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与《弟子规》同成长(共含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蓝雪”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北京市怀柔二小 曹瑞红 等
有幸迎来教育部北师大“我与新课程同成长” 研讨活动,我校80位任课教师积极听课学习、聆听专家点评。据统计,教师听课共达530节,写书面感想36篇,教研组专题研讨7次。可谓是干部教师全参与,学习提高树理念,引领教学深课改,互学共促结友谊。下面就参与本次活动作一简要回顾:
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教育观。
戏命名儿童化。如:“童儿抢答游戏”、“识字小能手”、“送生字娃娃回家”,教师们赋予了他们儿童化的名字,趣味性的活动,极富生命力。
重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教师将评价贯穿教学始终,从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做人等多方面评价。特别是天津丁文静老师(区教研员)执教《冬天是个魔术师》,小组合作中评“小组合作奖”,体现了很强的必要性。85%的课堂评价是有效的。当然,一些课堂教学软件的使用效果也是非常好的。如:将巩固所识生字以气球放飞的形式出现,小学生们喜欢极了……
教师组织语极为尊重学生。如:有的执教老师说:“请你用喜欢的话感谢一下冬爷爷!”“我们把生字娃娃送回家吧!”……
任课教师把小学生视为欢快活泼的课堂主人,不再是纸上、嘴上谈兵。
二、课堂呈欢乐和谐的学习氛围。
小语、数学、科技、艺术四个单元的课都体现了“欢乐和谐”这一课堂学习特点。学习中有学习情境的创设;有极富亲和力的教师话语;有引人入胜,形、声、影像于一体的感人画面;有趣味联绵的活动游戏;有知识学习、生成的成功智慧点;有学生合作,互相支持帮助、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有适时适度学习目标的反馈……课堂上,生无压力,师有耐力、潜力与魅力。
三、生活学习,学习生活的韵味很浓。
教师们课始学习的导入都能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为环境创设的素材,孩子们既喜闻乐见,又亲切有感。在实现目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既关注知识的学习,更关注学生学习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课尾,教师们有意引导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体验到的以不同形式反馈到生活之中去。体现了生活学习,学之我用的教学理念。
四、课堂教学亮点举例:
1、天津张蕴秀老师执教《大家都说普通话》,教学环节紧扣教学目标,紧扣学生情趣,从汉语拼音铺垫到朗读课文的层层引导;从读文中识字到生活中应用……加之教师的教学形式与手段的有实施,收到了很好教育教学效果。
2、山东穆勇强老师执教的《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独巨匠心。教学过程除引领学生读书识字外,还鼓励小学生为儿歌起个名字,并留给他们创编儿歌的时间与空间。
3、青岛于老师执教的《小鱼的梦》,通过课件创设的情境指领学生朗读课文,达到了美读的良好效果。
4、郑州屈媛媛老师执教的《图形的认识》,除体现“生活数学,学习有用数学”特点外,还极注重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学过程中不时引导学生“用小耳朵认真听”,“用眼睛仔细看”……
5、山东李刚老师执教的《高矮》,小组合作比谁高,比谁矮的教学活动是很有效的;学习过程中既注重引领提高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能积极引领他们探究,有思考,有实践,有新知识的生成,有总结反思。
6、李珂老师执教的小科《做一辆纸车》,以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引导学生把创设的车从款式、组成、材料、方法等四方面进行商讨、填表。
7、天津冯国华老师执教的小艺《鸭子拌嘴》和《过新年》,由始至中教师以才艺吸引学生,激励学生,视听、感受、实践、创作有机结合。
几点思考:
1、一年级语文教学就“读写分流”效果好,还是读书、识字、写字有机结合效果好,待实践检验。
2、就“学习生活数学,学习有用数学”这一课标作指导毫无疑问,但是就课堂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3、无论新课标,新大纲,都赋予了我们相当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提高当今的课堂教学效率仍是我们的主攻方向。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几点不成熟看法,定有不妥之处,朋友之间不隐瞒,望请多多海涵。
以下是我们一线教师就这次研讨活动的部分感想:
[我与新课程同成长(网友来稿)]
新课程的实施是顺应时代发展,力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身心健全发展,具有独立的个性又具完美人格,是以关注每位学生的健全发展为核心,以关注人的发展为宗旨的。
我首先明确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地位和角色发生的变化。新课程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教师是塑造儿童心灵的天使。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
新课程的教材有其独有的特点: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学习者作为课程主体的能动重要性;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来实施课程;强调活动的完整性,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反对过于详细的分科教学;强调活动是人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重视学习活动的水平、结构、方式,特别是学习者与课程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的实施,也从强调教师、教材,到强调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的环境,是四个因素相互之间持续互动的动态过程。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
新课程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的变化。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
我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指导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灵活运用教材、超越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已任。下面是我的教学片段。
说课:
本课是省编教材《信息技术》第五册第十二课,即“发送电子贺卡”。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本节是继“收发电子邮件”内容基础上的提升。教材是教学生发送已制作完成的贺卡,学生只需录入自己的祝福语,即可发送,学生很容易掌握,对学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我就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引进来,让学生应用PowerPoint自制富有个人特色的具有动态效果的新年贺卡,这样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将饱含学生真情的贺卡发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老师。让学生在感受绿色电子贺卡的优势:方便、省时、便宜和环保。自制贺卡不仅要有简单的文字,还要有一些图片、动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得以提高。同时还让学生体会亲情,学会感恩、关爱他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情境引入: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收发电子邮件了,那么在新年即将来临之际,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你对亲人、同学、老师、好友的祝福或谢意呢?学生会畅所欲言:打电话、发短信、邮贺卡、发电子邮件、点歌、礼物、送鲜花……。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说他们生活中的事,感兴趣的事,学生心情会很愉悦,学习热情会很高。让学生通过说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进行自我展示,自我激励,发展学生的情感目标。
……
新课程下的教科书是知识的载体,是用来教的媒介,不是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来教。
我在这次课上将两个学年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我在新课程的理念下的大胆尝试。通过本课让学生体会亲情,学会感恩、关爱他人,体验关怀的温暖,对他人的帮助心存感激。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能力。
最后,我用我最喜欢的沃德的一句话“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与同行们共勉。
让新课程与我们同成长。
我与重庆同成长
6月18日,重庆迎来了直辖十周年的生日。十年间我的家乡重庆在直辖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街道变得宽阔平坦,一条条高速公路如长龙贯穿南北。家家商场里的物品琳琅满目,南滨路,美心洋人街等景点为重庆的旅游增添了新的亮点,数字电视正在走进千家万户,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有很大的改善。家乡的特产也有巨大的发展,品种众多的火锅底料,合川桃片,江津米花糖,涪陵榨菜,永川豆鼓,忠县腐乳等……重庆的很多产品还打入了国际市场。成为了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重庆在日新月异的发生变化,作为重庆人的我生长在直辖飞跃的时代,我是多么的自豪啊!
记得我刚上一年级时,天真幼稚,好玩爱哭,在学校活蹦乱跳的做的作业是乱成一团,弄得老师是哭笑不得……二年级后,我渐渐知道学习的重要,而且从学习中享受到了乐趣,获得了做人的`一些道理,渐渐地老师开始欣赏我啦!这年,我还成了中队委,这让我兴奋无比。到了三年级,我从丝毫不懂上网,到现在通过学习渐渐认识“网络”,能够熟练的掌握它。我还在老师的指点下在网上开通了自己的博客,拥有自己的一片天空。在网络中我大开眼界了解了许多课本中没有的奇闻趣事。在这一年中,在老师的辅导下, 我更是“登上”了一层“楼”,学习进步了,知道懂事了,还荣幸地被评为了区“三好学生”呢!
直辖十年,我上学三年,它从过去的破旧拥挤的山城,变成了一座美丽的城市,我也由顽皮淘气的孩童,变成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感谢您啊!我的家乡---重庆!我要与你一同迈向未来,共筑您的辉煌!
市长伯伯,随着城市的不断建设发展,人们的生活日渐提高,私家车也悄悄的走进我们的生活中。十年前普通市民对私家车是望尘莫及,十年后的今天普通市民也成了有车一族。但是现实的拥挤堵车,环境污染问题也在困扰着大家。汽车被称为“城市杀手”,除了交通事故外,污染更是随处可见。我想今后一定好好学习,制造出既环保又安全的私家车,让它不再成为“城市杀手”和“破坏环境的坏蛋”。随着9月22日“世界无车日”的到来,市长伯伯应唤起大家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让家乡重庆更加“美丽迷人”。
每个见过我的人,都说我是个高大威猛有豪气的女汉子。
我其实是因为从小吃百家饭,才出落成如今这样。
1978年12月,那位“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的老人,凭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为祖国打开了一扇奇妙的大门,改革的号角吹响神州大地。两年后,反射弧略长的我应声而出。
那时,全家人住在部队大院的筒子楼里。据母亲说,我是在1岁多的时候,有一天趁她在楼道里煮饭,突然自己下了床,摸索着学走路,然后顺道走出了屋。
筒子楼里的住家,每户之间都离得很近,我就那样蹒跚着,顺着楼道里蒸包子的香气,用小手掀起邻居阿姨家的门帘闯了进去。
对我这样的不速之客,非亲非故的邻居却总是给予最大的热情和照顾:偶尔父母加班,帮忙接个短;谁家新炖了排骨、带鱼,喊我去端一碗走;小孩子打架闹别扭,都是先批评自家孩子,然后哭得最凶的我,还能得到块儿稀有的大白兔奶糖......这样美好的传统,一直保持到小学三年级搬家。
那时,物质资源还不足够丰富,但人们的精神风貌积极而明朗,用今天的话说,满满的正能量,生活里充满欢声笑语。
母亲的衣柜里,蓝色与灰色的制服逐渐被淘汰,换成了色彩斑斓的连衣裙。她时常一边用着刚刚“下海”的舅舅从国外带来的护肤品,洗着衣服唱着歌:“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理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小小的我,还不能很好理解“祖国”的概念,但童年的岁月里,那种无忧无虑的幸福一直延绵。从来没觉得住的房子小,也不觉得玩具少,相反,每过一段时间,总会有各种惊喜,认识从前没见过的新鲜事物。
而我的祖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变,万事万物都散发出蓬勃而青涩的活力。
可能我和她,一刻也不曾分离过。
★ 我与新课程同成长
★ 我与祖国共成长
★ 与花鸟同醉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