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边城》美的呈现(共含5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du0427”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摘 要:《边城》是反映湘西人民生活的艺术珍品,这是一曲爱与美的赞歌,旨在重塑民族品格。本篇小说处处渗透了作者独特的创作理念,在感受本篇小说中所描述的淳朴民情时,我们不仅看到了真的存在,找到了善的影子,更重要的是领悟到了美的境界。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创作境界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以翠翠的爱情为主线,讲述了发生在平凡人(翠翠、爷爷、傩送、天保等人)之间的一个故事,向读者展现了美丽的边城山水,展现了古老的淳朴民情,展现了爱与美的力量,展现了微妙的湘西世界,展现了作者的创作境界追求。
《边城》的创作境界即是呈美。“至于‘情景合一’,则是要求人们以其思想感情再现。地造化之工,这就是‘美’”。①艾米《山楂树之恋》和沈从文《边城》同为纯美系列的爱情故事,为了更好地展示爱情的美感,两篇小说都极力渲染了景物的美,然而两位作家表达美的方式却是不尽相同的,小说《山楂树之恋》美在了一棵树,而《边城》却美在了整个山城,《边城》的美是随处可见的,而《山楂树之恋》的美只美在了那个季节。小说《边城》用大量的笔墨描绘了这个远离喧嚣的偏远地的美,像极了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山楂树的美适合藏进记忆,那是属于回忆的,而山城的美适合观赏,那是属于享受的。茶峒是一座很有灵气的山城,这样的山,这样的水,一切都美不胜收,美的那般纯粹,那般自然,使得凤凰小城成了无数读者向往的理想边境。这里的树没有经过修葺,这里的山没有经过雕琢,这才是源自大自然的美,也正是这样的山水才滋养了小城里的人们,他们没有浮躁,安于本分,但这并不是不求进步,并不是失去了生命的力量,而是一种“让命运的归命运,让自己的归自己”②的实事求是的处事态度,同自然般成长。
《边城》的美不仅源于茶峒山水的美丽,还源于文本本身,在《边城》的叙述过程中,处处可以找到美的足迹,首先,本篇小说的语言存在着一种话语蕴藉的美。关于小说中人物的名字,比较典型的就是撑渡船的孙女——翠翠,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提到了这个小女孩,却没有指出女孩的名字,直到叙述了女孩母亲与茶峒军人的过往后,才交代了老人给孙女所取的名字,这个名字也是使本篇小说广为流传的一个重要因素。翠翠二字,简短有力,读起来朗朗上口,翠翠这个名字在青山绿水间又是那么合乎情理。艾米在小说《山楂树之恋》的女主角取名为静秋,表达的是在动荡世界里的另一种安静,周国平的《一个父亲的札记》里唤自己的女儿为妞妞,表达的主要是女儿的可爱与自己对其的挚爱,而翠翠这个名字更多的是散发了一种朝气,一方面映衬了篁竹的清脆可人,一方面展示了篁竹的坚强不屈,是一种可贵生命的象征。语言自然又是本篇小说的一大特色,如当时龙舟竞渡结束后,翠翠一个人在等爷爷来接她,天黑了心里十分害怕,二佬恰巧在这时候赶鸭子出现了好意让她去他家楼上等,翠翠却误会了二佬,二佬的一句“大鱼会吃掉你” 也成了日后翠翠美美的思念。《边城》里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小说开头写到翠翠的时候,用“小兽物”来形容翠翠,仿佛翠翠就是大自然的小精灵,充满了灵性。在写到大佬和二佬追求翠翠时,用“车路”形容唱歌求爱,用“马路”形容请人说亲,既形象生动又活泼有趣。另外,小说中提到的“渡船”和“碾坊”其实象征了生活中的两种理念,渡船和碾坊本身就暗示了旧的封建婚姻习俗和社会地位不平等的矛盾。③从形式上看,本篇小说叙述结构奇特,还多使用了插序的叙述方式,在写完了第一个端午节的情况后,插补了第一个端午节时翠翠二佬傩送的相遇情景,文中回忆了翠翠母亲与军官的爱情故事,似乎也预示着翠翠的爱情悲剧。从形象上看,小说塑造出了具有特征、富于魅力的人物形象。翠翠的爷爷、翠翠、船总等都彰显了人性的.率真,展现了边城的风俗之美。当然翠翠爱情的美是贯穿全文的,翠翠对傩送爱的如一,是一种依恋的美。翠翠之所以喜欢二佬,也有诗意的美的意境的影响,翠翠在梦里听到二佬的歌声时,她觉得自己在飞,这样的意境是极美的,令翠翠不禁向往。《山楂树之恋》里所描绘的爱情虽然不是奔放的但会让人觉得是浪漫的,而翠翠和傩送之间的爱情展现更多的是内敛的美,孙建新选择直接告白,选择用情书表达自己的爱意,而傩送选择的是用山歌表达自己的心声,一个是由内而外的袒露,一个是由外而内的相思。可以说,翠翠与傩送之间的爱情更羞涩,是一种含蓄而又富于诗意的美,这种爱简简单单,没有了个人的得失,悄无声息,不留痕迹。《边城》在展示翠翠美好爱情的同时又伴随着哀婉故事的发生,大佬天保外出闯滩不幸去世,爷爷为翠翠的婚事操心过度在风雨之夜死去,翠翠孤身一人守着渡船盼望着出走他乡的二佬傩送归来。翠翠的结局不禁令人惋惜,让爱情多了一种凄美。这种残缺似乎是从另一种角度展示了美的真实,感受平凡生活里的哀与乐。
《边城》这篇小说中还隐藏了一种孤独的美,这种孤独是一直都在的,小说中所描绘的孤独无疑为文章增添了另一种美。小说一开头就点出了塔下只有一户人家,这是远离喧嚣的一个暗示,没有熙熙攘攘,却充满了温暖。这户人家里的爷爷和孙女都有着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爷爷有一个挚爱的女儿,可是对爱情忠诚的女儿却选择随军人而去喝了冷水,留给爷爷的是无尽的思念。爷爷担心翠翠和自己的女儿遭遇同样的经历,却不愿向翠翠提及这些事情,翠翠自然也不明白这些事情,爷爷就一个人默默为翠翠的婚事操尽了心还遭致了误解。翠翠是一个孤独的小精灵,她生于大山,长于大山,从小说中可以得知,翠翠并没有同伴,只有一条小黄狗相伴。由于身世的特殊,她缺少了父爱和母爱,除了爷爷,她似乎也没有了谈心的对象,可是爷爷自然不懂她少女的心。对于大佬的提亲,爷爷觉得应该让翠翠自己决定,让翠翠自由选择自己的幸福,这样看来,其实爷爷是十分民主的,但是从爷爷焦急的询问大佬和二佬的举动来看,爷爷想得更多的是为翠翠寻找一个依靠,考虑的是以后,而翠翠更需要的是陪伴,期待的是现在,翠翠幻想的爱情是浪漫的。小说中的杨马兵也是一个孤独者的典型代表,杨马兵在小说中出现的次数并不多,但正是因为杨马兵让小说故事的结局增添了几分美,从杨马兵与爷爷的谈话过程中,可以知道爷爷离去了,想象着一户人家最后只剩下翠翠自己一个人,读者多不愿看到翠翠失去甜甜的笑,顿觉悲从心来,替翠翠着急,而杨马兵恰恰为读者解除了这般的顾虑。虽然最后并不知道傩送是否真的会回来,但杨马兵对翠翠的守护却给了读者另一种安慰。
《边城》是一部关于美的优秀杰作,作者想要表现的是一种真实可贵的存在,一种淳朴善良的民风,一种悄无声息的恒美。生活本应是属于真善美的,并且沈从文相信人类的品格是可以被塑造的,他希望人人都有这样一种对真善美的呼唤和追求,可以说小说《边城》正是以善美来衬托了生命的可贵与爱情的真挚,还原了生活本来的美。(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注解:
① 吴立昌.沈从文——建筑人性神庙[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1),123-124.
② 刘瑜.送你一颗子弹[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③ 张习涛.最后一个浪漫派的象征之探——沈从文象征艺术论..
参考文献:
[1] 沈从文,卓雅摄影.沈从文的湘西[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7-18.
[2] 吴立昌.沈从文—建筑人性神庙[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123-124.
[3] 刘志山.真善美的哲学与教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 刘洪涛.《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J].文学评论,(1).
[5] 袁红涛.论《边城》的人物描写艺术[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4)
关于《边城》美的呈现
《边城》是反映湘西人民生活的艺术珍品,这是一曲爱与美的赞歌,旨在重塑民族品格。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以翠翠的爱情为主线,讲述了发生在平凡人(翠翠、爷爷、傩送、天保等人)之间的一个故事,向读者展现了美丽的边城山水,展现了古老的淳朴民情,展现了爱与美的力量,展现了微妙的湘西世界,展现了作者的创作境界追求。
《边城》的创作境界即是呈美。“至于‘情景合一’,则是要求人们以其思想感情再现。地造化之工,这就是‘美’”。艾米《山楂树之恋》和沈从文《边城》同为纯美系列的爱情故事,为了更好地展示爱情的美感,两篇小说都极力渲染了景物的美,然而两位作家表达美的方式却是不尽相同的,小说《山楂树之恋》美在了一棵树,而《边城》却美在了整个山城,《边城》的美是随处可见的,而《山楂树之恋》的美只美在了那个季节。小说《边城》用大量的笔墨描绘了这个远离喧嚣的偏远地的美,像极了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山楂树的美适合藏进记忆,那是属于回忆的,而山城的美适合观赏,那是属于享受的。茶峒是一座很有灵气的山城,这样的山,这样的水,一切都美不胜收,美的那般纯粹,那般自然,使得凤凰小城成了无数读者向往的理想边境。这里的树没有经过修葺,这里的山没有经过雕琢,这才是源自大自然的美,也正是这样的山水才滋养了小城里的人们,他们没有浮躁,安于本分,但这并不是不求进步,并不是失去了生命的力量,而是一种“让命运的归命运,让自己的归自己”②的实事求是的`处事态度,同自然般成长。
《边城》的美不仅源于茶峒山水的美丽,还源于文本本身,在《边城》的叙述过程中,处处可以找到美的足迹,首先,本篇小说的语言存在着一种话语蕴藉的美。关于小说中人物的名字,比较典型的就是撑渡船的孙女——翠翠,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提到了这个小女孩,却没有指出女孩的名字,直到叙述了女孩母亲与茶峒军人的过往后,才交代了老人给孙女所取的名字,这个名字也是使本篇小说广为流传的一个重要因素。翠翠二字,简短有力,读起来朗朗上口,翠翠这个名字在青山绿水间又是那么合乎情理。艾米在小说《山楂树之恋》的女主角取名为静秋,表达的是在动荡世界里的另一种安静,周国平的《一个父亲的札记》里唤自己的女儿为妞妞,表达的主要是女儿的可爱与自己对其的挚爱,而翠翠这个名字更多的是散发了一种朝气,一方面映衬了篁竹的清脆可人,一方面展示了篁竹的坚强不屈,是一种可贵生命的象征。语言自然又是本篇小说的一大特色,如当时龙舟竞渡结束后,翠翠一个人在等爷爷来接她,天黑了心里十分害怕,二佬恰巧在这时候赶鸭子出现了好意让她去他家楼上等,翠翠却误会了二佬,二佬的一句“大鱼会吃掉你”也成了日后翠翠美美的思念。《边城》里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小说开头写到翠翠的时候,用“小兽物”来形容翠翠,仿佛翠翠就是大自然的小精灵,充满了灵性。在写到大佬和二佬追求翠翠时,用“车路”形容唱歌求爱,用“马路”形容请人说亲,既形象生动又活泼有趣。另外,小说中提到的“渡船”和“碾坊”其实象征了生活中的两种理念,渡船和碾坊本身就暗示了旧的封建婚姻习俗和社会地位不平等的矛盾。从形式上看,本篇小说叙述结构奇特,还多使用了插序的叙述方式,在写完了第一个端午节的情况后,插补了第一个端午节时翠翠二佬傩送的相遇情景,文中回忆了翠翠母亲与军官的爱情故事,似乎也预示着翠翠的爱情悲剧。从形象上看,小说塑造出了具有特征、富于魅力的人物形象。翠翠的爷爷、翠翠、船总等都彰显了人性的率真,展现了边城的风俗之美。当然翠翠爱情的美是贯穿全文的,翠翠对傩送爱的如一,是一种依恋的美。翠翠之所以喜欢二佬,也有诗意的美的意境的影响,翠翠在梦里听到二佬的歌声时,她觉得自己在飞,这样的意境是极美的,令翠翠不禁向往。《山楂树之恋》里所描绘的爱情虽然不是奔放的但会让人觉得是浪漫的,而翠翠和傩送之间的爱情展现更多的是内敛的美,孙建新选择直接告白,选择用情书表达自己的爱意,而傩送选择的是用山歌表达自己的心声,一个是由内而外的袒露,一个是由外而内的相思。可以说,翠翠与傩送之间的爱情更羞涩,是一种含蓄而又富于诗意的美,这种爱简简单单,没有了个人的得失,悄无声息,不留痕迹。《边城》在展示翠翠美好爱情的同时又伴随着哀婉故事的发生,大佬天保外出闯滩不幸去世,爷爷为翠翠的婚事操心过度在风雨之夜死去,翠翠孤身一人守着渡船盼望着出走他乡的二佬傩送归来。翠翠的结局不禁令人惋惜,让爱情多了一种凄美。这种残缺似乎是从另一种角度展示了美的真实,感受平凡生活里的哀与乐。
《边城》这篇小说中还隐藏了一种孤独的美,这种孤独是一直都在的,小说中所描绘的孤独无疑为文章增添了另一种美。小说一开头就点出了塔下只有一户人家,这是远离喧嚣的一个暗示,没有熙熙攘攘,却充满了温暖。这户人家里的爷爷和孙女都有着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爷爷有一个挚爱的女儿,可是对爱情忠诚的女儿却选择随军人而去喝了冷水,留给爷爷的是无尽的思念。爷爷担心翠翠和自己的女儿遭遇同样的经历,却不愿向翠翠提及这些事情,翠翠自然也不明白这些事情,爷爷就一个人默默为翠翠的婚事操尽了心还遭致了误解。翠翠是一个孤独的小精灵,她生于大山,长于大山,从小说中可以得知,翠翠并没有同伴,只有一条小黄狗相伴。由于身世的特殊,她缺少了父爱和母爱,除了爷爷,她似乎也没有了谈心的对象,可是爷爷自然不懂她少女的心。对于大佬的提亲,爷爷觉得应该让翠翠自己决定,让翠翠自由选择自己的幸福,这样看来,其实爷爷是十分民主的,但是从爷爷焦急的询问大佬和二佬的举动来看,爷爷想得更多的是为翠翠寻找一个依靠,考虑的是以后,而翠翠更需要的是陪伴,期待的是现在,翠翠幻想的爱情是浪漫的。小说中的杨马兵也是一个孤独者的典型代表,杨马兵在小说中出现的次数并不多,但正是因为杨马兵让小说故事的结局增添了几分美,从杨马兵与爷爷的谈话过程中,可以知道爷爷离去了,想象着一户人家最后只剩下翠翠自己一个人,读者多不愿看到翠翠失去甜甜的笑,顿觉悲从心来,替翠翠着急,而杨马兵恰恰为读者解除了这般的顾虑。虽然最后并不知道傩送是否真的会回来,但杨马兵对翠翠的守护却给了读者另一种安慰。
《边城》是一部关于美的优秀杰作,作者想要表现的是一种真实可贵的存在,一种淳朴善良的民风,一种悄无声息的恒美。生活本应是属于真善美的,并且沈从文相信人类的品格是可以被塑造的,他希望人人都有这样一种对真善美的呼唤和追求,可以说小说《边城》正是以善美来衬托了生命的可贵与爱情的真挚,还原了生活本来的美。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以翠翠的爱情为主线,讲述了发生在平凡人(翠翠、爷爷、傩送、天保等人)之间的一个故事,向读者展现了美丽的边城山水,展现了古老的淳朴民情,展现了爱与美的力量,展现了微妙的湘西世界,展现了作者的创作境界追求。
《边城》的创作境界即是呈美。“至于‘情景合一’,则是要求人们以其思想感情再现。地造化之工,这就是‘美’”。①艾米《山楂树之恋》和沈从文《边城》同为纯美系列的爱情故事,为了更好地展示爱情的美感,两篇小说都极力渲染了景物的美,然而两位作家表达美的方式却是不尽相同的,小说《山楂树之恋》美在了一棵树,而《边城》却美在了整个山城,《边城》的美是随处可见的,而《山楂树之恋》的美只美在了那个季节。小说《边城》用大量的笔墨描绘了这个远离喧嚣的偏远地的美,像极了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山楂树的美适合藏进记忆,那是属于回忆的,而山城的美适合观赏,那是属于享受的。茶峒是一座很有灵气的山城,这样的山,这样的水,一切都美不胜收,美的那般纯粹,那般自然,使得凤凰小城成了无数读者向往的理想边境。这里的树没有经过修葺,这里的山没有经过雕琢,这才是源自大自然的美,也正是这样的山水才滋养了小城里的人们,他们没有浮躁,安于本分,但这并不是不求进步,并不是失去了生命的力量,而是一种“让命运的归命运,让自己的归自己”②的实事求是的处事态度,同自然般成长。
《边城》的美不仅源于茶峒山水的美丽,还源于文本本身,在《边城》的叙述过程中,处处可以找到美的足迹,首先,本篇小说的语言存在着一种话语蕴藉的美。关于小说中人物的名字,比较典型的就是撑渡船的孙女――翠翠,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提到了这个小女孩,却没有指出女孩的名字,直到叙述了女孩母亲与茶峒军人的过往后,才交代了老人给孙女所取的名字,这个名字也是使本篇小说广为流传的一个重要因素。翠翠二字,简短有力,读起来朗朗上口,翠翠这个名字在青山绿水间又是那么合乎情理。艾米在小说《山楂树之恋》的女主角取名为静秋,表达的是在动荡世界里的另一种安静,周国平的《一个父亲的札记》里唤自己的女儿为妞妞,表达的主要是女儿的可爱与自己对其的挚爱,而翠翠这个名字更多的是散发了一种朝气,一方面映衬了篁竹的清脆可人,一方面展示了篁竹的坚强不屈,是一种可贵生命的象征。语言自然又是本篇小说的一大特色,如当时龙舟竞渡结束后,翠翠一个人在等爷爷来接她,天黑了心里十分害怕,二佬恰巧在这时候赶鸭子出现了好意让她去他家楼上等,翠翠却误会了二佬,二佬的一句“大鱼会吃掉你”也成了日后翠翠美美的思念。《边城》里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小说开头写到翠翠的时候,用“小兽物”来形容翠翠,仿佛翠翠就是大自然的小精灵,充满了灵性。在写到大佬和二佬追求翠翠时,用“车路”形容唱歌求爱,用“马路”形容请人说亲,既形象生动又活泼有趣。另外,小说中提到的“渡船”和“碾坊”其实象征了生活中的两种理念,渡船和碾坊本身就暗示了旧的封建婚姻习俗和社会地位不平等的矛盾。③从形式上看,本篇小说叙述结构奇特,还多使用了插序的叙述方式,在写完了第一个端午节的情况后,插补了第一个端午节时翠翠二佬傩送的相遇情景,文中回忆了翠翠母亲与军官的爱情故事,似乎也预示着翠翠的爱情悲剧。从形象上看,小说塑造出了具有特征、富于魅力的人物形象。翠翠的爷爷、翠翠、船总等都彰显了人性的率真,展现了边城的风俗之美。当然翠翠爱情的美是贯穿全文的,翠翠对傩送爱的如一,是一种依恋的美。翠翠之所以喜欢二佬,也有诗意的美的意境的影响,翠翠在梦里听到二佬的歌声时,她觉得自己在飞,这样的意境是极美的,令翠翠不禁向往。《山楂树之恋》里所描绘的爱情虽然不是奔放的但会让人觉得是浪漫的,而翠翠和傩送之间的爱情展现更多的是内敛的美,孙建新选择直接告白,选择用情书表达自己的爱意,而傩送选择的是用山歌表达自己的心声,一个是由内而外的袒露,一个是由外而内的'相思。可以说,翠翠与傩送之间的爱情更羞涩,是一种含蓄而又富于诗意的美,这种爱简简单单,没有了个人的得失,悄无声息,不留痕迹。《边城》在展示翠翠美好爱情的同时又伴随着哀婉故事的发生,大佬天保外出闯滩不幸去世,爷爷为翠翠的婚事操心过度在风雨之夜死去,翠翠孤身一人守着渡船盼望着出走他乡的二佬傩送归来。翠翠的结局不禁令人惋惜,让爱情多了一种凄美。这种残缺似乎是从另一种角度展示了美的真实,感受平凡生活里的哀与乐。
《边城》这篇小说中还隐藏了一种孤独的美,这种孤独是一直都在的,小说中所描绘的孤独无疑为文章增添了另一种美。小说一开头就点出了塔下只有一户人家,这是远离喧嚣的一个暗示,没有熙熙攘攘,却充满了温暖。这户人家里的爷爷和孙女都有着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爷爷有一个挚爱的女儿,可是对爱情忠诚的女儿却选择随军人而去喝了冷水,留给爷爷的是无尽的思念。爷爷担心翠翠和自己的女儿遭遇同样的经历,却不愿向翠翠提及这些事情,翠翠自然也不明白这些事情,爷爷就一个人默默为翠翠的婚事操尽了心还遭致了误解。翠翠是一个孤独的小精灵,她生于大山,长于大山,从小说中可以得知,翠翠并没有同伴,只有一条小黄狗相伴。由于身世的特殊,她缺少了父爱和母爱,除了爷爷,她似乎也没有了谈心的对象,可是爷爷自然不懂她少女的心。对于大佬的提亲,爷爷觉得应该让翠翠自己决定,让翠翠自由选择自己的幸福,这样看来,其实爷爷是十分民主的,但是从爷爷焦急的询问大佬和二佬的举动来看,爷爷想得更多的是为翠翠寻找一个依靠,考虑的是以后,而翠翠更需要的是陪伴,期待的是现在,翠翠幻想的爱情是浪漫的。小说中的杨马兵也是一个孤独者的典型代表,杨马兵在小说中出现的次数并不多,但正是因为杨马兵让小说故事的结局增添了几分美,从杨马兵与爷爷的谈话过程中,可以知道爷爷离去了,想象着一户人家最后只剩下翠翠自己一个人,读者多不愿看到翠翠失去甜甜的笑,顿觉悲从心来,替翠翠着急,而杨马兵恰恰为读者解除了这般的顾虑。虽然最后并不知道傩送是否真的会回来,但杨马兵对翠翠的守护却给了读者另一种安慰。
《边城》是一部关于美的优秀杰作,作者想要表现的是一种真实可贵的存在,一种淳朴善良的民风,一种悄无声息的恒美。生活本应是属于真善美的,并且沈从文相信人类的品格是可以被塑造的,他希望人人都有这样一种对真善美的呼唤和追求,可以说小说《边城》正是以善美来衬托了生命的可贵与爱情的真挚,还原了生活本来的美。
拓展阅读:《边城》读后感
“小溪流下去,绕山?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亮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边城》里的文字总是不经意的撩拨着我的心弦,文中处处浸润着湘楚景色,处处是淳厚质朴的风味人情,字里行间飘散着一种淡淡的诗意。读起它时你便会被忧伤围绕,像是触及到了什么,是怀念儿时那个有着暖阳的冬日午后?还是现在这个让我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这便是沈从文先生带给我们的他的边城,一座沉默的城,一座质朴的城,一座宿命的城,从开始到结束似乎都在默默的隐忍着什么。翠翠,这个像观音一样的女孩子,她就是这座城的化身,从恋上了那个在梦中可以用歌声将她带到很远地方的人儿开始,她便选择了沉默,虽然内心起伏不定,表面却始终如一。文中的结局疼爱她的祖父在雷雨夜里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默默相爱的青年恋人离去。翠翠依然重复着母亲的命运,惟有等待,“那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沈从文先生从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着人物的心理,使人不由自主的融入人物的心灵世界,融入湘西这片纯朴漂亮的土地,融入那群温良率直的人们中,他用诗一般的语言的轻声述说着整个民族的悲哀,召唤我们炎黄子孙本性的良知,正是因为爱得这般深沉才孕育了这些带着哀思的文字。
我在想,为何取名《边城》,在心里它就这么“遥远”吗?还是在沈从文先生心灵深处正守护着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不都有一座“边城”吗?也许那座悲天悯人的城已经随着历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给我们的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深深思考。
浅析《边城》人性美
《边城》以湘西边境山城茶峒和附近农村为背景,描写了一位以摆渡过活的老人和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淳朴生活,怎样分析《边城》人性美?
《边城》以湘西边境山城茶峒和附近农村为背景,描写了一位以摆渡过活的老人和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淳朴生活,以及发生在翠翠与水码头船总的两个儿子之间的凄美的爱情故事。对湘西富有特色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作了诗情画意的描述,展现了湘西世界质朴安宁,古风纯色的意蕴美,以及湘西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美好的心境,讴歌了边城百姓淳朴的人性美和爱情的自然美。
沈从文的《边城》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小说以湘西小山城茶垌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作品通过对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之间淳浓的亲情,邻里之间友爱互助、和睦相处的乡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
边城的青山绿水是美的,边城的故事是美的,边城人那种沉浸于生活、融会于自然的心态也是美的。边城的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淳朴勤俭的古老民风。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构了一个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创造的人物闪烁着人性中率真、美丽、虔诚的一面,边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翠翠的美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她的天真善良、温柔清纯不带一点儿世俗的尘渣。
翠翠,这个名字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简单称呼,它体现了爷爷对翠翠所寄予的理想:除了希望她富有生命力,茁壮成长而外,更希望她出落得美丽动人。在美丽的大自然的养育下,她“天真活泼,有如山上的小黄麂一样乖巧”,一双大眼睛清亮如水晶。她从不知道发愁,从不知道动气,显得是那么纯洁、可爱,就像山上一株含苞带露的野花,自然、娇嫩。翠翠有着对爷爷的那一份深深的依恋之情,所以她不愿意离开爷爷,就连上一里路远的茶垌城看热闹,也要和爷爷一起去。她不愿意让小船来陪爷爷,她要和爷爷一同撑渡船,一同歇息,一同看热闹。
翠翠对二老的爱情是在无言中默默相许,对于大老,只是无言的拒绝。翠翠对二老朝思暮想,在梦中她听到傩送的情歌觉得又软又缠绵,灵魂随着美妙的歌声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象征爱情的虎耳草,打算送情人。由此可见,翠翠与二老傩送的爱情是纯洁、自然的,丝毫没有受到金钱、财富和社会地位的影响,也没有受到家长观念的制约,而是出于自然的人性,出于纯真的爱。他们的爱情是边城人爱与美的化身。翠翠对傩送的爱,虽有一个由下意识的朦胧感受到明确的体验的发展过程,但在事件的全部发展过程中,她始终信守着自己梦魂牵绕的最初选择,没有因为人事出现的周折而改变初衷。她对傩送的爱是忠诚的,坚贞的。傩送远走他乡,爷爷溘然长世,她痛苦悲伤但并没有倒下,她谢绝船总让她住进他家的好意,她像爷爷那样守着摆渡的岗位,苦恋着并等待傩送归来,充分表现她性格坚强的一面,展现着柔中有刚的美,她怀着希望与自己坎坷命运作持久的抗争。
爷爷的美不骄惰,不浮华,令人感到朴实沉重。
爷爷为人敦厚,恪尽本分,为了让过渡人能赶回家吃晚饭,在渡船上忙个不停。他疼爱翠翠,感情上尽力体谅,在她烦心的时候为她讲故事、唱歌;操心她的亲事,想促成她的爱情,引翠翠注意夜晚的歌声。对从小失去父母的翠翠,他充满悲悯。女儿女婿的悲剧,在他的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担心翠翠走她母亲的老路,就不告诉翠翠晚上唱歌的事实,也不告诉她天保兄弟的选择。翠翠是这个老船夫生活的精神依托。他担忧着翠翠在自己离开人世后的生活,想把她的生活安排的更好一些,有一个好的归宿。从这个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他对孙女的深厚的爱,同时也感觉到他的身上有一份摆不脱的沉重、孤独和寂寞。这相依为命的祖孙俩使我们看到了人世间至纯至美的祖孙之爱。
天保兄弟的美浓郁悲壮,充满男子气概。节选部分写的内容不多,但我们透过这一点点,依旧可以看到人性的光辉。作哥哥的天保走车路占了先,无论如何也不肯先开腔唱歌,当明知自己不是弟弟的敌手,就决定离开,就此,让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了那份浓厚的诚挚的手足之情。傩送对翠翠的爱也是纯真的,他舍弃了碾坊,甘愿为真心的爱情守一辈子渡船。
邻里之间的美温馨令人向往,船总顺顺便是这一点的总代表。他大方洒脱、欢喜交朋结友,慷慨又能济人之急。在他的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狭隘,少了商人聚敛钱财的`贪婪与世故,少了奸妄小人的阴险奸诈;多了一副乡里人的宽阔豪爽的胸怀,多了一颗仗义疏财的仁义之心,多了一种乡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正是这种美德影响着乡邻,从而在这块不显山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里想都不曾想到的民风民俗,而且这种“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的淳朴民情在这古老的大地上哺育着一代又一代,演绎着一个又一个传奇式的田园牧歌故事。面对着风雨中丧亲失业、无依无靠的翠翠,他尽释前嫌,忙前忙后。这就是湘西风土人情,这就是茶峒人的善良。这份浓浓的人性,这份厚厚的美德足可令城市中那些自以为知书达理、寡心静欲者之汗颜。在这里没有什么地位的尊卑之别,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在这里没有勾心斗角、强取豪夺,有的只是心与心的交换、血与血的对流。
《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这里人性皆真、皆善、皆美。作者揭示一种全新的、健全的、理想的、自主自为的生命存在形态,这种生命存在形态的内涵是纯洁、勤劳、朴实、善良、热情,信守自己的爱情初衷,保持乡民的淳朴本色。这是一幅理想的人生图景。在《边城》里面,我们更能感受到一种似乎已为我们所陌生的自然、优美、健康的人性,那种如大自然本身一样凝重而又本色真实的人生形式;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因此,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
《边城》的美--解读《边城》
《边城》的美
《边城》所写的故事很简单,然而却极美: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小说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一、山水美
《边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小说中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如画让人如入梦境,无不给人美的享受。
二、风情美
沈从文在《边城》描绘了一幅他童年记忆中、理想世界中的美丽湘西地域风俗画。这幅风俗画是优美的、精致的、奇丽的,它蕴涵了湘西边地的自然风光、社会风俗、人际关系、人情人性等等,积淀着深厚博大而又神秘瑰丽的楚文化。
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因此,《边城》中就有了一个质朴而又清新的世界,一个近乎“世外桃源”式的乡村社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他笔下的湘西是这样的:中秋节,青年男女用对歌的形式在月夜下倾吐爱意;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角楼观赏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的`活动,“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鸭子的主人”;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火,“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小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这种氛围里生活的人们质朴而又善良,任何剑拔弩张在这里都显得格格不入。
在划船比赛中,胜利的队伍可以得到一枚小银牌,在边城之外,总会有人计较谁会得到它,但是在边城人看来,银牌不拘缠到船上哪一个人的头上,都显出一船人合作努力的光荣。在边城,没有争名夺利。
“从文出生于苗汉杂居的湘西,他最熟悉的是这一地区的风土人情。非但熟悉,而且是热爱。”施蛰存如是说。
三、人性美
边城的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纯朴勤俭的古老民风。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构了一个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创造的人物闪烁着人性中率真、美丽、虔诚的一面,边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在《边城》里面,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在说到两位年青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而更让人称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显得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主人公翠翠是其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形象,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她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边城的风日、山水,使她出落成一个眉清目秀、聪慧温柔,且带几分矜持、几分娇气的少女。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傩送远走他乡,爷爷溘然长世,她痛苦悲伤但并没有倒下,她谢绝船总让她住进他家的好意,她像爷爷那样守着摆渡的岗位,苦恋着并等待傩送归来,充分表现她性格坚强的一面,展现着柔中有刚的美,她怀着希望与自己坎坷命运作持久的抗争。
《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 世界,这里人性皆真、皆善、皆美,由每个人身上所焕生的人性美、人情美营造了这个世界,这里看不到邪恶、奸诈和贪欲;这里有贫富区分和社会地位高低的差别,但他们都互相亲善着、扶持着;这里也有矛盾,但那决不是善与恶的冲突;小说结局是悲剧性的,但也绝非是奸邪之徒所致。
正如批评家刘西渭所说:“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
《边城》在一首清澈、美丽但又有些哀婉的田园牧歌中,为人类的爱做了恰如其分的说明。在这样一篇美丽的文字之中,我们更能感受到一种似乎已为我们所陌生的自然、优美、健康的人性,那种如大自然本身一样凝重、明慧而又本色真实的人生形式。因此,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
★ 呈现同义词
★ 呈现的同义词
★ 呈现的近义词
★ 边城,边城
★ 《边城》读后感
★ 边城读后感
★ 沈从文《边城》
★ 语文 -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