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物质知识点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增朗晨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一化学物质知识点(共含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增朗晨”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高一化学物质知识点

篇1:高一化学物质知识点

一、电解饱和食盐水

(1)阳极连结电源的 阴极连结电源的

(2)阳极产物是 阴极产物是

(3)阳极产物鉴别方法是

阴极产物鉴别方法是

(4)实验开始时,同时在两边各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则 极附近先 。

(5)阳极一般用 制作;阴极一般用 制作。

(6)电解反应方程式:

(7)电子从电源的 极流向电解池的 极;又从电解池的 极流向电源的 极。

二、物质的量

1、定义:物质中所含一定数目“微粒集体”的多少物理量

微粒集体:0.012Kg12C中所含碳原子的数目(约为6.02x1023)

2、单位及符号:用“n”表示物质的量,单位:摩尔,用“mol”表示

3、用物质的量表示物质时,必须用化学符号表示 1mol O

4、阿伏伽德罗常数

1mol任何粒子所含的粒子数,约6.02x1023

符号:NA 单位:mol-1

“粒子集体”的微粒数=12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目=1mol的微粒数=阿伏伽德罗常值≈6.02x1023个

n=N∕NA

三、摩尔质量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当物质用摩尔为单位时,可定义为:1mol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2、表示符号: M表示摩尔质量 单位:g∕mol

3、摩尔质量的数值;与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的数值相同,但意义不同。

4、摩尔质量、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N∕NA= n = m∕M

四、物理性质:

1、色态:均为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金属

2、密度:按由上到下的规律排列,其密度遵循由小到大的趋势,但钾钠反常。

3、熔沸点:由上到下依次降低。

五、原子结构

1、原子结构的共同点:最外层电子数目均为1,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的阳离子。

2、原子结构的递变性:由上到下,电子层数依次增加,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弱,电子越易失去,还原性越强。

点燃 三、化学性质: 4Li+O2 === 2Li2O

点燃 与氧气发生反应 2Na+O2 === Na2O2

点燃 1、与非金属反应 K+O2 === KO2(超氧化钾)

Rb、Cs氧原子的个数比越来越大 与Cl2、S反应只有一种产物

2、与水反应:Li与水反应较平稳,而K与水反应有可能爆炸,Rb、Cs遇水就爆炸,均生成强碱(LiOH是弱碱)ROH

六、焰色反应

1、焰色反应:用于检验元素(化合物固体、溶液、单质)

2、Na为黄色,K为紫色(透过蓝钴玻璃)

3、钴玻璃的作用:滤去黄色排除Na 的干扰

篇2:高一化学知识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物质的分类 金属:Na、Mg、Al

单质

非金属:S、O、N

酸性氧化物:SO3、SO2、P2O5等

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Na2O、CaO、Fe2O3

氧化物:Al2O3等

纯 盐氧化物:CO、NO等

净 含氧酸:HNO3、H2SO4等

物 按酸根分

无氧酸:HCl

强酸:HNO3、H2SO4 、HCl

酸 按强弱分

弱酸:H2CO3、HClO、CH3COOH

化 一元酸:HCl、HNO3

合 按电离出的H+数分 二元酸:H2SO4、H2SO3

物 多元酸:H3PO4

强碱:NaOH、Ba(OH)2

物 按强弱分

质 弱碱:NH3·H2O、Fe(OH)3

一元碱:NaOH、

按电离出的HO-数分 二元碱:Ba(OH)2

多元碱:Fe(OH)3

正盐:Na2CO3

盐 酸式盐:NaHCO3

碱式盐:Cu2(OH)2CO3

溶液:NaCl溶液、稀H2SO4等

混 悬浊液:泥水混合物等

合 乳浊液:油水混合物

物 胶体:Fe(OH)3胶体、淀粉溶液、烟、雾、有色玻璃等

二、分散系相关概念

1. 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 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 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下面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

分散系

溶 液

胶 体

浊 液

分散质的直径

<1nm(粒子直径小于10-9m)

1nm-100nm(粒子直径在10-9 ~ 10-7m)

>100nm(粒子直径大于10-7m)

分散质粒子

单个小分子或离子

许多小分子集合体或高分子

巨大数目的分子集合体

实例

溶液酒精、氯化钠等

淀粉胶体、氢氧化铁胶体等

石灰乳、油水等

外观

均一、透明

均一、透明

不均一、不透明

稳定性

稳定

较稳定

不稳定

能否透过滤纸

不能

能否透过半透膜

不能

不能

鉴别

无丁达尔效应

有丁达尔效应

静置分层

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四、离子反应

1、电离 ( ionization )

电离: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解离成自由离子的过程。

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说明他们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不仅如此,酸、碱、盐等在熔融状态下也能电离而导电,于是我们依据这个性质把能够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统称为电解质。

3、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①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②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4、电解质与电解质溶液的区别:

电解质是纯净物,电解质溶液是混合物。无论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的导电都是指本身,而不是说只要在水溶液或者是熔化能导电就是电解质。

5、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6、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强、弱电解质对比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物质结构

离子化合物,某些共价化合物

某些共价化合物

电离程度

完全

部分

溶液时微粒

水合离子

分子、水合离子

导电性

物质类别实例

大多数盐类、强酸、强碱

弱酸、弱碱、水

7、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注意点

①电解质的强弱与其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有关,与其溶解度的大小无关。例如:难溶的BaS04、CaS03等和微溶的Ca(OH)2等在水中溶解的部分是完全电离的,故是强电解质。而易溶于水的CH3COOH、H3P04等在水中只有部分电离,故归为弱电解质。

②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的强弱只与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有关,而与电解质的强弱没有必然的联系。例如:一定浓度的弱酸溶液的导电能力也可能比较稀的强酸溶液强。

③强电解质包括:强酸(如HCl、HN03、H2S04)、强碱(如NaOH、KOH、Ba(OH)2)和大多数盐(如NaCl、MgCl2、K2S04、NH4C1)及所有的离子化合物和少数的共价化合物。

④弱电解质包括:弱酸(如CH3COOH)、弱碱(如NH3·H20)、中强酸 (如H3PO4 ),注意:水也是弱电解质。

⑤共价化合物在水中才能电离,熔融状态下不电离

举例:KHSO4在水中的电离式和熔融状态下电离式是不同的。}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注意事项:

1.非电解质、弱电解质、难溶于水的物质,气体在反应物、生成物中出现,均写成化学式或分式。

• HAc+OH-=Ac-+H2O

• 2.固体间的反应,即使是电解质,也写成化学式或分子式。

• 2NH4Cl(固)+Ca(OH)2(固)=CaCl2+2H2O+2NH3↑

• 3.氧化物在反应物中、生成物中均写成化学式或分子式。

• SO3+Ba2++2OH-=BaSO4↓+H2O

• CuO+2H+=Cu2++H2O

4.浓H2SO4作为反应物和固体反应时,浓H2SO4写成化学式。

5.H3PO4中强酸,在写离子方程式时按弱酸处理,写成化学式。

6.金属、非金属单质,无论在反应物、生成物中均写成化学式。如:Zn+2H+=Zn2++H2↑

7. 微溶物作为反应物时,处于澄清溶液中

时写成离子形式;处于浊液或固体时写成化学式。微溶物作为生成物的一律写化学式

如条件是澄清石灰水,则应拆成离子;若给的是石灰乳或浑浊石灰水则不能拆,写成化学式。

9、离子共存问题

凡是能发生反应的离子之间或在水溶液中水解相互促进的离子之间不能大量共存(注意不是完全不能共存,而是不能大量共存)一般规律是:

1、凡相互结合生成难溶或微溶性盐的离子(熟记常见的难溶、微溶盐);

2、与H+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生成水或弱)酸及酸式弱酸根离子:

氧族有:OH-、S2-、HS-、SO32-、HSO3-

卤族有:F-、ClO-

碳族有:CH3COO-、CO32-、HCO32-、SiO32-

3、与OH-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有:

NH42+和HS-、HSO3-、HCO3-等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以及弱碱的简单阳离子(比如:Cu2+、Al3+、Fe3+、Fe2+、Mg2+等等)

4、能相互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常见还原性较强的离子有:Fe3+、S2-、I-、SO32-。

氧化性较强的离子有:Fe3+、ClO-、MnO4-、Cr2O72-、NO3-

10、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凡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②、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依据-----有元素化合价变化

失电子总数=化合价升高总数==得电子总数==化合价降低总数。

③、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的转移(电子的得失或共用电子对的偏移

口诀: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氧化反应),还原剂;

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还原反应),氧化剂;

氧化剂 + 还原剂 ==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

⑥、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 双线桥法---表示电子得失结果

(2) 单线桥——表示电子转移情况

篇3:高中化学物质颜色知识点

紫色物质

1、紫色:Rb的焰色,KMnO4溶液,pH在5—8时的石蕊溶液,苯酚溶液中滴加FeCl3溶液等。

2、浅紫色:K的焰色,(透过钴玻璃看)水合Fe3+等。

3、紫蓝色:氩气灯光。

黄色物质

1、黄色:Na的焰色,Ag3PO4,AgI,FeS2、溴水(黄色→橙色)、pH在4.4—14时的甲基橙溶液、某些蛋白质遇浓硝酸等。

2、浅(淡)黄色:硫磺,Na2O2固体、AgBr, PCl5、TNT、浓硝酸(混有NO2)、浓盐酸(混有Fe3+)、硝基苯(溶有NO2)等。

3、棕黄色:六水合FeCl3、碘水(深黄→褐色)。

4、灰黄色:Mg3N2。

蓝色物质

1、蓝色:pH在8—14时的石蕊溶液,Cu(OH)2,I2遇淀粉溶液,钴玻璃等。

2、浅蓝色:一氧化碳、乙醇燃烧色,硫磺在空气中燃烧色。

3、深蓝色:〔Cu(NH3)4〕2+(铜氨络离子)

4、蓝紫色:硫在O2中燃烧,明亮的焰色。

褐色物质

1、褐色:溴苯中溶解了溴。

2、黑褐色:煤焦油。

棕色物质

Cu在Cl2中燃烧时产生的烟、固体FeCl3。

橙色物质

pH在3.1—4.1时的甲基橙溶液等。

白色物质

1、纯白色:MgO、CaO、P2O5、AgCl、NaOH固体、NaCl粉末等。

2、银白色:Li、Na、K、Rb、Mg、Al、Hg、Te等。

3、光亮的银白色:纯铁、银镜。

4、苍白色:H2在Cl2中燃烧时的焰色。

5、白烟:氨气分别与氯化氢、溴化氢气体化合生成的微小的氯化铵晶体。

6、白雾:氯化氢、溴化氢气体遇到水蒸气。

7、耀眼的白光:Mg、Al在O2中燃烧时。

篇4:高中化学物质颜色知识点

1.久置的浓硝酸(溶有NO2)呈黄色,工业盐酸(含杂质Fe3+)呈黄色。

2.粗溴苯(含杂质Br2)呈褐色,粗硝基苯(含杂质NO2)呈淡黄色(了解).

3.无色的苯酚晶体露置空气中可被氧化成粉红色的有机物(了解)。

4.苯酚与Fe3+作用呈紫色(了解)。

5.I2与淀粉溶液作用呈蓝色。

6.蛋白质与浓硝酸作用呈黄色。

篇5:高中化学物质颜色知识点

红色物质

1、红色pH在0—3.1时甲基橙溶液;pH在10—14时酚酞溶液;pH在0—5时的石蕊溶液;Cu2O,氖气灯光。

2、浅红色:pH在8—10时酚酞溶液。

3、粉红色:氦气灯光。小部分在空气中氧化后的苯酚。

4、深棕红色:液溴。

5、红棕色:NO2气体,红磷单质,Fe2O3粉末,溴水,Fe(OH)3及胶体。

6、紫红色:锂的焰色。

7、洋红色:Sr的焰色。

8、砖红色:Ca的焰色。

黑色物质

1、黑色:Fe3O4、FeO、FeS、CuS、Cu2S 、Ag2S 、Ag2O、Ag 的细小颗粒、CuO、MnO2、活性炭等。

2、紫黑色:单质I2。

3、灰黑色:木炭。

灰色物质

1、灰色:Se、As、单质及Fe3C等。

2、浅灰色:焦炭。

3、深灰色:石墨。

绿色物质

1、绿色:Cu的焰色,CuCl2的浓溶液,碱式碳酸铜等。

2、浅绿色:FeSO4溶液等。

3、黄绿色:Cl2单质,Ba的焰色;氯水(淡黄绿色)。

篇6:化学物质的鉴定知识点

1.氧气的鉴定方法: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2.氢气:点燃,气体会发出淡蓝色火焰。如果气体较纯,气体将会安静地燃烧,并发出“噗”声;如果气体不纯,会发出尖锐爆鸣声。

3.二氧化碳:把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就证明收集的气体是CO2。

4.三大可燃性气体的鉴定:点燃,通过无水硫酸铜CuSO4,再通过澄清的石灰水(顺序不能颠倒!)

H2:生成物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但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生成物不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但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H4:生成物既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又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注意)不可以根据气体燃烧时的火焰颜色来鉴别气体。

5.水的鉴定:如果液体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液体中含有水。

6.碳酸根的鉴定:加盐酸,然后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如果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碳酸根离子。

7.鉴定CaO是否含CaCO3也加盐酸。

8.鉴定C-:先加入AgNO3溶液,再加入稀硝酸。如果有沉淀生成,说明含有C-。

9.鉴定SO42-:先加入Ba(NO3)2溶液,再加入稀硝酸。如果有沉淀生成,说明含有SO42-。

10.鉴定CO32-:加入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含有CO32-。

11.鉴定HCO3-:同上。

12.鉴定Cu2+:加入NaOH溶液,如果有蓝色沉淀,说明含有Cu2+。

13.鉴定Fe3+:加入NaOH溶液,如果有红褐色沉淀,说明含有Fe3+。

14.鉴定H+:

①借助石蕊或pH试纸。如果石蕊变红或用pH试纸测出的pH值小于7,说明含有H+。

②加入碳酸盐(如CaCO3),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含有H+。

③加入活泼金属,如果金属表面产生气泡,并且产生一种可燃性气体(点燃之后安静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如果气体不纯,会发出尖锐的爆鸣声),说明含有H+。

④加入Fe2O3(铁锈),如果铁锈逐渐溶解消失,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说明含有H+。

⑤加入弱碱,如果弱碱逐渐溶解消失(如果加入Fe(OH)2、Fe(OH)3、Cu(OH)2,溶液的颜色还会发生变化),说明含有H+。

15.鉴定OH-:

①借助石蕊、酚酞或pH试纸。如果石蕊变蓝、酚酞变红或用pH试纸测出的pH值大于7,说明含有OH-。

②加入CuSO4,如果出现蓝色沉淀,说明含有OH-。

③加入Fe2(SO4)3,如果出现红褐色沉淀,说明含有OH-。

④可以参考“碱的通性”中的第四条,使溶液中有气体或沉淀生成。

16.鉴定水:通过白色的硫酸铜,如果硫酸铜变蓝,说明有水(CuSO4+5H2O=CuSO4·5H2O)。如果要17.鉴定多种物质,必须把鉴定水放在第一步。如果除水,必须放在最后一步。

18.鉴定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气体是CO2。

19.鉴定一氧化碳: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如果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并且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气体是CO。

20.鉴定NH4+:以氯化铵(NH4C)为例

方法一NH4C+NaOH=NaC+NH3↑+H2O;

方法二把NH4C和Ca(OH)2混在一起研磨。如果闻到刺激性的氨味,或者能使红色的石蕊试纸变蓝,说明是铵态氮肥。

蛋白质的鉴定:点燃,如果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就说明有蛋白质。

21.鉴别聚乙烯塑料和聚氯烯塑料(聚氯烯塑料袋有毒,不能装食品):点燃后闻气味,有刺激性气味的为聚氯烯塑料。

22.鉴别羊毛线和合成纤维线:

物理方法:用力拉,易断的为羊毛线,不易断的为合成纤维线;

化学方法:点燃,产生焦羽毛气味,不易结球的为羊毛线;无气味,易结球的为合成纤维线。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

高一物理下学期知识点

高一函数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人教版知识点

高一英语下学期知识点

高一历史知识点梳理

高一地理上册知识点

高一地理知识点人教版

高一生物复习知识点

高一历史知识点苏教版

高一化学物质知识点(共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高一化学物质知识点,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