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命 生命》课文背景简介(共含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常顺”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生命 生命》课文背景简介
1、作家简介:
杏林子,本名刘侠,女作家。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病痛,写了四十多个剧本和许多散文。
2、汉语知识:
同义词就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有的同义词表示的`意义完全相同,只不过在风格、色彩方面存在差异。如“诞辰”和“生日”,前者用于书面语,显得庄重,后者用于口语,使用起来很随意。大多数同义词只是意义相近或者有某种关联,一般不能任意替代,如“顽强”和“顽固”。因此,学习同义词,不仅要弄清这些词之间的相同点,更要弄清它们之间的不同点,以便正确使用。
电子课文·生命 生命njj00169_0011_0① <?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杏林子
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我”静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这些本来是寻常小事,作者却由此感悟出深刻的道理。试联系作者的身世,体会她为什么强烈地呼喊“生命,生命”。
夜晚,我在灯下写稿,一只飞蛾不停地在我头顶上方飞来旋去,骚扰着我。趁它停在眼前小憩njj00169_0011_1②时,我一伸手捉住了它,我原想弄死它,但它鼓动双翅,极力挣扎,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这样一只小小的飞蛾,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再动了,可是那双翅膀在我手中挣扎,那种生之欲望令我震惊,使我忍不住放了它!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njj00169_0012_0①,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了一种怎样的力量,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它仅仅活了几天,但是,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njj00169_0012_1②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njj00169_0012_2③!
许多年前,有一次,我借来医生的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糟蹋njj00169_0012_3④它;我可以使它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也可以任它荒废,庸碌njj00169_0012_4⑤一生。一切全在我一念之间,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虽然肉体的生命短暂,生老病死也往往令人无法捉摸,但是,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却在于我们自己掌握。
从那一刻起,我应许njj00169_0012_5⑥自己,绝不辜负生命,绝不让它从我手中白白流失。不论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或忧,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①选自《杏林子作品精选》(香港宣道出版社1986年版)。略有改动。杏林子,本名刘侠,女作家。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病痛,写了四十多个剧本和许多散文。
②[小憩(q@)]休息一会儿。憩,休息。
①[香瓜子]甜瓜的种子。
②[擎(q0ng)天撼(h4n)地]形容力量巨大。擎,举起。撼,摇动。
③[肃然起敬]由于受感动而产生恭敬和钦佩之情。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④[糟蹋]浪费或损坏。
⑤[庸碌]形容人平庸,没有作为。
⑥[应许]答应。
电子课文·研讨与练习
一 朗读全文,着重朗读最后三段,看看作者从三个事例中引发出对生命的哪些思考,试就这些思考再从生活中举出一两个事例。
二 将这篇课文跟下面的同题文章作比较,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生命 生命
[美国]克伦·沃森
有一年夏天的下午,我在山上一连割了几小时柴草,最后决定坐下来吃点东西。我坐在一根圆木上,拿出一块三明治njj00169_0013_0①,一边吃一边眺望那美丽的山野和清澈的湖水。
要不是一只围着我嗡嗡转的蜜蜂,我的闲暇心情不会被打扰的。那是一只普普通通的、却能使野餐者感到厌烦的蜜蜂。不用说,我立刻将它赶走了。
蜜蜂一点儿也没有被吓住,它很快飞了回来,又围着我嗡嗡直叫。哟,这下我可失去了耐心。我一下将它拍打在地,随后一脚踩入沙土里。
没过多久,那一堆沙土鼓了起来。我不由得吃了一惊,这个受到我报复的小东西顽强地抖着翅膀出现了。我毫不犹豫地站立起来,又一次把它踩入沙土中。
我再一次坐下来吃晚餐。几分钟以后,我发现脚边的那堆沙土又动了起来。一只受了伤但还没有死去的蜜蜂艰难地从沙土里钻了出来。
重新出现的蜜蜂引起了我的内疚。我弯下身去察看它的伤势。它右翅还比较完整,但左翅却皱折得像一团纸。然而,它仍然慢慢地一上一下抖动着翅膀,仿佛在估计自己的伤势。它也开始梳理那沾满沙土的胸部和腹部。
这只蜜蜂很快把挣扎的力量集中在皱折的左翅上。它伸出腿来,飞快地捋着翅膀。每捋一次,它就拍打几下翅膀,似乎在估量自己的飞翔能力。哦,这可怜的小东西以为自己还能飞得起来!
我垂下双手,跪在地上,以便清晰地观察它那注定是徒劳的努力。我凑近看了看,心中想,这蜜蜂完了。作为一个飞行员,我对翅膀太了解了。
然而,蜜蜂毫不理会我对它的判断。它继续整理着翅膀,似乎慢慢恢复了力量。它捋翅的速度加快了,那因皱折而不灵活的薄纱似的翅膀现在几乎已被抚平。
蜜蜂终于感到自己已恢复了力量,可以试着飞一飞了。随着一声嗡嗡的声响,它从沙地上飞了起来,但没能飞三英寸njj00169_0014_0①远。这小生灵摔得那么可怜,它在地上挣扎着。然而,接下来的是更有力地捋翅和扑翅。
蜜蜂再一次飞起来,这一次飞出了六英寸远,最后撞在一个小土堆上。很显然,这只蜜蜂已经能够起飞,但还没有恢复控制方向的能力。正如一个飞行员在摸索一架陌生飞机的特性,它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每一次坠落后,它都努力去纠正新的失误。
蜜蜂又飞起来了。这一次它飞过了几个沙堆,笔直地向一棵树飞去。它仔细地避开树身,控制着飞行,然后慢慢飞向那明镜似的湖面,仿佛去欣赏自己的英姿。当这只蜜蜂消失后,我才发现,自己还跪在地上,已跪了好久好久。
①[三明治]英语sandwich的译音,夹馅面包片。
①[英寸]英美制长度单位,1英寸是1英尺的1/12,等于2.54厘米。
《生命生命》课文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内容,感悟中心,揣摩词语。
2.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人生的感悟。
【基础知识精讲】
一、背景材料
1.作者简介
杏林子,本名刘侠,女作家,陕西扶风人,1942年生,北投国小毕业,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全身关节均告损坏。她忍着病痛,写作不辍,共写了四十多个剧本和许多散文。其中,《杏林小语》《山水大地》《种种情怀》《寻找生命的坐标》等作品让灰心的人得到鼓励,使畏缩的人勇敢地走在人生路上。刘侠在1980年当选为十大杰出女青年。1982年更创办了伊甸残障福利基金会,为全台湾一百万残障朋友服务,将她的爱心奉献给社会。
2.作品简介
《生命生命》选自《杏林子作品精选》(香港宣道出版社1986年版)。略有改动。作者就一般人看来的寻常小事,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并且联系自己的身世,强烈地呼喊“生命生命”。
二、课文剖析
1.写法精讲
全文只有短短的五个自然段,篇幅不长,作者以生动平实的语言描述寻常小事,由此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本文的前三个自然段分别描述了三个寻常小事,分别是飞蛾求生、瓜子抗争、倾听心跳。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联系自己的身世所引发的对人生的思考。本文在写作上层层深入、由物及人,所引发的思考也是逐步深入的。
下面是对课文中事例与思考的简单图解:
事例:思考
飞蛾:生之欲望生命的意义
香瓜子:生命力生命的价值
心跳:生命珍视、奋斗
2.重点精讲
开头写小飞蛾是什么意思呢?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不要伤害生命,一是一切生物都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从全文看,写的不是怎样对待小动物,而是生命本身,所以第一种理解不对,第二种理解才是对的。小飞蛾的生命面临着严重威胁,它极力挣扎。其实这种挣扎几乎是无用的,假如“我”想弄死它,它是逃不了的。虽是无用的挣扎,也要挣扎,可见凡是生物都有强烈的生的欲望,无论怎样危险,都不会放弃求生的努力。也就是说,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小小的昆虫都是如此,人当然更不用说了。
瓜苗一例,从生命的诞生这个角度去说生命力之强大。这粒香瓜子所处的环境几乎没有生长的条件,墙角的砖缝,没有阳光,没有泥土,而它的萌芽需要“冲破坚硬的外壳”,但它还是萌芽长成了一截小瓜苗。作者不禁为它高唱一曲生命的颂歌。
心脏的跳动是生命活动的标志,静听自己心脏的律动,最容易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作者的思考有三点,是逐步深入的。
第一点思考的是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两个“可以…也可以”,说的是两种人生态度,两种人生价值,前者是负责的态度,后者是不负责的态度。
第二点思考回答的是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有的人为人生如梦而消极悲观,有的人为生命短暂而及时行乐,对生命负责的态度则应该“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
第三点思考又进一层,是将目标、信念付诸行动了。“绝不让它从我手中白白流失”,就是说,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就是以顽强的意志去战胜各种困难。作者从小病魔缠身,所谓“勇敢地活下去”,具体地说,就是与病魔作顽强的斗争。
课文中说小瓜苗“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看似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观察过墙角砖缝的小瓜苗,就知道这并不矛盾,小瓜苗的生长原先依靠香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茁壮生长,昂然挺立,但是,它生长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一旦香瓜子本身的养分消耗尽了,就没有新的养分可以吸收,活了几天就夭折了。
3.难点精讲
赏析语段中的好词语运用,比较分析看看,为什么用得好:如“瓜子抗争”一例中的“竟然(居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了一种怎样的力量,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倔强)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它仅仅活了几天,但是,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十分敬佩)!”能否换用括号里的词?为什么?以此来品味词语对表达感情的作用。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居然”只有意外的意思,而“竟然”还包含着意想不到的另一种敬佩的情感(因为那是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恶劣环境啊);“倔强”只是一种性格,“不屈”不仅是性格,更主要是一种品格,一种不畏困难,顽强求生的向上的品格;“肃然起敬”是从心底里产生的一种油然而生的敬意,读后感《19课《生命生命》读后感》。
关于生命,著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奥斯特洛夫斯基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实践自己的诺言,对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好好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珍惜生命,不懈努力,做出了坚定的回答。我们的雷锋也用他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让生命更有意义的颂歌。
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感受,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自己对生命有哪些认识,我们应当怎样去生活,对生命或人生是否有不同的见解?
【学习方法指导】
学习本篇课文,应首先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中心。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扫清文字障碍。在此基础上,研读赏析精彩句段,揣摩词语。继而在体验反思环节中,联系所学以及生活实际,畅谈对人生的感悟。
课文《生命生命》教案设计
《生命 生命》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抓住主题或关键词,细致地研究课文。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进行探究性学习。
2.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改变粗枝大叶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抓住主题词关键词,深入细致地研究课文。
课前准备:
学生:反复阅读,熟悉课文;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可从网上查阅有关作者、作品的资料、准备、交流。
教师:查阅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准备投影仪,多媒介体.课件。(如有条件的话,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大屏幕投影:奥斯特洛夫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奥斯特洛夫的名言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愿每个人珍视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今天,我们要借助散文《生命 生命》,再次感受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 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
学生交流后,教师可补充:
[参考资料]杏林子,本名刘侠,台湾女作家。陕西扶风人,1942年生,北投国小毕业。12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至今全身关节均告损坏;但.写作不辍,先后出版多部文集,让灰心的人鼓足勇气,使畏缩的人勇敢地走在人生道路上。她在1980年,当选台湾十大杰出青年;1983年获国家文艺基金会散文奖;1990年获吴三连社会服务奖。于1982年创办了伊甸园残障福利基金会,为全台湾一百万残障朋友服务,把自己的爱心实践出来。
主要作品《另一种爱情》、《生命之歌》等。《生命、生命》一文,选自《可林子作品精选》。
三.(一)整体感悟
1. 教师范读课文或(有条件可制作朗读.课件)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2. 请学生放声自由读课文或模仿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3. 读课文过程中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二)质疑探究
大屏幕投影问题:
1. 作品《生命 生命》讲述了哪三个事例?引发了怎样的思考?请从文中指出相应的主题。
2. 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排列?为什么前两个例子举的都有是小虫子、小瓜苗这样的小生命?
3. 三个事例、三点思考的侧重点有什么区别?试就这些思考再从生活中举出一、两个事例 ?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体验,锻炼学生深入探究的能力,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以上问题,在学生读文后,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然后由学生发言,同学之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点拔、引导。
[教师小结]
1. 三个事例
A、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
B、香瓜子在墙角的砖缝中长出一节小瓜苗。
C、“我”静听自己的心跳,感受自己的生命。
主题词分别是
A、生之欲望。
B、生命力。
C、生命。
三点思考 主题词分别是
A、意义。
B、价值。
C、奋斗。
2. 说明世界上任何卑微的生命都有顽强的生命力,更何况人了。学生谈不透时,教师可引导:作者举的动植物的例子都是不起眼的小生命,为什么不举狮子,大象等庞然大物、只说小飞蛾?不举参天大树,只说一棵小瓜苗,这样排序说明了什么?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3. 三个事例分别侧重于生命自我珍视,生命的诞生和生命活动。
从三个事例中引发对生命的三点思考:
A、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使用生命。
B、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
C、珍惜生命、时间,不懈努力。 举例要切合课文内容,例如雷锋的例子切全第二点思考;张海迪,桑兰等又较切合第一点思考;而作者杏林子,张海迪又较切合第三点思考。
(三)自主质疑 合作探究
[教师导学]
(1)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教师可参与讨论,适实指导。
(2)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来,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点拔、明确。
问题探究:(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大屏幕投影问题:
1. 课文中先说小瓜苗“长出小苗,茁壮成长,昂然挺立”,后边却说“它仅仅活了几天”两者是否自相矛盾?
(引导回答时,有两个切入点(1)为什么能“茁壮成长”?(2)为什么死了?)
2. 作者开头写小飞蛾的例子,强调其“小”,什么目的?
(任何再小的生物,都有强烈的求生欲望)。
3. 如何理解“从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
(生命是短暂的人们要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尽量多做有于益人类、有益于社会的事,使生命更有价值)。
4.“不论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或忧,我都有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这表现了作者有怎样的精神?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具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鼓励学生各抒已见,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和完善)。
四。比较阅读。
请同学们速读课后同题文章《生命 生命》(美国 克伦沃森)。
思考问题:两篇《生命 生命》,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学生读文后,小组交流。教师鼓励进行比较,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完全可以尊重各人不同的爱好。要求回答“为什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借此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1. 沃森的文章与课文所举的第一例,主旨完全相同,课文从三个事例引发三点思考,沃森的文章则是细致地描写受伤的蜜蜂怎样极力挣扎。
2. 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注重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的结合。沃森的文章文学色彩比较强。
五.反思、小结:
身患顽症的杏林子从寻常小事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是很能启人心智的。学习这篇文章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从中受到什么教育?(鼓励学生多结合自己的实际共同探险寻人生的法宝,教师多给予激励性评价,尽可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有关《生命生命》课文解读
有关《生命生命》课文解读
《生命生命》这篇文章处于以“热爱生命”主题单元教材的第三篇文章。在紧接着本单元前两篇课文引导学生们通过感人的故事从思想和行动上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病学会关心别人的生命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开始关注和认识自己的生命究竟是什么?
“生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也是不同的。这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有机结合,是一篇抒写感悟人生的好文章。课文开头首先提出问题:生命是什么?下面的内容却没有从正面回答,而是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瓜苗、倾听心跳等几件事中,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本文的'作者杏林子自身的境遇就是对生命进行顽强抗争的极好例子,而她对生命的强烈呼唤,在《生命,生命》一文中体现得如此强烈,只有真正感同深受了,读者的心灵才会与作者的感悟碰撞出共鸣的火花来。但是让活泼单纯,生活无忧的四年级学生通过三件看来平常的小事去解读“生命”,无疑有一定的挑战性。因此,多方面深入地了解杏林子对理解课文的内涵有很大的帮助。
课文生命生命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动弹、欲望、不屈、茁壮、听诊器、震撼、糟蹋、有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下来。
3、能找出课文中有很深含义的句子并能说出自己的体会;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自学生字新词。
2、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生命的格言以及热爱生命的故事。
第一课时
一、交流格言,揭示课题。
1、师生交流。
同学们,课前我们搜集了有关生命的格言,现在让我们先来交流交流吧。(自由交流)听了刚才的交流,你对生命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老师也搜集了两段有关生命的格言,想同大家一切分享,你们愿意听听吗?
(屏幕出示)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师生齐读。能读懂吗?这段话究竟怎样理解,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到9课中去寻找答案。
2、板书课题。齐读。质疑。
二、初读感知。
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1)我会读。(2)我会讲。(3)我要问。
2、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3、指名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课文写了几个事例?
4、交流,理清脉络。
(板书)飞蛾:挣扎求生
19、生命生命香瓜子:砖缝冒苗
我:静听自己的心跳
三、重点理解。
1、自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着重选择其中一段反复朗读,体会作者从每个事例想到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
2、小组合作学习。在自己的前后左右寻找一个与自己选择同一段的同学,交流各自的体会。
3、全班交流。
(1)作者分别从每个事例想到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
(板书)飞蛾:挣扎求生求生欲望令我震惊
19、生命生命香瓜子:砖缝冒苗不屈向上令我(敬佩)
我:静听自己的心跳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给我震撼
(2)在刚才的学习中,你体会最深的句子有哪些?
A、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
B、一切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第二课时
一、展示背诵。
选择二、三、四自然段中你体会最深、背得最流利、最有感情的部分,背诵给同桌听。
二、深入感悟。
1、作者由这三个事例引出的对生命的思考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让我们来交流交流。
3、教师引导:
(1)第一句话中有一对反义词,你能找出来吗?在前边的事例中,有限的生命指什么?无限的价值指什么?从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命中体现的无限的价值指什么?
(2)怎样才算活得光彩有力?结合你搜集的资料说说你觉得哪些人活得光彩有力?哪些人的生命是白白流失的?
(3)连起来说说,这段话怎样理解。
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最后一自然段。
三、回题解疑。
细细品味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读课题,你会带着怎样的语气读?(赞叹、回味、留念、)作者在课题中重复两遍生命,你体会到什么?(强调感情)
四、拓展阅读。
在这篇课文的学习即将结束的时候,老师向大家推荐我搜集的第二则格言。
(屏幕出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
读一读,说说你的理解。
五、作业设计:
1、练笔:把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写下来。
2、课外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了解奥斯特洛夫斯基,做一做笔记。
六、板书设计:
飞蛾:挣扎求生求生欲望令我震惊
19、生命
生命
香瓜子:砖缝冒苗不屈向上令我(敬佩)
我:静听自己的心跳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给我震撼
有限的生命
无限的价值
★ 生命与水课文原文
★ 《界碑》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