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回桃花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heling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渊明回桃花源(共含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heling”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陶渊明回桃花源

篇1:陶渊明回桃花源的作文

陶渊明回桃花源的作文

陶渊明,我国田园诗派的开创者,在经历了八十一天的官场生活后,亦然决定摆脱官场的束缚,回到自己那魂牵梦绕的家,享受天伦之乐。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是自由的。他“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是快乐的,他归心似箭,“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他兴奋异常,“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升华,笔下所写的都为真性情。试问,有谁能发出“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样的感慨。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是我所羡慕的。他有胆识,也有勇气辞去官职,归隐田园。即使他家境贫寒,也决意不再答应做官。这份坚持,让我感动。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是悠闲的。他悠然自得,自娱自乐,“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他成日“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不是还观赏“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风而知还”的景象。

陶渊明的一声,平淡无奇,色彩缤纷。他虽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大的成就,但却留下了无数传颂千古的诗句。陶渊明笔下所出,都包含了他对大自然的喜爱。让人读着亲切,回味无穷。

陶渊明,一个敢于追求自我的人。喜欢他,不仅喜欢他的'诗,他的词,更他那句句中透露出的自然清新的味道。这种味道令我着迷,也令我向往。

陶渊明所做的一切虽已成历史,依旧受人们喜爱。这就是自然的影响力。从古至今,没有一个人不向往大自然,没有人不热爱朴素的生活。

这些,只有陶渊明做到了。他真是“韵真辞朴,千百年来第一人。”

家,是安乐窝,是避风港,那里有天伦之乐,有浓浓亲情。你浪迹天涯海角,不管是得志还是失意,家都使你魂牵梦绕。

篇2: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作文

家,是安乐窝,是避风港,那边有嫡亲之乐,有浓浓亲情。你浪迹天涯天涯,非论是失意还是失意,家都使你魂牵梦绕。

陶渊明,我国故乡诗派的初创者,在经历了八十一天的宦海糊口后,亦然决定摆脱宦海的束厄局促,回到本身那魂牵梦绕的家,享用嫡亲之乐。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是欢愉的`,他归心似箭,舟遥遥以轻?,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之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他镇静非常,乃瞻房屋,载欣载奔。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是落拓的。他怡然得意,自娱自乐,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他成日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不是还抚玩云偶然以出岫,鸟倦风而知还的气象。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是自在的。他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夫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找到了本身想要的升华,笔下所写的都为真脾气。试问,有谁能收回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如许的感慨。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是我所恋慕的。他有胆识,也有勇气辞去官职,归隐故乡。即便他家道贫寒,也决意不再承诺仕进。这份对峙,让我打动。

陶渊明的一声,平平无奇,色采绚丽。他虽在政治上没有甚么大的成绩,但却留下了有数歌颂千古的诗句。陶渊明笔下所出,都包含了他对大天然的爱好。让人读着激情亲切,耐人寻味。

陶渊明,一个勇于寻求自我的人。喜好他,不但喜好他的诗,他的词,更他那句句中流暴露的天然清爽的滋味。这类滋味令我沉迷,也令我神驰。

陶渊明所做的统统虽已成汗青,还是受人们爱好。这就是天然的影响力。从古至今,没有一小我不神驰大天然,没有人不酷爱朴实的糊口。

这些,只需陶渊明做到了。他真是韵真辞朴,千百年来第一人。

篇3:《桃花源诗》陶渊明的诗

《桃花源诗》陶渊明的诗

作品赏析

[说明]

这篇作品为陶渊明晚年所作。作品以虚构的方式,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道德淳朴、宁静和睦的社会生活图景——桃花源,寄托了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中的美好社会,与当时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晋太元中(1),武陵人捕鱼为业(2),缘溪行(3),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4),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5);渔人甚异之(6)。复前行,欲穷其林(7)。林尽水源(8),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9);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10)。土地平旷(11),屋舍俨然(1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13);阡陌交通(14),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15);黄发垂髫(16),并怡然自乐(17)。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18),具答之(19)。便要还家(20)。为设酒杀鸡作食(2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2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2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4),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2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6)。此人——为具言所闻(27),皆叹惋(2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29),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30)。”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31),处处志之(32)。及郡下(33),诣太守(34),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35),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36)。未果(37),寻病终(38)。后遂无问津者(39)。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40)。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41)。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42)。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43)。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44)。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45)。

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46)。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47)。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48)。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49)。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50)。

治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51)?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52)。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53)。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54)?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55)。

[注释]

(1)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年号(376—396)。

(2)武陵:晋时郡名,郡治在今湖南省常德市一带。

(3)缘:沿着。

(4)夹岸:溪流的两岸。

(5)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朵。

屈原

《离骚》:“夕飡秋菊之落英。”缤纷:繁多的样子。

屈原《离骚》:“佩缤纷其繁饰兮。”

(6)异:惊奇。之:指桃花林。

(7)穷:尽,走完。

(8)林尽水源: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流的源头。

(9)才通人:仅能容一个人通过。

(10)豁然开朗:形容山狭隘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

(11)平旷:平整广阔。

(12)俨(yǎn 掩)然:整齐的样子。

(13)属:类。

(14)阡陌(qiānmò千莫):田间小路,南北为阡,东西为陌。

交通:互相通达。

(15)悉:都,全。

(16)黄发:指老人。

《诗经鲁颂宫》:“黄发台背。”

郑玄笺:“皆寿征也。”

《尚书?秦誓》:“尚猷(犹)询兹黄发。”

垂髫(tiáo 条):指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故称潘岳

《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后汉书?伏湛传》:“髫发厉志,白首不衰。”

(17)怡然:愉悦的样子。

(18)所从来:从何处来。

(19)具:全,都。之:他们,指桃花源中人。

(20)要(yāo 腰):通“邀”,邀请。

(21)为:远本据曾本、苏写本补。

(22)咸:都。问讯:询问消息。

(23)自云:指桃花源中人自己说。先世:先辈,祖先。

(24)邑人:同乡人。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25)间(jiàn 见)隔:隔绝,断绝往来。

(26)无论:更不用说。

(27)此人:指渔人。为:给。具言:元备陈述。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间的情形。

(28)惋:怅恨,叹惜。

(29)延:邀请。

(30)不足:不值得,没必要。

(31)扶:沿着。向路:先前进来时的路。

(32)志:作标记。

(33)及郡下:到了武陵郡的`城下。

(34)诣(yì意):往见。太守:郡的行政长官。

(35)南阳: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刘子骥:名驎之,隐居不仕,爱游山水。(见《晋书?隐逸传》)

(36)规:计划,打算。

(37)未果:没有实现。

(38)寻:不久。

(39)问津:问路。这里指前去探寻、访求。

(40)嬴氏:指秦始皇。秦为嬴姓。天纪:日月星辰历数,这里指正常的社会政治秩序。

(41)黄绮:夏黄公与绮里季。这里指商山四皓。见《赠羊长史》注(9)。之:到,往。伊人:他

们。指最初来到桃花源的人。云:语助词,无意义。逝:去,逃隐。

(42)往迹:指桃花源中人最初避乱往桃花源的踪迹。浸复湮:逐渐消失埋没。来径;通往桃花

源的道路。

(43)相命:互相招呼。肆:致力。从:相随,结伴归来的意思。憩:休息。

(44)余荫:浓荫。菽:豆类的总称。稷:高粱。一说谷物。随时:按照季节。艺:种植。

(45)靡:无。

(46)暧(ài 爱):昏暗不明。指路为荒草遮掩,若有若无。交通:指行走。鸡犬互鸣吠:即记

中所说“鸡犬相闻”之意。

(47)俎(zǔ 祖)豆:古代祭祀的礼器,这里指祭祀的仪式。俎用以载牲,豆用以盛肉。犹古法:

仍旧用古代的礼法。新制:新的样式。

(48)童孺:儿童。

纵:尽情,无拘无束。

行歌:边走边唱。

斑白:头发花白的老人。

游诣:游

玩。诣:往。

(49)节和:“育气和暖,指春天。木衰:指草木凋零。风厉:风声凄厉,指秋天。

(50)纪历志:岁时的记载,即历书。四时:四季。

(51)余乐:不尽的欢乐。于何:在哪里。劳:动用。智慧:指心机。

(52)奇踪:奇异的踪迹,指桃花源。

五百:自秦至晋太元不足六百年,五百是举其成数。

敞:敞开,

神界:神仙般的世界。

(53)淳:指桃花源中淳朴的风尚。

薄:指世间浮薄的社会风气。

源:根源。

旋:很快

复:又,再。

幽蔽:深深地隐蔽。

(54)游方士:游于方内之士,指世俗之人。

方:区域,指世间。

《庄子?大宗师》:“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

”焉:哪里,如何。

尘嚣(xiāo 消)外:喧哗的世尘之外。

(55)言:语助词,无意义。蹑:踏着。高举:高飞。契:契合,投合,指志同道合的人。

[译文]

晋朝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一位以捕鱼为生的人。一天他划着小船沿溪前行,忘记走了多远。忽然遇见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百步之内,除桃树外没有其它杂树。芳草鲜艳美好,落下的桃花瓣飘飘洒洒。渔人十分惊异眼前的景色。他继续往前划行,想走到桃花林的尽头。桃花林的尽头也正是这条溪水发源的地方,这里有一座山。山间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透出一点光亮。

渔人离船上岸,进入山洞。山洞起初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再往前走几十步。便一下于开阔明亮起来。只见土地平坦广阔,房屋排列整齐,这里有肥沃的田地,清澈美丽的池塘,还有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还能听到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来来往往耕种田地的人们,不论男女,衣着打扮同山外的人没有什么区别;不论是老人还是儿童,都显得那么愉快而自得自乐。他们看到渔人,十分惊讶。问他从何处来,渔人都作了回答。

山里人邀请渔人到家里,为他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听说来了这样一位客人,都跑来打听外界的消息。据山里人自己讲,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暴政,带领妻儿。乡亲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出去过,于是同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问如今外界是何朝何代,他们竞不知有过汉朝,就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外界之事一一

他讲给他们听,大家听后都感慨叹惜。其他人也分别把他邀至家中,都拿出酒食款待他。住了几天,渔人向大家告辞。山里人嘱告渔人说:“这里的情况可没有必要对外面的人讲啊。”渔人从山洞出来,找到自己的船,便沿着原路往回行,一路上处处做了标记。来到武陵郡城下,前去拜见太守,述说自己此行的所见所闻。太守马上派人随渔人到桃花源去,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失方向,再也找不到原路。南阳有位刘子骇,是个高雅之人;听说此事后,高兴地要计划前往寻找桃花源。尚未成行,不久因病去世。以后就再也没有人去寻找桃花源了。

秦王暴政乱纲纪,

贤士纷纷远躲避。

四皓隐居在商山,

有人隐匿来此地。

往昔踪迹消失尽,

来此路途已荒废。

相唤共同致农耕,

天黑还家自休息。

桑竹茂盛遮浓荫,

庄稼种植按节气。

春蚕结茧取长丝,

秋日丰收不纳税。

荒草遮途阻交通,

村中鸡犬互鸣吠。

祭祀仍遵古礼法,

衣裳没有新款式。

儿童欢跳纵情歌,

老者欣然自游憩。

草木花开知春到,

草衰木凋知寒至。

虽无年历记时日,

四季推移自成岁。

欢快安逸乐无穷,

哪还需要动知慧?

奇踪隐蔽五百岁,

一朝开放神奇界。

浮薄淳朴不同源,

转眼深藏无处觅。

请问世间凡夫子,

可知尘外此奇迹?

我愿踏乘轻云去,

高飞寻找我知己。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

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篇4:陶渊明的桃花源在哪儿

陶渊明的桃花源在哪儿

桃花源在什么地方,陶渊明在其《桃花源诗》中讲得很明白“淳薄既异源”,“淳薄”就是世外桃源。

“淳薄”是什么地方呢?“淳”者敷也,“薄”者浅也。“淳薄”者,敷浅原也。那敷浅原在什么地方呢?根据《禹贡》记载,大禹疏九江,至于敷浅原。据《寻阳记》云“九江在寻阳郡北,五里名曰乌江,远则百馀里,为大禹所疏,桑落洲上下三百里合流”。这也就是说敷浅原就在桑落洲一带。《水经注》引《尚书》注曰:“江水过九江,至于东陵,西南流,水积为湖,湖西有青林山,故谓之青林湖,又西南历寻阳,分为二水,一水东流,通大雷;一水西南流,注入江”。这也就是说,敷浅原在东陵附近,东陵,陶渊明认为是彭泽,“宁似东陵时”说的就是彭泽;解缙认为是宿松,“皖水青林绕墓田”说的就是青林水在宿松汇口周瑜墓附近,皖水,就是进入皖段的长江。根据我的分析,我比较认同解缙的宿松说,根据《水经注》里的青林水的流向来说,基本可以断定东陵在宿松,而青林水就可能是后来的雷水,具体有待论证。东陵是宿松还是古彭泽,这点暂且不论。因为牵扯行政 划分,一时很难弄清楚。东陵的大概方位也就是在今天宿松洲区和古彭泽(今湖口地区)桑落洲一带。也就是说敷浅原就在这一块。我认为敷浅原就是古鄱阳湖平原,他的区域主要包括桑落洲,湖口县局部地区,沉没在鄱阳湖中的枭阳县和海昏县。这广袤的古鄱阳湖平原就组成了敷浅原。而到最后,敷浅原只剩下桑落洲独存至今,湖口局部地区,枭阳和海昏都相继沉没在鄱阳湖中。所以桑落洲既敷浅原,但是敷浅原不完全等于桑落洲。

论证完了桑落洲就是敷浅原,下面该分析陶渊明的《桃花源诗》了。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独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馀乐,于何荣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这里面明确的讲了“往迹浸复湮”,说明这里是洲岛,不然的话讲不通,高山是不会被浸没和湮没的。《桃花源记》中称绝境,绝境是与陆地相互隔绝的地方。高山与陆地相连,所以绝境只可能是洲岛。从渔人的.交通工具来看,通往桃花源的只有船,别无他路。所以再次证明桃花源是洲岛。“桑竹垂馀荫”从植被来看,有柳树,桑树,竹子都说明是南方。“菽稷随时艺”,豆类麦类随便什么时候都可以种植,更说明是南方。从陶渊明《饮酒》诗来看,“且当从黄绮”,“漂流逮狂秦”与《桃花源诗》所反映的事实是一致的。所以桃花源的创造应该是在其隐居时期。他隐居地在桑落洲,也就是说桃花源的原型是以桑落洲为蓝本。换句话来说,桃花源既桑落洲。

桃花源位于安徽省宿松县汇口镇古桑落洲上,安徽,江西,湖北三省在此交界,长江,鄱阳湖,古雷水在此交汇,故有一日三省,一统江湖之说。

篇5:揭秘陶渊明的“桃花源”

揭秘陶渊明的“桃花源”

东晋时,中原混战,世家大族及作为其家产的农奴纷纷南下江南圈地,建立新庄园。晋皇族司马氏在南方推举司马睿建立东晋以后,皇帝手里一没有大军,二没有钱粮,三没有人才,所以只好与士族门第“共天下”。东晋皇室在立国的100多年中,一直想实现自立的军队和赋税系统,但是又一直遭到来自士族势力的掣肘,这就给老百姓提供了开辟“乐土”的空间和必要。

西汉末年开始,很多中原百姓成群结伙,逃进南方的深山老林。现在看东汉末的人口资料,常看到“人口锐减”这个词,其实这些“锐减”的人口,多数不是死亡,而是跑了。跑到哪里去了呢?比较多的是去巴蜀、荆州、武夷这几个方向。他们到达南方后,多选择闭塞、险要的山林深处,开辟平地而居。其中发展得比较大的聚落,以乡党为核心,选出首领,称为坞主。坞主选精壮男组成私人武装,在聚落周围修筑壁垒,这就形成了坞壁或坞堡。其结局或是被朝廷招安,或是被贵族武装攻灭,或是继续独立,成为土豪。

晋宋时,皇帝从贵族那里得不到钱粮人力,所以对佃民征求的徭税都非常重。史载,当时贫者不复堪命,很多逃亡入“蛮”,成了山民。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主角渔夫从武陵的某个小渔村出发了。为什么武陵渔夫要驾船“缘溪行”,往上游的深山老林里去呢?渔人捕鱼,不往水阔鱼多的地方去,而要顺着小河沟逆流而上?他肯定是在溪水里发现了异常——当时的朝廷,对于逃户聚落是悬赏诛求的,渔夫到上游去冒险,当然有目的。

接下来几天,村民轮流请他到自己家里招待,可以推测,就在同时,桃花源里的头领们一定在讨论:这个鬼头鬼脑的家伙是不是官府派来的探子?有没有必要干掉他。过了几天,没什么动静,大家怕渔夫的家属把他失踪的事告官,于是才把他放还了,但临走时还是向他申明:“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个渔夫一脱离险境,马上原形毕露:“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此处全用短句,以强调渔夫行动的迅速、坚决。太守非常重视此事,“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马上就派人出发了,可是一回去渔夫就发现:自己的记号已经被破坏了,去的路被隔绝——一定是渔夫从洞口出来,背后就有人跟着他,见到记号就给破坏掉了。

最后提到的南阳刘子骥,是个名声不错的人,听说这个案子,准备前往探险。可还没找出什么成果便生病死了,所以,“后遂无问津者”。刘先生死了,应该有更多的.人站出来,完成他未竟的遗愿,加倍去寻找这块世外桃源才对啊,可为什么从那往后就没有提出去找桃花源的人了呢?原来,刘子骥是有身份的人,他的探险队不像渔夫那样单枪匹马,所以要是他找到桃花源,那里边的人恐怕就在劫难逃了。所以,很有可能,这位多事的刘先生不是善终,这里也许是作者加的一个隐语。为什么桃花源中的人要除掉他?因为渔夫和刘子骥的背后就是官府,官府到来就意味着苛政!

可见,《桃花源记》并不是“塑造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而是要记述一个社会现实:晋末,大量人口苦于赋税徭役,成团躲起来,在地下社会里生活。最终,东晋朝廷的基础日益衰败,终于被门阀士族赶下台。

篇6: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作文

在武陵人到访桃花源的多年后,他的儿子像他父亲一样靠捕鱼为业,过着平淡的生活。

一天,那武陵人的后代沿着小溪前进,不知在想些什么,便漂了很远很远。忽然,他眼前出现了他父亲向他描述的桃花林:长达数百步,其中没有其它树,芳草鲜艳美丽,飘落的花办纷纷扬扬,漫天飞舞……

他陶醉在桃林的美景当中,不知不觉地到了桃林的尽头。这时,他发现了前面有小山,山上有个小口,隐隐约约看到有些光亮。他下了船,进了洞。正如他父亲所说的,一开始极窄,只能通过一个人;在走数十步,便忽然变得光亮。土地平旷,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的。田间的小路交错相通,鸡鸣和犬吠清晰可闻。在田间往来耕种的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老人和孩子都充满喜悦,显得十分快乐。

渔人的儿子与村民们相见后说明来历,村民们用酒食来款待他,并问了些关于外面的事情。村民们说,如果他还会像他爸爸一样把事情告诉外人,他便再也到不了这般绝境。于是,他们约定好,渔人的儿子定期到世外桃源来告诉他们外面发生的事情。

离开了世外桃源,渔人的儿子想,他们过着这么美好的生活,还是不要把它破坏了。于是,他把再访桃花源的事深深地埋在心里。

篇7: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作文

踏着由石块拼成的小路,我缓缓地走在桃花源的美景中。

路边长满了苍天大树,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不时传来“啪啪”的脆响,那是溪水溅到岩石上的声音。

忽然,一阵“唧唧咕”打破了桃花源的沉寂。我猜,这是一只小麻雀在欢叫,那声音婉转清脆,像一首悠扬的歌;它的歌声又引来一只杜鹃鸟,“布咕——布咕——”地啼啭着。快看,对面林子里冒出来一大群鸟,它们穿着五彩缤纷的花衣裳,鲜红的、金黄的、浅蓝的、淡粉的……有的扑着翅膀,有的兴奋地在树枝上跳来跳去,有的专注地唱着歌。我的眼睛应接不暇,看到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到了那只,又错过了这只。群鸟们的歌声响彻云霄,犹如打雷闪电般大。

穿过小树林,一汪湖水映入眼帘,湖水又清又静又蓝,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沙石,静得只能听到湖中船桨的“哗哗”声和水面泛起的层层涟漪声;蓝得纯正,蓝得自然,蓝得温柔恬雅,令人陶醉。一阵微风吹过,水面上波光粼粼,我仿佛看到了千万只鱼儿侧着身子在跳舞,啊,真美。

桃花源,美如画。

《桃花源里的陶渊明》阅读答案

桃花源里的陶渊明阅读与答案

陶渊明

走进桃花源作文

桃花源漂流作文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金刚怒目

陶渊明 饮酒

惜时陶渊明

陶渊明回桃花源(合集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陶渊明回桃花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