化和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加词汇量,增强语感、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诵读之中,优美的文章会让读者有春风沐雨之感,在眼、耳、嘴、心、脑的协同合作下,多种感官都会调动起来,这样对于唤醒人内心深处的人文精神的再创造。通过对文本的反复阅读,学生自然而然地能够达到描摹其景,揣测其意,诉说其情的效果,从而使学生进入文本世界,把握文本的深层意义。于是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便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中得以提高和涵养。阅读可以激发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正如谢冕所说:阅读过程也是艺术再创造的过程。阅读励志的传记文学,可以使学生深受感染和鼓舞,主人翁在艰苦辛酸的境遇中始终坚持理想,积极进取,这对年轻的读者更是一种灵魂的冲击与洗涤,反身自己,会对眼下的幸福生活更为珍惜,对自己好逸恶劳的状态由衷反省。优秀的文学作品,是集语言美、人情美、人性美于一体,是人类文化和文明的传承典范,是世界人民的精神瑰宝,因此,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让我们在作家的引领下,更早更多地了解世界文化和风俗,感受世界悠久而博大的历史文化,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这对深化学生人文素质、弘扬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结语:

语文教育,是使学生增长文化知识、提高内在涵养的教育,是着眼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人文素养是人类文明的浩瀚长河中最璀璨的一颗珍珠,也是人类珍贵的遗产。而大学语文作为人文素养表现的一部分,它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使人类的文明发扬光大,使后世继续继承,使未来人才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这就是语文教学应该承担的责任。这项工程浩大而长久,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任务,但也足显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都是大学语文教学中永远继续的课题。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渗透,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篇9:论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论文

摘要:无论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还是“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都是基于科学的儿童观之上的,即为儿童语文素养的最终形成及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新课标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确如此,教师要时刻树立主导意识,学生在正确方法的导引下不断受到熏陶感染,相信行走在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里,儿童语文素养的真正提高就不再是梦想。关键词:儿童观;创设情境;语文素养儿童观,即“儿童意识”。如何用科学的儿童观指引小学语文教学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唤起儿童的学习兴趣,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富有情趣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和引导者。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必须在民主开放的课堂中进行。试想,如果一堂课学生感到沉闷压抑,又怎么会有美的感受和创造性的发现呢?因此,作为教师,要充分考虑教学情境创设的情趣性,使学生学生学得愉悦,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上学期,我参加了一次优质课评选活动。在执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我运用自己早就设定好的教案,一板一眼地教学,我的教与儿童心灵的学始终是疏离的。一节课死气沉沉,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失败之后,我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思。从这节失败的评优课中,我获得的最大收获是:教材和学生在我头脑中的地位发生了改变!每每在备课的时候,我把学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总是要问自己两个问题:一是孩子读了这篇文章会有什么感想和疑惑?二是怎样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拼音教学是一年级上学期教学的一项重点,而拼音复习课又比较枯燥,我就在创设富有情趣性的教学情境上下工夫。我以“畅游拼音王国”为题,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兴趣特点,首先让学生一起伴随着儿歌去喜羊羊拼音王国游玩,然后唱声、韵母歌,扮演喜羊羊为果树治病(音节改错)等游戏,形成有坡度的系列训练,让学生玩中求学、学中有乐,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关注儿童的心理需要,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也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不仅预设的教学环节要体现二者的统一,在利用随时可能出现的生成性资源时,还要注意满足学生心理需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扁鹊治病》一课时,当学到课文结尾时,多数学生批评蔡桓公不愿治病的态度,我以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至此水到渠成地达成了。就在我归纳总结的时候,一个孩子怯生生地举起手来:“老师,我认为扁鹊也不对,如果扁鹊再多劝蔡桓公几次,或许蔡桓公最后不会病死的。”显然,课文的本意是告诉我们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决不能讳疾忌医,而应当虚心接受批评。虽然这个孩子的理解与课文的价值取向明显不符,但表现出了他看问题的独特角度。于是,我和学生再一次回归文本,去重点研读了表现蔡桓公自以为是,以及扁鹊几次三番劝说蔡桓公的文字,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到:其实扁鹊是几次劝过蔡桓公的,但都被蔡桓公拒绝了,何况在古代受君王至上思想的影响,等意识到严重性时,为时已晚。不过,如果扁鹊不懈努力的话,也许蔡桓公真的会有所醒悟,他的生命也许会得到挽救。所以这个学生提出的问题还是很有意义的,应该受到表扬。通过这样的处理,这位学生满意地坐下了。我认为,我对这件事的处理,符合书中专家的观点:要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善于利用课堂上即时生成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对课文进行赏读,借以进行鲜活的语言文字训练的要求。这不就做到了“滋养心灵”和“获得工具”的并重和统一吗?

三、尊重儿童的个性体验,语文教学要体现儿童主体性

由于年龄和阅历的不同,儿童常常有着与成人不同的审美视角,也拥有着成人意料不到的智慧。为此,教师首先要真正拥有“儿童的情怀”,善于倾听儿童内心的声音,这样才能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体现语文学习的儿童主体性。《小木偶的故事》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童话,讲述的是老木匠在小木偶的脸上添了一个笑嘻嘻的表情;小木偶因为笑嘻嘻的表情而受冤枉,遭误解,内心很痛苦。一直到神奇的蓝鼻子小女巫出现,赋予了他所有的表情,才让他真正获得了快乐。教学参考书中提示的教学目标,其中之一就是通过本课的教学传递给学生一种精神:在生活中,笑是很重要的,不会笑就无法体验生活的快乐。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却惊讶地发现,儿童的思维和情感是多元的,即使面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情感态度。有的同学,不仅从故事中感受到积极面对生活的道理,而且认为,童话也赞美了老木匠和小女巫,因为老木匠给了小木偶生命,希望他带着微笑闯世界;而小女巫帮助小木偶摆脱了他只会笑的痛苦,小女巫是一个善良的人。瞧!这就是儿童眼中的童话,不仅能将其中的角色化为具体的形象展现在眼前,还能对其作出审美评价。

参考文献:

丁卫军.行走在阅读教学的课堂里.语文教学通讯,(Z2).

篇10:论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论文

新课改下的语文我们推进一种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方式,并且重视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人文培养,从而让学生从课本中获取知识的同时发散人文内涵最终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学习文本、情景体验、联系生活这三个方面我们对学生进行初中语文的人文培养,老师在层层教学环节中的循循善诱,正确引导初中学生进入文学殿堂,最终达到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全方面培养。

一、立足文本、渗透人文素养

老师在课堂上不仅仅向学生介绍课本篇目中的写作手法和语言文字运用,同时也可以通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行实践,得出结论”来进行课堂环节设计来加深学生对于课本中文章的理解。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都汇聚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灵活运用教材能够使初中语文教学更为丰富,学生也能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语文课堂受到人文精神的感染,使每一个课堂中渗透入人文素养,让学生通过日积月累语文知识来培养属于他们的文学素养。通过反复品读的方式,帮助学生挖掘文本中人物精神,体验文本所表现的强有力的张力,启发学生思考,领悟文本中深层次的人文内涵和体会人文精神感染力。曹操用浪漫主义的写法描绘出了高山大海,波澜壮阔的《观沧海》,通过借景抒情的方式表达了诗人统一中国的高远抱负;以夹竹桃贯穿全文作为线索来表现爸爸对“我”的深情和失去父亲陷入痛苦和眷恋父亲的“我”,林清玄用插叙的手法使得文章跌宕起伏,最终得到感人至深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更有鲁迅先生用父亲的“背影”,火车站的人聚人散的分离伤感之情来感动全中国漂泊彷徨,远走他乡的人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文章内容的思考,从文章的细节出发凝聚成一个整体的文学体系,最终利用初中语文课本,真正从点滴渗透入人文素养。

二、创设情景,启发人文思考

人文素养并不是通过讲座,报告,知识体系就能够传递给学生的,对于人文素养的培养同样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所以教师应该借助初中教材慢慢渗透人文素养,让学生感知在课本中每个人物形象,体会他们所处时代并且设身处地的思考他们的行为方式,以初中教材为语文教学的起点,从初中课本的知识体系的构建并且查阅相关文学资料来了解人文精神。老师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创设文章中的文学环境,把刻录在教材中的文字能够实体化,身临其境的感受作者想要传达的真正文学内涵,并且启发学生进行文学思考。同时注意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加强,以至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体会、感悟作者传递给读者的真正人文精神。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并且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学内涵,所以老师想要传授人文素养时,利用创设情景的方式让学生感知人文精神。都德的《最后一课》通过一个小学生的字数描绘了在被普法战争所侵害的普鲁士乡村小学中进行了最后一堂法语课,深刻的反映了法国人民处于水深之中并且被战争所破坏的痛苦之情。这样,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创设最后一课之中的文学环境,让学生能够细腻的感知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中的人物情感,真正的感受都德传递给读者的战争无情破坏社会的痛苦和深切爱国之情,这样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情景创设,启发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

三、结合生活,创设人文课堂

在语文课堂中,老师主要通过语文知识来进行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但同时我们可以结合学生已学过的所有知识,让学生紧密联系与自己戚戚相关的生活世界,进行学生内在品质的提升。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结合,往往能使语文学习达到更为高效的境界,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用生活实践来让学生感知人文素养,体验丰富的人文情感。以“让教材走向课堂,让教材走向生活”为核心开展语文教学模式,通过人文实践能够真正的领悟人文素养,从而在生活中我们也能够让学生通过实践也能得到人文精神领域的`提升。比如,在初中语文课本中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中体现的父爱如伟岸的大山坚定不移,母爱则如冬日的炉火温暖我心,通过这篇课文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我为妈妈做一件事”这样的课外实践内容,并且让学生写下实践心得,这样有效的教学环节能够使学生真正领会文章中向父母表达的深沉情感。或者对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芦花荡》这类红军长征主题文章,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通过“四渡赤水”“百万红军过草原”的红军故事表现红军们坚持革命理想,不畏惧艰难险阻的乐观精神,并且还可以结合“爱国情怀”课题活动来进行“红色的心”类似的抒发爱国情怀的主题活动,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每篇文章中深刻的人文精神。总而言之,我们在初中语文教育时从每个教学环节中渗透关于人文素养的知识,让学生不仅能够通过课堂来培养人文精神,并且能够用生活实践的方式在日常生活感知人文精神,从而通过语文学习过程极大地提升人文素养。所以,对于初中语文课堂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研究应该不断地探索,以期学生能够真正的在语文课堂上得到的真正的人文素养。

篇11:论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论文

摘要:人文精神的缺失是当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出发,结合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教学三个方面探讨了开发语文教学人文功能,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功能;人文素养

当前,初中语文课堂仍然沿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偏重于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忽略了教育的人文功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语文教学要大力开发人文功能,注重人性和人文的充分发展。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人文情怀,不断陶冶学生的情操

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材,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品格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的价值取向、思想情感、思维方式,在阅读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化和创造性,不断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基于此,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人文精神,充分发掘作品中的人文情趣和人文品格,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创造能力,从而让学生在阅读课堂中不断提高语言能力,获得语言知识,在文学作品中汲取精神力量,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思想情操。例如,在学习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时,通过阅读作品,引导学生体会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在阅读课堂中与作者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从而不断启迪思维、陶冶情操。总之,开发阅读教学的人文功能,就是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积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文本、作者、现实中深入思考,大力开发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使学生能够深切体会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和丰富内涵,从而实现语文课堂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的功能。

二、在写作教学中发扬人文精神,充分表现学生的个性化思维

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但长期以来,语文写作课堂却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思想,将学生的思维束缚在固定的模式中,导致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毫无生气。例如,一些教师认为学生在写作中只有一个调子,全是正面和积极的语言才是健康的内容,对于学生在文章抒发一些自己的情感便认为是内容消极、不健康,这种思想使得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毫无新意,个性化和创造性被束缚。写作是学生表达思想、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写作教学中充分发扬人文精神,注重保护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和创新想法,才能打破思想束缚,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充分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使写作富有生气和真实的内容。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发扬以人为本的精神,引导学生敢于说真话,敢于表达真情实感。其次,教师还要善于启发学生思维,同一件事情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写秋天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落叶的无奈,也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秋日果实成熟的喜悦;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春天的万物复苏,也可以引导学生欣赏春日播种的繁忙景象。总之,写作课堂应该成为学生表现自我、抒发情感的重要渠道,而不是统一调子、千篇 一律的写作模式。

三、在口语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而语言学习自然是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口语教学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即“说”的重要渠道。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口语教学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能够在丰富的语言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口语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中,而是应该融入各种校内外实践活动中,通过举办演讲竞赛、辩论赛、朗诵比赛等各种文娱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融入语言活动中,在实践锻炼中学习语文知识,树立人文精神,不断提高人文素养。教师一方面要充分整合课堂内外的语言学习素材,为学生参加语言实践活动创造有利的条件和机会,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语言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点燃学生思维的活力,让他们感受语言文化的魅力,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例如,在学习《雷雨》一文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用表演的形式来学习课文,让学生在对话中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样既能够在无形中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拉近,又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将文章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人文功能,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通过培养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创造,让语文教学在发展与完善学生人性的人文教育中发挥出“极致”。

参考文献:

[1]温云兰.试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功能[J].语文建设,(15):9-10.

[2]迟艳杰.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以《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教学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7):66-68.

[3]李学.也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及其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12(12):60-63.

[4]周彩群.中学语文课程人文知识内容及其教学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

篇12:论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造能力的策略

论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造能力的策略

论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造能力的策略

广西凤山县中亭乡希望小学 张勇勤

【摘 要】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能够独立自主的进行学习。作为教师也要努力学习,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做一个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的教师,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学中的有利因素,创设条件,设置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关键词】语文 创造能力 策略

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充分的表现自我,展示自己的才华,而且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形成,因此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那么如何通过语文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以发展其创造性思维呢?

一、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儿童创造性人格是创造性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创造力仅仅是为创造性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那么,只有当它与创造性人格相结合时,才能使创造性的发展成为现实。作为教师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做到:

1.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心理学研究发现,好奇心与创造性的发展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不仅对儿童,就是对科学家的调查研究也发现,好奇心既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又是创造性活动赖以进行的重要动力。因此,在教学中,保护儿童的好奇心能促使他们对语文课拥有浓厚的好奇心,从而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进行。

2.消除其怕犯错误的心理。儿童怕犯错误是阻碍独创性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儿童往往会因为怕犯错误而不去尝试,从而失去发挥其创造性见解的机会,因此在知识武装学生的同时,要消除他们怕犯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努力进行尝试。

3.鼓励学生向有创造性的人学习。中年级的学生模仿尝试的欲望极强,让学生与有创造性的人接触或讲一些爱迪生、居里夫人、达尔文等科学家的故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染。增强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这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凭借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因素,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创造力的核心成分是创造性思维,其中发散性思维,形象性思维和直觉性思维更是创造性思维中最富有创造性的成分。如何使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以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1. 教学中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提问

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促进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最直接的手段。因为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教师提问的种类不同,对学生思维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同的。那么课堂中如何进行提问,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

(1)运用判别性、叙述性、说理性提问。教学中,运用“……是不是?”“……对不对?”让学生作出判断,再让学生说明“……原因何在”“……为什么”“……道理怎样”这样就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判断、分析、研究,对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有很大作用。这也是常用的提问方式。例如:《北大荒的秋天》理解第四自然段的第三句话中的“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的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我把这句话与“榛树叶子全都红了。”进行比较。请学生说说哪句话比较好?好在哪里?为什么?学生都认为书中的那句比较好,然后各抒己见,有的说写出了榛树叶子的颜色非常红。我趁机问是怎样的红?学生齐答像一团团火。有的说反映了人们的心情,我趁机问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开了,不论他们回答的是否正确都一律给以鼓励。以此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发表见解。

(2)运用发散性提问方式,要求学生尽可能产生多而新的想法。主要运用的方式“除此之外,还有那些?”“……还有什么新的见解?”“如果…… 那么会怎样?”等,重在启发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维操作,对思维进行求异引导,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苏教版第五册《掌声》一文中写小英演讲以后,变得开朗、自信了,“她不再忧郁,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此时,我引导学生发散想象,问学生小英除了交谈、游戏、跳舞之外,还可能有那些变化?同学们有的说小英竞选当了班干部,有的说小英体育课上不再逃避,有的说小英通过这次演讲增强了自信,学习成绩越来越好……总之,学生调动了已有的生活经验,较合理的发挥了想象,填补了课文的空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了训练,思想感情得到了陶冶。

2.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学习教学内容时,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条措施。在传统教学中,教材乃至教师授课的内容,往往都被学生认为是完全正确的,若自己的想法与之不符,习惯的做法是修正自己以求一致。事实上是被教材或教师授课的教学内容禁锢了思维,因此,教学中随时和学生讲明,教材或教师授课并不总是正确和完善的,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活跃思维、积极的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加深对学习材料的理解,而且也是对发散性思维的一种促进,因为提出质疑问难的本身就是摆脱学习材料原有的思想路线,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思考。例如:苏教版第五册的练习4的第三题:改正下面句子中用得不恰当的词语。这是这个单元练习中的重点与难点。在教学第一句如何修改的基础上,其余4句,我放手以先独立完成再讨论说明原因的方式让学生来完成。学生都积极投入,独立完成。每一句都有争论,此起彼伏,气氛热烈。尤其是第二句“小刚光荣地加入了少先队员。”一个同学说“光荣”错了,因为做了好事才光荣。马上就有人反对,说加入少先队也是光荣的,光荣没有用错,错的是“少先队员”应该把它改成“少先队”,“少先队员”指人,“少先队”指一个集体。所以应该是加入少先队。此时,我马上给予表扬,因为和教参上的答案一样。这时,我问有不同看法吗?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我有不同看法,说少先队员可以不改,把“加入”改成“成为”。这样就成了“小刚光荣地成为了少先队员”虽然他原因说的不是很正确,但我依然把他大加赞扬。同时告诉学生要相信自己,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或疑问要大胆的提出来。学起于思,多思考,有助于促进智力发展。如此,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还让学生知道要相信自己,不能人云亦云。

总之,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能够独立自主的进行学习。作为教师也要努力学习,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做一个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的教师,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有利因素,创设条件,设置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篇13:视听说教学培养综合技能分析论文

视听说教学培养综合技能分析论文

摘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主体及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英语视听说学习环境的建构有利于学生融入情景、协作学习、合作交流,实现主动意义建构;有劝于推动英语教学改革创新,培养综合语言技能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学习环境

一、引言。

英语视听说教学是高师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新型的视听说技能训练方式,是听、说能力培养的提高阶段。英语视听说教学借助多媒体平台,创建了教师一学生一教材—媒体互动的学习链,采用了语言真实度较高的各类影像资料对高师生进行以视、听、说为主线的综合技能培养,使学生在视听说过程中完成语言输入与输出,提高理解与表达的能力。

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与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该模式下学生是认知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与促进者。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使学生最大限度参与教学实践过程;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会话交流与意义建构四要素有利于学习环境的建构。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创新精神.为推动认知结构发展与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培养综合语言技能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建构主义理论基础。

心理学家皮亚杰是最早提出建构主义(eonstrucifvism)观点的代表人物。作为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创始人,皮亚杰(19r72)从认识的发生与发展角度指出了儿童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在该过程中逐步建构起的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两个基本过程是“同化”与“顺应”。“同化”(assimiktion)指个体将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accomodation)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顺应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同化”与“顺应”使儿童的认知结构得到逐步的建构,在平衡一不平衡—新的平衡中不断调整、提高与发展。

在皮亚杰“认知结构说”的基础上维果斯基关注学习者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作用,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了学习者在认知过程中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以维果斯基为核心的维列鲁学派还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维特洛克(M.S.Wittrock1988)研究了学习的生成过程模式;乔纳生(Jonassen.Marra,R.&DJonassen,1992)等人提出了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建构主义的研究与发展为建构主义理论实际应用于英语教学提供了条件。

三、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

1、视听说教学。

视听说教学是一种语言技能训练方式,是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阶段。视听说教学以语言视听材料对学习者进行视、听、说综合技能训练,培养学习者视听过程中的认知、理解、表达与交流的能力。视听说教学借助多媒体教学环境与丰富的影象资料,为学习者创设一个认知、实践、交流、合作的平台,使学习者在视听过程中完成语言材料的视听、了解、理解、探索与创新,促进综合语言技能的提高。

视听说教学是视、听、说实践的有机结合,其目的是培养高师生综合语言技能,使之在视听过程中完成语言能力的发展。视听说教学有别于传统的英语听、说教学。传统意义下英语听、说教学形式单一,很大程度上依赖词汇或句型反复操练;听、说材料的选择受教学方式的影响存在一定局限性,词汇量小,知识信息含量满足不了学习需要,内容与学生的理解之间存在着差距,甚至远离学生生活而降低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教与学双方都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视听说教学改变了听、说课单调、枯燥的局面,教学环境中融合了图、文、声、光、色,教师通过影像资料实施教学,有利于师生、生生互动学习。

2、教学模式。

美国学者乔伊斯(B·Joyce)的《教学模式》奠定了“教学模式”系统研究的基础。乔伊斯等人分析与研究了流行的教学模式,提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教材选择、指导在教室与其它环境中实施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稳定的结构形式。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研究提出了“教学模式”是教学实践中基于教学形式和方法的系统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综合性的形式。

中国学者对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按照教学客观规律,为完成特定教育目标和教学任务所形成的系统简明的稳定结构形式;有具体可操作的教学实践过程。传统意义下英语教学实践过程由教师、教材、学生组成。三者的作用形成了课堂教学结构即教学模式。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赋予了教学实践过程新的内容,将教师一教材一学生一媒体连接在一起,实现了教学模式的创新。

3、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

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习个体,重视学习环境的构建,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作用与地位。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环境构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高师英语视听说学习环境为学生创设了优化学习(认知发展与意义建构)的平台。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借助丰富的媒体影像资料,以教师一学生一媒体一教材互动作用实现学习目标。教师一学生一媒体一教材的互动使学习环境成为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场所。有以下环节:

①情境创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或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取的。理想学习情境的创设对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发展认知与意义建构有很大的帮助。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下学习环境的建构以有利于学生认知发展与意义建构为出发点,将情境创设纳人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通过教师一学生一教材一媒体的互动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人、机对话引领学生走进经典英美电影,“身临其境”,“活学活用”。

电影欣赏的过程成为“authenticEnglish”语言环境建构的过程,学生在电影的播放与故事情节的'拓展中进入真实的英语生活场景,在娱乐与观赏的动感中培养起电影视听的兴趣和爱好,获得语言表达和运用语言的语感。同时,电影的精听与泛听训练使学生有机会区别英式发音与美式发音,熟悉与掌握标准的语音语调,学习各种经典的语句、对白与话语,并积累大量常用短语和句型,以提高英语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环境理想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了利用原有知识、经验去融合、探寻新知识的机会,是实现认知结构发展与意义主动建构的有效途径。

②协作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认知个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协作学习有助于学习资料的搜集、分析,对假设的提出、验证,对学习成果的评价及意义的最终建构。协作学习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是实现意义构建的重要环节。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下的协作学习指视听实践涉及的方方面面;情景融人、问题展示、小组协商、小组讨论与结果评价;还包括视听资料收集、分析、假设、验证与学习反馈。协作学习过程是视、听、说实践的有机结合,是学生综合语言技能提高的有效途径。协作学习中学习群体(师生、生生)在教师的组织带领下融人视听实践中,了解语言知识,创设问答、对话、讨论、辩论、协商与交流。协作学习培养学习群体对协作学习环境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到心中有数,对涉及的学习信息进行协商、讨论,共享思维与智慧,最终实现并共享学习群体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多媒体辅助下的协作学习改变了传统听说教学从教师到学生的单一学习方式,转为通过多媒体传递教学信息、实现人机对话的交互式与多功能立体学习方式,师生一媒体—教材一语言信息输入语言信息输出语言交际实践的学习链创设了一个综合语言技能提高的实践平台,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实践与创新。

③会话交流。

会话交流是协作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环境建构不可缺少的内容。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为师生、生生协作学习、会话交流提供了实践平台。在协作学习的平台上,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会话交流进行协商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如何最大限度地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与帮助,以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合作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群体中每个成员的想法为大家所共享,有利于推进学习进程与意义建构。英语视听教学环境的构建促进了学习者语言输入与输出,有利于激发兴趣、培养自信心、提高学习水平并发展综合语言技能。同时,多媒体声、光、图、色的优点为会话交流提供生动、直观的立体画面,创设真实语言学习场景,营造出丰富多彩、充满信息交流、活泼生动、贴近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语言环境。学生是媒体语言教学的参与者与语言知识的接受者,也是语言活动交流者与意义建构的实施者。学生与媒体信息的交流可以调动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学习自信心,培养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

④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是学习的最终目标,需要学生自觉、主动去完成。教师与外部环境的作用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英语视听说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指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筛选,确定视听“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帮助学生对视听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如:在视听中能看懂或理解所选电影资料,基本掌握电影的主要语言表达,听懂电影人物词语、对话并积极参与视昕后的语言实践并能在交际实践中对视听内容用流利、连贯的英语交流。学生在视听中获得视听材料信息的多少或视听质量的高低不是靠记或背诵,而是取决于学生自身经验与建构相关知识意义的能力。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不论是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总之,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属于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教与学的角色。

①教师角色。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组织者、指导者、及促进者;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最终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的建构。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为教师提供了组织、指导、帮助学生实现意义主动建构的机会,让视听说实践成为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

同时,教师在视听说实践活动中给学生安排更多的机会和充分的时间去参与探究、发现、评价与修正,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规律与学习规律,诱发学习兴趣,培养反思并通过反思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此发展创造性思维。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引导学生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本领,在知识学习的同时引进自身的实际经历与生活经验进行点评、总结、提升,引领学生走向成功。同时,要引导学生建立视听知识与实际经验的对比体系,找出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将视听知识与经验融为一体从而创造出新的知识体系与学习方式。另一方面,教师要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忠实支持者。要努力创设多元平等的课堂学习实践,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引导学生独立探究、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指导,使之朝着主动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②学生角色。

英语视听说学习环境的建构为学生综合语言技能的提高创设了实践平台。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要求创设符合教学内容、促进认知结构发展的学习环境以帮助学生主动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使学生成为视听说的积极参与者与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理想的视听环境使学生融人情景、参与协作、合作交流、主动实现意义建构。与传统听说教学相比,视听说教学的优越性赋予了意义建构新的内容;学生不再是教师灌输知识的对象,学生也不再是一张任由教师画图的白纸。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中心,在教师的组织、促进与指导下能动地借助各种有利条件实现意义建构。同时,教师一学生一教材一媒体的互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完成探索、发现与意义建构。

四、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的意义。

1、推动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研究成果有助于教师了解建构主义的内涵,认清教与学的中心与关系,在指导教师寻求、建构更加有效的英语教学模式方面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突破了传统听说教学围城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不受课堂、教材、教师话语、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在多媒体的学习环境中按教师的指引朝所需的目标互动学习。课程设置的创新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单一与陈旧;情景创设、协作学习、合作交流推动学生主动地意义建构,发展探究、分析、归纳与总结的能力,有助于综合语言技能的提高。

探究式与讨论式的教学优于传统语言教与学的方式,创造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型教学为主导的新型人机对话教学模式。师生与生生问的交流有利于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实践效率,是增强自信心、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发展认知结构的有效途径。多媒体技术实现了媒体语言学习环境的构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元化、多视角、多功能的学习的平台,改变了传统听说教学一个中心(教师)的局面,使学生在平等、宽容、和谐与合作的氛围中认知、探究与创新。因此,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对推动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赋予了实际意义。

2、培养综合语言技能。

综合语言技能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语言学习的目的是培养语言技能,提高综合素质,是一个积极、动态、不断进步与发展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发展自我认知结构与主动建构意义为目的,在学习环境的建构、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创新等方面都紧紧围绕学生需要而实施。

学生的学习成为改变方法、提高效率的过程。学习的目的不仅是掌握知识,也是完成语言技能培养,语言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视听说教学实施与教材选用应关注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途径。视听材料全部采用英美电影影象资料,其优势在于内容丰富、展示现实生活场景、贴近生活、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有利于学生直观的语言学习、模仿,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培养综合语言技能。

3、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下学习环境的建构为学生创建了一个发展自我认知结构与实现主动意义建构的平台。语言学习的过程不是孤立的,特定的语言总是和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国家、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学习离不开文化。视听说教学教师一学生一教材一媒体的互动是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的交融点。视听模式下教师引导学生在学语言的同时学习、了解、探究文化,提高跨文化意识。

另一方面,教学过程充分利用了英语教材目的语文化知识及文化信息量大的优势,教学实践设计关注语言与文化的比重,以文化“渗透”与“旁白”的形式引导学生重视语言与文化的学习、熟悉语言中的文化现象与文化涵义,对比并找出异同,提高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综合语言素质。语言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利于转变“语言教学只教语言”的传统教学观与教学方式,为高师英语教学提供—个“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同步实施的借鉴,为语言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了创新途径。

五、结语。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下学习环境的建构为学生提供了认知结构发展与主动意义建构的平台,实现了以“学”为重的目的。对推动高师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培养综合语言技能、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实际意义。

篇14: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刘 红

(辽宁省瓦房店市第十九初级中学)

摘 要: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的训练,说到底都是语言的训练。从语文的社会功能来说,所有能力的归宿点就是一个:交际,而其关键即是“说”。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尽管信息的表达、传输方式很多,但人与人的交际、沟通最主要、最便捷的还是“说”。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口头表达;能力培养

20世纪30年代,叶圣陶、夏D尊二人提出了“语文”的概念,“以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也就是说,“语”是口头语言,“文”是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结合起来就是语文。从中不难发现:“语”和“文”同样重要!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师不重视“说”的训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现状不容乐观,值得深思。

一、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的必要性

1.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硬性指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的总目标: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要达到这些要求,完成口语交际教学的任务,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走出“重读写、轻听说”的误区,把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摆在重要位置,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进行训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提高说话能力。

2.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必要保障

语文,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

学生每天都在与不同类型的人进行交流,如,父母、师长、同学、书本及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陌生人,尤其将来还要面对职场的竞争,沟通是否有效,取决于自身“说”的能力高低。因此,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注意对“说”的`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二、巧用妙招,妙口生花

1.巧用课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说”的兴趣

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朗读,怎样处理重读词语,说话语速的快慢、声音的高低、语句间的停顿,怎样表达感情,怎样进行有主题的表达,怎样表达层次清晰,怎样表达最有效,怎样表达最有感染力等等。教师还要擅长创设情境,擅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可以着急而越俎代庖。再如,在教授《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如果你去看这空空的织布机,你会怎样表现呢?教授《孔乙己》一文时,可以设计问题:请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结合当时的背景,猜猜孔乙己从咸亨酒店走出去后,又有怎样的遭遇?类似这样的情境会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在他们的灵感萌动时,许多精彩的创意就会跃然涌现,就愿意展示自己的构思。拥有了“说”的兴趣,才会有“说”的冲动,才会想着让自己“说”得越来越好。

2.妙用比赛,竞争激励,提高学生“说”的能力

奥维德说:“如果没有另一匹马紧紧追赶并要超过它,就永远不会疾驰飞奔。”由此可见,竞争是激励人们前进甚至取得巨大成就的助推力。为了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教师要巧妙地设计一些比赛,利用奖励机制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勇气。如,小组竞赛、个人即兴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课本剧表演赛、辩论赛、故事会等。赛前,教师要讲清楚规则,讲清楚目的,讲清楚方法,教给学生一些技巧,这样学生说话就有目的了,而且为了小组和自己的利益,学生必将会积极参与,不仅能“说”,而且“说”得更好。

3.会用实践,创设平台,展示学生“说”的才华

纸上谈兵,只是山间竹笋;鹦鹉学舌,只是人云亦云。没有实践,所学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无用武之地;没有创新,所学仅是老生常谈,无可取之处。作为教师,应积极地寻找机会,创设平台,给学生更多的展示自己才华的空间,让他们的能力得以提高。如,学校可设立广播站,从设计流程到安排栏目,再到征稿、选稿、播音,都可以由学生完全负责,充分展示学生的天赋和才华,教师加以指导即可;教师布置班会主题后,学生自行设计班会过程,并写好主持词;学校举办的展览,由学生做主持人,介绍展品等。只要有合适的时间,教师就可以积极地为学生寻觅这样的良机,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风采,岂不快哉!

要培养学生“说”的能力,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也不是教师仅仅靠“教”就能做好的,它需要教师与学生有和谐的关系,教学氛围要轻松,师生间平等、民主,因为“亲其师而信其道”啊!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多掌握一些知识,掌握一些写作技巧,懂得说话的技巧等,还需要学生不怕挫折,勇于面对自己可能遇到的尴尬局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去思索和打磨。

总之,“说”之路,漫长;“说”之法,多样;“说”之妙,无限!教师只要热爱教育,能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就在教学中略施小计,便可得学生个个口生莲花,香远益清。

参考文献:

李丽丽。试论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D]。广西师范大学,

篇15: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论文

小学语文作为国人母语系统性学习的第一站,其最终目的即是对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写作能力进行培养,要想做好这点,便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教学手段,使孩子对汉语学习产生兴趣,克服惧怕学汉语、写汉字的心理,提高说写能力。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构成最复杂的文字之一,汉语的学习在小学就要重视起来,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则必须选用适当的方式、方法,拿捏好训练时机,这是提高培养效果的关键前提。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于细微处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提高学生说写能力的最终目的。下面,对如何能将孩子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以及运用何种方法对语文说写能力进行培养做出阐述分析。

一、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良师,爱因斯坦曾如是说。如果没有兴趣的培养,就不会让人们产生对某一事物的求知欲望与不懈追求。语文教学亦然,小学语文教学更是需要为学生产生出浓厚的兴趣方能事半功倍。教师要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说与写的重要性,要达到这种理想化目的,则必须要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引导,充分展现出教学的魅力。在师生接触中,采取多形式的教学手段,增强师生互动,增加教学活动样式,启发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交际、进行表达。在学生萌生出说写是一种生活需要而非硬性灌输的乏味理论的念头时,便会大大加强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产生说写的欲望,从想说、想写到争说、争写,真正将语文学习当成一种乐趣。教师还应通过对动态、趣味的图画、故事,以及诙谐的语言的运用,投学生之所好,营造一种动感、新鲜的教学氛围,调动起学生的说写积极性,消弭其羞赧与惧怕感,畅所欲言,对自己所见所想能够有条理的表达,敢想、敢说、敢写。随后,当学生对说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还应注意加以保持与不断巩固,长此以往,行之久久,便会形成学生一种自我学习的能力,教师应迎合学生的这种自学态度,鼓励学生大胆的说、放开去写,辅导过程尽量省掉那些繁文缛节的束缚,化繁入简。在听到看到学生稚嫩天真的语言或文字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的闪光点,给予正面鼓励,增强学生的信心与胆量。还应给每个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契机,让孩子体验到以汗水换来成功的成就感,让其自信满满的去说、去写、去交流。

二、增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师生互动,要求教师放开身份,将自己作为一个参与者融入学生学习的氛围中,成为学生真正的学习伙伴,做学生的朋友。在这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多数孩子产生不敢说、不敢写心理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一种是因为练习过少,缺乏自信心的体现;一种是因为高年级的学生心智渐开,害怕遭到老师同学的笑话。所以,在日常口语交际教学当中,教师应建立学生合作、师生互动的交流模式,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自己同时也要置身于学习的情境当中,在学习的过程与学生交流,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拓宽教学的双向交流。因教师走出了师生固有的模式,转换了自身觉得,融入了学生其中,从生生合作到师生互动,为学生创造了敢说的氛围,所以学生都会积极响应,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比如对话活动,让学生回想自己平日与长辈或同学是如何交流的,尽量让语言切中要点,表达好自己的意思又不显嗦,去掉繁复之词,达到学生学习口语交流的流畅与扼要。在模拟过程中,学生与学生分别饰演多种觉得,让其设身处地的感受到在不同位置不同情景下该如何对自己的想法进行有效表达。

写作同是一理,教师在安排学生多进行练习时也要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进行课堂教育,口语表达是一地步,写作则是将口语书面化,在学生体会到不同情景的不同表达方式后,对充分理清想要表达的内容,通过练习,让学生学会如何能将口语整理成书面文字。人类口语交流的能力为人类的沟通与文化的交流架设了桥梁,书写的能力更是为人类文明与文化的记录大开方便之门,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记录的重要形式。小学语文的新课标指出,要重视说、写间的联系,将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进行结合,相互提升,相互促进。在作文心理学者通过研究表明,反映在学生头脑之中的客观事物在经过加工处理后,就形成了思维的内容,思维的结果则用口语进行表达,成为语言,使用文字进行记录,则即使文章。只有掌握了大量语言词汇,才能将其付诸笔端。这样,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表达能力增强了,也敢想、敢说、敢写了,学习的目的就达到了。

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教师教学也要尽量艺术化,在不断改良授课方式的同时也要加强对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

结语:小学语文作为国人汉语言学习的启蒙教育,有着对历史传承、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也有我国教育承上启下的沉重担子。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的同时,学高身正义不容辞。

参考文献:

[1] 袁.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说写能力的培养[J].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2011,(08)

[2] 肖雪如. 小学语文教学应狠抓听说读写训练[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3,(04) .

[3] 覃璐.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听说能力的训练[J].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04) .

孩子读写能力的培养方法

论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造能力的策略

优秀议论文:论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论语教学教案

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教学反思

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说”的能力的探索

《论语》文言文教学设计

《论语》语文教学方案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论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共1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论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