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乡愁》的意境赏析(共含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老米”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乡愁》的意境赏析
《乡愁》虽是用白话写的,却有着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他具有深厚的国学底蕴,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我认为中国人的情操都是从屈原来的,从《离骚》来的。”
他说,“我庆幸自己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在岳麓书院世纪论坛上,当余光中被问及对现在的年轻人有何建议时,他说,我写诗,写散文或搞翻译用了不少文言。文言用得好,可以使白话文多样化,如同平面中出现了浮雕,引我们产生美妙的回味,有一种追忆、回忆的情感。所以要注意多读古、诗、词、曲。有人说都什么时代了,你还读苏东坡的诗?我说为什么不可以读?你知不知道你的日常用语里面都缺不了苏东坡。你会说,哎,某人啊,我没有见过他的庐山真面目,这就是苏东坡的诗啦。你说人生漂流不定,雪泥鸿爪,那不是苏东坡教你的吗?你说这位女子啊,绝色佳人,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些都是苏东坡留给我们的遗产。《诗经》、《楚辞》的优美的诗句都已经进入了我们日常的成语。这就是民族的遗产。没有这些成语,没有这些名句,我们的生活会暗淡得多。
拓展阅读:乡愁教学资料
解题
乡愁,是中国诗歌历久常新的主题。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用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等形象表现乡愁,抒发对故土深深的思念之情。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本诗作者余光中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结构分析
全诗共4节,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在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第1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
第2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
第3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
第4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语意理解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小时候离家读书,通过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所以乡愁是小小的邮票。这思念的对象既是母亲,也是故乡。在这里,故乡即母亲,母亲即故乡。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乡愁,便只有寄托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到后来,时空的隔离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思乡之情上升到深沉凝重的家国之情。
写作特点
1.托物寄情,使思乡之情、家国之情有所依托,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诗作的艺术感染力。
2. 意象单纯而又丰富。诗歌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以时间的发展来绾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
3.令人瞩目的形式美。诗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诗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又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音乐之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4.时空结合。诗歌以时间的变化组诗,以空间上的间隔作为共同的特征,时空结合,使思乡之情、家国之情更显深邃隽永。
《乡愁》意境与韵味
《乡愁》的意向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反射出浓烈的思乡情绪。下面的《乡愁》意境与韵味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乡愁》虽是用白话写的,却有着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他具有深厚的国学底蕴,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我认为中国人的情操都是从屈原来的,从《离骚》来的。” 他说,“我庆幸自己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在岳麓书院世纪论坛上,当余光中被问及对现在的年轻人有何建议时,他说,我写诗,写散文或搞翻译用了不少文言。文言用得好,可以使白话文多样化,如同平面中出现了浮雕,引我们产生美妙的回味,有一种追忆、回忆的情感。所以要注意多读古、诗、词、曲。有人说都什么时代了,你还读苏东坡的诗?我说为什么不可以读?你知不知道你的日常用语里面都缺不了苏东坡。你会说,哎,某人啊,我没有见过他的庐山真面目,这就是苏东坡的诗啦。你说人生漂流不定,雪泥鸿爪,那不是苏东坡教你的吗?你说这位女子啊,绝色佳人,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些都是苏东坡留给我们的遗产。《诗经》、《楚辞》的优美的诗句都已经进入了我们日常的成语。这就是民族的遗产。没有这些成语,没有这些名句,我们的生活会暗淡得多。
拓展阅读:《乡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体味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结构美等特点,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
2、过程、方法:
以读为本,通过朗读吟诵,感悟诗歌的.意蕴美,通过美读想象,感受诗歌的图画美;通过品读回味,欣赏诗歌的语言。
3、态度、情感、价值观:
体味诗人所表达的乡愁,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激,把握诗歌的主题。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小时侯邮票故乡之思
长大后船票|逐层
后来坟墓(托物寄情)↓推进
现在海峡家国之思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
同学们,从小到大,你们离开过爸爸妈妈吗?当离家三五天,或半个月的时候,你们回想家吗?
我们想家时,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原离祖国,漂泊在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海峡两隔,长期不能见到亲人们,那才是真正的愁,真正的痛啊!每一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勾起游子对故乡的眷念。
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余光中那浓浓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二、资料助读
1、余光中(1910~)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阳人,现居台湾。
三、朗读,整体感知
1、听录音磁带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
教师作朗读提示。(停顿、重音)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
教师作简要点评。
4、齐读课文。
其余学生听读,准备点评。
四、研读诗歌
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感情,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2、学生合作研讨:
⑴《乡愁》一诗中,诗人抓住“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物象表达的情感。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时间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
⑵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
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⑶诗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都紧扣了事物的特征。但海峡明明是“深深的”为什么诗人说是“浅浅的”?
3、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4、比较阅读。
5、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容的《乡愁》也是抒写乡愁,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6、背诵课文:
⑴有感情朗读课文。
⑵自由背诵。
⑶指名背诵。
7、课堂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长新的主题,古诗中有许多象余光中的这首“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首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诗人的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分组合作讨论。
自由背诵课文。
五、课堂反馈练习
阅读舒兰的《乡色酒》,完成题目:
三十年前你
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正年少
人也圆
三十年后
我从柳树梢头望你
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满
乡愁也满
1、诗中“你“我”所指的对象分别指什么?
2、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3、鉴赏诗歌。
六、作业布置
《乡愁》中一个诗节就是一场凄美的离别,都没想自己是诗中的主角,写一段文字把诗中离别的模糊写清楚。
乡愁经典赏析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 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相关阅读:《乡愁》学生仿诗
1、小时候,母爱是一颗甜甜的棉花糖,绵长甜软,令人腻在其中;长大后,母爱是一把闪着白光的利刃,腥风血雨,令人心惊胆战;后来呀,母爱是已逝去的回忆,百味俱杂,令人爱恨交织;而现在,我站在天地之间,遥望远方,心底在呼唤:母爱在哪里?
2、小时候,母爱是一股甜甜的乳汁,我在吸吮,母亲在喂养;长大后,母爱是一根长长的话线,我在接收,母亲在叮嘱;后来啊,母爱是一个忙碌的背影,我在凝望,母亲在操劳;而现在,母爱是那眺望孩子离去的目光,我在远行,母亲在牵挂。
3、小时候,母爱是母亲甜蜜的吻,吻在额头,甜在心头;长大后,母爱是母亲温暖的抱,抱在怀中,暖在心中;而现在,母爱是关切的目光,看在眼里,明在心里。
4、小时候,母爱是一杯浓浓的糖水,喝在嘴里,甜在心里;长大后,母爱是一张小小的车票,我在这边,母亲在海那边;后来啊,母爱是一根根白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而现在,母爱是一个圆圆的篮球,捧在手里,暖在心里。
5、回忆童年,母爱就像那一个温暖的摇篮,给我呵护;感受现在,母爱就像一本本书,给我知识;展望未来,母爱就像黎明前的启明星,给我指明前进的方向。
6、小时候,母爱是一杯热热的牛奶,喝在嘴里,暖在心里;长大后,母爱是一桌可口的饭菜,看在眼里,饱在肚里;后来啊,母爱是满柜的漂亮衣服,穿在身上,乐在脸上; 而现在,母爱是一声声唠叨,我很粗心,母亲很担心。
7、小时候,母爱是一个小小的摇篮,我睡在里头,母亲候在外头;长大后,母爱是一把小小的花伞,我躲在内头,母亲淋在外头;后来啊,母爱是一个瘦瘦的背影,我走在后头,母亲赶在前头;而现在,母爱是一个宽宽的舞台,我站在上头,母亲坐在下头。
8、小时候,母爱如水,轻轻流淌过我的心房;长大后,母爱如阳光,驱散我心中的阴霾;后来啊,母爱如茶,不需言语,只需慢慢品尝;而现在,母爱如钥匙,开启我心中紧闭的心门。
9、小时候,母爱是晚睡前一个引人的故事,我在听着,母亲在讲着;长大后,母爱是上学前的一句烦人的唠叨,我在走着,母亲在喊着;后来啊,母爱是早餐时的一杯温热的牛奶,我在喝着,母亲在看着;而现在,母爱是起风前一通温暖的电话,我在说着,母亲在听着。
10、婴儿时,母爱是一股甜甜的乳汁,我在贪婪,母亲在开怀;稍大后,母爱是一碗浓浓的汤水,我在品味,母亲在回味;上学了,母爱是一声细细的叮咛,我在赶路,母亲在呵护;而现在,母爱是一份厚厚的资料,我在努力,母亲也在费力。
有人说余光中的《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下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这篇乡愁赏析是如何细评这一文学作品的。
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乡愁
叶灵凤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在与同年的朋友的哄然的谈笑中,能使我突然哑了口不开或悄悄地避走去的,除了那能触起我个人的悲怀的话以外,便是提到回家的事了。每提到了‘家’,我总止不住黯然有感,不敢再谈下去。
并不是故园寥落,不堪回首,也不是蜀道难行,有家归未得。家园是雍雍穆穆,依旧保持着世家的风度;假若立意回家,而遥遥长途,也只消一列征车,指日可达。然而我总不敢听到旁人说起家中的事,我也从没有回过家乡。我之所以不愿回家,我是为……
写到此地,突然听见前面我的朋友的妹妹喊“母亲”的声音,我是什么也不敢再写下去。
长夏多闲,同居的四位朋友,一位是有家在此,两位是已经回去,一位也预备待日起程。在这样的情景中,任是听过了多少遍春暮鸟啼,经过了多少次劲疾的西风都木然无感的我,到此也不得不怦然心动了。我近日不知怎样,突然思家,起了乡愁。
何况我抽屉中还叠着两封老父催归的家信。
信上说:父母老矣,倚闾甚殷,至望吾儿此夏能抽暇一行。须知君子务本,纲伦为重,吾儿置堂上于不顾,长年在外,纵学得满腹经纶,又奚益耶?余为此言,意非责儿。盖期念情深,遂不觉言之切矣。此函到后,至望吾儿乘暑假之闲,归家一行,勿再使老父……
我确是心动了。按理我接到这样的信后,任是有怎样不能分身的事务,也必要勉力一行了,然而当我看了信后,我却悄悄地叹了一口气,忍住眼泪,将信重放在袋中,又低头读我未完的书了。
我是每日在思家,然而总不想真的回去。
一定有人在骂我怪僻了。是的,我确是不该,我领受一切的责训。
然而我自己终不明白,我自己这矛盾的心理。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一面在想家,一面又不肯回去。这尤其是在与大众谈笑的时候,我偶然听到他们提起家里的事,我想起我也是有家的人,我正是被倚闾的期待着早日归来的游子,我真有一种极渴烈依恋家庭生活的心,然而待我真的想挟起一两册书作归计的.时候,我又在越趄中将什么都消灭了。
便是这样,在这样矛盾的心理中,逝水的光阴无一刻的停留,我已叁年未归家了。每同朋友闲谈,谈到故乡,我总是骄傲地夸耀我的故乡是怎样被称为“龙蟠虎踞,锁镇江南”,然而当一提到家里的事,我却只会哑然无言的走开了。
我自己也不明白我怎样会变成了这样。
是叁年飘泊,书剑无成,无颜归见家园父老?还是燕然未勒,锦衣未就,不甘这样默默地言旋?
一阵夜风,吹散了桌上凌乱的稿笺,给了我说明我对于这些疑问的否认。
然而,我究竟为什么呢?
我转眼望望老父的来书,我真愿抬头高声回答这发问者:“一点也不为什么,我明日就回去了。”我真应该这样决定。但是我知道,明日踏上了征车欣然回去的却正是我的朋友。我是依然……
早几日读Loti的“The romance of a spahi”,读到这位兵士在渴望家乡的时期中,得到了可以回去的权利,却突然甘心与旁人调换,让了人家回去,自己依旧在荒酷的沙漠中作还乡的沉梦。我读到此地,不觉怵然惊起,难道这兵士别有存心的举动也染到了我的身上?
我之不愿回家,是为了怕将怀乡的美梦撕破?是为了不愿使实现的感受将飘渺的情怀破坏?
啊啊!我低眼看了看桌上半展的信笺,我怎么也不忍心敢讲出这样自私的话。我只好推说职务忙碌了。
同居的四人此时都已在饮着天伦的乐怀,只有叁年没有归过家的我,依旧在灯下,在老父催归的信旁,执笔写这一段“乡愁”。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任是怎样经过百战的英雄,正不必再听鹃声暮笛,也禁不住潸然要动归思了。
然而我知道,假若我真的将车票购好握在乎里的时候,我定是又是另一种的心情,于是我终于只好忍住已经要滴下的眼泪。
假若此时能有个足以征服我全部的人在我身旁,强迫着我登车,我或可战胜我自己的神秘。
然而能征服我的人此时正被旁人征服了不能来我身旁,我只好什么也不敢再写了。
一九二六年七月二十二日夜
(选自《人情四品》,《白叶杂记》之十五,湖南出版社)
人生的根本,在于有情。清代文学家张潮说过:“情之一字,维系宇宙。”对于客居异乡的游子来说,乡情更是剪不断的“愁”。叶灵凤的这篇佳作,把这撩人的“乡愁”描述得那么真切,又那么无奈。“我之不愿回家,是为了怕将怀乡的美梦撕破?是为了不愿使实现的感受将飘渺的情怀破坏?”这种思归,却又怕归的情绪交织在一起,浸染了全篇文字:“每提到了‘家’,我总止不住黯然有感,不敢再谈下去”;朋友的妹妹的一句“母亲”使作者“不敢再写下去”;同居的四位朋友,已经或即将“团圆”,“不得不怦然心动”,再加上父老的催归家信,“我确是心动了” ,“不必再听鹃声暮笛,也禁不住潸然要动归思了”;然而无论是撩人的“天伦之乐”,还是催归的家信,最终都没有让作者踏上归程,都无法抵挡“能征服我的人此时正被旁人征服了不能来我身旁”,“我只好什么也不敢再写了”。这种细腻的情感,作者娓娓道来,却动人心魄,不愧为一篇抒写人间至情的佳作。
《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短诗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部分隔离反复的形式,叙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历程中的几段乡愁,最后一节轻轻一点: “而现在……”
诗人善于使用传统民歌的层递层进、互衬对比的手法。前三节诗逐层描绘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后的三段生活经历,母子分离的乡愁,情侣难见的乡愁,皆由生活拮据造成。生离死别的乡愁,是由生命规律使然。三段乡愁写个人,却为写中华民族乡愁打好铺垫。最后一节,抒写的国愁才是全诗的.主旨之所在。它唱出了几千万台湾同胞的赤子之心。
短诗在语言、节奏韵律的运用上也有独到之处。以“小小”、“窄窄”等分别形容邮票、船票,用得明了、形象、新鲜,加重了乡愁的浓重意味。总而言之,《乡愁》整首诗含蓄蕴藉,余韵绵绵,满纸是思念大陆的亲情,落叶归根的宿愿,已成为人们传诵的佳作。
拓展阅读:
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节选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此刻/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齐,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资料。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此刻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之后呵”、“而此刻”,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 乡愁赏析
★ 《乡愁》赏析
★ 乡愁文章赏析
★ 乡愁句子赏析
★ 席慕容的乡愁赏析
★ 《乡愁》全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