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避免5个“想当然”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河兔兔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孩子避免5个“想当然”(共含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河兔兔”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教育孩子避免5个“想当然”

篇1:教育孩子避免5个想当然

教育孩子避免5个想当然

教育孩子,有很多“想当然”的做法事实上是错误的,并且错得很离谱,正是这些想当然的行为扼杀了孩子最深的纯真,教育孩子避免5个“想当然”。以下这些“想当然”的以为,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1、认为孩子理所当然地应该听家长的话

“孩子不听我的!”这是许多家长常说的一句话,那么我想告诉你,你的孩子听你话只有两个原因:一是你说的话是对的`并且对他有好处;二是你们相互约定好必须按规则做。

2、认为我为孩子做了牺牲,孩子一定会感恩,一定会学好

这是一种没有因果联系的逻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是教会孩子的自立能力。如果孩子该自己做的事情我们家长也替代了,这等于剥夺孩子的生存权利,探索世界的权利。这不但培养了孩子的依赖性和被支配性,相反父母为孩子做的越多孩子的私心就越重。

3、认为做人的道理等孩子“懂事”后再教育

现在很多家长的普遍做法是只要孩子学习,其他的事别管。从小把孩子教育得就不负责任,成为生活的旁观者,家长之友《教育孩子避免5个“想当然”》。如果孩子从小不被引导去关心别人,理解别人,长大后就会我行我素。一旦这些道理在他们心中形成牢不可破的价值观和信念时,失败就会不可避免。

4、认为批评是让孩子改掉缺点的唯一方法

认为孩子做错事就应该批评,否则会养成坏习惯。这对传统观念中的大多数家长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我要说这一点是不对的。并非批评就一定能使孩子改掉缺点,相反破坏性的批评只会把孩子的潜能埋没,自我价值打消,毁掉孩子的自尊心。

5、认为表扬孩子必然会使孩子骄傲自满

这是中国人的一个传统误区。任何一个精神的人都需要供氧者,作为孩子,他们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确认、表扬和鼓励,一旦缺乏这些,孩子的自我价值就难以建立起来。

如果想让孩子听你的话,你就要先培养孩子的平等观念和独立人格。与孩子平等相处,引导孩子正确思考,让孩子独立做出选择。

篇2:成功教育孩子的案例5个

成功教育孩子的案例5:

刘微是高三的一名女生,爱好广泛,善于交际,喜欢体育运动,会打太极拳、书法、钢琴。每个爱好都小有成就,学习成绩在重点高中也是名列前茅,应该是父母所期望中品学兼优的学生。

刘庆山是刘微的父亲,也是我户外运动的“驴友”,当年刘微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重点高中时,我和妻子便登门拜访“取经”,刘庆山夫妇向我们讲诉了刘微的成长经历。

刘微从小体弱多病,所以爸爸、妈妈对孩子的培养付出了很大的辛苦。孩子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没有因为工作忙或者其它原因让亲属帮助照顾孩子,他们觉得教育孩子是父母的事,别人替代不了。

刘微从五岁的时候在父亲的陪伴下,天天坚持晨练,风雨无阻,三年从来没有间断过,一直坚持到孩子上了小学,孩子随着锻炼时间的推移体质越来越好。在锻炼的三年里和孩子愉快地沟通,解答孩子的提问,共同学习各门的知识。

孩子十岁时,父母引导孩子开始自学英语,小学毕业期间自学完了初中英语,初中时自学完高中的英语。孩子从小在学习时,我们就不陪在她的旁边,但我们的习惯是在别的房间看书或看电视陪伴她,等孩子学完了睡觉了,才和孩子一起去睡觉。因为上午孩子用脑很多,早餐我们总是做孩子喜欢吃的食物,让孩子早餐吃饱。这些年就是这要坚持下来的,教育孩子贵在坚持。 诊断分析:

刘微是个很出色的孩子,刘微的出色不是偶然的,而是与她的父母培养教育分不开的。应该说她的爸妈为她创造的家庭教育氛围适应了孩子成长的需求,促进了孩子的健康发展。

一、父母掌握了家庭教育方法。知道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努力积极创造适应孩子家庭氛围。

二、不宠、不溺爱孩子。刘微是个独生女,但在她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没有去溺爱她,相反家庭成员关系融洽,相互尊重,孩子喜欢和父母沟通交流。

三、孩子有着多彩业余生活。刘微的业余生活丰富,特别是父母从小带刘微坚持锻炼,锻炼增强了身体素质,让孩子的生活起居十分有规律,有了坚忍不拔的毅力。这些都对孩子的性格和学业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孩子自己能养就能自己教育。一个父母如果没有决去教育自己的孩子,难道就能相信别人会把您的孩子教育好吗?教育不能指望他人,这绝对是家庭教育不能动摇的根基。刘庆山夫妇对孩子很有责任心,教育观念和方法一致,在教育上没有指望别人。

五、父母在学习能力上有意识地进行了培养。刘微的父母在孩子的学习上,态度端正、松紧适度,不是只注意孩子的成绩,更注重孩子的自学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英语上付出很多的努力,也取得值得让人羡慕的成果。

范例启迪:

一、父母要有家庭教育的意识。好孩子是培养教育出来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个芝麻长不出西瓜来。

二、要给孩子创造一个成长的沃土。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的土壤,父母要用科学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方法,创造一个适应孩子的成长沃土,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三、家庭教育要持之以恒。培养一个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父母应该拥有教育孩子的恒力的毅力,孩子的每个优点和长处是一点一滴培养出来的,不能急于求成。要报着“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突然有一天,您会发现枝头已经硕果累累。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父母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有一些教育方法,但缺少的是教育孩子的毅力和恒心,不能持之以恒,控制不住自己的言行和行为,不能用自身的言行影响孩子的成长,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成长的氛围。

四、良好的习惯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孩子的品德、学习习惯、饮食起居习惯应该从小就培养,这些是孩子一生成长的重要因素。晨炼可以增强孩子的体质,促进孩子坚忍不拔性格的形成,可以促进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适当锻炼的机会。

五、尊重、平等、互动。沟通是父母引导孩子成长的桥梁,尊重、平等是沟通的基础。锻炼、沟通与学习知识结合起来是一种立体家庭教育互动氛围,在晨炼的散步或慢跑中与孩子交流、在交流中向孩子渗透自然、社会、科学等等知识。这种立体家庭教育氛围给孩子带来效果是体质增强、意志坚韧、学习兴起增加、与父母的关系融洽,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家庭教育互动形式。

篇3:怎么避免孩子超重?

孩子不吃饭让人担忧,孩子总是吃得太多更让人操心。做父母的既不想让孩子吃不饱,又害怕让孩子养成吃太多的习惯,因为超重的儿童更容易变成超重的成年人。

都市人都恨不得每顿少吃一口,不光是为了看上去苗条,给别人好的`第一印象以便更容易找到工作;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自己延年益寿。科学家早就发现了每次吃八成饱的小老鼠比其他的老鼠更健康、更长寿。中国人的老话“三分饥饿七分寒”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你有一个容易吃饭过量的孩子,你可以控制每次给他盛饭的量,因为很多孩子盛多少吃多少。同时父母需要在餐桌上传达一个积极理性的信息:“我很喜欢吃这个,但是我已经饱了,所以我就不吃了。”

孩子超重,除了甜食吃得多、运动量不够等原因以外,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无视自己的饱腹感,觉得饱了之后还继续吃。所以,做父母的应当从一开始就尊重孩子的感觉,当他说吃饱了的时候,真的当他吃饱了。

篇4:上课不能“想当然”的教育随笔

上课不能“想当然”的教育随笔

今天上午的化学习题课上,我们遇到这样一道选择题:燃着的火柴梗竖直向上,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原因是什么?学生七嘴八舌,有选A的,也有选B的,我按备课时的思路,画了一个火柴头向下的火柴,说:“周围的被加热的空气向上对流,导致火柴梗温度较低,不易燃烧,选A。学生一个个茫然的表情告诉我,他们不赞同我的说法。

“有不同意见吗?”我问。

“老师,你画的不对。”

“老师,题目中说的应该是火柴头向上。”

“老师,你讲的对,选A对,理由不对。”

“老师,你没有在家烧过火做过饭吗?”

……

学生开始七嘴八舌的“声讨”我,但我还是一头雾水,不明所以,想当然的认为我的想法是正确的,脑子里满是小时候擦火柴的情形。面对学生的“坚持”,我只好说:“这个题目保留一下,下节课我们讨论。”这下学生不愿意了,班里最调皮的邹忠良半开玩笑的高喊:“不行,这个问题不解决,我睡不着觉”。几个调皮的学生直接站了起来,举手喊着非要去学校小卖部买火柴。教室里一下“乱”了起来。这时下课铃声响了起来。学生喊下课了下课了,就跑出去了好几个。

回到办公室,刚洗完手,李国庆、李昌锴几个调皮鬼就拿着一盒火柴,神气十足的让我做实验给他们看。面对学生如此高涨的探索精神,我很惊喜,立刻擦火柴。实验证明,是火柴头向上的不易继续燃烧,我没有正确理解题目的'意思。

当着办公室里七八个老师的面,我对这几个公认的“顽固不化”整日调皮捣蛋不学习的学生说“对不起,老师错了,课前没有准备好,只是想当然的做题,出丑了,你们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值得赞赏,以后我们都要更加仔细认真。”他们几个兴奋的蹦跳着出去了。

作为老师,课前备好课是基本要求。“要给学生一杯水,你就必须要有一桶水”,化学课更是如此,很多内容讲起来很抽象,学生很难理解。老师就不能为了省时省力,凭知识经验“想当然”。做个实验,一目了然,学生记忆还深刻,何乐而不为呢?韩愈《师说》中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上课过程中,学生对老师的讲授提出异议,老师更不能以权威自居,而是要保护好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去大胆尝试,大胆创新。学生只有大胆质疑,才有创新,才有突破,老师只有不耻下问,不去“想当然”,才能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篇5:教育孩子应该避免的十种态度

教育孩子应该避免的十种态度

教育孩子,你有没有犯过一些错误呢?你是否想过,不当的教育方法会给孩子带来逆反心理,从而导致拒绝接受批评教育,甚至产生“破罐破摔”的思想情绪。

对孩子来说,他需要父母指导他如何生活、如何学习技能和积累经验,但孩子在接受父母教育的同时却很在乎他们的态度,这些态度也决定了孩子对父母教育的接收程度,然而,态度却是父母最容易忽视的。

那么,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他们最不能接受的态度有哪些呢?

一、居高临下

这可能是传统遗留下的问题,许多父母在面对孩子时,总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专家表示:在人格上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如果父母总以家长自居,即使父母的批评有时百分之百正确,孩子们也会“口服心不服”。因此,专家建议:父母们应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样大家的感觉都会很好。

二、求全责备

毕竟还是个孩子还小,当他在整理被褥、画画或者投掷皮球时没有做好,父母不应苛刻对待他们的表现,如果父母们总是苛刻地对孩子说,“你还差得远呢”,就会有意或无意地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

三、频频夸奖

别以为赏识教育就是要不停地夸奖孩子,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理解,它更大程度上是指理解孩子和鼓励孩子。过度的`无谓的夸奖只会使孩子骄傲自满,而且,听惯了父母夸大其辞的赞扬后,在步入社会后他们很可能只能听好话而听不进反面意见,由此人生易遭挫折。

四、过多限制

孩子眼中的世界不可能和父母眼中的世界一个样。父母过多的限制会让孩子感觉收到束缚,这是孩子最为反感的。

五、关心过头

“今天谁来了电话?”、“日记上记了些什么?”……每件事情父母都要问个明白;要知道过度关心,只会让孩子反感,因为,孩子会感觉自己的世界一直收到父母的干扰,自己的生活空间被在压缩,从而丧失特长发展的机会,甚至,引起我的逆反心理。

六、全盘否定

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有些父母常容易犯的错是批评的太过,诸如“你总是撒谎”“我们家里没哪个像你这样笨的”等,这些话肯定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从而导致拒绝接受批评教育,甚至产生“破罐破摔”的思想情绪。

七、是非不分

“这孩子喝酒快赶上他老爸了。”这句话到底是在表扬孩子还是在批评孩子呢?可能孩子们的理解中褒奖的成分会更多些吧!所以,父母在批评孩子是,一定要就事论事,并且让孩子知道他错在何处。

八、贬损他人

偶尔把自己的孩子和同龄小朋友做些横向比较是自然的,但父母更多的是看到别家孩子的优点。这样的教育,怎能起到好的效果。

九、事事代替

现在有许多父母事事都不让孩子干,不让孩子有自己作决定的权利,究其原因是怕孩子做不好或避免孩子遇到挫折后的伤心,但对孩子来说,不经历失败,怎能从错误中学到东西。况且,孩子在将来的某一天,终究要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的,如果现在没有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他便无法自己把握将来。

十、不作楷模

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自己首先没做好榜样,当孩子效仿父母的一些不恰当行为时,父母又要千番指责。言传身教,没有身教,言传就无从谈起,因此,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才能起到垂范作用。

避免工作“加班”的5个方法

教育孩子的5个精彩励志故事

教育孩子要避免的7个禁语

教育孩子心得体会

教育孩子心得

教育孩子经验总结

教育孩子成功

教育孩子心得体会

5个小方面促进孩子的大脑发展

英文简历:避免重复

教育孩子避免5个“想当然”(整理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教育孩子避免5个“想当然”,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