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江湖扁食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共含10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江湖扁食”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

篇1: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

公式法

公式法是区时计算的“万能钥匙”,时时管用。利用公式法进行区时计算的步骤大致是:

第一步是求时区:即已知某地的经度求该地的时区。其换算公式是:(某地经度+7.5°)÷15=该地所在的时区(结果取整数,舍去余数)。所求地为东经度则求出的是东时区;所求地为西经度则求出的为西时区。如求130°E所在的时区,用公式法求解如下:(130°+7.5°)÷15=9.2,取整数9,舍去余数2,该地所在的时区为东九区。

第二步是求区时差:区时差的求法有两种情况。

A.两地都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区时差=(大时区数-小时区数)×1小时

B.两地中一地在东时区,一地在西时区,则:

区时差=(东时区数+西时区数)×1小时(不过日界线)

或区时差=[(12-东时区数)+(12-西时区数×1小时(过日界线);

第三步是求区时:区时的计算可以分两种情况:过日界线或不经过日界线。

不过日界线:

A.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东);

B.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西);

过日界线:A.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1天(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东);

B.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1天(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西)。

第四步是如果有飞行时间(即路程时间),则要加上路程时间。

由此可见,利用公式计算,不必绘制时区图,但学生要理解并掌握公式的使用情况。即根据题干的信息,确定应该用哪一个公式。

当然我们还可以用一个更为简便的公式。这个公式不用管两地在哪一个时区。只需要先假设东一区、东二区……东十二区分别用代号+1、+2、……+12表示;西一区、西二区……西十二区分别用代号-1、-2、……-12表示,中时区用“0”表示。就可以根据题意求区时,其公式是: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未知时区代号-已知时区代号)×1小时+路程时间

利用此公式计算时,需要对所求结果进行判断,因为结果可能出现负数。如果出现负数,就要再用24小时换算。

直线法

所谓直线法,也可叫数数法,就是先画一条直线,在这条直线上划分出24等份,标注出24个时区。在图中标注出已知地点所在的时区和未知地点所在的时区。根据每向东跨越一个时区,时间增加一小时;每向西跨越一个时区,时间减少一小时,一个一个地往前数。

如已知北京(东八区)为上午10时,求东二区的区时。就可以从北京所在的东八区开始向西数时间10、9、8、7、6、5、4,一直数到东二区,正好是4时,那么东二区的区时就是上午4时。这种通过数数的方法最好避开日界线。即将中时区放在中间,而把东西十二区分开。如果计算中确实要经过日界线,在直线上可以把东西十二区直接标成十二区,以免把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数成两个时区而出现错误。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这种方法虽然显得有些笨拙,但结果非常可靠。

所以这种笨方法可以为学生挣得3~4分,甚至更多。但是这种方法有时也许会很烦而且不管用,特别是涉及到地方时计算时。

一招搞定地理地方时和区时问题

1、经线和中央经线

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因此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为此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统一的时区划分和区时计时的办法: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因此,要弄懂地方时和区时,首先得弄懂经线和中央经线的关系和转化。

中央经线的度数是15°的整数倍,而该时区就是以这个整数来命名的,如60°E是东4区的中央经线,0°是零时区的中央经线;而那些不是15°整数倍的经线,到底位于哪个时区,就得由其经度除以15的余数来决定:大于7.5就进,小于7.5则舍。如99°W,除以15得6余9,表示99°W位于西7区;172°E除以15得11余7,表示172°E位于东11区。同样道理,北京的地方时是指其所在经度116°E的时刻,北京时间是指其所在时区东8区的区时,即中央经线120°E的地方时。

2、0点和12点线

0点和12点分别是夜半球和昼半球中间这条经线的地方时,因此有关昼夜长短的题型中,要巧妙地用好这两个时间及所在经线。

如某地某天昼长为14小时,则意味着以正午12点为界,上下午各为7小时,就可推知该地该天是5点钟日出,19点钟日落。同样道理,假如已知日出或日落时间,利用12点和0点分别是昼夜时间的中间性,可推知该地的昼夜长短情况。如已知3点日出,则可推知21点时日落,昼长为18小时,夜长为6小时等。

3、晨线和昏线

大家知道,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其中日出线是晨线,日落线是昏线。在许多题目中,都有晨昏线的出现,但里面暗藏着一个条件,很多学生往往容易忽略。这就是赤道上是终年昼夜平分的地方,即终年是6点钟日出,18点钟日落。利用赤道上晨线和昏线的这个特点,就可计算出所要求的地方时和区时,以及昼夜长短等问题。

例如:粤、豫两省高考地理试卷中就有这样的题目:图中有两条虚线,一条是晨昏线,另一条两侧大部分地区日期不同;若图中的时间为7日和8日,则甲地时间为

:A.7日4时 B.8日8时 C.7日8时 D.8日4时

根据题意可知,图中右边虚线肯定是日界线(经过南北两极),它的左侧(东12区)是8日,右侧(西12区)是7日;另一条虚线则是晨昏线。利用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原理,得出在赤道上和晨昏线相交的这条经线的地方时是6点(假如是晨线)或18点(假如是昏线),而图中两条经线相隔为30°,即相差2小时,因而推知甲地的地方时是8日8时或20时,从选择项中得出正确答案是B。

4、日期的界限

日期的界线有两条:一条是时间界线,即0点,它是随着地球自转而自东向西移动的日期分界线,是前一天结束和新一天开始的经线;另一条是空间界线,即日界线,是人为统一规定的基本上沿180°经线为永久固定的日期变更线,它的西侧(东12区)总比东测(西12区)的日期早一天。这两条线绝大多数时候把地球分成两个区域,也就是使地球上存在着两个日期。除非这两条日期界线重合,即当日界线上刚好为0点时,则全球刚好同一日期。

篇2:地方时与区时的几个问题

关于地方时与区时的几个问题

无论是初中地理教材,还是高中地理教材,都涉及到地方时和区时的内容,在这部分内容中有几个问题, 若讲解不透不深,往往使学生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现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如下:

一、地方时与区时的概念理解及区别

地方时是指因经度不同的地方,造成时刻(钟点)不同,这种各地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学生对于这个 概念较难理解,并且易与区时混淆。对于地方时引导学生这样理解:在人们的意识中,一般把太阳位于某一条 经线的正上空(上中天)时,作为中午12点,这样,我们可以利用中午12点这一时刻在各地出现的相对早晚来 确定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时刻(即地方时)。

如图1:地球在自转过程中,各经线中午12点出现的早晚就不同,从而各经线的时刻也就不同。此时,120 °E是中午12点,而30°E、75°E、165°E等各经线分别为6点、9点、15点等等。由此可得出:所有经线都有各 自的地方时,不同经度有不同的地方时。全球有无数条经线,也就有无数个地方时,使用地方时就会造成时间 上的混乱。

(附图 {图})

图1

为了使用上的方便,人们又把全球每隔15个经度划分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出24个时区。并且规定每个 时区都以本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刻,这就是区时,这样,在一个时区内,虽然有 无数个地方时,但区时只有一个,即是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全球有24个区时。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地方时与 区时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二、东时区不一定在西时区的东方

一般学生往往认为东时区一定在西时区的东方,西时区一定在西方,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我们知道,东西 方向的确定,是按劣弧定向的,这样,在小于180°的范围内,东西时区的相对方向存在两种情况:

1.当东时区与西时区的时区偏号之和小于12时,东时区在西时区的东方。(如图2)按地球自转方向及劣弧 定向原则,东6区在西3区的东方。

(附图 {图})

图2

2.当东、西时区的时区编号之和大于12时,东时区在西时区的西方。(如图2)东11区在西11区的西方。

三、东时区比西时区的时间早,但时刻(钟点)则不一定

早。

东时区比西时区在时间上早,这是对的,但若认为东时区比西时区的时刻也早,是错误的。关于这个问题 有三种情况:

1.就东西12区而言,东12区比西12区在时间上早一天,但两区的时刻(区时)却相同。

2.当东西时区以各自的中央经线为界,所张夹角小于180°且不跨0点(或24点)时刻的经线时,东方的时 区比西方的时区的时刻早。(如图2)西11区在东11区的东方,此时,其时刻比东11区早2小时,但在时间上却 比东11区晚22小时。(如图3)此时,东方的东6区比在其西方的西3区的时刻早9小时。

(附图 {图})

图3

3.当东西时区以各自的中央经线为界,所张夹角小于180°且跨过0点(或24点)时刻的经线时,东方的时 区要比西方时区的时刻晚。(如图3)此时,东方的西11区比在西方的东11区的时刻晚。(如图2)东方的东6区 比在西方的西3区的时刻晚15个小时,而在时间上东6区比西3区早9小时,即此时,东6区是早一天的凌晨3点, 而西3区是晚一天的18时。

(作者单位:山东潍坊寒亭一中)

[1] [2]

篇3:地理计算方法有哪些与计算地理区时的巧妙方法

地理计算方法有哪些

区时计算的基本方法

一、直线法

所谓直线法,也可叫数数法,就是先画一条直线,在这条直线上划分出24等份,标注出24个时区。在图中标注出已知地点所在的时区和未知地点所在的时区。根据每向东跨越一个时区,时间增加一小时;每向西跨越一个时区,时间减少一小时,一个一个地往前数。如已知北京(东八区)为上午10时,求东二区的区时。就可以从北京所在的东八区开始向西数时间10、9、8、7、6、5、4,一直数到东二区,正好是4时,那么东二区的区时就是上午4时。

这种通过数数的方法最好避开日界线。即将中时区放在中间,而把东西十二区分开。如果计算中确实要经过日界线,在直线上可以把东西十二区直接标成十二区,以免把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数成两个时区而出现错误。

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这种方法虽然显得有些笨拙,但结果非常可靠。所以这种笨方法可以为学生挣得3~4分,甚至更多。但是这种方法有时也许会很烦而且不管用,特别是涉及到地方时计算时。

二、公式法

公式法是区时计算的“万能钥匙”,时时管用。利用公式法进行区时计算的步骤大致是:

第一步是求时区:即已知某地的经度求该地的时区。其换算公式是:(某地经度+7.5°)÷15=该地所在的时区(结果取整数,舍去余数)。所求地为东经度则求出的是东时区;所求地为西经度则求出的为西时区。如求130°E所在的时区,用公式法求解如下:(130°+7.5°)÷15=9.2,取整数9,舍去余数2,该地所在的时区为东九区。

第二步是求区时差:区时差的求法有两种情况。

A.两地都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区时差=(大时区数-小时区数)×1小时;

B.两地中一地在东时区,一地在西时区,则:

区时差=(东时区数+西时区数)×1小时(不过日界线)

或区时差=[(12-东时区数)+(12-西时区数)]×1小时(过日界线);

第三步是求区时:区时的计算可以分两种情况:过日界线或不经过日界线。

不过日界线:A. 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东);

B.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西);

过日界线:A. 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1天(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东);

B.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1天(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西)。

第四步是如果有飞行时间(即路程时间),则要加上路程时间。

由此可见,利用公式计算,不必绘制时区图,但学生要理解并掌握公式的使用情况。即根据题干的信息,确定应该用哪一个公式。

当然我们还可以用一个更为简便的公式。这个公式不用管两地在哪一个时区。只需要先假设东一区、东二区……东十二区分别用代号+1、+2、……+12表示;西一区、西二区……西十二区分别用代号-1、-2、……-12表示,中时区用“0”表示。

就可以根据题意求区时,其公式是: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未知时区代号-已知时区代号)×1小时+路程时间;利用此公式计算时,需要对所求结果进行判断,因为结果可能出现负数。如果出现负数,就要再用24小时换算。

三、应用训练

区时的计算属于知识运用性难点,对这类知识难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有针对性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有一定问题层次、问题坡度又较缓的练习题进行练习,层层深入,步步为营,逐步消化难点。

例1.已知北京时间是6月5日上午10时,求:①东京(东九区)的区时;②莫斯科(东三区)的区时;③纽约(西五区)的区时。

分析:从问题的层次来看,这道试题在设计时是层层深入的。问题①中北京和东京分别在东八区和东九区,是两个相邻时区。相邻两个时区,区时相差一个小时,且东京在北京的东边。因此东京的区时是6月5日上午11时。

问题②中莫斯科在东三区,与北京相差五个时区,且位于北京的西边。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因此莫斯科的区时是6月5日上午5时。此问在第一问的基础上增加了难度。问题③中纽约位于西五区,一个在东时区。两地相差13个时区,且所求的纽约位于北京西边,因此纽约的区时为6月4日21时。

例2.有一架飞机6月5日上午10时从上海(东八区)起飞,向东越过太平洋到华盛顿(西五区),途中共飞行了19小时20分钟。问:①飞机穿过了多少个时区?②飞机起飞时华盛顿的区时是何时?③飞机到达华盛顿时,当地时间是什么时间?

分析:例2在例1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而且这是一道递进题,每一题环环紧扣,前面的试题答案对后面试题的解答起决定性作用,因此解答必须一步一步地进行。问题①在求解前要先进行仔细的分析,题目说飞机是向东飞行,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先由东时区的小时区到大时区,中间经过东西十二区,然后再由西时区的大时区到小时区,则飞机穿过的时区数为:(12-8)+(12-5)=11(个)。

前一问解决后,问题②就比较好解决了,此题计算时,华盛顿位于北京的东面,钟点要早,因此要用已知时间加上区时差:10+11=21,又由于飞行过程中经过日界线,日期要后退一天,因此华盛顿的区时为6月4日21时。飞机在上海起飞时,华盛顿的区时已经求出,要求飞机到达时华盛顿的区时,只需要加上飞行时间就可以了。因此飞机到达时华盛顿的区时为:6月4日21时+19时20分=6月5日16时20分。

地方时的计算方法

假设A地经度为A°,地方时为a时,B地经度B°,地方时为x。首先这四个量写成下面类似矩阵的格式:

计算过程主要有以下三个步骤:

一、找隐含条件

上述四个量知道了任意三个,都能求出第四个。但是这三个量一般不会直接给出,往往在隐含条件当中。

1、隐含条件是特殊区时:北京时间——120°E的地方时,世界标准时间——0°经线的地方时。例如高考题第1题:P地(75°W)日落时,北京时间9点,求P地日落时间。隐含条件就是120°E的地方时为9点。

2、隐含条件是特殊时刻。正午──地方时12点;太阳直射赤道时,任何地方日出时都是地方时6点,日落时地方时18点。

二、算经度差,排列“矩阵”

1、两地都在东经度或西经度时,经度差等于两个度数直接相减。

但是注意东经是往东度数增加,西经是往西度数增加。所以应该把“矩阵”写成以下格式,以保证西边的地点在左边,东边的地点在右边,以免出现不必要的失误。(假设E°和W°分别表示东经度和西经度)

2、两个地方一个在东经度,另一个在西经度,两地经度差等于两个度数直接相加。“矩阵”应该排列成以下格式,保证西经度在左边,东经度在右边。

三、算出时差,得出结果

由第二步求出经度差后,除以15°,得出的结果就是时差ΔX。若x在a左边(即西边),x=a—ΔX,若不够减,则加上24,同时日期减去一天。若x在a右边(即东边),x=a+ΔX,若结果大于24,则减去24,同时日期加一天。

例、一艘由太平洋驶向大西洋的船经过P地(75°W图略)时,一名中国船员拍摄到海上落日景观,洗印出的照片显示拍照时间为9时0分0秒(北京时间)。问该船员拍摄照片时,P地的地方时为

A.22时

B.14时

C.20时

D.16时

第一步找隐含条件,照片显示拍照时间为9时0分0秒(北京时间)也就告诉了120°E的地方时是9时0分0秒,这样就知道了3个量。第二步,由于两地为120°E和75°W,所以经度差等于两个数值相加,即195°。然后排列“矩阵”:

第三步,两地经度差195°除以15°,结果为13,即为两地的时差。所以X=9-13=(9-13)+24=20。所以答案选C。

计算地理区时的巧妙方法

1.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着,一般来说,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也就是说东边的地点要比西边的地点的时刻早。

2.地球作为一个近似的球体(360度)每24小时自转一周。即1小时转过经度15度,那么每隔15度就划1个时区。国际上规定,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西经7.5度到东经7.5度,划为中时区或叫零时区。在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度,合为一个时区。

3.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叫做该时区的“标准经线”,标准经线上的时间便是整个时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整一个小时。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

4.分清一天24小时的时间表示方法:

凌晨、上午用0:00~12:00点表示,

下午、晚上用13:00~24:00点表示。

5.区时计算用东”加”西”减”法。

当理解以上几个问题后:

不同时区的区时计算参照以下方法进行:

(一)知道“西”求“东”,用西的时间“加”上东和西相隔的时区即可,但有两种情况:

1.如果两数之和在0:00~24:00之间,那么该数即为所求地的时间,并且日期不变。

例如:

已知:A:东四区为 3月24日,下午15:00点;

求:B:东九区的区时。(3月24日晚上20:00点)

解:A和B两地相隔5个时区,即两地相差5个小时,并且B地在A地的东边,故B地的时间为:A地的时间(15:00)“+”相隔时区(5),即15:00+5=20:00点。由于两数相加之和(20:00)在(0:00~24:00)间,故B地的日期不变,同样为3月24日。

2.如果两数之和大于24:00,那么所求地的日期首先增加一天,时间为:两数之和减去24的差。例如:

已知:A:西九区为3月24日,上午9:00点;

求:B:东八区的区时。(3月25日凌晨2:00点)

解:A和B两地相隔17个时区,即两地相差17个小时,并且B地在A地的东边,故B地的时间为:A地的时间(9:00)“+”相隔时区(17),即9:00+17=26:00点。由于两数相加之和(26:00)大于(24:00),故B地的日期首先增加一天,即为3月25日;时间为:26:00-24:00=2:00,即凌晨2:00。

(二)知道“东”求“西”,用东的时间“减”去东和西相隔的时区即可,同样有两种情况:

1.如果两数之差在0:00~24:00之间,那么该数即为所求地的时间,并且日期不变。

例如:

已知:A:东三区为3月5日,晚上19:00点;

求:B:西四区的区时。(3月5日上午12:00点)

解:A和B两地相隔7个时区,即两地相差7个小时,并且B地在A地的西边,故B地的时间为:A地的时间(19:00)“-”相隔时区(5),即19:00-7=12:00点。由于两数之差(12:00)在(0:00~24:00)间,故B地的日期不变,同样为3月5日。

2.如果两数之差为一个负数,那么所求地的日期首先减少一天,时间应为:两数之差加24的和。

例如:

已知:A:东八区为3月5日,下午13:00点;

求:B:西十区的区时。(3月4日晚上19:00点)

解:A和B两地相隔18个时区,即两地相差18个小时,并且B地在A地的西边,故B地的时间为:A地的时间(13:00)“-”相邻时区(18),即13:00-18=-5:00点,由于两数之差(-5:00)为一个负数,故B地的日期首先减少一天,即为3月4日;时间为:-5:00+24:00=19:00,即晚上19:00。

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所求区时稍有难度的是:两数之和大于24:00和两数之差为一个负数的情况,只要实践中多练习,我们便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应用!

篇4:离职时的年假计算方法?

我是8月28日份入职,3月15日打算离职。公司对年假的计算是从‘入职日期’开始计算,到第二年的8月27日,算一年,可休5年年假。

07.8.28-08.8.27

和08.8.28-09.27和09.8.28-10.8.27的年假尚不包含。我想知道10.8.28-11.3.15这段期间是否有规定可以折算年假天数?

[离职时的年假计算方法?]

篇5:上班时受伤工资计算方法

在公司上班,工作时间、工作场所遭受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工伤职工停止工作治疗康复期间,与上班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支付。

附:工伤保险条例

第十四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第三十三条 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

篇6:圩区排涝模数计算方法研究

圩区排涝模数计算方法研究

合理确定圩区排涝模数对于降低涝灾损失有重要意义.圩区内土地利用性质的.不同,会导致产汇流机制和排涝标准的不同,但排涝模数的计算方法基本一致.充分考虑圩内河道的调蓄作用,根据圩区下垫面条件进行产汇流计算,入河流量扣除滞蓄量得到排涝模数.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对城镇圩区、农业圩区排涝模数进行计算,并分析了两种圩区不同的排涝要求对排涝模数计算方法的影响.

作 者:崔韩 刘俊 高成 Cui Han Liu Jun Gao Cheng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8 刊 名:灾害学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 年,卷(期): 23(2) 分类号:P333.2 关键词:圩区   调蓄   排涝模数   江苏常熟  

篇7:高中地理区时计算

公式法是区时计算的“万能的钥匙”,时时管用。

利用公式法进行区时计算的步骤大致是:

第一步是求时区:即已知某地的经度求该地的时区。

其换算公式是:(某地经度+7.5°)÷15=该地所在的时区(结果取整数,舍去余数)。

所求地为东经度则求出的是东时区;所求地为西经度则求出的为西时区。

如求130°E所在的时区,用公式法求解如下:(130°+7.5°)÷15=9.2,取整数9,舍去余数2,该地所在的时区为东九区。

第二步是求区时差:区时差的求法有两种情况。

A.两地都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

区时差=(大时区数-小时区数)×1小时

B.两地中一地在东时区,一地在西时区,则:

区时差=(东时区数+西时区数)×1小时(不过日界线)

或区时差=[(12-东时区数)+(12-西时区数×1小时(过日界线);

第三步是求区时:区时的计算可以分两种情况:过日界线或不经过日界线。

不过日界线:

A.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东);

B.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西);

过日界线:

A.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1天(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东);

B.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1天(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西)。

第四步是如果有飞行时间(即路程时间),则要加上路程时间。

由此可见,利用公式计算,不必绘制时区图,但学生要理解并掌握公式的使用情况。

即根据题干的信息,确定应该用哪一个公式。

当然我们还可以用一个更为简便的公式。

这个公式不用管两地在哪一个时区。

只需要先假设东一区、东二区……东十二区分别用代号+1、+2、……+12表示;西一区、西二区……西十二区分别用代号-1、-2、……-12表示,中时区用“0”表示。

就可以根据题意求区时,其公式是: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未知时区代号-已知时区代号)×1小时+路程时间

利用此公式计算时,需要对所求结果进行判断,因为结果可能出现负数。

如果出现负数,就要再用24小时换算。

篇8:高中地理区时计算

所谓直线法,也可叫数数法,就是先画一条直线,在这条直线上划分出24等份,标注出24个时区。

在图中标注出已知地点所在的.时区和未知地点所在的时区。

根据每向东跨越一个时区,时间增加一小时;每向西跨越一个时区,时间减少一小时,一个一个地往前数。

如已知北京(东八区)为上午10时,求东二区的区时。

就可以从北京所在的东八区开始向西数时间10、9、8、7、6、5、4,一直数到东二区,正好是4时,那么东二区的区时就是上午4时。

这种通过数数的方法最好避开日界线。

即将中时区放在中间,而把东西十二区分开。

如果计算中确实要经过日界线,在直线上可以把东西十二区直接标成十二区,以免把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数成两个时区而出现错误。

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这种方法虽然显得有些笨拙,但结果非常可靠。

所以这种笨方法可以为同学们挣得3~4分,甚至更多。

不过这种方法有时也许会很烦而且不管用,特别是涉及到地方时计算时。

篇9:高中地理区时计算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时区和区时是比较难于理解的内容,很难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和应用。

因而,如何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里快速、准确的掌握不同时区的区时计算,成为该节的重点和难点之处。

本人根据教学中的教学经验和学生对该节内容的理解程度认为,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理解以下几个问题:

1、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着,一般来说,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也就是说东边的地点要比西边的地点的时刻早。

2、地球作为一个近似的球体(360度)每24小时自转一周。

即1小时转过经度15度,那么每隔15度就划1个时区。

国际上规定,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西经7.5度到东经7.5度,划为中时区或叫零时区。

在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度,合为一个时区。

3、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叫做该时区的“标准经线”,标准经线上的时间便是整个时区的“区时”。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整一个小时。

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

4、分清一天24小时的时间表示方法:

凌晨、上午用0:00~12:00点表示,

下午、晚上用13:00~24:00点表示。

5、区时计算用东”加”西”减”法。

当学生理解以上几个问题后,不同时区的区时计算就可以参照以下方法进行:

(一)知道“西”求“东”,用西的时间“加”上东和西相隔的时区即可,但有两种情况:

1.如果两数之和在0:00~24:00之间,那么该数即为所求地的时间,并且日期不变。

例如:

已知:A:东四区为 3月24日,下午15:00点;

求:B:东九区的区时。

(3月24日晚上20:00点)

解:A和B两地相隔5个时区,即两地相差5个小时,并且B地在A地的东边,故B地的时间为:A地的时间(15:00)“+”相隔时区(5),即15:00+5=20:00点。

由于两数相加之和(20:00)在(0:00~24:00)间,故B地的日期不变,同样为3月24日。

2.如果两数之和大于24:00,那么所求地的日期首先增加一天,时间为:两数之和减去24的差。

例如:

已知:A:西九区为3月24日,上午9:00点;

求:B:东八区的区时。

(3月25日凌晨2:00点)

解:A和B两地相隔17个时区,即两地相差17个小时,并且B地在A地的东边,故B地的时间为:A地的时间(9:00)“+”相隔时区(17),即9:00+17=26:00点。

由于两数相加之和(26:00)大于(24:00),故B地的日期首先增加一天,即为3月25日;时间为:26:00-24:00=2:00,即凌晨2:00。

(二)知道“东”求“西”,用东的时间“减”去东和西相隔的时区即可,同样有两种情况:

1.如果两数之差在0:00~24:00之间,那么该数即为所求地的时间,并且日期不变。

例如:

已知:A:东三区为3月5日,晚上19:00点;

求:B:西四区的区时。

(3月5日上午12:00点)

解:A和B两地相隔7个时区,即两地相差7个小时,并且B地在A地的西边,故B地的时间为:A地的时间(19:00)“-”相隔时区(5),即19:00-7=12:00点。

由于两数之差(12:00)在(0:00~24:00)间,故B地的日期不变,同样为3月5日。

3.如果两数之差为一个负数,那么所求地的日期首先减少一天,时间应为:两数之差加24的和。

例如:

已知:A:东八区为3月5日,下午13:00点;

求:B:西十区的区时。

(3月4日晚上19:00点)

解:A和B两地相隔18个时区,即两地相差18个小时,并且B地在A地的西边,故B地的时间为:A地的时间(13:00)“-”相邻时区(18),即13:00-18=-5:00点,由于两数之差(-5:00)为一个负数,故B地的日期首先减少一天,即为3月4日;时间为:-5:00+24:00=19:00,即晚上19:00。

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所求区时稍有难度的是:两数之和大于24:00和两数之差为一个负数的情况,但在教学中只要举例让学生多练习,学生便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应用。

篇10:带电粒子在近地球区运动的计算方法

带电粒子在近地球区运动的计算方法

基于磁层粒子动力学理论,根据单粒子方法和偶极磁场模型,在近地球区(L<10),详细讨论了带电粒子的运动特征以及适合不同能量的带电粒子的计算方法,定量分析了磁层中的电场和磁场对各种能量的带电粒子漂移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能量低于105 eV的`电子和102 eV的质子,宜采用引导中心近似方法;对于能量介于105~108 eV之间的电子和102~108 eV之间的质子,可在部分区域内采用引导中心近似方法,若运动区在10 Re内,则只能采用变步长的轨道法;而对于引导中心方法,粒子能量高于105 eV时可以忽略电场漂移的影响,粒子能量低于103 eV时不必考虑磁场漂移的影响,从而简化了引导中心方程组,提高了数值计算效率.

作 者:黄朝艳 韩建伟 HUANG Chaoyan HAN Jianwei  作者单位:黄朝艳,HUANG Chaoyan(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北京,100080;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韩建伟,HAN Jianwei(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北京,100080)

刊 名:空间科学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SPACE SCIENCE 年,卷(期):2007 27(5) 分类号:P353 关键词:引导中心近似方法   轨道法   回旋半径  

退休金计算方法

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

病假工资计算方法

银行贷款具体计算方法

加班工资计算方法

加班费计算方法劳动法

年终奖个人计算方法

在当选为区人民政府区长时的讲话

一次性奖金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

终奖金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

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共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