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姚平仲小传》原文及翻译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嘎嘎嘎嘎嘎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陆游《姚平仲小传》原文及翻译(共含10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嘎嘎嘎嘎嘎”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陆游《姚平仲小传》原文及翻译

篇1:陆游《姚平仲小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①姚平仲,字希晏,世为西陲大将。幼孤,从父古养为子。年十八,与夏人战臧底河,斩获甚众,贼莫能枝梧①。宣抚使童贯召与语,平仲负气不少屈。贯不悦,抑其赏,然关中豪杰皆推之,号“小太尉”。睦州盗起,徽宗遣贯讨贼,贯虽恶平仲,心服其沉勇,复取以行。及贼平,平仲功冠军,乃见贯曰:“平仲不愿得赏,愿一见上耳。”贯愈忌之。他将王渊、刘光世皆得召见,平仲独不与。

②钦宗在东宫,知其名,及即位,金人入寇,都城受围,平仲适在京师,得召对福宁殿,厚赐金帛,许以殊赏,于是平仲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及出,连破两寨,而虏以夜徙去。平仲功不成,遂乘青骡亡命,一昼夜驰七百五十里,抵邓州,始得食。

③入武关,至长安,欲隐华山,顾以为浅,奔蜀,至青城山上清宫,人莫识也。留一日,复入大面山,行二百七十余里,度采药者莫能至,乃解纵所乘骡,得石穴以居。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弗得也。乾道、淳熙之间,始出,至丈人观道院,自言如此。

④时年八十余,紫髯郁然,长数尺,面奕奕有光;行不择崖堑、荆棘,其速若奔马;亦时为人作草书,颇奇伟,然秘不言得道之由云。

(选自《中国历代散文名篇鉴赏》)

【注】①枝梧:抗拒。

译文:

姚平仲,字希晏,他家世代担任西部边境的大将。他从小成了孤儿,伯父(或叔父)姚古把他作为儿子抚养。十八岁,和西夏军队在臧底河交战,消灭和俘虏的敌人很多,敌人不能抗拒。宣抚使童贯召见他,和(他)谈话,姚平仲自恃有骨气一点也不屈从(童贯)。童贯很不高兴,扣减了对他的赏赐,但是关中豪杰都推崇他,叫他“小太尉”。睦州(今浙江淳安)盗贼作乱,宋徽宗派童贯征讨贼寇,童贯虽然讨厌姚平仲,(但是)佩服他的沉稳勇猛,又调他而同行。等到贼寇被平定,姚平仲的功劳在全军最大,于是面见童贯说:“我不希望得到赏赐,只愿见一面皇上。”童贯更加忌恨他。别的将领王渊、刘光世都得以被皇上召见,只有姚平仲没有被召见。

宋钦宗做太子的时候,听说了姚平仲的名声,等到一即位,金国人侵犯宋朝,京都被包围,姚平仲正好(或“恰巧”)在京城,能够在福宁殿被(宋钦宗)召见询问对策,(宋钦宗)丰厚地赏赐了他金钱布匹,拿重赏许诺(或“答应”)他。于是姚平仲请求带领敢死队攻入敌人的军营捉拿敌人的头领而献给(宋钦宗)。等到出击后,(他)接连攻破(敌人的)两座营寨,但是敌人在夜里(已经)撤走了。姚平仲没有立功,于是骑着青黑色的骡子逃命,一昼夜跑了七百五十里,到达邓州,才敢吃饭。

(姚平仲)进入武关,到了长安,想要在华山隐居,只是担心(那里离朝廷)太近,又跑到蜀地,到了青城山的上清宫,人们都不认识他。住了一天,又到了大面山,走了二百七十余里,估计采药的人都来不到这里,于是放走了所骑的骡子,找了一个石洞来住下。朝廷多次下诏按照形貌搜寻他,都没有找到。乾道、淳熙(宋孝宗年号)年间,(他)才出山,到了丈人观道院,自己说了以上的经历。

当时(他)八十多岁,紫红色的胡子很密,长好几尺,脸上有红光;走路不躲避崖、沟、荆棘,他的速度就像奔驰的.快马;也经常给别人写草书,(字迹)非常奇特雄伟,但为保守秘密从不说他得道的原因。

篇2:陆游《姚平仲小传》原文及翻译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然关中豪杰皆推之( ) (2)顾以为浅( )

(3)度采药者莫能至( ) (4)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 )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世为西陲大将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B.心服其沉勇,复取以行 覆之以掌,虚若无物

C.度采药者莫能至,乃解纵所乘骡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他将王渊、刘光世皆得召见,平仲独不与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把第②段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平仲适在京师,得召对福宁殿,厚赐金帛,许以殊赏,于是平仲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

4.作者在第①段中多次提及童贯的用意何在?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3分)

5.第④段对人物刻画可谓“形神兼备”,请作简要赏析。(3分)

答案:

1、(4分)(1)推崇(2)只是,但(3)估计(4)按照形貌(搜寻)

2、(3分)B(前者是连词,后者是介词)

3、(5分)姚平仲正好(或“恰巧”)在京城,能够在福宁殿被(宋钦宗)召见询问对策,(宋钦宗)丰厚地赏赐了他金钱布匹,拿重赏许诺(或“答应”)他。于是姚平仲请求带领敢死队攻入敌人的军营捉拿敌人的头领而献给(宋钦宗)。(关键词:适、以。句式:意念上的被动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及省略句)

4、(3分)作者用童贯阴险狡诈的行为,诸如因“平仲负气不少屈”而“抑其赏”、被迫借平仲讨贼而贼平后,阻挠其“不愿得赏,愿一见上耳”,来衬托姚平仲蔑视权贵、英姿勃发、才能出众的少年英雄形象以及人格的伟大。

5、(3分)作者用精炼的语言,通过肖像描写,如“紫髯郁然,长数尺,面奕奕有光”,以及动作描写,如“行不择崖堑、荆棘,其速若奔马”“为人作草书”,生动刻画了一位八十多岁却精神矍铄、行动敏捷、怡然自适、草书奇伟、颇有仙风道骨的隐士形象,可谓形神兼备,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仰和羡慕之情。

陆游人生简介:

陆游,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祖父陆佃,徽宗时官至尚书右丞,后被罢知亳州。父陆宰,官朝请大夫,直秘阁。陆游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世宦家庭。他诞生和成长的年代,正当宋王朝腐败不振、屡遭金国(女真族)进犯的时候。陆游诞生的第二年,金兵即攻陷宋朝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他随父陆宰向南逃亡,在“经旬不炊”和夜闻金兵马嘶中,历尽艰辛,逃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后又逃归故乡山阴。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群情激昂的抗敌气氛,给童年时代的陆游留下难忘的印象,并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他后来曾这样回忆道:“绍兴初,某甫成童,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虽丑裔方张,视之蔑如也。”(《跋傅给事帖》)

陆游自幼好学不倦,自称“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青年时代曾从江西派诗人曾几学诗,得到不少启发,但他并未受其束缚,又从前代大诗人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等人的诗作中汲取滋养。

封建家庭虽然给陆游以良好的文化熏陶,特别是爱国教育,但也给他带来婚姻上的不幸。他20岁时与唐氏结婚,夫妻感情甚笃,可是母亲却不喜欢唐氏,硬逼著他们夫妻离散。离婚后,陆游非常伤痛,曾在后的一次偶然相遇中写了[钗头凤]词以寄深情,此后多次赋诗怀念,直至老年还写了有名的爱情诗《沈园》。

陆游29岁时,赴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应锁厅试,名列第一,但因居于投降派权臣秦桧的孙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国耻“喜论恢复”,于是受到秦桧忌恨,竟在复试时将他除名。秦桧死后,孝宗即位,起初颇有抗金之志,主战派受到重视,陆游方被起用。他积极向朝廷提出许多抗敌复国的军事策略和政治措施。但由于张浚举兵北伐,部下将领不和,再加投降派掣肘,抗战终于受挫。宋朝廷立即动摇,又走上屈服求和的老路;陆游也被加上“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黜还乡。

陆游在故乡山阴镜湖之滨闲居4年,屡次上书求职,最后才于乾道五年(1169)得一个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小官,其时已45岁。他迫于生计,不得不于次年远行入蜀就任。由于位卑职微,再加僻处山城,感到无所作为,但任期满后“归又无所得食”,不得不又上书求“捐一官以禄之,使粗可活”。乾道八年(1172)主战将领四川宣抚使王炎聘他为干办公事,延至幕中襄理军务。这使陆游的生活发生很大变化,他换上戎装,驰骋在当时国防前线南郑(今汉中)一带。铁马秋风、豪雄飞纵的军旅生活,使陆游的怀抱不禁为之一开,写出了许多热情奔放的爱国诗篇。“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丹心唯报国”,可算是他这一时期生活和心情的写照。特别是当他看到川陕地势险要,民气豪侠,觉得可用关中作根本,以谋反攻收复失地。于是便向王炎陈进取之策,提出一些经略中原、积粟练兵的战略。他充满胜利的信心,认为“王师入秦驻一月,传檄足定河南北”。可是陆游的这一片报国赤忱,并不能实现。腐败的宋朝廷,只求苟安,无意进取,致使将士闲置前线,“报国欲死无战场”。不久,宋朝廷将王炎召回,随即罢免,陆游也改任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他只好抱著「不见王师出散关”和“悲歌仰天泪如雨”的激愤心情,眼看著收复中原的希望破灭。此后,陆游又在蜀州、嘉州、荣州代理通判、知州等职,自称“身如林下僧”,抗战复国的壮志一直得不到伸展的机会。

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陆与范素有诗文之交,因此不甚拘守官场礼数,以至引起了同僚讥议;又由于陆游的复国抱负和个人的功名事业长久得不到伸展,常以“脱巾漉酒,拄笏看山”为自得,甚至在琵琶腰鼓、舞衫香雾中寻求精神遂又麻醉,被同僚指责为“不拘礼法,恃酒颓放”。于是陆游索性自号“放翁”,并在诗中这样解嘲道:“名姓已甘黄纸外,光阴全付绿樽中。门前剥啄谁相觅,贺我今年号放翁。”从此,“放翁”便和他的诗名同著于世。

陆游在川陕 9年,祖国的山川形势、风土民情丰富了他的生活体验。特别是在南郑前线,他接触到许多边防战士和“忍死望恢复”的“遗民”,使他的精神境界不禁大开,并将许多富有生活实感的爱国激情倾注于诗。这是他创作上收获最多的时期。陆游对这一创作阶段很珍视,觉得“诗家三昧忽见前”,于是将全部诗作题名为《剑南诗稿》。

淳熙五年(1178)春,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在江西任上,当地发生水灾,他“草行露宿”,不辞辛苦,亲到灾区视察,并“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不料却因此触犯当道,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

陆游在家闲居6年,已经62岁,才又被起用为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州。他赴京受命,写了有名的七律《临安春雨初霁》,其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两句,得到孝宗的激赏,但孝宗并不了解陆游的真正抱负,只叫他到严州后,“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新职虽然不合陆游素志,但他还是勤勉从事,正如诗中所说:“忧民怀懔懔,谋己耻营营。”他在任上,力求“宽期会,简追胥,戒兴作,节燕游”,因此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为他立碑,并为他曾经作过严州太守的高祖陆轸立祠,以纪念他们祖孙二人。

篇3:陆游《姚平仲小传》原文翻译以及阅读练习题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然关中豪杰皆推之( ) (2)顾以为浅( )

(3)度采药者莫能至( ) (4)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 )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世为西陲大将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B.心服其沉勇,复取以行 覆之以掌,虚若无物

C.度采药者莫能至,乃解纵所乘骡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他将王渊、刘光世皆得召见,平仲独不与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把第②段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平仲适在京师,得召对福宁殿,厚赐金帛,许以殊赏,于是平仲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

4.作者在第①段中多次提及童贯的用意何在?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3分)

5.第④段对人物刻画可谓“形神兼备”,请作简要赏析。(3分)

答案:

1、(4分)(1)推崇(2)只是,但(3)估计(4)按照形貌(搜寻)

2、(3分)B(前者是连词,后者是介词)

3、(5分)姚平仲正好(或“恰巧”)在京城,能够在福宁殿被(宋钦宗)召见询问对策,(宋钦宗)丰厚地赏赐了他金钱布匹,拿重赏许诺(或“答应”)他。于是姚平仲请求带领敢死队攻入敌人的军营捉拿敌人的头领而献给(宋钦宗)。(关键词:适、以。句式:意念上的被动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及省略句)

4、(3分)作者用童贯阴险狡诈的行为,诸如因“平仲负气不少屈”而“抑其赏”、被迫借平仲讨贼而贼平后,阻挠其“不愿得赏,愿一见上耳”,来衬托姚平仲蔑视权贵、英姿勃发、才能出众的少年英雄形象以及人格的伟大。

5、(3分)作者用精炼的语言,通过肖像描写,如“紫髯郁然,长数尺,面奕奕有光”,以及动作描写,如“行不择崖堑、荆棘,其速若奔马”“为人作草书”,生动刻画了一位八十多岁却精神矍铄、行动敏捷、怡然自适、草书奇伟、颇有仙风道骨的隐士形象,可谓形神兼备,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仰和羡慕之情。

篇4:姚平仲小传阅读理解答案翻译

姚平仲小传阅读理解答案翻译

姚平仲小传

[宋] 陆游

姚平仲,字希晏,世为西陲大将。幼孤,从父古养为子。年十八,与夏人战臧底河,斩获甚众,贼莫能枝梧。宣抚使童贯召与语,平仲负气不少屈,贯不悦,抑其赏,然关中豪杰皆推之,号小太尉。睦州盗起,徽宗遣贯讨贼,贯虽恶平仲,心服其沉勇,复取以行。及贼平,平仲功冠军,乃见贯曰:平仲不愿得赏,愿一见上耳。贯愈忌之。他将王渊、刘光世皆得召见,平仲独不与。钦宗在东宫,知其名,及即位,金人入寇,都城受围,平仲适在京师,得召对福宁殿,厚赐金帛,许以殊赏,于是平仲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及出,连破两寨,而虏以夜徙去。平仲功不成,遂乘青骡亡命,一昼夜驰七百五十里,抵邓州,始得食。

入武关,至长安,欲隐华山,顾以为浅,奔蜀,至青城山上清宫,人莫识也。留一日,复入大面山,行二百七十余里,度采药者莫能至,乃解纵所乘骡,得石穴以居。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弗得也。乾道、淳熙之间,始出,至丈人观道院,自言如此。时年八十余,紫髯郁然,长数尺,面奕奕有光;行不择崖堑、荆棘,其速若奔马;亦时为人作草书,颇奇伟,然秘不言得道之由云。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贼平,平仲功冠军 冠军:在全军中居首位

B.都城受围,平仲适在京师 适:恰好

C.厚赐金帛,许以殊赏 殊:特别,特殊

D.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 物色: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斩获甚众,贼莫能枝梧

至青城山上清官,人莫识也

B.宣抚使童贯召与语

他将王渊、刘光世皆得召见,平仲独不与

C.(贯)心服其沉勇,复取以行

乃解纵所乘骡,得石穴以居

D.平仲功冠军,乃见贯日

度采药者莫能至,乃解纵所乘骡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姚平仲是北宋末年的抗金爱国将领,小传在交代过主人公的身世后,先叙述姚的少年事迹。他十八岁即大败西夏,扬名西陲,但因负气不少屈而得罪了童贯,因而受赏不及其功。后去睦州平叛,事成,由于童的阻挠,一见上的愿望也未能实现。

B.接着记述平仲中年奇袭金兵的往事,重点写他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的壮举,而对他的偷袭失败又用了连破两寨,而虏已夜徙去来表示自己的惋惜之情。作者隐去姚急于求功,不等援兵到即急速出兵,结果被金兵发现,自己兵败逃亡的史实。

C.最后则记述了姚晚年的出世隐遁生活,无论是写姚骑青骡亡命,或是写他隐居后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弗得,还是写他八十余岁紫髯童颜,健步如飞,秘不言得道之由,都增添了这位失败的'英雄的传奇色彩,表达了作者对他的仰慕之情。

D.作者将主人公置于双向矛盾(一是对战场上的敌人,二是对朝廷里的奸臣)中来刻画,不仅写出了他的事功,而且写活了他的性格,可谓大处落笔,形神兼备。而寓褒贬于客观的叙述之中的写法,则是大诗人诗歌创作技巧在传记写作上的牛刀小试。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平仲负气不少屈,贯不悦,抑其赏。(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平仲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亦时为人作草书,颇奇伟,然秘不言得道之由云。(4分)

参考答案:

8.D (这里的物色是指画出形貌,因该词语后面已有求,

故物色不可能释为寻找)

9.B (该项上句中的与是介词,和;下句中的与读yù,是动词,参加。A项两个莫都是不定代词,没有人,没有谁。C项两个以都是连词,相当于而。D项两个乃都是副词,就,于是)

10.D (该项中这种写法则是大诗人诗歌创作技巧在传记写作上的牛刀小试',有误,这种写法和陆游的诗歌创作技巧并无必然联系。)

【译文】姚平仲,字希晏,他家世代担任西部边境的大将。他从小成了孤儿,伯父(或叔父)姚古把他作为儿子抚养。十八岁,和西夏军队在臧底河交战,消灭和俘虏的敌人很多,敌人不能抵抗。宣抚使童贯召见他并和他谈话,姚平仲自恃有骨气一点也不屈从童贯,童贯很不高兴,扣减了对他的赏赐,但是关中豪杰都推崇他,叫他小太尉。睦州(今浙江淳安)盗贼作乱,宋徽宗派童贯征讨贼寇,童贯虽然讨厌姚平仲,但是佩服他的沉稳勇猛,又调他同行。等到起义被平定,姚平仲的功劳在全军最大,于是面见童贯说:我不希望得到赏赐,只愿见一面皇上。童贯更加忌恨他。别的将领王渊、刘光世都得以被皇上召见,只有姚平仲没有被召见。宋钦宗做太子的时候,听说了姚平仲的名声,等到一即位,金国人侵犯宋朝,京都被围,姚平仲正好在京城,得以在福宁殿被宋钦宗召见询问对策,丰厚地赏赐了他金钱布匹,许诺退敌后给他重赏。于是姚平仲请求带领敢死队攻入敌人的军营捉拿敌人的头领献给宋钦宗。他出击后,接连攻破敌人两座营寨,但是敌人夜里已经撤走了。姚平仲没有立功,于是骑着青黑色的骡子逃命,一昼夜跑了七百五十里,到达邓州,才敢吃饭。 姚平仲进入武关,到了长安,打算在华山隐居,担心那里离朝廷太近,又跑到蜀地,到了青城山的上清宫,人们都不认识他。住了一天,又到了大面山,走了二百七十余里,估计采药的人都来不到这里,于是放走了所骑的骡子,找了一个石洞住下。朝廷多次下诏书画出他的形貌搜寻他,都没有找到。乾道、淳熙(宋孝宗年号)年间才出山,到了丈人观道院,他自己说了以上的经历。当时他已经八十多岁,紫红色的胡子很密,长好几尺,脸上有红光,走路不躲避崖、沟、荆棘,他的速度就像奔驰的快马,又经常给别人写草书,字迹非常奇特雄伟,但为保守秘密从不说他得道的原因。

篇5:《姚平仲小传》阅读及答案分析

《姚平仲小传》阅读及答案分析

①姚平仲,字希晏,世为西陲大将。幼孤,从父古养为子。年十八,与夏人战臧底河,斩获甚众,贼莫能枝梧①。宣抚使童贯召与语,平仲负气不少屈。贯不悦,抑其赏,然关中豪杰皆推之,号小太尉。睦州盗起,徽宗遣贯讨贼,贯虽恶平仲,心服其沉勇,复取以行。及贼平,平仲功冠军,乃见贯曰:平仲不愿得赏,愿一见上耳。贯愈忌之。他将王渊、刘光世皆得召见,平仲独不与。

②钦宗在东宫,知其名,及即位,金人入寇,都城受围,平仲适在京师,得召对福宁殿,厚赐金帛,许以殊赏,于是平仲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及出,连破两寨,而虏以夜徙去。平仲功不成,遂乘青骡亡命,一昼夜驰七百五十里,抵邓州,始得食。

③入武关,至长安,欲隐华山,顾以为浅,奔蜀,至青城山上清宫,人莫识也。留一日,复入大面山,行二百七十余里,度采药者莫能至,乃解纵所乘骡,得石穴以居。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弗得也。乾道、淳熙之间,始出,至丈人观道院,自言如此。

④时年八十余,紫髯郁然,长数尺,面奕奕有光;行不择崖堑、荆棘,其速若奔马;亦时为人作草书,颇奇伟,然秘不言得道之由云。

(选自《中国历代散文名篇鉴赏》)

【注】①枝梧:抗拒。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然关中豪杰皆推之( ) (2)顾以为浅( )

(3)度采药者莫能至( ) (4)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 )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世为西陲大将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B.心服其沉勇,复取以行 覆之以掌,虚若无物

C.度采药者莫能至,乃解纵所乘骡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他将王渊、刘光世皆得召见,平仲独不与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9.把第②段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平仲适在京师,得召对福宁殿,厚赐金帛,许以殊赏,于是平仲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

20.作者在第①段中多次提及童贯的用意何在?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3分)

21.第④段对人物刻画可谓形神兼备,请作简要赏析。(3分)

参考答案

17、(4分)(1)推崇(2)只是,但(3)估计(4)按照形貌(搜寻)

18、(3分)B(前者是连词,后者是介词)

19、(5分)姚平仲正好(或恰巧)在京城,能够在福宁殿被(宋钦宗)召见询问对策,(宋钦宗)丰厚地赏赐了他金钱布匹,拿重赏许诺(或答应)他。于是姚平仲请求带领敢死队攻入敌人的军营捉拿敌人的头领而献给(宋钦宗)。(关键词:适、以。句式:意念上的被动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及省略句)

20、(3分)作者用童贯阴险狡诈的行为,诸如因平仲负气不少屈而抑其赏、被迫借平仲讨贼而贼平后,阻挠其不愿得赏,愿一见上耳,来衬托姚平仲蔑视权贵、英姿勃发、才能出众的少年英雄形象以及人格的伟大。

21、(3分)作者用精炼的语言,通过肖像描写,如紫髯郁然,长数尺,面奕奕有光,以及动作描写,如行不择崖堑、荆棘,其速若奔马为人作草书,生动刻画了一位八十多岁却精神矍铄、行动敏捷、怡然自适、草书奇伟、颇有仙风道骨的隐士形象,可谓形神兼备,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仰和羡慕之情。

《姚平仲小传》参考译文:

姚平仲,字希晏,他家世代担任西部边境的大将。他从小成了孤儿,伯父(或叔父)姚古把他作为儿子抚养。十八岁,和西夏军队在臧底河交战,消灭和俘虏的敌人很多,敌人不能抗拒。宣抚使童贯召见他,和(他)谈话,姚平仲自恃有骨气一点也不屈从(童贯)。童贯很不高兴,扣减了对他的赏赐,但是关中豪杰都推崇他,叫他小太尉。睦州(今浙江淳安)盗贼作乱,宋徽宗派童贯征讨贼寇,童贯虽然讨厌姚平仲,(但是)佩服他的'沉稳勇猛,又调他而同行。等到贼寇被平定,姚平仲的功劳在全军最大,于是面见童贯说:我不希望得到赏赐,只愿见一面皇上。童贯更加忌恨他。别的将领王渊、刘光世都得以被皇上召见,只有姚平仲没有被召见。

宋钦宗做太子的时候,听说了姚平仲的名声,等到一即位,金国人侵犯宋朝,京都被包围,姚平仲正好(或恰巧)在京城,能够在福宁殿被(宋钦宗)召见询问对策,(宋钦宗)丰厚地赏赐了他金钱布匹,拿重赏许诺(或答应)他。于是姚平仲请求带领敢死队攻入敌人的军营捉拿敌人的头领而献给(宋钦宗)。等到出击后,(他)接连攻破(敌人的)两座营寨,但是敌人在夜里(已经)撤走了。姚平仲没有立功,于是骑着青黑色的骡子逃命,一昼夜跑了七百五十里,到达邓州,才敢吃饭。

(姚平仲)进入武关,到了长安,想要在华山隐居,只是担心(那里离朝廷)太近,又跑到蜀地,到了青城山的上清宫,人们都不认识他。住了一天,又到了大面山,走了二百七十余里,估计采药的人都来不到这里,于是放走了所骑的骡子,找了一个石洞来住下。朝廷多次下诏按照形貌搜寻他,都没有找到。乾道、淳熙(宋孝宗年号)年间,(他)才出山,到了丈人观道院,自己说了以上的经历。

当时(他)八十多岁,紫红色的胡子很密,长好几尺,脸上有红光;走路不躲避崖、沟、荆棘,他的速度就像奔驰的快马;也经常给别人写草书,(字迹)非常奇特雄伟,但为保守秘密从不说他得道的原因。

篇6:《姚平仲小传》译文及习题答案

《姚平仲小传》译文及习题答案

姚平仲小传

(南宋)陆游

①姚平仲,字希晏,世为西陲大将。幼孤,从父古养为子。年十八,与夏人战臧底河,斩获甚众,贼莫能枝梧①。宣抚使童贯召与语,平仲负气不少屈。贯不悦,抑其赏,然关中豪杰皆推之,号“小太尉”。睦州盗起,徽宗遣贯讨贼,贯虽恶平仲,心服其沉勇,复取以行。及贼平,平仲功冠军,乃见贯曰:“平仲不愿得赏,愿一见上耳。”贯愈忌之。他将王渊、刘光世皆得召见,平仲独不与。

②钦宗在东宫,知其名,及即位,金人入寇,都城受围,平仲适在京师,得召对福宁殿,厚赐金帛,许以殊赏,于是平仲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及出,连破两寨,而虏以夜徙去。平仲功不成,遂乘青骡亡命,一昼夜驰七百五十里,抵邓州,始得食。

③入武关,至长安,欲隐华山,顾以为浅,奔蜀,至青城山上清宫,人莫识也。留一日,复入大面山,行二百七十余里,度采药者莫能至,乃解纵所乘骡,得石穴以居。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弗得也。乾道、淳熙之间,始出,至丈人观道院,自言如此。

④时年八十余,紫髯郁然,长数尺,面奕奕有光;行不择崖堑、荆棘,其速若奔马;亦时为人作草书,颇奇伟,然秘不言得道之由云。

(选自《中国历代散文名篇鉴赏》)

【注】①枝梧:抗拒。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然关中豪杰皆推之( )(2)顾以为浅

(3)度采药者莫能至() (4)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世为西陲大将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B.心服其沉勇,复取以行 覆之以掌,虚若无物

C.度采药者莫能至,乃解纵所乘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他将王渊、刘光世皆得召见,平仲独不与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9.把第②段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平仲适在京师,得召对福宁殿,厚赐金帛,许以殊赏,于是平仲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

20.作者在第①段中多次提及童贯的用意何在?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3分)

21.第④段对人物刻画可谓“形神兼备”,请作简要赏析。(3分)

参考答案:

17、(4分)(1)推崇(2)只是,但(3)估计(4)按照形貌(搜寻)

18、(3分)B(前者是连词,后者是介词)

19、(5分)姚平仲正好(或“恰巧”)在京城,能够在福宁殿被(宋钦宗)召见询问对策,(宋钦宗)丰厚地赏赐了他金钱布匹,拿重赏许诺(或“答应”)他。于是姚平仲请求带领敢死队攻入敌人的军营捉拿敌人的头领而献给(宋钦宗)。(关键词:适、以。句式:意念上的被动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及省略句)

20、(3分)作者用童贯阴险狡诈的行为,诸如因“平仲负气不少屈”而“抑其赏”、被迫借平仲讨贼而贼平后,阻挠其“不愿得赏,愿一见上耳”,来衬托姚平仲蔑视权贵、英姿勃发、才能出众的少年英雄形象以及人格的伟大。

21、(3分)作者用精炼的语言,通过肖像描写,如“紫髯郁然,长数尺,面奕奕有光”,以及动作描写,如“行不择崖堑、荆棘,其速若奔马”“为人作草书”,生动刻画了一位八十多岁却精神矍铄、行动敏捷、怡然自适、草书奇伟、颇有仙风道骨的隐士形象,可谓形神兼备,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仰和羡慕之情。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平仲功冠军() (2)、平仲适在京师()

(3)、顾以为浅,奔蜀() (4)、度采药者莫能至()

1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平仲负气不少屈,贯不悦,抑其赏

(2)、于是平仲请出死士斫营禽虏帅以献

19、下列侧面写姚平仲用武的`句子是( )(2分)

A、年十八,与夏人战臧底河,斩获甚众 B、然关中豪杰皆推之,号“小太尉”

C、一昼夜驰七百五十里,抵邓州,始得食 D、行不择崖堑荆棘,其速若奔马

20、姚平仲隐于山间的原因有二:一是 ;二是 。

21、陆游为什么要为姚平仲作传?(联系陆游生平经理回答)(3分)

参考答案

17、(4分)

(1)功劳在全军最大 (2)正、恰好

(3)但是(4)估计、推敲

18、(6分)

(1)姚平仲倚恃(依仗、凭借)意气,不肯稍微屈就一下(一点也不屈从),童贯很不高兴,降低了赏赐(负、少屈、抑、各一分)

(2)于是姚平仲请求带领敢死士兵袭击敌人的军官,捉拿敌人的统帅献给(宋钦宗)(死士、斫、意思连续各1分)

19、(2分)B

20、(2分)没有立奇功,无颜见皇上

担心童贯嫉恨乘机加害

21、(3分)陆游为怀才不遇的姚平仲立传,以抒发自己抗击金兵,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难以实现的悲愤之情

参考译文:

姚平仲,字希晏,他家世代担任西部边境的大将。他从小成了孤儿,伯父(或叔父)姚古把他作为儿子抚养。十八岁,和西夏军队在臧底河交战,消灭和俘虏的敌人很多,敌人不能抗拒。宣抚使童贯召见他,和(他)谈话,姚平仲自恃有骨气一点也不屈从(童贯)。童贯很不高兴,扣减了对他的赏赐,但是关中豪杰都推崇他,叫他“小太尉”。睦州(今浙江淳安)盗贼作乱,宋徽宗派童贯征讨贼寇,童贯虽然讨厌姚平仲,(但是)佩服他的沉稳勇猛,又调他而同行。等到贼寇被平定,姚平仲的功劳在全军最大,于是面见童贯说:“我不希望得到赏赐,只愿见一面皇上。”童贯更加忌恨他。别的将领王渊、刘光世都得以被皇上召见,只有姚平仲没有被召见。

宋钦宗做太子的时候,听说了姚平仲的名声,等到一即位,金国人侵犯宋朝,京都金山区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卷被包围,姚平仲正好(或“恰巧”)在京城,能够在福宁殿被(宋钦宗)召见询问对策,(宋钦宗)丰厚地赏赐了他金钱布匹,拿重赏许诺(或“答应”)他。于是姚平仲请求带领敢死队攻入敌人的军营捉拿敌人的头领而献给(宋钦宗)。等到出击后,(他)接连攻破(敌人的)两座营寨,但是敌人在夜里(已经)撤走了。姚平仲没有立功,于是骑着青黑色的骡子逃命,一昼夜跑了七百五十里,到达邓州,才敢吃饭。

(姚平仲)进入武关,到了长安,想要在华山隐居,只是担心(那里离朝廷)太近,又跑到蜀地,到了青城山的上清宫,人们都不认识他。住了一天,又到了大面山,走了二百七十余里,估计采药的人都来不到这里,于是放走了所骑的骡子,找了一个石洞来住下。朝廷多次下诏按照形貌搜寻他,都没有找到。乾道、淳熙(宋孝宗年号)年间,(他)才出山,到了丈人观道院,自己说了以上的经历。

当时(他)八十多岁,紫红色的胡子很密,长好几尺,脸上有红光;走路不躲避崖、沟、荆棘,他的速度就像奔驰的快马;也经常给别人写草书,(字迹)非常奇特雄伟,但为保守秘密从不说他得道的原因。

篇7:李贺小传原文翻译

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序,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欻下榻叩头,言:“阿弥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常所居窗中,勃勃有烟气,闻行车嘒管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囿、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

翻译:

京兆杜牧给李贺的诗集作序,描绘李长吉的奇特之处很是详尽,世上流传李贺的这些事迹。李长吉的嫁入王家的姐姐说起长吉的事来尤其完备。

李长吉身材纤瘦,双眉几乎相连,手指很长,能苦吟诗,能快速书写。最先他被昌黎人韩愈所了解。与长吉一起交游的人,以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这些人最为密切。长吉每天早上出去与他们一同出游,从不曾先确立题目然后再写诗,如同他人那样凑合成篇,把符合作诗的规范放在心里。他常常带着一个小书童,骑着弱驴,背着一个又古又破的锦帛制作的袋子,碰到有心得感受的,就写下来投入囊中。等到晚上回来,他的母亲让婢女拿过锦囊取出里面的诗稿,见所写的稿子很多,就说:“这个孩子要呕出心才罢休啊!”说完就点灯,送上饭给长吉吃。长吉让婢女取出草稿,研好墨,铺好纸,把那些诗稿补成完整的诗,再投入其他袋子,只要不是碰上大醉及吊丧的日子,他全都这样做,过后也不再去看那些作品,王参元、杨敬之等经常过来从囊中取出诗稿抄好带走。长吉常常独自骑驴来往于京城长安和洛阳之间,所到之处有时写了作品,也随意丢弃,所以沈子明家的仅是所保存下来的李贺的诗作只有四卷罢了。

李长吉快要死的时候,忽然在大白天里看见一个穿着红色丝帛衣服的人驾着红色的苍龙,拿着一块木板,上面写着远古的篆体字或石鼓文,说是召唤长吉,长吉全都不认识,忽然下床来磕头说:“我母亲老了,而且生着病,我不愿意去啊。”红衣人笑着说:“天帝刚刚建成一座白玉楼,马上召你去为楼写记。天上的生活还算快乐,并不痛苦啊!”长吉独自哭泣,旁边的人都看见了。一会儿,长吉气绝。他平时所住的房屋的窗子里,有烟气,袅袅向上空升腾,还听到行车的声音和微微的奏乐声。长吉的母亲赶紧制止他人的哭声,等了如同煮熟五斗小米那么长时间,长吉最终死了。嫁入王家的姐姐不是那种编造、虚构故事来描述长吉的人,她所见到的确实像这样。

唉!天空碧蓝而又高远,天上确实有天帝吗?天帝确实有林苑园圃、宫殿房屋、亭观楼阁这些东西吗?如果确实如此,那么上天这么高远,天帝这么尊贵,天上也应该有文学才华超过这个世上的人物啊,为什么唯独对长吉眷顾而使他不长寿呢?唉,又难道是世上所说的有才华而且奇异的人,不仅仅地上少,就是天上也不多吗?长吉活了二十七年,职位不过奉礼太常,当时的`人也多排挤诽谤他。又难道是有才华而且奇异的人,天帝特别重视他,而世人反倒不重视吗?又难道是人的见识会超过天帝吗?

整体赏析

李商隐的《李贺小传》有别于一般传记文的客观直叙,是一篇性情之文;同时也和作者的诗歌风格相异,写得朴实自然而又不乏意趣。

此文最大的特点在于:小传虽小,但小中有大、以小见大。其“小”在于:作者并没有全面勾勒诗人李贺的一生,对他的生平经历也记叙不多,而是选取了他生活中的若干小片段进行插叙,以小片段撑起传记的主干。此外,在篇幅上,全文寥寥数百字,语言极为精练。而其“大”又体现在:极小极短的篇幅却具有很大的容量,集叙事、议论和曲折的抒情于一体,内容浑厚,意味深长。

文章在构思布局上也是较为特别的,全篇以一“奇”字贯之。首段以杜牧为李贺作序之事提挈全篇,言杜牧之序“状长吉之奇甚尽”,以杜牧言李贺“奇”引起下文自己所言李贺之“奇”。随后又提到李贺姊“语长吉之事尤备”,以杜牧序和李贺姊之言点出文中李贺事的由来。

第二段是全文的关键部分,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对李贺外在风貌的描写:“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作者抓住李贺外貌中最典型的几点特征,只用了区区十余字,李贺的清奇之气就跃然纸上了。尔后写李贺的交游情况,“最为昌黎韩愈所知”,与他密切往来的文人也不少。在文人交游中,作诗是最为常见的事情,但李贺每与诸人出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自然引出下文对李贺诗歌创作过程和特点的叙述。在李商隐笔下,李贺的诗歌创作大致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为情造文”,不以程限为意,而那种“得题然后为诗”的情况显然是“为文造情”,这是李贺不赞成的;二是及时捕捉灵感,李贺诗歌的创作方式和过程无疑是特别的,“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所作皆是自己所见所感,既是“为情造文”的表现,“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也是其及时捕捉灵感的方法;三是坚持及时修改整理,“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四是为文用心、能苦吟,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李贺都是呕心沥血为之,正如文中太夫人所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始已尔”。这些都为了说明李贺诗歌创作之“奇”,事实上诗风及其创作方法之奇是由其人性情之奇所影响和决定的,李贺性情之奇不仅在其诗歌创作之奇中有所体现,以下几句更是直接写出了李贺性格中与众不同之处。他的诗歌都是呕心沥血之作,但却“过亦不复省,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创作时一丝不苟,处置作品却极为随意,这是李贺性情之奇的一个方面。

在写了李贺的诗歌创作之奇及性情之奇后,作者在第三段又着力描绘李贺临终之奇。李贺临终之时有天帝召升,这种扑朔迷离、荒诞虚妄的描写占据了此段大部分篇幅,作者不仅对此浓墨重彩大加渲染,更在段末声明:“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也许李贺临终确实曾出现幻觉,而李商隐把这种幻觉放到传记中加以描绘,其实只是以此寄托自己的感情,并以现实和幻觉的鲜明对照引出最后一段的一连串质问。

末段是李商隐对李贺的议论和观感,并借题发挥,抒发了对李贺的惋惜和同情,从中也可窥出李商隐写作这篇小传的未言明的真意。最后一段托出了六个问题,虽然问而不答,但答案自在问中,能探得一二。前三问是问天,后三问则专问李贺的遭遇,层层递进,反复呼号。像李贺这样“才而奇者”世所罕见,却遭到世人的排斥,无人重视,而为天帝所重,与篇首的“奇”遥相呼应,更突出了作者对李贺一生遭遇的同情和悲愤。在这种同情和悲愤中,作者有意无意地把自我也摆了进去,因此无论是在对李贺之奇的叙述中,还是在末尾的一连串质问中,作者自己的身影总是若隐若现、似有若无,作者对自己命运和遭遇的感愤、慨叹也能隐约曲折地表达出来。

篇8:《瓶庵小传》原文及翻译

《瓶庵小传》原文及翻译

吴门枫江之市,有君子焉,人皆称曰瓶庵。或曰守口如瓶,取谨言之义。或曰瓶窄口而广腹,善容物者也。

瓶庵幼失怙废学,长自力于学,好文墨士,于贤人隐君子尤尊敬之。朋友之穷老无所归者,曰:“于我乎养生送死。”于是士君子皆贤瓶庵。人有急难之日,好行其德。尝僦小舟,问舟子曰:“几何钱?”曰数若干,瓶庵曰:“米贵甚,如是,汝安得自活?”乃增其值。故负贩人亦曰瓶庵盛德长者。吴门高士徐枋,难衣食,瓶庵尝馈遗之,枋不辞。

瓶庵年六十,家人将觞客,瓶庵曰:“吾将归故乡,以是费为祖宗祠墓费。吾六十,善病,不于此时一拜先陇①,更何待耶?”于是去,倡建始祖祠,修五世以上墓,拜故旧之陇而酹之,不令其子孙知。事竣,力疾游黄山而后返。里有事,尝就瓶庵平曲直,白徒②悍卒皆服之。或曰:“瓶庵之父,往侨维扬,会逆阉魏忠贤用事,有假其威虐人者,君以布衣叩阍③。抗疏,既危而免。”瓶庵殊多父风也,父尝刲股以疗亲痛,瓶庵父病亦刲股。瓶庵之妹死,有遗子女,并婚嫁之如己出,其孝友如此。于是远近士至吴门者,皆欲争识瓶庵矣。

识瓶庵者曰,瓶庵姓吴,名传鼎,禹存其字也,或曰雨岑,盖徽之休宁人云。瓶庵父,字绍素。

[注]①先陇:祖先陇地,祖墓。②白徒:本指无军籍临时征集的壮丁。此处指散漫无管束的人。③叩阍(hūn):向朝廷进言。

译文:

苏州枫江市集中,住著一位有道德的人,人们都称呼他“瓶庵”。有人说,这称呼是指守口如瓶,取说话谨慎的意义。有人说,瓶子口窄而腹大,很能装东西(比喻做人有度量)。

瓶庵小时候父亲去世,失了学,长大后靠自己奋力学习。他喜欢读书写文章的人,对有道德的人、隐士特别尊敬。对朋友中贫穷年老没有生活依靠的人,他就说:“到我这里来养老送终吧。”所以,讲德行的'读书人都称赞瓶庵。别人遇到急迫患难的事,他总是喜欢帮助人家。瓶庵曾经雇下一只小船,他问船夫:“船钱多少?”对方回答说多少多少钱。瓶庵听了说:“米价很贵,像这一点钱,你怎能养活自家?”就增加了船钱。所以,背负肩挑做买卖的小贩也说瓶庵是道德高尚的长者。苏州亮节高风之士徐枋,生活困难。瓶庵曾赠送周济他,徐枋也不拒绝。

瓶庵六十岁那年,家里人要请客摆酒为他作寿。瓶庵说:“我将回故乡去,拿这笔钱做修整祖宗祠堂坟墓的费用吧。我六十岁了,常患病,不趁这个机会去拜一拜先人的墓田,更待何时呢?”於是离开苏州,回乡倡议修建了始祖的祠堂,修整了五世以上先辈的坟墓,拜望了已故亲友的墓田并洒酒祭奠,但不让自己的子孙们知道。办完事,他带病勉力游览了黄山,然后返回家中。邻居间发生了纠纷,常到瓶庵那里请他评判事非,连服役的百姓、不讲道理的士兵都听他的话。有人说:“瓶庵的父亲到扬州寄居时,正赶上反逆的阉党头子魏忠贤把持朝政,有人借他的权势威逼欺压别人。先生以平民身份给朝廷直言上书,一度处境很危险,后来总算平安无事。”瓶庵很有父亲的风格。他的父亲曾割下大腿肉为父治病。瓶庵的妹妹去世后,留下了子女,瓶庵为他们操办了婚嫁之事,就像对待亲生子女一样。他孝敬长辈、友爱同辈,就是这样,所以无论远近的人士来到苏州,都争先恐后地结识瓶庵。

认识瓶庵的人说,瓶庵姓吴,名传鼎,禹存是他的表字,也有人说他的表字是雨岑。他大概是安徽休宁县人。瓶庵的父亲,表字绍素。

篇9:《陈烟小传》原文及翻译

《陈烟小传》原文及翻译

虞集

【原文】

陈绍,字光伯,毗陵人。登咸淳乙丑进士第,年已四十六,调丹阳尉。绍以功业自许,乐仕边郡,举者满数。改官知朐山县。

岁甲戌,大元大兵渡江,江东西守者皆已降。大兵自沙武口胃雪夜渡至马洲,将攻常州。明年乙亥,宋命故参知政事蜀人姚希德之子訾居常,起知其州;以绍知兵,起复,添差由通判常州以位之。告、绍知常无险,去临安近,不可守,而不敢以苟免求生,同起治郡事。率赢惫就尽之卒,以抗全盛日进之师,厉士气以守,缮城部,备粮枝,治甲兵.绍输私对以给用,不敢以私丧失国事。身当矢石者四十余日,心力餐焉。及兵至城下,拥壕而阵,矢尽不降。城且破,管死之,招扰调兵巷战。从者进马于庭曰:“城东AE门围缺,可以从常熟塘a赴行在②。”绍曰:“孤城,力尽援绝而死,职分也;去此一步,无死所矣!”遣子出城求生,曰:“存吾宗之血食,勿回顾!”驱之,号泣以去。兵至,绍遂死之。

绍死时,有仆杨立者,守之不去,北兵见而义之,缚之以归。它日将以开人,立曰:“吾从子得生,愿终身焉。若以弄人,则死耳。”从之燕,得不死。往来求常州人,得僧磷者具以绍死时事告其子孙乃已。既罢兵,承相军士管③,为绍孙,曰:’’城破时,兵至天庆观,观主不肯降,曰:‘吾为吾主死耳,不知其他。夕遂屠其观。”一时节义所激知此。

陵阳牟献之曰:“舍门户而守堂奥,势已甚史,而誉、绍死,殆无愧于巡、远④。”绍之友邵焕有曰:“宋之亡,守藩方橄甲宵而死国难者,百不一二;儒者知兵,小臣仓卒任郡寄而史官⑤曰伯颜⑥垂相之取江南行军功薄大小具在官府可以计日而考之也国朝《纪世大

典》尝次第而书之若绍之死事可以参考其岁月矣

(节选自《道园学古录》卷四四)

[注〕①添差:增加一项差遣。②行在:指临安。③管:人名,陈管。④巡、远:张巡、许远。唐玄宗时,安禄山叛乱,张巡、许远坚守唯阳达九个月,城破后就义。⑤史官:作者自称。虞集曾担任元朝国史院编修官。⑥伯颜:蒙古族人,是率元军南下消灭宋朝的主帅。

【译文】

陈绍,字充伯,毗陡人。成淳元年登上进士第,当时已经四十六岁了,调任丹阳县封一职。陈绍把建功立业作为自己岭志向,吝欢到边那橄官,推荐他的人很多。(后)改任的山县知县。

甲戌年向,元兵渡过大江,江东汉西的守军都投降了。元军连夜窗寿风贡从沙武份渡到了马洲,准奋攻打幸州。第二年,宋翻令令原攀知政事菊人姚希德的儿子姚仓居守常州,起复官职为知州;陈绍因为份得军事而恢之官职予以任用,增加一项差遗,以常州通列的身份来擂位姚套。姚音、陈绍知道常州没有脸共的地形可以扮守认王离临安又近,不能防守,但又不敢用不正当的手段来生存,两人一同治运那事.嗬核度.的冲将清贬的士兵,抵杭士气极盛每天都在进攻的元军,激励振奋士气来守城,修补城琦,筹备旅草,整治军队。陈绍还把自己的对产扮进给官府,作补给之用,不筑因为个人喇盔而使国家受报。帝身经历战斗四十多天,可该尽心尽力了。千元兵到了常州城下,占据城堆摆开阵势,(仍)坚持到最后不投降.城印将杖攻破,姚舍死了,陈绍还在调兵与元军展开巷战。随从把马牵进度陇说:“城东北门有使。:可以从常熟抢特马突田赶往临安.”陈绍说:“我据守孤城,尽力了无援助而死,也是我的职贵所在;离开城池一步,将死无葬身之地!”(他)派儿子逃出国城求生路,说:“保存我宗派的血脉,不要回来!”赶他走,(儿于)边哭边离开。元兵来了,陈招于是守城而死。陈绍死的时候,有个仆人呻勿立的,守着陈绍的'遗体不愿离开,元军看见了,认为他的行为够义气,将他翩娜而归。有一天要将他送悠粼人,杨立说:“我从您那儿得到活命,希望终生堆着您。知果将我送与他人,、不如死了算了。”让他眼从封了燕地,才不至于死。杨立往来手找常州人,找到一个呀借琦的和尚,把陈绍死时的事情全部告诉他的子孙才罢休.元军姜兵后,垂相手下的军士陈管,是陈绍的孙子,说:“常州城破之日,元兵到天庆观时,观主不肯技降,说:‘我为我的主子而死,不知道有其他主子。’元军于走把观里的人全部杀光了。”陈绍的气节就是这样激励人心的一。

陡阳牟故之说:“门户已经丧失,而要守住堂奥,形势已经很窘迫,而姚管、陈招的死,意义大棍无愧于张巡、许远。”陈绍的朋友邵焕说过:“宋代的灭亡,镇守一方,穿着艳甲、裁着头盔为国难而死的,一百人之中不过有一两个人;懂得军事的文人,匆忙仓促间担负起保卫一郡重任的小官,千百人之中一两个昙了。像陈绍这样的,不也是很悲壮的吗!” 皮集说:伯颜垂相攻取江南,反映征战过程和将士功绩的文书籍哥都在官府中,可以有时间来考伍它。本朝的《纪世大典》将依次来记载,像陈绍之死这件亨,可以参照来用它的年代啊!

篇10:《陈烟小传》原文翻译

虞集

陈绍,字光伯,毗陵人。登咸淳乙丑进士第,年已四十六,调丹阳尉。绍以功业自许,乐仕边郡,举者满数。改官知朐山县。

岁甲戌,大元大兵渡江,江东西守者皆已降。大兵自沙武口胃雪夜渡至马洲,将攻常州。明年乙亥,宋命故参知政事蜀人姚希德之子訾居常,起知其州;以绍知兵,起复,添差由通判常州以位之。告、绍知常无险,去临安近,不可守,而不敢以苟免求生,同起治郡事。率赢惫就尽之卒,以抗全盛日进之师,厉士气以守,缮城部,备粮枝,治甲兵.绍输私对以给用,不敢以私丧失国事。身当矢石者四十余日,心力餐焉。及兵至城下,拥壕而阵,矢尽不降。城且破,管死之,招扰调兵巷战。从者进马于庭曰:“城东AE门围缺,可以从常熟塘a赴行在②。”绍曰:“孤城,力尽援绝而死,职分也;去此一步,无死所矣!”遣子出城求生,曰:“存吾宗之血食,勿回顾!”驱之,号泣以去。兵至,绍遂死之。

绍死时,有仆杨立者,守之不去,北兵见而义之,缚之以归。它日将以开人,立曰:“吾从子得生,愿终身焉。若以弄人,则死耳。”从之燕,得不死。往来求常州人,得僧磷者具以绍死时事告其子孙乃已。既罢兵,承相军士管③,为绍孙,曰:’’城破时,兵至天庆观,观主不肯降,曰:‘吾为吾主死耳,不知其他。夕遂屠其观。”一时节义所激知此。

陵阳牟献之曰:“舍门户而守堂奥,势已甚史,而誉、绍死,殆无愧于巡、远④。”绍之友邵焕有曰:“宋之亡,守藩方橄甲宵而死国难者,百不一二;儒者知兵,小臣仓卒任郡寄而史官⑤曰伯颜⑥垂相之取江南行军功薄大小具在官府可以计日而考之也国朝《纪世大

典》尝次第而书之若绍之死事可以参考其岁月矣

(节选自《道园学古录》卷四四)

[注〕①添差:增加一项差遣。②行在:指临安。③管:人名,陈管。④巡、远:张巡、许远。唐玄宗时,安禄山叛乱,张巡、许远坚守唯阳达九个月,城破后就义。⑤史官:作者自称。虞集曾担任元朝国史院编修官。⑥伯颜:蒙古族人,是率元军南下消灭宋朝的主帅。

8.对卞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缮城郭,备粮模 缮:修补

B.它日将以界人 界:给予

C.具以招死时事告其子孙乃已 具:准备

D.舍门户而守堂奥,势已甚 整:窘迫

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绍以功业自许险以远,则至者少

B.拥壕而阵,矢尽不降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C.从之燕,得不死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殆无愧于巡、远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陈烟坚守城池、奋勇作战的一组是( )

①以绍知兵,起复,添差通判常州以佐之②身当矢石者四十余日,心力餐焉

③城且破,舍死之,0扰调兵巷战④城东北门围缺,可以从常熟塘驰赴行在⑤孤

城,力尽援绝而死,职分也⑥驱之,号泣以去。兵至,绍遂死之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记叙了宋末常州通判陈绍临危受命,组织军民英勇抗元、保卫常州,最终壮烈牺牲的光辉事迹。

B.陈熠开始知道常州没有危险,但元军攻城时,他和姚誉不苟且偷生,知其不可而为之,两人都以身殉国。

C陈绍虽位卑而不敢忘优国,具有勇于献身的精神。对于陈绍死节的意义,作者引用前人之言予以突出。

D.本文简洁精练,重点突出,结构安排周密而严谨,寓褒赞之情于叙述之中,显得冷静、客观,无可置疑。

12.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率赢惫就尽之卒,以杭全盛日进之师,厉士气以守。(4分)

②有仆杨立者,守之不去,北兵见而义之,缚之以归。(4分)

(2)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4分)

史官日伯颜71相之取江南行军功簿大小具在官府可以计日而考之也国朝《纪世大典》尝次第而书之若绍之死事可以参考其岁月矣

参考答案

8. C(C项,根翻上下文,“具”应该是“完全”之意。A项.“缮”,现代汉语中有“修络”一词,可推知其意义:

9.C

10B

11.B

12.(1)①带领疲弱的即将溃败的士兵,抵抗士气极盛每天都在进攻的元军,激励振奋士气来守城。(评分点:“羸惫”、“就”、“日"、“以”、句意)

②有个仆人叫杨立的,守着陈绍的遗休不愿离开,元军看见了,认为他的行为够义气,将他捆绑而归。(评分点:“有……者” 、“去”、“义之”、“以”、句意)

(2)史官曰/伯颇垂相之取江南/行军功薄大小具在官府/可以计日而考之也/国朝《纪世大典》尝次第而书之/若招之死事/可以参考其岁月矣

参考译文,

陈绍,字充伯,毗陡人。成淳元年登上进士第,当时已经四十六岁了,调任丹阳县封一职。陈绍把建功立业作为自己岭志向,吝欢到边那橄官,推荐他的人很多。(后)改任的山县知县。

甲戌年向,元兵渡过大江,江东汉西的守军都投降了。元军连夜窗寿风贡从沙武份渡到了马洲,准奋攻打幸州。第二年,宋翻令令原攀知政事菊人姚希德的儿子姚仓居守常州,起复官职为知州;陈绍因为份得军事而恢之官职予以任用,增加一项差遗,以常州通列的身份来擂位姚套。姚音、陈绍知道常州没有脸共的地形可以扮守认王离临安又近,不能防守,但又不敢用不正当的手段来生存,两人一同治运那事.嗬核度.的冲将清贬的士兵,抵杭士气极盛每天都在进攻的元军,激励振奋士气来守城,修补城琦,筹备旅草,整治军队。陈绍还把自己的对产扮进给官府,作补给之用,不筑因为个人喇盔而使国家受报。帝身经历战斗四十多天,可该尽心尽力了。千元兵到了常州城下,占据城堆摆开阵势,(仍)坚持到最后不投降.城印将杖攻破,姚舍死了,陈绍还在调兵与元军展开巷战。随从把马牵进度陇说:“城东北门有使。:可以从常熟抢特马突田赶往临安.”陈绍说:“我据守孤城,尽力了无援助而死,也是我的职贵所在;离开城池一步,将死无葬身之地!”(他)派儿子逃出国城求生路,说:“保存我宗派的.血脉,不要回来!”赶他走,(儿于)边哭边离开。元兵来了,陈招于是守城而死。陈绍死的时候,有个仆人呻勿立的,守着陈绍的遗体不愿离开,元军看见了,认为他的行为够义气,将他翩娜而归。有一天要将他送悠粼人,杨立说:“我从您那儿得到活命,希望终生堆着您。知果将我送与他人,、不如死了算了。”让他眼从封了燕地,才不至于死。杨立往来手找常州人,找到一个呀借琦的和尚,把陈绍死时的事情全部告诉他的子孙才罢休.元军姜兵后,垂相手下的军士陈管,是陈绍的孙子,说:“常州城破之日,元兵到天庆观时,观主不肯技降,说:‘我为我的主子而死,不知道有其他主子。’元军于走把观里的人全部杀光了。”陈绍的气节就是这样激励人心的一。

陡阳牟故之说:“门户已经丧失,而要守住堂奥,形势已经很窘迫,而姚管、陈招的死,意义大棍无愧于张巡、许远。”陈绍的朋友邵焕说过:“宋代的灭亡,镇守一方,穿着艳甲、裁着头盔为国难而死的,一百人之中不过有一两个人;懂得军事的文人,匆忙仓促间担负起保卫一郡重任的小官,千百人之中一两个昙了。像陈绍这样的,不也是很悲壮的吗!” 皮集说:伯颜垂相攻取江南,反映征战过程和将士功绩的文书籍哥都在官府中,可以有时间来考伍它。本朝的《纪世大典》将依次来记载,像陈绍之死这件亨,可以参照来用它的年代啊!

《新唐书姚南仲传》原文及注释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

《陆游筑书巢》原文及翻译

陆游《放翁家训》原文及翻译

《送姚姬传南归序》原文及翻译

将仲子原文及赏析

秋思陆游翻译及赏析

题为战国策·韩一·韩公仲相原文及翻译

《长恨歌》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

陆游《姚平仲小传》原文及翻译(整理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陆游《姚平仲小传》原文及翻译,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