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描写周庄古镇的散文(共含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永不言放弃”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小溪里,水一直流淌。
水草的颜色,一年比一年深邃。
石板路上,一些云和一些光影因为被看成是来访者,所以被挤压成碎片,分不清年头,也辨不明方向。
一队蚁族刚刚完成了穿越极限的旅行,想要给自己一个短暂的休整,它们把营地扎在了离秋天很近的地方。
眼前没有草地,几株梨树和一株桃树用零星的果实装点枝头,试图保留青春和诱人的荣光。不过,它们的努力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一天天稀少的树叶泄露了它们的活力的确不如当年。石头围墙的院后,小路的悠长与瓦片的光亮不约而同聚集,营造出一种质朴的庄严,使这个地方既熟悉又陌生,并准确无误地传递出此地不宜久留的信息。到这里的人全然不知自己是局外人,他们把野性和狂欢带到这里,并在自得其乐之后,把遍地的垃圾堆在了这里。
池塘里没有清水。因为节目未被允许,几只鸭也没有继续跳脱衣芭蕾的准备,它们的身材似乎也变得不再需要舞台。
河道异常拥挤。那些在小河道里游荡的游船,无论叫画舫还是花楼,上面装载的既不是名人雅士,也不是神仙眷侣,而是一些凡夫俗子,他们来,因为他们孤独;他们走,因为他们以为自己非常自由。
小镇不再有风景,店铺里的营生是专门为愿意上当的人准备的。在沿江招摇的杏帘背后,一些说不清身份的人一直努力推销自己已经消失殆尽的青春。
时间不可能倒流,就如历史不会回头。在周庄古镇里行走,我只看到了时间在小桥上无言路过的背影。
周庄历史悠久,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有独特的人文景观,是中国水乡文化和吴地汉文化的瑰宝。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期,周庄境内为吴王少子摇的封地,称摇城。北宋元佑元年(1086年)周迪功郎舍宅200余亩捐于当地全福寺为寺,始称周庄,元代中期,沈万三利用周庄镇北白蚬江水运之便,通番贸易,周庄因此成为其粮食、丝绸、陶瓷、手工艺品的集散地,遂为江南巨镇。至清康熙初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
周庄镇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
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周庄最为著名的景点有富安桥、双桥、沈厅。富安桥是江南仅存的立体形桥楼合璧建筑;双桥则由两桥相连为一体,造型独特;石桥牢固而又质朴,建于明代,由一座石拱桥和一座石梁桥组成,横跨于南北市河和银子浜两条小河上。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圆一方,错落有致,宛如一把大锁将两条小河紧紧地锁住。沈厅为清式院宅,整体结构严整,局部风格各异;此外还有澄虚道观、全福讲寺等宗教场所。全镇桥街相连,依河筑屋,小船轻摇,绿影婆娑,返朴归真的游人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吴树依依吴水流,吴中舟辑好夷游。”
古镇区内河道呈井字型,民居依河筑屋,依水成街,河道上横跨14座建于元、明、清代的古桥梁,吴冠中撰文说“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海外报刊称周庄为“中国第一水乡”。
周庄的风味食品
周庄有许多特色小吃,最有特色的是沈万三爱吃的肘子和猪蹄,它起源于明代沈万三家,是用来招待贵宾的必备菜肴,当地叫万三肘子和万三蹄。做法是用大号砂锅,经过一天一夜的煨煮,火候极为讲究,要经数旺数文,以文火为主。煨煮熟烂要适度,过烂了易碎,破坏原形,煨煮好后皮色酱红,整只蹄膀可保持原状。吃的时候是用蹄膀中的一根细骨代刀。当地的餐馆中都有出售,当地的居民在过节时也都吃万三蹄。
其它特色食品还有万三糕、童子黄瓜、虾糟、三味圆及当地的水鲜等。周庄还有一种水生植物莼菜,用来煮汤,鲜美可口,西晋文学家张翰比喻怀念家乡的“莼鲈之思”,就是指莼菜和鲈鱼做成的“莼菜鲈鱼羹”。
特色餐饮
元末明初沈万三成为江南首富,特聘名厨烹调各式佳肴,冠以“万三家宴”。其宴讲究时鲜,选料精致,色、香、味、形俱佳。特色菜有:万三蹄、三味汤圆、清蒸鳜鱼、蒸焖鳝筒、莼菜鲈鱼羹、姜汁田螺、塞肉油包、百叶包肉、炖豆腐干、焐熟荷藕等。品尝“万三家宴”可以去沈厅酒家。它位于富安桥,沈厅边上,至今保留着明清风貌,典雅别致,临河傍水,是极具地方风格的菜馆。
水乡周庄,珍馐水产四时不绝,其中最有名的是“蚬江三珍”:鲈鱼、白蚬子、银鱼。周庄还出产鳗鲡,“稻熟鳗鲡赛人参”,这句乡谚尽人皆知。此外还有甲鱼、河虾等。
周庄美味不止于此,江南特产的腌菜苋、青团等也深受游人喜爱。
数不尽的糕点熟食,犹如四季不败的花市:芝麻糕、花生糕、胡桃糕、椒盐糕、青糕等。
描写周庄古镇的诗
(第一首)
船娘小调美甜甜,鸟语吴歌笑满船。
姑苏城外昆山地,水巷石桥酒肆依。
生意人家忙送客,轻舟橹动日光袭。
窄街只许单身过,浩淼南湖越界堤。
不断香火佛像敬,雕栏俯瞰浪中鲤。
(第二首)
碧水潺潺潜小河,平楼似睡傍桥多。
墙接绿树邀苔藓,瓦角悄声戏翠萝。
月夜忽闻思柳笛,清风送我伴渔歌。
茶来做酒当酣醉,古镇今宵梦几何。
(第三首)
吴家庐脚漱清流,苑囿青青小弄幽。
雨过蕉墙云过牖,蛩吟草砌月吟秋。
双桥画韵蜚声远,南社诗酬往事悠。
灯影船歌多旖旎,晚风扶醉下迷楼。
(第四首)
古镇清幽韵在河,家家枕水小桥多。
朱楼石砌肥苔藓,黛瓦高墙掩薜萝。
云月当窗闻短笛,波灯蘸橹过渔歌。
沧桑已向今宵醉,莫辩仙尘差几何?
(第五首)
水韵清幽尽在河,舟行橹唱乐清波。
楼台影动仙翁画,榭敞云飘孺子歌。
老巷灯垂红灿烂,岩墙叶挂绿婆娑。
江南古镇迷人色,把酒临风趣味多。
(第六首)
石栏古拙听清流,瓦屋苍槐小径幽。
桨橹橫波催雅兴,雕窗疏影散轻愁。
河灯闪烁浮光彩,粉壁沧桑梦寂悠。
欸乃声中天欲晓,星河斜坠笼西楼。
(第七首)
船娘小调美甜甜,鸟语吴歌笑满船。
蹄膀佳肴香可口,阿婆茶水润喉甘。
依河筑舍开街市,跨水架桥添景观。
文化积淀成大气,天然图画落人间。
横塘是个文化积淀十分深厚的古镇、秀丽的意境。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浪游记快,说:“吾父稼夫公唤女伶演剧,宴客吾家。在开发建设的主体单位―――苏州高新中锐科教发展有限公司的陈列室里,我们看到了国际教育园(北区)的规划模型。教育园环绕核心区,环状辐射教育科研区、生活后勤区三个圈层,一条绿化景观大道贯穿南北,将上方山的山体脉络引入教育园,与石湖景区融为一体。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经过三到五年的开发建设,这里将形成以培养高级国际型人才、以本科教育为主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山水教育园。
横塘还是个旅游古镇。清代诗人蔡云曾写“石湖串月”一诗:“行春桥畔画桡停,十里秋光红蓼汀。夜半潮生看串月,几人醉倚望湖亭。”想当年,八月十八游石湖,苏州老百姓倾城而出,石湖岸边人山人海,人们通宵达旦地赏月、烧香,如痴如醉地观看龙舟、拳船比赛……第二天,游人被踏掉的鞋子要堆成小山样哩。岁月沧桑,石湖的秀美风光和庙会热闹的情景却一直保留在人们的记忆里。下半年,重振石湖旅游业摆上了市府的议事日程,11月专门成立了石湖(上方山)景区开发建设办公室,负责景区的整治、规划、开发、协调等工作。12月,江苏省的人民的政府正式批准了石湖景区总体规划。根据苏州城市发展需要,决定把石湖景区建设成以吴越遗迹和江南田园风光为特色,具有生态、游览、科普、休闲等功能的国家级的重要风景区,包括:上方山、石湖、七子山、滨湖等七大景群;景区面积从原来的15平方公里扩大为22.3平方公里。
当年古诗中有名的梅子桥,已成了铁栏杆水泥桥了。此刻,我们站在梅子桥上向南眺望,新建的铁索拉杆的石湖大桥横跨在大运河上,高高的斜拉索桥墩像干将、莫邪两把巨剑直刺蓝天;而国际教育园(北区)的主环路工程已于去年9月开工兴建;石湖里挖泥船往返穿梭,清淤净水工程正在紧张进行;而湖东的1000余亩风景林地已经建成,在成片的银杏、樟树林里,映掩着荷塘、小桥、湖石小品……已初步形成一个滨湖景群。当我们收回目光,再凝视梅子桥畔,多么希望能见到,有一尊诗人贺铸的塑像,一方《青玉案》的诗碑,还有古亭、垂柳、系着画舫。愿日后的横塘以优美的诗境净化我们沾满红尘的心灵,让我们领略到悠久的吴越遗韵和江南田园的清新纯情。
春天来了,被棉鞋绻缩了一冬的脚想去踏青,被冻僵的双手想去轻拂那一抹绿色,被寒冷冰封了一个季节的心忽然澎湃起来,按捺不住似春一样的蠢蠢欲动。
淮河岸边的这座北方小城这个时候绿色还是少了些,虽然已是三月了。
这个季节,想往南走,想跑到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去,看碧绿麦浪飘移,看鲜黄油菜花的舞蹈,听风儿低吟浅唱。更想去陡峭的山坡上,体验攀升的气喘吁吁,看山花烂漫成海,看树木新发的嫩芽,看山下一望无际的绿。
我要凑近每一朵盛放的花蕊,感受粉墨江南蕴藏的温情软意,呼吸春的气息。
背起行囊,悄然而往,不知不觉,到了这座明清时期留下的江南小镇。
村口那几株百年古柳似乎是在招呼着游人,有风拂过,起舞若翩。抬头看去,眼前是一簇灿烂的紫玉兰。柳树单纯、热烈的姿态,像孩童一样笑容天真无邪,是那样的令人愉悦。枝叶在风中与桥下潺潺的溪流声一起吟唱,竟是那么的和谐,淳朴而清新的村落气息迎面扑来。
这里是春秋时吴王少子摇的封地,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时至今日,仍较完好地保存着明清两代建筑群的古街风貌。走进古镇,追随着这条弯曲的老街仿佛回到了历史的画卷,顿然有进入另一个天地的感觉。
周庄,我来了。
立在一扇门洞前朝里观望,只见重重院落,层层门厅相连呼应,砖雕门楼,民居古风犹存,不禁感叹:庭院深深,深几许,积厚流光,为那般。映入眼帘的一切都宛如一幅水墨画,动如炊烟,静如古屋,栩栩如生,说不出的宁谧温馨。
流淌着清澈山泉水的小河饶屋而过,水流的声音贯穿了整条深长巷弄。流水潺潺,清澈的可望见鱼群悠然来去。漫步河边,偶尔会遇到游船在河中缓慢穿梭,流过座座拱桥,游客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悠哉悠哉,说笑弹唱,看古镇风光,听船娘吴歌小唱。
水草轻轻的在水中招摇,让人心中产生无限柔软的感叹。突然,渔夫用撑船的竹篙把渔鹰赶下水,渔鹰潜入水里追逐着鱼儿,从来不落空,只消片刻功夫,当它们钻出水面时,嘴上便叼着一条活蹦乱跳的鱼。这般景致让我多少有点失落,是赞叹鱼鹰的机智忠诚还是哀叹鱼儿的天命无奈?
离开游船登上岸来,不忍回头再看从天而降的鱼鹰极速扑入水面。
一阵钟声唤醒了沉重的脚步,沿着白蚬江畔向全福讲寺走去,沿途看到鹅卵石铺就的小路和白墙青瓦的院墙,年代久远斑驳的陈旧民居,有彩绘墙面逐渐剥落,暴露出本色的底蕴,那是因年月日久而形成的自然纹路,如花朵般盛开,形态各异,明显是时光凿下的痕迹,宛若烙印,似乎在向人们倾诉着它的过去。
日落了,找间家庭旅馆住下,坐在桌旁,汤壶老酒,品着小菜,赏着窗外皎洁的月光,风送荷香,波影闪烁,微风习习,听着飘来的江南小曲渐入梦乡。
拂晓时分,寺内和尚撞钟,声音传送至数十里外,人们把它当作报晓的金鸡,纷纷闻声起床。
今早起来有些许毛毛雨飘来,打定主意不带雨伞,去刻意亲近如丝的春意。
路上游人并不多,石板路湿润,街市不闹,一不留神便走到了巷弄尽头,显出一簇村野人家。石板路间或青白生涩,间或油亮光滑,似乎能映照出当年江南巨富沈万三家宾朋满座的景象。
转一个弯,走过一道桥,又看见一幅小桥流水的画卷,这个镇子不大,却处处藏着意想不到的风光。
鸭子在水中悠闲的游弋,一对情侣在小舟上甜蜜相依,轻声呢喃,随水流淌,不禁让人羡慕。路边有卖特产的摊位,临水的店铺与餐馆悠闲的开着,门口摆放着功夫茶桌,品着香茶,听着着江南小调,也不见店家大声小吆的招揽生意。缘来缘去非强求,梧桐自引凤凰来,我想这可能就是这个千年小镇的悠闲所在吧。
极喜欢这样未曾遭受损坏的古村落,依河成街,桥街相连,咫尺往来,皆须舟楫。来到这里,静了心神,只为看一场从历史的长廊中沉淀下来的悠闲而美丽的风景画。
凝重,沉静,醇厚,悠远。
离开这座古镇,我会再去哪里?
薄凉的秋风吹得相思湖岸边的杨柳摇曳曼舞,秋雨化作婆娑涟涟的相思泪,滴在飘落到红尘里那枚淡淡泛黄的柳叶上,浸润了湖边秋黄满径的青石板,潋滟了湛蓝静美的相思湖,绽放了小巷里那兜浓郁芬芳的丹桂,倾城了彼岸的瑟瑟红叶,渐渐地把唯美的秋色涂抹在静幽的千年古城——黔阳古城。
爽瑟的秋风给环绕古城的沅水和舞水披上了清幽静蓝的秋裳,那喧嚣的夏季中翻滚撕裂的河水,在淅淅沥沥的秋雨中渐渐变的清瘦和婉约,柔柔地带着浓浓的禅意,犹如皈依佛门般的清亮明净,素雅清寂,不染一丝红尘,蓝天白云,透如碧玉,静如镜面,无风,无尘,更没有那涟漪渐起的波纹;河里长满了秋季特有的藻衣,让河水的蓝色更加浓郁,宛如两条长长的蓝丝带缠绕在班驳的古城之下,蓝丝带把远山近水的秋色浸染了古城的大街小巷;暖暖的秋阳下,碧水蓝天中,一条渔船泊在河边,船头晒着的渔网闪着莹莹的银光,露着古铜肤色的渔民,脸上罩着斗笠,躺在船板上晒着懒洋洋的阳光,尽情享受着静美极至的秋韵。
“野菊日 烂漫,秋风随分开”,山野路边,舞水河畔,次第开放着一丛丛,一簇簇黄灿灿的野菊花,一朵野菊花就象一个流光四射的小太阳,几十朵甚至几百朵野菊花,簇拥着,层层叠叠,金黄一片,散发着馥郁的芳香;野菊花的黄是那么流彩,那么烂漫,绽放在秋色浓郁的古城郊外,山径水旁;赤宝山上的枫叶也红了,各种各样的杂木树叶有的赤红,有的淡黄,有的依然是那么翠绿,更有那曾经倾城怒放的枳木花树被秋风染成了紫红色,山脚水岸盛开的野菊花就象一面黄锦缎,铺就在秋韵漫溢的赤宝山下,层林尽染的赤宝山在尽情挥毫着五彩的秋色;山下的.沅水静静地流淌着,把自己悄悄镶嵌在这幅绝美的山水画中,装饰了古城那秦砖汉瓦下的古巷。
相思湖畔诉相思,古木树下怀故情,秋风秋雨把古城相思湖装扮的象梦里画廊一样;清晨慢跑在湖边的小径上,秋凉的晨风,带着丝丝的清新,湖边萦绕着几缕薄薄轻烟,袅袅在秋光盈盈的湖面,那一坡坡的小草,就象一床床黄色的毯子整齐铺就在湖的两岸;亭子旁边有几蔸不只从哪个深山老林里移栽而来的要几个人才能合抱的古树,苍老的树干上顽强地吐出了几桠新枝,细吟着曾经的沧桑;湖岸一排排的柳树,静静的低垂着柳叶快要掉尽的柳丝,仅留下稀疏的几片黄叶,那密密麻麻倒垂的柳丝就象少女正在湖边浣洗的秀发,飘逸在湛蓝蓝的相思湖畔。
秋天,古城的大街小巷,漫溢着浓浓的丹桂香。自古以来,古城的居民喜欢栽培丹桂树,屋前屋后,路旁水边,大大小小的丹桂树随处可见,既有上百年的参天老桂,也有刚刚栽的幼桂;几番秋风,几番秋雨,那孕育了一夏的丹桂就悄悄的绽放了,当那醉人的丹桂香飘而来的时候,哦,丹桂花开了;丹桂的花朵很小,藏在郁郁葱葱的树叶下面,不惊,不扰,独自芳菲,要不是桂香提醒那真的是很难发现,千万朵重重叠叠,密密麻麻,浓烈扑鼻,秋阳下,似繁星点点,金灿闪熠;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小巷的青石板上,路旁的草丛上,窨子屋的汉瓦上,铺满了一层金黄色的桂花,散发着淡淡的暗香。
古城的秋天,也是秋果飘香的季节,舞水河边的刺葡萄园,绿意渐淡的葡叶下面,挂着一串串黑珍珠般的刺葡萄,晶莹剔透,浓香醉人,久坐在办公室的上班一族在周末来到古城葡海里,轻嗅泥土的清新气息,沐浴着透过葡叶的罅隙撒下的缕缕暖阳,满园的刺葡萄伸手就可以摘;杨家宅院里的柿树飘零着几片黄树叶,亮晶晶的红柿子挂满了柿树,几只灰麻雀站在树枝上,唧唧喳喳,上跳下跃,左啄一口,右吸一口,享受着柿子的甘甜美味;古城郊外不时可以看见形状古怪的万寿果,刺绒绒的外壳爆出栗红色的板栗,更有那爬在板栗树上面的野生猕猴桃,毛茸茸的果子酸甜可口,味道比人工栽培的要浓很多。
移步在古巷的青石板上,倚着秋风,凭着秋雨,撑一把小城特有的油纸花伞,走进巷子的酒吧,品几口千年湘西小酒,醉迷在古城的烟雨之中;我想那唯美的秋色不正如这千年湘西小酒,甘醇,芬芳,浓郁,醉了游客,醉了我你,醉了秋天里的黔阳古城。
在微薄的似有似无的晨雾中,荡在深浅不一的绿水上的这个苏州古城,竞有那样一缕入眼泌心的柔婉……让你在欣赏她时竟不敢弄出一点点声响,怕惊了小城依然浸在古老的韵中的梦……那水流了多少年了?或者积蓄了多少年了,多少陈年的曲折、幽怨、凄婉、欢快……统统在这经了多少年代的水中留下了点什么吧?秦淮八艳之首的柳如是,可曾在这水边吟咏过钱谦益的'诗篇?俏丽的秋香可曾在这水边照过自己的容颜?水中偶一显形的硕大的锦鲤生了多少个世代?可是从哪家的后花园的池中游出?食了多少和了寂寞深闺泪的饵料,才这样耐得住千年的孤独?这般优雅的微一现身便匿入了深水,没人看清她的容颜。或者她已经修成一条美丽的精灵,在茫茫人海中找寻一位忧国忧民,有情有义的谦谦君子来托付终身,可是这人间还寻得到吗?……唉,这水怎就有种看她一眼便让人心绪难平的魔力呢?
水边的青石隙中,那青苔的色怕已入石三分了吧!不然这青石怎的由内向外透着如玉般的青幽?倘若滴沥着小雨,这石便更有了温润的色泽,有了一种让人难舍的灵透,不然,这城里的人即便离开了,仍然魂牵梦绕的想着她,千里迢迢的从天南海北赶回来,只为撑起伞掂起衣裤,悠闲的漫步在高高低低的石径上,看雨滴在光滑的石面晕起浅浅的涟漪……
那树绿了,黄了,又绿了……多少年了?怕是那鳞峋的皮的裂隙里沉积了很久、很久年前的那个人间的尘,雨水冲得净吗?也许吧!
那水边的小径如那水的饰带,蜿蜒飘逸在一侧,径旁的古香樟树依然翠色丰腴,如少女般鲜润活力。偶尔逸出的一簇竹,杆若青玉,叶盈翠色,浓浓密密,风来瑟舞,款款不俗,不知它的老根生于哪个年代!那月下竹影里可曾留下些远古的浪漫?那时隐在竹下的少女矜持的与情人低语或者己是她们朝代里的叛逆的事!但是那种含蓄的,被压抑的爱情,更让人魂牵梦绕,不象如今那刚还不分场合的浓烈缠绵,转眼忘在身后的爱那样直白,那样那样水淡……
一个早起的古镇人竟挑着两个桶晃在晨光下的水边,是去担些清泉水吗?不知是酿古酒还是烹香茗?那斑驳的墙在向这个世界诉说些什么吗?有谁能听得懂呢?
不知怎么了,心底竟袅袅飘出一缕二胡的哀怨,优伤的乐渐渐地溢满整个画面,水随音乐缓缓漾动起来……
苏州因水成市,故以桥多而闻名于世,所谓:“绿浪东西南北水,红阑三百九十桥”(白居易诗)。在苏州从古至今所建的众多桥梁中,魅力独具的我想得数宝带桥了。宝带桥横卧于运河与澹台湖之间,桥长千余尺,桥洞五十三个,就像一条长长的玉带,平缓地飘浮在宽阔的水面上。每到中秋月夜,便能见到”宝带串月”奇景:五十三孔连缀倒映水中,虚实相映间,水中有五十三个“月亮”串连……于是,宝带桥成了苏州人中秋赏月的绝佳去处。怎奈宝带桥已废弃,如今不免生出几分寂寥。
今春的一天我心血来潮,骑着单车去看看久违了的宝带桥。原来沿城东运河的那条马路可通宝带桥,不料如今一路过去都是一个个卸货的码头。路上一堆堆红砖、水泥什么的,最后堵得连自行车都没法子过。于是我只好再绕道人民路,经团结桥、长桥,然后向东七转八拐的,总算兜到了宝带桥。
走过一段石板路,桥堍有只残存的汉白玉石狮,破损得较为严重,见石狮身上有好几处用白水泥修补的痕迹。青岗石夹着花岗石的桥面平平坦坦,走在上面如履平……吴语软侬,琵琶声声相闻。
大研古镇在丽江,我就住在古镇里。
是夜里凌晨落机,被一位普米族的姑娘接机到饭店。那姑娘好让人心动,说着南方口味的普通话,词语的尾音很轻柔,很贴人心。我老问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姑娘竟不回避,委婉的让人心悦诚服。我说她是搞导游的,她笑了,说是做水净化器生意的,今天帮朋友来接机。我感慨她没有做旅游,她说她是普米族人,性子直的不会转弯,人也长的不漂亮,做不来的哟。我笑了,却到了古镇。
古镇在灯火里,辉煌耀眼,能看到天上的明月和星辰,蓝的天就像一潭深湖,清澈而明净,只见星星在湖底闪烁。从雾霾中走出的人,突然落得如此清明的世界,真是喜出望外。
入住了一座木楼,到处雕梁画栋的,长长的沿廊里安静的能听到脚踏木质的咯吱咯吱声。那声音很清亮,随步子打着节奏,脚下却很柔软,像踏在浮云间。入得云南,这一夜的梦都在云里飘着。
奇怪的,早早就醒了,推门往外去,全然一个木的世界。木门、木柱、木梁、木窗,窗上有花格,梁上有花纹,屋顶上的灰瓦间还卧着一个瓦猫。阳光从屋顶斜下了,瓦檐下的灯笼就红彤彤的耀眼,像一个个红火球儿漾得满园喜庆。阳光真好,蓝天上浮过一朵白云,像一条龙,张牙舞爪的。慢慢的,就幻化出一片叶,飘在那里不动。
院里有水池,池中有喷水的瓶子,晶亮亮的水珠儿在那里跳跃,满院便叮叮咚咚的响。清晨的花草很有精神,藤架上开满了紫色的花。这里到处都有绿,盆儿、瓶儿,木楼的隔檐上,绿叶四处垂挂,如清泉漫泻,春色满园,其实这天还在正月里。池中有鱼,大红的尾巴,不游,嘴儿也不动。它在等待阳光!阳光仍在木楼上。院中很静,听得见风儿的丝丝声。
突的在红色的木柱上,看到一个小牌,称我的住处为“猫居”,且有两句词语:“猫咪高卧清静处,贵客寻觅幽雅居”原来这木楼能让我这般清心,在幽雅中独处,是与这里的文化有关。我开始细察这座木楼,这里到处有着龙的图纹,腾云驾雾的样子,梁柱间显现着各种花纹图案,木墙上挂着佛的图像,有藏传佛教的释文。而木楼之上有着成片的脱漆,尽管可以看到翻新的痕迹,却也能感觉出那里透出的`分量。木楼的历史一定很久远。
踏出木楼,才看到一块石碑,上书:木王府驿站旧址。便问到一位纳西族人,她说:此楼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怨不得我的感觉会那般强烈,原来我是在历史的长廊中独行呢。
我踏入这座古镇,就像走进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中,木楼里的感觉越来越强烈。这里无处不是木的柱,木的墙,木的门窗,木的阁楼,木櫈木桌木椅,木的门槛,木的楼梯。就连入厕,也要踏上木梯,望着原木的花纹,舒心小解。这木楼之下,便是青石,石阶、石礅、石鼓、石狮、石槽、石栏、石桥,青石的屋基,彩石的道路,各种石的怪兽。有的一面墙都是青石所砌,明显着凿石的纹线,竟像一副石雕画。
而木石之上是湛蓝的天,雪白的云,云是成朵成朵的飘。飘过木楼的顶,就能看到灰蓝的瓦和尖翘的楼角,楼脊上常常就卧着一只瓦猫。猫是陶土所制,张着大口,面目狰狞且又形象可爱。它们永远面向远方,凝视苍穹,张牙舞爪的面对任何鬼神与邪恶。怨不得云南的民宅之上都要请它镇宅,視为神怪。这种瓦中之物,倒是这座古镇极显神趣。下为青石,中为原木,上是灰瓦蓝天,白云朵朵,人皆在自然天地中过活,何乐而不为呢。
说此处如画,画常在水中。这里几乎条条街上有流水,流水无声,缓缓而动,清亮亮的水底能看到石的花纹。有开阔的河在古镇中流,就有了小桥流水与人家。而水中则无船,无鱼。有水草丛生,扯着长长的绿茎,与脚边屋前木楼檐下的花花草草融在了一起,这里便成了一个绿色世界。这绿在流水中,石槽中,木桶中,各式各样的花盆和花瓶里,借天时地理的忧势,竟长出了各自百般的情态,让我这北方的汉子,喜欢养植花草的人,为之惊奇,为之愧叹!竟也想到一句诗词:“丽郡从来喜植树,山城无处不飞花。“
走在古镇的小巷里,你是很费眼神,因为你的视界中,已经充满了惊喜和意外。而小巷里密密匝匝的商铺,却又让你眼花缭乱的不能歇息。在这一家挨着一家的店铺里,总是能看到亮光光的银器,店主正在制做银镯而敲打的咣咣声响。能看到满屋的墙上地上,挂着的,放着的,大大小小的非洲手鼓。这手鼓制作精细,配饰华丽,还是近些年才常常创入人们的视线。曾在西安古城的旅游景区里,沿街道边看到过这样的鼓手,伴着节奏极强的乐曲,入神贯注地打起手鼓,随着那种形体节奏和他眼神中闪动的喜悦,鼓手便成为一种艺术,诱惑着成群的人围观不止。而古镇里的鼓乐,竟让我驻步,因为眼前的鼓手都是靓丽的姑娘,穿着民族彩装,个个神采奕奕,望着围观的游客,喜笑吟唱。一首“我的小宝贝”那种极具优美而沉迷、空旷且又冲击心灵的曲调,足以使人流连忘返,百听不厌。还好,这里处处皆有这样的鼓手,这样的舞台,“小宝贝”的乐曲就不曾间断。这种非洲手鼓与网红的曲调给这座古镇带来的欢乐,真是难以估量,因为它已经成为这里的一种文化和艺术,成为纳西文化的另类现象。
总是顺着弯曲的道路慢行,彩色的石径常常会让人迷途往返,这里的街与巷相互串连,虽说没有死路,一旦误入,总会绕着大圈而又走回原处。多亏那些石碑导示图,否则如入八卦迷魂阵了。其实,细心游转,你会看到各种牌坊,看到明清时的城楼,看到蚀迹斑斑的古老石桥和那充满纳西文化的街名。当然东巴文字在这里处处皆是,凡有汉字的地方总是有象形文字在那里表现,目睹这种趣味横生的文字,内心会起波澜。想象人类文字的产生是一种多么有趣的旅行,而在纳西族人的古镇间,竟能寻觅到这种旅途的风景,这真是一个意外的喜悦。
走入古镇的四方街,一片四千平米的空阔天地里,展开地图细察,你会吃惊这座古镇的布局。原来这里的道路无规无矩成网状,说是古城却无城墙,依山势而建,顺水流而设,走在宽街小巷间,常常会生出曲径通幽之感。然而无论你是从何处走来,到了四方街便是古镇的中心了。此处还有说头,据传是明代木氏土司按其印玺形状而建,是茶马古道上最重要的枢纽站,明清以来各方商贾云集,民族文化从这里交汇生息,如今就成了丽江经济文化的交流地,也是丽江古城的代名词了。
若能走遍这座古镇,就能踏过三百五十四座石桥,这个数字真让人吃惊!足以说明这古镇的水道多么丰富。就像这些石桥的名字,美名其曰锁翠桥、映雪桥、大石桥、万千桥、马鞍桥、南门桥、仁寿桥等等。而每每立于一座古桥之上,看到桥边墙上涂满了东巴文化的象形文字,人的思绪就会远走高飞,飞往拉市海那茶马古道的原始族群,飞往纳西族原始部落的白沙古镇,飞往玉龙雪山以及人间天堂似的香格里拉。那是一种人与自然无比和谐,相互交融的美丽世界,那里有着神秘与崇尚,有着敬畏与向往,有着天人合一的神圣境界。
就在登上狮子山的陡阶旁,我看到了一扇木门,深红的漆已经脱落,斑斑驳驳的半掩着,这扇门可以告知它的历史,而门里正坐着一位老太太,穿着纳西族人典型的青蓝与红与花配饰的服装。那张爬满深皱,苍老而黑黝的面孔,会让你看到纳西族人历经沧桑和饱经磨难的历史。在这个人满为患的古镇中,走遍大街小巷都难以见到的古稀老人,你不得不尊敬地走近她。想与她交流,她且沉默不语,有人想拍照,老人拒绝并用手遮挡,唯独那双失去神采的眼睛,望着你。无语之间就有了一种隔膜,因为你毕竟是闯入她们家园的外来者哪。
从这双眼里你究竟读到了什么!老人的拒绝又意味着什么!外来者的闯入又能带来什么!当然,我在这座古镇中行走,不可能孤独,而是被成千上万的人拥挤着,在市场运作下的纷繁杂世里度步。还是那位普米族姑娘告诉我,今天的古镇原住民纳西族人已经很少了,多是外来人在这里赚钱,也就是说这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将会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会给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名城带来什么!
我无法释怀自己,向那位老人点点头,耳闻两岸酒吧里传出的阵阵摇滚,踏上那高高的石阶,随着人流独行而去。我多么希望这座古镇永远保留着蓝天和白云,清清的玉河和悠闲的步态,保留住座座木楼里散发出的民族文化和气息。因为这样,我的独行才具有意义。
早就知道浏河古镇老街的原样已因岁月的侵蚀损坏很多,但去年以来的一番改造,却又让她重新充满了古韵风情……让我们跟随摄影镜头去感受老街的风情万种,触摸老街的沧桑痕迹。
老街北入口新建了牌坊,那种古色古香的味道,一下子把人拉入了久远的时空。牌坊是一个四柱三楼的牌坊,上面是木结构的,底下是石柱的。整个造型带点明代的风格,跟天妃宫的建筑风格相呼应。与北入口的牌坊不同,西入口牌坊的柱子采用混凝土浇筑,牌坊的横梁则采用体现浏河地域文化特色的过海梁。
走在悠远深长的老街小巷中,踏着青石板,寻着古镇的平静舒坦,感受着古镇的风情万种,心也会柔软起来,那么纯净,那么空灵……老街的小巷与两旁的老房子构成了曲径通幽的一处美景,宛如贯穿于生命脉络一般清晰依旧……
据了解,古镇保护一期工程目前基本完工,主要实施了澛漕河及中心北街、河西街、新华东街改造,完成了路面修复、立面整饰、三线入地、雨污分离、河道清淤等工程。其中,重点对沿街房屋进行外立面修缮,凸显古建筑风格;对澛漕河进行河道疏浚,驳岸修缮,改善水质;适当增加景观小品、街区亮化等基础配套设施。如今,古镇的环境悠闲而清静,没有都市繁华的喧嚣,没有朝九晚五的匆忙,有的只是一种闲适自在的水边人家味道。
“小桥、流水、人家”,这些都是江南水乡的基本元素。在浏河古镇改造的过程中,也同样注重对古桥风貌的修复还原。位于中心街老浏河上,南北走向的老浮桥古称宁海桥。作为浏河镇较有名的桥梁之一,老浮桥也被列为浏河古镇保护工程中的重点修复对象,设计师告诉记者,这次老浮桥修复改造主要是把原来桥下的柱子用石头包砌起来,形成拱形状,使桥梁整体更加牢固美观。除了老浮桥,沿澛漕河还改造了永安桥、中间桥、水带桥等6座桥梁,同时还新建了几座仿制古拱桥。其中浏河最古老的石桥水带桥,之前桥面出现开裂,现在已经修复,并增设了栏杆。改造后的7座桥梁更好地呈现了江南古镇的风貌,成为浏河古镇一道道亮丽的水上景观。
★ 周庄游记随笔散文
★ 闲游同里古镇散文
★ 迷向的古镇散文
★ 描写柳江古镇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