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涉江采芙蓉、归园田居、短歌行(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aoobm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涉江采芙蓉、归园田居、短歌行(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含7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aoobm”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诗:涉江采芙蓉、归园田居、短歌行(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篇1:诗:涉江采芙蓉、归园田居、短歌行(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归园田居、短歌行(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涉江采芙蓉》所抒发的感情带有普遍性,理解作者巧用比兴,借引屈骚,直抒胸臆。

2、《归园田居》中的意境美,理解作者的志趣。

3、《短歌行》中作者的人生感悟与求贤情怀。

【重点难点】

激发想象,学会思考,融入诗歌,品味诗歌。

品味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方法指导】

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知识链接】

简介《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的一篇,《古诗十九首》是选自南朝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曹操(155-220),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作为文学家的他,雅爱诗章,登高必赋。其诗内容丰富,气魄雄伟,风格苍凉悲壮,如揭露长期战乱给人民造成深重灾难的《蒿里行》,写远征将士征战之苦和思乡之痛的《却东门行》,抒发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的〈〈短歌行〉〉。其诗继承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民歌的优秀传统,富有创造性,代表了“建安风骨”的特色。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成为领导一代风气的著名诗人。

陶渊明(365~427),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由于儒家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后因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其诗多为五言诗,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深节操;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它的诗,语言淳朴自然,意境高远拔俗,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朝田园诗派。金代诗人元好问对其诗评价中肯:“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

【学习过程】

一、基础过关:

1.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1)《涉江采芙蓉》中表现抒情主人公形象雅洁,情感纯洁美好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短歌行》中以________,________喻自己胸怀宽广,招揽人才越多越好。

(3)《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情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1)采之欲遗谁(    )________   (2)青青子衿(    )________

(3)何时可掇(    )________     (4)周公吐哺(    )________

(5)羁鸟恋旧林(    )________   (6)榆柳荫后檐(    )________

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

(1)采之欲为谁________            (2)长路慢浩浩________

(3)越陌渡阡________              (4)榆柳阴后檐________

(5)暖暖远人村________            (6)鸡鸣桑树巅________

4.运用所学知识填空。

(1)《涉江采芙蓉》选自南朝梁萧统的《________》。

(2)《短歌行》是________旧题,属《相和歌平调曲》。

(3)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文学家和汉末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他的诗全部是________,就内容而言,一部分乐府诗反映了汉末**的现实,另一部分表现了他________的雄心和顽强的进取精神。

(4)陶渊明,一名________,著名________诗人,世称“________”,自号“________”。

5.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的词语。

顾:(1)还顾望旧乡。(      )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3)顾念慈母。   (      )     (4)足反居上,首顾居。 (      )

(5)卿非刺客,顾说客耳。(       )

厌:(1)山不厌高。 (       )    (2)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     )

(3)东厌诸侯之权。(     )  (4)适有卧厌不悟者。 (       )

去:(1)一去三十年。(            )   (2)卿可去成婚。         (       )

(3)替汉家除残去秽。(     )  (4)去门十里以为界。     (       )

适:(1)少无适俗运。  (       )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       )

(3)始适还家门。  (       )    (4)处分适兄意。          (       )

二、能力提升

(一)学习鉴赏《涉江采芙蓉》

1、 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2、 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3、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4、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5、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二)学习鉴赏《短歌行》

1. 整体感知: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

2.“忧”在全诗中反复出现,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3。对青青子衿典故理解。

4.试概括本诗的艺术风格。

(三)学习鉴赏《归田园居》

1.归”字是诗眼,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值得我们思考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2.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学生反复吟读“开荒南野际……鸡鸣桑树颠”,体会诗中的意象,构建优美富有情趣的田园意境。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反思与感悟】

【延伸拓展】

课外阅读《归园田居》组诗中的另外四首诗,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 研读重点由学生自己确定,或意象意境、或内容情感、或语言风格,写成两三百字的鉴赏短文,在班上交流。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③。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④。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⑤。常恐霜霰至⑥,零落同草莽。

【注释】①野外:这里指农村。人事:人际交往,这里主要指与官场的来往。②轮鞅(yāng):鞅是拉车的皮带,这里指车马。③尘想:入世做官的`想法。④墟曲:即指村落。披草:拨开野草。⑤我土日巳广:我开垦的田地一天天在扩大。

⑥霰(xiàn)小雪珠。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①,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②,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①南山:指庐山。②兴:起床。理荒秽:即除杂草。

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①,浪莽林野娱②。试携子侄辈③,披榛步荒墟④。徘徊丘垄间⑤,依依昔人居⑥。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⑦?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一世异朝市⑧,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⑨。

【注释】①去:离开。②浪莽:联绵词,广大貌。③试:这里作副词用,初也,偶也,转意为“偶尔有一次”。④榛:榛莽之榛,泛指丛生的杂草荆棘。⑤丘垄:坟墓。⑥依依:隐约可辨的样子。⑦焉:何。如:往。⑧一世:三十年为一世。异朝市:市朝变迁。⑨幻化、空无:佛教大乘教派的教义是空,东晋佛教的六家七宗有本无宗、本无异宗、幻化宗、心无宗,诗中四字是借用,按原字义解释,不含宗教色彩。

归园田居(其五)

怅恨独策还①,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②。漉我新熟酒③,只鸡招近局④。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注释】①策:策杖,拄杖。②遇:焦本作“可”。③漉:过滤。滤掉酒糟。④招近局:招近邻而成局。多人聚合欢饮称局。一说:局,曲也,近局指近邻。

附:用点评法研读《归园田居(其三)》。

⑴“种豆”,代劳作之事;“南山下”,点劳作之地;“草盛”,杂草丛生;“豆苗稀”,“草”、“苗”对举,形不善经营之状,更显乐此不疲之心。

⑵“晨兴”,早起;“理荒秽”,整刈野草;“带月”,披着月光;“荷锄归”,扛着锄头回家。三四两句中,“晨”、“月”对举,表明时间的推移,写出了一天劳作的大概情况。尤其第四句,更是写出了一种漫步田塍、心满意得的情状。

⑶“道狭”,道路狭窄;“草木长”,草木牵衣,归途难行;“夕露”,晚间露水;“沾我衣”,沾湿衣服。从五六两句我们可以感到田园的荒芜、环境的幽清和夜气的湿寒。

⑷ “不足惜”,不值得为“沾衣”懊恼;“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背自己归园田的心愿。夕露沾衣,本使人不快,然而诗人却言“不足惜”,只要“愿无违”,从而将自己摒离尘俗、躬耕自食、返归自然的心志和盘托出。

这首诗语言质朴、平淡、自然,将劳动的清新感受和山村月夜的静谧景致融为惬意出俗的意境,记录着诗人参加劳动的情况和感受,抒写了诗人脱离尘俗回归自然的闲适喜悦的心情。

刘远军

篇2:诗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语文教案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

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

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

《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的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更多的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种主张发挥到了极致。也有劝导人们努力进取的。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前半部分的情调和汉乐府诗歌相近,后半部分古雅雄浑,气度非凡,又完全是他自己的风貌了。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鉴赏《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稚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探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篇3:G(2-2.8)诗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教案

G(2-2.8)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教案

8、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 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 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 《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的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更多的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种主张发挥到了极致。也有劝导人们努力进取的。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前半部分的情调和汉乐府诗歌相近,后半部分古雅雄浑,气度非凡,又完全是他自己的风貌了。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鉴赏《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稚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探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2.学习鉴赏《短歌行》 理解和欣赏这首诗,可能有两个难点:一是对诗中引用的《诗经》里诗句的意思不理解,一是对诗中情绪断续、起伏、变化不易把握。“青青子衿”两句、“呦呦鹿鸣”四句出自《诗经》,学生对照课文注释理解它们的主要意思即可。至于如何把握这首诗中情绪的断续、起伏、变化,我们可以从人的情绪在某个时候变化无端、不必强寻线索的角度来理解,也可以从它原本是配乐的,首先要和音乐旋律相应和的角度来理解。从这首诗本身来看,它创作于宴飨宾客时。起首“对酒当歌”,可见这是一场盛大的筵席。然而,乐极悲来,诗人油然生出人生苦短的感叹。“譬如朝露”的比喻,可能和汉乐府《薤上露》有关联:“薤上露,何易!露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至“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两句,诗人借酒浇愁的形象让读者体会到他的情绪低落到极点;接下来“青青子衿……鼓瑟吹笙”,转到对人才的渴慕上,似乎是诗人有意自我排解,自我振作;随后“明明如月……不可断绝”却又回到“忧”上来,似乎是天上皎洁清冷的月亮又无端触发了他的愁思;“越陌度阡……心念旧恩”接续前面的对人才渴慕的情思;最后由“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实景,体察人才的心理,表达希望能够延揽人才、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的雄心壮志。从以上简要分析来看,诗人由人生无常带来的深沉忧思和他要招揽贤才、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相混杂,情绪或低落或高昂,到诗歌的结尾处,才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已用对理想、对事业的不懈追求驱散了此前萦绕在心头的忧思愁绪。读整首诗,让人由衷赞叹曹操的心胸肝胆。写忧思,自然随意,反反复复,将它写得无处不在,难以排解,让人产生共鸣;写壮志,头角峥嵘,完全是豪杰气象,又非他人所能比,结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何等有气魄!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的1、3两问。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真正理解《归园田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二、整体感知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家的影响,对统治阶级抱着幻想,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都是对他十分不利的。左右政局的士族和军阀所热衷的是争权夺利,他们既不想整顿政治,也无意收复失地。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陶渊明直到29岁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由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这一切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己交病”。在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下,陶渊明早年就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当他仕途不得志时,便怀恋这种生活,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无常。39岁时,他的思想有了更大的变化,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就是说本应该是忧道的,可是道不行,那就只好躬耕自给了。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此后,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隐的道路。 《归园田居》共5首,约作于从彭泽弃官归隐的第一年,时年42岁。课文是第一首。《归园田居》写他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表现了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朗读诗歌,疏通诗句。 补充注释 (1)尘网:尘世的罗网,指仕途。意谓仕途有如罗网一样,使人不得自由。 (2)故渊:鱼儿原来生活的深水潭。 (3)方:傍。 (4)罗:排列。 (5)尘杂:尘俗杂事,主要指过去官场的案牍和应酬一类的琐事。 (6)虚室:虚空闲静的居室,比喻没有人事滋扰明净洞澈的心境。 2.简析诗歌的内容结构。 第一层:表作者个性思想,渴望归田。 第二层:绘作者情趣盎然的田园生活。 第三层:写田园乐之因。 3.结合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理解本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陶渊明的志趣与性格、社会的黑暗污浊,终于使他同统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诗歌开篇两句写出了作者爱丘山、憎世俗的情感,统领全篇。接着以比喻、对偶的手法,生动地展示了自己为官的“羁鸟”“池鱼”的仕途生活,表现了对仕途的厌恶,对自由田园生活的强烈渴望。第二层作者由近及远着力描绘了田园风光:方宅以下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暧暧以下四句,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作者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念,结末“复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也指自然的生活。诗中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社会的鄙视。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当然,陶渊明的归田,是在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这时儒家的“独善其身”的思想占了主导的地位。从他放弃了实现济苍生的理想来说,具有一定的消极性,但从他坚持高尚的志趣,决不和统治阶级同流合污来说,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4.领悟陶诗平淡质朴语言中所蕴含的浓郁诗意。 陶渊明的诗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读来十分亲切,还富有意境。《归园田居》中,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啼,所有这些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诗人的创作方法密切相关。

篇4:氓、采薇、离骚、孔雀东南飞、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

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含英咀华

教材篇目《氓》《采薇》《离骚》《孔雀东南飞》《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导学案

单元目标

1.积累识记本单元重要实词、虚词。

2.掌握单元文本重要句子的翻译。

3.掌握常见的名句填空。

重点难点

目标2、3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文言实词

(一)写出下列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女也不爽(《氓》)差错

(2)泣涕涟涟泪(《氓》)泪

(3)雨雪霏霏(《采薇》)作动词,下

(4)信誓旦旦(《氓》)诚恳的样子

(5)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机会

(6)却与小姑别(《孔雀东南飞》)退出来

(7)君既若见录(《孔雀东南飞》)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8)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预料、想到将来

(9)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出嫁

(10)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他

(11)其黄而陨(《氓》)(名词用作动词,变黄)

(12)士贰其行(《氓》)(数量词用作动词,有二心)

(13)二三其德(《氓》)(数量词用作动词,经常改变)

(14)高余冠之岌岌兮(《离骚》)(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高)

(15)长余佩之陆离(《离骚》)(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长)

(16)固前圣之所厚(《离骚》)(形容词用作动词,推重)

(17)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18)手巾掩口啼(《孔雀东南飞》)(名词作状语,用手巾)

(19)卿当日胜贵(《孔雀东南飞》)(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20)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使动用法,使受煎熬)

(21)足以荣汝身(《孔雀东南飞》)(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荣耀)

(22)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名词用作动词,拍,敲击)

(23)千万不复全(《孔雀东南飞》)(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24)交广市鲑珍(《孔雀东南飞》)(名词用作动词,买,购进)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古:自作主张;今:不受拘束和限制。

(2)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古:教养;今:从错误、失败中取得的知识或教育、训诫。

(3)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古:可爱;今:值得怜悯与同情。

(4)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古:处理;今:处罚决定。

(5)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古:交错相通;今:交通运输。

(6)长余佩之陆离(《离骚》)

古:修长的样子;今:形容色彩繁杂。

(7)宁溘死以流亡兮(《离骚》)

古:指随流水而消逝;今:指因灾害或其他社会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8)偭规矩而改错(《离骚》)

古:改变措施;今:改正错误。

(三)写出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

1.将

(1)将子无怒(《氓》)请,愿

(2)出郭相扶将(《木兰诗》)扶持]

(3)宫使驱将惜不得(《卖炭翁》)助词,无意义

(4)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率领

2.谢

(1)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辞别

(2)多谢后世人(《孔雀东南飞》)告诉

(3)阿母谢媒人(《孔雀东南飞》)谢绝

(4)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道歉

3.故

(1)大人故嫌迟(《孔雀东南飞》)还是

(2)知是故人来(《孔雀东南飞》)原来的,从前的

(3)此物故非西产(《促织》)本来

(4)故作不良计(《孔雀东南飞》)故意

4.适

(1)处分适兄意(《孔雀东南飞》)适合

(2)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出嫁

(3)适得府君书(《孔雀东南飞》)刚才

(4)适彼乐土(《硕鼠》)到

5.相

(1)誓天不相负(《孔雀东南飞》)相当于“你”

(2)相见常日稀(《孔雀东南飞》)互相

(3)儿已薄禄相(《孔雀东南飞》)面貌

6.见

(1)渐见愁煎迫(《孔雀东南飞》)被

(2)府吏见叮咛(《孔雀东南飞》)相当于“我”

(3)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氓》)看见

二、文言虚词

辨析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何

(1)何方圆之能周兮?(疑问代词,哪)

(2)彼尔维何,维常之华。(疑问代词,什么)

(3)隐隐何甸甸,聚会大道口。(副词,何等)

2.为

(1)为仲卿母所遣(介词,被)

(2)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动词,作为)

(3)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语气词,表示反诘语气,“呢”)

【积累运用】

三、文言句子翻译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3.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4.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答案:

1.这些都是我内心之所珍爱,就是让我九死(或多死)还是不后悔。

2.我们都是被逼迫的,你这样我也这样。

3.活着的人,却要以死来告别;心里的愤恨哪里说得尽呢?

4.想到他们将要永远离开人世,无论如何不能再保全了!

四、素材集成

1.《诗经》两首

素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适用范围:情感类特别是表达思念之情的散文或记叙文。

阐释:柳絮飘飞。你娇柔的枝条,欲牵绊着谁的脚步;你漫天的飞絮,欲打探着谁的讯息。千百年来,你还在诉说着那依依的别情吗?可有飞雪驻于你的发梢,传递一些似是而非的温暖?诗歌借助杨柳和冬雪这些有着强烈情感意蕴的意象,表达思念之情,委婉含蓄,意味深长。

2.《离骚》

(1)素材: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适用范围:人生信念--人应该有坚定的意志和志向,不因挫折而改变志向;为了正义和理想,勇于舍弃个人的利益和安危。

阐释:“虽体解吾犹未变兮”,虽然被君王抛弃,但仍不后悔;虽然困难重重,但仍不改变理想,表现了屈原对自己志向的坚贞。他用一生的实践甚至生命向世人表明一个千古真理:人,绝不能因挫折改变自己的志向。

(2)素材: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适用范围:社会生活--成大事者,必心怀天下;人应具有悲悯情怀。

阐释:“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楚大夫屈原披发行吟江畔。虽然他的建议不被怀王采用,但他没有放弃进谏。虽然他遭小人陷害而被贬,但他没有忘记天下苍生。面对昏君,面对乱世,屈子不是像庄子那样消极避世,不是像孟子那样“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是像陶渊明那样隐居山林,不问世事。他总是关心着天下黎民,为黎民的疾苦而歌而哭。

(3)素材: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适用范围:人生信条--人应该活得有尊严,保持节操;嫉恶如仇,不流于世俗;刚直不逑至饲原宁可被误解、被放逐,也要保持高洁,保持尊严的崇高精神?nbsp;

3.《短歌行》

(1)素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适用范围:人生短暂,珍惜时光。

阐释:这句话表现了曹操因人生短促而产生的嗟叹和忧虑。时光易逝,功业难就,人们应珍惜时间,及早建功立业、实现梦想。

(2)素材: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适用范围:尊重并珍惜人才,以真诚感动人心。 阐释:《管子形解》中说:“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传说周公吃饭时曾三次将食物从嘴里吐出,唯恐因接待迟慢而失掉贤人。

4.《归园田居》

素材:“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适用范围:生活态度--淡泊明志,让人的心灵在“自然”中得到解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精神自由。

阐释:尘世的名与利,就像一张张网,锁住了精神,迷住了心灵。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考点解读】 该考点考查学生对古诗文中名句的识记能力,能力层级为A。对该考点的考查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要求考生依据上文,填写下文;或者依据下文,填写上文。该考点要求考生准确无误地书写,出现错字、白字、添字、漏字,该题目均不得分。考点设题依据教材要求背诵的古诗文,还要求依据选修模块适当延伸课外的有关篇目,设置分数6分。

【考题例析】

1.(高考福建卷)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匪来贸丝,                      。(《诗经氓》)

(2)                      ,风雨兴焉。(《荀子劝学》)

(3)山气日夕佳,                      。(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

(4)云销雨霁,                      。(王勃《滕王阁序》)

(5)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李白《蜀道难》)

(6)乱石穿空,                      ,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

【解析】六句话都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从时间来看,涉及了先秦、东晋、唐、宋四个时期,涉及了诗、词、文、赋四种文体。今年新要求的背诵篇目在考试中有一定的体现。《诗经》《劝学》《滕王阁序》《赤壁怀古》是出题频率较高的篇章。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备考中一定要重视重点篇目。本题考查识记能力,需要一字不错,考生失误在于记忆不准或书写出现错漏。

【答案】(1)来即我谋  (2)积土成山 (3)飞鸟相与还 (4)彩彻区明 (5)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6)惊涛拍岸

2.(高考广东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答对一空给1分。)(6分)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      ?传不习乎?”(《论语》)

(2)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      !(白居易《琵琶行》)

(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      。(杜牧《阿房宫赋》)

(4)      ,      ,小田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答案】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的默写。

总结这几年的高考题,这类题目的命题意义在于,重视诵读,培养语感,强调语文学习中的积累、感悟与熏陶。提高人文素养。这可以知道学生备考,以明确背诵的重点和方向。

封志莉

[氓、采薇、离骚、孔雀东南飞、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

篇5:《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的教学设计

《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

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

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

《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的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更多的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种主张发挥到了极致。也有劝导人们努力进取的。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前半部分的情调和汉乐府诗歌相近,后半部分古雅雄浑,气度非凡,又完全是他自己的风貌了。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鉴赏《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稚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探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2.学习鉴赏《短歌行》

理解和欣赏这首诗,可能有两个难点:一是对诗中引用的《诗经》里诗句的意思不理解,一是对诗中情绪断续、起伏、变化不易把握。“青青子衿”两句、“呦呦鹿鸣”四句出自《诗经》,学生对照课文注释理解它们的主要意思即可。至于如何把握这首诗中情绪的断续、起伏、变化,我们可以从人的情绪在某个时候变化无端、不必强寻线索的角度来理解,也可以从它原本是配乐的,首先要和音乐旋律相应和的角度来理解。从这首诗本身来看,它创作于宴飨宾客时。起首“对酒当歌”,可见这是一场盛大的筵席。然而,乐极悲来,诗人油然生出人生苦短的感叹。“譬如朝露”的比喻,可能和汉乐府《薤上露》有关联:“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至“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两句,诗人借酒浇愁的形象让读者体会到他的情绪低落到极点;接下来“青青子衿……鼓瑟吹笙”,转到对人才的渴慕上,似乎是诗人有意自我排解,自我振作;随后“明明如月……不可断绝”却又回到“忧”上来,似乎是天上皎洁清冷的月亮又无端触发了他的愁思;“越陌度阡……心念旧恩”接续前面的对人才渴慕的情思;最后由“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实景,体察人才的心理,表达希望能够延揽人才、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的雄心壮志。从以上简要分析来看,诗人由人生无常带来的深沉忧思和他要招揽贤才、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相混杂,情绪或低落或高昂,到诗歌的结尾处,才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已用对理想、对事业的不懈追求驱散了此前萦绕在心头的忧思愁绪。读整首诗,让人由衷赞叹曹操的心胸肝胆。写忧思,自然随意,反反复复,将它写得无处不在,难以排解,让人产生共鸣;写壮志,头角峥嵘,完全是豪杰气象,又非他人所能比,结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何等有气魄!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的1、3两问。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真正理解《归园田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二、整体感知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家的影响,对统治阶级抱着幻想,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都是对他十分不利的。左右政局的士族和军阀所热衷的是争权夺利,他们既不想整顿政治,也无意收复失地。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陶渊明直到29岁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由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这一切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己交病”。在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下,陶渊明早年就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当他仕途不得志时,便怀恋这种生活,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无常。39岁时,他的思想有了更大的变化,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就是说本应该是忧道的,可是道不行,那就只好躬耕自给了。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此后,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隐的道路。

《归园田居》共5首,约作于从彭泽弃官归隐的第一年,时年42岁。课文是第一首。《归园田居》写他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表现了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朗读诗歌,疏通诗句。

补充注释

(1)尘网:尘世的罗网,指仕途。意谓仕途有如罗网一样,使人不得自由。

(2)故渊:鱼儿原来生活的深水潭。

(3)方:傍。

(4)罗:排列。

(5)尘杂:尘俗杂事,主要指过去官场的案牍和应酬一类的琐事。

(6)虚室:虚空闲静的居室,比喻没有人事滋扰明净洞澈的心境。

2.简析诗歌的内容结构。

第一层:表作者个性思想,渴望归田。

第二层:绘作者情趣盎然的田园生活。

第三层:写田园乐之因。

3.结合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理解本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陶渊明的志趣与性格、社会的黑暗污浊,终于使他同统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诗歌开篇两句写出了作者爱丘山、憎世俗的情感,统领全篇。接着以比喻、对偶的手法,生动地展示了自己为官的“羁鸟”“池鱼”的仕途生活,表现了对仕途的厌恶,对自由田园生活的强烈渴望。第二层作者由近及远着力描绘了田园风光:方宅以下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暧暧以下四句,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作者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念,结末“复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也指自然的生活。诗中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社会的鄙视。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当然,陶渊明的归田,是在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这时儒家的“独善其身”的`思想占了主导的地位。从他放弃了实现济苍生的理想来说,具有一定的消极性,但从他坚持高尚的志趣,决不和统治阶级同流合污来说,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4.领悟陶诗平淡质朴语言中所蕴含的浓郁诗意。

陶渊明的诗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读来十分亲切,还富有意境。《归园田居》中,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啼,所有这些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诗人的创作方法密切相关。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因此,他在创作时,并不是随意摄取田园生活的影像,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意境,,它潜移默化,使人感到亲切,又感到崇高。苏轼说:“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所谓“奇趣”正是从意境中产生的。由于他的诗有意境,因而也就全篇浑然一体。这在艺术上又与汉魏诗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不谋而合。

总结、扩展

通过两个诗歌单元的学习,诗歌鉴赏应该在我们头脑中形成明晰的概念:它是读者阅读诗歌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诗句的媒介,获得对诗歌塑造的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诗歌的主旨。诗歌鉴赏是一项较复杂的思维过程,本无固定顺序,为了帮助同学们较快地形成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暂分三个步骤:诵读、涵咏——解题(知人论世)——释句披文——人境(进入意境)——会意(领会主旨)——评价(评定优劣高下)。希望学生们能循着这步骤,鉴赏《归园田居》的其他四首诗及《其他古诗背诵篇章》中的诗歌,逐步形成鉴赏诗歌的能力。

布置作业

1.很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2.鉴赏《归园田居·其二》,体会陶诗平淡自然的风格。

附:板书设计

爱田园—个性、思想

陶渊明—《归园田居》 田园美—虚淡、静穆 超俗不羁的品质

平和、淳朴 闲适愉悦的心境

篇6:高一必修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感知层次:

1、了解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二、感受层次:

1、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三、感悟层次:

1、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

2、古诗中“思乡怀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情感,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

1、教具:多媒体。

2、教法: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

3、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投示:“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萧统《文选》,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诵读感知

1、多媒体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试背诵。

3、提问:诗歌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是谁?

(诗歌中出现可能是“思妇”也可能是“游子”形象。以下我们是从“思妇”的角度来鉴赏。)

三、鉴赏品味

1、朗读“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一句,思考: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在什么环境下登场了?她要做什么?

结合多媒体图片明确:抒情主人公在芳草萋萋的江边出现了,她要去采摘芙蓉花。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作用?

讨论、交流: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朗读“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两句,回答:

提问:抒情主人公采芙蓉花做什么?

讨论、交流:送给“所思”之人。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邶风静女》:“静女其娈,贻我彤管。”),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明代郭登《送岳委方还京》:“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陆凯《赠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又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甚至是红豆,都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既可以传达对亲朋的关怀和思念,又可以寄托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提问:这两句的语气如何?在诗歌结构上具有什么作用?

讨论、交流:自问自答,语气缓和。

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朗读“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这两句里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交流:“旧乡”“长路”。

“旧乡”在“漫漫”长路的那头,看不到也望不着,“旧乡”的爱人此时也正凝眸相望吗?相爱却不得相见,浓浓的相思之情溢于言表。这两句将“远道”意思说尽。

提问:全诗其他六句都可以理解成“思妇”的语言,惟独这一句像“游子”的口吻。你能试着理解这一句吗?

讨论、交流: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而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5、朗读“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两句,思考: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讨论、交流: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齐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读完这首诗,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讨论、交流:思妇对远在外地的游子的思念。(或:游子思念爱人、家乡的思想感情。)诗歌前四句描绘一位思妇采摘芙蓉花送给在外的游子,却又无法送到的情景,以乐景写哀情,间接表现了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五、六两句采用“悬想”的手法,设想游子在外的情态,表现思妇的痛苦思情。最后两句先叙述了“同心离居”的生活现状,后直接抒发无尽忧伤之情。

四、问题探究

1、古代诗歌从情感上大致可以分为这几类:思乡怀人之绪、怀古伤今之悲、羁旅闺怨之愁、怀才报国之愤、边塞征战之壮、即事抒怀之慨、隐逸出世之恋、吟山咏水之美、描花绘鸟之趣等。《涉江采芙蓉》属于哪一类?(明确:思乡怀人之绪)

2、说说同学们知道的“思乡怀人”的诗歌。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讨论“思乡怀人”诗情感的审美价值。

提问:朗读上面的诗句,你是不是觉得它们很美呢?为什么?

讨论交流:(1)借助优美的形象来表现美好的情感。

(2)唤起人们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普遍的、美好的情感。

五、拓展阅读

我们一起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谈谈这首诗和课文在抒情上有何异同?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六、板书设计

涉江采芙蓉

思 妇 无尽忧伤 游 子

芙 蓉 真挚笃厚 望 乡

以乐写哀 悬 想

篇7:涉江采芙蓉(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涉江采芙蓉(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3、 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4、古诗中“思乡怀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情感,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鉴赏不同时期诗歌创作的独特方法。

一、导入:

“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句话是评价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就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昭明文选》。是南朝梁萧统等人从当时流传的汉末佚名文人五言诗中选录的。《古诗十九首》随着《昭明文选》而广为传播,至今仍被视为两汉五言诗的代表作,有“千古五言之祖”之誉。诗的内容大多表现游子、思妇的离情别绪与人生苦短、彷徨失意的'消极情绪和及时行乐等思想,充满感伤、低沉的情调。《古诗十九首》是我国五言诗成熟的标志,它“怨而不怒”,直抒感兴,又是我国感伤主义文学最早和最集中的体现。

三、古典诗歌:

诗歌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分界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就古典诗歌分为诗、词、曲。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

包括四言古诗(出现最早)、五言古诗(成熟于汉代)、七言古诗(成

熟于唐代)、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曲”“吟”)

近体诗(形成于唐代):

绝句(五言、七言)、律诗(五言、七言、排律)

四、整体感知:

1、诵读诗歌:

A、指定学生朗读,教师评点:

B、教师范读:

C、集体朗读:

2、诗意讲解:

3、诗歌结构及情感分析:

情节                        艺术手法

1、2句:涉江郊游 采摘芙蓉   以乐衬哀(芙蓉、兰泽、芳草)

3、4句:人在远方 心愿难遂   自问自答(设问)

5、6句:回望故乡 长路漫漫   动作细节(还顾)

7、8句:天各一方 忧伤难遣   联想想象(黯然消魂)

全诗抒发了游子思念亲人(妻子)、思念家乡的情感。

五、赏析全诗:

1、诗歌中抒情主人公是谁?

游子求宦京师,是洛阳一带,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芙蓉?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往往暗关“夫容”,显然抒情主人公是女性。

2、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在什么环境下登场了?她要做什么?

抒情主人公在芳草萋萋的江边出现了,她要去采摘芙蓉花。

3、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作用?

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感情的纯

洁和美好。同时也是“以乐景衬哀情”。

4、抒情主人公采芙蓉花做什么?

送给“所思”之人。

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

5、这两句的语气如何?在诗歌结构上具有什么作用?

自问自答,语气缓和。

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

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6、“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这两句里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包含着作者怎

样的思想感情?

“旧乡”“长路”

“旧乡”在“漫漫”长路的那头,看不到也望不着?相爱却不得相见,浓

浓的相思之情溢于言表。

7、“还顾”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这一动作细节的描写,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向故乡的方向张望。

8、“漫浩浩”一词,运用叠音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9、全诗其他诗句都可以理解成“思妇”的语言,惟独这一句像“游子”的口

吻。你能试着理解这一句吗?

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仿佛“心有灵犀一点通”

似地,也正带着无限的忧愁,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

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

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揣彼意”的“悬想”方式,从而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10、“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是抒情主人公的联想想象,这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

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11、关于该诗的作者:

此诗的作者应该是游子。为表现游子的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 “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借思妇口吻,“悬想”游子“还顾望旧乡”的

情景。

王斌

涉江采芙蓉改写

涉江采芙蓉教案

《归园田居》教案设计

归园田居教案设计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涉江采芙蓉扩写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归园田居散文

《归园田居》读后感

归园田居教学

诗:涉江采芙蓉、归园田居、短歌行(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诗:涉江采芙蓉、归园田居、短歌行(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