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丝绸古道的诗歌(共含12篇),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朽瞳”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草木凋零雁列阵,狂风卷起满天尘。
丝绸古道万里远,欧亚贯通响驼铃。
眺望重山弥烟云,别愁离恨储埋心。
身陷边陲怀惆怅。商贾没有故乡人。
【无奈歌女】
忧怨乐曲荡夜空,演奏歌女心凄愁。
只因贫穷离家走,无奈身陷风尘中。
灯红酒绿权贵享,强忍悲痛露笑容。
芳颜失色目无光,苦海挣扎无尽头。
【回母校】
久别回乡母校游, 操场池塘仍如旧。
古树新木绿油油, 碧空白云飘悠悠。
洪亮朗读传出楼, 昔日声音亦相同。
忆想同学朝夕处, 仿佛时间已倒流。
人易物非已离远, 青春宝贵无法留。
日落西山夜幕降,迷雾弥漫顿生愁。
人生漫长经磨砺,难如童少享自由。
【重庆渣滓洞】
歌乐高俊俯渝城,沧海桑田幻风云。
国共曾此博弈战,残酷迫害惊鬼神。
渣滓洞中刑具陈,英烈精神今传承。
党争战火永不起,社会和谐国昌盛。
千年的古道思念,
梦中的古国楼兰,
黄沙漫天的隔壁沙漠,
鸣沙滩前的千古思索,
月亮湖畔,
浅滩,沙岸。
唱一曲古道西风,
忘不尽长安,断魂。
一段传奇,
一段历史的痕迹,
沙漠的沉寂,
是谁在这大漠夜夜低诉
流传千年的.故事。
明妃西去回眸的深沉,
张骞出关坚决的背影。
沙漠容纳了多少历史真像
潜藏着不为人知道的秘密。
千年一梦的楼兰,
坚守中原的玉门关,
我在长城回望,
看不清西去的路途和回家的方向。
以一缕忠魂的执着与刚强
游荡在长安城的上方!
李家的将门忠烈,
西汉武帝的汉家名将,
沙漠吞噬了梦想,
也成就了忠良。
召唤倔强坚韧的信仰。
千年,
从沙漠的源头,
直至沙漠边际的绿洲,
古道,拥抱那一抹点缀的绿意,
河西走廊,
丝绸之路沙漠茫茫,
一叶绿舟淡化了苍茫,
沙漠,全新的形象!
长歌落日
驼铃悠悠
妻走了,
看着她的背影远去,
脱离了我的视野,
心仿佛如同这并不蔚蓝的天,
失落,空旷。
静立,归途!
莫视于街道熙攘的人潮,
只如一个盲眼的老者,
抚单调的弦,
奏一首伤感的歌,
在凸凹的人行路上踏出细碎的脚步。
人生,
随遇随缘。
而在每一种随遇而安的背后又有多少企盼?
曾经的过往,
有些注定刻骨,有些则会淡远,
而流浪,
或许只是属于我自己的执念。
七年,十年,二十年。
人生的旅途,
就如同眼前这幽深的小巷,
有许多的事情,
如同巷子里的老屋,憧憬已经变成了习惯。
无数次的相聚,
又无数次的分离
就如同季节的花。
一片花瓣飘落,
翻滚着,零落你的.眉睫,羞涩在风里,
你?可否能够记住花落的声音?
也许,
岁月的风雨,
放浪了所有的离殇,
只拥着这份相偎的暖,
虽说短暂,
却也将孤寂的夜与我如许清贫的梦变得丰盈。
南充是全国四大蚕茧、丝绸生产出口基地之一,是四川最大的丝绸工业中心。“天上取样人间织,满城皆闻机杼声”,这脍灸人口的诗名,就是对着名的“蚕桑之乡”、“丝绸之城”南充的形象写照。
南充,具有5000多年的蚕业历史。是我国西部地区蚕茧、丝绸生产规模最大、丝绸产品最丰富的城市,也是西部桑蚕种、茧丝绸、科研教学最集中的地区。西汉,南充丝绸成为朝廷贡品;唐宋,南充“顺庆大绸”饮誉京城,畅销丝绸之路;果州之绫,被日本皇室珍为国宝;公元19xx年,南充丝绸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盖群芳而获金奖。
丝绸不仅历史悠久,穿上去也很舒服。用丝绸做的衣服,大多都具有滑、柔、软的特点,而且还能在强烈阳光下阻挡紫外线,是必不可少的佳品。
南充现辖5县三区一市,拥有726万人口,其中有100万蚕农,具有年产桑蚕丝4000吨、年产丝织品5000万米、年产丝绸服装及丝绸制品500万(套)件的生产能力。南充丝绸具有“享天宝物华之誉,胜苏杭品质之优”的美名。
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西华师大附小五年级:无傲青松
阳关古道今朝诗歌
一
夕阳下,你的身影孤单
踽踽独行,迎着黄沙漫漫
因为你的心中,藏着那个梦幻
当时我随父亲经商,来到楼兰
醉心于那里的,水碧天蓝
不知名的野花,花香弥散
你在那里,如花儿一般
我们在沙海中奔跑,汗湿鬓边
累了,躺在沙上肩并着肩
时光冉冉,父亲的货物已经售完
返程的时间到了,分别就在眼前
我们在沙海中分别,握着手泪儿涟涟
一个约定,花开明年
二
长长的丝绸之路,驼铃声声
模糊的身影,渐行渐远
思绪飘荡,心里酸酸
路儿长长,心儿眷眷
世事无常,变幻万千
一场变故,家境突变
父母经不住打击,先后闭上了眼
一时间,世界就变得如此的`孤单
一无所有的我,打工度日如年
心中的梦想,还没有如愿
三
严冬已经过去,春意微寒
我打点行囊,去兑现心中夙愿
沙漠中只有我,一个人行走孤单
夜里奇寒,我在沙里卷缩成一团
白天的暴晒,蒸尽我体内的小溪潺潺
自己的体力渐渐不支,只剩下心中的残念
支撑着我,依然向前
四
我知道自己已经,化作一缕青烟
在沙漠的上空,久久的盘桓
等着你,等着夏天
你听到了吗,我在风中的呼唤
我们嬉笑玩耍的地方,花儿已经烂漫
那丝丝暖,是我的热情不散
驼铃悠悠,思念渐远
我至死都不喜欢的三个词
冷漠,多么孤单的一个词
让人想到孑孑电杆,钟乳柱
我不能做它的后援
它离春天
——太远
严酷,多么需要正能量
我愿以我的`体温融化它
让它开出杜鹃红
让她绽放坡坡杏花的粉
毒,多么令人惊秫的字眼
骷髅,是它通用的标志
我想到了关将军刮骨
想到了核弹下
堆堆尸骨
我排斥这三个词
如何将它们从我的脑海里
——挖掉
我已用尽了半生
且还想付出另半生
很想知道,真相上面
怎长出的迷人小草
很想知道,真相下面
还潜藏多少河道
始终坚信真相的高度
无可超越
也很迷惑,真相的岸
怎涌起那么多波涛
也许石出,才会水落
树静,风
才会歪身滑倒
在丝绸之路上素有盛誉。和田地区现有成片桑田近3万亩,桑树超过6000万株,年产蚕茧3500吨;始建于1953年的和田丝绸厂,现已成为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丝绸印染联合企业,年巢丝生产能力超过了绪、生丝生产能力达400吨以上,生产各类丝绸15个品种、70多个花色200多万米,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
目录地位传说考证发展收缩展开地位古代和田,是丝绸之路南路的交通枢纽,是重要的丝绸集散地,是西域三大丝都之一。公元前二、三世纪和田的丝绸贸易就已兴旺,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贸易更加繁荣,唐代进入鼎盛时期。据记载南北朝时期一批过境商人,一次就运输丝绸4300多匹。大批的中国丝绸主要经丝绸之路南路运往中亚、中东直到地中海沿岸国家。“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不绝于时月”。和田在丝绸交易上的历史地位久享盛名。唐代和田地产的“施绸”多销往中原,为中原王朝的王公大卿所抢购。
传说传说于阗(即今和田)原来没有蚕桑,当地人将丝绸视为珍宝。于阗为获得蚕桑之种,就派使者去索求,东国将蚕桑视为国家秘密不肯授予,严令关防,不准将蚕桑种子运出关防。于阗只好以隆重的礼节到东国求亲。东国答应了这个请求。于阗王派使者去迎娶王妃,临行,叮嘱使臣说“你要告诉东国的公主,于阗没有蚕桑,织不出丝绸。请她来时带些蚕桑种子来,以便将来种桑养蚕缫丝织绸使她将来有丝绸衣服穿。”公主听了使臣的话,将蚕桑种子放在帽絮之中。到了关防,关防的官吏仔细搜查了迎亲队伍,只是公主头上的帽子不敢搜查。于是就将蚕桑种子带来了于阗。 到了来年的阳春三月,开始种桑养蚕。王妃还刻石为记,不准杀害蚕子,要待蚕娥破蚕而出,才能治蚕抽丝。谁敢违背,神灵也不护佑。为纪念蚕桑传入于阗,还在初次养蚕之地修了一座鹿射僧伽蓝。
考证据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黄文弼和日本西域学家羽溪了谛考证,首位嫁给于阗王的中国公主是东汉末年刘氏王室之女。于阗王娶了中国公主的第二年,曾派了庞大的使团去东汉朝贡。朝贡使团到洛阳时,曹丕已夺其王位,但曹丕仍以厚礼接待了于阗使团。这一历史史料与《大唐西域传》所记载的传说相印证,或许确有由公主传入蚕桑之事。也有不少历史学家认为:蚕桑是由中原次递传入于阗的,只因于阗“气序和畅”,适合栽桑养蚕,所以蚕桑业比西域其他地方发达。
发展随着蚕桑业的发展,和田的丝绸业发展迅速。1953年在和田建立了第一座现代化缫丝厂,1963缫丝与织绸厂合并,改称和田丝绸厂。目前,和田丝绸纺织业呈迅猛发展的趋势。和田“艾提莱斯”花绸 凡外地来和田的人,几乎都说和田维吾尔姑娘长得漂亮,细细的弯眉,明亮的眼睛,高高的鼻梁,匀称的身材,再穿上“艾提莱斯”绸制作的连衣裙,越发显得婀娜多姿,风姿绰约。 艾提莱斯是和田的特产。和田是丝绸之路上著名的`丝绸之乡,蚕桑总产达到全自治区产量的70%以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生茧、生丝除部分外销以外,基本都在本地织成艾提莱斯绸。历史上曾记载,公元10世纪于阗国王曾带大批和田织作的“胡锦”、“西锦”到中原进行商贸交易。在中原十分抢手。艾提来斯绸不仅为和田维吾尔族妇女所珍爱,而且整个新疆维吾尔族妇女都喜欢穿艾提来斯绸制成的衣服,即使在中亚几个国家特别是在乌兹别克斯坦也相当流行。 艾提来斯绸质地柔软,轻盈飘逸,尤其适于夏装。布料一般宽幅仅40厘米,图案呈长条形,有的呈二方连,错落有致的排列;有的为三方连,交错排列。艾提来斯绸色泽十分艳丽,与沙漠边缘单调的环境色彩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维吾尔族人民对现实和未来生活的热恋和追求。 和田大部分县都盛产艾提来斯绸。但最集中是在洛浦县的吉亚乡。吉亚乡紧靠玉龙喀什河,是蚕桑产区,也被认为是艾提莱斯的中心产地。这个乡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织艾提来斯绸,不少家庭当男方娶亲或女方择婚时,往往要打听对方会不会织艾提来斯绸,技艺怎么样。近几年,虽然机器制作出来的绸子产量占绝对优势,而且也能织出艾提来斯绸的效果,但无论直观、质地、手感都难于和手工织出的艾提来斯绸相媲美。民间的艾提来斯绸工匠沿用传统工艺流程,一丝不苟,因此在市场上有很高的信誉。
寻梦戈壁古道诗歌欣赏
走在戈壁的古道上
感觉到,戈壁依然那么苍茫
岁月已冲淡了大漠孤烟的悲凉
长河落日的景象仍浮现
历史的光茫已经黯淡
琵琶被一阵阵朔风弹响
荒芜的戈壁上,驼铃声远
凌乱的胡杨在迎风飘扬
走在戈壁的'古道上
感觉到,戈壁依然那么滚烫
犹如刚刚发生过一场激战
浓浓硝烟还没有尽散
战马还在嘶叫,风在刮,旗在飘
到处丢盔弃甲,火光冲天
浴血的沙棘和刺玫花
映红了整个戈壁滩
走在戈壁的古道上
发现,你是那么英勇
飞霜冷月染洒着你的铠甲长袍
可是,边塞的烽火还在燃烧
你横刀跃马,威风凛凛
刀光剑影下,敌人四处逃窜
曾几何时,你壮怀激烈
横扫漠北,踏破贺兰山缺
走在戈壁的古道上
发现,你是那么亲切
在荒漠中站成松柏的姿态
我想,用脚步震响时空的回声
穿透戈壁高山,还有刀枪
跨越历史的天空
跟随你的脚步,沿着
戈壁古道,一路进发
华容古道位于华容县,据《资治通鉴》注释中的说法,就是“从此道可至华容也”。华容道也就是赤壁战争中曹军逃入华容县界后向华容县城逃跑的路线。古华容县城在现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城以北约60里的周老咀附近。
目录区位概况景点简介历史概况特色景点收缩展开区位概况华容古道在监利县城西南12公里。即曹桥至毛家口的一条湖区小路,长7.5公里。监利古称华容,原县城位于今县城北30公里。 华容古道为什么叫华容道呢?据《资治通鉴》注释中的说法,就是“从此道可至华容也”。这里所说的华容,当然是指华容县城。华容道也就是赤壁战争中曹军逃入华容县界后向华容县城逃跑的路线。古华容县城在现监利县城以北约60里的周老咀附近。如果从曹操屯兵的地方乌林到曹操逃跑的目的地南郡划一条直线,华容城正好在这条直线的中心。曹要逃回江陵,走华容县城是最捷径的路线。而且当时华容县城附近有曹军的粮草仓库,便于撤退中的将士补充粮草。
景点简介华容古道两湖平原之界,在华容县境内,自东北至西南横亘的45里桃花山的山凹处,称路岭子口,有史以来,骡马人物自此交通,俗称华容小道。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冬,曹操在赤壁败于孙、刘联军,在洞庭湖曹洲烧余船后上岸引兵北撤江陵时至此。刘备大将关羽奉命在此设伏狙击曹操,因感念曹操当年的恩德,毅然让开血路,放曹操北归。至今这一带留有倒马崖、关王庙、吴王庙、娘娘庙、昭烈庙、望夫山、斩龙石、杀猪港、白果树等众多三国遗迹。《三国志・魏武帝纪》引《山阳公载记》曰:“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此景况恰与路岭子口相合。南宋地理总志《方舆胜览》所载“华容道在巴陵西”即此。明弘治元年(1488)《岳阳府志》记有华容道“在县东六十里,昔曹操与孙刘赤壁战败,从华容奔荆州,关羽追逐,道经山下,马倒崖上”之文字。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岳州府志》,明万历四十年(1612)、清光绪八年(1882)《华容县志》对此均作了详细记载。华容道是人们心目中的信诚交往之道、东山再起之道、鼎立战略之道。中共华容县委、华容县人民政府将此地辟为历史人文旅游景点。
历史概况公元 2,曹操在夺取荆州后,马不停蹄,率领二十多万水陆大军顺江东下。计划一举消灭刘备和孙权,实现统一全国的.宏愿,可是他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骄傲轻敌,结果被孙刘联军火烧赤壁,仓惶溃逃,败走华容道。 华容古道由于这一带有古代的沼泽湖泊阻隔。从乌林到华容城没有直路可走。曹军只能沿江向西溃逃,进入华容县境之后,再向西北折奔华容县城。这样就必须涉过大泽边上的一片沼泽地带。根据县志记载,曹操逃到太平桥时,人马陷入泥泞之中,不得不扔掉马鞭,下马步行,这里尚有“曹鞭港”古地名。曲鞭港到毛家口二十里路,“地窄路险,坎坷难行”,曹军“遇泥泞,道不通。”乃令兵士砍芦苇、蒿草填路,“赢兵为人踏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南宋大诗人陆游在乾道六年(1170年)曾经坐船经过这一带。他写道:“自是复无人居,两岸葭苇弥望,谓之百里荒”。舟人云:“自此陂泽深阻,虎狼出没。未明而行,则挽夫多为所害”。距曹操兵败 960年之后,华容道一带尚且如此荒凉,曹军当时的艰辛狼狈之状,就可想而知了。 华容道真正得到开发是从元代开始的。今日的华容道,已根本看不见昔日的荒凉,而是绿树成荫,道路两侧良田万顷。稻谷飘香,荷花吐艳。傍晚,袅袅炊烟腾空而起,呈现出一派平原水乡风光。
特色景点华容古道约在今监利县汴河乡至毛市镇一带。在古道入口处汴河乡太平桥旁立有一石碑,上刻“华容古道”四字。赤壁之战后,曹操率残兵自乌林退归南郡(郡治在今荆州市荆州区),途经华容(今属监利县)小径,这条路径史称华容古道。
监利古
监利古属云梦泽,地多泥泞沼泽,曹操使士兵负草填泥,骑兵乃得通过,老弱病残或陷泥泽中,或为孙权、刘备追兵所杀,死者无数。至今沿途尚有子龙岗、葫芦口、救曹田、曹鞭港、鸡冠沟、放曹坡等遗迹。
子龙岗
子龙岗,又名杨林山,相传是赵云伏兵偷袭曹军的地方。
葫芦口
葫芦口位于白螺矶,地势险要,当年是华容的交通要口,传说张飞率兵在此伏击曹军。
救曹田
救曹田在今汴河乡太平街,相传曹兵靠当地田中萝卜充饥,才得以走出华容道。
曹鞭港
曹鞭港在距太平街约一里处,此处道路艰难,曹操也只得扔掉马鞭,徒步行走,故名。
鸡冠沟
鸡冠沟在今监利毛家口附近,地处华容古道出沼泽地边缘,旁有一灌木丛生的土坡,即放曹坡。相传诸葛亮令关羽带兵在此捉曹操,又担心关羽念曹操旧恩。关羽乃于沟前割鸡冠发誓,倘若放走曹操,当如此鸡,砍掉冠(关)头,鸡冠沟得名于此。后来,关羽被曹操言辞打动,最终放走曹操。
八通关古道,建于1875年,是台湾清治时期所建横贯台湾本岛东西部的三条道路之一,也是目前仅存的一条。该古道西起林杞埔(今南投县竹山镇),东至璞石阁(今花莲县玉里镇),全长152公里,是中华民国内政部所颁订的国家一级古迹。
目录古道源起日治时期现存古道古道源起八通关古道,又称玉里古道,该古道的开凿为清代经营台湾中部地区政策上一个重要的转捩点。建造该古道的决定,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方面,1874年,日军以牡丹社事件为藉口,出兵攻打台湾原住民,再加上各列强觊觎台湾之趋势,使朝中有识之士开始体认到台湾边防地区之重要性,而有沈葆祯奏请开山抚番之议。另一方面,由于台湾西岸平原之垦殖已经完成,垦地不敷使用,移民械斗事件经常发生,但东部仍有广大未开之土地,惟因中央山脉阻挡,迁徙垦殖较难,沈葆祯之议遂为众所欢迎。 于是,在勘查台湾全岛形势以后,沈葆祯拟开发三条贯穿台湾东西的横贯道路,包括北路(由噶玛兰苏澳至花莲奇莱)、中路(由彰化林圮埔至花莲璞石阁)、以及南路(由屏东射寮至台东卑南)。其中的中路就是现在所称的「八通关古道」,是由总兵吴光亮负责辟建。 吴光亮在1875年1月率兵2000余人由林圮埔(竹山)开山东进,经大坪顶、凤凰、牛d辘(鹿谷)、茅埔、八通关、大水窟、以迄璞石阁(玉里),在同年11月完工。其规模颇大,路宽6尺,遇岩石便砌石式筑成阶段,遇溪流便铺栈道,并于要地设置营垒。此道完成之后,清廷即刻广募众民,配合官兵屯垦,并使台湾对内地人开放。但拓垦政策因天然环境及原住民抵抗,成效并不好。在这种情况下,八通关古道仅20年间即成废道。
日治时期台湾日治时期,日本殖民政府为了大力实行其理蕃政策,乃重新测绘路线,分东、西两段另辟一条「八通关越岭道路」。1919年6月,在大批武装警察的警戒下,八通关越岭警备道路正式动工。越岭道全线于1921年1月完工。东、西二段以大水窟为分界点,西段自楠仔脚万(今信义乡久美村)起至大水窟,长约42公里,东段自玉里至大水窟,长82公里145公尺。日人修筑之越岭道与清朝之八通关古道,路径完全不同,而且几乎完全没有重叠之处。日人兴筑八通关越横断道路之目的,除联络东西部交通外,更著眼于加强对深山原住民的统治与「教化」,并进行林野自然资源的开发与掠夺,故沿线设置众多警官驻在所的`相关设施。
现存古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据八通关越道曾一度荒废,后经台湾省林务局整修部分道路,作为林业护管使用。现存古道有部份为清古道,部分为日治时期古道,而日治时期古道占大部份,且维护较好,可能与日人沿路设驻警所有关。目前古道较明显且可通行的部分,是从东埔一邻开始,经陈有兰溪右岸的父子断崖、云龙瀑布、乐乐、对关、一直到八通关草原为止,再过去就不容易行走。古道大部分路径因淹没在山野荒草间,辨识不易,除八通关草原留明显的古道遗迹外,较完整且易接近的尚有父子断崖对岸山腰上64阶8尺宽石阶,以及乙女瀑布与对观之间溪谷上方所保有的一小段石阶。 目前的八通关古道,全部是在玉山国家公园的管辖范围内。1987年,中华民国内政部正式将清代八通关古道列为国家一级古迹。 古道路线地名 南投县信义乡: 和社(投60线乡道,以上接省道台21线可通水里、玉山、嘉义。)→东埔(古道西端入口)......父不知子断崖......云龙瀑布...乐乐(Lakulaku,有乙女瀑布)......对关......观高(靠近郡大林道)......八通关草原......八通关山登山口......N浓溪上源......秀姑坪(秀姑峦山鞍部)......大水窟山棱线......大水窟池(南投花莲县界) 花莲县卓溪乡: 县界(以下为日治时期古道路线)......米亚桑(Miyasan)......马沙布(Masabu)......沙沙拉米......托马斯......意西拉(Yisira)......塔达芬(Tatahun)......土葛......拉古拉......大分(Tahun,打训)......哈哈比......雷波斯......鲁仑(Rurun,大崩壁)......多美丽(Tomiri,十三里)......新康(Sinkan)......抱崖(Bogai)......石洞......土沙多(Tosato,十里)......多土滚......卡里卡斯......山阴......美托利(Midori,绿)......瓦拉米(Warabi,蕨)......桃林(Dorin)......喀西帕南社(Kashipanan)......黄麻(Koma)......佳心(Kasin)......山风瀑布......山风(Sanfu,古道东端出口,接台30线经南安至玉里。)
★ 长亭古道诗歌
★ 丝绸的故事读后感
★ 古道踏青作文
★ 古道茶趣作文
★ 游金兰古道作文
★ 诗意茶马古道散文