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知识点人教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MENtha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语文知识点人教版(共含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MENtha”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高一语文知识点人教版

篇1:高一语文知识点人教版

1、《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字数近二十万,超过《春秋》本文十倍)。

2、《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具有重要的地位。

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语文学习方法技巧

一、写一手好字,讲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工整规范的汉字,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不仅体现语文的基本功,也是高考的需要,现在高考作文要求中明确规定每一个错别字扣一分,上不封顶;卷面不洁也要适当扣分。而造成卷面不洁、错别字多的主要原因就是书写潦草、书写不认真。可有的同学对这个问题却不以为意,本来字写得就不好看,写字时还连蹦带跑,缺撇少捺,难以辨识。老师帮他指出问题,还振振有词说自己到正式考试就会认真写。其实,如果你平时没有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在考试的特定的紧张情绪中,当你想起要认真书写的时候,可能作文已经要接近尾声了。所以,我们平时写字时就要态度认真,一丝不苟。把字写得各部分均衡匀称,大小比例适当,规范大方,不写错别字,不乱涂改,不忽视标点,保证纸面(卷面)清洁。如果你的字现在没有写好,现在开始练习还来得及。俗语说,“练字不过百日”就是说,用一百天就能练一手好字,同学们不妨现在就去买一本好字贴,现在就开始练字。

如果说写一手好字,关系到一个人的脸面,那么讲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就体现了一个人素养。说丹东话并不能说明我们爱家乡,更何况我们丹东话并不太好听,也影响我们语文语感的形成,而语感对于我们理解课文平时考试地都有很大作用,平时做题时,有时说不清为什么,但却选对了答案,就是语感和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所以,对于普通话,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说,而且在生活中也要说,规范自己的语言习惯,体现出自己较高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养成零打碎敲勤积累的好习惯

我们每位同学都要准备一个积累本,这个本一定要保存好,高三复习时它就有大用途了,不夸张地说,到时千金不卖。平时我们要在本子里记下咬不准音、形、义的字词,需要背诵的古诗词,老师总结出来的方式方法,比较新奇的题型,可以说,无论是教材的还是试卷的,无论是报刊的还是杂志的,无论是谈话的还是阅读的,只要是自己拿不准的,只要是高考考的,都是我们应该积累的。积累的方法就是随时随地地有需要就分门别类地记在本上。对于学习,欧阳修善于利用“三上”的时间,即“马上、枕上、厕上”,郑板桥则利用“舟中、马上、被底”的零星时间读书背诵。古人勤奋读书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三、养成勤于朗读背诵好习惯

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朗读可以放到课前预习中,每篇课文都朗读2---3遍,在读的过程中划一划,查一查,问一问,写一写,做到一手拿书,一手拿笔,一边思考,一边朗读。不能平平淡淡的、漫不经心的读,朗读要做到吐字清晰,音准气足,节奏停顿合理,要有抑扬顿挫的韵律美,准确地体现出作者的情感。朗读人物的对话,要力求模拟出人物的心情、口吻,使人物形象活生生地站立在听者面前。朗读诗歌要铿锵悦耳,语势错落有致,节奏抑扬回环,具有音乐美。通过琅琅地朗读,文章的内容、情感、文句的优美、汉语音的韵律,也都能体会出来了。这有助于我们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速度的提高,节省更多的阅读时间用来答题,进而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关于背诵。俗话说“挖到篮子里才是菜”,意思是说,很多知识,你只有记住了才对自己管用。因此,必须想方法记住知识。记忆知识,可分为内储和外储。记在大脑里为内储,记在大脑以外,书本中、读书笔记中、日记中、摘抄本中、电脑里为外储。大脑是储存知识的仓库,据科学家们讲,大脑储存记忆知识的功能开发利用不到10%,应开发和充分利用大脑的储存功能,记忆储存更多的知识。因此,对积累本我们平时要经常翻看查阅,就可以把外储变为内储,真正转化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很多知识只有经过不断的反复的强化记忆,才能在自己大脑里扎根。知识积累的多了,才能从根本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才能在说话时、写作时、考试时把材料信手拈来,增强作文文采,提高语文成绩。

篇2:高一语文人教版知识点

1、舒曼把它称为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不是没有根据的。(这美好的音乐有时也是斗争的武器。是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作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的伟大艺术具有何等不可估量的威力。人们从肖邦音乐中获得了精神力量。)

2、只有他还住在这里,独自一人在雅致的房间里来回踱步。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这里的他指的是肖邦的灵魂,他“身上那点最美好的东西”,肖邦的音乐就是肖邦的灵魂,它是永存的。)

3、灾难的忠实的姊妹——希望,正在阴暗的地底潜藏。

4、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并不一样,两者差别之大,几乎可以与蜜蜂和蜂蜜的差别相媲美。(传统文化指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文化传统指的是产生于历代生活,生活于民族的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也就是民族精神。两者差别很大,但两者也有联系。民族精神存在于传统文化之中,所以可以比之为蜜蜂与蜂蜜。)

5、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以尼采作比,论述中国也不是太阳,不是光热无穷,不能只给予而不取得,否则将会使子孙穷困不堪。从而论证“送去主义”的行为是疯狂的。)

6、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语文学习方法技巧

1.背字典。不是在开玩笑,本人前亲自使用过,效果超乎想像!当然,发明这个方法的不是我,是已故名家钱忠书老先生;

2.每天坚持写一段200字的豆腐块,没必要要求字字珠玑,主要是你可以通过这种方法知道你的脑子里缺少哪些词汇;

3、多上类似于高考资源网的相关教育网站,.密卷,各地复习诊断试卷等,熟悉知识点与考试技巧。

4.多看一些伟人传记。不仅能起到励志的效果,对于丰富作文的内容和给文章加彩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5.即使暂时看不懂也要每天都读几篇文言文。读文言文最需要的是语感,经常的接触对于语感的培养大有好处;

6.读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用文言文去理解文言文,不要一上来就用汉语去理解文章。学着用古人的思想理解古人的文章(此方法同样适用于英语学习);

7.没事的时候多参加一些成语接龙等的游戏;

8.每天早上起来,哪怕是走走路,新鲜的空气也会让你的思想生活更加丰富;

9.偶尔做首诗,不好不要紧,要紧的是你可以知道你的词汇到底够不够,哪方面的词汇量不够;

10.尽量不要在你的作文中用到非主流词汇;

11.多看点高考试卷的精析文章,而非一味地做试卷。有时候吃透一篇好的试卷精析比闷着头做十套卷子管用;

篇3:人教版高一语文知识点

1、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误:城墙,正:军营。

译文:大败李信的军队,攻下两座军营,杀死七名都尉。

2、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误:按照,正:审理。

译文: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的人,论罪应当处死,请审理他。

3、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误:拜见,正:授予官职。

译文:高祖派来使者授予(杜伏威)东南道尚书令的官,封他为吴王。

4、府省为奏,敕报许之。误:报告,正:回复。

译文: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回复同意了这件事。

5、齐孝公伐我北鄙。误:轻视,正:边境。

译文:齐孝公进攻我国北部边境。

6、官人疑策爱也,秘之。误:喜欢,正:吝啬。

译文:过路的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把它藏了起来。

7、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误:生病,正:担心,忧虑。

译文:尧的百姓担心水患,因而在水上筑巢,这就是避免灾害的巢。

8、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误:免除,正:(被)授职。

译文:刘焕刚被授职市令,拜访同乡吏部侍郎石琚。

9、师进,次于陉。误:依次,正:临时驻扎。

译文:诸侯的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

10、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误:完毕,正:通“猝”,突然。

译文: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灾难突然降临也不会惊恐。

11、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误:高兴,正:通“促”,赶快。

译文:楚王赶快接见(尊卢沙),(尊卢沙)没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请)。

12、存诸故人,请谢宾客。误:安置,正:问候。

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

13、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误:借给,正:宽恕。

译文: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

语文学习方法技巧

定多读:破三春,汇九流。

在你学习的这三年中,要下定决心广泛而深入的阅读,这就叫“勘破三春”。阅读时,要涵盖古今,包举文理,融会中外,首重哲学,这就叫“融汇九流”。

举凡人类心灵智慧的结晶,能开眼界、除迷狂、启思维、美德行、富心灵者,均可大读特读。尤请注意:不要只读文学作品,只读中国作家。

强积累:有诗书,有成竹。

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模仿,模仿的榜样(模板)应该是什么呢?当然是前贤今人的成功之作。茅盾背《红楼梦》、苏步青熟读《古文观止》的例证,当是大家熟知的。通过长期的艰苦的积累,在头脑中建立起丰富的“语言范式”,形成“兴奋灶”,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腹有诗书”。

运用这些“范式”,模仿着“说”,模仿着“写”,先求其“形似”,后求其“神似”,最后求其超越。这样,就很容易有学习个充实感、成就感、条理感,就不会再感到语文学习空泛、无力、不可捉摸。这种状态可以称为“胸有成竹”。

重感悟:思千载,想万物。

古诗云:“心有灵犀一点通”。怎样才能作到对语文学习“心有灵犀”呢?首先,要广见博闻(多读)、反复尝试、积累范式,因为灵感总是出现在辛苦劳动之后的彩虹;其次,要养成联想和想象的良好习惯,力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决不压抑、束缚自己灵感的飞翔;再次,要努力营造平和清明而又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沉浸其中,体验品味,不急于求成;最后,要敢于相信自己的直觉,相信自己通过积累、模仿而形成的灵感思维的有效性。

经过多次成功的灵感闪现,就要总结自己感悟的角度、方式、条件,把它变成自己进一步学好语文的利器。

细思考:学而 思,思而得。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记》也强调:慎思、审问、明辨,就是要谨慎的思考,审慎的发问,明确的分辨。在语文学习中,欲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先要多思:不论哪个学习环节、何种学习任务中,决不盲目接受任何未经自己思考的东西,这样方可保持自主性,提高学习的兴趣,使多读有味,多写有效,积累有益;次求深思:决不浅尝辄止,而要多方追问,务求水落石出,直至原形毕露;后求善思:不钻牛角尖,而是随时以元认知策略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克服情感干扰,理性分析和接受老师的点拨、同学的帮助,方可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建立起融通、灵慧、深刻、严密的思维个性。

篇4:人教版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一】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应。读gōng)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喜欢。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燕王诚振怖“振”,通“震”,害怕。

秦王还柱走“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

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

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蚤”通“早”)

今者有小人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二、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3、共其乏困

古义:缺少的东西。今义:疲劳。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5、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6、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8、持千金之资币物

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9、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

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中医医生

10、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古义:指崤山以东地区。今义:指山东省。

11、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12、将军战河北

古义:黄河以北地区。今义: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13、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南地区。今义: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14、庄则入为寿

古义:敬酒。今义:长寿。

15、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地讲述。

16、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今义: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亲眷关系。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类型并解释其含义

1、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2、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4、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5、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6、既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动用法,以……为疆界。)

7、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8、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10、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11、樊於期乃前曰前: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前。

12、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13、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迟,即认为迟。

14、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词活用为动词,穿上(白)衣,戴上(白)帽。

15、至易水上,既祖,取道。祖:名词活用为动词。出行前举行祭路神的仪式。

16、使使以闻大王使1:动词,派遣,使2:名词,使者。

17、乃朝服,设九宾朝服:名词活用为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

18、群臣怪之怪:意动用法,以……为怪。

19、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20、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使:名词,使命。

21、沛公军霸上。(名词用如动词,驻军,动词)

22、沛公欲王关中。(名词用如动词,为王、称王,动词)

23、吾得兄事之。(名词用如动词,做事、侍奉,动词)

24、籍吏民。(名词用如动词,登记,动词)

25、范增数目项王。(名词用如动词,使眼色,动词)

26、刑人如恐不胜。(名词用如动词,施加肉刑,动词)

27、道芷阳。(名词用如动词,取道,动词)

28、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用如动词,友善、交好,动词)

29、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之为王,称王,意动)

30、项伯-,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

3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意即带领,使动)

3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之止,制止,使动)

33、樊哙侧其盾以撞(使……斜侧着,使动)

34、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用对侍兄长的礼节)

35、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词作状语,像鸟用翅膀)

36、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7、头发上指。(名词作状语,向上)

38、道芷阳间行、间至军中。(名词作动词,取道;名词作状语,抄小路)

四、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3、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4、(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省略主语“烛之武”)

5、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

6、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

7、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

8、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者……也”表判断。译文:事情不能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你签订条约来回报太子。)

9、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译文:将军的父母以及宗族,全被杀死或收入官府做奴婢。)

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译文:而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11、燕王拜送于庭(“于”表示状语后置。译文:燕王亲自在朝堂上行了礼送出来。)

1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译文:太子及知道这件事的门客。)

13、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定语后置。译文:陪侍在大殿上的臣子们,不能携带任何兵器。)

14、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介词“为”后省去了代词宾语“之”。译文:蒙嘉就替荆轲先对秦王说。)

15、使毕使于前(第一个“使”后省去了宾语“之”。译文: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自己的使命。)

16、客何为者?(何为─为何。译文:来人是干什么的?)

17、大王来何操?(何操─操何。译文:大王来时带了什么(礼品)?)

18、沛公安在?(安在─在安。译文:沛公在哪里?)

19、籍何以至此?(何以——以何。译文:不是这样,我(项羽)怎么会到这地步呢?)

20、具告以事(告以事——以事告。译文:把事情全部告诉了他。)

21、贪于财货(于财货贪。译文:贪图财货。)

22、此天子气也。(判断句。译文:这是天子的云气。)

2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判断句。译文:楚军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24、亚父者,范增也。(判断句。译文:亚父就是范增。)

25、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判断句。译文: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

2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判断句。译文:是沛公的参乘(警卫官)樊哙。)

27、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译文: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

28、毋从(省略“之”)俱死也。(译文:不要跟着他们一块送死.)

29、奉厄酒为(省略“之”)寿。(译文:奉上一杯酒,祝(项伯)健康。)

30、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译文: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自向项王谢罪。)

31、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译文: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32、加彘肩(省略“于其”)上。(译文:把猪腿放(在盾牌)上。)

33、珍宝尽有之(被占有)(译文:珍宝全部被(他)占有了)

34、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译文: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所俘虏)

35、吾属今为之虏。(被动)(译文:我们这些人马上就会被他俘虏了)

五、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1.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1.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2.持千金之资币物

2.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3.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4.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4.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5.诸郎中执兵

5.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6.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6.提:(古义)投击;(今义)拿着。

7.断其左股

7.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

六、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

1.沛公军霸上

1.军:军队。名词作动词,活用为“驻军”。

2.范增数目项王

2.目:眼睛。名词作动词,活用为“以目示意”。

3.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3.间:空隙。名词作状语,活用为“抄小道”。

4.常以身翼蔽沛公

4.翼:鸟的翅膀。名词作状语,活用为“像鸟翅”。

5.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5.急:危急。形容词作名词,活用为“危急的事”。

6.此亡秦之续耳

6.续:持续。动词作名词,活用为“后继者”。

7.项伯-,臣活之

7.活:活的。使动用法,活用为“使……活命”。

8.先破秦入关者王之

8.王:君王。使动用法,活用为“让……称王”。

人教语文三年级上册期中知识点

人教语文必修四课内基础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人教语文重点的知识点

人教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

高一语文知识点湘教版

高一语文课本知识点

人教五下语文教学计划

六年级语文竹节人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修知识点梳理

高一语文下学期必会知识点

高一语文知识点人教版(共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高一语文知识点人教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