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十课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花内几嘛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下册第十课(共含7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花内几嘛”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七年级下册第十课

篇1:七年级下册第十课

七年级下册第十课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

设计人:张少蕊

第十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学习目标 1,掌握唐代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

心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2,理解南方商业繁荣的条件和表现。

3,正确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关注当今经济的发展。 一,【自主学习】

“苏湖熟,天下足”

唐朝中叶以后,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稳定,大批民众纷纷南迁,他们不仅带去了先进的( )和( ),增加了南方的( ),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北宋后期,已有了(“ ”)的说法;南宋时期,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 )。 南方农业的发展

1,在宋代,南方最重要的农作物为( ),南宋时,( ),( )是主要的稻米产区,稻米产量占全国首位,故有(“ ”)的谚语。并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 )。

2,农耕技术发达:( ),( ),( )等各种田间技术日趋精细;当时出现了一种专门适应水田耕作的工具---( );南方人民还发明了(“ ”),用于( ) ,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

南方手工业的发展

1,宋代的纺织业发达:( ),( ),( )精美绝伦;( ),( )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丝织工艺,( )在宋代得到了很大发展;( )成

为宋代产棉区主要的农村副业。

2,制瓷业繁荣:有( ),( ),( ),( ),( )等名窑,昌南镇改名为( )成为江南最大的瓷器制造中心

3,造船业发达:能制造大型海船,以( )的造船技术最为精良。

商业的繁荣和海外贸易的兴盛

1,商业都市:商业城市中最大的是( )和( ),繁华程度均超过了唐都长安。 2,海外贸易:宋朝海外贸易十分兴盛,外贸港口( ),( )和( )等地设有( ),负责管理海外贸易。

3,纸币:

(1)产生:( )前期,( )地区出现( ),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期,流通于四川地区的,叫做( ),流通于东南地区的,叫做( )。

(2)影响:纸币的产生促进了( )。

二,【当堂检测】

1,1141年后,我国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南方经济得到发展。这主要原因是因为( ) A,南宋与金签订了合约

B,宋辽议和

C,北宋陆续消灭了各地的割据政权

D,经济中心的南移

2,“苏湖熟,天下足”,景德镇兴起的瓷都,临安的商业超过东京,反应的是中国古代( ) A经济中心的南移 B手工业的进步

C商业的繁荣 D农业的发展

3,4月,古沉船“南海一号”完成第二次试发掘,它对研究宋朝海外贸易有着重要的科

学价值。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 )

A西域都护 B市舶司 C行省 D宣政院

4,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到南宋,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其主要原因不包括( ) A中原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B南方战乱较少

C南方自然条件比北方优越 D“苏湖熟,天下足”

5,宋代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有( )

①杭州 ②开封 ③广州 ④成都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三,[合作探究]

1, 经济中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分条理组织答案)

2, 宋朝海外贸易为何发达?(分条理组织答案)

3, 想一想,人们为什么要发明纸币?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有哪些优点?

4, A:(南宋,北宋) B:(钱引,交子,会子) C:(四川,我国东南地区)从A,B,C各选

适当的一项,编写历史穿越小短剧。

5,北宋时出现的纸币的名称是?它有何社会地位?

6连线题:

北宋 钱引 四川

交子

南宋 会子 我国东南地区 四,【知识巩固】(整理导学案答案)

篇2: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十课知识点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十课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杨绛,生于19,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翻译家。剧本有《称心如意》《风絮》等;小说有《倒影集》《洗澡》;散文集有《将饮茶》《干校六记》等;译作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等;回忆录有《我们仨》。

二、文体知识

散文以个人抒情为主,也使用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常常是将抒情、记叙、议论综合起来,形成一种夹叙夹议的笔法。散文往往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其中对父亲过铁道、上下月台买橘子情景的描写,无限的父爱以及作者对这父爱的深刻感悟,尽在其中了。

三、理解词义

1.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

2.落伍:比喻人或事物跟不上时代。

3.惶恐:惊慌害怕。

4.荒僻:荒凉偏僻。

5.塌败:塌陷破败。

6.滞笨:呆滞笨拙。

7.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8.愧怍:惭愧。

四、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4):介绍老王的基本情况,表现出他生活上的“苦”。

第二部分(5—7):作者回忆了与老王交往的三个片段。

第三部分(8—22):详写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既表现了老王的深厚情意,又抒发了作者的感念和愧疚之情。

五、问题归纳

1.“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说说这段文字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交代老王的职业及“我”与老王的关系。

2.“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从侧面再现了老王生活的艰辛,有病没钱治,只能承受眼瞎的痛苦,也表现了“我”善良的性格。

3.“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此处将老王和他的“前任”对比,有什么作用?

老王送冰,冰量多一倍、冰价相等,体现了老王为人忠厚老实、心地善良,体现其“善”。

4.“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有怎样的作用?

侧面描写。说明老王病情严重,为下文写老王给“我”送东西时不成形的模样作铺垫。

5.“强笑”“直僵僵”“镶嵌”等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镶嵌”一词能否改为“站立”?

“笑”是高兴、喜悦之意,加上“强”字则含有“勉强”的意味。此时的老王步履维艰,已如僵尸一般,作者看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强笑”一词,用得准确而含蓄。不能更换。用“直僵僵”来修饰“镶嵌”,夸张地描绘出老王身体虚弱、四肢僵硬地倚靠在门框上的状态。表明这时的老王已完全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6.既然说“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又为什么问他“你好些了吗”?这样写矛盾吗?

不矛盾。因为前面说到“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而现在老王竟然能来到自己的家门,可能是“好些了”,再说这也是对病人的正常问候。

7.“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这段描写有什么作用?

肖像描写。“骷髅”指干枯无肉的死人头骨或全副骨骼。老王当时瘦得就像“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运用比喻形象而贴切地写出了老王因病痛而变得外表干瘦、恐怖的特点。老王自己已是病人,而且长期营养不良,病已经很严重了,可有香油和鸡蛋自己不吃,却送给作者一家人吃,可以看出老王对作者一家人的关心爱护,表现出老王的善良。

8.“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分析句中的“直”字的作用。

“直”字表现出老王的行动之艰难,然而,行动如此艰难的老王,还给“我”送物品,表现出老王的善良。

9.第14段中“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为什么说“我知道”?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是在告诉老王,自己知道他不是为了钱,表明他已明白老王的心意,自己只不过是礼尚往来,是回赠他罢了。

10.第16段中为什么说“我害怕得糊涂了”?

作者从没有见过老王这样的姿态,况且他今天看上去骨瘦如柴,面如死灰,两眼结翳,状如僵尸,样子实在是古怪而可怕。而作者又是一个女人,看到老王这样的形象,“害怕”是本能的反应。

11.怎样理解杨绛笔下的老王的“苦”与“善”?

老王是一位老实厚道的三轮车车夫。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无依;他有生理缺陷,一只眼睛是瞎的,另一只眼睛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很多人不愿意坐他的车;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日子过得凄凉艰难。但是穷苦卑微、不幸的命运并没有扭曲老王善良的本性。他愿意给“我”家带送冰块,并且要求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放心,担心“我”没多少钱;受了“我”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和鸡蛋上门表示感谢。

六、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描写老王艰难、凄惨的生活情况,记叙“我们”与老王交往的几件小事,突出了老王善良、淳朴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生活不幸者深切的关怀和同情。

七年级语文学习方法

1、 学习未动,兴趣先行

2、 务学与求道

3、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4、 态度决定一切

5、 不强调进步

6、 练就过硬的本领是学习的根本目的

7、 会玩、会偷懒、然后会学

8、 考试、分析考试结果、做出下一步计划、调整自己

9、 学习别人

七年级语文学习技巧

应当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

学习语文需要日常的积累,没有积累的语言是苍白的,没有积累的学习是徒劳的。有了厚实的积累才能激活思维,能触类旁通。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首先是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其次才是理解和运用。

复习时应强化如下四个环节:1.领悟含义。对背诵的诗文,要领悟其含义,特别是其中的关键字词,要真正弄懂。2.圈点强记。对诗文中的易混字、易错字,要用红笔圈点出来,以激起有意注意,重点把握。3.边诵边写。在记忆时,可边背诵,边用笔写出上下句或句中的关键字,以防“口是手非”。4.规范书写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异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添减笔画。

篇3: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十课知识点

第一框 法律为我们护航

1、在我国未成年人的定义: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P96

2、特殊保护未成年人的原因:

①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

②未成年人的生存和发展事关人类的未来,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

③在现实生活中,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 P96

3、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有:①《宪法》②《婚姻法》③《义务教育法》④《未成年人保护法》——专门的法律;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专门的法律

4、保护未成年人的四道防线:P99

?家庭保护——基础; ?学校保护——重要作用;

?社会保护——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④司法保护——重要保障。

5、保护未成年人都是谁的责任?——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和其他成年公民的共同责任。

6、法律给我们特殊的保护,我们未成年人该怎么做? P100

?我们要珍惜自己的权利,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

?同时也要尊重和维护他人权利,自觉履行公民应尽的义务。

第二框 我们有法律同行

1、依法办事的原因是—— 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法律保障人们的幸福生活。法律保障功能的实现靠我们每个人对法律的尊崇和遵守。

2、依法办事的要求是——

①遵守各种法律法规;遇到问题需要解决,应当通过法治方式,表达自身合法的诉求和愿望。

②在实现自身利益的过程中,还要自觉维护他人和集体的合法权益。

③依法办事,就要养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习惯,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3、树立法律信仰原因(必要性)——

①建设法治中国是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人民既是法治的践行者,又是法治的受益者;

②法律的权威来源于:人民内心的拥护和真诚信仰。当法律真正成为我们的信阳时,才会充分体现法律自身价值,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4、树立法律信仰要求:发自内心的尊崇法律、信赖法律、遵守法律和捍卫法律。当法律真正成为我们的信阳时,法治精神铭刻在人们心中。

5.人民道德水平提高有什么好处?

法治时代,并不否认道德的重要性。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有益于增强尊法守法的意识和自觉性,有利于促进法治生活方式的形成。

6、法治时代,对青少年的要求:

①增强法制意识,依法办事。

②青少年不仅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受益者,更是参与者和推动者。P103

7、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的做法是:

①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

②向他人寻求帮助;

③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

④拨打110报警电话,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篇4: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十课知识点

第二框 我们与法律同行

1、依法办事的原因是?

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法律保障人们的幸福生活。法律保障功能的实现靠我们每个人对法律的尊崇和遵守。

2、依法办事的要求是?

①遵守各种法律法规;遇到问题需要解决,应当通过法治方式,表达自身合法的诉求和愿望。

②在实现自身利益的过程中,还要自觉维护他人和集体的合法权益。

③依法办事,就要养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习惯,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3、树立法律信仰原因(必要性)?

①建设法治中国是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人民既是法治的践行者,又是法治的受益者;

②法律的权威来源于:人民内心的拥护和真诚信仰。当法律真正成为我们的信阳时,才会充分体现法律自身价值,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4、树立法律信仰要求?

发自内心的尊崇法律、信赖法律、遵守法律和捍卫法律。当法律真正成为我们的信阳时,法治精神铭刻在人们心中。

5.人民道德水平提高有什么好处?

法治时代,并不否认道德的重要性。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有益于增强尊法守法的意识和自觉性,有利于促进法治生活方式的形成。

6. 法治时代,对青少年的要求:

①增强法制意识,依法办事。

②青少年不仅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受益者,更是参与者和推动者。P103

7、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的做法是:

①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

②向他人寻求帮助;

③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

④拨打110报警电话,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初一学生的学习方法及技巧

一、学习要有明确的目的、目标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学习尤其如此。目的越明确、学习积极性就越高。目标越宏伟,为实现目标所付出的努力就越多,学习意志就越坚强。目标有大目标,有小目标,有远期的,有近期的,小到一节课,大到一生的志向都属于此范畴。小目标要从属于大目标,近期目标要为远期目标做铺垫。

确定学习目标要根据一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太低不利于意志的培养,太高不仅不利于目标的实现,学习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小学生由于年龄阶段不同,制定学习目标方面可能会出现过高估计自己,一旦失利,自信心必然受到冲击,进而影响学习的主动性,拒绝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引导初一年级学生制定合理、现实的学习目标,鼓励他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二、抓好各学习环节的关键

学习可分为四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作业。每个环节都有其特点,也有其关键。 预习:预习要养成习惯,习惯很重要,既然是习惯决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预习的时间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可以学习日挤时间,可以在周末,还可以在节假日预习。预习要找难点,找难点的目的就是要攻破它,这是预习的关键,这也是最能证明一个人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一个人的能力,更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

听课:学习中最重要的环节,会听课意味着会抓重点,能理解老师的意图。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大都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作为老师,我们可以通过创设良好的课堂倾听气氛,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的讲课思路上,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当中来;对于学生,听课的目的,是把自己的思维方法与教师的做比较,找出差距,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由此可见,理清教师讲课思路的重要意义。

复习:复习的目的是把学习内容进一步地巩固、掌握,以便摸清其内在规律。在应用中举一反三。事实上,小学生在复习环节做得不好,归根结底主要是小学课程与初中课程存在的差异。小学主要是语文、数学两门学科,而初中则新增英语、政治、物理,化学等学科,即便是语文和数学这两门学科,教学内容及要求相对小学而言也有很大程度上的提高。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学科采取不同的复习方法,如文科类主要是语文、英语、政治、历史我们要从笔记做起,通过笔记认真回顾老师讲授的相关知识点,一点一滴进行积累;而对于理科类主要是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我们可以从相关的练习中寻找潜在的规律,不断练习,不断小结,不断巩固。

作业:作业要独立完成,典型的要反复练习,这样能形成技能、技巧。无论从文科类复习中提到的“积累”,还是基于理科类“小结”、“巩固”出发,作业环节都非常重要。作业一定要独立完成,千万不能投机取巧,抄袭他人的成果。否则,既不能进行“积累”,也不能“巩固”,更谈不上“小结”。长此以往,预习、听课、复习这三方面的环节也就会“形同虚设”,也就谈不上学习成绩的提高。

三、根据记忆规律,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

记忆是学习中最重要的学习手段。首先要有良好的记忆习惯。不论是哪门学科都有背诵的任务,要求背诵的必须背诵,以形成习惯。小学生可能会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我们初中生一定要避免类似情况的出现。其次就是根据遗忘的规律去记忆,即及时的重现,勤复习、多复习。当天的内容当天复习,本周的功课本周复习,一月还有小复习,考前再做总复习。这样学习才记忆得牢固,这样才能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四、记好课堂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笔记是一种良好的听课习惯,而要记好课堂笔记,对于刚从小学进入中学的初中生而言并非易事。有一次,巴甫洛夫讲课时发现台下有个学生始终不抬头地记个不停。他立即中断讲课,说“亲爱的先生,你打算当速记员吗?”。这一善意的讽刺说明:上课时一定要以听为主,以笔记为辅。要边听边记忆,边记忆边理解,在理解中做好笔记。

好笔记不是全记,不是漏记,不能只听不记,更不能只记不听。可以记在课本上、教学内容附近,这样记录不易丢失,又易和教学内容相联系,即实用,又利于今后复习。

五、借鉴他人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多种多样,有共性也有特性,什么方法在自己身上效果好就是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在你闲谈时可以询问同学的学习方法,也可以向师长请教他们的学习方法,还可以效仿名人的学习方法,不妨都拿来一试。

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科学的学习方法,但不论是多好的方法也不是“秘方”或“绝招”。不论做什么事,不下工夫是做不好的。请同学们记住学习的秘诀:实实在在,勤勤恳恳。

篇5:第十课木兰诗七年级

第十课木兰诗(七年级人教版)

10.木兰诗

学习目标

1.当堂背诵这首诗。

2.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3.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4.学习北朝乐府民歌语言精练、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特点。

重点难点

1.重点

(1)当堂背诵课文。

(2)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3)体会诗中表达的爱国情怀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2.难点

学习北朝乐府民歌语言精练、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特点。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机杼(zhu4)  可汗(ke4han2)鞍鞯(an1 jian1)辔头(pei4)

燕山(yan1)  胡骑(ji1)    戎机(rong2)    朔气(shuo4)

金柝(tuo4)    红’妆(zhuang1)  著我旧时裳(zhuo2)

傍地走(bang4)阿姊(zi3)

2.熟读课文,质疑。

3.查字典,查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人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qion)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木兰诗》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满怀激情地记叙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千百年来,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

三、正课

1.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1)老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全班齐读。

2.疏通字词含义,请学生翻译课文,一人一段。准备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

第一自然段:

[闻]听到,今义是用鼻子嗅。

翻译:一阵唧唧声,又一阵唧唧声,木兰正对着门织布。听不到织布的声音,只听到女儿叹气的声音。

第二自然段:

[何所思]“所思何”的倒装,所想的是什么。古代“何”字宾语提前。

翻译:问女儿所想的是什么,问女儿所思念的是什么。女儿也没有想什么,女儿也没有思念什么。昨天晚上看到军中的文告,皇上正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我父亲(老了)没有大儿子(接替),我木兰没有大哥(去参军),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以后替父亲去出征。

第三自然段:

[辞]告辞。[去]离开。[暮]晚上。[但]只。

翻译:去东边的集市买来骏马,到西边的.集市买来马鞍和马鞍下的垫子,到南边的集市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到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长的马鞭。早晨告辞爹娘离开家,晚上住宿在黄河边上,听不到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黄河流水的声音。早晨告辞黄河又走了,晚上就到了黑山头,听不到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鸣叫的声音。

第四自然段:

[寒光]寒冷的月光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是互文。主语是将军和壮士。

翻译:(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风里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的铠甲上。将士们身经百战九死一生,十年后才回来。

第五自然段:

翻译:回来拜见皇上,皇上坐在举行大典的朝堂上,给(木兰)记了很多次功,赏赐的财物很多很多。皇上问(木兰)要求什么,木兰不愿意当尚书省的官;希望骑上千里马,送我回到故乡去。

第六自然段:

[皆]都。[惊忙]吃惊忙乱。

翻译:爹娘听到女儿回家来,互相扶持着到外城来迎接;姐姐听到妹妹回来,对着门梳装打扮;小弟弟听到姐姐回来,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打开我东面阁楼的门,坐在我西边阁楼的床上,脱下我身上的战袍,穿上我以前的衣裳,对着窗户梳理像云那样的鬓发,对着镜子贴上额头的花黄。走出门看看同伍的士兵,他们都吃惊忙乱得不得了:在

一起打了十二年的仗,竟不知道木兰是女孩。

第七自然段:

翻译:雄兔静卧时两只脚时时爬搔,雌兔静卧时两只眼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别),雄雌两只兔子一起贴着地面跑时,怎么能辨别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

3.请几位同学复述故事。

复述指导: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讲故事,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使故事更形象生动。人称上可用第一人称,也可用第三人称。

4.再次朗读,最好当堂背诵。

篇6:第十课木兰诗七年级

第十课木兰诗(七年级人教版)

10.木兰诗

学习目标

1.当堂背诵这首诗。

2.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3.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4.学习北朝乐府民歌语言精练、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特点。

重点难点

1.重点

(1)当堂背诵课文。

(2)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3)体会诗中表达的爱国情怀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2.难点

学习北朝乐府民歌语言精练、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特点。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机杼(zhu4)  可汗(ke4han2)鞍鞯(an1 jian1)辔头(pei4)

燕山(yan1)  胡骑(ji1)    戎机(rong2)    朔气(shuo4)

金柝(tuo4)    红’妆(zhuang1)  著我旧时裳(zhuo2)

傍地走(bang4)阿姊(zi3)

2.熟读课文,质疑。

3.查字典,查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人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qion)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木兰诗》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满怀激情地记叙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千百年来,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

三、正课

1.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1)老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

&nb

[4] [5]

篇7:三年级下册第十课课文

三年级下册第十课课文

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是一查黄河近2000年来的“表现”,却叫人大吃一惊。黄河在近2000间来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人们不禁要问: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说来有趣,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自然条件是很好的,可与今日的江淮流域比美。那时候,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尤其是下游一带自然条件更好。因此,我们的.祖先才选择这里生息繁衍。

可是,后来黄河变了,它开始变得凶猛暴烈起来,折腾得两岸百姓叫苦不迭。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大河,其含沙量相当于长江的68倍。黄河每年从中上游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重量达16亿吨,其中12亿吨被搬到了大海,4亿吨则沉积在下游河道中。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泥沙上。它使黄河的河床逐年升高,结果有的河段高出两岸农田3-4米,有的甚至高出10米以上,使黄河成了悬河。每到洪水季节,黄河这些地段的堤坝很容易决口,造成可怕的大水灾。

据科学家研究,黄河发生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显著下降,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越严重。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越来越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

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已经为治理黄河设计了方案。他们认为黄土高原地区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一定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要使人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黄河简介

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查哈西拉山的扎曲,北麓的卡日曲,和星宿海西的约古宗列曲,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每年都会生产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

七年级下册英语教案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七年级下册期末试卷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七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七年级下册英语教案

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下册作文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七年级下册数学试卷

七年级下册第十课(共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七年级下册第十课,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