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字的意义(共含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IvoryMandy”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文字对人类的作用
第一,文字的发明克服了了语言交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使一发即逝的语言可以“传于异地,留于异时”。这样以来,相隔千山万水的人也可以通过文字写成的文本相互交际。
第二,文字通过书面语能更好得记录人类的文化活动。在没有文字以前,人类的文化活动主要是通过传说和史诗来传诵的,那时每一个文化群体或部落都有一些专门唱史诗和讲传说的人。如果唱史诗的人都去世了,文字记录也就中断了。
寂寞的意义作文字
这个世界,真正甘于寂寞的人并不多。甘愿默默无闻地做一些有益的事情的人微乎其微。自称寂寞者,无非是让别人知道我在寂寞,从而引起关注,最终以热闹为告终。自甘寂寞,这是需要有一点精神的。人,是最害怕寂寞的一种动物。
然而,有一种工作,需要寂寞;有一种岗位,需要淡泊名利、清心寡欲而又全神贯注,持之以恒;有一种工作,不为人所知,甚至可能让人不屑一顾,钻进故纸堆,势必错过世间多少轰轰烈烈与繁华,这与当下彰显个性、标榜自我的时代多少显得有些格格不如。有一种工作,恰恰是在这脚踏实地的岑寂中显示它小草般的张力锲而不舍、水滴石穿。当我们从古籍整理那几个字中走出来,目睹那一堆密密麻麻经过多少日日夜夜翻译整理的文字的时候,成就感油然而生。
在这个被称之为中华布依第一县的地方册亨,开始成立古籍整理办公室,于是民族宗教局多了一个职能:收集、整理和挖掘传承民族民间文化。开始从事这项工作之初,我们发现,布依文化已经不仅仅是挖掘传承的问题,而是需要急需抢救的时候了。因为在不经意间,我们一些宝贵的财富就在我们眼皮底下慢慢地消失,不可再生的资源,就这样无可挽回地流逝。
在布依族习俗文化中,近几十年间,消失最快的无疑当数婚姻习俗了。曾几何时,在我们生活的县城,每逢赶场天,青年男女在树荫下、小河边成双成对,悠然自得以歌会友浪哨的情景,如今早已不再。
初,当贵州民族出版社的郭堂亮老师要我们收集整理布依族婚宴歌,我们在这个布依族发祥地之一的册亨县的山寨深入采风时,发现布依族的这一婚姻习俗几乎无迹可寻。在册亨县,会唱布依情歌的`人也许还有很多,但会唱布依族婚宴歌而又能够完整记忆下来的却难以找到,因为现在的布依婚俗,早已省去这个环节。一方面,新时代、新风貌倡导婚事从简,男女青年从开始恋爱,就已经有开始在一起生活的可能。一些布依小姑娘,在没有完婚之前早已到男方家生活,因此婚礼只不过是让世人知道的一个热闹场面罢了,这中间省去了许多繁琐的礼节,可喜可贺。
但另一方面,布依婚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正在不知不觉地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当我们谋划实施这一工程的时候,更加增强了挖掘和抢救这一文化宝藏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于是开始在册亨县范围内搜寻,通过每一丝线索,寻找会唱婚宴歌的民间艺人。我们到荣庆、到达央、到移民新村......慕名寻找每一个歌手,在寨子里说服他们努力回忆和说唱,录音到天黑,但几乎都遗憾没有得到完整的歌词,这些歌手不是因为害羞不愿演唱,或是因为某种顾虑不愿开口,为此酒没有少喝布依农家的便当酒,但还是没要找到我们要找的人。
当我们辗转找到那个远在册亨县双江镇坝恩村北盘江畔一个布依族山寨,找到一个五十开外、叫做岑启明的村干部、据说会唱婚宴歌的布依族中年男子的时候,如获至宝。邀请他到单位,调动所有的录音、录像设备,在那个炎热的夏天,那间闷热的会议室里整整摄录了一个多星期,才把这珍贵的资料记录了下来。资料收集到手,接下来是艰苦的翻译和整理,根据摄录的音像资料用布依文逐字逐句地记录下来,与演唱者进行整理、核对,接下来是艰苦的翻译,将布依语翻译为汉语。
由于布依语与汉语差异较大,翻译中常常遇到困难,不得不停下来,向亲友和通晓布依语和汉语的人咨询,有时候为了翻译某一种植物或器具,由于各地的称呼不同,在汉语需要寻找相应的词语,常常反复推敲和争论,加上婚宴歌属于民间叙事兼抒情的诗歌,需要先将原文直译成汉语,再进行意译,翻译工作相当于一项艰辛的再度创作,进展的艰难可想而知。
由于我们主要从事民族宗教工作,还有许多其它工作要做,翻译整理工作大部分时间只能在业余时间进行,整个工作从阳春三月,到炎热的夏季,再到寒冷的冬天,当人们节假日在街头散步,或者在热闹的歌厅狂欢的时候,作为翻译整理者,只能各自守着这一堆密密麻麻地写满布依文和汉字的稿子冥思苦想,感受原作的无穷韵味,沉浸在原作的唏嘘歌哭之中,就这样度过一个又一个的慢慢长夜。
在外人看来,这多少有些另类,不为人所理解。也许在世人看来,这默默无闻而又异常艰苦的工作既不会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不能给自己带来发达和升迁的机会。但是,能够为自己民族的文化做一些有益的工作,这既是应有的责任也是一种荣幸。怀着对民族文化的敬畏和珍爱,当我们听到我们收集整理的布依族婚宴歌将于月出版的时候;当我们想到就连大多数布依族同胞都不知道布依族婚宴歌为何物的时候,能够让即将消失的婚宴歌用一种神圣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且传之于世、惠及子孙,心中感到无比满足和自豪。
这,也许就是寂寞的意义所在吧。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2—33页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构成比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存在,并在实际生活中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重点和难点:
1、认识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构成比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比?什么叫比值?什么叫比的基本性质?
2、我们知道了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怎样求比值呢?你们还记得吗?
求出下面每个比的比值。
16:20 3.2:0.8 2:0.5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3.2:0.8的比值和2:0.5的比值相等。
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3.2:0.8=2:0.5)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32页的情景图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四幅图,你都知道了哪些信息?
第一幅图的内容是天安门升国旗仪式;第二幅图的内容是校园升旗仪式;第三幅图的内容是教室场景;第四幅图的内容是签约仪式。
请同学们找一找四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东西?
(都有国旗)。
国旗是我们国家的象征,我们不要随意玩弄或者丢弃国旗,我们必须尊重它,热爱它。
2、请说出四面国旗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出示课件四面国旗长与宽的具体数据,写出它们长与宽的比。
3、请同学们分别写出学校里两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33 操场上的国旗:2.4:1.6= 教室里的国旗:60:40=
22 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
3 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它们相等。 2 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我们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
板书:(2.4:16=60:40)像这样(指着这个式子和复习题的式子3.2:0.8=2:0.5)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要求全班同学齐读一篇。
4、设疑,上面的四幅图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
5、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几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关键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三、教师小结: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着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简化或是求出比值后再看。
例如: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6:10和9:15
11:2和:4 3631
16:10=
:2=
536311
9:15=
:4=
56243311 =(比值相等)
≠
55624 6:10和9:15(能组成比例)
写成:6:10=9:15 比较“比”和“比例”的两个概念。
11:2和:4(不能组成比例) 36 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对它们进行比较,最后归纳:比是由两个数组成,是一个式子,表示两个数相除;比例是由四个数组成,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四、课堂练习
1、教材第33页做一做第1题.
2、教材第33页做一做第2题.
五、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
六、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
2、掌握组成比例的必要条件和方法。
3、会运用比例的意义组成比例,检验组成的比例是否正确,能用两种形式写比例。
4、在比例意义的学习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5、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组成比例的条件,能正确组成比例; 教学关键:会运用比例的意义检验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和比有关的知识——比例。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复习有关比的一些知识。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开门见山,简单明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和那些知识有关。】
2、学生回忆:什么是比值?怎么求一个比的比值?
3、计算下面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
6:10和9:15 6:4和: 0.6:0.2和: 20:5和1:4 师:观察以上几组比中有没有比值相等的比?如果有请找出来。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可以用等号连起来。
(板书:6:10=9:15 6:4=:)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两个比值相等的比可以用等号连接。通过这样设计,让学生初步感知到比例与比有关,渗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还可以找出知识的连接点,降低学生学习难度,为理解比例的意义做好铺垫,同时进行了发散思维的训练。】
(二)探究比例的意义 出示例1插图
师:同学们,看这四副图,你们发现了吗?在不同的场合国旗的大小一样吗?(不一样)
教师指出:是的,这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是祖国的象征和标志。我们每个人都要尊重和爱护它,这些国旗的大小不一,是不是国旗想做多大就做多大呢?其实在制作国旗的尺寸当中也存在着有趣的比,你想探究其中的奥妙吗?
师:请同学们写出每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并计算出比值。
121312133414
- 1
(每面国旗宽和长的比;每两面国旗的长之比;每两面国旗的宽之比等。)
这些比能组成比例吗?学生写比,并写出比例。
【设计意图:教学比例的意义是本课的一个重要的内容,这里采用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式的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它们之间的共性,从而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
三、比例的意义运用
1、思考:比例由几个比组成? 任意两个比都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2、判断练习:
(1)、下面每组中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1∶5和3∶12 10∶20和30∶60 (2)、 判断下面每个式子是不是比例,为什么? 10∶11„„„„„„„„„„„( ) 8∶10=0.8„„„„„„„„„( ) 7∶14 <28∶14„„„„„„„( )
3、写出两个比值是3的比,并组成比例。
4、比例是由比组成的,小组同学说一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小结:从形式上区分,比由两个数组成,是一个式子;比例由四个数组成,是一个等式。
1、比例的意义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比例的意义》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P40-P43的内容,属于实践与综合领域,《比例》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时间单位“比”,并已经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例是比比更加复杂的数的认识。因此,教材选用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虽然三年级的学生年龄还很小,但是班上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还是极其认真的,成绩在年级也是不错的。因此,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比例,由老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来学习比例。
教学内容:P40~43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2、通过引导探究、概括归纳、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初步感知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段两个数能否成比例,并正确的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2、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 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
12:16
4.5:2.7
10:6 学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4.5:2.7=10: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比例的意义。 (1)出示P40例1。
每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分别是多少?指名分别算出一面国旗长和宽的比。
2.4:1.6
60:40
每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都相等) 2.4:1.6=3/260:40=3/2 象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例也可以写成:2.4/1.6 = 60/40 (2)让同学们想一想出示的国旗还有哪些可以组成比例 引导学生说出宽与长也可以组成比例。 例如40:60=1.6:2.4(板书)
这些国旗长的比与宽的比也可以组成比例 例如:5:2.4=10/3:1.6(板书)
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指着比例式4.5:2.7=10:6提问:“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引导学生观察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然后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并让学生齐读一遍。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例如判断10:12和35: 42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先要算出 10: 12=,35: 42=,所以 10:12=35:42。(以上举例边说边板书。) (3)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教师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三、知识应用。
(一)做一做①让学生先做。
6:10和9:15
20:5和1:4
1/2:1/3和6:4
0.6:0.2和3/4:1/4 学生判断后,指名说出判断的根据。 ②做P40“做一做”第二题。
让学生看书,不抄题,直接把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写在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批改,对做得不对的,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看看自己做得对不对。
(二)解决问题
根据表格中相对应的量的比判断能否组成比例,要求学生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是分数形式的比例式要求学生用分数的形式表示。
★ 策划书意义
★ 总结的意义
★ 三八妇女节的意义
★ 意义的作文
★ 意义的近义词
★ 军训意义心得体会
★ 人生的意义
★ 论文意义范文
★ 教学计划的意义
★ 人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