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二题(共含8篇),欢迎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jiadesen”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改造我们的学习》二题
一、严密的论证逻辑
《改造我们的学习》是一篇典范的论说文。从这篇文章里,我们还可以学到不少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议论文是说道理的,要有说服力,这就要求它善于剖析事理,注意论证的逻辑性。《改造我们的学习》就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它观点明确,论证周密。全文由一个很短的引言和四个部分组成。开篇的一句引言“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就是全文的“引论”,这里所说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实际上指的是学风,因此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改造我们的学习”这一明确的论点。那么,为什么要“改造我们的学习”和如何“改造我们的学习”呢?这就是“本论”和“结论”两个部分要解决的问题了。文章的第一、二、三等部分是“本论”,阐述了为什么要“改造我们的学习”的理由,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文章的第四部分是全文的“结论”,回答了如何“改造我们的学习”这一问题。全文紧紧围绕“改造我们的学习”这一论题层层深入展开论述,因此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下面,我们看看各个部分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第一部分,从表面上看来,是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年来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的回顾,往深里看,实际上从正面论证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必要性:历史经验证明,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只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革命事业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因此,必须改造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主观主义的坏学风,而树立起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的好学风。这一段文字,非常简明,逻辑性也很强。段首就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这一明确的论点,然后把党的幼年时期对这个问题认识的“何等肤浅”和“何等贫乏”同二十年后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深刻得多”和“丰富得多”加以鲜明的对比,接着又简括地回顾了近百年来的斗争史,指出只有当中国共产党在十月革命后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民族解放的最好武器,同时也只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中国革命的面目才为之一新,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最后,又简括介绍了抗日战争以来革命的普遍真理与抗战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所取得的成绩。文章层层深入,总结历史的经验,肯定取得的成绩,有力地论证了革命理论与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从而也就从正面论证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必要性。
如果说文章的第一部分是从历史的回顾、从党成立二十年来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也就是从正面论证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必要性,那么,文章的第二部分则是从现状的分析,从党成立二十年来在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方面所造成的问题,也就是从反面论证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必要性。这一部分,有选择地列举了党内在学风方面存在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即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中国的历史以及在学习国际的革命经验时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等问题,并进而分析其危害和产生的根源,从而说明了主观主义学风的危害性。这样一来,也就使人们更进一步从反面认识到“改造我们的学习”的必要性。
这一部分,分以下三层进行论述:第一层(第1至第5自然段),先总说党内在学风方面存在的缺点及其危害性,然后再从三个方面分别列举在研究现状、研究历史和学习革命理论等存在的问题,最后又加以总结,按照总→分→总的次序来论述,思路清晰,论证严密。第二层(第6至第9自然段),仍从三个方面分别阐述上述坏学风产生的根源及其危害,第6段讲的是不注重研究现状的坏学风造成“仅仅根据一知半解、根据‘想当然’,就在那里发号施令”的坏作风;第7、8段讲的是不注重研究历史这种坏学风产生的根源和危害;第9段讲的是学习革命理论方面存在的坏学风的危害,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中的许多人,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直接违反马克思主义的。”唯有如此,只能抄些“据说是万古不变的教条”,而不能解决任何实际的革命问题,这种用违反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坏学风,尤其恶劣,危害也特别大。第三层(第10自然段),指出上述学风方面的坏典型,虽然不是普遍如此,但“为数相当地多,为害相当地大”,以引起人们对这种坏学风的重视。
上述两个部分,通过正反对比,充分地论证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必要性,但作者并不停留于此,在第三部分中,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主观主义同马克思主义这两种对立的学风加以对比论证,以进一步说明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必要性。这一部分,由表及里,揭示了主观主义坏学风的实质和危害,也剖析了马克思主义的学风的本质和特点,从理论上进行高度的概括,因而是第二部分内容的深化,也是全文最精彩的部分。作者在剖析主观主义学风时,是由表及里的:首先列举它的三种表现(即不了解实际,割断历史与抽象地无目的地去研究理论等,与上文呼应),然后剖析它的实质--只看主观,忽视客观,理论与实践相分离,接着又揭示它的危害,把它提到“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这样的高度来认识,最后用“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么一副对子为它画像,对主观主义学风的揭露真是淋漓尽致!作者在剖析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时候,也是由表及里的,而且是与上文对比照应的。由于这种鲜明的对比,孰点孰劣,一目了然,因此,扫荡主观主义的坏学风,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好学风,就成为人们迫切的要求了。
第四部分,是全文的“结论”。它不是用归纳论点的方法来做结论,而是用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来做结论。在这里,毛泽东同志针对第二部分列举的在学风方面存在的三个方面问题,有的放矢地提出“改造我们的学习”的三个方面的具体办法。这样的结论,既明确,又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很好地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紧扣论题,层层深入地进行分析,因此论证过程严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在论证过程中,注意前后照应,正反对比,能放能收;提出问题直截了当,分析问题深入透辟,解决问题有的.放矢--这些都是本文论证方面的重要特点,而这些,正是我们在议论文写作中所应着重学习的。
二、多种多样的论证方法
这篇论文在论证中所运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诸如例证法、引证法以及对比论证法等等,都被一一采用,这样,就使文章具有雄辩的说服力。
摆事实,讲道理,利用具体的典型的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是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也是本文所采用的主要的论证方法。例如第一部分,在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这一论点之后,就概述了二十年来党内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学习和宣传的情况作为论据,来论证上述的论点。这种论据,采用的是概括性的事实。第二部分,在列举研究现状、研究历史和学习国际革命经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时,作为论据的仍然是概括性的事例。但是,当这一部分的后半部在论及主观主义学风的危害时,作为论据的就是典型的具体的事例了:不少理论“在延安学了,到富县就不能应用”,“经济学教授不能解释边币和法币”,如此等等,不是很能说明理论脱离实际的严重危害吗!用这种典型的具体的事例作为论据,当然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我们还看到,作者在摆事实讲道理的时候,往往又引用马、恩、列、斯的著名论断作为论据,以便更有力地论证自己的观点。例如斯大林关于“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的论断,被引用来说明马克思主义学风的特点,就很精当。这种善于把例证法与引证法交错并用的论证方法,也收到较好的论证效果。
对比论证也是这篇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文章的第一部分从正面来论证改造我们的学习的必要性,第二部分又从反面来论证改造我们的学习的必要性,这就是一种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第三部分中,把主观主义的学习态度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态度加以集中鲜明的对比,收到更好的论证效果。例如关于主观主义学风的表现,作者列举了三种:第一、“对周围环境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对于中国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第二、“割断历史,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第三、“抽象地无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在列举马克思主义学风的表现时,也相应地列举了三个方面: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研究,不割断历史,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等。此外,在指出主观主义学风“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的态度时,又相应地指出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这种鲜明的对比,既有利于揭示主观主义学风的实质和危害,也有利于我们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学风的实质和长处的认识。
此外,这篇文章在论述问题时还有这么一个特点: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浅出,说理透辟,因此往往带哲理性,能给人以启迪。它在阐述问题时,往往从日常生活和人们共见的现象入手,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揭示出某种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并上升到理论来认识。这样做,不仅使文章富有哲理性,而且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例如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学风时对“有的放矢”和“实事求是”的剖析就是适例:
“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这一段话,表面上看来是对“有的放矢”和“实事求是”这两个成语的诠释,究其实,则是用生动的比喻和浅显的语言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学风的重要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原则,深入浅出,生动形象,读后使人茅塞顿开。
语文 -改造我们的学习 示例(二)
教学目标
1.掌握常见词语的读音及成语的含义。
2.筛选主要观点及其论据,筛选重要语句。
3.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活泼的语言。
4.明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树立实事求是的学风。
教学重点
1.筛选主要观点及其论据。
2.筛选重要语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全文
二、简介背景
三、研读课文,指导学生把握全文的论证结构:
1.用“跳读法”把握全文要点:
启发:我们拿到一本论著,想用最快的速度大体了解全书内容要点,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呢?(明确:可以看封面后边的内容提要,并快速浏览目录页上的章节标题等。)
那么,我们拿到一篇议/论文,想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把握全文要点,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呢?(明确:可以采用首尾跳读法,即速读文章的开头、结尾和每一部分开头的话;如果文中有小标题,当然还应抓住各部分的小标题。)
现在,请同学们用首尾跳读法迅速找出课文中显示全文结构脉络和内容要点的最重要的几个句子。
讨论后明确:这几个句子是:“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其理由如次”;/“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为了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我想将两种互相对立的态度对照地讲一下”;/“依据上述意见,我有下列提议”;/“在如此生动丰富的中国革命环境和世界革命环境中,我们在学习问题上的这一改造,我相信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篇课文中,作者的逻辑思路大体上可以用上面几个句子里的3个词来概括:
“主张”――“理由”――“提议”
文章简短的引论部分提出了改造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的“主张”;本论部分(包括文中的一、二、三)阐明提出这一主张的“理由”;结论部分(文中的四)是关于改造学风的几项“提议”。
2.思考:如给课文四部分各加一个小标题,如何概括?
指导:(1)内容能涵盖本部分;(2)简练、明确、贴近课文,尽量摘引原词原句。
这种概括,是为了浓缩每一部分所论述的问题,应该是越简练、越明确、越贴近课文越好,不必另起炉灶搬用名词术语来概括,最好是摘引原文原句或原词,能用一个词决不用一个词组,能用一个词组决不用一个句子。
根据这个原则,以下面的概括为好:
第一部分,进步和成绩。
??第二部分,缺点。
??第三部分,两种对立的态度。
??第四部分,具体建议。
??教师可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并让同学们评析。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训练学生筛选重要语句、辨析语句、准确把握信息的能力。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本文虽是一篇动员报告,但作者使用的语言通俗、具体、明确,多使用口语、群众习见的俗语来说明问题;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又夹杂着一些成语甚至文言词语,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请找出这些语段并摘录出来,反复诵读、细细体会。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上节课我们用提炼论点、加小标题等方法整体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筛选重要语句。
二、精读训练
第一部分思考题:
1.第二段共七句话,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中心句是?
2.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这一中心句的,用什么材料,请概括。
3.文段中有哪些表示材料安排顺序的标志性的词语。
4.文中“深刻”与“丰富”两词是否可以互换,为什么?
5.概括这一段的大意。
第二部分思考题:
1.“我们还是有缺点的”缺点指什么?有哪些表现?
2.第七自然段的.作用是?
3.“我们队伍中确有许多同志被这种作风带坏了”坏成怎样?有几种类型?
第三部分思考题:
1.列表比较主观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的不同,作者从哪些方面对这两种作风进行了比较?
2.试分析“在这种态度下……而是无的放矢”的句群的结构。
3.文中引用对联的作用是?
(第四部分的学习可从略)
三、.总结性讨论
四、学习本文的语言
请学生朗读摘录出的语段,讨论本文的语言特点。例如:
①“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使用了一系列的谬语、成语来说明坏作风的存在,就精减了文字,浓缩了内容。
②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的作风。
这段文字整句与散句交错结合,成语与俗语并用,增添了语言的色彩。
③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总之,这种……的一种表现。
极其工整的排比句和对称句、短句与长句的混合使用,也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④有一副对子(为清人解缙所作):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选用这副对子来给三种人画像,最恰当不过。“形象大于思维”,对子中的形象所蕴含的内容远远超过指出的三种人,可以给读者丰富的想象去描绘那些“华而不实”的形形色色的人物。
讨/论文中引用的明朝解缙的对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从句式看,对偶;从内容看,比喻;从“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多义性看,双关(字面描写外在形态,实质描写思想作风);从芦苇、竹笋的拟人化看,比拟;从文章对这副对联的引述看,引用。
⑤“有的放矢”的解说。
⑥“实事求是”的解说。
这两个成语的解说,都是结合文章特有的内容,作了经典性的概括,富于创造。另外,文中很多地方用词准确,具有分寸感,这是写好议/论文的重要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针对我们学习中存在的某一问题,写一段话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600字左右)
附:第一课时板书:
语文教案-改造我们的学习教学设计示例(二)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改造我们的学习习题
[能力训练]
一、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字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肤(fú)浅 浸(jīn)透 前仆后继
B.谬(miù)种 钦(qīn)差 滥调文章
C.歪曲(qū) 琢(zhuó)磨 无的放矢
D. 校(jiào)勘 为(wéi)之一新 哗众取宠
二、解释下列词语中“是”字的意义。
A. 自以为是 B.实事求是
C.是古非今 D.是可忍孰不可忍
三、依次填入下列方框中最恰当的一组词是( )。
1.错误常常是正确的( )( )。
2.为此目的,就要( )( )同志们的眼光向着这种实际事物的调查和研究。
3.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 )( )我们说,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人们行动的( )( )。
4.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 )( )者、宣传者和组织者。
5.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 )( )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A.向导 指导 教导 倡导 先导 引导
B.先导 引导 教导 向导 倡导 指导
C.向导 引导 教导 先导 倡导 指导
D.先导 指导 教导 倡导 向导 引导
四、对下面的句子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们说的做的究竟能不能解决问题,②问题解决得是不是正确,③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理论联系实际,④是否善于总结经验,⑤针对客观实际,⑥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⑦一切从实际出发。
A. 复句,第一层次划在④与⑤之间
B.复句,第一层次划在②与③之间
C.单句,主语是“我们说的做的”,其余部分是谓语,谓语是多重复句。
D. 单句,主语是①②构成的并列关系复句形式,谓语是③④⑤⑥⑦构成的主谓短语
五、对下列复句的第一、二重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常常是问题提出了,②但还不能解决,③就是因为还没有暴露事物的内部联系,④就是还没有经过这种系统的周密的分析过程,⑤因而问题的面貌还不清晰,⑥还不能做综合工作,⑦也就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A. ①O②‖③④⑤⑥⑦
B.①O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O③④‖⑤⑥⑦
D.①‖②O③④⑤⑥‖⑦
六、阅读《改造我们的学习》(节选),完成后面1~5题。
①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②如果我们回想一下,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 ),何等( )( ),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了。③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④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 ⑤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⑥抗日战争以来,我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研究抗日战争的具体实践,研究今天的中国和世界,是进一步了,研究中国历史也有某些开始。⑦所有这些,都是很好的现象。
1.上文共7个句子,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O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O③④⑤⑥⑦
C.①②O③④O⑤⑥⑦
D.①O②③④⑤⑥O⑦
2.上文括号内应填入的两个形容词是 和 。
3.填入横线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而拿起这个武器的宣传者、倡导者和组织者是中国共产党
B. 而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是中国共产党
C.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
D.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宣传者、倡导者和组织者
4. 上文“为之一新”的“之”指代: “一”的含义是:
5.对上文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对比法、引申法论证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
B.运用例证法、引申法论证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
C.运用例证法、喻证法论证了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
D.运用例证法、对比法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二十年来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所取得的进步,从而论证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重要性
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l~8题。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时代在变化,生活在发展,文艺上的创新,完全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在艺术上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并不可取。但是我们也得注意,不要把某种艺术手法或技巧,孤立起来,加以绝对化。比如说,有一种时髦的观点,似乎只有“自由联想”、“快节奏”、“变形”、“错乱”……才算最新手法,合乎时代潮流;其它如”白描”、“写意”、“渲染”、“烘托”、“对比”、“照应”、“反衬”、“悬念”……这类所谓“传统手法”都“过时了”,该进入历史博物馆了。有的同志甚至把恩格斯和列宁所肯定的巴尔扎克、契诃夫的现实主义传统也(甲)当作“写作模式”来批,予以突破和扬弃,这就从一个极端(A)。走向了另一个极端(B)。
①事实上,离开内容(C)地评价某手法孰优孰劣,孰新孰旧,这种 (D),对创作实践、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是有害无益的。②同一个海明威,他的《永别了,武器》,节奏相当快,另一部小说《老人与海》节奏却非常慢。③节奏的或快或慢,不是靠作家主观设计的,而是由小说的题材和内容来决定的。④谁都知道(E)⑤艺术手法的新与旧也(乙)是相对而言。⑥你认为“意识流”是最新手法,可是在欧美各国.这种手法在二三十年代是流行的,现在已不算时新了。⑦王蒙的“故国八千里,风云三十年”。曾经蜚声文坛,至今连他自己也不满足,要有新的突破了。⑧至于“白描”之类传统手法,我们可不要轻视它,它的根深深地扎在民族文艺的土壤之中,而且符合艺术欣赏的民族心理。⑨单以“五四”以来的新文学而言,从鲁迅到老舍、赵树理、孙犁,这一现实主义传统,都采用白描手法,有着强大的艺术生命力。⑩今天有不少优秀作家、如汪曾祺、古华、刘绍棠,他们用中国式的水墨笔法描绘的一幅幅生活气息浓郁的乡土风俗画,同样拥有广大的.读者群。⑾总之,对待各种艺术手法,我们要在为内容服务的前提下,宽容大度,兼收并蓄,一要向传统继承,二要向国外借鉴,三要以“我”为主,有所创新,有所发展,这才有利于开创文艺事业的新局面。
1.这段文字的论点是( )。
A. 在艺术上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并不可取
B.作品的内容决定作品的形式
C.对待各种艺术手法,要在为内容服务的前提下,宽容大度,兼收并蓄
D.艺术手法的新与旧是相对而言的
2.第一段A处的“一个极端”指:
B处的“另一个极端”指:
3. 文中甲乙两处的“也”字都可以解成“同样”的意思,请分别说明这两处的“也”字各表示哪两种事物之间的相同关系:
也(甲):
也(乙):
4.第二段开头C与D两处应填入的恰当的说法是( )。
A. 简单、轻率的态度
B.孤立、形而上学的观点
C. 单纯、片面的观点
D.一味、简单化的做法
5.填入文中E处使行文连贯的一句是( )
A.《永别了,武器》尽管节奏快,但它的艺术价值决不比节奏慢的《老人与海》差
B.《永别了,武器》尽管节奏快,但它的艺术价值决不比节奏慢的《老人与海》强
C.《老人与海》尽管节奏慢,但它的艺术价值决不比节奏快的《永别了,武器》强
D.《老人与海》尽管节奏慢,但它的艺术价值决不比节奏快的《永别了,武器》差
6.第二段共有11句话,请在下面恰当的位置上画竖线表示出该段的层次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⑾
7.本文对事例经过了精心的选择,每个材料都考虑到了文章整体。第二段中选择海明威
的两部作品进行对比而不用契诃夫或者别的作家的材料,具体原因是什么?请做简要分析
答:
8.最适合做本文标题的是( )。
A.批判继承 B.艺术创新 C.艺术手法与风格 D.艺术手法的新与旧
(一九四一年五月十九日)
毛泽东
学习重点
一 筛选主要观点及其论据
二 筛选重要语句
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其理由如次:
一
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如果我们回想一下,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抗日战争以来,我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研究抗日战争的具体实践,研究今天的中国和世界,是进一步了,研究中国历史也有某些开始。所有这些,都是很好的现象。 二
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据我看来,如果不纠正这类缺点,就无法使我们的工作更进一步,就无法使我们在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互相结合的。伟大事业中更进一步。 首先来说研究现状。像我党这样一个大政党,虽则对于国内和国际的现状的研究有了某些成绩,但是对于国内和国际的各方面,对于国内和国际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任何一方面,我们所收集的材料还是零碎的,我们的研究工作还是没有系统的。二十年来,一般地说,我们并没有对于上述各方面作过系统的周密的收集材料加以研究的工作,缺乏调查研究客观实际状况的浓厚空气。“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认真地研究情况,从客观的真实的情况出发,而不是从主观的愿望出发;我们的许多同志却直接违反这一真理。 其次来说研究历史。虽则有少数党员和少数党的同情者曾经进行了这一工作,但是不曾有组织地进行过。不论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②,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认真地研究现状的空气是不浓厚的,认真地研究历史的空气也是不浓厚的。 其次说到学习国际的革命经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许多同志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似乎并不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所以虽然读了,但是消化不了。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这种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特别是对于中级以上的干部,害处更大。
上面我说了三方面的情形: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这些都是极坏的作风。这种作风传播出去,害了我们的许多同志。 确实的,现在我们队伍中确有许多同志被这种作风带坏了。对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具体情况,不愿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仅仅根据一知半解,根据“想当然”,就在那里发号施令,这种主观主义的作风,不是还在许多同志中间存在着吗?
对于自己的历史一点不懂,或懂得甚少,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特别重要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百年史,真正懂得的很少。近百年的经济史,近百年的政治史,近百年的军事史,近百年的文化史,简直还没有人认真动手去研究。有些人对于自己的东西既无知识,于是剩下了希腊和外国故事,也是可怜得很,从外国故纸堆中零星地检③来的。 几十年来,很多留学生都犯过这种毛病。他们从欧美日本回来,只知生吞活剥地谈外国。他们起了留声机的作用,忘记了自己认识新鲜事物和创造新鲜事物的责任。这种毛病,也传染给了共产党。
我们学的是马克思主义,但是我们中的许多人,他们学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直接违反马克思主义的。这就是说,他们违背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所谆谆告诫人们的一条基本原则:理论和实际统一。他们既然违背了这条原则,于是就自己造出了一条相反的原则:理论和实际分离。在学校的教育中,在在职干部的教育中,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教军事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战略和战术,诸如此类。其结果,谬种流传,误人不浅。在延安学了,到富县就不能应用。经济学教授不能解释边币和法币④,当然学生也不能解释。这样一来,就在许多学生中造成了一种反常的心理,对中国问题反而无兴趣,对党的指示反而不重视,他们一心向往的,就是从先生那里学来的据说是万古不变的教条。 当然,上面我所说的是我们党里的极坏的典型,不是说普遍如此。但是确实存在着这种典型,而且为数相当地多,为害相当地大,不可等闲视之的。 三
为了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我想将两种互相对立的态度对照地讲一下。
第一种:主观主义的态度。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对周围环境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对于中国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在这种态度下,就是抽象地无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不是为了要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策略问题而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那里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而是为了单纯地学理论而去学理论。不是有的放矢,而是无的放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说: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为此目的,就要像马克思所说的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⑤。我们的许多人却是相反,不去这样做。其中许多人是做研究工作的,但是他们对于研究今天的中国和昨天的中国一概无兴趣,只把兴趣放在脱离实际的空洞的“理论”研究上。许多人是做实际工作的,他们也不注意客观情况的研究,往往单凭热情,把感想当政策。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⑥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总之,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大教当前,我们有打倒它的必要。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我们应当说,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 有一副对子,是替这种人画像的。那对子说: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对于没有科学态度的人,对于只知背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若干词句的人,对于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你们看,像不像?如果有人真正想诊治自己的毛病的话,我劝他把这副对子记下来;或者再勇敢一点,把它贴在自己房子里的墙壁上。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点调皮都是不行的。我们还是老实一点吧! 第二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不是单凭热情去工作,而是如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⑦。也在这种态度下,就是不要割断历史。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仅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在这种态度下,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种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也不是夸夸其谈的滥调文章,而是科学的结论。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如果有了这种态度,那就既不是“头重脚轻根底浅”,也不是“嘴尖皮厚腹中空”了。 四
依据上述意见,我有下列提议: (一)向全党提出系统地周密地研究周围环境的任务。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敌友我三方的经济、财政、政治。军事、文化、党务各方面的动态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的工作,然后引出应有的和必要的结论。为此目的,就要引导同志们的眼光向着这种实际事物的调查和研究。就要使同志们懂得,共产党领导机关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了解情况和掌握政策两件大事,前一件事就是所谓认识世界,后一件事就是所谓改造世界。就要使同志们懂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夸夸其谈地乱说一顿和一二三四的现象罗列,都是无用的。例如关于宣传工作,如果不了解敌友我三方的宣传状况,我们就无法正确地决定我们的宣传政策。任何一个部门的工作,都必须先有情况的了解,然后才会有好的处理。在全党推行调查研究的计划,是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 (二)对于近百年的中国史,应聚集人材,分工合作地去做,克服无组织的状态。应先作经济史、政治史、军事史、文化史几个部门的分析的研究,然后才有可能作综合的研究。
(三)对于在职干部的教育和干部学校的教育,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又应以《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为中心的材料。《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是一百年来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最高的综合和总结,是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典型,在全世界还只有这一个完全的典型。我们看列宁、斯大林他们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苏联革命的具体实践互相结合又从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就可以知道我们在中国是应该如何地工作了。 我们走过了许多弯路。但是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在如此生动丰富的中国革命环境和世界革命环境中,我们在学习问题上的这一改造,我相信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①选自《毛泽东选集》第3卷从民出版社1991年版)。这是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这篇报告和(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是毛泽东关于整风运动的基本著作。在这些文章里,毛泽东进一步地从思想问题上总结了过去中国共产党内路线的分歧,分析了广泛存在于党内的非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作风,主要是主观主义的倾向,宗派主义的倾向,和作为这两种倾向的表现形式的党八股。毛泽东号召开展全党范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运动,即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原则整顿作风的运动。毛泽东的这个号召,很快地在中国共产党内和党外引起了怎样以从实际出发的观点而不是以教条主义的观点来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怎样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以及怎样对待1931年初至1934年底这段时期党内两条路线的斗争这样一些重大问题的大讨论,巩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在党内外的阵地,使广大干部在思想上大大地提高了一步,使中国共产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②[言必称希腊]指有些研究革命理论的人生搬硬套外来的东西,而不重视研究本国的历史和现状的教条主义倾向。希腊,欧洲南部巴尔干半岛上的一个国家。古代希腊的文化,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文化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言必称希腊”是“言必称尧舜”(见《孟子》)的仿用。
③这里通“捡”。
④[边币和法币]边币是1941年陕甘宁边区银行所发行的纸币;法币是1935年以后国民党官僚资本四大银行(中央、中国、交通、中国农民)发行的纸币。毛泽东同志在文中说的,是指当时边币和法币之间所发生的兑换比价变化问题。
⑤[详细地占有材料……综合的研究]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2版跋》。马克思在该文中说:”研究必须搜集丰富的材料,分析材料的各种发展形态,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不先完成这种工作,则对于现实的运动,必不能有适当的叙述。”
⑥[哗众取宠]用浮夸的言辞博取群众的喜欢。
⑦[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见斯大林《论列宁主义基础》第九部分。
练习
一 作者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文中阐述了哪些理由?
二 按要求筛选信息,回答下面问题。
1.本文脉络清晰,勾画出显示第一至第四部分行文脉络的语句。
2.试从全文找出有关调查研究工作的语句,加以整理、归纳,看作者 对调查研究工作提出了哪些主张。
三 准确,是筛选信息的基本要求。对照课文,指出下列说法哪里没能准确反映作者的意思,不准确的原因是什么。
1、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 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二十年。
2、共产党领导机关的根本任务,就在于了解情况和掌握政策两件大事。
3、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革命才会胜利,党性才会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
4、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四 解释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
前仆后继 为之一新 有的放矢 哗众取宠 故纸堆 华而不实 夸夸其谈 谬种流传 滥调文章
教学目的
1.掌握本文“三段式”论证结构的特有形式。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及其它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
3.体会并学习本文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
4.认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风。
教学设想
本文虽是一篇讲读课文,但学生一看就懂,没有什么内容和语言上的障碍,故教学时应以学生自学为主,让学生在高中议/论文学习的基础上,自行分析论证的思路和结构,从学生分析的正误、优劣中,教师加以点拨。论证方法和语言运用也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分析、吸收。教师的任务是安排进度、适当讲解背景、提示问题、重点评述;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质疑,引发兴趣,以达到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课文,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课文背景。
2.熟悉课文。
3.按“三段式”分析课文结构。
教学过程
一、关于课文。
1.本文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
2.本文是1941年延安整风运动的重要学习文件。
3.延安整风是对过去几次“左”右倾机会主义的清算。
4.整风运动的内容主要是“整顿三风”,即:
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
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当时,毛泽东同志作了三个动员报告:
〖教学目标与训练重点〗
1.识记理解“哗众取宠”“钦差大臣”“谬种流传”等词语,学习辨析成语中语素的意义。
2.分析运用
(1)议论文段落层次的安排,段落的展开
(2)议论语言的准确性与生动性
(3)学习辨证分析的方法。
3.提高学生对理论联系实际重要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学风。
〖教学设想〗
这个单元是高四册的一个重点单元,议论文的学习如何深入,如何体现与初中议论文教学的不同,如何突破论证方法.论点论据这一刻板程式,我想高二的议论文教学应更注重于作者观点的形成和观点的表达,侧重于思维的训练,在读写中要突出对议论文的“格"的突破,即议论文并不是死板的三段论式, 也不是就只能是板起脸来说大道理,更不只是名言事例的堆砌,而是一种表达人们的理性认识的一种文体,同样具有无限的变化。
〖教学过程设计〗
一.预习检查
1.课后练习五
总结:注意辨析语素在成语中的意义,不要望 文生义。
2.这篇文章是针对什么情况而写的?
理解议论文的针对性
3.“改造我们的学习”我们指谁?改造的是怎样的'学习?
二.快速阅读
(一)要求:理清作者基本的观点与论证思路,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与结构,拟出内容结构提纲。
(二)快速阅读检测
1.全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点列出作者认为要改造的理由。
3.如果不改造会怎样?
4.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5.你认为本文在论证的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三.精读训练一
1.第二段共七句话,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中心句是?
2.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这一中心句的,用什么材料,请概括。
3.文段中有哪些表示材料安排顺序的标志性的词语。
4.文中“深刻”与“丰富”两词是否可以互换,为什么?
5.概括这一段的大意。
四.精读二
1.“我们还是有缺点的”缺点指什么?有哪些表现?
2.第七自然段的作用是?
3.“我们队伍中确有许多同志被这种作风带坏了”坏成怎样?有几种类型?
五.精读三
1.列表比较主观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的不同,作者从哪些方面对这两种作风进行了比较?
2.试分析“在这种态度下......而是无敌放夭”的句群的结构。
3.文中引用对联的作用是?
六.总结性讨论
1.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
完善板书提纲
2.讨论本文语言特点(课后练习四)
本文语言的生动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角度:
A.善于使用口语和富于表现力的成语
闭塞眼睛捉麻雀 瞎子摸鱼--主观主义者不注重调查
言必称希腊 对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主观主义者不注重研究历史
粗枝大叶 夸夸其谈 生吞活剥 一知半解---不细心调查,空谈理论
B.灵活运用文言词语,古为今用
无实事求是之心 有哗众取宠之意 等闲视之
C.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增强论证效果
留声机--一切照搬外国
钦差大臣---不了解实际,乱发号施令等
七.作业布置
第一课时:完成练习册A
第二课时 针对我们学习中存在的某一问题,写一段话进行分析(300字左右)
八.板书设计
整顿党风――《整顿党的作风》
整顿文风――《反对党八股》
二、阅读课文。
由学生在课上自读,批划重点,教师可作如下提示:
1.本文作为一个报告是由前言和四个部分(采用“分段标号”的形式)组成,请给四个部分各加一个恰当的标题,用一个词、或一个词组、或一句话,要求简明扼要。
2.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又可以找到基本的结构形式,即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三个大的组成部分。请按三大块列一个简要提纲。
3.本文有一个重要论点“理论和实际的统一”贯串全文,成为连结全文的中心线索。这一论点和全文的中心论题(也可以叫论点)是什么关系呢?这一论点是怎样将全文的各部分材料连结起来的呢?边阅读边思考,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可用15至20分钟让学生自读作答。
三、论证结构。
按照上述提示,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先让学生回答,然后加以比较,教师最后讲评归纳。
1.本文四个部分的概括。
本文四个部分如加一标题,应当怎样概括呢?
提示:这种概括,是为了浓缩每一部分所论述的问题,应该是越简练、越明确、越贴近课文越好,不必另起炉灶搬用名词术语来概括,最好是摘引原文原句或原词,能用一个词决不用一个词组,能用一个词组决不用一个句子。
根据这个原则,以下面的概括为好:
第一部分,进步和成绩。
第二部分,缺点。
第三部分,两种对立的态度。
第四部分,具体建议。
当然,这不是唯一的概括,允许有学生不同的概括方式,如按实质性概括,以下的答案也未尝不可:
第一部分,理论和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
第二部分,理论和实际脱离的三大缺点。
第三部分,两种不同学风的比较。
第四部分,转变学风的具体提议。
2.本文论证结构。
本文符合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模式,如按“三段式”来划分,应该是怎样的形式呢?
提示:一般地说,本文的论证结构可以这样表示:
引论――前言(提出中心论点)
本论――第一、二、三部分(具体论证)
结论――第四部分(结论)
3.对本文结构形式的认识。
这样,本文就出现了两种结构形式的不同概括,究竟哪一种概括好呢?应该怎样认识这种不同的概括方式呢?
本文具有双重身分,一是报告,一是议/论文。作为动员报告,分成四个部分是明确、具体而又实际的,这就是前一个行文的结构;作为议/论文,它又符合“三段式”论证方式,同样可以找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过程,这就是后一个论证结构。
由此可见,两种不同的概括方式是从两个不同的侧面来观察分析的。
究竟哪一个好呢?当然是前一个好。在一般情况下,还是应该按照作者的行文,去提炼其结构形式,这样贴近原文,清楚明确。
后一个是把文章的内容层次强塞进“三段式”的套子里。从三段式来看,倒很工整;但从文章本身的形式看,就被支解得很不像样子。引论只一句话,只有中心论题,并无“引”言;本论和结论把四个平列的部分分割了,结尾和开头也很难呼应。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主要是从学习的角度,从体会论证结构的角度来加以分析。这样做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任何议/论文都脱离不了议/论文的一般模式、即“三段式”;但任何一篇具体的议/论文又有其独特的不同的表现形式,就像前人比喻过的那样,凡人均有五官,但每人的五官都没有一个相同的。我们学习的任务,不仅要找到那个一般的模式,更重要的是辨析出其基本模式的不同“变型”。
4.对本文思路的探索。
“理论和实际的统一”这一基本观点在文中处在什么地位?起的什么作用?是中心论点呢,还是理论论据?它是怎样连结全文、又贯串全文的?这些问题弄清楚了,对本文的思路和行文的结构形式就会有深层的了解。
引导让学生讨论这些问题,教师暂不解答并.总结,可以作为本节课的作业留给学生进一步思考。
四、布置作业。
1.对本文思路的探索,作书面准备。
2.做课后练习二。
本节课板书设计:
一、关于课文
二、论证结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思路、逻辑顺序与结构形式。
2.对比与其它论证方法的运用。
3.首括式的运用。
4.重点语段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过程
一、思路、逻辑顺序及结构。
对本文思路及结构形式的认识,如果只限于上节课分两个表图示,仍然是不够的,必须在进一步的阅读分析中,弄清中心线索及组织材料的关系,论点与论据的关系,逻辑顺序与结构形式的关系。
①“理论和实际的统一”这一观点在文中是中心论点,还是论据?
提示:这一观点是理论论据。
②“理论和实际的统一”是怎样在文中贯串并连结全文的?
提示:“理论联系实际”是本文的中心线索,正是依据这一观点,才安排了“成绩和进步、缺点、比较分析”这样的.逻辑顺序,这是本文行文结构的内在联系。
这样,理解本文的结构形式,必须将行文的顺序与逻辑顺序结合起来,才能进一步领会。
本文的结构图
(此图可以板书)
注:此板书的出现应是在具体的讲解过程中,沿着提问的回答、结合课文的内容一步步展现出来。“缺点”的右方还可以再提示具体内容。
二、对比论证。
1.本文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覆盖全文的、对结构形式起重要作用的一种论证方法是什么?
提示:是对比论证。
2.本文是怎样运用对比的方法论证问题的?
提示(可板书)
正是这两种对比的形式构成了文章的核心部分。
还有一些具体的对比,学生可进一步在文中找到例证。
三、其它论证方法的运用。
其它的论证方法主要有:
例证,
引证。
本文论证什么问题时使用例证?
本文的例证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提示:第二部分在写“我们的缺点”时,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用的就是例证。作者用“首括式”将缺点加以概括写在段首,这就便于阅读。作者在三个自然段首分别概括以后,又在下一自然段(即本部分第5段),自己作了更明确的概括,以便过渡到下面举出具体事例来证明这些缺点。这种“分――总――分”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四、语言特点。
因为这是一篇动员报告,所以作者使用的语言通俗、具体、明确,多使用口语、群众习见的俗语来说明问题;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又夹杂着一些成语甚至文言词语,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
这些特点特别表现在一些词语相对集中的语段里,值得我们摘录出来,反复诵读、细细体会。
1.重点语段。教师略加分析:
①“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使用了一系列的谬语、成语来说明坏作风的存在,就精减了文字,浓缩了内容。
②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的作风。
这段文字整句与散句交错结合,成语与俗语并用,增添了语言的色彩。
③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总之,这种……的一种表现。
极其工整的排比句和对称句、短句与长句的混合使用,也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④有一副对子(为清人解缙所作):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选用这副对子来给三种人画像,最恰当不过。“形象大于思维”,对子中的形象所蕴含的内容远远超过指出的三种人,可以给读者丰富的想象去描绘那些“华而不实”的形形色色的人物。
⑤“有的放矢”的解说。
⑥“实事求是”的解说。
★ 改造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