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怎样教育孩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qszby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曾国藩怎样教育孩子(共含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qszby”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曾国藩怎样教育孩子

篇1:曾国藩怎样教育孩子

曾国藩 (1811—1872) 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他在读书和做人方面,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他经常以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去感染教育儿女。曾国藩怎样教育孩子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曾国藩怎样教育孩子

教子故事   曾国藩在读书和做人方面,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他经常以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去感染教育儿女。他对儿女说,他在朝做官,不敢稍稍沾染一些官宦习气,饮食起居,都坚守着清贫朴素的家风,不敢放纵。平时虽然军务繁忙,但曾国藩从不间断读书、写字、研究学问。对待亲戚、朋友、邻里,他从来都是“有急必周济之,有讼必排解之,有喜必庆贺之,有疾必问,有丧必吊。”这些做法无不潜移默化地教育着他的儿女们。   曾国藩在给儿子纪泽的信中说: “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舆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傲矣……”对于女儿和新嫁进门的媳妇,曾国藩也要求她们不要因为是富贵子女就不乐于操作,一定要经常下厨房做饭,纺纱织布,勤于劳动,不要懒惰。   曾国藩的次子纪鸿回乡参加科举考试,他料到自己官爵显赫,儿子到省城后难免会有巴结讨好的小人,于是及时写信教儿子考完试之后马上回来,对人要恭谦,交友要谨慎。曾国藩的这种教子思想是很可取的。   他在教育儿子时说: “一般人多希望子孙做官,我希望你能成为一个读书明理的君子。勤俭自持,习惯于劳苦,既能过富裕安乐的生活,也可以过艰苦节俭的日子,这就是君子。凡是当官的人家,由俭朴变成奢侈很容易,但从奢侈返回俭朴就难了。年纪还小的人,切切不可贪恋奢华,不可养成懒惰的习惯,无论大家小家,也无论是士农工商,只要勤苦俭约,没有不兴旺的,而骄奢倦怠,没有不衰败的。你读书写字不可间断,要早起,不要失去高祖所创立的家业。人在少壮时没有不付出艰辛而能成就事业的。”   由于曾国藩教子有方,他的两个儿子都长大成才,长子曾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学贯中西,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外交家。中俄伊犁谈判中,他毫不屈服,捍卫了民族利益。次子曾纪鸿,虽不幸早逝,但研究古算学也取得了相当成就。   教子点拔   曾国藩在修身、为人处世、治家、为官等各个方面都善于做子弟的表率。可以说,曾国藩处处注意为子弟做榜样,凡是要求儿辈做到的都要求自己先做到。曾国藩不仅以身作则,而且要求诸弟都为子女做榜样。总之,曾国藩教子总是从自身做起,带动夫人、诸弟,形成良好的家庭风气,为子弟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并对子弟产生了很好的示范和熏陶作用。   曾国藩这种以身作则的教育方法应该说是教育子女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以身作则法就是通过自己的良好言行,有针对性地影响对方,使其通过心灵内部体验达到信服对方或仿效的教子方法。   以身作则法之所以能影响、打动人心,使之仿效,首先在于这个方法本身所具有的巨大魅力。以身作则法,一般是指以自己的行动教育他人、引导他人。这种以行动对人进行教育、影响的方法通常又称为“身教”, “身教”是相对于“言教”而言的。言教固然也能影响人、启发人,但必须辅之以身教。如果只言教不身教,是不能打动人心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一字一句都会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要用命令的口气对孩子说话。比如:让自己的孩子替你拿样什么东西,应该说: “××× (孩子名),请你帮妈妈去拿×××,好吗?”当他帮你拿来之后要说: “谢谢你了!”一般来说,孩子听见你的“谢谢”后,都会很高兴的,更重要的是,让他不会对你产生一种家长式的恐惧感,让他感觉到妈妈其实还是他的朋友,愿意和妈妈说说话,愿意做妈妈的小帮手。反之,如果当时采用命令式的口吻对女儿说: “×××(孩子名),快去帮妈妈拿×××。”就算这次女儿是帮你去拿了,但日复一日,她一定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到那时,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不利呀。   教子小径   1.教育孩子要读书明理,帮助他人。   2.教育子女要勤俭自持,习劳习苦。   教子名言   高傲是在自视比他人优越的错觉中产生的喜悦。 ——斯宾诺莎   你必须努力战胜懒怠。坐在软毛上,卧在被褥下,就没有美名可传颂。 ——但丁   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渡过难关;谁在富有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 ——萨迪   曾国藩教子有方   曾国藩出身低微,然而他不仅学识渊博、见识阔宏、文武兼备;而且当时的朝庭信赖他,满朝文武官员钦佩、尊敬他;死后被谥为“文正”、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的一生,谦虚诚实教子有方。他的儿子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自修英文,成为清末著名外交家;纪鸿研究古算学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他不幸早逝;他的孙辈也出了曾广钧这样的诗人;曾孙辈又出了曾昭抡,曾约农这样的学者和教育家。   曾国藩在教子方面有三个方面给人启迪:   教育子孙读书的目的在于明白事理   他致力于培养孩子们读书的兴趣,注意观察他们的天赋、潜能,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培养雕塑。他认为一个人只要身体好,能吟诗作文,能够明白、通晓事理,就能有所作为,就不会没有饭吃,就会受到人们的尊敬。他认为当官是一阵子的事,做人是一辈子的事;官衔的大小不取决于自己,而学问的多寡则主要取决于自己。   教育子孙要艰苦朴素   曾国藩在京城时见到不少高干子弟奢侈腐化,挥霍无度,胸无点墨,且目中无人。因此,他不让自己的孩子住在北京、长沙等繁华的城市,要他们住在老家。并告诫他(她)们:饭菜不能过分丰盛;衣服不能过分华丽;门外不准挂“相府”、“侯府”的匾;出门要轻车简从;考试前后不能拜访考官,不能给考官写信等等。因此,他的子女因为自己的父亲是曾国藩反而更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够检点、学识不够渊博而损害自己父亲的声誉。所以他们磨砺自己,迎难而上、奋发图强。   身教重于言教   曾国藩很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对自己的孩子的影响,凡要求小孩子做到的、先要求自己做到。他生活俭朴,两袖清风。传说他在吃饭遇到饭里有谷时,从来不把它一口吐在地上,而是用牙齿把谷剥开,把谷里的米吃了,再把谷壳吐掉。他要求纪泽、纪鸿也这样。他日理万机,但一有时间,就给小孩子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还常常与他们交换学习、修身养性的心得体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之中,曾国藩既是父亲又是朋友;既是经师又是人师。他赢得了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他的孩子们都非常钦佩、崇拜他,把他视为自己的人生偶像和坐标。   如今,有些父母往往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有些自己游山玩水、挥霍浪费,却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有些家长自己看不起读书人,却要自己的小孩子学有所成;有些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却不关心小孩子的操行等等。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其子女反其道而行之,主要是因为他们只注重言教,而不注重身教,或者只注重他们的学习,而忽视他们的德行。

篇2:曾国藩如何教育孩子

曾国藩如何教育孩子

一:身教先于言教。

他要求长子每天早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要起床洒扫庭院,然后回房练字一千,其中第一个字就是“俭”。吃饭的时候,有一次遇到带壳的谷物,儿子便挑出来放在桌上。曾国藩看见了什么都没说,只是默默地捡起来剥开外壳把里面的米吃掉。身教的影响力自然优于言传,一个简单的动作,不需要长篇大论甚至一语不发便让孩子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与此相对应的,又想起《唐语林》中两则吃饼的故事。唐太宗大宴群臣,宇文士割肉之后用面饼去擦手上的肉汁,唐太宗也不说话,只是用眼睛看着他。宇文士如芒刺在身,便将擦过肉汁的面饼吃了下去。到了唐玄宗这一辈,故事又重新上演,这一次用面饼擦手的是太子李亨,不知李亨心中如何想法,在唐玄宗的龙目注视之下,竟也大口大口将擦过手的面饼吃了下去。

看到这个故事,内心并没有太多的触动。因为太宗也好、玄宗也罢,他们是用皇威龙尊在威慑臣子,让他们不得不吃下擦了汤汁的饼子,但是皇上为什么不想想,臣子和儿子为什么要用饼去擦手呢?是唐朝皇宫宴席上没有人侍候他们洗手,还是太监宫女很没有眼色不知道该给主子们递手巾吗?是他们心底的不在乎、不珍惜,所以便自然而然的一种下意识的行为。只是慑于龙颜威吓,便改了初衷勉强吃了当作“手巾”的饼子,心里不定是多么的不乐意。更何况高高在上的天子,唐玄宗自己奢华无限,用宝马良驹不远万里为贵妃运送荔枝,所费又何止千金,得值多少面饼,解决多少老百姓的温饱呢?

所以,做秀的表面功夫,是不会真正起到教育的效果的。“宁吃少来苦,不受老来贫。”做人要惜福,这“惜福”二字中的“福”在古代原是指祭神的酒肉,也泛指食物。惜福就要从爱惜粮食开始,宁在有日思无日,别到无时思有时。所以教育孩子让他们从小体味艰辛、了解疾苦、勤俭做人这是品格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

二:言出必行,不当行为不仅及时批评并且要立即纠正。

“儿子穷养,女儿富养;儿子糙育、女儿精育”这是现在很流传的一种观点。而一百年前的曾国藩不仅教子严格,对于女儿的管教也很严苛。有一年,小女儿随母亲来到两江总督府探望父亲,第一次进入总督府,小女儿认为不能太过寒酸,所以便穿上了一件蓝色的绸布夹袄和一条带花边的绿色裤子。曾国藩见了,认为那裤角缀着的花边绣工精美、花纹繁复,便十分不悦,批评女儿“衣着太过奢华鲜亮了”并且立即让女儿换了一条没有花边的裤子。且不说事实上在那个时代官宦人家的小姐穿一些缀着花边的服饰实在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算不得奢侈,就说父母认为孩子哪一点儿做的不当,不仅要及时指正,还要让孩子立即执行更正过来,这一点,我们可能都未曾重视。我们更多的是“下次注意”,“以后别再犯了”,即使我们都知道“及时整改”对于孩子树立正确的观点养成好习惯更有效。

三:有要求必要有检查。

在调任外埠的时候,曾国藩曾亲自为儿媳妇和女儿们订了一个功课表,分为四事。一食事:早饭后做小菜、点心、酒酱之类;二衣事:巳午刻,纺花或绩麻;三细工:中饭后,做针黹刺绣之类;四粗工:酉刻后做鞋或缝衣,一直到二更收工。他怕自己离家后,女儿媳妇们不能切实执行,于是又在功课后写上一段话:“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妇女于衣食粗细四字缺一不可。吾已教训数年,总未做出一定规矩。吾即将北上剿捻,特定此日课,请夫人督促,亲自验功。食则每日验一次,衣事则三日验一次,粗工则每月验一次。” 此外,还要求儿媳和女儿们“每月须做成男鞋一双、女鞋一只。吾回江宁后,当作一总验。”有要求、有检查,言出必行,言传身教,这就是曾国藩的教子之道。后来,他的儿子曾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自修英文,成为清末著名外交家;曾纪鸿研究古算学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他的孙辈也出了曾广钧这样的诗人;曾孙辈又出了曾昭抡、曾约农这样的学者和教育家。

很多时候,我们有了孩子以后,便真正意识到为人父母责任重大,我们自然而然地在职场、商战打拼时会付出更多的辛苦,更为竭尽全力努力奋斗以期为孩子积累下殷实的经济基础,我们苦心维护人脉与社会关系也是为孩子的成长铺平道路。我们希望自己多一些付出,孩子便少经历一些坎坷,成长地更为顺利。

然而,有的时候想法和结果往往是相悖的,付出的越多,考虑的越周详,孩子成长的空间反而受到了限制,能力也在家长的“过度保护”下弱化了。

对照曾国藩的那句育子名言:“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与寒士相同,庶几便可成大器。”

位极人臣的曾国藩要求自己的孩子衣食起居与寒士相同在我们看来有些苛刻,甚至是不近人情,但是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恰恰是最宝贵的。曾国藩留有十六字治家名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一提到孩子的“早教”问题,大家都习惯向国外看,向欧美先进的理论学习,其实在中国古代,不乏经典而有效的教育案例与观点,这些都值得我们深省与借鉴。

篇3:怎样教育孩子

前两天看到一个帖子“教师,我不得不表达一下我对你们的鄙夷”,她对教育的意见全部加在老师的身上,我觉得有些偏颇。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决定教育方向,社会舆论指导教育内容的发展,教师主要是作为这个制度的实施者,更是教育制度的受害者,教师和学生一起做了家长和教育制度的试验品,更可悲的是老师是最后被无辜裁决的替罪羊。

人一生所受的教育依次分为三部分:1、家庭教育;2、社会教育;3、学校教育。一个人的平时所表现出的举止习惯可以看出他家庭环境对于他的影响。他的世界观、价值观会随着社会舆论、社会现象的影响而改变,学校教育的影子到最后往往只是体现在一种知识技能方面的运用。

其中家庭教育是最主要也是孩子最早接触的教育,是决定孩子成长的关键部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一个人要学习终身的部分,而学校教育只是一段时间,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学校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小,而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后期影响越来越大。

中国很多家长忽略了家庭教育这一环节,有的家长说现在我们已经开始注重家庭教育,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可以这样说这样的家长没有领会家庭教育的内涵。家庭教育不仅是知识的积累,应该更加注重品德习惯的培养。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素质教育最好的实施环节,可惜很多家长没有把握好这个时机。现在教育的失败在于过分依赖学校教育,忽略了家庭和社会这两个至关重要的部分。

作为家长应该明确自己是孩子终身教育人,作为社会一份子要知道不仅为自己的孩子树立榜样,同样为每一个观察你的孩子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作为教师要做好这两个教育环节之间的衔接,让三个教育环节连成整体形成一个系统。

大家不要互相埋怨,家长应该教育孩子学会尊重教育者,只有这样他才会懂得知识在有什么样重要的地位。对传授者的尊重会让孩子感到对他人的尊重,知识的尊重,尊重任何一种职业,这对于一个学习者来说是必备的良好心态。将来自己工作后也会尊重自己的工作,有更多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状,而不是一味的抱怨,对生活的态度也会变得严谨,不会出现那种随意视生命为儿戏的态度。

帖子中也提到快乐学习,我也主张学习需要兴趣支持,但是事实中我们很多时候会遇到自己不感兴趣的事,如何做好这件事,外国人经常会以“Havefun!”的心态去做,当他们明白要从里面寻找自己的兴趣点。最后一点作为家长和学习者都该清楚的一件事“寒窗苦读”,学习是需要忍受寂寞刻苦钻研才可以做到的事。很多真正做学问、搞研究的人都是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独自在寂寞里苦苦探索才会取得骄人成绩的。

篇4:怎样教育孩子

1、不要采用打骂的方式。

有的家长对孩子的管教极严,所以每当孩子犯错的时候,都不会心平气和地去了解讲道理,而是先骂一通、打一顿再说。总认为孩子不打不成材,这样的方式对待孩子,不仅没有办法让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很会在心里留下阴影,性格上容易变得更偏激。

2、父母要作好榜样。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所以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都很深的。家长要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以身作则。如果家长品行本身存在问题,孩子只会有样学样,那怎能教育出一个好孩子。所以大人的言传身教真的很重要的。

3、大人意见要统一。

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要沟通好,意见要统一。切忌你说东我说西,更不能当着孩子面就相互数落。这样孩子会觉得不知所措,也不知道究竟该听谁的。而且大人在孩子面前的威信也会没有了。时间一长,再想要管教孩子就比较困难了。

4、让孩子的兴趣自由发展。

现在的家长都对孩子寄予厚望,给孩子报各种特长班,要求孩子照着办,但即忽略孩子的真正兴趣。所以家长应该做的是让孩子自己作主,如果孩子表现出某方面的爱好,千万不要干涉,而是应该鼓励他,说不定还能成为孩子的一项技能。 ...

怎样教育孩子爱学习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想要孩子爱学习,那就必须将学习变成他们的兴趣,那么应该怎样教育呢?

1、帮助孩子建立学习兴趣。

想要让孩子对学习感兴趣,就要让孩子树立对学习的信心,这和老师及家长的引导是分不开的。

平时应多和孩子以一种平等的心态进行沟通,在沟通交流过程中寻找孩子在学习生活及各人爱好上的闪光点,寻找共同话题,和孩子做朋友,让孩子相信你,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多鼓励赏识自己的孩子,让他认为自己行,只有这样长期的不断努力支持他,才能让孩子找到成功的感觉,有了兴趣,孩子自然就会爱上学习。

2、帮助孩子树立学习目标。

如果孩子没有明确的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有变成一种盲目性,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以及该怎样去学。能够在学习中有一个清晰的学习目标,并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学习的时候,学习就不再是讨厌的。相反学习会变成一件有趣的、能够决定自己命运的最紧要的事。孩子自然会爱上学习,不想学习问题便迎刃而解,这样的学习才是主动的、自觉的、有效的,而不是被迫的、压力的和效率低下的。

怎样教育孩子听话

相信都会有些家长抱怨孩子总是很调皮,不听话。越说越不听。都不知怎样教育才会听话。其实只要家长肯用心想一想,其实想要孩子听话是不难的。

想要教育孩子听话,父母必须放下高度,站在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你认为“小事”的事,在孩子眼中都是一件大事。当你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了解孩子,你就会发现其实很多时你对孩子的批评,孩子都会觉得很委屈的。试想得不到理解如何能做一个听话的孩子。

每天抽时间跟孩子单独相处,共同做点双方都感兴趣的事情,要跟孩子成为朋友。这样下来孩子都愿意跟父母诉说心底话,父母作为孩子的倾听者、支持者、精神的陪伴者,很多时候父母说的话孩子都会愿意去听。

怎样教育孩子不说谎

家长不要认为孩子偶然说谎没关系,如果长期下来必定会养成了一种说谎的习惯,而这种说谎的习惯大多数又是从小养成了的。要教育小孩子不说谎,必须先了解小孩子说谎的原因。这才能对症下药。

调查发现孩子说谎的主要原因是害怕父母责骂惩罚。所以父母想要孩子不说谎的首先是要取得与孩子间的相互信任和理解。这是孩子诚实的前提条件。让孩子知道,即使他说了谎,你还是爱他的,你能理解他的心情。一旦孩子说了谎,要与孩子一起商量,下一次遇到类似情况用哪些更好的办法代替说谎。另外,千万不要用严厉的惩罚来威胁孩子,这个办法往往会让孩子说更多的谎,更加狡猾,以便不被你发现。

如果你发现孩子说了谎,不要立即在其他人面前指责或教训他,最好是另找一个合适的时间单独与孩子谈。大多数情况孩子是因为害怕受到惩罚而说谎,所以要让孩子尽可能说出为什么怕父母知道,这样你才能知道孩子说谎的原因。如果孩子勇于承认自己做错了事,可以马上用比较特别的语言表扬他。

孩子早恋怎样教育

现在的孩子比我们那时候要早熟得快,而导致早恋问题普遍存在。那么当遇到孩子早恋的情况应该怎样教育呢?

在教育早恋的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要表现得尊重理解孩子,把握好和孩子的谈话方式,不断体现“以孩子为中心”,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根据孩子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策略。但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家长的要注意教育方式,不要让孩子觉得您是在拆散他们。要让孩子觉得您是在帮助他(她),让孩子对自己恋爱问题的认识。

你可以用缓和的方法教育孩子。并不是说所有的早恋都是有害的,只要早恋处理得好,可以产生“合动力”。这样情况下不但不影响学习,而且成绩会有更大的进步。但如果你处理不好,是会严重干扰到学习的,因为当您早恋了,你的心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他(她),由于你整日想着自己喜欢的那个人,自然你也就没什么心思去学习了,觉得生命中只要有他(她)就行了,上课的注意力也就难以集中了。让孩子自己清楚地认识到早恋的危害,用理智来战胜这不成熟的感情。

每个步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 随着生理的逐步成熟,会对异性同学产生兴趣,并希望了解他们,与他们交往,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要教育有早恋念头的孩子不要过分地敏感,不要以为异性对你好一点就是爱上了,也不要动不动就向人家表达爱。家长需要教育孩子应正确处理早恋和男女生正常交往的关系。是要建立积极向上、健康的异性关系。

篇5:怎样教育孩子

教孩子把大自然变成科学实验室。生活在以前年代人常会说到这样的话:孩子是祖国的花朵。而现在随着孩子越来越少,又被所有的家人们所宠爱,甚至天冷不出门、天热仍不出门,让孩子与大自然这个天然的科学实验室失去了联系,使得孩子也越来越娇弱。我们知道,大自然是美丽而神奇的,而孩子学认识一切美好的自然景观如:鲜花盛开、雷电交加、雨、雪天等自然景观不仅会给孩子心灵上的陶冶,更能唤起孩子们对大自然中的一些现象的求知和探索欲望。

所以说,如何引导孩子把自然变成科学实验室呢?这是所有做父母要知道并学习的,这样才可以让爱护环境不会成为一句空话。具体来看一下在四季中是如何与孩子一起玩乐的。

孩子在春天时的游戏:我们知道,春天是踏青的季节,这时候家长可以拿出小时候的看家本领,为孩子做一些柳笛;还可以摘一束野花,让宝宝数数野花的花瓣;泥土和沙子是孩子们的最爱,让孩子挖开泥土,寻找藏在泥土中的小虫子;和孩子一起在沙堆泥土中做蛋糕,印手印,挖沟引水,堆小山,也可以带一些泥土和沙子回家,灌上水后看一看,泥土和沙子是否能化在水里。

孩子可以在夏天玩的游戏:在这个多雨的夏季里,爸爸妈妈和孩子可以隔窗观察下雨的情景,看看直的雨丝和被风刮斜的雨丝,听一听雨点打在窗户上的声音;和孩子一起打着伞,到雨里去走一走感受雨点打在伞上的声音;雨停了以后,和孩子一起到户外看一看雨后的景色,寻找积水较深的泥坑和积水较浅的泥坑;用下班瓶舀一瓶泥浆水带回家中,过一段时间后观察泥浆水的变化。

孩子在秋天玩的游戏:秋天是收获采集的季节。采集落下的花朵,把花或叶放在烹袋中用力揉搓,将塑料袋将花或叶夹在纸中间,用小木槌轻轻敲击,将花或叶子印在白纸上,也可以将形状优美的叶和花朵制成精美的书签。

冬天的游戏也不能错过:冬天虽然是没有花的季节,但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来制造冬天的花朵。在家中找出任何形状的小容器,盛上水,让孩子在水中任意添加自己喜欢的颜料颜色,将一根线绳一端放进容器中,另一端搭在容器外。将容器放置在气温很低的上或院子里,十二小时后,孩子会惊奇地发现容器中水的神奇变化,水已经凝固,在孩子的欢呼声中让他轻轻地拿起线绳,牵起来的就是美丽的冻冰花。

教孩子把大自然变成科学实验室是每个做父母所应该重视起来的,不但能让孩子学会如何观察事物、学习知道,在一起玩的时候还可以与孩子增加之间的感情,令孩子变得自信与聪明。但是让人不能理解的是,许多想玩一下沙子的人孩子都会被家人训斥“脏、不能动”等,这种现象相信许多人都会碰到过。也是由于各种原因合得现在的孩子每天都关在家里看看电视、上上网等,久而久之还会养成孩子的不合群性,非常不利于孩子以后的成长,所以走出去,走到大自然中就可以让孩子的生活更有趣有丰富,也相应的培养了好的性格。

篇6:怎样教育孩子

有时候,父母用一种温柔的态度象征性得打一下孩子的屁股,其实不仅让孩子知道自己错了,还能增加亲子间的感情。打孩子并非不可以,但是请大家事先思考一个问题,到底为什么打孩子?是为教育他,还是为了自己出气?在很多时候,孩子挨打并不一定是犯了多大的错,而是父母被气急了,情绪激动之下就抡起了巴掌。有一句话:“大人用粗暴的态度打孩子,是无能的表现!”我们总以听不听话来衡量孩子的好坏,并在不符合标准时恼怒,急躁,对孩子施以打骂,但家长忽略了孩子也有他自己的想法,而您是否考虑到了他的感受?这种粗暴的方式,一会损伤孩子的肉体,二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到头来,使孩子生活在自卑、恐惧中,严重的还会导致他的暴力倾向。

对于已经为人父母的人来说有下人问题是必须是要面对的,那就是能不能打孩子,打孩子要注意哪些问题。

对于“该不该打孩子”这个问题,我认为在必要的时候偶尔为之,还是可行的。当然,在打孩子的时候,我也要给大家提几个小建议。

1、必须在孩子犯了错误、怎么讲道理都不管用的时候,才可以考虑“打”的方法,切记不要频繁,否则打皮了就不管用了。

2、打孩子一定要掌握分寸,注意把握轻重和部位,打到皮肉有一定的痛感就可以了,千万不要过度,更不可用皮鞭、棍子等,以防意外伤害。在非打不可时,打几下手心或轻拍几下屁股就行了,既达到了疼痛处罚的目的,又比较安全。

3、父母双方一定要默契配合,不要一个打一个护,也不要父母两个人全部声色俱厉,否则会让孩子觉得父母都不爱他了,至少要保留一个理解和了解孩子的人,来开导他的错误行为。

孩子头打不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见有些性急、粗暴的父母,在孩子顽皮、好动、惹事生非的时候,劈头盖脑地朝其头面部打去。殊不知,重重的一巴掌,除了打得孩子晕头转向、无所适从之外,还可能造成终身遗憾。解剖学告诉我们,人的耳膜(又称鼓膜)是一层半透明的薄膜,其厚度仅0.1毫米。一旦头面部,尤其是耳朵部位,受到猛烈的外力作用,就有可能引起鼓膜破裂。

人的头颅骨下面是脑组织,而大脑则是人体的最高司令部。虽然在出生时,人体大脑的神经细胞数目已恒定,7-8岁时大脑的形态与成人就无明显区别,但其功能尚未成熟,大脑的动脉和毛细血管发育也不够完善。倘若成人用手甚至棍棒敲击孩子头面部,除了可引起鼓膜穿孔外,还有可能造成颅内血管破裂而形成颅内血肿,此时会出现头痛、呕吐、甚至昏迷。若不及时抢救,将危及生命。

家长千万别小看对孩子头部的敲打,这一敲打会在孩子生长发育过程中引起后患,轻则可引起头痛、耳鸣、记忆力下降,重则导致性格改变,智力障碍等严重后果,到时将让您后悔莫及的。

总之,为了孩子的将来,让他适当受点皮肉之苦,还是有好处的。但是也要注意方式方法。

如何让孩子既听话又有主见

父母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既听话又有主见,既能表达自己的看法,又能善于倾听,采纳别人的建议呢?

就事论事,不要延伸

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协助孩子一块去解决,千万不要因为一件事情没有处理好,又牵引出其它的问题。比如:当孩子犯了错,很多父母会把之前的陈年旧帐翻出来,认为这样才会起到“警示”的作用。

父母这样做不仅帮不到孩子,而且还会因为问题的延伸,引起孩子的反感,从而让孩子不听话,有时并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父母说的话不中听。

多听少说,不要打断

当孩子在叙述一件事的时候,父母要耐心的听完孩子所说的话,而不要从中打断,或者过早的判断,下定义。因为,很多事情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只有通过孩子的倾诉才会了解孩子内心的感受,倾听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接纳,父母的接纳会让孩子乐于表达,当孩子说完了自己的想法后,父母再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孩子就会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

父母的“断章取义”,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孩子也会因此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一切事情都等着父母做决定,这样的孩子又怎么能有自己的主见?

稳定情绪,不急不火

情绪是一切问题的导火索,很多父母就是因为不能调整自己的情绪,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火冒三丈”。这种负面的情绪不仅让自己失去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也会让孩子产生恐惧的心理,孩子在这种高压的情况下,表面上会屈从,听话,内心之中却埋下了一颗抗拒的种子。

不论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情,父母都要稳定情绪,和孩子一起面对,这时也正是孩子需要父母帮助的时候,而不是火上浇油,父母遇事不慌、不急不躁的态度同样会影响着孩子。

探讨征求,不要唠叨

在家庭环境里,不管孩子年龄多大,如果能够遇事就和孩子说一说,特别是关于孩子的事情,提前征求一下孩子的建议,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这种形式会激发孩子的思考,从而锻炼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父母能够放下架子,以平等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也就会自然而然的听话。

父母的唠叨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因为,唠叨会扰乱孩子的思考,不但不能够起到让孩子听话的作用,还会因为唠叨让孩子产生反感。

孩子最初的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大多来源于家庭,来源于和父母日常的互动。所以,让孩子听话是有必要的,但是一定要讲究策略,因为也只有孩子听话,才能够引导孩子有自己的主见。

不要单纯的让孩子听话,因为听话未必就是优秀的孩子,也不要只让孩子有主见,如果坚持自己没有见解的主意,只能是固执己见。听话,就是能够分析利弊,善于借鉴;主见,就是有主意,更有自己的见解,听话又有主见才是一种智慧。

怎样教育孩子家长随笔

家长该怎样教育孩子

怎样教育孩子心得体会范文

做家长的怎样教育孩子

任性的孩子父母应该怎样教育

教师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读后感

叛逆的孩子怎样教育 (六年级下册)

教育札记心得体会:怎样给孩子自由

父母怎样教育孩子会更轻松

怎样辅导孩子写作文

曾国藩怎样教育孩子(共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曾国藩怎样教育孩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