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沁园春 长沙 朗诵(共含6篇),希望大家喜欢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魏玛fatass”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32岁时,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创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1925年秋所作。长沙是毛泽东人格形成的地方,长沙也是中国农村革命的发源地,是毛泽东初期革命活动的中心。19,毛泽东来到湖南长沙第一师范。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通过与同学畅谈人生国事,毛泽东更清晰地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19,毛泽东组织新民学会,抱着救国救民的理念。开展了早期的社会活动,通过在社会中的磨练,他接受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19,毛泽东再度返回长沙,那时他已经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1922年,毛泽东在安顺曾经组织过工人补习学校,同年又领导过长沙土木工人罢工,促进了湖南省总工会的成立,后来被通缉,在1925年又辗转回到湖南继续从事革命活动。这年春夏,他回乡养病时组织农民运动,后又遭湘潭县团防局缉拿。8月28日,毛泽东在韶山共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掩护下,摆脱了敌人的追捕,经长沙等地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毛泽东重游了学生时代常游的岳麓山、橘子洲等地。时值而立之年的他,站在橘子洲头,毛泽东回忆自己的前半生,回忆起1911~1923年在长沙求学生活和社会活动,想起其间发生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惨案、国共合作的领导权之争,感慨之余,写下这首词,展现出作者的激情壮志和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这首词的朗诵:
《沁园春·长沙》是诗人毛泽东的开卷之作,实际上是诗人改造旧世界的宣言书,但诗人寓动于静,寓张于驰,其锋藏而不露,其势引而不发,其词雅而不激。
朝代:现代
作者:毛泽东
原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诗词中的代表作之一。词以长沙为题, 是抒写与长沙有关的经历。长沙对青年毛泽东来说, 是有非常深厚而亲切的政治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感情的地方, 是他的第二故乡。诗人毛泽东正是带着对于长沙亲切的政治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感情而故地重游的。当诗人伫立橘子洲头, 眺望岳麓山枫叶秋红的背景, 凭吊爱晚亭杜牧《山行》遗曲, 目送滚滚北去的湘江水, 举目仰观天空展翅的雄鹰, 俯首察看碧水跃动的游鱼, 感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竞争, 涌发了“谁主沉浮”的感喟。一方面是故地重游, 缅怀往昔不平凡的岁月, 意在怀古; 另一方面是追昔抚今, 今昔对比, 旨在谕今,流露出激情与壮志。
上阕记游, 以“独立”开篇, 以诗人所见起笔, 重在写景; 下阕以“携游”二字照应, 意在回忆往事, 以景寓情, 重在抒情。上阕写景, 特写晚秋之景。这秋景别具生气, 一反古人“无边落木萧萧下”、“寒蝉凄切”、“寒塘渡鹤影, 冷月葬花魂”的萧索。写景也并非是纯写景物不关情, 而是景中寓情。试看楚天秋景, 寒意逼人; 枫叶笑红, 岳麓染翠; 湘水奔流, 鱼跃无束; 天高地迥, 鸢飞戾天, 万物不息。这些鲜活的'画面给人美的享受, 倍增乐观向上的情怀。而景中情恰是诗人意气风发, 俊采风流, 敢为天下先, 敢做擎天巨人, 寄兴致于旷远, 扬斗志于飞舟, 慨天地之茫茫, 寄沉浮于百侣的体现。所以下阕抒情首先追忆往昔的峥嵘岁月“百侣曾游”、“指点江山”、“浪遏飞舟”。虽然斗转星移, 物是人非, 当年所发生的一切已成为过去, 但旧地重游似曾相识的情感油然而生。睹物思人、睹物生情, 都是在眼前这一特定的似曾相识的景物上展开的。这就自然而然地把眼前与往昔的一切联系起来, 不得不令人抚今追昔, 发思幽古之情。
其次, 今日“独立”是亲身之经历, 亲眼之目睹,亲身之感受; 当年是“携游”, 也是昔日之亲身经历,亲眼之目睹, 亲身之感受。前后对比, 只是时间变了, 空间没有变化, 今非昔比, 情况也不同。昔日是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而今是革命重任在肩, 风雨如磐, 是把昔日理想付诸实践的时候, 是力挽狂澜的实施。
再次, 有了这些美好的景象, 感情又能通过这 样的景象抒发出来, 不仅显现了当年的豪迈气概,而且再现了生活的本来面目, 反映了现实。情不是孤立的, 而是与现实人生息息相关的, 即“融景入情, 寄情于景”。而从全词来说, 是借景抒情。情是全词的重头戏, 是诗人寄兴之所在, 是诗志的归宿。主要言诗人改造世界之志, 扬吐纳新之情。词中的艺术形象是那样鲜活, 所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是那样炽烈, 感情是那样淋漓尽致。全词是情景交融的有机体, 但全词仍以“情为主, 景为宾”,“有我之境”是全词的主要特色。
词中所描绘的这些色彩鲜明、生机盎然的秋景图, 不是信手拈来, 极目所及, 而是经过艺术加工,赋之以主观情感的, 把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志寄寓在景物之上, 从“万类霜天竞自由”中揭示秋景之奥秘, 揭示蕴涵的人生哲理。从“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中得出“谁主沉浮”的诘问。这诘问, 不仅是对自然界万物的质问, 而是对宇宙的质问, 对现实人生的严峻挑战, 也是对当时不合理社会的强烈否定。诗贵乎意境, 意境深远, 则诗蕴深邃; 意境优美, 则诗情崇高。然而, 如果离开作为主体的诗人的情感来大谈客观之景, 仅凭客观存在的自然景物就不会形成意境。真正的意境乃是情景的交融, 正所谓,“景物无自生, 惟情所化”、“以我观物, 物皆著我之色彩”, 正是“有我之境”的境界。诗人笔下的秋景, 不正是“有我之境”的表现吗?不正是挥洒了奋发堪称典范, 总之依拙笔陋见, 本词是情景交融, 以情为主,以景为宾的艺术写作手法, 上阕即景生情, 情于景中生; 下阙是缘情设景, 景于情中来。
毛泽东在1925年秋写的《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独立寒秋图 独立寒秋 橘子洲头景
远眺 万山红遍中
层林尽染 静寓
湘江秋景图近观 漫江碧透 情
百舸争流
仰视 鹰击长空 动情
俯瞰 鱼翔浅底中
峥嵘岁月图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显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志
中流击水图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安徽省马鞍山市 安工大附中
ahmashgwhgw@yahoo.com
作者邮箱: ahmashgwhgw@yahoo.com
[1]
《沁园春长沙》...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沁园春 长沙》
作者系陕县第二高级中学,中学一级教师,10年教龄,三门峡市级骨干教师,陕县学科带头人。联系电话:0398-3711541(办)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想:
这首词是高中语文第三册诗歌新闻记者欣赏中的第一课。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毛泽东词作博大、生动、雄浑的意境。
本课以词的上片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这部分里,作者将生机勃勃,明丽可爱的秋景和昂扬、奋发的革命精神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力求让学生体会到一个伟大人物的崇高情愫、深广的胸怀和精湛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意象的感悟能力。
可以借助这首词对学生的鉴赏进行必要的指导,本篇主要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体会意境美而又把它具体描述出来,也即把诗歌的意境从概念变成一种可望、可即、可述的境界。
参照现在高考对学生诗词阅读的能力要求,这首写秋景的词与以前接触的有很多不同,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对比阅读。
教学目的: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2.背诵全词。
教学重点、难点:
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所形成的意境。
学法指导:
1.诵读入境,欣赏诗意。
2.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教具准备:
1. 教师:制作.课件。
2.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6分钟)
1.播放《沁园春 雪》的吟唱
2.教师的导语: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能够引起我们内心深处深深的震撼,一个就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个是人类崇高的精神境界。而那些绽放着生命华彩的壮美诗篇就使得这种精神能够穿越历史的风云,不断照耀着我们,引领着我们不断支追寻人生的最高境界,文学使生命超越了生命的短暂历史而最终获得了永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人们总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只有两首,一首是我们初中学习的《雪》,另一首是我们今天要欣赏的《长沙》。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的崇高心灵。
二 、赏析课文
(一) 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朗读这首词,找出显示思路的关键词。
(二) 赏析上片
1.教师范读前三句。
2.学生讨论这三句的大意,作者在这里交代的情况。
(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点拨到:词的.语句多倒装)
3.用历代咏秋的诗句来对比作者看到的秋景:
(1) 让学生读出“看”领属的诗句。
(2) 学生讨论这里抓住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为什么说这些词语富有表现力?
(这里不拟定标准答案,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3) 进行想象力的训练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分为四步:
①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②染上颜色:把黑白屏变成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③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争发;雄鹰在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④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4)让学生讨论,通过想象,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意境,感受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诗人在对大自然万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国家命运的由衷关怀。
(学生的表达要求基本准确)
(4) 让学生通过比较进一步体会毛泽东的不凡的人格:
①比较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②比较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与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③与教师自己与毛泽东用同样的景物写的咏秋诗相比较
让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到作品风格与人格的关系,由衷地赞叹毛泽东的伟大人格,再一次齐读全词。
(三) 赏析下片
1讨论几个重点词的用法:
(1)“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2)“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3)“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4)“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5)“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2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三、整合小结
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鉴赏方法:诵读入境,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形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情感特征。
依据朗读提示,朗读全词,读出感情。
四、比较拓展:
比较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体会“景语皆情语”以及.写作赏析文章的方法。
(1、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是乐观、无私的,而陆游笔下的梅花则愁苦、寂寞但又孤芳自赏,至死不渝。2、为什么会表现出这种不同呢?因为毛泽东是一个具有宽广胸怀的革命家,乐观而又无私,陆游则是一个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一生以抗 金收复失地为自己的生命,但一直不得志,而他却一生都没有改变自己的志向,直到将死还写下了“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所以他笔下的梅花就呈现出虽寂寞愁苦但又孤芳自赏的品格。3、作家的作品往往就是作家人格的写照,作品中的形象往往反映了作家的内心世界。)
五、带领学生学习《沁园春 长沙》的吟唱
附:.课件准备
1.从www.lidicity.com /mao下载《沁园春 雪》《沁园春 长沙》吟唱
2.制作《沁园春 长沙》flash动画,课堂配乐朗诵。
3.将宋玉、屈原、杜甫等人的咏秋诗句制成幻灯片。
4.毛泽东与其他人诗词比较的幻灯片。
5.将毛泽东与陆游的《咏梅》制成幻灯片。
《沁园春 长沙》教案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 沁园春长沙朗诵
★ 沁园春长沙情感
★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 沁园春长沙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