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上册 《诗经》?涉江? 示例之二(共含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茶壶嘴儿爱举报”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上册 《诗经》两首涉江
教学目的
一、学习屈原为理想而至死不渝的崇高品格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学会朗读古诗的方法,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运用想象、比喻、衬托等手法来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情感。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抒情诗,让学生反复朗读去体会作者悲愤交加、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楚辞》的句式特点。
二、通过指导古诗朗读方法,使学生学会诗中难读难懂的字词句。会翻译全诗。
三、让学生在朗诵中体会诗的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时数2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和《诗经》相比,屈原的作品抒情性很强,个性也很强。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由集体歌唱到个人创作的时代开始。《涉江》这首诗,我们主要想用朗读的形式来学习。
二、朗读课文。
(一)一读。
要求:扫除文字障碍,读准字音。
1 学生默读全诗,画出读不准的字、词。
2 订正读音。学生给下列字注音。
3 学生轻声读全诗,读准字音。
(二)二读。
要求: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读顺全诗,理清结构。
1 结全诗划分部分。
全诗是按行程次序记叙的,分5部分,分别是:涉江前(第1段);涉江途中(第2、3段);入溆浦(第4段);山中独处(第5段);尾声(第6段)。
2 请五位学生分读5个部分,其余学生在以上学生读错的地方作上记号。
3 讨论。学生集体纠正读错的地方。
4 学生齐读全诗,做到顺畅、准确。
(三)三读。
要求:了解“兮”字的特点、作用、读法。
1 学生自由朗读第1段,思考:①“兮”字在诗中的位置有哪几种?“兮”字的位置不同在句中作用有何不同?②“兮”在整句中起什么作用?
2 学生讨论。
明确:
①《涉江》中“兮”的位置有三种。第一种在句中,如,“被明月兮珮宝璐”,这个“兮”起情感的缓冲作用,不可读断,要做到“声断气不断”。第二种在上一句话的末尾。如,“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中的“兮”表语意未尽,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读时声音可适当延长。第三种在一个完整的意思之后。例子很多,这些“兮”可以根据整句意思来调整它的'读法,有的表悲,有的表恨。
②《涉江》中的每一句都用了“兮”字,这就是使诗歌的抒情性大大增强,使诗人的情感得到充分的表露。例如:“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译成现代文是:可叹楚国无人理解我啊!一个“兮”字就把那种在现实生活中无人理解的悲凉、悲苦、悲痛心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如果去掉这个“兮”字,肯定是逊色许多的。“兮”古读“啊”或者“乎”,是屈原继承了楚地民间文化传统受民歌影响发展而成的一种新的诗体——“楚辞”。
3 教师范读第1段。
4 学生自由朗读第1段,体会“兮”的妙处。
(四)四读。
要求:掌握划分诗歌节奏的方法。注意朗读时声音有长短之别,语言有缓急之分。
1 学生个别读第2段:涉江途中。其余学生拿出铅笔,根据该学生的读法画出节奏。
2 教师纠正。
①七字句式:二,二,二,一。但是,还要联系意义的表达,不能死板地按句式去读。
如:乘鄂渚而反顾兮。
应该这样划分:乘│鄂渚│而│反顾兮
②其余的六字句,四字句,九字句同七字句的道理一样。
3 以第1段为例,学生划分节奏。
4 学生个别读第1段诗。
5 教师纠正。
三、布置作业:翻译全诗。
第二教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一)检查作业。
1 补充解释:
①与前世而皆然兮:“与”通作“举”,整个的意思。
②重昏:指处于层层黑暗之中。一说,重,一再,即一再隐于黑暗环境之中。
③迷不知吾所如:往。
④巢堂坛兮:楚地方言,指庭院。一说指古代举行祭祀或其他重大典礼的坛。
⑤溷浊:形同混浊。
⑥忠不必用兮:被。
2 请一位学生将翻译的诗读一遍,其余学生将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教师进行指导。
(二)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读顺了全诗,理清了诗的结构,讲了“兮”字的特点、作用,读法以及节奏的划分。这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通过读理解诗歌的内涵。
二、朗读课文。
(一)一读。
要求: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1 教师范读第4段,学生注意以下问题。
①本段朗读调子变了几次?为什么要这样变?在变的地方作上记号。
②哪些词读重音?为什么?
③本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2 学生讨论。
明确:
①本段朗读调子变了一次。变的根据是诗的内容。“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读时调子比较低沉,因为作者远离故都,又被眼前的恶劣环境所惊慑,感到迷惘。而后面6句则是叙述山中的恶劣环境,我们可以想象,此时作者的心情比前面稍微平静了一点,正用观察的眼光审视着周围的环境,读时调子要变得平一点。
②读重音的词有:第1层次,“儃佪”、“迷不知”、“如”。因为“儃佪”这个词儿很好地刻画出诗人犹豫、
上册 《诗经》《诗经》两首・涉江・ 示例之一
教案示例之一
教学目的
1 学习本诗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 认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3 了解屈原坎坷的人生经历,学习屈原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设想
本课的重点在于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技巧,认识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而难点却在于字词的疏通,因而拟打算分散重难点,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解部分字词;在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技巧中学习另一部分字词,使学生明白文言词语是可以通过理解文意、句意揣摩的。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初读全诗,把握大略。
2 简介屈原、《九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在第四册中曾学习了郭老的剧作《雷电颂》(节选),你认识了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
学生答后,教师总结:
屈原是战国时的政治家,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名平,字原,楚国人,传说为湖北秭归县人。曾任楚国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他学识丰富,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主张对内革新政治,对外联齐抗秦。曾辅佐怀王图议国事,处理内政、应对诸侯。但遭以上官大夫靳尚和令尹子兰为代表的反动贵族和亲秦派的诽谤、进谗,被两次流放,长达30年之久。公元前278年春,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都,遂于当年夏历五月初五日怀石投汨罗江而死,以身殓国。屈原在流放生活中接近人民,在吸收民间文学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骚体”这一新文学形式。他流传下来的作品主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屈原诗歌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2 本诗选自《九章》。《九章》是《惜诵》、《哀郢》等九篇诗歌的总称。本诗写于屈原第二次被流放的时期。涉江,就是渡过大江南行的`意思。
板书课题:《涉江》
二、初读。
1 自读。要求:结合书下注释,把握全文大略;画出文中表地点的词;标出自然段序号。
2 作者历经的路线是怎样的?你能拟出行程路线图吗?
提示:鄂渚→溯沅江而上→枉→辰阳→溆浦
3 作者沿什么方向前行?是什么季节?
提示:沿南,然后向西南前行。天气是秋冬之间。
4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可分为几部分?能为每部分加一小标题吗?
提示:本诗可分为三部分,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第2、3、4段为第二部分;第5、6段为第三部分。
教师板书三部分的标题:涉江之由;涉江之行;涉江之愤。
三、再读。
1 读第1段。
问:“奇服”包括到下文的哪一句?提示:从“带长铗”到“宝璐”。
注意落实“既”、“陆离”、“冠”(名词用如动词)、“被”(同“披”)等词的意义及用法。
问:诗人准备怎样去游仙宫?
提示:坐的车――青龙驾,白龙配。(注意“骖”的用法、名词用如动词)
同去的人――重华
食物――玉英
心情――高驰、不顾,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问:诗人为什么要济乎江湘?
提示:因为“世溷浊而莫余知”。(注意溷hún的读音,“莫余知”句式特点。)
2 读2、3段。
问:从鄂渚直到辰阳,诗人用了哪些交通工具?
提示:坐了马车。诗中有“步余马”,“邸余车”句。(注意“步、邸”的用法:步,名词使动用法,让……走上;邸,动词使动用法,让……到)诗人还坐了船,溯沅江而上。(注意落实“z船”、“齐吴榜”、“击汰”等词语)
问:在沅江上船速快不快?
提示:不快。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注意“容与”、“淹”等词的用法。)
3 读第4段。
问:进溆浦后诗人为什么“{荨保
进溆浦后遇上了什么样的坏天气?看到了哪些景物?
(注意落实:如、杳、冥冥、幽晦、其、霏霏、承宇等词语。)
问:谁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幅“溆浦雨雪图”?
例:朔风卷着碎雪纷纷扬扬地下着,迎着我的视线的是一座险峻荒凉的高山,那原始的大森林仿佛从未被人揭开过秘密,林中传来的阵阵猿叫声,是那样姜清,那样恐惧。乌云在头上示着威,那锅底一般的天穹似乎立时要压了下来。地上本无什么路,那被人踩过的地方也是泥泞不堪。我站在那儿,望着眼前的一切,真不知该举步向何方。
4 自由朗读1、2、3、4段,要求读准音,读顺口。
四、作业。
1 课本第一题1、2、3题。
2 背诵前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 继续读讲5、6段。
2 认识诗中塑造的诗人自我形象。
3 学习诗人情景交融的艺术技巧。
4 学习诗人运用比喻、象征等方法表达思想感情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提问。背诵1、2、3、4段。
二、读讲5、6自然段。
1 指名朗读这一部分。
2 讨论、理解。
问:诗人判断自己将“重昏而终身”的理由是哪些?
生甲:因为“世溷浊而莫余知”,无人理解他。
生乙:不仅如此,一部分小人还打击、谗陷他,而他又“不能变心以从俗”、“将董道而不豫”,现实与理想产生了极大
教学目的
一、学习屈原为理想而至死不渝的崇高品格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学会朗读古诗的方法,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运用想象、比喻、衬托等手法来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情感。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抒情诗,让学生反复朗读去体会作者悲愤交加、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楚辞》的句式特点。
二、通过指导古诗朗读方法,使学生学会诗中难读难懂的字词句。会翻译全诗。
三、让学生在朗诵中体会诗的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时数2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和《诗经》相比,屈原的作品抒情性很强,个性也很强。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由集体歌唱到个人创作的时代开始。《涉江》这首诗,我们主要想用朗读的形式来学习。
二、朗读课文。
(一)一读。
要求:扫除文字障碍,读准字音。
1 学生默读全诗,画出读不准的字、词。
2 订正读音。学生给下列字注音。
3 学生轻声读全诗,读准字音。
(二)二读。
要求: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读顺全诗,理清结构。
1 结全诗划分部分。
全诗是按行程次序记叙的,分5部分,分别是:涉江前(第1段);涉江途中(第2、3段);入溆浦(第4段);山中独处(第5段);尾声(第6段)。
2 请五位学生分读5个部分,其余学生在以上学生读错的地方作上记号。
3 讨论。学生集体纠正读错的地方。
4 学生齐读全诗,做到顺畅、准确。
(三)三读。
要求:了解“兮”字的特点、作用、读法。
1 学生自由朗读第1段,思考:①“兮”字在诗中的位置有哪几种?“兮”字的位置不同在句中作用有何不同?②“兮”在整句中起什么作用?
2 学生讨论。
明确:
①《涉江》中“兮”的位置有三种。第一种在句中,如,“被明月兮宝璐”,这个“兮”起情感的缓冲作用,不可读断,要做到“声断气不断”。第二种在上一句话的末尾。如,“入溆浦余{葙猓迷不知吾所如”中的“兮”表语意未尽,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读时声音可适当延长。第三种在一个完整的意思之后。例子很多,这些“兮”可以根据整句意思来调整它的读法,有的表悲,有的表恨。
②《涉江》中的每一句都用了“兮”字,这就是使诗歌的抒情性大大增强,使诗人的情感得到充分的表露。例如:“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译成现代文是:可叹楚国无人理解我啊!一个“兮”字就把那种在现实生活中无人理解的悲凉、悲苦、悲痛心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如果去掉这个“兮”字,肯定是逊色许多的。“兮”古读“啊”或者“乎”,是屈原继承了楚地民间文化传统受民歌影响发展而成的一种新的诗体――“楚辞”。
3 教师范读第1段。
4 学生自由朗读第1段,体会“兮”的妙处。
(四)四读。
要求:掌握划分诗歌节奏的方法。注意朗读时声音有长短之别,语言有缓急之分。
1 学生个别读第2段:涉江途中。其余学生拿出铅笔,根据该学生的读法画出节奏。
2 教师纠正。
①七字句式:二,二,二,一。但是,还要联系意义的表达,不能死板地按句式去读。
如:乘鄂渚而反顾兮。
应该这样划分:乘│鄂渚│而│反顾兮
②其余的六字句,四字句,九字句同七字句的道理一样。
3 以第1段为例,学生划分节奏。
4 学生个别读第1段诗。
5 教师纠正。
三、布置作业:翻译全诗。
第二教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一)检查作业。
1 补充解释:
①与前世而皆然兮:“与”通作“举”,整个的意思。
②重昏:指处于层层黑暗之中。一说,重,一再,即一再隐于黑暗环境之中。
③迷不知吾所如:往。
④巢堂坛兮:楚地方言,指庭院。一说指古代举行祭祀或其他重大典礼的坛。
⑤溷浊:形同混浊。
⑥忠不必用兮:被。
2 请一位学生将翻译的诗读一遍,其余学生将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教师进行指导。
(二)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读顺了全诗,理清了诗的结构,讲了“兮”字的特点、作用,读法以及节奏的划分。这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通过读理解诗歌的内涵。
二、朗读课文。
(一)一读。
要求: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1 教师范读第4段,学生注意以下问题。
①本段朗读调子变了几次?为什么要这样变?在变的地方作上记号。
②哪些词读重音?为什么?
③本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2 学生讨论。
明确:
①本段朗读调子变了一次。变的根据是诗的内容。“入溆浦余{葙猓迷不知吾所如。”读时调子比较低沉,因为作者远离故都,又被眼前的恶劣环境所惊慑,感到迷惘。而后面6句则是叙述山中的恶劣环境,我们可以想象,此时作者的心情比前面稍微平静了一点,正用观察的眼光审视着周围的环境,读时调子要变得平一点。
②读重音的词有:第1层次,“{荨薄“迷不知”、“如”。因为“{荨闭飧龃识很好地刻画出诗人犹豫、彷徨、孤苦的形象。而“迷不知”、“如”则是传递作者内心痛苦的词儿,所以要重读。
2第2层次读重音的词有:杳、冥冥、猿、蔽日、幽晦、多雨、无垠、承宇。因为这些词都是写山中恶劣环境的`关键词,读重音一是强调山中环境恶劣,二是衬托出诗人异常悲怆的心境。
③这段中作者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作者笔下的环境阴暗、潮湿、荒凉,实际上是作者内心门的真实写照。作者被贬,流放到山野之地,又孤身一人,用这种心境去看。在他的眼中,当然一切景物都是没有生气的、灰暗的。
3 根据上面的分析,学生填写朗读分析表。
4 学生讨论朗读分析表填写的内容。
明确:
第1段:可分4层,朗读调子应变三次。第1段叙述自己爱好奇服,以奇服象征自己的志行高洁。朗读调子应是高亢激昂。第2层,调子变得坚实,揭示理想不被混浊的社会所容时自己所持的态度。第二次变是在读第3层的时候,这一 层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既表示理想之远大,又表示追求理想之决心,并预示自己的理想能与天地共存与日月齐光。这一层作者运用了积极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情感很强烈,朗读时声调要逐渐加强。最后一层,朗读调子第三次变,由强烈变为低且略带颤音,这里是点明流放的原因。
这一段重读的音是:第1层,好、奇服、老、不衰――突出对奇服的追求。
第2层:莫余知、高驰、不顾――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并强调了自己的态度。
第3层:天地、比寿、齐光――表对信念的坚定。
第4层:哀(颤音)南夷之莫吾知兮――表流放的原因。
第2、3段:这两段分3层,调子变两次。第1层,描绘诗人在涉江途中独立寒风、中途望故国的形象。调子悲凉。第2层,调子悲中带愤。叙述自己被迫离开故土的沉痛和难以割舍的心情。特别是“步余马”到“方林”,“船容与”,“凝滞”这4句一定要读出无可奈何的情调。第3层再变,调子坚定,表示诗人与世俗不妥协的精神。
重音:苟、端直、虽、僻远、何伤――表示不妥协精神。
第5段:此段分3层,朗读调子变两次。第1层,写自己余生的处境,并表明自己的决心。读时客观、冷静,调子平而稳。第2层一变,叙述历史上的人物的悲惨遭遇,从而类比自己。读时要充满对历史人物的同情,调子稍带对整个黑暗社会的嘲弄、愤恨。第3层再变,调子坚定。表自己虽遭迫害,可仍不改初衷的精神。
重音:第1层,不能、固将――表明自己的决心,分析自己的结局。
第2层,用、以、皆然、何怨――对历史人物的同情及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第3层,董道、不豫、重昏、终身――表明自己的决心,虽死不悔。
第6段:此段分2层,朗读调子变一次。第1层,开头到“时不当兮”,作者用一系列的比喻,如用鸾鸟凤皇,香花、香气来比喻贤良之辈;用燕雀乌鹊、腥臊来比喻奸佞小人和楚国统治者。作者借此来指责楚国统治者倒行逆施。朗读时调子应高昂一点,愤恨中略带忧伤。第2层,调子变得忧郁伤感,读出作者不被人理解、无路可走的悲叹情调。
重音:乱、远、坛、死、御、薄、易位、不当――指责楚国统治集团倒行逆施。
髻选⒑觥⑿小―失落、忧伤。
5 学生自由读,读出情感。
(二)二读。
要求:.总结诗人塑造的艺术形象。
学生默读全诗,找出描写诗人外形的诗句。
明确:
①第1段中的:带长铗、冠切云、被明月、佩宝璐。
第2段中的:反顾,G秋冬之绪风。
第4段中的:入溆浦余{葙狻
②从这些描写中,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格?
明确:
诗人品格高尚,追求理想、热爱祖国,在逆境中不甘屈服。
(三)三读。
要求:在读中体会积极浪漫主义特色。
1 学生默读第1段、第6段(尾声)。思考下面问题。
①《涉江》中的积极浪漫主义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如何去朗读?
2 学生讨论。
明确:
①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上的
教学目的
一、学习屈原为理想而至死不渝的崇高品格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学会朗读古诗的方法,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运用想象、比喻、衬托等手法来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情感。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抒情诗,让学生反复朗读去体会作者悲愤交加、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楚辞》的句式特点。
二、通过指导古诗朗读方法,使学生学会诗中难读难懂的字词句。会翻译全诗。
三、让学生在朗诵中体会诗的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时数 2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新课。
和《诗经》相比,屈原的作品抒情性很强,个性也很强。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由集体歌唱到个人创作的时代开始。《涉江》这首诗,我们主要想用朗读的形式来学习。
二、朗读课文。
(一)一读。
要求:扫除文字障碍,读准字音。
1 学生默读全诗,画出读不准的字、词。
2 订正读音。学生给下列字注音。
3 学生轻声读全诗,读准字音。
(二)二读。
要求: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读顺全诗,理清结构。
1 结全诗划分部分。
全诗是按行程次序记叙的,分5部分,分别是:涉江前(第1段);涉江途中(第2、3段);入溆浦(第4段);山中独处(第5段);尾声(第6段)。
2 请五位学生分读5个部分,其余学生在以上学生读错的地方作上记号。
3 讨论。学生集体纠正读错的地方。
4 学生齐读全诗,做到顺畅、准确。
(三)三读。
要求:了解“兮”字的特点、作用、读法。
1 学生自由朗读第1段,思考:①“兮”字在诗中的位置有哪几种?“兮”字的位置不同在句中作用有何不同?②“兮”在整句中起什么作用?
2 学生讨论。
明确:
①《涉江》中“兮”的位置有三种。第一种在句中,如,“被明月兮宝璐”,这个“兮”起情感的缓冲作用,不可读断,要做到“声断气不断”。第二种在上一句话的末尾。如,“入溆浦余{葙猓迷不知吾所如”中的“兮”表语意未尽,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读时声音可适当延长。第三种在一个完整的意思之后。例子很多,这些“兮”可以根据整句意思来调整它的读法,有的表悲,有的表恨。
②《涉江》中的每一句都用了“兮”字,这就是使诗歌的抒情性大大增强,使诗人的情感得到充分的表露。例如:“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译成现代文是:可叹楚国无人理解我啊!一个“兮”字就把那种在现实生活中无人理解的悲凉、悲苦、悲痛心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如果去掉这个“兮”字,肯定是逊色许多的。“兮”古读“啊”或者“乎”,是屈原继承了楚地民间文化传统受民歌影响发展而成的一种新的诗体――“楚辞”。
3 教师范读第1段。
4 学生自由朗读第1段,体会“兮”的妙处。
(四)四读。
要求:掌握划分诗歌节奏的方法。注意朗读时声音有长短之别,语言有缓急之分。
1 学生个别读第2段:涉江途中。其余学生拿出铅笔,根据该学生的读法画出节奏。
2 教师纠正。
①七字句式:二,二,二,一。但是,还要联系意义的表达,不能死板地按句式去读。
如:乘鄂渚而反顾兮。
应该这样划分:乘│鄂渚│而│反顾兮
②其余的六字句,四字句,九字句同七字句的道理一样。
3 以第1段为例,学生划分节奏。
4 学生个别读第1段诗。
5 教师纠正。
三、布置作业 :翻译全诗。
第二教时
一、检查作业 ,导入 新课。
(一)检查作业 。
1 补充解释:
①与前世而皆然兮:“与”通作“举”,整个的意思。
②重昏:指处于层层黑暗之中。一说,重,一再,即一再隐于黑暗环境之中。
③迷不知吾所如:往。
④巢堂坛兮:楚地方言,指庭院。一说指古代举行祭祀或其他重大典礼的坛。
⑤溷浊:形同混浊。
⑥忠不必用兮:被。
2 请一位学生将翻译的诗读一遍,其余学生将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教师进行指导。
(二)导入 新课。
上节课我们读顺了全诗,理清了诗的结构,讲了“兮”字的特点、作用,读法以及节奏的划分。这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通过读理解诗歌的内涵。
二、朗读课文。
(一)一读。
要求: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1 教师范读第4段,学生注意以下问题。
①本段朗读调子变了几次?为什么要这样变?在变的地方作上记号。
②哪些词读重音?为什么?
③本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2 学生讨论。
明确:
①本段朗读调子变了一次。变的根据是诗的内容。“入溆浦余{葙猓迷不知吾所如。”读时调子比较低沉,因为作者远离故都,又被眼前的恶劣环境所惊慑,感到迷惘。而后面6句则是叙述山中的恶劣环境,我们可以想象,此时作者的心情比前面稍微平静了一点,正用观察的眼光审视着周围的环境,读时调子要变得平一点。
②读重音的词有:第1层次,“{荨薄“迷不知”、“如”。因为“{荨闭飧龃识很好地刻画出诗人犹豫、彷徨、孤苦的形象。而“迷不知”、“如”则是传递作者内心痛苦的'词儿,所以要重读。
2第2层次读重音的词有:杳、冥冥、猿、蔽日、幽晦、多雨、无垠、承宇。因为这些词都是写山中恶劣环境的关键词,读重音一是强调山中环境恶劣,二是衬托出诗人异常悲怆的心境。
③这段中作者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作者笔下的环境阴暗、潮湿、荒凉,实际上是作者内心门的真实写照。作者被贬,流放到山野之地,又孤身一人,用这种心境去看。在他的眼中,当然一切景物都是没有生气的、灰暗的。
3 根据上面的分析,学生填写朗读分析表。
4 学生讨论朗读分析表填写的内容。
明确:
第1段:可分4层,朗读调子应变三次。第1段叙述自己爱好奇服,以奇服象征自己的志行高洁。朗读调子应是高亢激昂。第2层,调子变得坚实,揭示理想不被混浊的社会所容时自己所持的态度。第二次变是在读第3层的时候,这一 层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既表示理想之远大,又表示追求理想之决心,并预示自己的理想能与天地共存与日月齐光。这一层作者运用了积极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情感很强烈,朗读时声调要逐渐加强。最后一层,朗读调子第三次变,由强烈变为低且略带颤音,这里是点明流放的原因。
这一段重读的音是:第1层,好、奇服、老、不衰――突出对奇服的追求。
第2层:
《涉江》.示例之二.
教学目的
一、学习屈原为理想而至死不渝的崇高品格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学会朗读古诗的方法,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运用想象、比喻、衬托等手法来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情感。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抒情诗,让学生反复朗读去体会作者悲愤交加、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楚辞》的句式特点。
二、通过指导古诗朗读方法,使学生学会诗中难读难懂的字词句。会翻译全诗。
三、让学生在朗诵中体会诗的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时数2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和《诗经》相比,屈原的作品抒情性很强,个性也很强。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由集体歌唱到个人创作的时代开始。《涉江》这首诗,我们主要想用朗读的形式来学习。
二、朗读课文。
(一)一读。
要求:扫除文字障碍,读准字音。
1 学生默读全诗,画出读不准的字、词。
2 订正读音。学生给下列字注音。
3 学生轻声读全诗,读准字音。
(二)二读。
要求: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读顺全诗,理清结构。
1 结全诗划分部分。
全诗是按行程次序记叙的,分5部分,分别是:涉江前(第1段);涉江途中(第2、3段);入溆浦(第4段);山中独处(第5段);尾声(第6段)。
2 请五位学生分读5个部分,其余学生在以上学生读错的地方作上记号。
3 讨论。学生集体纠正读错的地方。
4 学生齐读全诗,做到顺畅、准确。
(三)三读。
要求:了解“兮”字的特点、作用、读法。
1 学生自由朗读第1段,思考:①“兮”字在诗中的位置有哪几种?“兮”字的位置不同在句中作用有何不同?②“兮”在整句中起什么作用?
2 学生讨论。
明确:
①《涉江》中“兮”的位置有三种。第一种在句中,如,“被明月兮宝璐”,这个“兮”起情感的缓冲作用,不可读断,要做到“声断气不断”。第二种在上一句话的末尾。如,“入溆浦余{葙猓迷不知吾所如”中的“兮”表语意未尽,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读时声音可适当延长。第三种在一个完整的意思之后。例子很多,这些“兮”可以根据整句意思来调整它的读法,有的表悲,有的表恨。
②《涉江》中的每一句都用了“兮”字,这就是使诗歌的抒情性大大增强,使诗人的情感得到充分的表露。例如:“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译成现代文是:可叹楚国无人理解我啊!一个“兮”字就把那种在现实生活中无人理解的悲凉、悲苦、悲痛心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如果去掉这个“兮”字,肯定是逊色许多的。“兮”古读“啊”或者“乎”,是屈原继承了楚地民间文化传统受民歌影响发展而成的一种新的诗体――“楚辞”。
3 教师范读第1段。
4 学生自由朗读第1段,体会“兮”的妙处。
(四)四读。
要求:掌握划分诗歌节奏的方法。注意朗读时声音有长短之别,语言有缓急之分。
1 学生个别读第2段:涉江途中。其余学生拿出铅笔,根据该学生的读法画出节奏。
2 教师纠正。
①七字句式:二,二,二,一。但是,还要联系意义的表达,不能死板地按句式去读。
如:乘鄂渚而反顾兮。
应该这样划分:乘│鄂渚│而│反顾兮
②其余的六字句,四字句,九字句同七字句的道理一样。
3 以第1段为例,学生划分节奏。
4 学生个别读第1段诗。
5 教师纠正。
三、布置作业:翻译全诗。
第二教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一)检查作业。
1 补充解释:
①与前世而皆然兮:“与”通作“举”,整个的意思。
②重昏:指处于层层黑暗之中。一说,重,一再,即一再隐于黑暗环境之中。
③迷不知吾所如:往。
④巢堂坛兮:楚地方言,指庭院。一说指古代举行祭祀或其他重大典礼的坛。
⑤溷浊:形同混浊。
⑥忠不必用兮:被。
2 请一位学生将翻译的诗读一遍,其余学生将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教师进行指导。
(二)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读顺了全诗,理清了诗的结构,讲了“兮”字的特点、作用,读法以及节奏的划分。这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通过读理解诗歌的内涵。
二、朗读课文。
(一)一读。
要求: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1 教师范读第4段,学生注意以下问题。
①本段朗读调子变了几次?为什么要这样变?在变的地方作上记号。
②哪些词读重音?为什么?
③本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2 学生讨论。
明确:
①本段朗读调子变了一次。变的根据是诗的内容。“入溆浦余{葙猓迷不知吾所如。”读时调子比较低沉,因为作者远离故都,又被眼前的恶劣环境所惊慑,感到迷惘。而后面6句则是叙述山中的恶劣环境,我们可以想象,此时作者的心情比前面稍微平静了一点,正用观察的眼光审视着周围的环境,读时调子要变得平一点。
②读重音的词有:第1层次,“{荨薄“迷不知”、“如”。因为“{荨闭飧龃识很好地刻画出诗人犹豫、彷徨、孤苦的形象。而“迷不知”、“如”则是传递作者内心痛苦的词儿,所以要重读。
2第2层次读重音的词有:杳、冥冥、猿、蔽日、幽晦、多雨、无垠、承宇。因为这些词都是写山中恶劣环境的关键词,读重音一是强调山中环境恶劣,二是衬托出诗人异常悲怆的心境。
③这段中作者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作者笔下的环境阴暗、潮湿、荒凉,实际上是作者内心门的真实写照。作者被贬,流放到山野之地,又孤身一人,用这种心境去看。在他的眼中,当然一切景物都是没有生气的、灰暗的。
3 根据上面的分析,学生填写朗读分析表。
4 学生讨论朗读分析表填写的内容。
明确:
第1段:可分4层,朗读调子应变三次。第1段叙述自己爱好奇服,以奇服象征自己的志行高洁。朗读调子应是高亢激昂。第2层,调子变得坚实,揭示理想不被混浊的社会所容时自己所持的态度。第二次变是在读第3层的时候,这一 层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既表示理想之远大,又表示追求理想之决心,并预示自己的理想能与天地共存与日月齐光。这一层作者运用了积极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情感很强烈,朗读时声调要逐渐加强。最后一层,朗读调子第三次变,由强烈变为低且略带颤音,这里是点明流放的原因。
这一段重读的音是:第1层,好、奇服、老、不衰――突出对奇服的追求。
第2层:莫余知、高驰、不顾――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并强调了自己的态度。
第3层:天地、比寿、齐光――表对信念的坚定。
第4层:哀(颤音)南夷之莫吾知兮――表流放的原因。
第2、3段:这两段分3层,调子变两次。第1层,描绘诗人在涉江途中独立寒风、中途望故国的形象。调子悲凉。第2层,调子悲中带愤。叙述自己被迫离开故土的沉痛和难以割舍的心情。特别是“步余马”到“方林”,“船容与”,“凝滞”这4句一定要读出无可奈何的情调。第3层再变,调子坚定,表示诗人与世俗不妥协的精神。
重音:苟、端直、虽、僻远、何伤――表示不妥协精神。
第5段:此段分3层,朗读调子变两次。第1层,写自己余生的处境,并表明自己的决心。读时客观、冷静,调子平而稳。第2层一变,叙述历史上的人物的悲惨遭遇,从而类比自己。读时要充满对历史人物的同情,调子稍带对整个黑暗社会的嘲弄、愤恨。第3层再变,调子坚定。表自己虽遭迫害,可仍不改初衷的精神。
重音:第1层,不能、固将――表明自己的决心,分析自己的结局。
第2层,用、以、皆然、何怨――对历史人物的同情及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第3层,董道、不豫、重昏、终身――表明自己的决心,虽死不悔。
第6段:此段分2层,朗读调子变一次。第1层,开头到“时不当兮”,作者用一系列的比喻,如用鸾鸟凤皇,香花、香气来比喻贤良之辈;用燕雀乌鹊、腥臊来比喻奸佞小人和楚国统治者。作者借此来指责楚国统治者倒行逆施。朗读时调子应高昂一点,愤恨中略带忧伤。第2层,调子变得忧郁伤感,读出作者不被人理解、无路可走的悲叹情调。
重音:乱、远、坛、死、御、薄、易位、不当――指责楚国统治集团倒行逆施。
髻选⒑觥⑿小―失落、忧伤。
5 学生自由读,读出情感。
(二)二读。
要求:.总结诗人塑造的艺术形象。
学生默读全诗,找出描写诗人外形的诗句。
明确:
①第1段中的:带长铗、冠切云、被明月、佩宝璐。
第2段中的:反顾,G秋冬之绪风。
第4段中的:入溆浦余{葙狻
②从这些描写中,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格?
明确:
诗人品格高尚,追求理想、热爱祖国,在逆境中不甘屈服。
(三)三读。
要求:在读中体会积极浪漫主义特色。
1 学生默读第1段、第6段(尾声)。思考下面问题。
①《涉江》中的积极浪漫主义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如何去朗读?
2 学生讨论。
明确:
①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上的一种创作手法,运用丰富的想象和
涉江・.示例之一.
教学目的
1 学习本诗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 认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3 了解屈原坎坷的人生经历,学习屈原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设想
本课的重点在于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技巧,认识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而难点却在于字词的疏通,因而拟打算分散重难点,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解部分字词;在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技巧中学习另一部分字词,使学生明白文言词语是可以通过理解文意、句意揣摩的。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初读全诗,把握大略。
2 简介屈原、《九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在第四册中曾学习了郭老的剧作《雷电颂》(节选),你认识了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
学生答后,教师.总结:
屈原是战国时的政治家,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名平,字原,楚国人,传说为湖北秭归县人。曾任楚国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他学识丰富,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主张对内革新政治,对外联齐抗秦。曾辅佐怀王图议国事,处理内政、应对诸侯。但遭以上官大夫靳尚和令尹子兰为代表的反动贵族和亲秦派的诽谤、进谗,被两次流放,长达30年之久。公元前278年春,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都,遂于当年夏历五月初五日怀石投汨罗江而死,以身殓国。屈原在流放生活中接近人民,在吸收民间文学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骚体”这一新文学形式。他流传下来的作品主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屈原诗歌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2 本诗选自《九章》。《九章》是《惜诵》、《哀郢》等九篇诗歌的总称。本诗写于屈原第二次被流放的时期。涉江,就是渡过大江南行的意思。
板书课题:《涉江》
二、初读。
1 自读。要求:结合书下注释,把握全文大略;画出文中表地点的词;标出自然段序号。
2 作者历经的路线是怎样的?你能拟出行程路线图吗?
提示:鄂渚→溯沅江而上→枉→辰阳→溆浦
3 作者沿什么方向前行?是什么季节?
提示:沿南,然后向西南前行。天气是秋冬之间。
4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可分为几部分?能为每部分加一小标题吗?
提示:本诗可分为三部分,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第2、3、4段为第二部分;第5、6段为第三部分。
教师板书三部分的标题:涉江之由;涉江之行;涉江之愤。
三、再读。
1 读第1段。
问:“奇服”包括到下文的哪一句?提示:从“带长铗”到“宝璐”。
注意落实“既”、“陆离”、“冠”(名词用如动词)、“被”(同“披”)等词的意义及用法。
问:诗人准备怎样去游仙宫?
提示:坐的.车――青龙驾,白龙配。(注意“骖”的用法、名词用如动词)
同去的人――重华
食物――玉英
心情――高驰、不顾,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问:诗人为什么要济乎江湘?
提示:因为“世溷浊而莫余知”。(注意溷hún的读音,“莫余知”句式特点。)
2 读2、3段。
问:从鄂渚直到辰阳,诗人用了哪些交通工具?
提示:坐了马车。诗中有“步余马”,“邸余车”句。(注意“步、邸”的用法:步,名词使动用法,让……走上;邸,动词使动用法,让……到)诗人还坐了船,溯沅江而上。(注意落实“z船”、“齐吴榜”、“击汰”等词语)
问:在沅江上船速快不快?
提示:不快。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注意“容与”、“淹”等词的用法。)
3 读第4段。
问:进溆浦后诗人为什么“{荨保
进溆浦后遇上了什么样的坏天气?看到了哪些景物?
(注意落实:如、杳、冥冥、幽晦、其、霏霏、承宇等词语。)
问:谁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幅“溆浦雨雪图”?
例:朔风卷着碎雪纷纷扬扬地下着,迎着我的视线的是一座险峻荒凉的高山,那原始的大森林仿佛从未被人揭开过秘密,林中传来的阵阵猿叫声,是那样姜清,那样恐惧。乌云在头上示着威,那锅底一般的天穹似乎立时要压了下来。地上本无什么路,那被人踩过的地方也是泥泞不堪。我站在那儿,望着眼前的一切,真不知该举步向何方。
4 自由朗读1、2、3、4段,要求读准音,读顺口。
四、作业。
1 课本第一题1、2、3题。
2 背诵前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 继续读讲5、6段。
2 认识诗中塑造的诗人自我形象。
3 学习诗人情景交融的艺术技巧。
4 学习诗人运用比喻、象征等方法表达思想感情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提问。背诵1、2、3、4段。
二、读讲5、6自然段。
1 指名朗读这一部分。
2 讨论、理解。
问:诗人判断自己将“重昏而终身”的理由是哪些?
生甲:因为“世溷浊而莫余知”,无人理解他。
生乙:不仅如此,一部分小人还打击、谗陷他,而他又“不能变心以从俗”、“将董道而不豫”,现实与理想产生了极大的矛盾,极大的反差,这就决定了人物的悲剧命运,好在屈原自己明白,他必将“愁苦而终穷”、“重昏而终身”。
生丙:我认为诗人判断自己命运还有一条理由,就是援引了接舆等四人的例子,得出“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前世皆然”,今世也一定亦然的结论,这可能用的是类比推理吧!
教师.总结。注意落实接舆,桑扈、伍子、比干等事例。
处乎(乎,相当于“于”)、终穷(穷不能理解为今义“贫穷”、不必以(“以”作动词“任用”意)、菹醢(要注意读音)、董道(遵守正道)、重昏(重,不能读成zhòng)。
问:诗人为什么感到“髻选保因而要“忽乎将行”?
提示:因为“阴阳易位,时不当”,坏人当道,好人受气,政治太混乱。“鸾鸟凤皇”、“露申辛夷”这些美好的东西“日以远”、“死林薄”;而“燕雀乌鹊”及“腥臊”却当道“巢堂坛”、“并御”。
3 指导朗读。
二、研读全诗。(课堂讨论)
1 第一段中写诗人“高驰而不顾”,第二段却又写“乘鄂渚而反顾”,这两种心情岂不矛盾?
生甲:是有些矛盾,诗人正是在这种矛盾痛苦的心境中上路的。
生乙:我认为不矛盾,这“不顾”与“反顾”是两个阶段的心情。在宫中尚未流放时,诗人被人诬陷,非常气愤,产生过超脱现实的想法,因而“不顾”,但一旦流放了,离开了自己的故国,眷恋之情油然而生,因而又“反顾”了。
生丙:这样说来,诗人是否改变了初衷?
生丁:我认为不矛盾,但并不同意是因为思想发展了。我认为“不顾”,表明诗人不为流俗所容,但仍坚持理想,不向黑暗社会妥协的战斗精神。“反顾”,表明诗人在流放途中深切怀念故国、热爱祖国人民的心情。两者不矛盾,共同的核心是“爱国”,正因为爱国,才坚持正确的路线,不顾及世人的谗陷;正因为爱国,才会在流放途中仍然梦萦魂牵着祖国人民。
2 诗人表现这种“反顾”感情的词句还有哪些?这种写法的妙处在哪里?
提示:这里的“反顾”感情就是“眷念故国”的感情,表现这种感情的词句还有:“G”、“步”、“邸”,“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入溆浦余{葙猓迷不知吾所如。”诗人在这里描写了景物,他是将自己的心情移到了景物中,所以感到秋风冷,船走不快:溆浦的天气、景物都不好。这是“移情于景”的写法。诗人将自己的主观心绪(G、步、邸、{荩┯肟凸刍肪常ㄇ锒之绪风、山皋、方林。船容与、淹回水及溆浦恶劣的气候、景观)结合起来,这种写法的妙处在于情景交融:G绪风、船容与、淹回水等句既是写景语也是抒情语,反正情与景已达到了水乳交融的最高境界。
3 第一段主要是写诗人为什么会“涉江”,为什么开始要写“好奇服”及“游仙山”?这一节写法有何特色?
提示:“好奇服”及“游仙山”正是“涉江”的真正原因。“好奇服”,用服饰的奇特象征诗人道德品质的高洁,而这种鹤立鸡群的“爱好”是不为世人所“知”的,正由于世人不知,于是诗人才“高驰不顾”地“游仙山”,也正是由于这不知,才致使诗人被流放。在这一节中,诗人展开了奇特而瑰丽的想象:驾青虬、骖白螭、伴重华、游瑶圃、登昆仑、食玉英。这些比喻及象征构成了本诗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4 本诗用比喻、象征表达思想感情的语句还有哪些?这些比喻和象征的语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第6自然段“乱曰”的部分都采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在这一节中,诗人用“鸾鸟凤皇”、“露申辛夷”、芳(草)比喻具有美好节操的正直的人;用“燕雀乌鹊”、“腥臊”比喻邪恶、黑暗的小人及势力。诗人用这两组物名,比喻光明与黑暗,正直与邪恶的势不两立,揭露“阴阳易位”的黑暗政治。诗中运用形象的比喻,瑰丽的想象,富有浪漫主义色彩。驾青虬,骖白螭……等很具体地突现诗人志行的高洁。诗中提到的不少特殊名物:南夷、辛夷、露申、凤皇等,体现了作者高度的艺术技巧。此外,用时序、颜色的颠倒、大器小用等来比喻世事的浑浊。这种运用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创作方法叫浪漫主义。
5 诗人在全诗中究竟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 识记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 背诵全诗。
2、能力方面
(1)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的能力。
(4)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情感方面
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2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必修一以及必修二部分古诗歌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对古诗歌的发展和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掌握了一些诵读古诗歌的方法和鉴赏诗歌意境、领会诗人情感的方法,本节课所设置的相关问题,既属于他们的能力能解决的范围之内,又能起到将前面所学习过的内容加以巩固、深化的作用。
3重点难点
重点:(1)诗歌的朗读;(2)诗歌的赏析;(3)诗歌的表现手法
难点:通过抓住意象来赏析诗歌。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学会朗读五言诗,运用想象和联想能力描摹诗歌画面;
3.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
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理解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教学难点】
多角度解读诗歌
【学生分析】
由于教师长期按传统模式教授诗歌,对内容机械讲解,原本优美精致的诗词常被讲得枯燥乏味,味同嚼蜡,教师变成了生物系讲解剖学的学者,赏析诗词变成了将一首首诗词“五马分尸”,原本营造的典雅绝美意境也变得支离破碎。学生对鉴赏诗词兴趣并不高,对诗词的学习仅停留在翻译诗句,背诵诗句就完成任务的认识上。故而教师首要的任务是激发他们的热爱之情,才能进入诗境,锻炼想象能力,与诗歌发生共鸣。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诗是一首反映游子羁旅异乡的游子诗。大意是讲,一个人去采莲,想把美丽的莲花送给思念的人,结果因为路太远没送出去,想到以后也不能跟她生活在一起,所以很伤感。看起来比较简单,语言质朴无华,没有多少生僻字和难以理解的难句子,如未璞之玉,藏秀于其中。泛泛而读,如同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反复咀嚼赏鉴,则回味无穷,始觉甘如饴。故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起审美体验的灵感。
【教学过程】
一、导语(通过多媒体展示丰富多彩的古典游子诗之名句。训练拓展迁移能力,用类比法鉴赏诗歌)
中国古典诗词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其中反映游子羁旅异地他乡,思恋故乡和亲人的“游子诗”不在少数,宛如诗坛一支奇葩,散发着别样的艺术光彩。下面回忆背诵并简单赏析以前学过的游子思乡诗。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写了诗人因看见明月引发思乡之情。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借萧瑟悲凉的秋景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孤苦伶仃寂寞惆怅的诗人形象。
二、朗诵?(师朗诵,学生朗诵。培养朗诵五言诗的基本能力,扫除读音障碍)
1.先讲朗读方法,注意断句和朗读的语气。断句:五言诗一般为二三字格式或者二一二字格式。教师示范。不可读成苏轼的豪放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样大气磅薄正义凛然。因本诗是游子思亲诗,最后一句直接画龙点睛,写出“忧伤以终老”,那种相知相爱不能相守的别离之情应该是很凄楚的。故应该怎么读才能表达这种语气呢?(缓慢,悠长,低婉,哀伤的语气)
2.再听老师朗诵。字音:遗读wèi??赠与,送给,如遗之千金。
3.再听学生集体朗诵,自由朗诵。点评。
三、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一下本诗的大致情节。
明确:一个人去采莲,想把美丽的莲花送给思念的人,结果因为路太远没送出去,想到以后也不能跟她生活在一起,所以很伤感。
结构思路:采花——送花——望乡——思亲
四、品析鉴赏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情感。
1.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选择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起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芙蓉”“兰泽”“芳草”“江”等意象。描述了涉江采摘芙蓉的美丽优雅迷人的情景,营造的是轻松欢快的氛围。可联系《荷塘月色》里引用的梁元帝的《采莲赋》的描写采莲的盛况,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有异曲同工之妙。
“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诗人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
补充说明莲花的意象:《爱莲说》(宋)周敦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第三、四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方式是什么?花送出没有?想象主人公情绪发生怎样的变化?使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摘花欲赠送亲人。可花没送出去。由作者自问自答可看出他的情绪悄悄地由欢欣转为失落,为后文的黯然神伤作铺垫。
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用美好热闹欢快的场景来衬托人的凄清心境。王夫之:“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3.第五、六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文学的语言描述一下画面的内容。?
明确:画面感鲜明强烈。展开想象的翅膀,我们似乎能看见在美丽的荷花,欢乐的人群背后一个主人公正孤单忧愁地站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方向张望,可是展现在他面前的是山水迢迢路遥遥。
4.第七、八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情感:黯然忧伤和两个彼此相爱之人的真挚深厚的情义。因爱之深,故思之切,故痛之刻骨铭心,故才忧伤以终老。
五、此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本诗主要采取了什么表达手法?(归纳能力)
明确:游子思念爱人、家乡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
心情变化:轻松欢乐——乐极生悲——忧从中来——愁苦绵绵
六、讨论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谁?合理想象,创设情景,谈谈自己的观点和依据。
A.是男主人公。本诗全为实写,写他采花送花望乡思人。
B.是男主人公。但前四句是他想象家乡的情人在采莲,并思念他的情景;后四句则是他自己在想心事。故前虚写,后实写。
C.是女主人公。前四句是女子在采莲。后四句是她想象外地的男子正在思念她。
七、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训练拓展迁移,对比阅读的能力)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八、作业
背诵诗歌,并将诗歌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百余字的散文。(训练记忆能力,写作能力)
★ 涉江采芙蓉改写
★ 涉江采芙蓉教案
★ 涉江采芙蓉扩写
★ 诗经
★ 《陈涉世家》
★ 五涉对照检查
★ 《江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