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成功者都是α波的强化者(共含8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littleboy1976”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人脑中有许多的神经细胞在活动着,而成电器性的变动。也就是说,有电器性的摆动存在。而这种摆动呈现在科学仪器上,看起来就像波动一样。
脑中的电器性震动我们称之为脑波。用一句话来说明脑波的话,或许可以说它是由脑细胞所产生的生物能源,或者是脑细胞活动的节奏。
十九世纪末,德国的生理学家汉斯柏格看到电鳗发出电气,认为人类身上必然有相同的现象,而发现了人脑中电气性的振动。后来,藉由图表来补捉脑波,才得知振动的存在。由于这和人类的意识活动有某种程度的对应,因而引起许多研究者的兴趣。
由于电子工学的进步,脑波的周波数也得以用仪器测定。
国际脑波学会就针对不同震动的周波数,定以α、β、δ、θ之名。
α波
8-14赫兹
(1秒内振动8-14次)
α为优势脑波时,人的意识清醒,但身体却是放松的,它提供意识与潜意识的桥梁。由于在这种状态下,身心能量耗费最少,相对地脑部所获得的能量较高,运作就会更加快速、顺畅、灵感及直觉敏锐,脑的活动活泼。现代科学积极倡导α波是为人们学习与思考的最佳脑波状态,道理就在于此。
β波
14赫兹以上
在β波为优势脑波时,人清醒时大部份的脑波状态。随着β波的增加,身体逐渐呈紧张状态,准备随时因应外在环境作反应。大脑能量除了维持本身系统的运作外,尚须指挥对外防御系统作准备,因而消减了体内免疫系统能力,在此状态下人的身心能量耗费较剧,快速疲倦,若没有充份休息,非常容易堆积压力(这是现代人的通病)。然而,适量的β波,对积极的注意力提升,以及认知行为的发展有着关键性的助益。
θ波
4-8赫兹
θ波为优势脑波时,人的意识中断,身体深沉放松,这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状态,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入定态」。在这样的状态下,由于意识中断使得我们平常清醒时所具有批判性或道德性的过滤机制被埋藏起来,因而大开心灵之门,对于外界的讯息呈现高度的受暗示性状态(Hyper-suggestibility),这就是为什么人在被催眠时会容易接收外来的指令。此外,θ波与脑部边缘系统有非常直接的关系,对于触发深层记忆、强化长期记忆(LTP)等帮助极大,所以,在科学界称Theta波为「通往记忆与学习的闸门」─TheGatewaytoLearningandMemory。
δ波
0.4-4赫兹
δ波为优势脑波时,为深度熟睡,无意识状态。人的睡眠品质好坏与δ波有非常直接的关联;δ睡眠是一种无梦且很深沉的睡眠状态,通常一夜正常的睡眠周期会出现四至五次,而发生在睡眠初期第一个出现周期是无梦的δ波(Non-REM)状态,所以,如果在辗转难眠时,能让自己召唤出近似δ波边缘状态的身心感觉(当然要经过训练),您就可以很快地摆脱失眠并进入深沉睡眠,真正睡美容觉追求的就是这种时间短但深入的睡眠。此外,根据科学研究,δ波亦是开发人类直觉雷达系统,以及超能神密力量的关键。
α波又分为三种:
慢速α波
8-9赫兹
临睡前头脑茫茫然的状态。意识逐渐走向模糊。
中间α波
9-12赫兹
灵感、直觉或点子发挥威力的状态。身心轻松而注意力集中。
快速α波
12-14赫兹
高度警觉,无暇他顾的状态。
美国的纽瓦克工科大学道格拉斯.狄恩和乔.米哈拉斯基两位教授,调查了曾在市场推出热门商品的企业负责人,并将其推出热门商品的来龙去脉做成报告。
报告结果指出,开发出畅销产品的负责人,大多数是私底下藉由生物体自我控制法,或是冥想法来达到α波的强化者,或是参加传授强化α波方法的研讨会者。
我们都是成功者 阅读答案
①说到成功,人们有一个错误观念:成功只等于成名。有人认为,只有扭转乾坤的壮举,才算是成功的举动;有人认为,只有领袖、名人,称得上“家”的人,才算是成功者;有人则干脆断言,世界上没有一个成功者,因为人生最终的结局是悲剧——后人肯定超越前人。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
②其实,我们都是成功者,因为成功只是一种感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加果我们把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都看做是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地品味一番,那么,幸福和快乐就会长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变得格外地丰富和生动。不是吗?作为一名学生,他考试及格了,成绩提高了,这是成功,应当感到高兴;作为一个农民,他播下的种子发芽了,庄稼收割了,这也是成功,也应当感到高兴。在更多的时候,成功无须旁人认可,更不需要别人来裁判;我们也不要把成功的.刻度画得太高,不要把成功看得过于神圣。
③然而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不可避免地要遭受这样那样的挫折和 败。每经过一次失败,对事物的认识就深入 一步,对人生的感受就加深了许多,自己的意志就增强了不少,这种种经历和感受,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吗?不也应该感到快乐吗?否则,我们就会对人生失去一份应有的信心,面对困难,我们就会望而却步。
④大胆而自豪地承认成功吧。认认真真地品味自己的每一次成功,从品味中汲取动力,开启智慧,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1.请简要概括本文中心论点,并工整地书写在下面的文字框内。(不超过10个字)(2分)
2.全文围绕中心论点,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证的?(4分)
3.第②段“幸福和快乐就会长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变得格外的丰富和生动”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说理?(3分)
参考答案:
1.我们都是成功者。
2.每点微小的进步都是成功。遭受了挫折后提高了认识也是一种成功。
3.把自己的每点进步,都看作是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地品味一番。举例论证。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7分)
①说到成功,人们有一个错误观念:成功只等于成名。有人认为,只有扭转乾坤的壮举,才算是成功的举动;有人认为,只有领袖、名人,称得上“家”的人,才算是成功者;有人则干脆断言,世界上没有一个成功者,因为人生最终的结局是悲剧——后人肯定超越前人。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
②其实,我们都是成功者,因为成功只是一种感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加果我们把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都看做是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地品味一番,那么,幸福和快乐就会长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变得格外地丰富和生动。不是吗?作为一名学生,他考试及格了,成绩提高了,这是成功,应当感到高兴;作为一个农民,他播下的种子发芽了,庄稼收割了,这也是成功,也应当感到高兴。在更多的时候,成功无须旁人认可,更不需要别人来裁判;我们也不要把成功的刻度画得太高,不要把成功看得过于神圣。
③然而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不可避免地要遭受这样那样的挫折和 败。每经过一次失败,对事物的`认识就深入 一步,对人生的感受就加深了许多,自己的意志就增强了不少,这种种经历和感受,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吗?不也应该感到快乐吗?否则,我们就会对人生失去一份应 有的信心,面对困难,我们就会望而却步。
④大胆而自豪地承认成功吧。认认真真地品味自己的每一次成功,从品味中汲取动力,开启智慧,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中心论点。(不超过10个字)(2分)
小题2:全文围绕中心论点,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证的?(2分)
小题3:第②段“幸福和快乐就会长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变得格外的丰富和生动”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说理?(3分)
参考答案:
小题2:每点微小的进步都是成功。遭受了挫折后提高了认识也是一种成功。
小题3:把自己的每点进步,都看作是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地品味一番。举例论证。
小题1:
试题分析:论中心论点是作者发表主要的集中的观点。中心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文尾。本文的标题即是中心论点。
小题2:
试题分析:阅读第二、三段文字,从“然而”一词可见作者是从两个方面分析问题的,找到两段文字中作者发表观点的句子概括。
小题3:
试题分析:注意文段中“那么”一词是作结论,本题所问的“原因”即前面的内容,直接摘引前句即可。随后,“作为一个学生”,是举例论证。
我们都是成功者阅读理解及答案
说到成功,人们有一个错误观念:成功只等于成名。有人认为,只有扭转乾坤的壮举,才算是成功的举动;有人认为,只有领袖、名人和称得上“家”的人,才算是成功者;有人则干脆断言,世界上没有一个成功者,因为人生最终的结局是悲剧----后人肯定超越前人。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
其实,我们都是成功者,因为成功只是一种感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每点进步,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都看做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地品味一番,那么,幸福和快乐就会长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变得格外的丰富和生动。不是吗?作为一名学生,他考试及格了,成绩提高了,这是成功,应当感到高兴;作为一个农民,他播下的种子发芽了,庄稼收获了,这也是成功,也应当感到高兴。在更多的时候,成功无须旁人认可,更不需要别人来裁判;我们也不要把成功的刻度画得太高,不要把成功看得过于神圣。
然而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不可避免要遭受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失败,每经过一次失败,对事物的认识就加深一步,对人生的感悟就加深了许多,自己的意志就增强了不少,这种种经历和感受,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不也该感到快乐吗?否则,我们就会对人生失去一份应有的信心,面对困难,我们就会望而却步。
大胆而自豪地承认成功吧!认认真真地品味自己的每一次成功,从品味中汲取动力,开启智慧,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1、第1段中,“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中“这”指的是 。
2、第2段“幸福和快乐就会长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变得格外的丰富和生动”的原因是
3、第3段“这种经历和感受”中“经历”和“感受”能否互换?为什么?
答:
4、简要概括本文中心论点(不超过10个字):
答:□□□□□□□□□□
5、作者围绕中心论点,是从两个方面来论述的,这两个方面分别是:(1) ;(2)
参考答案:
1、认为“成功只等于成名”的错误观念
2、把自己的每点进步,都看做是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地品味一番
3、不能互换。经历是感受的前提,只有先经历,然后才能产生感受
4、我们都是成功者
5、每点微小的进步都是成功 遭受挫折后提高了认识也是一种成功
成功者,一般都是跌倒的最多的人散文
人生晚享乐不如早享乐。人生是很累的,你现在不累,当前就会更累;人生是很苦的,你现在不苦,当前就会更苦。万物恶马恶人骑,无下则无尚,无低则无高,无苦则无甜。
唯累过,方得闲;唯苦过,方知甜。趁着年老,斗胆地走出去,去驱逐风霜雨雪的浸礼,练就一颗忍受、宽大旷达、睿智的心,幸运才会来。
这世界上除去你自己,没谁可以真正帮到你,就算帮也是临时的。
很多人该当都吃过“茶叶蛋”,蛋壳分裂最多的',才是最入味。
异样,人生经历愈丰盛,曲折愈多,愈有滋味。劫难可以辅佐一个人发展,而之后的高兴是你设想不到的。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品,从内打破是性命,人生亦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发展。假如你等待别人从外打破你,那末你肯定成为别人的食品;
假如能让自己从内打破,那末你会发明自己的发展相当于一种更生,有人看到一只胡蝶挣扎着想从蛹里离开出来,他出于好意地帮胡蝶剪开了蛹。
但没想到胡蝶出来当前,同党却张不开,最初死了。挣扎的进程恰是胡蝶需求的发展进程,你让它事先温馨了,但是未来它却没有气力去面对生掷中更多的应战。
假如你期望能化身成蝶,那你就得忍受在蛹里挣扎的苦楚进程,这么本领展翅高飞。
这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是颠仆最多的人;最勇敢的人,是每次颠仆都能站起来的人;最成功的人,是那些每次颠仆,不但能站起来,还可以保持走下去的人。
毕生中,你能尊敬几人,就有几人尊敬你。你能信赖几人,就有几人信赖你!你能让几人成功,就有几人辅佐你成功!
十年前你是谁,一年前你是谁,
甚至昨天你是谁,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今天你是谁,
以及明天你将成为谁。
人生晚吃苦不如早吃苦。
人生是很累的,你现在不累,
以后就会更累。
人生是很苦的,你现在不苦,
以后就会更苦。
万物相生相克,无下则无上,
无低则无高,无苦则无甜。
唯累过,方得闲;
唯苦过,方知甜。
趁着年轻,大胆地走出去,
去迎接风霜雨雪的洗礼,
练就一颗忍耐、豁达、睿智的心,
幸福才会来。你就已经挽救了你自己。
这世界上除了你自己,没有谁可以真正帮到你。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
人生亦是,
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
如果你等待别人从外打破你,
那么你注定成为别人的食物;
如果能让自己从内打破,
那么你会发现自己的成长相当于一种重生。
曾经的不舍和纠结,
好像一个个形态各异的标点,
是是非非,起起落落,
其实就是一种标注,一个符号而已。
相信人生不会亏待你,
你吃的苦,你受的累,你掉进的坑,你走错的路,
都会练就独一无二成熟坚强感恩的你。
生命太短,没有时间遗憾,若不是终点,请微笑一直向前。
心简单,活着就简单;心自由,活着才自由。
让心简单,让心透明,让心轻松,
活着,其实就是一种自由,一种幸福!
抱怨命运不如改变命运,抱怨生活不如改善生活。
任何不顺心都是一种修炼,进锅炉的都是矿石,出来的却分矿渣和金属。
凡事多找方法,少找借口,强者都是含泪奔跑的人!
有时候,你需要做的就是
让你开心的事,和让你欢笑的人在一起。
笑声要像呼吸一样频繁,爱要和生命一般长久。
即使生活都是艰难,也要笑着去面对。
看淡得失,你才能找到生命的最佳平衡状态。
只要心里还存着不甘心,就还不到放弃的时候。
每天记得告诉自己要努力,即使看不到未来,
即使看不到希望,也依然相信自己。
压力不是有人比你努力,
而是比你牛叉几倍的人依然在努力。
一生中,总有那么一段时间,
需要你自己走,自己扛。
但只要咬牙撑过去,一切都不一样了。
不管发生什么,记住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在努力,
所以不要轻易放弃。
不管雨下多久,最终彩虹总会出现。
不管你有多难过,始终要相信,幸福就在不远处。
无论你是谁,无论你正在经历什么,
坚持住,你定会看见最坚强的自己。
你努力了,尽力了,才有资格说自己的运气不好。
这句话不是反问,而是真诚的疑问。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好人会有好报,但这并没有什么科学根据。不仅如此,现在心理学家们搞了一系列最新的研究表明,得了“好报”的人,大多不是“好人”。
我们有时候会在决策中面临两个方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和对得起自己良心的方向。如果你是一个理性的人,你应该怎么选呢?
高效能人士的一个习惯
我最近看网上流传一篇文章《一到思考题》,其中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困境:假设你发现自己的上司贪污腐败,你应该怎么做。
作者曹莉莉说,如果你是一个普通员工根本没有机会接触贪污这个动作,你大概唯一能做的就是明哲保身详装不知,因为你就算想举报都没证据。
而如果你是秘书或者助理这种核心人员,首先你千万别跟着一起贪,否则将来东窗事发你就是第一个背黑锅的人;其次你也别立即举报,否则别的领导就不敢再用你。你应该“想方设法私下劝阻领导,让他悬崖勒马。如果他一意孤行,再辞职。”
这个答案既对得起自己的工作本分,又保全了自己的道德,非常完美。
可是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曹莉莉说的是如果你想继续当个普通人,你应该这么这么办。可是如果你不满足于当个普通人,想要当领导呢?
我们看看现在这些身居高位的人,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贪污腐败的上司。第一,他们既然能混到高位,就不可能永远接触不到核心证据。第二,他们当初的上司不可能愚蠢到本来想贪污听他们劝几句就悬崖勒马的程度。第三,他们既然今天还在干,显然当初就没有辞职!
所以最合理的推断是,这些人认为水至清则无鱼,选择明明手里有证据也不举报,甚至可能跟着一起贪。
同流合污当然有风险,但有风险才有机会。置身事外当然安全,可是这也意味着别人不带你玩。我们不得不在各种风险和利益计算中患得患失,一点都不潇洒。有多少正义之士一看社会是这么个局面,索性懒得再算,退出江湖不玩了。
我上大学的时候经常租古龙小说看。有一次在一本《圆月弯刀》中看到一句话,不知激起了哪位少年心中的热血,被重重地画了下划线:“他一定要从正途中出人头地”。到底要怎么做,才能从正途中出人头地呢?
像这样的问题读古龙没用……得读一本更畅销的书—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书中的一个最关键思想,也是“高效能人士”的第二个习惯,是以原则为重心去做事。
柯维说你得有一种使命感,给自己的人生找个愿景和方向。这种愿景不是什么成功了之后去找个岛退休之类,而是个人的最终期许和价值观这种比较高级的东西,比如改变世界—或者说,将来盖棺论定时你希望获得什么评价。你应该根据这个使命感给自己设定一套宪法般的原则,时刻谨记在心,一举一动都是为了这个愿景。
以金钱为重心、以享乐为重心、以名利为重心,或者以工作为重心、以家庭为重心,这些都不如以“原则”为重心。
柯维举了个例子。比如你约好了晚上跟老婆去看演出,老板突然打电话让你回公司加班。以工作为重心的人会选择加班,以家庭为重心的人会选择继续陪老婆。而以原则为重心的人则会通盘考虑,不受任何冲动的影响,不管做出什么选择都是从使命感—或者说义务—出发的主动决定。一个以工作为重心的人决定回去加班可能是为了自己升职或者为了把同事中的竞争对手比下去,而一个以原则为重心的人如果决定回去加班,则是真心为公司着想。
一个以原则为重心的人遇到上司贪污这样的事应该怎么办?他的出发点肯定跟我们之前那些算计完全不同:他也许会为公司甚至为国家着想,而不会纯粹研究怎么办才对自己有利。
如此说来,高效能人士做事跟一般蝇营狗苟的小人物完全不同,光明正大,充满道德责任感,真是令人仰慕。
唯一的问题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1989年出版的书虽然说得头头是道,却缺少学术研究的支持。今天的人写任何一本类似的书如果不带点科研证据是绝对说不过去的。
那么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有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说按照高效能人士的这个习惯,从正途去做事,就能出人头地呢?
没有。
谁更自私?
“儒商”冯仑曾经去香港跟李嘉诚吃了一顿饭,被对方平易近人的态度所倾倒,回来特意写了一篇文章。冯仑说李嘉诚居然在电梯口等着迎接众人,吃饭、照相都用抽签排序,这样“尊重在场的每一个人”,连中间演讲的题目都是“建立自我,追求无我”,充分体现了他“钱以外的软实力”。
这故事并不令人震惊。人们普遍相信真正的精英都是这样和蔼可亲甚至仙风道骨,他们的成功根本不是靠投机钻营,而是靠正大光明的软实力。人们甚至认为精英的思维方式都跟普通人有本质区别,比如我们经常看到诸如“穷人宽容自己,富人宽容别人”这样的正能量故事。
可是光听故事不行,还得看研究。在2012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心理学家 Paul K. Piff 和合作者一共做了七项研究。这些研究都表明,富人和所谓上流社会的道德水准不但不比普通人高,而且比普通人低。
在头两项研究中,研究者在旧金山湾区的一条过马路人行道边和一个十字路口观察了过往的数百辆车。在这两个没有红绿灯只有交通标志的地方,加州法律规定车必须让行人,十字路口上后到的车必须让先到的车。那么哪些车会老老实实停下来礼让,哪些车会能抢就抢呢?研究者把车按豪华程度分为五等,结果是最低等的车在两项研究中都是最遵守规则的,而最高等的车在两项研究中都是最不守规则的。排除驾车者的年龄和性别等因素,结论仍然非常明显:开好车的人表现得更差。
第三项研究招募了一百多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本科生做受试者,先调查他们的社会经济背景,给他们讲述了八种日常生活中的不道德表现,然后问他们,你有没有可能做出同样的事情。这八件事并非专门针对富人设计,在我看来穷人更容易遇到:比如在餐馆打工偷吃东西、把学校的打印纸拿回家、买咖啡被多找了钱不还等等。结果,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更容易做这些不道德的事。
剩下的几项研究发现,越是“上层社会”的受试者,越认为贪婪和自私是好的,认为在工作面试时说谎是可以接受的,而且他们真的在实验中为了赢得奖品而作弊。不但如此,哪怕仅仅被研究者进行心理影响而“觉得自己属于上层社会”,受试者都变得更容易偷东西。
怎么理解这些研究?一个解读是富人之所以道德水准低,是因为他们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们。普通人资源有限,必须彼此依赖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特别看重自己的形象不敢做不道德的事。而富人有充分的资源可以保持独立性,他们不需要别人关心也没有必要关心别人。比如有研究发现在与陌生人的交往实验中,越是富人,表现出来对对方的关注和互动就越少。
这等于说富有会导致不道德。2015年一项最新研究有类似的发现,实验表明社会经济地位更高的人群如果作弊,主要是为了自己,而普通人如果作弊,很多是为了别人。更进一步,仅仅在实验中赋予受试者某种权力,他们也会立即变成自私的人,开始为自己而作弊。
另一个可能性则是正因为他们不道德,他们才成为了富人。前面说过Piff等人的研究发现富人对贪婪的态度跟普通人有本质区别,他们做事更多地是以自私自利为驱动的。Piff在论文中甚至认为这种越不道德的人越容易获得更多财富的机制是自我延续的,并且可能导致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增大。
不管怎么解读,研究者们公认一个事实: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群比普通人更自私。
潘石屹给哈佛捐款,张磊给耶鲁捐款,在国人中都引起过激烈批评,说你们有钱为什么不捐给中国的大学?为什么不捐给希望工程?
因为只有穷人才会捐款给希望工程。《大西洋月刊》报道,2011年美国收入最低的这20%的人群总共捐出了自己财产的3.2%;而收入最高的20%的人群则只捐了1.3%。在2012年前50笔最大的捐款中,没有一项是为了社会服务和贫困问题的。富人的捐款都去哪了?最大的赢家是精英大学和博物馆。
富人更自私。往更深一层解读,那就是普通人捐款是因为他们产生了同情心,而富人捐款则有很强的自利目的。普通人更容易从同理心角度出发采取行动,而上层社会则更习惯赤裸裸的利益计算。
公平世界假设
我看遍这些研究,没有找到一篇论文说执行了“以原则为重心”这种高效能习惯对人们升职、加薪或者取得任何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有好处。我也没有发现任何研究能证明“做个有道德的人”对取得这些成功有好处。
一个整天坑蒙拐骗一点都不靠谱的人当然不可能取得成功。但是一个只知道无私奉献的人也未必能混好。最终更容易成功的也许是那些表面上很能与人合作,实则非常自私,甚至偶尔欺骗的人。
这非常违反常识。难道说好人没好报吗?我赞成做好人,但是好人需要正确的世界观。
作为好人,就算不信什么宗教意义上的因果报应,我们也通常认为在这个世界上做了好事有很大可能性会得到回报,别人做了坏事也有很大可能性会受到惩罚—换句话说,我们认为世界是公平的。但这恰恰是个错误的世界观。事实上,心理学家甚至对这个错误有个专有名词,叫做“公平世界假设”(just-world hypothesis,也叫 just-world fallacy)。
世界其实并不公平,公平只是小说电影给我们的幻觉,因为我们喜欢公平。
在 Jeffrey Pfeffer 的 Power: Why Some People Have It—and Others Don’t 一书中,作者提出,相信公平世界假设对你有三个害处:
1、你不能从别人的成功中学到东西。有人靠不择手段成功了,你很不喜欢,所以你就不愿意跟他学,你就学不到更多经验。其实这个人值不值得学习,跟你喜不喜欢他一点关系都没有。
2、你以为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你会低估世界上发生的坏事。你会发现你想做成一点事非常难,感觉别人整天跟你作对。
3、更有甚者,你会认为取得成就的人必有长处,失败的人必有可恨之处。而这完全错误!人们错误地看成功者身上什么都是优点,看失败者身上什么都是缺点。
那么到底怎么才能在这个世界成功?Pfeffer 这本书可不像《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他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实证研究。Pfeffer在书中第一章就列举研究结果告诉我们两件事。
第一,一个人能不能获得权力,能不能得到升职,他的工作业绩是一个不重要的因素。业绩好坏,对CEO,公共事务领导人,学校校长,政府官员等能不能保住职位影响非常小,对普通员工能不能升职影响非常小。
第二,决定你升职的最重要因素,是你跟上级的关系。想搞好跟上级的关系,Pfeffer讲了三招:在上级面前吹捧自己,充分领会上级意图,以及对上级阿谀奉承。
而且他说的是在美国做的研究,根本没提中国,可见在这个问题上全世界人民都是如此。
做好人感觉很好,但是做好人是普通人思维。其实从经济学角度,你应该做一个“理性的人”—这意味着你应该从自利的角度出发做事,而不是“好人”。
那么好人当何以自处呢?如果我非得做个好人,难道我就应该被世界淘汰?
那不至于!因为也没有证据表明做好人有什么坏处。
康德式任性
现在,在有了正确世界观的情况下,我们来分析一下做好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有什么好处。
以原则为重心是柯维说的第二个习惯,而高效能人士的第一个习惯,叫做“积极主动”。这个习惯,其实是道德的关键。
如果因为领导宣布“谁今晚加班就给谁发奖金”,你为了拿这个奖金而选择加班,你就不是积极主动,而是消极被动—外界怎么刺激,你就怎么反应。这是一种比较低级的行动,显得没有自由意志,跟奴隶或者细菌没区别。
如果你做得更高级一点,在根本没有奖金政策的情况下“主动”加班,以期获得老板的好感,你是不是就算积极主动了呢?也不算。因为你加班的终极目的仍然是为了自身利益,你仍然是在对物质刺激做出反应。
真正的积极主动,是你的行为完全取决于自身,而不被外界刺激所左右。你的自由意志独立于外界限制,在刺激和回应之间,你有选择何回应的自由和能力。
柯维没有明说,但他说的这一套积极主动,其实就是康德哲学的道德观。
康德说如果因为什么利益上的好处,或者是为了避免受到惩罚,甚至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同情心而去做一件事,这都不是真正的道德,你都不是真正自由的。只有当你纯粹是出于责任和义务去做这件事,你才是真正自由的,这才是真正的道德。
康德哲学博大精深我们很难完全领会,但单就这一点已经足够说服我们为什么要做个好人了。
我可以再重复一遍:我调研了很多研究,而没有发现任何论文说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对取得世俗成功有好处。事实上我看到不止一篇文章直接说道德对世俗成功没啥好处。
为什么要做个有道德的人?因为我不做任何人、任何东西、或者任何感情的奴隶,我想做一个主人。
除了对世界投其所好曲意逢迎之外,还有另外一种成功方式。这就是你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胆量,冒了别人不敢冒的风险,承担别人不敢承担的责任和代价,去做一件事。你敢做这件事并不是因为你精心计算过成功概率,而是出于自己所信奉的某种原则和责任感,认为这件事应该做。
换句话说,你做这件事纯粹是出于任性。而康德认为,只有出于任性—也就是自由意志—而去做一件事,才是真正的自由选择。
所以“任性”其实是个好词。小孩的任性不是真任性,因为他不是自由的,他只是自己欲望的奴隶。像康德和柯维说的这样高效能任性,才是真任性。
这么做没啥好处。而根据康德学说,没好处就对了,真有好处就不叫任性了。
不过在我看来这么做其实有一个好处:自己会感到非常骄傲。如果你看见一个年轻人卑躬屈膝地跟他的上级说话,你心中就会有一种强烈的优越感。你感觉你不仅比这个年轻人优越,而且比他的上级优越。
现在回到本文开头那个问题:如果领导贪污腐败,你应该怎么办?现实世界中遇到类似情况只能根据具体局面的细节做出具体选择,我们无法就一个抽象问题给出标准答案,但是我们可以给一个答题的角度:奴隶还是主人。
康德是个非常死板的人,他认为不能把任何人当工具,所以不能欺骗任何人,所以他面临这样局面的话可能没有更多选择。不过我道德修养没那么高,我认为有些人只配被当做工具。所以我建议不管你是选择做奴隶还是做主人,都可能根据情况决定暂时同流合污,或者忍不了直接反戈一击,遭遇的结果都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
但这两种角度的内心骄傲程度完全不同。
★ 成功者名人名言
★ 成功者的背
★ 成功者的励志故事
★ 成功者的励志短语
★ 范文成功者的足迹
★ 成功者的名言警句
★ 写给成功者的格言
★ 成功者的励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